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TMS320LF2407嵌入式硬件平台的结构及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彭礼圆[1](2019)在《流量表检定装置装卸机械手系统构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领域的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机械人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装配、化工原料配送等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加工的人力成本。本课题研究是针对生产企业流量表检定装置的升级改造之需,创新性地设计一款用于流量表检定装置上的装卸机械手。该机械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抓取待检测的流量表,将其送至检测平台并安装至流量表检测时的专用夹紧装置,待检测结束后再将其抓送至指定安放位置,这样以便后续进一步地去实现流量表从搬运、装卸并检测这一过程的自动化,极大提高流量表检定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课题的装卸机械手的研究设计,主要由装卸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两部分组成;结构设计包括机械手关节、手臂以及执行结构的设计;而控制系统设计是整个机械手设计的极为重要部分,其功能决定了机械手工作时抓取和安装的定位精度,直接关系到机械手能否实现企业所提的要求。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装卸机械手的科研文献以及研究分析,本研究确定了机械手的结构整体方案为运动导轨+类SCARA机器人结构,采用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制作了机械手三维模型,计算并确定各个关机驱动电机的选型;根据机械手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各个关节驱动电路的硬件电路,包括伺服电机的闭环驱动和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控制方面确定了工控机PC+ARM11+DSP运控模块的运动控制的整体方案;设计了嵌入式Linux控制系统的硬件模块,包括核心板设计、存储电路设计以及通信模块等;为了验证机械手轨迹规划的合理性,本文还通过D-H坐标系法建立了机械手连杆坐标系,进行了机械手正、逆运动学分析并进行了机械手动力学模型仿真;以及机械手各关节采用4-3-4模式的分段轨迹规划模式的算法,进行了机械手单关节仿真和基于MATLAB Robotic Toolbox机械手轨迹规划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课题的机械手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以及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理论分析和设计流量表装卸机械手,使其理论上达到了生产企业的现实要求,实现了流量表到检测平台并安放至夹紧装置过程自动化,可较大地提高生产企业的流量表检定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也为后续的机械手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程小平[2](2016)在《舰载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舰船航行时,由于船体摇摆运动的干扰,舰船上的精密仪器、设备等通常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舰载稳定平台由于能隔离船体扰动,精确保持平台动态姿态基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武器装备和民用设施中,如弹舰制导、雷达天线、船用移动卫星通讯等。本文从工程应用出发,以舰载稳定平台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舰载稳定平台的伺服控制技术。本文首先给出了舰载稳定平台结构设计,然后分析了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原理,介绍了系统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硬件电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完成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逻辑及VHDL设计。在控制算法的运用上,本文首先介绍了普通PID控制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进型PID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完成了控制软件设计。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样机试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有效的实现了设计指标,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同时也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以及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张娜[3](2014)在《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装置主控制器模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因此汽车电子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汽车电子水平的发展已成为汽车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汽车电子控制器的开发主要存在开发周期长、可靠性低、成本高等缺点。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软硬件协同开发模式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也称为“开发装置”),其中的“快速”,主要表现在能够缩短整个系统的开发周期,并且使开发的产品具有可靠性。本文是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装置研发工作中的一部分,整个开发系统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本文在深入分析PCI总线的总线规范、仲裁原理和传输原理的基础上,对整个开发装置硬件平台上的各功能模块(包括主控制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和功率模块)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开发装置中的主控制器模块(以下简称“主控模块”)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主控模块的硬件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在对其硬件电路的分析中,详细介绍了主控模块中微控制器TMS320LF2407A DSP的外围电路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了硬件调试和软件设计,其中硬件调试包括对电源模块、晶振电路、复位电路、JTAG接口电路和CAN接口电路的调试,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利用DSP的集成开发环境CCS对其进行了软件设计。其次,详细阐述了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DSP与PCI9054本地总线端的逻辑控制、时序匹配和通信问题,这是本设计的重难点。在TMS320LF2407A DSP与PCI9054本地端的通信过程中,由于TMS320LF2407A DSP与PCI9054的工作时序不一致,并且接口不兼容,因此需要用CPLD(EPM3032ALC44-10N)来实现时序转换和逻辑控制。通信实现过程中,在对TMS320LF2407A DSP和PCI9054的本地端读写时序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PLD的开发工具QuartusII、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以及仿真工具Modelsim对其进行逻辑功能设计和仿真。最后,介绍了WDM技术以及驱动程序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详细阐述了利用开发环境VisualC++、驱动开发包DDK以及驱动程序开发工具WinDriver开发主控制器板卡驱动程序的过程。
钱昊[4](2013)在《基于ARM的多功能CNC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深入研究与分析了传统的CNC系统模型和已有的各类经济型CNC系统结构和功能,确定了数控系统的优化方案。在研究嵌入式理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构建了基于32位ARM的嵌入式多功能CNC硬件系统平台和软件系统平台。综合分析和比较了目前主流的处理器和开发方案,设计了ARM+DSP的高性能微处理器模块及芯片之间的硬件接口连接和通信方式。在搭建好的数控系统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基于Windows CE5.0操作系统的剪裁和移植,并在此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了驱动程序和系统软件的开发。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嵌入式环境下的TCP/IP协议,利用Socket通信搭建了相应的嵌入式网络平台,通过INTERNET互联网对数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对数控指令和插补运算及刀具补偿模块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已有的方法,设计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该系统研究完成后具有高性能、低成本及通用性较强的特点,易于维护和升级,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用户可根据需要方便的添加专用模块,能够满足经济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的要求。
彭文刚[5](2011)在《智能割草机嵌入式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嵌入式技术的成熟,嵌入式芯片成本的降低与功能的增强,嵌入式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本文应用嵌入式技术对智能割草机做了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在智能割草机的总体设计中,提出了智能割草机的设计要求与技术参数,并确定智能割草机所应能达到的功能;在机械结构方面,对智能割草机关键部位作了选择,初步确定智能割草机所要使用到的传感器模块,规划了智能割草机的整体布置;在控制系统方面,采用平台化设计的基本思想,选择合适的控制平台,确定主从CPU的控制方案,并对控制电路板级功能进行了划分。其次,对智能割草机的硬件控制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核心电路板的设计,包括时钟、复位、存储器以及网络接口等电路;二是扩展板上传感器模块的具体选择及扩展板电路设计,其中扩展板电路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电路、USB电路、串口电路以及主从CPU通信接口电路等;三是电机控制与驱动电路板的设计,包括DSP外围电路、电机的驱动电路以及一些隔离与保护电路等。最后,对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了初步设计。包括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构建、嵌入式软件模块的划分以及外围传感器的软件实现等。
张健[6](2010)在《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因而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汽车综合性能和衡量汽车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整体上看,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控制系统开发方式已经落后,且成本高,研发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在自主研发新技术上与国外的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自主研发的汽车电子品牌很少,大多都是直接应用国外的电子控制技术或者使用国外的电子控制器开发平台进行设计,不利于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了加快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企业的竞争力,应提高技术开发水平,加快自主创新,展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文章在分析传统控制系统开发模式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软硬件协同开发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系统的软件平台上集成了图形编辑器、模型库、控制算法数据库、机器代码自动生成以及仿真等功能;系统的硬件平台采用了模块化的思想,设计大量标准化的功能模块以供选择和组合。论文侧重于系统硬件平台中微控制器模块的设计研究,以及软件平台中基于控制芯片的目标代码的生成方法研究。即在深入分析PCI总线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CI总线并以PCI9054为桥接口芯片的微控制器板卡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利用PCI9054作为接口芯片研制基于PCI总线的微控制器板卡的方法和过程,具体包括硬件电路设计、PCB制板、板卡调试和驱动程序的开发;然后在分析GCC编译器的基础上,进行基于RTL中间代码的目标芯片编译器设计研究,来完成目标微控制器目标代码的生成。最后结合其他研究生设计的存储器模块和包括A/D转换的信号处理模块、通信接口模块(CAN等)、扩展接口模块(驱动板)以及软件平台等共同构成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平台。从而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硬件电路、控制算法和软件编程的过程中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效率,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汽车电子控制器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外使用自主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装置能大大地降低研发成本,使新产品迅速形成规模走向市场,进而推动汽车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孙浩[7](2010)在《配电线路微机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建设,对配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作为当代监测与保护电力系统的主要自动化装置,它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将直接影响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本文在详细分析了配电网自动化的构成,以及保护系统的组成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配电网的微机保护平台。详细叙述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相关技术。本文首先分析了配网自动化的构成,然后说明了配网馈线保护系统的组成。并对配网保护系统的供能系统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模式。硬件的设计采用“DSP+MCU”的双CPU结构,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DSP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MCU的事件管理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配电网对保护装置的要求。DSP选用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LF2407A作为控制核心,外围扩展了3片ADS8364高精度数据采集芯片,以满足对大量的数据的采集和计算。MCU采用三星公司的S3C44BOX单片机。该单片机是一款优秀的32位ARM内核单片机,扩展了人机交互接口、开入开出量接口等事件管理功能。软件方面为了提高微机保护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方便用户程序的维护和升级,本文将μClinu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引入微机保护平台。在分析了μClinux操作系统内核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将μClinux向S3C44BOX的移植,详细阐述了移植过程。最后对用户应用程序包括自检程序、保护判断程序、数据实时采集程序、通信程序、以及三段式电流保护程序进行了编写。全文完成了配电网微机保护平台的主要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代码编写及调试。实现了对配电网各种常见故障的保护功能,并通过了相关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保护装置设计合理,能够满足相关保护的技术指标要求,具有高精度和高速通信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配网自动化的需求。
刘长柱[8](2009)在《基于嵌入式的提花织袜机控制器的设计》文中提出电脑织袜机发展迅速,目前国外主要以织袜机整机供应国内市场,不单独提供高水平的控制器给国内厂家配套,致使国产织袜机在技术含量和价格上与进口产品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提花织袜机控制器设计方案,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S3C2410X和TMS320LF2407A的性能特点和织袜机的构建原理和功能要求,制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实现方法,设计了系统的部分硬件电路和软件体系结构。2.建立了ARM的Linux交叉编译环境和DSP的CCS开发环境共存的系统开发环境,为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软件平台。3.在分析ARM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在S3C2410X处理器上的移植过程,包括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的设计实现、Linux内核的移植、根文件系统的建立,并介绍了图形用户界面系统MiniGUI在Linux操作系统上移植方法,讲述了MiniGUI界面程序的开发流程。4.设计了基于TMS320LF2407A的针筒主轴伺服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空间电压PWM的矢量控制技术控制针筒主轴电机,给出了SVPWM的具体算法及其在TMS320LF2407A上的硬件实现。
李晓军[9](2008)在《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电子化为汽车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电子在整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研究厂商众多,系统中用到的处理器也是千差万别,运行环境更是各有千秋,因此在开发汽车电控系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嵌入式软件的复用。同时,嵌入式系统本身资源有限,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规定了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完成特定功能所必须的步骤和事件的序列。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各汽车生产厂商又在不停地对电控系统更新换代,这使得电控系统的控制越来越复杂。当向控制系统中添加新的部件、增加新的控制算法或替换已有的子系统时,其控制逻辑必然发生改变。因此,针对不同产品的开发过程不同,每次开发过程又有不少重复性的工作,控制系统的扩展性、移植性都很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汽车电控系统正由封闭式结构走向开放式结构,这一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新一代HOWO重型卡车的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研究,旨在为国内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设计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探讨了现有的开放式体系结构,重点对OSEK/VDX和AUTOSAR两种典型的应用于汽车电控系统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从基本结构、模块功能、运行机制、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有限状态机与量子框架的关系,讨论了量子框架的活动对象、状态调度、通信方法等内部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OSAQ(Open System ArchitectureBased on Quantum framework),该架构不依赖于汽车ECU的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类型,真正地实现了汽车电控系统在软件和硬件层次上的开放,并比较了OSEK/VDX、AUTOSAR和OSAQ之间的差别,给出了构建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的一种思路。基于量子框架的软件总线是OSAQ体系结构中的信息交互媒介,所有活动对象间的消息传递都是通过量子框架来实现的,因此必须配置系统软件层中的每个活动对象使其具有标准的外部通信接口,这是实现功能模块代码重用的基础。另外,根据实际应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不同,需要对运行环境层的软件总线接口进行配置。针对不同的ECU硬件又需要进行操作系统的代码移植,即要编写不同的硬件抽象层文件。操作系统的代码移植、系统软件层的接口配置和运行环境层接口配置是量子框架软件总线实现既定功能的关键技术。本文对量子框架在典型的硬件平台上实现从硬件平台选择和软件平台选择、实时操作系统移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软件总线在运行环境层和系统软件层的配置方法,通过对软件总线的配置可以大大增强汽车电控系统软件模块的可重用性和系统开放性。当底层硬件或系统功能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分别配置量子框架软件总线的运行环境层和系统软件层接口来实现系统的行为重构和功能扩展。代码自动生成技术就是帮助程序员完成系统底层的、重复性代码的自动生成,减少软件开发中枯燥且重复的编码工作,使得程序员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系统架构研究、软件工程等方面,从而提高软件系统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本文对QF代码自动生成平台的开发进行了需求分析,研究了基于量子框架的嵌入式代码生成方法,通过设计基于量子框架的XSLT模板,将得到的XML文件直接转换为QF活动对象的代码框架,开发了QF代码自动生成平台QFCodeGenerator。在QF代码自动生成平台中通过相关配置,就能够自动生成符合QF标准的嵌入式代码。在对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OSAQ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HOWO重型卡车的机械系统改造及控制系统开发,建立了基于量子框架开放式重型卡车AMT原型系统。研究了重型卡车AMT系统的硬件结构以及关键执行机构,分析了AMT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建立了AMT系统各个功能模块活动对象的基于量子框架的状态机模型,然后以前后台和操作系统两种系统软件设计模式分别研究了设计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软件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OSAQ体系架构的开放性及其有效性。在中国重汽HOWO型重型卡车AMT系统试验平台上对AMT系统的换挡逻辑、换挡过程、换挡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
朱剑[10](2008)在《基于DSP与USB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移动机器人是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DSP与USB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移动机器人向高速、高精度、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详细介绍了运动控制器的类型及选择,并指出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接着本文讨论了本移动机器人整体结构、平台组成以及其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以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采用USB(通用串行总线)与PC机进行通信、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下进行软件编程的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然后对本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DSP芯片的特点及选型、电源电路、DSP最小系统电路、无线数据收发模块、USB通信模块、USB芯片及DSP之间的接口电路以及电机驱动模块等。在软件实现方面,讨论了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在TMS320LF2407 DSP上的移植,对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进行了任务分配,介绍了各任务的功能及具体实现,并对USB接口芯片AN2131QC单片机的固件设计及装载进行了介绍。本文还设计开发了一种移动机器人多超声波传感器环境探测系统,包括:单路超声波传感器测距的硬件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多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二、基于TMS320LF2407嵌入式硬件平台的结构及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TMS320LF2407嵌入式硬件平台的结构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流量表检定装置装卸机械手系统构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业机器人国内外发展历程及趋势 |
1.2.1 工业机器人国内外发展历程 |
1.2.2 发展趋势 |
1.2.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具体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机械手系统构成设计及分析 |
2.1 机械手实际运行环境介绍及方案设计 |
2.1.1 机械手运行环境介绍 |
2.1.2 机械手运动方案确定 |
2.2 机械手选型及传动方案设计 |
2.2.1 机械手结构分析及选型 |
2.2.2 伺服驱动电机的分析与选型 |
2.2.3 步进电机的分析与选型 |
2.3 谐波减速器的结构分析设计 |
2.4 末端执行器及托盘分析设计 |
2.5 机械手运动路径规划设计 |
2.6 机械手D-H参数及运动学正反解求解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手运动控制方案及硬件电路设计 |
3.1 机械手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伺服电机驱动电路分析及设计 |
3.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分析及设计 |
3.3.1 步进电机的介绍及细分驱动控制 |
3.3.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 DM542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应用 |
3.4.1 DM542 步进电机驱动器概述 |
3.4.2 驱动器接口和接线介绍 |
3.5 手爪气缸驱动电路设计 |
3.6 机械手控制逻辑总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机械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嵌入式核心板硬件设计 |
4.1.1 主控芯片S3C6410 |
4.1.2 存储电路的设计 |
4.2 电源电路设计 |
4.3 通讯电路设计 |
4.3.1 100M以太网通信模块 |
4.3.2 串口通信模块 |
4.4 液晶触摸屏 |
4.5 JTAG调试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手控制软件设计及算法研究 |
5.1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5.1.1 嵌入式Linux系统 |
5.1.2 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及介绍 |
5.1.3 嵌入式Linux平台的搭建 |
5.2 机械手电机控制程序的开发与挂载 |
5.3 机械手关节电机控制PID研究 |
5.3.1 PID控制算法 |
5.3.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 |
5.3.3 机械手单关节控制研究 |
5.4 机械手轨迹规划算法实现 |
5.5 基于MATLAB机械手轨迹仿真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舰载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稳定平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稳定平台综述 |
1.3 伺服控制概述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2 舰载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稳定平台结构设计 |
2.2 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及原理 |
2.3 伺服控制器主控芯片 |
2.4 测角系统 |
2.5 驱动系统 |
2.6 接口电路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电路的功能与组成 |
3.2 接口板设计 |
3.2.1 接口板硬件结构 |
3.2.2 自整角机编码转换电路设计 |
3.2.3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2.4 SDRAM电路设计 |
3.3 主控板设计 |
3.3.1 主控板硬件结构 |
3.3.2 DSP电路设计 |
3.3.3 RDC解算电路设计 |
3.3.4 D/A电路设计 |
3.4 内部双向总线设计 |
3.5 电源设计 |
3.6 电平转换设计 |
4 基于VHDL的硬件逻辑设计 |
4.1 软件设计环境简介 |
4.1.1 QUARTUS Ⅱ简介 |
4.1.2 SOPC BUILDER简介 |
4.1.3 NIOS Ⅱ IDE简介 |
4.2 接口板VHDL设计 |
4.2.1 PLL时钟模块 |
4.2.2 ZSZ解算逻辑模块 |
4.2.3 内部双向总线逻辑模块 |
4.2.4 NIOS Ⅱ处理器模块 |
4.3 主控板VHDL设计 |
4.3.1 RDC解算逻辑模块 |
4.3.2 双向总线数据交换逻辑模块 |
4.3.3 DSP总线控制逻辑模块 |
4.3.4 DA控制逻辑模块 |
5 控制系统算法及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环境简介 |
5.2 控制算法设计 |
5.2.1 PID算法介绍 |
5.2.2 变速积分PID控制算法 |
5.2.3 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 |
5.2.4 BANG-BANG控制算法 |
5.2.5 改进型PID控制算法 |
5.3 仿真分析 |
5.3.1 系统的阶跃信号响应曲线 |
5.3.2 系统的正弦信号响应曲线 |
5.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4.1 控制器软件模块组成 |
5.4.2 控制软件程序流程 |
6 系统性能测试 |
6.1 系统性能指标 |
6.2 性能测试方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装置主控制器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的整体方案 |
2.1 快速开发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1.1 系统硬件平台 |
2.1.2 系统软件平台 |
2.1.3 快速开发系统开发过程 |
2.2 CPCI 与 PCI 总线概述 |
2.2.1 CPCI 总线 |
2.2.2 PCI 局部总线简介 |
2.2.3 PCI 局部总线信号 |
2.2.4 PCI 局部总线的操作 |
2.3 控制器硬件模块的组成 |
2.3.1 从模块板卡的硬件组成 |
2.3.2 主控模块的硬件组成 |
2.4 主从模块间的通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器主控模块设计及 DSP 系统调试 |
3.1 主控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1 DSP 硬件系统的基本电路 |
3.1.2 PCI9054 简介及其硬件电路连接 |
3.2 主控模块板卡的介绍 |
3.3 DSP 硬件系统的调试 |
3.3.1 电源模块的调试 |
3.3.2 晶振电路的调试 |
3.3.3 复位电路的检测 |
3.3.4 JTAG 接口电路的测试 |
3.3.5 CAN 接口电路的检测 |
3.4 DSP 控制器简介 |
3.4.1 TMS320LF2407A DSP 简介 |
3.4.2 中断系统和片上外设 |
3.4.3 TMS320LF2407A DSP 控制器的引脚及功能结构 |
3.4.4 TMS320LF2407A DSP 存储器映射 |
3.5 DSP 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3.5.1 DSP 系统开发环境(CCS) |
3.5.2 CCS 工程组成 |
3.5.3 控制程序开发语言的选择 |
3.5.4 软件设计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LD 时序匹配逻辑控制设计 |
4.1 可编程逻辑器件简介 |
4.2 Altera CPLD 介绍及选型 |
4.2.1 MAX3000A 系列 CPLD 芯片结构 |
4.2.2 MAX3000A 系列芯片特性 |
4.3 CPLD 的设计流程 |
4.4 CPLD 的开发工具 |
4.4.1 设计开发工具 QuartusⅡ |
4.4.2 硬件描述语言 VerilogHDL |
4.4.3 仿真工具 ModelSim |
4.5 PCI9054 本地总线端(LOCAL 端)时序匹配与通信设计 |
4.5.1 PCI9054 本地端的读写时序分析 |
4.5.2 DSP(TMS320LF2407A)的读写时序分析 |
4.5.3 PCI9054 本地端控制逻辑功能设计 |
4.5.4 CPLD 时序匹配逻辑设计程序 |
4.5.5 QuartusII 与 Modelsim 联合仿真 |
4.5.6 EPM3032 CPLD 配置与程序下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控制器板卡驱动程序的开发 |
5.1 WDM 技术研究 |
5.1.1 windowsXP 系统介绍 |
5.1.2 WDM 的工作原理 |
5.1.3 WDM 驱动程序构造方法 |
5.2 驱动程序简介 |
5.3 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WinDriver |
5.3.1 WDM 驱动开发工具选择 |
5.3.2 windriver 简介 |
5.3.3 WinDriver 生成驱动程序步骤 |
5.4 PCI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过程 |
5.4.1 基于 WinDriver 的 PCI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4.2 驱动程序说明与安装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ARM的多功能CNC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数控系统概况 |
1.1.1 数控系统发展历程 |
1.1.2 国内数控系统研究状况 |
1.1.3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
1.2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嵌入式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方案的需求与分析 |
2.2 系统方案的研究与选定 |
2.3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
2.3.1 ARM微处理器 |
2.3.2 DSP微处理器 |
2.4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3章 嵌入式数控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 |
3.1 硬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
3.2 ARM处理器与DSP芯片的微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
3.3 存储器模块的设计 |
3.4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4.1 串口通信模块 |
3.4.2 USB通信模块 |
3.4.3 网络通信模块 |
3.5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 |
3.5.1 LCD显示屏模块 |
3.5.2 触摸屏模块 |
3.6 电源电路模块的设计 |
3.7 伺服电机控制模块 |
第4章 嵌入式数控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 |
4.1 软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
4.2 操作系统的内核定制及移植 |
4.2.1 WINCE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
4.2.2 WINCE操作系统在数控系统中的移植 |
4.2.3 BSP板级支持包的开发 |
4.2.4 驱动程序开发 |
4.3 数控加工管理软件 |
4.3.1 界面显示模块 |
4.3.2 数控加工代码编辑模块 |
4.3.3 数控加工代码译码模块 |
4.4 数控加工控制软件 |
4.4.1 通信模块 |
4.4.2 刀具补偿模块 |
4.4.3 插补模块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智能割草机嵌入式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发背景及意义 |
1.2 割草机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技术及其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智能割草机的总体设计 |
2.1 设计要求及技术参数 |
2.1.1 设计要求 |
2.1.2 技术参数 |
2.2 功能设计 |
2.3 基本体系结构 |
2.4 智能割草机关键部件的选择 |
2.4.1 智能割草机外围器件的选择 |
2.4.2 减速装置的选择 |
2.4.3 蓄电池的选择 |
2.4.4 无刷直流电机及控制器的选择 |
2.5 整体布置 |
2.6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6.1 控制平台的选择 |
2.6.2 控制方案的确定 |
2.6.3 嵌入式软件方案的确定 |
2.7 控制系统板级功能划分 |
2.7.1 微处理器子系统 |
2.7.2 DSP子系统 |
2.7.3 控制电路板级结构组成 |
3 智能割草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核心板硬件电路 |
3.1.1 S3C2410A的功能介绍及实现 |
3.1.2 Boot ROM设置和时钟电路 |
3.1.3 JTAG接口电路 |
3.1.4 核心板电源转换电路 |
3.1.5 复位电路 |
3.1.6 FLASH接口电路 |
3.1.7 SDRAM存储器电路 |
3.1.8 10M以太网接口电路 |
3.2 扩展板外围器件的安装及硬件电路设计 |
3.2.1 超声波与红外线模块 |
3.2.2 遥控模块 |
3.2.3 电子罗盘与倾角传感器 |
3.2.4 触碰开关及电磁继电器 |
3.2.5 LCD液晶显示屏接口设计 |
3.2.6 串行接口电路 |
3.2.7 USB接口电路 |
3.2.8 电源转换模块电路 |
3.3 S3C2410A与TMS320LF2407A的通讯接口设计 |
3.3.1 IDT7025特点及引脚功能说明 |
3.3.2 IDT7025的时序逻辑图 |
3.3.3 IDT7025在双CPU中的通讯实现 |
4 无刷直流电机的DSP控制 |
4.1 TMS320LF2407A的外围电路 |
4.1.1 JTAG接口电路 |
4.1.2 时钟和复位电路 |
4.2 无刷直流电机的全桥驱动原理 |
4.3 无刷直流电机的全桥驱动电路 |
4.4 光电隔离电路 |
4.5 无刷直流电机的位置信号检测 |
4.6 过压过流保护电路 |
4.7 电机驱动板与扩展板接口电路 |
4.8 无刷直流电机的DSP控制策略 |
5 智能割草机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构建 |
5.1.1 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5.1.2 超级终端和Minicom配置及使用 |
5.1.3 宿主机服务配置 |
5.2 Bootloader的分析及移植 |
5.3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 |
5.3.1 内核配置 |
5.3.2 内核编译 |
5.3.3 内核下载 |
5.4 建立Linux根文件系统 |
5.5 控制系统的软件模块划分 |
5.6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 |
5.7 外围传感器件的软件实现 |
5.7.1 超声波传感器模块 |
5.7.2 红外线传感器模块 |
5.7.3 电子罗盘CMOS04模块 |
5.7.4 倾角传感器SCA100T模块 |
5.7.5 PTR8000无线遥控模块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快速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1 系统组成结构 |
2.1.2 系统硬件平台 |
2.1.3 系统的软件平台 |
2.2 快速开发系统的开发过程 |
2.3 PCI 总线概述 |
2.3.1 PCI 总线简介 |
2.3.2 PCI 局部总线信号 |
2.3.3 PCI 局部总线的操作 |
2.3.3.1 PCI 总线的仲裁机制 |
2.3.3.2 PCI 总线传输机制 |
2.3.3.3 PCI 配置地址空间 |
2.4 CPCI 总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器硬件模块板卡结构分析及研发 |
3.1 控制器硬件模块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2 PCI 接口方案选择及接口芯片简介 |
3.2.1 PCI 总线接口电路的实现方法 |
3.2.2 接口芯片简介 |
3.2.2.1 PCI9054 简介 |
3.2.2.2 PCI9052 简介 |
3.3 控制器主控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
3.3.1 控制器主控模块的硬件组成 |
3.3.2 DSP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3.3 PCI9054 的硬件连接 |
3.3.3.1 PCI9054 与 PCI 总线的接口设计 |
3.3.3.2 PCI9054 与 EEPROM 的接口设计 |
3.4 CPLD 及其开发工具概述 |
3.4.1 CPLD 简介 |
3.4.2 CPLD 的常用开发工具 |
3.4.2.1 设计输入工具QuartusⅡ |
3.4.2.2 仿真工具ModelSim |
3.4.2.3 基于VerilogHDL 硬件描述语言的有限状态机 |
3.4.2.4 CPLD 的开发和调试流程 |
3.5 PCI9054 的LOCAL 总线端设计 |
3.5.1 PCI9054 的 LOCAL 端总线连接 |
3.5.2 PCI9054 的 LOCAL 端时序分析 |
3.5.3 TMS320LF2407A 的读写时序分析 |
3.5.4 PCI9054 的 LOCAL 总线的逻辑控制 |
3.5.5 时序仿真 |
3.6 电磁兼容和 PCB 设计 |
3.6.1 电磁兼容性概述 |
3.6.2 电磁兼容性的影响因素 |
3.6.3 PCB 板设计 |
3.6.3.1 板卡的尺寸规格 |
3.6.3.2 元器件布局 |
3.6.3.3 布线 |
3.6.3.4 电源和地线的处理 |
3.6.3.5 时钟信号线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板卡调试和驱动程序开发研究 |
4.1 板卡的硬件调试 |
4.1.1 DSP 的调试 |
4.1.2 CPLD 调试 |
4.2 PCI 接口芯片的调试 |
4.2.1 PLXMon 简介 |
4.2.2 PLXMon 与 PCI9054 的通信模式 |
4.2.3 PCI9054 的调试过程 |
4.3 EEPROM 配置 |
4.3.1 配置 EEPROM 的作用 |
4.3.2 EEPROM 的配置信息及寄存器的设置 |
4.3.2.1 EEPROM 配置信息 |
4.3.2.2 EEPROM 配置过程中的寄存器设置 |
4.3.3 EEPROM 的配置 |
4.3.4 EEPROM 的加载 |
4.4 驱动程序的开发研究 |
4.4.1 驱动程序开发工具选择 |
4.4.2 WinDriver 体系结构介绍 |
4.4.3 驱动程序开发过程简述 |
4.4.4 使用 WinDrive 开发 PCI9054 的驱动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代码的生成方法研究 |
5.1 编译器工作原理 |
5.2 GCC 交叉编译器 |
5.2.1 GCC 编译流程分析 |
5.2.2 RTL 中间代码 |
5.2.2.1 RTL 简介 |
5.2.2.2 RTL 的作用 |
5.2.2.3 RTL 代码 |
5.2.3 GCC 的后端 |
5.2.4 GCC 的后端移植 |
5.3 DSP 芯片的结构特点 |
5.3.1 目标DSP 芯片的体系结构 |
5.3.2 DSP 编译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
5.3.3 目标芯片编译器的设计方法研究 |
5.4 基于RTL 中间语言的DSP 的C 编译器的设计 |
5.4.1 由RTL 到汇编代码的转换原理 |
5.4.2 目标DSP 芯片的C 编译器设计 |
5.4.2.1 RTL 语句展开 |
5.4.2.2 RTX 语法树的创建/重建 |
5.4.2.3 RTL 基本指令的提取 |
5.4.2.4 RTL 行为描述 |
5.4.2.5 汇编指令级描述 |
5.4.2.6 从RTL 行为描述到汇编指令的输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与后续工作 |
致谢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配电线路微机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微机保护的发展 |
1.3 配网自动化 |
1.3.1 配网自动化实施的意义 |
1.3.2 馈线自动化实施方式 |
1.3.3 配网自动化解决方案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线路保护系统的组成 |
2.1 保护系统单元的组成 |
2.1.1 开关本体介绍 |
2.1.2 控制箱 |
2.1.3 SCADA 后台监控软件 |
2.2 保护装置的电源管理 |
2.2.1 以往供电方式的比较 |
2.2.2 本文提出的供电方式 |
2.2.3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 |
2.2.4 太阳能电池的一些性质 |
2.2.5 太阳能电池与蓄电池的配合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微机保护平台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结构 |
3.2 双CPU 芯片的选取 |
3.3 采集单元的设计 |
3.4 开关量单元的设计 |
3.5 人机交互单元的设计 |
3.6 通讯单元的设计 |
3.6.1 GPRS 通信的优势 |
3.6.2 GPRS 短信通信的实现 |
3.6.3 RS232 接口电路 |
3.7 双CPU 系统的数据交换模块 |
3.8 电源单元的设计 |
3.9 外围电路设计 |
3.10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ΜCLINUX 操作系统及软件设计 |
4.1 控制器软件的整体设计 |
4.2 嵌入式系统 |
4.3 嵌入式LINUX 概述 |
4.4 嵌入式LINUX 的建立 |
4.4.1 精简内核 |
4.4.2 精简运行环境 |
4.4.3 嵌入式Linux 下的GUI |
4.5 ΜCLINUX 概述 |
4.6 ΜCLINUX 在53C4480X 上的移植 |
4.6.1 建立开发环境 |
4.6.2 下载安装内核 |
4.6.3 编译μClinux 内核 |
4.7 自适应保护算法的研究 |
4.7.1 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介绍 |
4.7.2 自适应滤波原理 |
4.8 用户程序编写 |
4.8.1 主程序流程图 |
4.8.2 数据采集任务 |
4.8.3 人机接口任务 |
4.8.4 GPRS 通信程序设计 |
4.8.5 电流保护程序 |
4.9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微机保护平台的实验与调试 |
5.1 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
5.2 DSP 的开发环境 |
5.3 保护平台的板制作和组装 |
5.4 电流保护和重合闸测试 |
5.5 采集精度测试 |
5.6 电磁兼容分析实验以及抗干扰试验 |
5.6.1 电磁干扰对断路器单片机系统的主要影响 |
5.6.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6.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6.4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兼容实验项目 |
5.7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嵌入式的提花织袜机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1.1.2 电脑织袜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织袜机控制器总体设计 |
2.1 织袜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系统需求 |
2.2 控制器嵌入式方案选择 |
2.3 控制器整体设计方案 |
第三章 织袜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系统主控芯片介绍 |
3.1.1 ARM 及S3C2410X |
3.1.2 TMS320LF2407A |
3.2 系统电源及 ARM 复位电路设计 |
3.3 存储模块设计 |
3.3.1 USB 存取模块的设计 |
3.3.2 SDRAM 存贮器电路设计 |
3.3.3 NAND Flash 存贮模块设计 |
3.4 LCD 显示模块设计 |
3.5 触摸屏控制电路设计 |
3.6 网络模块设计 |
3.7 系统调试模块设计 |
3.7.1 串口通讯模块设计 |
3.7.2 JTAG 调试模块 |
3.8 主轴电机控制模块 |
3.9 选针驱动电路设计 |
3.10 通信单元 |
第四章 应用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 |
4.1 开发环境总体构建 |
4.2 ARM 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1 建立PC 端开发环境 |
4.2.2 建立ARM 端运行环境 |
4.2.2.1 Bootloader 引导程序 |
4.2.2.2 U-Boot 移植 |
4.2.2.3 Linux 内核的移植 |
4.2.2.4 制作根文件系统 |
4.2.2.5 MiniGUI 移植 |
4.3 建立DSP 开发环境 |
第五章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体系结构 |
5.2 编织主控制程序 |
5.3 MiniGUI 界面设计 |
5.3.1 MiniGUI 运行模式 |
5.3.2 MiniGUI 的体系结构 |
5.3.3 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流程 |
5.4 设备驱动程序 |
5.5 主轴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
5.5.1 矢量控制原理与软件流程 |
5.5.2 SVPWM 技术原理与算法分析 |
5.5.3 SVPWM 算法的硬件实现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电控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1.1.1 汽车电子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
1.1.2 汽车上的关键电控系统 |
1.1.3 汽车电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汽车电控系统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1.2.1 汽车电控系统软件开发方法 |
1.2.2 现有汽车电控系统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 |
1.3 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
1.3.1 开放式系统的定义 |
1.3.2 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1 本课题的来源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 |
2.1 OSEK体系分析 |
2.1.1 概述 |
2.1.2 OSEK操作系统规范 |
2.1.3 OSEK通信规范 |
2.1.4 OSEK网络管理规范 |
2.2 AUTOSAR体系分析 |
2.2.1 概述 |
2.2.2 AUTOSAR概念 |
2.2.3 AUTOSAR设计方法 |
2.2.4 AUTOSAR架构 |
2.3 状态机与量子框架 |
2.3.1 状态机 |
2.3.2 量子框架 |
2.4 开放式汽车 ECU系统架构——OSAQ |
2.4.1 OSAQ架构 |
2.4.2 OSAQ架构的优势 |
2.4.3 OSAQ子系统 |
2.4.4 活动对象 |
2.4.5 标准接口描述 |
2.4.6 模块通信 |
2.4.7 OSAQ设计方法 |
2.5 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软件总线技术研究 |
3.1 轻量级软件总线——量子框架 |
3.2 运行平台选择 |
3.2.1 硬件平台选择 |
3.2.2 操作系统选择 |
3.3 操作系统移植 |
3.3.1 uC/OS-Ⅱ的移植 |
3.3.2 移植到80C51 |
3.3.3 移植到TMS 320LF 2407A |
3.3.4 uC/OS-Ⅱ系统的配置 |
3.3.5 测试移植代码 |
3.4 基于量子框架的软件总线配置 |
3.4.1 运行环境层配置 |
3.4.2 系统软件层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
4.1 代码自动生成方法 |
4.2 UML与 XML映射 |
4.2.1 UML与XML简介 |
4.2.2 UML与XML的转换 |
4.3 XML与 QF代码映射 |
4.3.1 XSLT简介 |
4.3.2 XPath表达式 |
4.3.3 模板规则 |
4.4 代码生成器 QFCodeGenerator的设计 |
4.4.1 QFCodeGenerator平台实现 |
4.4.2 活动对象模板设计 |
4.4.3 QFCodeGenerator的优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重卡 AMT系统设计 |
5.1 AMT的系统硬件结构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ECU硬件结构 |
5.1.3 关键执行机构 |
5.1.4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5.2 基于前后台模式的AMT系统软件设计 |
5.2.1 活动对象基本结构 |
5.2.2 活动对象设计 |
5.3 基于操作系统模式的AMT系统软件设计 |
5.3.1 接口配置 |
5.3.2 活动对象分析 |
5.3.3 活动对象(任务)设计 |
5.4 AMT系统开放性验证 |
5.4.1 行为重构 |
5.4.2 功能扩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卡 AMT系统试验研究 |
6.1 重卡 AMT试验平台构建 |
6.1.1 AMT系统的机械结构 |
6.1.2 AMT系统的电气结构 |
6.1.3 试验用变速箱基本参数 |
6.2 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AMT Monitor Tool设计 |
6.2.1 Lab VIEW简介 |
6.2.2 前面板设计 |
6.2.3 后面板设计 |
6.3 发动机急减速试验 |
6.3.1 发动机急减速试验目的 |
6.3.2 发动机急减速试验方法 |
6.3.3 发动机急减速试验分析 |
6.4 手动换挡试验 |
6.4.1 手动换挡试验目的 |
6.4.2 手动换挡试验方法 |
6.4.3 手动换挡试验分析 |
6.5 自动换挡试验 |
6.5.1 升挡试验 |
6.5.2 降挡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英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DSP与USB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移动机器人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移动机器人发展 |
1.2.2 移动机器人研究发展趋势 |
1.3 运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及选择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机器人平台体系结构分析 |
2.1 移动机器人机械本体 |
2.1.1 车体 |
2.1.2 电机 |
2.2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 |
第三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特点及选型 |
3.1.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特点 |
3.1.2 数字信号处理器选型 |
3.2 以TMS320LF2407为核心的主电路模块设计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TMS320LF2407的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3 SCI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3.2.4 存储器扩展 |
3.3 无线数据收发模块设计 |
3.3.1 无线数据收发模块 |
3.3.2 手持遥控器设计 |
3.4 USB通信模块设计 |
3.4.1 USB通信的特点 |
3.4.2 USB芯片选择 |
3.4.3 USB电路设计 |
3.4.4 DSP与USB接口设计 |
3.5 H桥电机驱动模块 |
第四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软件技术实现 |
4.1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 |
4.1.1 μC/OS-Ⅱ特点 |
4.1.2 μC/OS-Ⅱ工作原理 |
4.2 μC/OS-Ⅱ在TMS320LF2407上的移植 |
4.2.1 移植OS_CPU_C.C文件 |
4.2.2 移植OS_CPU_A.ASM文件 |
4.2.3 移植OS_CPU.H文件 |
4.3 μC/OS-Ⅱ下应用程序设计 |
4.3.1 任务的分配 |
4.3.2 各任务的具体实现 |
4.4 USB接口程序设计 |
4.4.1 USB设备固件程序设计 |
4.4.2 固件装载 |
第五章 多超声波传感器环境探测系统设计 |
5.1 环境信息采集方法的选择 |
5.2 单路超声波测距电路设计 |
5.2.1 超声波测距原理 |
5.2.2 超声波测距电路构成 |
5.2.3 超声波发射电路设计 |
5.2.4 超声波检测接收电路设计 |
5.3 超声波测距的程序设计 |
5.4 超声波环境信息采集系统的结构设计 |
5.5 单路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实验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基于TMS320LF2407嵌入式硬件平台的结构及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流量表检定装置装卸机械手系统构成及控制技术研究[D]. 彭礼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舰载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设计[D]. 程小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装置主控制器模块研究[D]. 张娜.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4]基于ARM的多功能CNC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 钱昊. 南昌大学, 2013(02)
- [5]智能割草机嵌入式控制技术的研究[D]. 彭文刚.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6)
- [6]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研究[D]. 张健.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7]配电线路微机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孙浩. 沈阳工业大学, 2010(08)
- [8]基于嵌入式的提花织袜机控制器的设计[D]. 刘长柱.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9]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架构及其应用研究[D]. 李晓军. 山东大学, 2008(05)
- [10]基于DSP与USB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朱剑. 山东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