一、松辽流域景观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煜[1](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的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格局构建研究 ——以兴义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城市生态屏障消失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兴义市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样存在着建设用地布局分散混乱,未利用地大幅开发等问题。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景观分类与景观格局现状分析、景观格局驱动因子分析、生态安全评价、景观格局预测,成功构建了一种能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主要结论为:(1)将研究区分为农田、园地、林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水体和裸岩石砾地8种景观类型。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持续增长压力的影响,整个区域内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增高、景观类型分布不均。(2)研究区内8种景观类型呈现5增3减状态。(3)基于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兴义市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各景观类型总体变化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坡度、高程等因子对于兴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较强。(4)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重警区域整体呈增加趋势,且短时间内不会好转。其余生态安全等级均为低等级的逐年减少、高等级的逐年增加。(5)利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进行2015年景观格局模拟,对比Kappa系数为0.7431,通过精度检验。利用模型预测2020年景观格局,并按三种发展情景进行生态安全评价,选出最安全的发展情景,按此构建兴义市2020年和2025年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
杨卫红[2](2016)在《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景观空间分异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发展引起生态功能退化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经济空间扩张必然引起生态空间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最终又限制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玛纳斯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其生态环境脆弱且复杂多变。本文通过分析玛河流域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异和绿洲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揭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空间分异规律。依据生态经济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空间分析、地学统计等研究方法,在ArcGIS、Fragstats、GEODA技术平台上,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景观分类、空间叠加、指数计算等方法分析景观动态变化及格局分异过程,得出流域景观时空分异特征;用人均GDP、人口规模等指标表征绿洲发展空间属性,用插值法实现其空间特征表达,得到流域绿洲经济发展时空分异规律,最后通过叠加分析研究绿洲经济空间扩张与流域景观格局分异的相互关系,探索经济空间扩张的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及其协调发展规律。研究表明:(1)1994-2014年玛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总体上呈现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他地类减少的“二增四减”的趋势,人工景观处于“涨势”,自然景观处于“落势”,其中耕地成为流域的主导景观类型,且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非常频繁,转移方式复杂多样。(2)1994-2014年玛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渐趋成片,连通性优势度均增加,而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景观更加复杂多样且破碎程度加大。在景观水平上,玛河流域各斑块日益邻近,形状也越来越简单规整,破碎化和丰富度降低,优势景观日益集中并占据主导地位,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3)1994-2014年玛河流域景观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景观密度较大的区域呈现从沙湾县中部向下野地灌区转移的分异特征,绿洲-荒漠过渡带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景观形状较为复杂的区域平原绿洲区的中部逐步向下野地灌区和玛纳斯灌区扩展延伸;景观多样性呈现从广大的绿洲平原区向山前冲积扇上部、绿洲-荒漠过渡带转移的空间分异特征。(4)在全局空间差异上,1994-2014年玛河流域人均GDP的Moran’s I由正变负,而后再由负变正,在波动中增加,说明各县市及团场的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所集聚,局部存在分散性。在局部差异上,玛河流域绿洲经济的空间分异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内部差异不大、相对有序的分布格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政策因素是经济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5)玛河流域经济“三足鼎立”的空间差异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另外人口日益向西北荒漠区扩展,人类需求增加导致部分未利用地被开发,同时绿洲荒漠化揭示了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消极意义。因此,玛河流域绿洲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着景观的分布特征,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制约了经济的平稳均衡发展,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发展具有绿洲特色的生态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态景观的关系,在促进绿洲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修复。
陶晶,华朝朗,莫景林[3](2012)在《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分类及其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景观可划分为1个景观类、9个景观系、18个景观型,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315,丰富度较高;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为0.009,景观总体上较为完整;保护区的中海拔区域(2 500~4 000 m)的斑块多度较高,破碎度和分离度较小,是保护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乔志和[4](2012)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所采纳,作为一种研究技术手段,同时,遥感也成为地理数据获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GIS和遥感技术为支撑,利用1977年MSS影像数据、1988年TM影像数据、1999年ETM影像数据以及2010年TM影像数据四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分布状况以及景观格局的演化进行分析,对四个时期内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总结四个时期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1977年至2010年的格局演化动态分析,分析各个时期景观格局的各方面的变化,并总结33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同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保护区内各种景观类型的面积转移情况,从而定量地掌握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所发生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此外,对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找出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同时,本文还利用CA-Markov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尝试性地预测研究,并首先通过模型预测2010年景观格局状况,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模型精度的验证采用修正的Lee-Sallee形状指数,最后通过模型预测2021年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并对预测的结果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详细剖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未来景观格局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动态演化过程及驱动力以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列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景观生态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的综合以及景观生态学领域中对自然保护区方面的景观格局研究方向的发展,因此,本文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与现实价值。
邵技新[5](2011)在《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类及退化喀斯特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按照≥10℃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并结合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地形地貌,将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为5个景观大类(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中亚带喀斯特景观、北亚带喀斯特景观、暖温带喀斯特景观和中温带喀斯特景观)和28个景观亚类。同时,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逆向退化特征,将两者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的退化生态景观类型。
王慧[6](2010)在《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文中认为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统计资料及GIS技术结合建立1989、2000、2009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分析了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并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特征。最后采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2011-2017年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耕地是南京市的优势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研究期间(1989-2009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面积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中草地减少幅度和减少速率均最大,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和增加速率均最大。研究期间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之间都有相互转换的现象,其中耕地转为林地以及建设用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与1989-2000年这一时段相比,2000-2009年这一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较为剧烈。研究期内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数、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不断增大,平均斑块面积不断减小,土地利用景观受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斑块破碎化增加,连接度降低。由于城市建设的影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逐步减小,斑块形状的复杂性减低。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变化并不显着,但其总体趋势是增加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均不断增大,说明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趋势分布,景观异质性特征明显。(2)研究期间,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斑块数目一直增加,草地的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建设用地的斑块数一直处于所有土地利用景观的最高水平;耕地的斑块数变化程度最大,林地数目变化次之。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密度与斑块数目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耕地、林地的斑块密度也位居前三。研究期间建设用地与耕地、林地、水域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破碎化程度较高。研究期间耕地的边界总长度、边界密度都居首位,是南京市内的优势土地景观类型。耕地的总面积减少,而边界总长度和边界密度变大,说明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镶嵌其中,导致并加剧了耕地的破碎化程度。林地的边界总长度和边界密度在1989-2000年出现较多增长,2000-2009年增长减缓其分布由分散趋向于集中。草地的边界总长度与边界密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研究期间草地转化较多。建设用地边界总长度与边界密度增大,这主要由面积迅速增大引起。水域在研究期间边界总长度与边界密度增大,但面积减少,斑块数相对增加较多,说明部分水域转换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破碎化加剧。其他用地的面积和斑块数在整个土地总面积中占得比例较小,所以边界总长度与边界密度变化也较小。耕地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斑块的分维数较大,斑块形状比较复杂。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的数值相近。建设用地分维数变化相对平缓,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布局往往受规划引导,较为规则。各类土地利用景观的平均形状指数与平均斑块分维数变化趋势相同,规律也具有一致性。(3)研究基期南京市各分区中,江宁,中心城区破碎化程度较高,其次是六合、浦口、高淳,溧水。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计算结果表明江宁和六合形状最为复杂,人工景观较少,其次是澡水、高淳、浦口、中心城区,形状复杂度依次减小,其中中心城区形状复杂度最小,形状较规则,人为扰动较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南京市中心城区和江宁土地类型种类较丰富,而六合和浦口土地类型相对单一,溧水和高淳居中。末期南京市各分区中,中心城区和浦口的斑块较为完整,其次为高淳和溧水;江宁、六合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计算结果表明,六合的形状复杂度最高,人为活动干扰较小,其次为溧水、江宁、浦口、高淳和中心城区。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显示江宁和澡水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最为丰富,其次为中心城区、浦口、六合和高淳。(4)2000-2009年南京市六个分区的斑块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江宁、六合、溧水、高淳斑块数目增加较多,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中心城区和浦口因有大片建设用地,斑块数目增加不多,斑块破碎化程度不甚显着。平均斑块面积的减少程度与斑块数目增加的程度呈负相关。分析期内六合、浦口、中心城区和溧水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值有所增加,说明六合、浦口、中心城区和溧水内部斑块的形状趋向不规则和复杂性,而江宁和高淳内部斑块复杂性下降;同期中心城区和高淳的景观多样性略有下降,其他四个分区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南京市建成区扩展在时间上存在不均衡性。1989-2000年,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地理因素制约等因素,建成区扩展较慢;进入21世纪后,城市进入快速扩展阶段,年均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增加显着。二十年间,南京市建成区扩展达历史最高水平。建成区扩展过程中,分维数逐渐增大,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5)预测期内(2011-2017年),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减少。虽然马尔科夫模型本身有一定局限性,但该预测方法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动的总体趋势。
喻小倩[7](2010)在《基于最大似然分类的宁夏红寺堡灌区的景观变化》文中提出宁夏红寺堡灌区是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主体灌区,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它的实质就是在荒漠中开发绿洲的过程。文中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最大似然分类相结合的遥感分类技术,对红寺堡土地覆被景观变化进行研究,以更快更好的掌握土地覆被信息在开发前的状态,为研究红寺堡灌区开发前后土地覆被景观的演化过程提供基础,为生态治理提供依据。以宁夏红寺堡灌区为主要的研究区域,在广泛收集研究区域内的TM遥感数据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基础上,采用各种遥感信息技术提取信息,主要利用RS、GIS软件对宁夏红寺堡灌区1989、1999、2003和2008年四个时期的遥感信息进行提取。在对红寺堡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之后,采用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最大似然分类进行分类划分,过程中着重考虑了该区域混合像元对分类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采用的是线性混合分解模型分解混合像元,从而可得到各个地物类型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在此基础之上,选择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得到的分类精度较高,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完成遥感分类之后,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FRAGSTARTS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根据研究需要,选取相关的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和景观要素斑块特征指数,并利用选取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域不同年份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即分别从景观水平和景观类型两个尺度上分析了红寺堡1989、1999、2003和2008年四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和动态变化,并通过转移矩阵分析了各景观类型的转化特征,最后分析了人工沟渠廊道的结构特征以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红寺堡灌区混合像元现象尤为严重,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能较好的分解混合象元,能够广泛应用于地表信息的分类和提取。四个时相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值都小于0.004,方差都小于0.005,混合像元分解较为成功。(2)通过主成分变换的前三个波段表达了原始影像99.26%的信息,压缩了数据维数,去除了波段之间的多余信息,抑制噪音,使各波段相互独立,排除了地物信息的相互干扰。利用它各波段的散点图选择端元,物理意义明确,选择的端元也比较纯。(3)红寺堡灌区从1989年到2008年,在人为作用不断干扰下,景观格局变化显着,斑块数目增加,破碎度增大,分维数减少,景观形状变得比较规则简单。在1989年的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占总体面积的23.4%,到2008年主要为沙地,占总体面积的46.12%,沙化现象严重,而耕地却逐年增加,这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结果,人们大量开垦草地为耕地,草地,灌木林一部分沙化,一部分转化成了耕地。(4)在宁夏红寺堡灌区,1989年开发前不存在沟渠,在1997年灌区开发后,1999年,2003年,2008年干渠密度分别为0.95,1.13,1.21,密度逐渐增加,沟渠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直接影响灌区的景观结构类型。灌区内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成增加趋势,景观要素类型的丰富度随沟渠网络结构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
贺龙梅[8](2010)在《基于发生学的景观生态分类探讨及在新疆地区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但是,由于研究者对景观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区域和目的不同以及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观测资料的限制,提出的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指标、等级、尺度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定一个比较公认的、规范性的景观生态分类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景观生态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提出了景观生态分类的尺度、等级、原则。利用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标志法,选取气候、地貌、生态系统作为分类指标,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方法,建立了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分类体系,可为景观的分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选取气候、地貌、生态系统作为分类指标,建立了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三级分类体系。(2)一级景观带,以气候为分类指标。气候主要是温度和水分影响景观的地域分异,因此,气候指标采用体现景观纬度地带性的温度带和体现景观经度地带性的干湿区。依据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将全球分为7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3)在一级景观带的分类基础上,结合地貌分类指标,建立了二级景观区,利用DEM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坡度,通过自然裂点法,得到坡度阈值,划分出平原和山地景观。(4)在一、二级景观分类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为分类指标,建立了三级景观类,自然生态系统划分出9类景观:森林、草原、草甸、荒漠、苔原、湖泊、河流、沼泽、冰川雪被(冰原)、海洋(未细分)。人工生态系统划分3类景观:农业、人居、工业。(5)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区域现状,将此景观生态分类体系应用于新疆。通过叠加新疆地貌类型图和生态系统图,将新疆的景观共划分9个景观带、18个景观区、60个景观类。本文从发生学角度进行的景观生态分类,是对原有景观生态分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国土整治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大型生态工程的系统论证与大型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预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利用优化结构设计、被矿山开发和其它工程所破坏的景观重新塑造设计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陶晶[9](2010)在《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和提高人类的福利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已经造成,并正在加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降低,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机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最有效的手段,而充分认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和价值,是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基础。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上游的滇西北地区,是“西南纵向岭谷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动、植物物种、群落类型(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多样性3个层次研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及其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在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价值及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拥有维管植物123科431属1082种,哺乳动物31科72属102种,鸟类32科186种和两栖、爬行动物动物12科18属27种。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4种,被列入CITES附录动植物种类50种;另外,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拥有14个保护区特有种,以及数量较多的滇西北和西南纵向岭谷区特有种,充分显示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研究表明,由于海拔因素和面积因素共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物种的丰富度有较大的差异。维管植物、哺乳动物物种的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成正相关,而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的相关性不显着;保护区维管植物丰富度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丰富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与两栖爬行类丰富度的相关性不强。研究结果还显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比例最高的是高山生态系统,充分表明其独特性和保护的重要价值。(2)应用等级聚类分析等数量化方法,结合现地调查结果,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13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保护区群落类型丰富,沿海拔梯度保护区形成了完整、典型的植被垂直带景观。从河谷到山顶,保护区保存有从亚热带干暖河谷植被到寒带流石滩疏生植被的主要植被类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总体而言,哈巴雪山的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格局受“中间地带效应”影响较为明显,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单峰格局,但中海拔地段峰谷交替出现,起伏较大。反映出保护区小生境类型多样性以及群落类型交错分布、相互替代的特征。(3)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景观生态分类方法,按照景观生态划分的原则和分类系统,将保护区划分1个景观类、9个景观系、18个景观型。各种森林景观是保护区主体景观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护区景观的性质,属保护区景观结构的基质。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南坡地势陡峻,海拔差异较大,景观类型复杂、完整,包括了从河谷灌丛到现代冰川的所有景观类型,但景观相对破碎;北坡相对平缓,以大面积连片的森林植被景观为主。但无论南北坡,景观类型垂直格局均呈现交错分布的特点。分析表明,保护区内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林、高山草甸和现代冰川等景观类型是保护区内斑块连续性和均质性最好的景观类型。而低海拔区域的村落、矿区景观、农地等是斑块破碎度最高的类型。区内分离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高山湖泊景观,其次是村落、矿区景观,而分离度最小的是云南松林和长苞冷杉林景观。景观结构和格局分析,对于确定保护区的优先区域,合理功能区区划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包括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价值)、生态功能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包括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几大类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总价值约为17.4497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2553万元,间接使用价值17.1833亿元,非使用价值111万元,间接使用价值远远高于直接使用价值,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和外部经济性特征。研究对现有森林的碳存量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每年的碳存量的价值代替立木价值,避免一些重复计算的项目;在物种和遗传保育价值的估算范围方面,将估算的范围扩大到保护区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而不仅只局限于森林生态系统。(5)对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法律地位明确、有一定的管理经费保障,为保障保护区的资源安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文化价值保持较为完整。但是,保护区存在范围及功能区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足以及内及周边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等问题,影响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针对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通过对保护区范围进行局部调整、合理功能区划分、加强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巡护、科研监测和宣传展示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实管理人员、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措施促进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林倩[10](2009)在《辽河口湿地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河流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径流与潮流的掺混造成河口地区独特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组成。河口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环境因素及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表现为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盐度梯度效应明显、人为干扰强烈等。目前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天然湿地丧失、环境污染、河流携带入海的水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本文结合3S技术的运用,研究辽河口湿地景观动态演变趋势,分析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识别压力、生态响应要素建立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对辽河口湿地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辽河口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建立辽河口湿地景观分类体系。比较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遥感自动分类方法,依据获取TM影像数据,选择非监督-监督混合分类方法。结合GIS工具绘制1999年、2004年辽河口湿地景观类型图谱。统计分析湿地景观面积变化,计算1999-2004年景观转移矩阵,并对1995、1999和2004年翅碱蓬滩涂湿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景观呈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的趋势,尤其养殖用地由1999年的3532.68公顷扩张到2004年的5267.61公顷。分布在三个区域范围的翅碱蓬群落由于盐度、水沙动力条件改变,空间位置迁移,至2004年大面积退化。(2)辽河口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分析造成辽河口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驱动力为水环境要素。辽河口湿地气候、水文条件等造成的资源型缺水是自然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下的农业开发、养殖占地和石油类污染等是人为驱动力。(3)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健康标准及河口湿地的生态特征,借鉴PSR模型,从压力、生态系统环境状态以及生物响应3方面构建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把突变级数法引入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利用突变理论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求得总隶属函数表征健康度。对1996年和2000年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9791,2000年则降至0.9618,即由健康状态转为亚健康状态,其主要原因为水资源不足和石油类污染加剧。应加强对辽河口湿地区域石油开采的管理,并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保障湿地生态用水,促进辽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
二、松辽流域景观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流域景观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安全的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格局构建研究 ——以兴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 |
1.2.1 生态安全的内涵 |
1.2.2 景观格局的概念 |
1.2.3 喀斯特生态环境 |
1.3 国外研究进展 |
1.3.1 生态安全评价 |
1.3.2 景观格局演变 |
1.4 国内研究进展 |
1.4.1 生态安全评价 |
1.4.2 景观格局演变 |
1.4.3 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研究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环境 |
2.1.2 自然资源 |
2.1.3 社会经济 |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3.1 研究方法 |
2.3.2 技术路线 |
3 兴义市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数据来源 |
3.3 景观分类 |
3.3.1 分类原则 |
3.3.2 分类体系 |
3.3.3 分类编码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景观类型划分结果 |
3.4.2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3.5 小结 |
4 兴义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来源 |
4.2.1 景观类型数据来源 |
4.2.2 景观格局驱动因子数据来源 |
4.3 研究方法 |
4.3.1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4.3.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4.3.3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空间回归模型构建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
4.4.2 农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3 林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4 园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5 草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6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7 工矿仓储用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8 水体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4.9 裸岩石砾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5 小结 |
5 兴义市生态安全评价 |
5.1 引言 |
5.2 数据来源 |
5.3 研究方法 |
5.3.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2 评价指标赋值与无量纲化 |
5.3.3 层析分析法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
5.3.4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安全等级划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
5.4.2 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
5.5 小结 |
6 兴义市景观格局优化构建 |
6.1 引言 |
6.2 数据来源 |
6.3 研究方法 |
6.3.1 CA-Markov模型预测方法 |
6.3.2 Logistic-CA-Markov模型构建 |
6.3.3 精度检验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Logistic-CA-Markov模型精度检验 |
6.4.2 兴义市2020年景观格局预测 |
6.4.3 三种发展情景下兴义市2020年景观格局生态安全评价 |
6.4.4 基于生态安全的兴义市2020年景观格局构建 |
6.4.5 基于生态安全的兴义市2025年景观格局构建 |
6.5 兴义市未来生态建设建议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景观空间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法 |
2.2 特色与创新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行政区划概况 |
3.2 地形地貌特征 |
3.3 水土开发进程 |
3.4 经济发展现状 |
第四章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
4.1 景观分类方法 |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2 分类标准及体系 |
4.2 景观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及趋势 |
4.2.1 总体呈现“二增四减”的态势 |
4.2.2 景观类型之间转移频繁 |
4.2.3 耕地持续扩张 |
4.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趋势 |
4.3.1 景观指数的时间变化分析 |
4.3.2 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 全局空间差异分析 |
5.3 局部空间差异分析 |
5.3.1 Moran’s I散点图 |
5.3.2 LISA集聚及冷热点分析 |
5.4 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玛河流域景观变化与经济分异的空间关联性 |
6.1 经济增长与景观变化的空间关联性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结果及分析 |
6.2 人口增长与景观变化的空间关联性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结果及分析 |
6.3 绿洲生态经济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分类及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
2.2 景观分类系统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景观生态分类结果 |
3.2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
3.3 景观异质性分析 |
4 结语 |
(4)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技术路线 |
第1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
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
1.3 景观生态学研究理论与内容 |
1.4 景观生态学现代研究方法 |
1.5 景观格局的理论与方法 |
第2章 研究区的选择与景观要素分析 |
2.1 研究区的范围与景观特征 |
2.2 研究数据及其准备 |
2.3 研究区景观要素分析 |
第3章 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 |
3.1 建立景观分类系统 |
3.2 影像数据处理 |
3.3 景观分布先验知识 |
3.4 景观类型提取 |
3.5 景观生态制图 |
第4章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4.2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第5章 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
5.1 景观演化的证据—植硅体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5.2 景观要素组成动态分析 |
5.3 景观斑块特征动态分析 |
5.4 景观异质性动态分析 |
5.5 景观要素间转移分析 |
5.6 1977 年至 2010 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5.7 景观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分析 |
第6章 景观格局模拟与预测 |
6.1 模拟预测模型 |
6.2 模拟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 景观格局预测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5)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类及退化喀斯特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喀斯特景观分类 |
3喀斯特植被景观退化特征及退化生态景观分类 |
3.1喀斯特植被景观退化特征 |
3.2喀斯特退化生态景观分类 |
4结语 |
(6)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2 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数据处理 |
2.2.1 数据来源及图像预处理 |
2.2.2 景观分类 |
2.2.3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2.2.4 解译及景观信息的提取 |
第三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3.1 土地利用景观现状 |
3.2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 |
3.2.1 景观变化幅度 |
3.2.2 景观变化速度 |
3.2.3 景观转移矩阵 |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
3.3.1 景观指数的选择 |
3.3.2 整体格局变化 |
3.3.3 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格局变化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区域分异 |
4.1 分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
4.1.1 基期 |
4.1.2 末期 |
4.2 分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
4.3 城市建成区空间动态 |
4.3.1 分析指标 |
4.3.2 结果 |
4.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土地利用景观结构预测 |
5.1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5.1.1 模型概述 |
5.1.2 模型构建步骤 |
5.2 模型检验 |
5.2.1 参数确定 |
5.2.2 初步模拟结果 |
5.2.3 检验 |
5.3 预测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最大似然分类的宁夏红寺堡灌区的景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
1.2 景观格局的研究 |
1.3 景观分类的研究 |
1.4 混合像元的研究 |
1.5 端元的选择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线性光谱混合分解的方法 |
3.2 最大似然分类的研究方法 |
3.3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第4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数据准备及介绍 |
4.3 数据预处理 |
第5章 线性光谱混合分解 |
5.1 主成分变换 |
5.2 线性光谱混合分解 |
第6章 最大似然分类 |
6.1 最大似然分类 |
6.2 分类精度 |
6.3 分类后处理 |
第7章 景观格局评价 |
7.1 景观斑块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分析 |
7.2 景观类型水平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分析 |
7.3 灌区景观类型转化分析 |
7.4 宁夏红寺堡灌区沟渠网络结构分析 |
7.5 沟渠网络内的景观结构特征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科研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8)基于发生学的景观生态分类探讨及在新疆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景观的概念 |
1.2.2 国外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指标 |
2.1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
2.1.1 景观的尺度和等级 |
2.1.2 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 |
2.1.3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
2.2 景观生态分类指标 |
2.2.1 景观组成要素的分析 |
2.2.2 景观生态分类指标的选取 |
2.3 气候分类的指标和体系的选取 |
2.3.1 气候分类的指标和体系 |
2.3.2 气候分类指标的确定 |
2.4 地貌分类体系的选取与建立 |
2.4.1 地貌分类体系 |
2.4.2 地貌分类的确定 |
2.5 生态系统的选择和建立 |
2.5.1 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
2.5.2 生态系统分类的确定 |
2.5.3 全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景观 |
第三章 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
3.1 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
3.2 景观类型的命名方法 |
3.3 全球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 |
3.3.1 纬度地带性分异 |
3.3.2 经度地带性分异 |
3.3.3 垂直地带性分异 |
3.4 景观生态类型的判别 |
第四章 新疆地区的概况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自然地理条件 |
4.1.2 社会经济状况 |
4.2 研究方法 |
4.2.1 总体思路 |
4.2.2 数据来源 |
4.3 新疆景观的形成 |
4.3.1 气候生物过程 |
4.3.2 地质地貌过程 |
4.4 新疆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
4.4.1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级指标—气候 |
4.4.2 景观生态分类的二级指标—地貌 |
4.4.3 景观生态分类的三级指标—生态系统 |
4.5 新疆景观类型 |
4.5.1 新疆景观编码设计说明 |
4.5.2 新疆景观的地域分异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特色之处 |
5.3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多样性及研究现状 |
1.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
1.1.3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1.4 哈巴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2.2 自然地理环境 |
2.2.1 地质地貌 |
2.2.2 气候 |
2.2.3 水文 |
2.2.4 土壤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2.3.1 行政区域 |
2.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
2.3.3 社区经济 |
第三章 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植物种类多样性 |
3.1.2 哺乳动物多样性 |
3.1.3 鸟类多样性 |
3.1.4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
3.2 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
3.2.1 各类群的物种多样性 |
3.2.2 珍稀濒危和保护物种 |
3.2.3 特有物种 |
3.2.4 物种丰富度比较 |
3.3 植物区系特点分析 |
3.4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
3.5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研究 |
4.1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
4.1.1 样方调查及数据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2 保护区植被类型与分布 |
4.2.1 植被分区 |
4.2.2 植被类型 |
4.2.3 植被分布特征 |
4.3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及海拔梯度格局 |
4.3.1 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 |
4.3.2 生物多样性指数海拔梯度格局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主要研究结论 |
4.4.2 讨论 |
第五章 景观多样性研究 |
5.1 景观多样性概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
5.1.1 景观及景观多样性 |
5.1.2 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
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5.3 景观生态类型划分 |
5.3.1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
5.3.2 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
5.3.3 景观生态类型系统 |
5.4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
5.4.1 景观斑块结构参数 |
5.4.2 景观异质性指数 |
5.4.3 哈巴雪山景观格局指数统计 |
5.5 景观多样性分析 |
5.5.1 景观类型与分布 |
5.5.2 景观类型特征与斑块结构分析 |
5.5.3 景观异质性指数分析 |
5.6 小结 |
5.7 讨论 |
第六章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初步评价 |
6.1 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价概述 |
6.1.1 生物多样性价值 |
6.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
6.1.3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应用研究 |
6.2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及其内涵 |
6.2.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
6.2.2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 |
6.3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
6.3.1 直接实物价值评估方法 |
6.3.2 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 |
6.3.3 间接使用价值 |
6.3.4 非使用价值 |
6.3.5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总价值 |
6.4 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 |
6.4.1 直接实物价值 |
6.4.2 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 |
6.4.3 间接使用价值 |
6.4.4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利用价值 |
6.4.5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总经济价值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
7.1 保护区管理评价 |
7.2 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区划 |
7.2.1 范围调整 |
7.2.2 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
7.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
7.3.1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
7.3.2 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
7.3.3 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讨论 |
8.3 主要创新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辽河口湿地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背景和进展 |
1.1.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背景 |
1.1.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1.2 景观生态学和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
1.2.1 景观生态学与湿地景观演化研究 |
1.2.2 景观生态学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
1.2.3 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
1.3 辽河口湿地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意义、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尺度—等级理论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
1.4.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辽河口湿地区域背景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辽河口湿地自然地理特征 |
2.1.2 辽河口湿地生物资源 |
2.1.3 辽河口湿地动态变化 |
2.1.4 辽河口湿地社会经济状况 |
2.2 盘锦市概况 |
3 基于遥感的辽河口湿地生态景观分类及变化分析 |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辽河口湿地生态景观分类 |
3.3 基于遥感的辽河口湿地景观分类方法 |
3.3.1 遥感自动分类方法比较 |
3.3.2 辽河口湿地景观分类方法研究 |
3.4 辽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变化分析 |
3.4.1 湿地景观面积变化分析 |
3.4.2 翅碱蓬天然湿地演变分析 |
4 辽河口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分析 |
4.1 湿地演变的直接驱动力 |
4.2 湿地演变自然驱动力分析 |
4.2.1 降水量和蒸发量 |
4.2.2 径流量和输沙量 |
4.2.3 海水入侵 |
4.3 湿地演变人为驱动力分析 |
4.3.1 水利工程 |
4.3.2 城市、农业土地用地 |
4.3.3 海水养殖 |
4.3.4 石油资源开发 |
4.3.5 水体污染 |
4.3.6 人口增长 |
5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1 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特征分析 |
5.2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
5.3 模型选择 |
5.3.1 PSR框架模型在湿地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
5.3.2 基于PSR模型的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 |
5.4 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1 压力指标 |
5.4.2 环境状态指标 |
5.4.3 生物响应指标 |
5.5 基于突变理论的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5.1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
5.5.2 模型应用 |
5.5.3 模型计算 |
5.5.4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松辽流域景观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安全的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格局构建研究 ——以兴义市为例[D]. 蔡煜. 贵州大学, 2019(08)
- [2]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景观空间分异研究[D]. 杨卫红.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3]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分类及其特征研究[J]. 陶晶,华朝朗,莫景林. 西部林业科学, 2012(05)
- [4]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 乔志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类及退化喀斯特景观研究[J]. 邵技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9)
- [6]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D]. 王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基于最大似然分类的宁夏红寺堡灌区的景观变化[D]. 喻小倩. 西南大学, 2010(08)
- [8]基于发生学的景观生态分类探讨及在新疆地区的应用[D]. 贺龙梅. 新疆大学, 2010(02)
- [9]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D]. 陶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10]辽河口湿地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林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