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性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俊[1](2017)在《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基于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背景下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历史性转换阶段。我国一直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多次报告都强调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生物柴油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典型的“绿色能源”,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对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江苏地区经济发达生物柴油企业众多且经济效益较好,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在探索一条新型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作为全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江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本文课题所研究的重点。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首先阐述了相关的新型工业化研究理论和原则要求,其次从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江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江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的六大发展路径,特别是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最佳选择。最后从产业、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又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促进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参考。

范卫青[2](2013)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文中认为工业化作为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性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各个国家(地区)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重要动力,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是中国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可追随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工业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不相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①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很长的时期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支撑,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创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八再次论述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综合运用经济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的演变历程,分析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到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畸形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后从消费需求引导的工业化转型到提出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开创过程,在继承与创新、扬弃与超越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处理好的几大关系。第一章“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围绕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就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国外学者从新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就工业化的道路选择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研究焦点集中于党的领导人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方法阐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分析与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对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则从以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形成不同的理论。第二章“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比较”,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比较分析从中归纳出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主要有:(1)无论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曲折,产业结构中轻、重工业之间都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基础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力量;(3)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各企业对平均利润率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协调、完善了社会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第三章“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变迁(1949—1978)”,主要分析了1949—1978年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特征,并从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1978-)”,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看: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7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92—2002年);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阐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第五章“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及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应该着重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包括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等等。

彭艺[3](2012)在《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我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机理模式加以验证。随后,结合已有的现状分析和机理模式分析,本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构建了符合我国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最后,本文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并提出了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相关举措。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首先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其次说明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以国内外已有研究为基础分别回顾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随后,本章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了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并从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工业转移、制度创新四个视角进行了细化讨论。第三章以第二章的文献综述为基础,利用充足的数据基石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在对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从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劳动力吸纳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第五章分别选取相应的变量分别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可持续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吸纳水平)进行了时间维度的测度,并从工业市场化、工业信息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国际化以及绿色化水平五个方面测度了我国新型工业化水平。随后,本章分别实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可持续化及农业劳动吸纳的影响和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可持续化及农业劳动吸纳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六章分别阐述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国以工促农的国际经验,并借鉴已有国际经验探讨了一个符合我国自身特殊性的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该模式通过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可持续化和农业劳动力吸纳四个渠道得以实现,而这四条渠道的实现又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和产业支撑三个方面进行机理转化。第七章首先讨论了我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并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随后,本章结合上述已有分析成果讨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的发展举措:合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技术支持;极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化生产方式的深化;农业劳动力吸纳带动农业现代化。第八章对已有分析进行了结论总结,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文强,陈宪[4](2011)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文中指出新型工业化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理论界对怎样在新世纪走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本文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融合、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应该如何走等几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理论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希望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

范兴坤[5](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指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贺新闻,王艳,侯光明[6](2010)在《从军民融合的视角看国防科技工业的“三化”融合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军民融合的视角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国防科技工业"三化"融合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首先,在对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关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给出了国防科技工业"三化"融合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分析论证了"三化"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系统互联和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并阐述了"三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过程;最后,就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每两化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

孙学光[7](2008)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支撑,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创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以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及科学推进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人口就业、地区差距等重大问题,探寻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脉络,对工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了衡量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科学把握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由三个准则、六个主题及22个指标组成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实证测算,并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尚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实现新型工业化,尚任重道远。以层层递进的分析为依据,本文在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推进的基本思路: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通过以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导向机制;努力实现“两项互动”,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确处理“三重关系”,处理好集约化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贯彻实施“四大战略”,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夯实新型工业化升级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环境基础,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机制。总之,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和创新,是切合国情和信息化时代特点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理论探讨,不断丰富具体实践,就一定能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希望本文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分析和科学推进的研究,能够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有所助益。

周叔莲[8](2008)在《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文中提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是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同时认真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更加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朱忠才[9](2007)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这对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优化经济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进入20世纪后半叶,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IT 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着我

罗崇敏[10](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指出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性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性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工业化定义
        2.1.2 新型工业化定义
        2.1.3 新型工业化路径定义
    2.2 新型工业化内涵和特征
        2.2.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2.2.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3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原则和要求
        2.3.1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原则
        2.3.2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要求
    2.4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2.5 基础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企业管理创新理论
        2.5.3 区域发展理论
3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3.1.1 生物柴油企业快速增长
        3.1.2 生物柴油市场规模逐年增加
        3.1.3 生物柴油企业正在加强新型工业化建设
        3.1.4 生物柴油企业工业化建设任重道远
    3.2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生物柴油技术工艺的不稳定
        3.2.2 国家产业政策不完善,执行困难
        3.2.3 原材料供应不足
        3.2.4 销售渠道狭窄
    3.3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存在的障碍
        3.3.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
        3.3.2 信息化程度低,缺少技术共享平台
        3.3.3 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
        3.3.4 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3.5 国家政策和配套滞后,执行力度不够
        3.3.6 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
4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新型工业化的评价分析
    4.1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4.2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评价分析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数据分析
        4.3.1 调研数据对比分析
        4.3.2 评价指数分析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4 江苏地区典型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4.4.1 企业基本情况
        4.4.2 企业组织结构
        4.4.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能力
        4.4.4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4.4.5 广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4.4.6 信息化战略,顺应市场变化
        4.4.7 提高产品质量,拓展营销网,保证经济效益
        4.4.8 案例企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启示
5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及路径提出
    5.1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2 明确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总体架构
    5.3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提出
        5.3.1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5.3.2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来拉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5.3.3 产业集群为优势,来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5.3.4 可持续发展为依托,来促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5.3.5 以循环经济为支撑,来助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5.3.6.以人才优势为基础,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
6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6.1 基于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6.2 基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6.3 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研究
        二、我国学者关于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早期的工业化模式
        一、英国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三、德国、日本的工业化模式
    第二节 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一、俄国早期的工业发展
        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现
        三、俄罗斯的后工业化
    第三节 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一、巴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三、新加坡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
        一、轻、重工业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二、基础工业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力推进器
        三、世界市场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演变(1949—197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道路探索
        一、建国前工业化的发展轨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第二节 “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一、以苏联为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工业化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工业化道路的畸形发展(1957—1978)
        一、超常规的工业化道路——“超英赶美”
        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以钢为纲”
        三、全面参与的工业化力量——“同时并举”
        四、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四节 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一、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二、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方针
        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若干重要思想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197-)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78~1992年)
        一、工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二、调整过程中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三、工业化发展道路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92~2002年)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二、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
        一、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
    第一节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一、信息化的概念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第三节 工业化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现代化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
        二、工业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拟经济的定义
        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五节 工业反哺农业
        一、工农业发展关系的“两个趋向”
        二、工农业发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三、不同的主体在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作用
        四、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2 本文选题的意义
    2 篇章结构
    3 研究方法
    4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相关理论基础
    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1 关于工业现代化的研究
        1.2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1.3 研究评述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
        2.2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2.3 关于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1 我国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1.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1.2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3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
        3.1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3.2 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科技化、信息化
        3.3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分析
    1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1.1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1.2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机制的界定
    2 农业信息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2.1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推动
        2.2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3 农业机械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3.1 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机械化
        3.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和动力之一
    4 农业可持续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4.1 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要求
        4.2 新型工业化推动可持续健康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
    5 农业劳动力吸纳视角下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5.1 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5.2 农业产业化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和数据分析
        1.1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
        1.2 农业机械化水平测度
        1.3 农业可持续化水平测度
        1.4 农业劳动力吸纳水平测度
        1.5 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
    2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2.1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可持续化及农业劳动吸纳的实证分析
        2.2 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可持续化及农业劳动吸纳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证总结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分析
    1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分析
        1.1 美国的国际经验阐述
        1.2 欧盟的国际经验阐述
        1.3 日本的国际经验阐述
    2 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探讨
        2.1 农业信息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
        2.2 农业机械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
        2.3 农业可持续化视角下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
        2.4 农业劳动力吸纳视角下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模式
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及发展举措
    1 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所依赖的制度环境
        1.1 我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
        1.2 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创新
        1.3 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机制构建
    2 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举措
        2.1 合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2.2 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技术支持
        2.3 极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化生产方式的深化
        2.4 农业劳动力吸纳带动农业现代化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1 本文的基本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4)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二、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三、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方式及其途径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方式
    (二)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的实现途径
四、 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
    (一) 产业融合的动因和途径
    (二) 产业融合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五、 制造业服务化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六、 结 语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关键词释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4.2 现实价值
    1.4.3 学术意义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4.1 国家立法机关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4.5 图书馆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6.3.2 立法活动历程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6)从军民融合的视角看国防科技工业的“三化”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化”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
    (一) “三化”融合反映了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系统互联和科学发展
    (二) “三化”融合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然结果
二、国防科技工业“三化”融合发展
    (一) “三化”融合发展机理
    (二) “三化”融合发展过程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一)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 物质基础。
        (2) 专业人才输送。
        (3) 应用市场。
    (三) 工业化、信息化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升级
四、以现代化引领工业化、信息化
    (一) 以现代化引领工业化
    (二) 以现代化引领信息化
五、以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现代化
    (一) 以工业化实现现代化
    (二) 以信息化实现现代化
六、结束语

(7)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1.4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2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
    2.1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2.2 中国工业化现状分析(2001~2005年)
    2.3 中国工业化历程评析
3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
    3.1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3.2 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
4 中国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5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测算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 指标权重确定及新型工业化实现度的测算
    5.3 测算结果的分析
6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推进
    6.1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道路评述
    6.2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目标
    6.3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推进路径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2

(8)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性
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0)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六、研究的现实性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三、边政学反思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民族性
        二、滞后性
        三、不平衡性
        四、复杂性
        五、差异性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一、梯度推进方式
        二、中心辐射方式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六、科教兴边战略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一、边疆经济特征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一、城市化内涵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四、边疆教化方略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兴边富民行动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性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张建俊.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D]. 范卫青. 武汉大学, 2013(01)
  • [3]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及对策研究[D]. 彭艺.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7)
  • [4]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J]. 李文强,陈宪. 上海经济研究, 2011(05)
  •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6]从军民融合的视角看国防科技工业的“三化”融合发展[J]. 贺新闻,王艳,侯光明. 中国软科学, 2010(10)
  • [7]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 孙学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 周叔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 [9]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A]. 朱忠才.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 2007
  • [10]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