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繁殖与种群年龄结构初探

高原鼠兔繁殖与种群年龄结构初探

一、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边疆晖[1](2021)在《中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兽类种群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Charles Sutherland Elton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小哺乳动物种群波动现象,标志着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开始。什么因素调节种群波动的问题一直是现代种群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综述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主流中文期刊及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刊物发表的历史文献,分别从种群波动格局、种群统计参数变化、种群内部和外部调节等不同层面评述了我国在鼠类和大型兽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宜树华,曹文达,张建国,秦彧,孙义,秦炎[2](2020)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高原鼠兔动态分布预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也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但其在特定条件下的暴发也会对高寒草地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高原鼠兔生理、行为、生境及其对草地影响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且已经有不少综述工作。文章从生态位模拟以及基于过程的模拟角度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原鼠兔的主要生活史,其次介绍了环境(气候、放牧、小生境、捕食)与高原鼠兔间的相互作用,再分别介绍了生态位模拟和基于过程模拟的现状以及模拟高原鼠兔种群变化需要着重关注的重点,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楚彬[3](2020)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种群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优势地下啮齿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誉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工程师”。但是,当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超过环境容量,导致草地鼠害发生,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多年来针对高原鼢鼠危害主要采用弓箭捕杀或药物毒杀控制其危害,这种防控策略忽视了高原鼢鼠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多重功能,不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草地鼠害发生与害鼠种群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种群动态包括种群数量动态和时空分布动态。了解草地害鼠种群动态变化进而采取种群密度调控而非简单灭杀是防治草地鼠害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但是,目前国内对高原鼢鼠较大时空尺度种群动态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从高原鼢鼠种群空间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化两个方面开展。在种群空间分布研究中,基于地理尺度调查了青藏高原东缘青海、甘肃和四川3省的高原鼢鼠分布区,采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多种物种分布模型,研究高原鼢鼠的地理分布范围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潜在分布区、气候变化对分布区的影响;基于微生境尺度选择地理尺度所调查的一个区研究高原鼢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高原鼢鼠分布的影响。在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方面,选择微生境尺度调查区连续6年(2014年2019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分别于春季和秋季监测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同期调查气候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年际变化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估计高原鼢鼠种群生态寿命。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制定高寒草地啮齿动物防控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理尺度调查发现高原鼢鼠主要分布在100°103°E,33°36°N,海拔3 5004 000 m,年均温度-1℃2℃,年降雨量500600 mm以及土壤容重0.81.0 g/cm3的高寒草甸区。高原鼢鼠现实分布区主要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RF)预测的高原鼢鼠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27.32×104 km2,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19.51%,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西北部地区,各地区的潜在分布面积分别为13.04×104 km2、6.02×104km2和8.27×104 km2。2.地理尺度下影响高原鼢鼠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和土壤容重。以土丘数量作为高原鼢鼠分布偏好的指标,发现高原鼢鼠分布与年降水量和010 cm土壤水分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03,P=0.034;r=0.495,P=0.007),与010 cm土壤容重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597,P=0.001),与其他环境因子均无显着相关关系。选取年降水量、010 cm土壤水分和010 cm土壤容重与高原鼢鼠分布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最优回归方程为Y=0.19X1-150.22 X2+115.25(X1为年降水量,X2为土壤容重)。3.微生境尺度调查发现高原鼢鼠土丘呈聚集分布,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杂类草和莎草科丰富度。交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与土壤水分、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系粗蛋白含量、根系粗脂肪含量、杂类草丰富度表现出正的空间关联性,与土壤容重、莎草科丰富度和禾本科丰富度表现出负的空间关联性。Mantel检验发现莎草科丰富度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呈现显着的负空间关联性(P=0.042),杂类草丰富度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存在显着的正空间关联性(P=0.046)。4.未来气候变化与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变化密切相关。在RCP2.6情景下,2050s和2070s青藏高原东缘温度分别上升了2.1℃和2.0℃,相比于当前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2050s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增加了2.33%,2070s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减少了3.60%;在RCP4.5情景下,2050s和2070s青藏高原东缘温度分别上升了2.7℃和3.0℃,2050s和2070s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相比于当前分布面积分别增加了11.86%和9.32%;在RCP8.5情景下,2050s和2070s青藏高原温度分别上升了3.4℃和4.6℃,2050s和2070s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相比于当前分布面积分别增加了11.74%和11.60%。5.微生境尺度下,高原鼢鼠年际间种群数量呈现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从当年春季至秋季总体呈增加趋势,从秋季至次年春季总体呈降低趋势。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到气温的影响。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春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依次为年均气温(0.43),最高气温(0.35)、最低气温(0.31)、杂类草地下生物量(0.27)、降水量(0.24)、禾本科地下生物量(0.21)和莎草科地下生物量(0.13);秋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依次为年均气温(0.50)、杂类草地下生物量(0.46)、莎草科地下生物量(0.40)、最高气温(0.37)、最低气温(0.34)、禾本科地下生物量(0.30)和降水量(0.28)。6.高原鼢鼠雌性个体的平均生态寿命(28.17±9.02月)高于雄性个体的平均生态寿命(23.20±8.87月),但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t9=-0.916,P=0.384)。雄性最长寿命为34个月,最短寿命为12个月,大部分雄性个体的寿命在24个月左右;雌性最长寿命为41个月,最短寿命为17个月,大部分雌性个体寿命在22个月左右。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高原鼢鼠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区。通过地理尺度和微生境尺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非生物和生物因子共同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主导因子是年降雨量、土壤容重和杂类草丰富度。在青藏高原东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高原鼢鼠潜在分布面积有扩大趋势。高原鼢鼠种群数量波动主要受年平均气温影响,与其它环境因子关系不密切,其生态寿命约为2224个月。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石高宇[5](2019)在《植被性状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文中指出将高原鼠兔的日常行为划分为采食、警戒、嬉戏和洞内滞留4个类型,选取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结构4个代表性指标反映草地植被性状的变化,探讨了植被性状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有着显着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洞内滞留时间、警戒时间表现为逐次增加,而牧食和嬉戏时间则表现为顺次减少。当植被高度超过27.3 cm之后,洞内滞留时间陡然上升,与高度为32.7cm的样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警戒时间在高度为23.2 cm的样地差异显着(P≤0.05),之后未出现随植被高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植被高度为23.3cm时,嬉戏时间明显减少;采食时间随植被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植被高度为32.7cm时,与相邻样地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2、植被盖度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的洞内滞留和采食、嬉戏行为影响较为明显,而警戒行为则基本不受植被盖度的影响。在盖度为68.7%至95.3%的4个样地梯度内,洞内滞留时间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相邻样地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嬉戏时间随植被盖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表现在盖度为68.7%(Ⅰ)至83.4%(Ⅲ)的3个样地间,相邻样地间(Ⅰ/Ⅱ,Ⅱ/Ⅲ)的差异均达到了显着级水平(P≤0.05),相间样地间(Ⅰ、Ⅲ)则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采食时间在盖度为95.3%(Ⅳ)以下的4个样地中,随盖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但只有盖度为68.7%和76.5%、83.4%和95.3%的相邻样地间差异显着(P≤0.05),而盖度为68.7%和95.3%的样地间差异则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警戒时间在各样地间均未出现随盖度变化的显着性差异。3、高原鼠兔的所有行为均对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有所响应,其中,警戒和采食行为所占用的时间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唯有洞内滞留时间表现为随生物的增加而上升。在生物量达到340.0 g﹒m-2(Ⅱ)以上时,警戒时间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相邻样地间差异显着(P≤0.05),相间样地(Ⅱ/Ⅳ,Ⅲ/Ⅴ)间差异极显着(P≤0.01);采食时间随生物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269.2 g﹒m-2(Ⅰ)至434.0 g﹒m-2(Ⅳ)所含的4个样地梯度间,相邻样地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洞内滞留时间与采食时间随生物量变化的规律正好相反,随生物量的上升呈线性增加的趋势,而且,在生物量为269.2 g﹒m-2至434.0 g﹒m-2所含的4个样地间,相邻样地间呈极显着差异(P≤0.01)。不同生物量样地间,嬉戏时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生物量较低的3个样地间差异甚小,当生物量在434.0 g﹒m-2(Ⅳ)以下时,嬉戏时间随生物量上升而显着增加(P≤0.05)。4、以各样地植被群落中禾本科植物生物量占比表示不同样地植被物种结构的差异,并对高原鼠兔各种行为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禾草在群落中所占比重对高原鼠兔的采食和洞内滞留时间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在禾草占比为18%—22%的范围内,采食时间随禾草占比的增加而显着减少(P<0.01);洞内滞留时间表现为与采食时间相反的变化态势,即在禾草占比为18%—22%时,洞内滞留时间随禾草占比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1)。警戒和嬉戏时间也表现为相反态势,警戒时间随禾草占比的上升而缓慢下降;嬉戏时间则随禾草占比的上升而缓慢增加。5、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与采食行为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2>0.9059,P<0.01)。植被高度与警戒时间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2=0.88,P<0.01);植被盖度与警戒时间达正相关关系(R2=0.667,P<0.01);地上生物量与禾草占比与警戒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2>0.7674,P<0.01)。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洞内滞留时间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2>0.9046,P<0.01)。植被高度、盖度与嬉戏时间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2>0.9222,P<0.01);地上生物量与嬉戏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2=0.8955,P<0.01);禾草占比与嬉戏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2=0.7881,P<0.01)。6、高原鼠兔的某些行为对植被性状各主要指标变化的反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或临界范围,在此临界点或临界范围之前和之后,高原鼠兔对植被环境的感受会发生质的改变;采食时间与洞内滞留时间的比值(G/H)越小,表明植被环境的胁迫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生境的影响力大于盖度、生物量和禾草占比。

曹文达,宜树华,王英利[6](2019)在《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变化预测模型》文中认为高原鼠兔作为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是栖息在高寒草甸的关键物种之一,其种群数量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影响深远.然而,目前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模拟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是基于经验关系的短期预测研究.根据现有文献数据获取高原鼠兔与鹰类的生活史特征,构建基于过程的高原鼠兔与鹰类耦合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并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在无外界干扰条件下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处于53只/公顷到278只/公顷之间,属于较高水平;在药物灭鼠80%的情况下,高原鼠兔4年便可以恢复至原本数量的70%,在6年后繁殖至峰值,仅药物灭鼠作用有限;药物灭鼠后设置招鹰架效果不佳,原因在于高原鼠兔繁殖数量大幅超过被捕食数量,天敌捕食没有起到抑制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寒草地-鼠兔-鹰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卫万荣[7](2018)在《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鼠害(rondent pests)是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掌握鼠类种群动态及其与植被的作用关系是实施鼠害生态防控的前提。本研究于2005-2016年间对甘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要鼠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两种鼠类种群密度的季节及年际动态规律、两个鼠种的共栖关系及种群数量的时空特征,探讨了植被性状作为预测鼠类种群动态趋势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植被调控措施(补播垂穗披碱草)对抑制鼠群(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扩张的作用机理,以期为高寒草甸鼠害防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同年度内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与种群的绝对密度间存在不相关性。有效洞口数在鼠兔绝对密度最小的月份最高,而在绝对密度最大的月份反而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洞口数不能用于同年度不同时段鼠群密度的比较。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变动周期包含“潜伏-上升-高峰”三个时期,无衰退期,潜伏期2年,上升期2年,高峰期1年,高峰期之后种群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密度趋近于零,波动周期为5年。2.同年度内高原鼢鼠新土丘数与种群绝对密度间存在不相关性。因此,新土丘数不能用于同年度不同时段鼢鼠种群密度的比较。高原鼢鼠新鼠丘数与其寻偶觅食活动密切相关,1年中出现2个挖掘活动高峰期,4月至5月出现第1次挖掘高峰,10月出现第2次挖掘高峰。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波动周期包含“潜伏-上升-高峰-衰退”四个时期,潜伏期3年,上升期1-2年,高峰期1年,衰退期1年,波动周期约为6-7年。3.物种丰富度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禾草生物量比重、莎草生物量比重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显着下降(p<0.05),杂类草生物量比重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9840.949),可用于预测高原鼠兔现时密度及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4.就高原鼢鼠种群消长的全过程而言,物种丰富度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高度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显着下降(p<0.05),禾草生物量比重、莎草生物量比重和杂类草生物量比重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若将鼢鼠衰退期排除在外,禾草生物量比重则表现为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和物种丰富度随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莎草生物量比重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8130.942),可用于预测高原鼢鼠现时密度及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5.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可出现短期共栖的现象,时间一般为3年。在此过程中,高原鼢鼠种群密度随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因此,若在高原鼢鼠栖息地发现有高原鼠兔的侵入,鼠害的防控重点应及时转为高原鼠兔。6.对高原鼠兔鼠害地实施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高原鼠兔采食9种植物,采食率>5%只有垂穗披碱草、矮藨草、草地早熟禾、细叶苔草和线叶嵩草5种,而在对照样地中鼠兔采食8种植物,且这8种植物的采食率均大于5%。与对照相比,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高原鼠兔运动速度由原来的1.25m/s增加到2.08m/s;警戒距离由原来的13.18m降低到7.35m;警戒比例由原来的23.88%增加到31.41%。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鼠兔的运动速度和警戒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警戒距离呈显着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植被高度对鼠兔的影响大于植被盖度。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可显着提高植被的高度和盖度,强化了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是导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下降的重要原因。7.对高原鼢鼠鼠害地实施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鼢鼠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着补播年限的延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莎草类生物量比重和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地下轴根生物量、土壤硬度和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禾草生物量比重和须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围封补播样地中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硬度、土壤容重、轴根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轴根系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918)。围封补播垂穗披碱草导致高原鼢鼠的生境适合度下降,进而对其种群密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其中,轴根系植物的减少是导致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周延山[8](2016)在《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和草地危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鼠种之一,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地质量有关。为了明晰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并客观评价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的危害程度,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通过研究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季节性变化与栖息地质量之间关系;短期捕杀对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栖息地质量的影响;高原鼢鼠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关系;以及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生产和生态功能危害评价。结果表明:1在高原鼢鼠繁殖期,不同种群密度区雌雄个体繁殖强度无显着性差异;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学组成、草地产草量、家畜可食牧草产量和地下根重量无显着性差异,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着性差异,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2短期捕杀高原鼢鼠后,其繁殖强度与捕杀前无显着性差异;短期捕杀后,样地新鼠丘面积占草地面积的比例和家畜可食牧草产量显着减小,而草地鼠丘产草量和草地产草量与捕杀前无显着性差异;捕杀前后,土壤物理性质无显着性差异,但捕杀后草地杂类草比例有所增大。3 20082014年,研究区域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和种群密度年度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际间亦无显着性差异;高原鼢鼠雌雄个体重以及种群密度和妊娠率均与环境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水量及年均温均无相关关系。4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区域,草地产草量、总盖度、家畜可食牧草产量和鼠丘产草量无显着性差异;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新鼠丘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比例无显着性差异,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3个种群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着性差异,而030 cm处土壤水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大小与危害评价有着密切关系,在高寒草甸区,单个样方调查面积以0.5 hm2以上为宜。

贾婷婷[9](2016)在《高原鼠兔干扰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有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对维持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关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间关系的报道却很少。本研究调查分析了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种群特征、植物养分和土壤养分关系,并构建了高原鼠兔干扰下植被和土壤耦合模型,以期为全面阐明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随高原鼠兔干扰程度变化的演变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解析了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有着显着的正二次函数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先升高后降低。高原鼠兔干扰与有毒植物生物量间呈显着的负二次函数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有毒植物生物量先降低后升高。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度、总生物量、均匀度指数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2阐明了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种群特征的关系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高山嵩草重要值、高山嵩草和垂穗披碱草生态位宽度有着显着的正二次函数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高山嵩草重要值、高山嵩草和垂穗披碱草生态位宽度先升高后降低。高原鼠兔干扰与小花草玉梅重要值有着显着的负二次函数关系,随干扰水平的增加,小花草玉梅重要值先降低后升高。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重要值和小花草玉梅生态位宽度没有显着相关关系。3查清了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山嵩草叶片全磷含量、垂穗披碱草和小花草玉梅叶片全氮含量呈显着的正二次函数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增加高山嵩草叶片全磷含量、垂穗披碱草和小花草玉梅叶片全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原鼠兔干扰与小花草玉梅叶片全磷含量间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小花草玉梅叶片全磷含量逐渐上升。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山嵩草、垂穗披碱草和小花草玉梅叶片全碳和全钾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与高山嵩草叶片全氮含量和垂穗披碱草叶片全磷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4明晰了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关系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氮含量间呈显着的二次函数相关,随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加,全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与高寒草甸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也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5构建了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耦合模型以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各个指标间的相关度为依据,确定了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各个指标的权重向量,建立了高原鼠兔干扰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的2级层次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了以植被指标和土壤指标为基础的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综合评价了高原鼠兔干扰后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在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为20-39个/625m2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耦合协调度较高,说明在有效洞口密度介于20-39个/625m2时,高寒草甸的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环境水平较高,而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过低或过高时,土壤和植被的耦合协调度下降,可见一定范围内的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植被和土壤的协调发展。

王菊霞[10](2016)在《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天敌猫、藏狗、黄鼬和同域分布鼠种高原鼢鼠的粪便作为气味源,利用室内饲养的方法,探讨在不同天敌粪便气味的影响下,高原鼠兔粪便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天敌的粪便气味对雄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皮质酮、皮质醇和睾酮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猫、藏狗、黄鼬粪便气味对雄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皮质酮浓度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而高原鼢鼠的粪便气味对鼠兔皮质酮浓度影响不显着(P>0.05),其影响强度顺序为:黄鼬>猫>藏狗>高原鼢鼠。与此类似,不同天敌粪便气味对雄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皮质醇浓度也有显着的影响(P<0.05),其影响强度变化与皮质酮浓度变化相似。而不同天敌气味对雄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睾酮含量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2.不同天敌粪便气味对雌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皮质酮、皮质醇和孕酮浓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粪便气味的影响下,雌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皮质酮、皮质醇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黄鼬>猫>藏狗>高原鼢鼠(P<0.05);与之相反,受天敌粪便气味的影响,雌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的孕酮含量显着下降(P<0.05),其下降顺序为:黄鼬>猫>藏狗>高原鼢鼠(P<0.05)。3.不同天敌气味对雌、雄高原鼠兔的体重均有显着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粪便气味的作用下,雌、雄高原鼠兔的体重均显着下降(P<0.05),雄性鼠兔在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气味影响下体重分别减少6.37%、5.73%、7.70%和3.18%;而雌性鼠兔在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气味影响下体重分别减少7.75%、7.71%、7.75%和3.52%。4.雄性高原鼠兔粪便中皮质酮的浓度分别与猫、藏狗和黄鼬气味处理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高原鼢鼠粪便气味处理时间不相关;皮质醇浓度分别与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粪便气味的处理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粪便中的睾酮浓度分别与各类粪便气味的处理时间之间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雌性高原鼠兔粪便皮质酮的含量与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粪便气味处理时间之间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皮质醇含量与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鼢鼠粪便气味的处理时间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雌性高原鼠兔粪便中孕酮浓度则与各天敌气味处理时间均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6.雄性高原鼠兔的体重分别与猫、藏狗、黄鼬和高原鼠兔粪便气味的处理时间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雌性高原鼠兔的体重与各种粪便气味的处理时间之间亦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二、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型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
    1.1 种群波动
    1.2 种群波动过程中年龄、繁殖及死亡率参数变化
    1.3 种群调节机制
        1.3.1 内部调节因子
        1.3.1.1 密度制约效应
        1.3.1.2 母体效应
        1.3.1.3 空间行为
        1.3.1.4 应激效应
        1.3.2 外部调节因子
        1.3.2.1 食物因素
        1.3.2.2 捕食因素
        1.3.2.3 寄生物因素
        1.3.2.4 气候因素
        1.3.2.5 肠道菌群因素
        1.3.3 多因子调节作用
2 大型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
    2.1 食肉目动物
    2.2 有蹄类动物
    2.3 灵长类和海兽类
3 问题与展望

(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高原鼠兔动态分布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鼠兔生活史
    1.1 繁殖
    1.2 采食
    1.3 警戒
    1.4 挖掘
    1.5 死亡
    1.6 年龄
2 高原鼠兔生活史权衡及其对外界的响应
    2.1 对植被生境的响应
    2.2 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2.3 对放牧的响应
    2.4 气候的影响
3 高原鼠兔对外界的影响
    3.1 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3.2 对草地斑块的影响
    3.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生态位模拟
    4.1 环境变量
    4.2 生物相互作用
    4.3 迁移
    4.4 大范围观测
5 基于过程的模式模拟
    5.1 气候等对高寒草地影响的模拟
    5.2 放牧对高寒草地影响的模拟
    5.3 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模拟
    5.4 高原鼠兔对草地影响的模拟
6 未来研究

(3)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啮齿动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2.1.1 地理尺度下啮齿动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2.1.2 微生境尺度下啮齿动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2.2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2.2.1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2.2.2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内容
    3.1 研究思路
    3.2 试验设计
        3.2.1 高原鼢鼠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3.2.2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3.3 研究内容
        3.3.1 高原鼢鼠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3.3.2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第四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1.1 高原鼢鼠种群分布调查区概况
        4.1.2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动态调查区概况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高原鼢鼠分布点数据获取
        4.3.2 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
        4.3.3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和生态寿命调查
        4.3.4 当前环境变量数据获取
        4.3.5 未来气候数据获取
        4.3.6 植物群落调查
        4.3.7 土壤性状调查
        4.3.8 预测软件及模型的选择
        4.3.9 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评价
    4.4 数据分析
        4.4.1 高原鼢鼠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高原鼢鼠潜在分布区面积变化分析
        4.4.3 气候变化下高原鼢鼠潜在分布区的海拔、温度和降水变化分析
        4.4.4 微生境尺度下高原鼢鼠土丘空间格局分析
        4.4.5 微生境尺度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估算
        4.4.6 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地理尺度下高原鼢鼠现实分布特征
        5.1.1 高原鼢鼠现实分布范围
        5.1.2 高原鼢鼠地理分布与海拔、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5.1.3 高原鼢鼠分布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
        5.1.4 高原鼢鼠分布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5.1.5 高原鼢鼠分布与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5.1.6 高原鼢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5.2 高原鼢鼠潜在分布区预测
        5.2.1 不同物种分布模型对高原鼢鼠潜在地理分布范围预测精度评价
        5.2.2 环境因子对高原鼢鼠分布的贡献率
        5.2.3 当前环境下高原鼢鼠潜在分布范围及面积
        5.2.4 未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5.2.5 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原鼢鼠地理分布区的影响
        5.2.6 未来气候变化下高原鼢鼠潜在分布区的海拔变化
        5.2.7 高原鼢鼠潜在分布范围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关系
    5.3 微生境尺度下高原鼢鼠土丘空间分布格局
        5.3.1 高原鼢鼠土丘空间分布格局
        5.3.2 不同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5.3.3 高原鼢鼠土丘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
        5.3.4 土丘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空间关联性的显着性检验
    5.4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5.4.1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特征
        5.4.2 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
        5.4.3 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5.4.4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5.4.5 高原鼢鼠种群生态寿命
第六章 讨论
    6.1 地理尺度下高原鼢鼠分布规律
    6.2 微生境尺度下高原鼢鼠土丘空间分布格局
    6.3 气候变化对高原鼢鼠潜在分布范围的影响
    6.4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5 高原鼢鼠种群生态寿命
第七章 主要结论
第八章 创新点
第九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植被性状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物行为及动物行为学
    1.2 鼠类行为及其分类
    1.3 鼠类行为的受制因素
    1.4 高原鼠兔研究进展
    1.5 影响草原鼠类选择栖息地的因素
        1.5.1 环境因素
        1.5.2 生物因素
    1.6 捕食风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6.1 捕食风险时间分配假说
        1.6.2 捕食者敏感食物假说
        1.6.3 捕食应激假说
    1.7 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1.7.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1.7.2 种间竞争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1.7.3 食物资源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1.8 高原鼠兔的行为与种群动态的关系
    1.9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取样方法
        2.3.1 植被性状
        2.3.2 行为模式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
    3.2 植被盖度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
    3.3 地上生物量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
    3.4 群落结构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
    3.5 植被性状与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变化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构建
    1.1 模型思路
    1.2 建模数据
    1.3 模式介绍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衡态
    2.2 人类活动干扰
        2.2.1 药物灭鼠
        2.2.2 药物灭鼠同时设置招鹰架
3 结论与讨论

(7)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 干扰的定义和分类
        2.1.2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干扰
    2.2 鼠类干扰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2.2.1 草原鼠类的生态功能
        2.2.2 鼠类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2.3 草原鼠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
    2.4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研究现状
        2.4.1 高原鼠兔研究现状
        2.4.2 高原鼢鼠研究现状
    2.5 影响草原鼠类种群密度的因素
        2.5.1 非生物因素
        2.5.2 生物因素
        2.5.3 社会因素
    2.6 鼠类种群动态
    2.7 鼠类种群危害的生态及经济防治阈值研究
        2.7.1 生态防治阈值
        2.7.2 经济防治阈值
    2.8 植被性状与鼠类种群密度的关系
第三章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研究对象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3.2.3 试验设计
        3.2.4 种群密度调查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鼢鼠新土丘数的季节性动态
        3.3.2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的年际动态
    3.4 讨论
        3.4.1 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鼢鼠新土丘数的季节性动态
        3.4.2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年际动态
第四章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植被性状间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种群密度调查
        4.2.4 植被群落调查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植被性状的关系
        4.3.2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植被性状的关系
    4.4 讨论
        4.4.1 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植被性状的关系
        4.4.2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植被性状的关系
        4.4.3 植被性状作为鼠类种群密度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共栖过程中的种群动态规律
    5.1 引言
    5.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鼢鼠和鼠兔种群动态变化
    5.4 讨论
第六章 补播垂穗披碱草降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食物组成
        6.2.4 数据收集
        6.2.5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植被及土壤相关指标测定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高原鼠兔
        6.3.2 高原鼢鼠
    6.4 讨论
        6.4.1 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降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机理
        6.4.2 围封补播垂穗披碱草降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机理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和草地危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环境因子对鼢鼠繁殖的影响
    2.2 性比
    2.3 繁殖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和繁殖时期
        2.3.1 繁殖强度季节性变化
        2.3.2 繁殖时期和交配行为
    2.4 胎仔数量的季节性变化
    2.5 妊娠率和妊娠期
    2.6 交配地点和求偶方式
    2.7 繁殖与草地质量的关系
    2.8 捕杀对繁殖及其栖息地质量的影响
    2.9 小结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1 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与草地质量的关系
        3.2.1.1 试验设计
        3.2.1.2 监测指标及方法
        3.2.2 短期捕杀对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草地质量的影响
        3.2.2.1 试验设计
        3.2.2.2 监测指标及方法
        3.2.3 高原鼢鼠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3.1 试验设计
        3.2.3.2 数据来源
        3.2.4 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危害评价
        3.2.4.1 试验设计
        3.2.4.2 监测指标及方法
        3.2.5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与草地质量的关系
        4.1.1 繁殖特性的季节性变化
        4.1.1.1 繁殖强度
        4.1.1.2 性比和繁殖指数
        4.1.2 种群密度对繁殖特性的影响
        4.1.2.1 种群密度对繁殖强度的影响
        4.1.2.2 种群密度对性比和繁殖指数的影响
        4.1.3 种群密度对草地质量的影响
        4.1.3.1 不同种群密度植物学组成的变化
        4.1.3.2 不同种群密度草地生物量、盖度和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1.3.3 不同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水分的变化
    4.2 短期捕杀对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草地质量的影响
        4.2.1 捕杀前后繁殖强度的变化
        4.2.1.1 雄性繁殖强度
        4.2.1.2 雌性繁殖强度
        4.2.2 捕杀前后草地质量的变化
        4.2.2.1 新鼠丘面积占草地面积的比例
        4.2.2.2 鼠丘产草量和草地产草量
        4.2.3 捕杀前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
        4.2.4 捕杀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4.3 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1 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和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
        4.3.2 高原鼢鼠栖息地植被(NDVI)的年度变化
        4.3.3 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和种群密度与NDVI的相关性
        4.3.4 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和种群密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
    4.4 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危害评价
        4.4.1 鼠丘数量与绝对鼠密度的关系
        4.4.2 种群密度对地上产草量的影响
        4.4.2.1 不同种群密度下鼠丘面积和鼠丘产草量比较
        4.4.2.2 不同种群密度小非鼠丘草地产草量和可食牧草产量比较
        4.4.3 不同种群密度下植被群落结构比较
        4.4.4 不同种群密度下土壤紧实度和水分比较
        4.4.5 调查取样面积大小对高原鼢鼠危害评价
第五章 讨论
    5.1 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与草地质量的关系
    5.2 短期捕杀对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及其与草地质量的影响
        5.2.1 捕杀对繁殖的影响
        5.2.2 捕杀对栖息地质量的影响
    5.3 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1 高原鼢鼠繁种群波动
        5.3.2 高原鼢鼠体重变化
        5.3.3 高原鼢鼠妊娠率变化
    5.4 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危害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高原鼠兔干扰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高原鼠兔生物学特性
        1.2.2 鼠类对植物的影响
        1.2.3 鼠类对土壤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状况
    2.2 研究方法
    2.3 测算指标
        2.3.1 重要值的测算
        2.3.2 生态位宽度的测算
        2.3.3 植物多样性的测算
    2.4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分析
    2.5 模型的建立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
        3.1.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度和盖度的关系
        3.1.2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3.1.3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3.2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种群特征的关系
        3.2.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重要值的关系
        3.2.2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生态位宽度的关系
    3.3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
        3.3.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山嵩草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
        3.3.2 高原鼠兔干扰与垂穗披碱草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
        3.3.3 高原鼠兔干扰与小花草玉梅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
    3.4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关系
        3.4.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 0-10 cm土层养分的关系
        3.4.2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 10-20 cm土层养分的关系
    3.5 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耦合模型
        3.5.1 建立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
        3.5.2 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关联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
    4.2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特征的关系
    4.3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养分的关系
    4.4 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关系
    4.5 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耦合模型
第五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天敌气味对啮齿动物的影响
        1.1.1 天敌气味对行为的影响
        1.1.2 天敌气味对神经环路的影响
        1.1.3 天敌气味对内分泌的影响
        1.1.4 天敌气味对物繁殖的影响
    1.2 啮齿动物粪便类固醇激素的研究
        1.2.1 粪便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2.2 啮齿动物粪便类固醇的分析方法
    1.3 影响粪便类固醇含量的主要因素
    1.4 粪便类固醇研究在啮齿动物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动物
        2.2.1 高原鼠兔
        2.2.2 气味源的选择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方法
        2.4.1 气味剂的制备
        2.4.2 高原鼠兔的饲养
        2.4.3 粪样的收集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影响
        3.1.1 对雄性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影响
        3.1.2 对雌性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影响
    3.2 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体重的影响
    3.3 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与天敌气味处理时间的关系
        3.3.1 雄性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1.1 皮质酮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1.2 皮质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1.3 睾酮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2 雌性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2.1 皮质酮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2.2 皮质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3.2.3 孕酮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4 高原鼠兔体重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4.1 雄性高原鼠兔体重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4.2 不同天敌动物粪便对雌性高原鼠兔体重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的影响
        4.1.1 不同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中皮质激素的影响
        4.1.2 不同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中性激素的影响
    4.2 不同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体重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边疆晖. 兽类学报, 2021(05)
  • [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高原鼠兔动态分布预估研究进展[J]. 宜树华,曹文达,张建国,秦彧,孙义,秦炎.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3]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种群动态研究[D]. 楚彬.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植被性状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D]. 石高宇. 兰州大学, 2019(09)
  • [6]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变化预测模型[J]. 曹文达,宜树华,王英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7]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 卫万荣. 兰州大学, 2018(10)
  • [8]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繁殖特性和草地危害评价研究[D]. 周延山.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9]高原鼠兔干扰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关系[D]. 贾婷婷. 兰州大学, 2016(09)
  • [10]天敌气味对高原鼠兔粪便类固醇的影响[D]. 王菊霞. 兰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高原鼠兔繁殖与种群年龄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