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宝马公司1999年车辆识别代码(一)(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赫[1](2015)在《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建筑物需求的日益提高及地价的持续不降,建筑物不仅再是满足居住的需求,高层式住宅建设逐渐占领住宅市场。无论是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项目,工业项目还是地标式建筑项目,对于其施工物料不仅在性能上的要求提高,对于其管理的智能化及精准化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现代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也逐步向着感应与智能的方向发展。本文则是探究自动化收集技术之一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施工物料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技术的应用促使管理上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效率的提高。文章主要在对施工物料管理全过程的分阶段研究及主要自动数据收集技术的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定性调研的方法对目前的物料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掘及总结,针对现状提出施工物料监控管理的功能需求,改善信息流为闭环流向更方便管理及监控。采用技术与理论结合的方法设计物料监控管理的优化方案并对其实现方案进行设备的现场部署。对于提出方案的实施范围进行讨论,研究其在建筑项目及建筑材料上的适用性并提出方案实施的流程建议。最后应用技术采纳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对使用者的态度做解释,对技术方案的应用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对于建筑领域的施工物料管理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物料管理的整合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结合方案,对于建筑施工的科技化管理及智慧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建筑行业部分阶段的供应链整合管理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践的意义上,则可解决施工中因人为原因而产生的物料管理误差和错误,解决由于一些工业项目因特殊的地点要求建设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对于物料管理的困难,减少甚至避免施工物料的浪费及过剩的情况从而减少成本的损失,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资金流的存储及优化工作。总的来说自动物料监控方案的实施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更好的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优化进度,进而控制施工成本,将物料管理工作贴近透明化更易于管理,保持施工现场的良好环境,可以从整体上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并提升施工企业在建筑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崔元越[2](2015)在《基于RFID技术的库房读写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仓库管理是指对仓库内货物的收发、结存等活动进行控制,确保货物的完好无损。仓库管理是供应链单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仓库管理作业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方式,处理效率慢、易出现错误,无法满足现代仓库管理的需要。随着物联网和射频技术的发展,仓库管理也越来越智能化。建立完善的仓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于优化企业管理方式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结合RFID技术,设计一个能使货物的进库、出库、盘存的作业自动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实现对仓库货物监控和管理。整个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感应层包含的硬件设备包括固定式阅读器和手持型RFID阅读器。RFID阅读器能够读取附着在货物表面的标签,并将货物信息上传。在网络层中,标签数据按照TCP协议在仓库内的局域网中传输。应用层完成仓库货物数据的监测和管理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STM32F103VET6为主控芯片,完成了手持阅读器的硬件开发。2.移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到阅读器硬件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手持阅读器的程序设计。3.在.NET平台中,使用C#语言开发了 TCP异步服务器程序。4.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的数据库结构,使用C#语言开发了仓库管理软件。本文中建立的仓库读写系统优化了仓库业务的流程,减少了人工清点出现的差错,加快了仓库内货物流通的速度,提高了仓库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苏鹏[3](2010)在《对RFID移动读写器的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RFID系统因具有高速移动的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而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泛的应用空间。然而在现有的RFID应用中,RFID读卡器或者与固定专网连接进行数据、配置的实时同步,或者采用先记录、后上传的方法进行非实时的数据、配置同步两种方式来监控、管理读卡的数据与状态信息。以现在的带移动读卡器的RFID应用公交收费系统为例,读卡器其实并不是实时与系统通信的。其工作模式为:读卡器对标签进行读取、修改后,将对应条目记录在读卡器内,待每天下班后,由收费系统的工作人员持特定设备来读取这些条目和维护终端系统,完成数据、配置同步。这样的模式有很大的缺点:如不能实时监控运行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挂失:当读卡器的配置信息遭人恶意修改或内置软件出现故障时,远端系统无法及时知晓。随着RFID系统的更大规模的应用,RFID系统可能成为身份识别、收费和其它重要应用的主要系统,这样的隐患已经变得值得人们注意,所以,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对移动RFID读卡器进行实时远程配置更新、状态监控、软件升级等需求愈发显得急切起来。CPE广域网管理协议(TR-069)作为成熟协议,在管理终端方面,有着完善的体制,但其目前主要应用于对网关类终端配置管理中,都只将其作为有线网络管理网关类产品,在目前,还并未出现成熟的使用TR-069对移动读卡器终端进行自动远程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力图通过对TR-069这一终端管理协议的研究,扩充TR-069对应基本参数,改进现有的对RFID远端读卡器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利用TR-069来对RFID移动读卡器进行实时操作的方法。本方法有助于增强对RFID移动读卡器管理的自动性、安全性、即时性,实现减少管理成本的控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本方法的设计模式对将来对移动终端的管理方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廖燕[4](2009)在《供应链管理中RFID应用价值评估与采纳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RFID作为一项先进的使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将对供应链管理产生革命性影响。如同其他新技术一样,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从多个角度系统的研究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和总体架构。首先,研究了RFID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及售后服务等供应链管理环节的应用,并选取各环节的典型应用,分析了业务流程;然后,对基于RFID的供应链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探讨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系统的特点、系统重构及组织结构问题,提出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系统的体系结构;接着,设计了一个汽车零部件供应VMI-TPL无线射频系统;最后,研究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问题。(2)供应链管理中RFID的价值评估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项目中嵌入的实物期权类型,提出了评估构架模型,并对实物期权识别给出了具体操作步骤;接着,讨论了RFID供应链管理项目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参数,给出了实物期权执行时间确定的最优投资点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计算示例。(3)供应链管理中RFID的采纳研究。首先,基于TAM模型,引入RFID安全考虑变量,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零售环节中消费者RFID接受度的问题;接着,回顾了信任及供应链信任的概念、信任产生的基础和供应链信任的类型,分析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中的信任风险,探讨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中的信任构建问题。(4)供应链管理中RFID扩散的博弈与利益机制研究。首先,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补贴政策对RFID采纳的意义;然后,探讨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原则、影响因素及分配方法,建立了基于RFID的供应链利益分配系统的体系结构。对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采用了主观G1法和客观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并给出仿真示例。(5)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和扩散研究。首先,介绍了RFID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制造、分销、固定资产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实例,总结了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及应用特点;然后,总结分析了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最后,对全文的工作予以了总结和展望。
陈雷[5](2009)在《轿车双质量飞轮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多自由度的扭转振动系统,其扭振与噪声影响了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其中发动机转速与扭矩的波动是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激励的主要因素。由于传统的离合器从动盘式扭振减振器受限于空间结构,减振效果有限。双质量飞轮作为一种新型扭振减振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国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在此领域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通过对双质量飞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为研究对象,在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分配、各级扭转刚度取值以及长弧形弹簧弹性特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根据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当量原则与方法,分别建立了怠速工况与正常行驶工况下发动机、双质量飞轮以及传动系统的无阻尼多自由度扭振当量模型。在系统扭振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机械动力学与双质量飞轮的弹性特性,建立了双质量飞轮的设计模型,即第1阶设计模型、第2阶设计模型。其次,在双质量飞轮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系数、扭转刚度、变速器与系统扭振频率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系数、第1级扭转刚度的设计方法以及双质量飞轮与变速器匹配的方法。通过对周向长弧形弹簧安装形式的分析,推导出第2级扭转刚度与第1级扭转刚度的关系,从而得到第2级扭转刚度的设计方法。同时,提出了在正常行驶工况下优化第1、2级扭转刚度的原则与方法。在完成扭转刚度设计后,针对长弧形弹簧的结构特点,采用离散化方法对长弧形弹簧的弹性特性进行分析,推导出了长弧形弹簧的弹性特性公式,并讨论了其适用条件。第三,利用双质量飞轮怠速实验与静刚度实验验证双质量飞轮设计模型与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利用该设计方法,为VM柴油发动机匹配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并通过动力学仿真验证其工作性能。同时,通过对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扭振振型的分析,研究双质量飞轮的固有扭振特性。最后,利用VC++编程语言,将双质量飞轮设计理论与固有扭振特性分析方法集成到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系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李昌敏[6](2010)在《基于RFID的熏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每年我国出口的集装箱箱量巨大,许多集装箱在出口之前都要经过熏蒸,以确保出口的植物产品没有病虫害。检验检疫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只能检验检疫其中的一部分集装箱,这就造成了很多有“问题”的集装箱侥幸输出国外。通常采用的随机抽查查验的方式有很大的漏洞,而且也不是非常科学。即使发现问题检验检疫机构也很难进行追溯,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寻找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查验效率。所以这就为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在检验检疫行业的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RFID是一种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本文以RFID理论和技术为主线,结合熏蒸监控工作实际,对基于RFID的熏蒸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利用RFID技术来实现熏蒸货物的跟踪与追溯。本文研究了熏蒸管理系统的应用框架,分析了基于RFID的熏蒸管理系统的应用流程。然后重点阐述了熏蒸管理系统的设计,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结构,阐述了熏蒸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应用标准,设计了电子标签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本文对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通过分析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的逻辑架构、应用框架、内部角色及功能,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熏蒸货物跟踪与追踪子系统的架构。此子系统体系内的核心角色包括:编码解析服务器,熏蒸货物溯源服务器,信息服务器。本文还研究了动态信息追踪机制和流程,并对信息服务器和熏蒸货物溯源服务器进行设计。为了确保RFID可以在此系统中应用,通过实验证明熏蒸不会对于RFID的读取产生影响。本文最终实现了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并展示出一套供应链产品信息追踪演示方案,对RFID物品进行跟踪与追溯。
耿丽微[7](2009)在《基于射频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乳牛业是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阶段全球性的疯牛病,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对我国的奶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些疾病除了防治疫情的发生外,对奶牛的现代化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尤其是对奶牛进行可追溯性管理。由于现代大规模奶牛养殖的数量往往较大,传统的人工标识与识别工作难度大、效率低下、工作量大,往往不能满足高效的管理要求,所以具有非接触的快速识别特点的RFID技术则成为当前各国建立可追溯性体系的最佳选择。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奶业所存在的养殖规模较小、单产水平低、管理技术落后、饲料单一、牛群血缘不清,以及由此导致我国动物产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奶牛的身份识别系统。本系统通过采用耳标式动物电子标识来为每头奶牛建立一个长久性的数码档案,实行一畜一标,并通过采用RFID技术以及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技术对存储奶牛信息的电子标签进行识别,从而及时的实现对每头奶牛的监控与管理。本文首先对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详细地分析讨论了所研究的硬件系统的的整体结构及关键电路的设计,基于ISO/IEC18000-6 Type B协议设计了UHF频段的射频识别系统。接着对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的身份识别系统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奶牛场的100头实验牛进行电子芯片的佩戴并实施了基于奶牛电子标识管理系统的精确喂养系统管理模式,对其读取距离、读写出错率及防冲突读取电子标签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进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调试。研究结果表明RFID系统读卡器的识读率为100%,识读距离也可达到8米左右。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奶牛生产养殖的数字化管理,也为精细养牛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硬件设计中,选用单片机ATmega32作为主控制器,构成了主控、键控复位、串行通信、指示装置等电路。并以RFM公司开发的TR1000为射频收发芯片进行了射频收发模块的设计。在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编程和结构化编程的思想,编程语言为C语言。该软件系统首先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然后对其关键技术—防碰撞法进行了阐述。文章的最后总结了整个课题,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的部分,并对课题进行了展望。
温宇[8](2009)在《华晨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和,汽车出口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国内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将视野拓展到国际汽车市场,尤其是那些处于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市场,都希望能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个新生儿,一猛子扎到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中,肯定存在视野盲区并遇到各种各样的出口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汽车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并加快了汽车出口的步伐,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国际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它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行业的特点和汽车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对比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现状得出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最后具体分析中华品牌轿车的国际市场环境、成长及销售情况。正是由于华晨汽车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分析,才使华晨汽车适时地积极参与到了全球市场当中,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海外天空,用华晨汽车的优秀品质树立华晨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罗庆[9](2008)在《RFID技术在汽车点火线圈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汽车配件生产线的现代化变得愈加重要。点火线圈作为汽车点火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学性能及环保性能。近年来日臻成熟的RFID技术,为实现汽车点火线圈生产线上自动监控提供了可能,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在4S店里采用RFID设备,以便于快捷地追溯故障源头,可以大大节约售后服务的成本,增强生产商在本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且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本文完成了将RFID技术应用于汽车点火线圈生产的过程控制中,包括基于读写芯片MF RC500读写器的研制,以及通过将MIFARE标签嵌入汽车点火线圈中,实现了对汽车点火线圈数据的动态管理。本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单个点火线圈的读写测试在4秒内完成;能够对测量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读写;实现故障参数实时录入功能,可用于实时跟踪产品现状,利于加工工艺的完善;系统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能够稳定工作于恶劣的工业环境。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本文对无源射频标签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天线,整流与负载调制部分,电荷泵能量供应电路,数据编码与解调等几部分。系统采用2051单片机作为MCU,根据ISO14443A型协议,通过实验,本设计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了对汽车点火线圈内部金属对标签数据读写的影响测试,汽车点火线圈数据管理测试,无源射频标签的性能测试。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表明:系统工作稳定,能够实现对汽车点火线圈动态参数的实时读写,以用于产品的出厂打码与动态数据管理,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姜新明[10](2007)在《AUDI A6轿车电气系统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立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思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汽车质量检测系统中的电气系统质量检测技术,对引进的电气质量检测系统的框架结构、检测方法、故障诊断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一汽大众的实际生产情况,提出并优化设计了AUDI A6电气质量检测系统的分布式在线质量检测工艺,在线检测方法,过程质量跟踪系统的框架结构,软硬件和故障诊断流程。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成功地引进与改进了AUDI A6电气质量检测系统,并在引进与改进该电气质量检测系统的过程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该引进与改进的AUDI A6电气质量检测系统与目前国内外汽车领域里的同类系统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该系统检测工艺采用分布式设计,检测效率高,准确度高,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该系统集成多个系统的信息,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共享,兼容性强,适应混线生产;该系统的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达到国外同类检测系统的水平。同时,该系统投入生产以来,满足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要求。目前,已销售到客户手中的车辆,至今未发现电气质量事故,为奥迪A6轿车的高档商务用车的品牌形象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德国宝马公司1999年车辆识别代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宝马公司1999年车辆识别代码(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施工物料的分类研究 |
1.3.2 施工物料管理的研究 |
1.3.3 自动数据收集技术应用的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施工物料管理及技术适用分析 |
2.1 施工物料管理的目标 |
2.2 施工物料管理全过程分析 |
2.2.1 物料的制造与运输 |
2.2.2 物料的现场接收 |
2.2.3 物料的存储保管 |
2.2.4 物料的派分使用 |
2.3 自动数据收集相关技术 |
2.3.1 条形码(Bar) |
2.3.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
2.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
2.3.4 地理信息系统(GIS) |
2.3.5 主要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RFID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 |
3.1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设计原则 |
3.2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总体设计 |
3.2.1 施工物料管理的功能需求 |
3.2.2 施工物料管理的信息流模型 |
3.2.3 施工物料管理的总体架构 |
3.3 施工物料管理的方案设计及设施部署 |
3.3.1 施工物料接收过程的方案及部署 |
3.3.2 施工物料存储过程的方案及部署 |
3.3.3 施工物料使用过程的方案及部署 |
3.4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实施 |
3.4.1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适用范围 |
3.4.2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实施流程 |
3.4.3 施工物料管理方案实施的价值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FID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采纳模型 |
4.1 技术采纳模型理论 |
4.2 基于RFID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采纳模型构建 |
4.2.1 采纳模型构建 |
4.2.2 提出研究假设 |
4.2.3 确定研究变量量表 |
4.3 基于RFID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案的采纳模型分析 |
4.3.1 问卷结构与发放 |
4.3.2 分析工具及方法 |
4.3.3 信度效度分析 |
4.3.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基于RFID技术的库房读写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物联网 |
1.1.2 射频识别技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和工作 |
1.3.1 课题的意义 |
1.3.2 课题的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感应层的设计 |
2.1.1 RFID标准的选择 |
2.1.2 固定式阅读器的选择 |
2.1.3 手持式阅读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
2.2 网络层的设计 |
2.2.1 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 |
2.2.2 同步和异步工作方式的比较 |
2.3 应用层的设计 |
2.3.1 仓库读写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2 仓库读写系统软件的结构 |
2.4 系统关键技术简介 |
2.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 |
2.5 喷射实验的研究 |
2.5.1 单个喷嘴特性的研究 |
第3章 手持RFID阅读器硬件设计 |
3.1 主控模块电路的设计 |
3.1.1 主控芯片的介绍和选型 |
3.1.2 复位电路 |
3.1.3 时钟电路 |
3.1.4 JTAG接口电路 |
3.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2.1 锂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 |
3.2.2 电源电压转换电路的设计 |
3.2.3 单键软开关机电路的设计 |
3.3 旋转编码开关接口电路 |
3.4 RFID模块电路的设计 |
3.4.1 RFID模块接口电路的设计 |
3.4.2 串口不定长数据的DMA方式接收的实现 |
3.5 WIFI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6 LCD显示触摸接口的设计 |
3.6.1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6.2 触摸屏电路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手持阅读器软件的设计 |
4.1 开发平台搭建 |
4.2 u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 |
4.2.1 移植概述 |
4.2.2 移植过程 |
4.3 uC/OS-Ⅱ中任务的调度过程 |
4.4 手持RFID阅读器的任务设计 |
4.4.1 功能需求和任务划分 |
4.4.2 触摸屏检测任务 |
4.4.3 旋转编码开关检测任务 |
4.4.4 电源管理任务 |
4.4.5 WIFI模块设置任务 |
4.4.6 RFID模块设置任务 |
4.4.7 标签扫描任务 |
4.4.8 阅读器显示任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仓库读写系统软件设计 |
5.1 仓库读写系统数据库设计 |
5.1.1 系统E-R模型图 |
5.1.2 数据库中表的建立 |
5.1.3 数据库与软件连接方案的设计 |
5.2 读写系统中TCP异步服务器的设计 |
5.2.1 TCP异步服务器类的构建 |
5.2.2 TCP异步服务器的数据格式 |
5.2.3 TCP异步服务器的数据接收函数 |
5.3 仓库管理应用程序的设计 |
5.3.1 阅读器设置界面的设计 |
5.3.2 出入库管理界面的设计 |
5.3.3 仓库库存信息查询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的构建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系统设置功能测试 |
6.2.2 系统出入库功能测试 |
6.2.3 系统入库单号查询功能测试 |
6.2.4 手持阅读器功能测试 |
6.3 手持型RFID阅读器可靠性测试实验 |
6.3.1 频率对手持型RFID阅读器可靠性的影响 |
6.3.2 盘存过程重复次数对手持型RFID阅读器可靠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3)对RFID移动读写器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RFID简介 |
2.1.1 RFID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1 系统组成 |
2.1.1.2 工作原理 |
2.1.2 RFID系统的分类 |
2.1.2.1 供电方式 |
2.1.2.2 调制方式 |
2.1.2.3 载波频率 |
2.1.3 RFID的接口协议规范 |
2.1.3.1 ISO 11784和ISO 11785 |
2.1.3.2 ISO 10536、ISO 15693和ISO 14443 |
2.1.3.3 ISO 10374 |
2.1.3.4 ISO 18000 |
2.1.4 RFID系统中的读写器 |
2.1.5 RFID的应用现状 |
2.2 TR069协议介绍 |
2.2.1 协议架构 |
2.2.1.1 协议组成 |
2.2.1.2 协议参数 |
2.2.1.3 协议中文件的传输 |
2.2.2 协议交互过程 |
2.2.3 连接的建立 |
2.2.3.1 CPE发起的连接 |
2.2.3.2 ACS发起的连接 |
2.3 小结 |
第三章 远端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管理协议的比较与选择 |
3.1.1 TR069与M2M的比较 |
3.1.2 TR069与OMA-DM的比较 |
3.2 平台组网设计 |
3.3 ACS的功能模块设计 |
3.4 ACS的业务流程设计 |
3.4.1 ACS的附着连接流程 |
3.4.2 参数配置 |
3.4.3 故障诊断 |
3.4.4 软件升级 |
3.4.5 日志上传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平台仿真实现 |
4.1 ACS上参数配置模块的实现 |
4.2 ACS上故障诊断模块的实现 |
4.3 ACS上软件升级模块的实现 |
4.4 ACS上日志上传模块的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管理模式优势 |
5.2 贡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供应链管理中RFID应用价值评估与采纳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课题来源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2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与总体架构分析 |
2.1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2 基于RFID的供应链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基于RFID的供应链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
2.4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 |
2.5 小结 |
3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项目价值评估 |
3.1 引例 |
3.2 实物期权研究概述 |
3.3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项目的实物期权评估方法 |
3.4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项目的价值参数 |
3.5 供应链管理应用RFID的期权价值评估示例 |
3.6 小结 |
4 供应链管理中RFID的采纳分析 |
4.1 供应链管理中RFID的消费者接受度研究 |
4.2 基于RFID的供应链中的信任及构建 |
4.3 小结 |
5 供应链管理中RFID扩散的博弈与利益机制分析 |
5.1 供应链管理中RFID扩散的博弈分析 |
5.2 供应链管理中RFID扩散的利益分配机制 |
5.3 小结 |
6 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和扩散 |
6.1 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实例 |
6.2 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应用的当前特点 |
6.3 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扩散 |
6.4 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和扩散建议 |
6.5 小结 |
7 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课题 |
附录3 问卷 |
(5)轿车双质量飞轮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质量飞轮概述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 |
1.1.3 双质量飞轮简介及发展历史 |
1.1.4 双质量飞轮的典型结构 |
1.1.5 双质量飞轮的工作原理 |
1.1.6 双质量飞轮的工作性能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轴系扭振研究状况概述 |
1.2.2 双质量飞轮研究现状概述 |
1.2.3 双质量飞轮研究存在问题 |
1.3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 |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的建立 |
2.1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扭振系统转化原则 |
2.2 当量扭振系统转化的方法 |
2.2.1 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
2.2.2 轴系扭转刚度的当量方法 |
2.2.3 分支传动系统的当量方法 |
2.3 VM发动机以及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的建立 |
2.3.1 VM发动机部件的当量化 |
2.3.2 动力传动系统的当量化 |
2.3.3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的设计方法 |
3.1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3.1.1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3.1.2 系统固有扭振特性的计算方法 |
3.1.3 发动机相对振幅矢量和的计算 |
3.2 双质量飞轮设计模型的建立 |
3.3 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系数的设计 |
3.3.1 根据变速器确定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系数 |
3.3.2 变速器的匹配以及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系数的确定 |
3.4 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的确定 |
3.4.1 双质量飞轮第1级扭转刚度的确定 |
3.4.2 双质量飞轮第2级扭转刚度的确定 |
3.4.3 双质量飞轮各级扭转刚度的优化 |
3.5 长弧形弹簧的弹性特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质量飞轮怠速实验与静刚度实验 |
4.1 双质量飞轮怠速实验 |
4.1.1 双质量飞轮无后端的怠速实验 |
4.1.2 双质量飞轮有后端的怠速实验 |
4.2 双质量飞轮静刚度实验 |
4.2.1 静刚度实验台的结构设计 |
4.2.2 实验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M柴油发动机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匹配实例与动力学仿真 |
5.1 匹配实例 |
5.2 双质量飞轮固有扭振特性分析 |
5.3 VM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 |
5.3.1 怠速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 |
5.3.2 正常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系统 |
6.1 VC++与Matlab软件混合编程 |
6.1.1 Matlab和VC++混合编程的实现方法 |
6.1.2 Matcom与VC++混合编程的步骤 |
6.2 基于VC++的SQL数据库联接方式 |
6.2.1 数据系统 |
6.2.2 基于VC++的SQL数据库联接方式 |
6.3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整体结构 |
6.4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整体设计 |
6.4.1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整体流程 |
6.4.2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数据结构 |
6.4.3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界面设计 |
6.4.4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实现 |
6.4.5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附录:程序实现代码 |
(6)基于RFID的熏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RFID 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1.2.1 RFID 技术在国外发展现状 |
1.2.2 RFID 技术在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 |
1.3.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3.2 本论文的工作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2 系统设计思想及 RFID 技术分析 |
2.1 RFID 技术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综述 |
2.2 熏蒸领域应用RFID 的需求 |
2.2.1 需求分析 |
2.2.2 现有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
2.3 本文的设计思想与系统技术路线 |
2.3.1 设计思想 |
2.3.2 系统技术路线 |
2.4 RFID 的相关技术介绍 |
2.4.1 RFID 的技术原理及分析 |
2.4.2 EPC Global 编码系统 |
2.4.3 对象名解析服务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 RFID 的熏蒸管理系统设计 |
3.1 基于RFID 的熏蒸管理系统的流程改造及系统架构 |
3.1.1 熏蒸管理现有流程 |
3.1.2 改造后的熏蒸管理流程 |
3.1.3 功能结构图 |
3.1.4 系统软件架构 |
3.2 数据格式及设计 |
3.2.1 RFID 技术在熏蒸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标准 |
3.2.2 电子标签中数据编码设计 |
3.2.3 数据库设计 |
3.3 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的设计 |
3.3.1 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的总体结构 |
3.3.2 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的流程及信息追溯 |
3.3.3 信息服务器和熏蒸货物溯源服务器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 RFID 的熏蒸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熏蒸对 RFID 识别率影响 |
4.2 数据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3 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3.1 信息源注册的实现 |
4.3.2 动态信息追踪的实现 |
4.3.3 对象名解析服务的实现 |
4.4 熏蒸货物跟踪与追溯子系统的应用展示 |
4.4.1 事件注册 |
4.4.2 熏蒸货物动态信息查询 |
4.5 RFID 对熏蒸流程的绩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熏蒸对于 RFID 影响的实验数据 |
1.1 优洁V80 与RFID 结合的测试 |
1.2 硫酰氟与 RFID 结合的测试 |
2 RFID 应用成本分析 |
2.1 检验检疫部门运用射频识别技术的 SWOT 战略分析 |
2.2 检验检疫部门运用 RFID 技术的成本推导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基于射频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RFID 技术原理的理论基础 |
2.1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
2.1.1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2 射频识别系统的分类 |
2.2 RFID 应用现状 |
2.3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 |
2.4 UHF 频段国际标准ISO/IEC 18000-6 |
2.4.1 TypeB 模式 |
2.4.2 防冲突机制 |
第三章 奶牛身份识别系统的建立 |
3.1 国内外乳牛业发展现状 |
3.1.1 国外乳牛业发展现状 |
3.1.2 国内乳牛业发展现状 |
3.2 存在的问题 |
3.3 开发奶牛身份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
3.3.1 奶牛电子标签的内容 |
3.3.2 电子标签在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中的应用 |
3.3.3 在我国建立奶牛身份识别系统的必要性及总体目标 |
3.4 RFID 技术应用在奶牛的身份识别系统中的需求和优势 |
第四章 RFID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RFID 硬件系统功能 |
4.2 系统各功能模块硬件的配置 |
4.3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4.3.1 Atmega32 单片机的特点 |
4.3.2 RS—23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
4.3.3 电源及稳压电路 |
4.3.4 指示装置及复位电路 |
4.4 射频收发电路的设计 |
4.4.1 芯片TR1000 简介 |
4.4.2 射频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
4.4.3 射频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
4.4.4 系统天线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奶牛的RFID 技术的软件设计思想 |
5.1 软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
5.1.1 系统编程语言的选择和软件设计基本思想 |
5.1.2 主程序软件设计 |
5.2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5.3 射频卡操作程序设计 |
5.4 底层程序设计 |
5.4.1 底层发送、接收程序设计 |
5.4.2 循环冗余码校验(CRC)法 |
5.4.3 编码与解码 |
5.5 防冲突程序设计 |
5.5.1 防冲突定义及随机二进制搜索算法 |
5.5.2 防冲突算法软件实现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优化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华晨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1.3 市场环境因素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营销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
2.2 国际市场环境构成要素 |
2.3 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 |
2.4 国际化战略制定方法 |
2.5 竞争环境分析法 |
第3章 世界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
3.1 亚洲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
3.2 非洲尼日利亚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
3.3 中南美哥伦比亚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
第4章 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
4.1 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概况 |
4.2 华晨汽车品牌结构 |
4.3 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RFID技术在汽车点火线圈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RFID基本工作原理 |
1.2.1 RFID基本工作原理 |
1.2.2 RFID协议标准 |
1.3 RFID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研究现状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 |
2.1 设计要求 |
2.2 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读写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1 MF RC500 芯片介绍及外围电路设计 |
3.1.2 读写器EMC电路和天线的设计 |
3.2 嵌入汽车点火线圈的标签设计 |
3.2.1 金属介质对RFID被动标签的影响 |
3.2.2 汽车点火线圈的标签嵌入设计方案 |
3.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整体设计 |
4.1.1 软件结构 |
4.1.2 程序工作流程 |
4.2 通信安全及信息安全 |
4.2.1 循环冗余校验 |
4.2.2 通讯安全和保密 |
4.2.3 用户认证过程 |
4.3 软件详细设计 |
4.3.1 底层驱动 |
4.3.2 功能模块 |
4.3.3 汽车点火线圈档案管理系统 |
4.3.4 应用程序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整体调试及无源射频标签的设计与调试 |
5.1 系统整体调试 |
5.1.1 读写器调试 |
5.1.2 数据通讯调试 |
5.2 无源射频标签详细设计 |
5.2.1 天线 |
5.2.2 整流与负载调制部分 |
5.2.3 标签电荷泵能量供应部分 |
5.2.4 时钟提取电路 |
5.2.5 数据编码解码 |
5.3 无源射频标签实验数据与结果 |
5.4 无源射频标签的存在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物图 |
致谢 |
(10)AUDI A6轿车电气系统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电气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检测设备的发展状况 |
1.2.1 汽车电子测试所面临的困难 |
1.2.2 典型检测系统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研究背景 |
1.3.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分布式检测工艺及系统框架 |
2.1 分布式电气质量检测的工艺 |
2.1.1 新增分装线电气匹配 |
2.1.2 整车电气匹配及功能检测工艺的优化 |
2.1.3 四轮定位及底盘调整工艺 |
2.1.4 刹车系统检测(转毂试验台) |
2.1.5 发动机调整及尾气检测工艺 |
2.1.6 道路试验 |
2.1.7 灯光调整 |
2.1.8 设备数量的优化 |
2.2 电气检测系统的框架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系统诊断的通讯模式及检测方法的改进 |
3.1 电气系统诊断的通讯模式 |
3.1.1 CAN 总线技术 |
3.1.2 汽车中的 CAN 总线技术 |
3.1.3 KWP2000 通讯协议 |
3.1.4 AUDI A6 电气质量检测系统通讯模式 |
3.2 AUDI A6 车型电气系统的关键技术 |
3.2.1 AUDI 轿车中 CAN、MOST、LIN 总线技术 |
3.2.2 车辆的定单式生产的应用 |
3.2.3 控制器的自诊断、编码、基础设定功能 |
3.2.4 整车电气元件功能测试 |
3.2.5 车辆生产数据信息系统. |
3.2.6 控制器(ECU)装配检测 |
3.2.7 控制器编码和基础调整 |
3.2.8 防盗功能 |
3.2.9 尾气排放 |
3.3 电气检测的原理与诊断方法 |
3.3.1 控制器的诊断方法的优化 |
3.3.2 电气系统功能的诊断方法的优化 |
3.3.3 电气系统功能检测的纠正参数计算 |
3.3.4 检测系统与其他数据系统的信息共享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检测系统的构成 |
4.1 AUDI 电气检测系统的框架 |
4.1.1 检测系统数据层 |
4.1.2 检测系统服务器层 |
4.1.3 检测站层 |
4.2 检测系统的硬件构成 |
4.2.1 主机/备份服务器(Leitrechner/Standby Rechner) |
4.2.2 检测终端计算机(Pruefungplatz Rechner) |
4.2.3 编程计算机(Parametrier Rechner) |
4.2.4 系统硬件的选型 |
4.3 检测系统的软件构成 |
4.3.1 检测模块功能 |
4.3.2 工艺位置要求 |
4.3.3 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诊断与数据处理 |
5.1 故障诊断 |
5.2 数据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德国宝马公司1999年车辆识别代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物料管理方法研究[D]. 孙一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2]基于RFID技术的库房读写系统的研究[D]. 崔元越. 东北大学, 2015(01)
- [3]对RFID移动读写器的管理研究[D]. 苏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4]供应链管理中RFID应用价值评估与采纳扩散研究[D]. 廖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2)
- [5]轿车双质量飞轮动力特性研究[D]. 陈雷.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6]基于RFID的熏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昌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7]基于射频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系统[D]. 耿丽微.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8]华晨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D]. 温宇. 吉林大学, 2009(10)
- [9]RFID技术在汽车点火线圈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罗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 [10]AUDI A6轿车电气系统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姜新明. 吉林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