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代女真人的变迁

浅谈晋代女真人的变迁

一、谈金代女真族猛安谋克制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金标[1](2021)在《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乾隆时期编纂的文化典籍工程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项文化典籍工程中,有乾隆亲自主持下,编纂的《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金史国语解》、《钦定满洲源流考》等,上述典籍实则是清代以国家层面对满洲姓氏、族源的谱系化建构。然而因受时代的局限,缺乏历史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白山黑水地带”为空间范围,以氏族、族源为切入点,将族称“女真”、“满洲”与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文章除绪论、结语,正文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族称“女真”与“满洲”。首先对建州女真的迁徙与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其次,对其为渤海遗裔作以梳理,以语音、词根为抓手,结合满语及相关史料,论述了“满洲”、“靺鞨”两个名号的共同氏族起源性,并且对其具有“大”、“弓”之语义做了分析。接下来,对狭义“肃慎”的范围以及其与“女真”的语音关系加以考察,并对“肃慎”概念的泛化和“女真”一词所具有的不同层面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二章首先对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作为“觉罗氏”的支脉,以及“觉罗氏”与金代“夹谷氏”、“加古部”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满、汉语言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证了“觉罗”、“佟”、“佟佳”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对“董鄂氏”与金代女真“术虎氏”的源流关联进行了梳理,进而从语音、语义、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层面,将“术虎氏”与黑水靺鞨“铁骊部”溯源为一个名为“/*t?ɑk/”的古老氏族,最后对“觉罗氏”与“术虎氏”的氏族同源性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对完颜氏的语音、语义和姓氏源流进行了梳理,认为完颜、富察、渤海具有共同氏族起源。进而对蒲鲜万奴的姓名与东夏国国号,靺鞨、完颜氏以“李”为姓,女真、满洲文化“柳”崇拜的根源等问题做了分析,并对“靺鞨七部”的形成与去向加以考察。最后,对“苏完瓜尔佳氏”的迁徙加以考述,厘定了“苏完地方”的位置,对“瓜尔佳”之满语语义为“网”,起源于渤海国“忽汗河”之河名的历史进行了论证。第四章首先以“白山黑水地带”内部的二重“华夷体系”构造为视角,对“窝集”、“兀者”、“兀狄哈”、“兀的哥”、“吾者”、“兀的改”等具有“森林”语义的名号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其在满洲、女真、靺鞨人中形成的一系列姓氏和部族名称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满洲着姓“温都”、金代女真姓氏“温敦”的语音、语义进行了考察,在氏族层面对其与“挹娄”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进而对“挹娄”、“于离”、“虞娄”、“尼夫赫”等名号的语音及其群体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考察,对其氏族源流进行了推测。最后,不但对“那拉氏”的源流进行了分析,还对契丹融入女真—满洲的主要姓氏及语义进行了揭示。

刘文卿[2](2020)在《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文中提出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面文字的双重缺乏,我们无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例解读来展开实证式研究,也无法通过文献分析来进行推论式研究。此外,古代东北边疆区是多民族混居区,人居文化多源多流,特定文化形态下的单线程人居文化演绎方法也不适用。面对这些现实状况,只有以人居遗址的考古信息为主要证据线索,回溯定位遗址的“时空”属性,然后复原遗址的形态构造“物象”属性,最终揭示遗址的文化伦理“意象”属性,开拓出“溯源修正”-“信息解码”-“阐释转译”的新研究路径,并以“自下而上”的复原建构方式去阐释其地域营造特点才是唯一可行之道。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考古信息为材料基础,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相关理论,将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按照由表及里、由实体到意象的逻辑递进关系,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解构为遗址时空分布特点、基址环境特点、空间形制特点、构筑技术特点、营造文化特点五个密不可分的层面,并结合相关考古学方法提出地域性营造特点的阐释路径和框架,具体针对每个层面分别展开论述。在时空分布特点层面,通过筛选和整理黑、吉、蒙三个行政区的文物地图集、文物普查目录、考古报告等相关资料,利用Arc GIS构建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信息数据库,对不同时期和地理空间版块的遗址分布情况展开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分别梳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成熟铁器时代、发达铁器时代五个考古学分期,以及蒙古高原东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滨海山地区四个地理板块的遗址分布特点,解码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基址环境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群遗址为典型案例,通过景观考古学方法,从宏观尺度分析三江平原四大汉魏聚落群和环山式、沿河式两类聚落组团的聚类分布模式,从微观尺度分析不同类型聚落单体遗址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遗址与周围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解码聚落遗址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地耦合关系特点等。在空间形制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城市遗址的类型和年代信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环壕聚落与早期都邑、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卫所戍堡与小型城镇三个主要阶段。汇总不同时期的城址考古信息,并复原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渤海国时期的上京龙泉府、辽金时期的上京会宁府古城遗址,以及其它代表性中小型城址等典型城市遗址的空间布局,并通过与其它区域城址的适度比对,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在尺度规模、平面格局、军防措施等空间形制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构筑技术特点方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建筑遗址的年代类型信息,分别以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屋出现、地面房屋与大型木构架建筑盛行、大型木构架建筑消失为标志,将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分为探索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小型木构房屋遗址、大型木构架建筑遗址进行平面形态、结构构架等方面的复原研究,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在材料选择加工、木构架结构构造、室内采暖防寒措施等营造技术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人居文化特点方面,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归结为渔猎游牧文明下的游居范式、大型农耕文明下的定居范式、军备实边观念下的戍居范式,流人移民的客居范式四种类型。通过追溯和建构各类典型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并梳理不同人居范式在近现代的延续流变,进而解码其中蕴含的生态环境观、人居空间观、营造技术观等地域性营造文化观,及其对当下活态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等视野下,阐释黑龙江流域营造文化内涵的游居与耕居二元并立性、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等特征。

云普星[3](2020)在《金朝骑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真人依靠骑兵推翻辽国,攻灭北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金国。骑兵对于金朝的整个发展来说,都有着极其重大影响。女真人能够利用骑兵建立国家,得益于他们生存环境适宜养马。金朝骑兵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金朝骑兵的指挥系统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金朝在国家法律改革上,从初期的习惯法变为之后的成文法,并在士兵约束上越来越严格。金朝骑兵的骑士通常会从猛安谋克制、签军、募军、投降军、刑徒之中挑选,其中签军与猛安谋克是金国最为重要的两个来源。骑兵使用的战马主要从群牧司、战争掠夺、市马贸易、民间括马这几个方式获得。群牧司是战马最为主要的来源,它的兴衰对金朝骑兵战马供应影响极大。金朝骑兵训练通常主要通过围猎活动,射柳与马球也具有一定的军事训练意义。金朝骑兵使用武器有枪、剑、棍棒、弓箭。他们对于武器地制造并不重视,以至于很多人手中武器简易,杀伤力低。但金国骑兵铠甲较为优良,且有了大范围武装,对骑兵战术改进有了很大帮助。骑兵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运输类、侦查类、情报传送类以及特殊兵种类。金朝骑兵的战法分为攻敌要害、正面突破以及以运动战为基础的引敌出动、迂回战法、夹击与包抄以及追袭闪击。金朝骑兵对金国的政权兴衰、战争走势以及人民生活有很大影响。金朝骑兵又对南宋和蒙古的武备更新、战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任永幸[4](2020)在《金代军事制度及军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联合汉、契丹、渤海等诸多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金代军事制度的建立废止与其政权的兴衰存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之相随的便是军事职官印鉴的颁造。随着金代军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变化,金代军印也随之产生着变化。本文主要从金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来总结分析金代军印的形制特点,并通过中央军事机构、地方军事机构、其他军事力量等三方面分析金代军事制度与金代军印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金代军事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概述。通过对史实资料的阅读考证,阐述金代军事制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第二部分论述金代军印的分期及特点。通过金代官印制度的形成过程,结合已知金代军印,分析金代军印的演变过程。对金代军印的印面大小、质料、形制、编号等诸多内容进行考证,并结合金代军印实物进行论述。考证金代军印的分期特点,并对不同时期的军印展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金代中央军事机构及其军印。通过对金代中央军事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对都元帅府、尚书省、枢密院等诸中央军事机构军印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及出土军印,阐述金代中央军事机构的兴衰过程。第四部分论述金代地方军事机构及其军印。通过对金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情况,结合史料分析金代地方军事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金代各路府州及边境军事机构的设置;二是金代军事官员的设置;三是金代诸司的设置。通过对金代地方军事机构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军印,探索金代各地方军事机构的人员设置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第五部分论述金代其他军事力量及其军印。金代以女真人本位民族思想建立其金代军事系统。随着金代猛安谋克制度的衰落以及战事的频繁,统治者不得不重用诸如“义军”、“忠孝军”及“乣军”等其他军事力量,这部分军事力量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上,都对金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雷,赵少军[5](2020)在《官制视野下金代吏员制度的民族特质探析》文中指出吏员制度依附于官制而存在,探究金代吏制的民族特质,不能脱离官制单独论述。在金代官制视野下,管窥金代吏员制度的变化及其关联,金代吏员制度的民族特质表现为皇权专制烙印与贵族政治色彩并存、制度融合与汉制创新并存、民族融合与等级差别并存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任娜[6](2020)在《金代东北地区女真族和中原地区汉族的双向移民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金代在东北地区女真族和黄河以南的中原汉族为研究对象。从人口迁移与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角度,研究了女真族的南迁和中原汉族的北迁及其对金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因为女真族和汉族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变化,所以本文对这两个概念也进行了梳理。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人口迁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全面的、多方位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和意义是复杂的。不同的文化接触必然产生碰撞,碰撞的同时也孕育着生机。任何民族要想使本民族的文化进步,都必须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虽然在女真民族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社会风貌与南宋的社会风貌出现了差距,繁荣程度也不及南宋,但是中原汉族文化在与女真文化的碰撞中,吸收了一些女真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原文化内涵,增添了活力。女真文化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来巩固本民族政权的统治,发展本民族的经济。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教育在金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中原的差距大幅度减小。最终北方地区的各民族在杂居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步发展的格局。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论述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南迁。首先介绍女真族的演变、形成过程、南迁的社会和自然背景。然后将南迁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建国前部落联盟形成阶段、对辽和对宋战争时期、熙宗和海陵王迁都时期,分别分析了这三个时期女真族南迁的背景、过程、分布和特点。第三部分为中原人民的北迁。本部分分为前期和中期,分别分析了这两个时期金人采取的迁移政策、迁移过程和特点。第四部分为金代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人口双向迁移的影响。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无论北迁的中原人民还是南迁的女真人,二者对迁入地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

李玉花[7](2018)在《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研究》文中指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十进制作为一个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与北方游牧民族法制化进程密不可分,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十进制形成于匈奴时期,并以习惯法的形式被突厥、女真等民族吸收、传承,到大蒙古国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吸收到成吉思汗《大札撒》中,便以成文法的形式被肯定下来。本文试想系统研究北方蒙古族等四个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度,包括其内涵、基本内容、传承演变以及特征、作用和意义等四个部分组成,以便揭示其基本规律。其中,第一部分界定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概念,分析阐述其内涵和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论述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传承与演变,传承包括名称上的继承性、内容上的共同性和设立初衷的一致性等三个方面。演变包括从匈奴到女真的演变和女真到蒙古族的演变两部分;第三部分从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等四个层面分析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阐述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特征、作用及意义。

张冰[8](2018)在《金代诸京留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代沿袭辽朝京制管理体系,在地方建立诸京体制。金代诸京所处地理位置均为金朝军事政治的要冲之地,故诸京留守的选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朝统治者对诸京的重视程度和掌控力度。本文通过对金代诸京留守这一官员群体进行系统研究,梳理金代各时期诸京建置情况和诸京留守的职掌,对金代诸京留守官员名录进行考补和更正,确定诸京留守人数及人次数,分析诸京留守的民族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对留守的前任职官进行分类统计,对留守的任期、考课及去向情况作出归纳探讨,进而揭示金代诸京留守在金朝史上的作用及地位。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章。第一部分,绪论中阐明了该文的选题意义,对诸京建置的变化及研究范围进行了简述和界定,并对与本文相关的学术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金代诸京建置和金代诸京留守职掌。首先,分三个时间段,即前期、中期、末期对金代诸京建置的变化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对金代诸京留守的职掌进行论述,诸京留守具有军事防务、行政司法管理、参与经济、营建地方工程等方面的职掌,同时受皇帝的派遣,还具备奉旨出使、行使册封等临时性差遣。第二章,金代诸京留守考补。通过对《金史》等史料进行细致挖掘,结合学术界对金代诸京留守的研究成果,对被授予金代诸京留守的官员进行辨别考证,相对于前人的研究,增补一部分官员,同时排除一部分官员,对金代诸京留守名录进行重新的确定。第三章,金代诸京留守选任研究。金代诸京留守是金朝重要的职官群体,其民族、家庭出身、入仕途径、前任职官及品级、官员个人能力等都构成诸京留守的选任要素,本章对上述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亦根据金朝不同时期发展的政治形势特点,进行诸京留守选任的分析说明。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可知女真族,特别是宗室贵族在出任该职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汉族、契丹、渤海、奚族等出任诸京留守人数之和亦难以与其匹敌。第四章,金代诸京留守的任期、考课及去向研究。根据《金史》、《金方镇年表》等史料,对各个京留守的任期进行考证,并通过整体平均数方法与分期平均数方法对诸京留守的任期进行计算和分析,推断出诸京留守的任期在2年左右;另通过发掘史料,对诸京留守的奖惩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论述诸京留守的去向主要包括调往他任、卒于任上、致仕等三种情况。第三部分,结语。根据各章节所述,通过图表对金代诸京留守官员人数,及人次分布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并对诸京留守在金代政治运作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中央对诸京留守的掌控等方面进行总结论述。

张玉东[9](2017)在《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体制研究》文中指出辽、金两朝都是我国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统一过北方,都在保留本民族制度特点的同时吸取中原的制度,促进了北方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辽末金初之时,这两个民族在黑龙江流域统治的更替,对落后的黑龙江流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速了黑龙江流域地区的封建化进程,真正融入了国家统一的行政制度管理中来。尤其是在金初把国家首都建在金上京,使黑龙江流域地区迎来是历史大发展。笔者从辽末和金初黑龙江流域地区行政制度的变革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透过表象来探寻行政制度的变革对黑龙江流域发展带来的政治经济影响。依据论文需要,本篇论文中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辽代后期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区划复杂性。本文以黑龙江流域的行政制度为切入点,对辽末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建立的各种行政制度都进行逐一分析,以加强对整个流域制度的深刻理解。首先黑龙江的流域的松花江上游与嫩江流域的行政区划,松花江上游与嫩江流域地区靠近契丹、渤海地区的州县,是中原制度和少数民族制度的交融地带,建立了统军司、节度使与兵马司制度是军事层面的制度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同时也兼有行政层面的管理。州县制度主要是管理靠近女真的汉人、渤海人的制度。大王府、祥稳司主要是管理熟女真部落的中央派出管理少数民族的制度,路制主要是辽末仿造宋制度建立的财富路,以管理地方经济的制度。其次黑龙江流域东部的属国属部,这一地区的许多女真部落处于黑龙江下游,远离中原,是辽管理的末端,辽对偏远地区管理能力有限、同时为了适应本民族特点建立了属国属部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对黑龙江流域东部进行属国属部管理。第二章,金代前期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区划。金代建国后把都城建立在黑龙江流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都城都位于中原,所以制度上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以会宁府为中心的上京路,以此作为金朝南下的战略大本营,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其次在形成地方方一级路制后,有根据本地区特点建立了路下路,也可称为万户路,主要是统治金源地区和金黄龙府地区。又建立了都统、军帅司路,主要金建国初期为了适应新占领的辽地区和原辽地区建立的行政路制。最后随着金的政府范围不断扩大,在借鉴辽、宋的州县制度进行管理,新建立了州县,也有对原有州县进行调整,扩大了州县向北区域。同时在实行州县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猛安谋克制度,除了金源纯猛安谋克制度的地区外,使猛安谋克制度向南迁移,和中原的州县制度交叉分布,以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第三章,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构及影响。辽末金初是黑龙江流域制度大变革时期,这种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革对黑龙江流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体制变迁是如何变迁重构,其次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迁对黑龙江流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包括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行政联系联系更加的紧密;加强了中原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对边疆经济的开发。这部分是对前两部分在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更为深刻的表明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以后研究边疆区域民族历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郝素娟[10](2016)在《金代移民研究》文中指出金代是我国北方各族人口流动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也是东北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南北对流迁徙的历史时期。金立国一百二十年,移民运动贯穿始终,移民对金朝社会的整体发展、国运兴衰有着重要性意义。同时金代移民对北方民族的变迁和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波及到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移民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学界对金代移民未做系统、深入、整合性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此,本文以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对金代不同时期的移民背景、政策、各族人口的迁徙动态及分布和各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规律等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探析各族移民的移居地生活,探究移民在金代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以求对深化金代史以及移民史研究有所补益。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金代初期的移民运动。阐述了金代初期移民的原因、政策、迁徙与分布。认为大量辽地、宋地人口的北迁是金初“移民实内地”、“移民北上”等移民政策实施的结果,指出汉人的北迁呈现出渐进式特点,移民人数与迁入地范围要远大于辽代,已进入了黑龙江北部地区。而女真等族的移民中原是金政府的“猛安谋克南下”政策的体现,认为太宗后期约有140多万女真人口南下中原,河北两路、山东两路是女真移民的主迁地。同时对女真等族诸多移民家庭进行了考辨,明确了完颜希尹、尼庞古钞兀、秉德、海陵修仪高氏、术虎高琪、古里甲石伦等家庭的迁徙情况,认为完颜希尹家族至少领有两个猛安迁徙到吉林舒兰地区。隶属于黄龙府的曷懒兀主猛安和失剌古山猛安移居地较近,当在长春和农安之间。在此基础上,对金代初期的移民特点与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金初移民类型以政府组织控制下的强制型移民为主,移民原因主要以军事政治为主,经济原因次之。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民北上是金初移民运动的最大特色。此外,金初移民运动体现了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人口迁徙若干规律中的“移民潮与返移民潮法则”、“中心凝聚律”以及“周边民族向心律”等等。第二章,金代中期的移民浪潮。熙宗时内外局势的变化和海陵的迁都使金政府继续执行“猛安谋克南下”的移民政策,得出熙宗和海陵两朝南下女真移民大约50多万,至此金代三次大规模的女真族南迁宣告结束。河北东西路和山东东西路仍然是女真移民的主迁地,认为隶属于中都路的昏得浑山猛安与浑特浑猛安、浑特山猛安为同一猛安。对《金史》中记载的蒲察鼎寿、裴满达、仆散端、太宗子孙、秉德等女真移民家庭,耶律履等契丹移民家庭、李英等渤海移民家庭进行了探索,认为秉德家族在熙宗时从咸平路移徙中都,海陵正隆初年又从中都迁往天德戍守,而其他几个女真家庭在熙宗时期移民中都路。耶律履、李英两个家庭分别移徙东平和益都。通过对“招民实都”和“招民实河南”移民政策的探析,认为金中期汉人的迁徙主要是在政府优惠政策吸引下的自由型迁徙。本时期契丹、奚人除跟随女真人进入中原外,金世宗把西北、西南招讨司中的契丹、奚人强制迁徙至金源内地。与此同时,女真为主的猛安谋克在中原地区进行了流动,但没有改变女真人在中原地区的分布格局。通过对金中期移民运动的全面考察,认为金中期的移民运动虽仍以强制型为主,但自由型迁徙开始上升,移民类型趋向多样化。移民原因也凸显多样性,除政治、军事因素外,经济因素越发明显。但移民规律与金初类似,仍然体现了“中心凝聚律”和“周边民族向心律”。第三章,金代末期的移民高峰。通过对“军户南迁”、“听民南渡”和“纵民北渡”移民政策的探析,认为贞佑南渡和壬辰北渡是金末、金亡之际两次举国性的迁徙。二十余年中,诸多移民家庭参加了南渡与北渡,这种“候鸟式”迁徙是金末移民运动的最大特点。同时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统计出165例汉人移民家庭参加金末南渡,142例汉人移民家庭参加金亡北渡。有金一代,迁徙3次以上的各族移民家庭有24例,这是金代移民运动的突出特点。女真等军户的南迁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辐射性分布,近至洛阳、许昌、归德府、郑州,远至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区均有女真移民的迁入。北渡中的女真人主要移徙河北、山东、陕西等中原地区。对尼庞古丑的(先祖尼庞古钞兀)、高嗣荣(海陵修仪高氏家族)、古里甲石伦、蒲察桓端、术甲脱鲁灰、仆散端、纥石烈胡沙虎、耶律兄弟(耶律履孙子)等移民家庭进行了探究,明晰了迁徙情况,认为胡沙虎所领属的和鲁忽土猛安当在章宗后期或卫绍王时期从咸平路移徙中都路,并提出胡鲁土猛安与和鲁忽土猛安、和鲁夺徙猛安并非是同一猛安。金代末期的移民规律与金初、金中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体现了“动乱驱散律(中心凝聚律)”和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推拉理论”。第四章,移民的移居地生活。对女真、契丹、宋辽宗室、汉族仕宦、汉族普通民众等各族、各阶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认为汉族仕宦移民群体生活方式多种多样,除入仕、授徒外,隐居、读书自耕、辞官归隐田园、入为黄道、以技艺谋生、沦为奴隶等均为其生活状态。而汉族普通民众的移居地生活主要体现为耕种、技艺谋生、经商、沦为奴隶等。指出移民生活与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个人技艺、阶层、个人选择、迁入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相关。移民生活的考察,从侧面展现了金代社会的发展面貌。第五章,移民在金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对移民在金代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认为汉、契丹等族移民群体是金代社会发展变迁中诸多合力中的主要力量之一。指出女真等族的南徙中原改变了其经济生活,采用中原租佃制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对移民与原居民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指出土地争端是移民与原居民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体现。从女真等族的汉化与汉人的胡风尽染两重视角考述了移民与原居民在生活习俗、人生仪礼、语言等方面的融合。由于金代是少数民族政权,故移民与原居民的关系也是民族关系的体现。同时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移民问题,人口迁徙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流动。本文通过对金代移民的全方位梳理、解读和考证,力图使读者对金代移民形成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金代社会,认识移民在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对国运兴衰的影响,还有利于从金代移民的视阈来审视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谈金代女真族猛安谋克制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金代女真族猛安谋克制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时空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女真”与“满洲”的氏族源流
    第一节 建州女真的迁徙与源流
        一、明初对建州女真的招抚及建州诸卫的设立
        二、建州女真迁居浑江流域
        三、故元三万卫的南迁与建州女真的形成
        四、满洲部与辽、金胡里改人之源流
    第二节 族称“靺鞨”与“满洲”的源流与关系
        一、“满洲部”源出于渤海遗裔
        二、姓氏、满语视角下的“靺鞨”与“满洲”
        三、“靺鞨”与“满洲”的氏族根源
    第三节 族称“肃慎”与“女真”的氏族源流
        一、“肃慎”与“女真”的语音关系
        二、姓氏、满语词族视角下的“肃慎、女真”系统
        三、“肃慎”与“女真”的概念源流
第二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上)
    第一节 皇族姓氏“爱新觉罗”与“觉罗氏”、“佟佳氏”源流
        一、“爱新觉罗氏”与“觉罗氏”之关系
        二、“觉罗氏”、“夹温氏”、“夹谷氏”的源流与关系
        三、“觉罗氏”与“佟”姓、“佟佳氏”的关系
    第二节 “董鄂氏”之源流
        一、“董鄂氏”与“术虎氏”之源流
        二、“术虎氏”与“铁骊部”之氏族源流
第三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中)
    第一节 “完颜氏”与“富察氏”之源流
        一、“完颜氏”、“富察氏”的共同氏族起源
        二、“完颜氏”、“富察氏”与“靺鞨七部”的源流
    第二节 “瓜尔佳氏”之源流
        一、努尔哈赤起兵时的苏完部居地及其部族来源
        二、苏完地方地理位置及苏完部的毛怜卫属性
        三、“瓜尔佳氏”的姓氏起源
第四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下)
    第一节 “乌扎拉氏”与“乌雅氏”的姓氏起源
        一、“白山黑水地带”的“森林部族”
        二、从“文野”之别到“他称”作姓
    第二节 “温都氏”之源流
        一、“温都氏”的氏族源流
        二、满洲诸姓与挹娄人之源流
    第三节 “那拉氏”的姓氏源流
        一、元代以来“那拉氏”的历史
        二、“那拉氏”的氏族起源
    第四节 “舒穆禄氏”与“伊拉里氏”的源流
        一、“舒穆禄氏”与“伊拉里氏”的姓氏来源
        二、满洲共同体中的契丹姓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满文转写及其国际音标对照表
    二、《金史》国语解所载姓氏与清代满洲相关姓氏对照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研究综述
        1.2.2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框架
    2.1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研究基础
        2.1.1 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两大理论基础
        2.1.2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材料基础
    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层次解构及考古学研究方法
        2.2.1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五个主要问题
        2.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解读方法
    2.3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重点及路径
        2.3.1 地域性营造特点考古学阐释的重要视角
        2.3.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
    3.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数据库构建
        3.1.1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的采集与筛选
        3.1.2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3.1.3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
        3.2.1 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2 早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3 成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4 发达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3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
        3.3.1 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规律
        3.3.2 人居遗址的区域分布规律
        3.3.3 人居遗址的总体时空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
    4.1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考古概况
        4.1.1 聚落遗址现状及研究对象选择
        4.1.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功能及数量
    4.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分析
        4.2.1 聚落考古和景观考古方法引入
        4.2.2 聚落遗址的形态和规模分析
        4.2.3 聚落遗址的地形水文分析
    4.3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的地景环境及人地关系阐释
        4.3.1 聚落遗址的组群及空间分布特点
        4.3.2 酋帮制社会结构与早期国家化特点
        4.3.3 聚落族群的空间认知和人居模式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空间形制
    5.1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分期溯源
        5.1.1 城市发展萌芽期:环壕聚落与早期垣壕城邑
        5.1.2 城市发展成型期: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
        5.1.3 城市发展高峰期:层级化城市格局延续及戍卫城盛行
        5.1.4 城市发展衰落期:延用前代旧城为主
    5.2 黑龙江流域城市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分析
        5.2.1 王城及都城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
        5.2.2 大型区域中心城址的平面格局分析
        5.2.3 防御性山城和军堡的空间格局分析
    5.3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空间形制的地域性阐释
        5.3.1 城市空间形制的多元性和简略性
        5.3.2 规模尺度和平面格局的分异性
        5.3.3 军防和排水性能和的突出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建筑遗址的构筑技术
    6.1 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的分期溯源
        6.1.1 木构技术探索期: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址的出现
        6.1.2 木构技术成熟期:地面房址与大木构架建筑的盛行
        6.1.3 木构技术衰退期:大型木构建筑的毁弃与消失
    6.2 黑龙江流域典型木构架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1 小型居住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2 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3 大型佛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4 其它大木作建筑遗址案例
    6.3 黑龙江流域木构建筑构筑技术的地域性阐释
        6.3.1 材料选择加工及应用特点
        6.3.2 木构架的构造技术特点
        6.3.3 建筑的采暖防寒技术特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地域性营造文化
    7.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1 渔猎游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2 农耕定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3 军防戍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4 流人客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演进特点
        7.2.1 游居范式的衰落与转型
        7.2.2 耕居范式的泛滥和超载
        7.2.3 戍居范式的裁撤和消失
        7.2.4 客居范式的融入和同化
    7.3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观及其启示
        7.3.1 地域性的自然生态观及启示
        7.3.2 地域性的人居空间观及启示
        7.3.3 地域性的营造技术观及启示
    7.4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内涵
        7.4.1 游居与耕居营造文化的二元并立性
        7.4.2 营造文化的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
        7.4.3 营造文化的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
        7.4.4 营造文化的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信息统计表
附录2 黑龙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渤海国城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金朝骑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金朝骑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金朝骑兵的形成
        一、骑兵部队的形成
        二、从部落骑兵到国家正规部队
    第二节 金朝骑兵的兴起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兴盛
        一、制度完善与战术细化
        二、骑兵扩张与衰退
        三、制度变革与骑兵兴盛
    第四节 金朝骑兵的衰落
        一、军备废弛与骑兵衰落
        二、蒙金战争与金骑覆灭
第二章 金朝骑兵制度
    第一节 骑兵的各类功能
        一、后勤运输类
        二、侦查类
        三、情报传送类
        四、作战类部队
    第二节 指挥体系
    第三节 日常管理
    第四节 骑兵的组成
        一、骑士来源
        二、战马来源
    第五节 骑兵训练与武备
        一、骑兵的训练
        (一)射柳活动
        (二)马球活动
        (三)围猎
        二、骑兵武器装备
        (一)攻击性武器
        (二)防御器具
第三章 金朝骑兵的战法战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骑兵的优势与特点
    第二节 金朝骑兵战法与战例
        一、攻敌要害
        二、正面突破
        三、运动战与相关战法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影响
        一、对金朝的影响
        (一)巩固金国统治
        (二)影响整体战争走势
        (三)影响金国人生活习惯
        二、对周边政权的影响
        (一)对南宋战备与战术的影响
        (二)对蒙古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代军事制度及军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时段的界定
    (五)相关问题说明
一、金代军事制度概述
    (一)金代军事制度的起源
    (二)金代军事制度的发展
    (三)金代军事制度的衰落
二、金代军印的分期及特点
    (一)金代初期军印及特点
    (二)金代中期军印及特点
    (三)金代晚期军印及特点
三、中央军事机构及其军印
    (一)元帅府及其军印
    (二)枢密院及其军印
    (三)尚书省及其军印
四、地方军事机构及其军印
    (一)都总管府、节镇、边将及其军印
    (二)猛安谋克、万户、都统及其军印
    (三)提控、总领、都尉及其军印
    (四)诸司及其军印
五、其他军事力量及其军印
    (一)义军及其军印
    (二)忠孝军及其军印
    (三)乣军及其军印
结语
附表一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官制视野下金代吏员制度的民族特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皇权专制烙印与贵族政治色彩并存
    (一)近侍权力的加强
    (二)金代吏制中的贵族政治色彩
二、制度融合与汉制创新并存
    (一)女真原有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二)汉官制度的确立
    (三)金代政治制度融合与演变的特征
三、民族融合与等级差别并存
    (一)民族融合过程及其在政治制度中的反映
        1. 契丹、奚族等的同化
        2. 女真族的汉化
        3. 汉人的“胡化”
    (二)民族等级差别及其在官制中的反映

(6)金代东北地区女真族和中原地区汉族的双向移民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选题缘由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思路
第1章 东北地区女真族南迁
    1.1 原因
    1.2 建国前部落联盟形成阶段的人口迁移
    1.3 对辽和对宋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
        1.3.1 灭辽时期的人口迁移分布及其特点
        1.3.2 灭宋时期的人口迁移分布及其特点
    1.4 熙宗和海陵王时期的人口迁移
        1.4.1 背景
        1.4.2 分布
        1.4.3 海陵王时期移民的意义
第2章 中原人北迁
    2.1 金代前期的中原人北迁
        2.1.1 迁移政策及其影响
        2.1.2 迁移过程与分布
    2.2 金代中期的中原人北迁
        2.2.1 迁移政策及其影响
        2.2.2 迁移过程与分布
    2.3 迁移结果和特点
第3章 金代东北地区女真族和中原地区汉族的双向移民的影响
    3.1 北迁的中原人的贡献和历史作用
        3.1.1 社会经济的发展
        3.1.2 文化教育的传播
    3.2 南迁女真人对中原人的影响
        3.2.1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2.2 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3.2.3 对中原人性格和语言的影响
    3.3 南迁女真人的汉化
        3.3.1 政治体制的改革
        3.3.2 文化教育的进步
        3.3.3 生活习俗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7)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难点及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概述
    (一)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内涵
        1.匈奴十进制的内涵
        2.突厥十进制的内涵
        3.女真猛安谋克制的内涵
        4.蒙古族千户制的内涵
    (二)北方游牧民族法制十进制的基本内容
        1.行政建制内属民的权利义务及其惩罚机制
        2.军事建制内士兵的权利义务及其惩罚机制
二、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原因
    (二)经济原因
    (三)政治原因
    (四)军事原因
三、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传承与演变
    (一)十进制的传承
        1.名称上的继承性
        2.内容上的共同性
        3.设立初衷的一致性
    (二)十进制的演变
        1.从匈奴到女真的演变
        2.从女真到蒙古的演变
四、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的特征、作用及意义
    (一)北方游牧民族十进制的特征
        1.军政合一
        2.兵民合一
        3.分布范围广
        4.数量多
    (二)北方游牧民族十进制的作用
        1.稳定游牧政权政权的工具
        2.加快氏族部落外壳的消失进程
        3.促进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
    (三)北方游牧民族十进制的意义
        1.对元明清几个朝代具有重要意义
        2.对后世军事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游牧骑兵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代诸京留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金代诸京建置变化与本文研究范围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金代诸京建置与诸京留守职掌
    第一节 金代诸京建置
    第二节 金代诸京留守职掌
第二章 金代诸京留守考补
    第一节 金代上京、东京留守考辨
        一、金代上京留守考辨
        二、金代东京留守考辨
    第二节 金代北京(中京)、西京留守考补
        一、金代北京(中京)留守考补
        二、金代西京留守考补
    第三节 金代中都(燕京)、南京(汴京)、金末中京留守考补
        一、金代中都(燕京)留守考补
        二、金代南京(汴京)留守考补
        三、金代末期中京留守考补
第三章 金代诸京留守选任研究
    第一节 金代诸京留守民族家庭出身
        一、金代诸京留守民族家庭出身整体情况
        二、金代诸京留守民族家庭出身个体情况
        三、金代诸京留守民族家庭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金代诸京留守入仕途径
        一、宗室外戚身份入仕
        二、降附
        三、女真字学生及科举入仕
        四、军功入仕
        五、吏员出职
        六、世袭
        七、荫补与赐第
        八、其他及不详
    第三节 金代诸京留守前任职官
        一、金代上京留守前任职官
        二、金代东京留守前任职官
        三、金代北京(中京)留守前任职官
        四、金代西京留守前任职官
        五、金代中都(燕京)留守前任职官
        六、金代南京(汴京)留守前任职官
        七、金末中京留守前任职官
第四章 金代诸京留守的任期、考课及去向
    第一节 金代诸京留守任期
    第二节 金代诸京留守考课
        一、金代职官考课制度简述
        二、金代诸京留守相关考课规定
        三、金代对诸京留守的奖惩
    第三节 金代诸京留守去向
        一、金代诸京留守的转迁
        二、金代诸京留守的死亡
        三、金代诸京留守的致仕
        四、金代诸京留守的其他去向
        五、金代诸京留守去向特点
结语
    一、金代诸京留守人次分布基本情况
    二、留守在金代政治运作系统中的地位
    三、金中央对诸京留守的掌控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辽代后期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区划
    第一节 松花江上游与嫩江以西地区的行政区划
        一、兵马都部属与统军司等路级的军政相兼机构
        二、州县(包括节度州)
        三、大王府、详稳司
        四、财政路
    第二节 黑龙江流域东部的属国属部
        一、五国部
        二、松花江中下游以北诸部
        三、松花江中下游以南的生女真诸部
第二章 金代前期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区划
    第一节 五京中的上京
    第二节 黑龙江流域的路制
        一、都统、军帅司路
        二、路下路
    第三节 州县变动
        一、金源地区新建州县
        二、松花江上游以西地区州县设置的变化
        三、嫩江以西地区州县设置的变化
    第四节 猛安、谋克的分布
第三章 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构及影响
    第一节 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重构
        一、统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管理
        二、民族区域管理上的创新
        三、州县的北移与统军司的外展
    第二节 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影响
        一、行政区域与东北其他地区联系的紧密
        二、对黑龙江流域地区管理的加强
        三、对黑龙江流域的经济的开发
参考文献

(10)金代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本文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金代初期的移民运动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迁徙的考辩
        三、女真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奚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奚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契丹、奚等族的迁徙过程
        三、契丹、奚等族的移民分布
        四、政府对契丹等族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迁徙的考论
        三、汉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四节 金初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初移民的特点
        二、金初移民的规律
第二章 金代中期的移民浪潮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迁徙的考析
        三、中原女真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奚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奚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契丹、奚等族的迁徙考述
        三、契丹、奚等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契丹、奚等族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的迁徙与分布
        三、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四节 金中期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代中期移民的特点
        二、金代中期的移民规律
第三章 金代末期的移民高峰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的迁徙与分布
        三、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渤海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族的迁徙与分布
        二、渤海、雍古等族的迁徙与分布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迁徙的考论
        三、南迁北渡中的汉移民分布
        四、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五、移民之间的互助
    第四节 金末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末移民的特点
        二、金末移民的规律
第四章 移民的移居地生活
    第一节 汉人的移居地生活
        一、宋辽宗室的囚居生活
        二、汉族士宦的移民生活
        三、普通汉民的移民生活
    第二节 女真等族的移居地生活
        一、女真人的移民生活
        二、契丹等族人的移民生活
第五章 移民在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移民与金代经济发展
        一、移民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移民对中原经济建设的影响
        三、女真族移民的经济生活变迁
    第二节 移民与金代政治发展
        一、移民与典章制度建设
        二、移民与社会治理
    第三节 移民与原居民的关系
        一、移民与原居民的矛盾
        二、移民与原居民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谈金代女真族猛安谋克制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D]. 金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D]. 刘文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金朝骑兵研究[D]. 云普星. 西北大学, 2020(06)
  • [4]金代军事制度及军印研究[D]. 任永幸.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5]官制视野下金代吏员制度的民族特质探析[J]. 王雷,赵少军. 北方文物, 2020(03)
  • [6]金代东北地区女真族和中原地区汉族的双向移民及其影响研究[D]. 任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7]北方游牧民族法制中十进制研究[D]. 李玉花.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8]金代诸京留守研究[D]. 张冰. 吉林大学, 2018(12)
  • [9]辽末金初黑龙江流域地方行政体制研究[D]. 张玉东.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10]金代移民研究[D]. 郝素娟.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浅谈晋代女真人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