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Al Gayah遗址落石初步研究

也门Al Gayah遗址落石初步研究

一、Preliminary study on rockfall for Al Gayah site in Yemen(论文文献综述)

龙沛[1](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研究指明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孙滢悦[2](2019)在《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从全球旅游业发展现状看,拉动全球旅游增长的最大贡献来自亚太地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仅为了温饱而生活,而是趋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旅游正是人们放松心情、开拓视野及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我国旅游发展持续领先亚太诸国和地区。然而,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人们出游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风险,旅游安全相关问题开始备受关注。景区是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旅游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发挥着接待旅游者、旅游产品(活动)开发(策划)、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功能。景区在运营过程中会因自然环境灾害、社会环境问题及责任人为等问题对旅游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对景区旅游资源、设施及工作人员造成损失。在传统的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中,风险评价多为静态评价,预警仅是危险性预警,还未上升到风险预警。鉴于此,本文从地理学、灾害学及旅游学理论视角探索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理论体系,研究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形成机理、动态评价方法,探索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内涵、动态预警方法、发布过程。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及预警的背景与研究问题、研究思路、框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界定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与预警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理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预警理论及灾害风险预警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三章提出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体系、评价流程及方法,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第四章以上述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研究区旅游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探究其形成机理,筛选研究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因子,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第五章以长白山景区为实证研究区,从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及应急管理角度为着手点,以因果图法为主要分析方法,从旅游六大要素出发,分析了长白山景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人为三个方面可能对景区旅游安全产生影响的风险因子,初步筛选出影响景区旅游安全的因素,构建了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框架;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因子初步筛选结果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独立性检验方法,最终筛选以自然灾害风险、空气污染、水污染、犯罪、恐怖主义、国际关系、饮食卫生、停电、交通事故、景区服务十项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为弥补静态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不能连续表达结果的问题,采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了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以小时为单位的动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原因是长白山景区为山岳型景区,游览线路为登山线路,主要景点均分布在登山路线附近,游客活动区域、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基础设施及旅游资源基本与登山路线区域重合;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说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相符;风险强度随时间变化特征明显,从时间段上来看,第一时段(8:00-10:00)与第四时段(14:00-16:00)景区内风险较小;第二时段(10:00-12:00)与第三时段(12:00-14:00)由于景区内游客数量较多,导致景区内风险较大。第六章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的警源识别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三个方面识别出其危险来源。通过对警兆分析并结合预警理论,划分内生警兆与外生警兆,内生警兆表征其警源的评价结果,外生警兆是其造成的潜在损失的综合评价,表现为人员、经济、资源及防灾减灾能力;对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阈值确定,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值进行了阈值划分;将风险预警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针对长白山景区防灾减灾过程中薄弱环节,以GIS技术中的空间分析与网格技术,解决了旅游安全风险以小时为单位的动态预警问题。结果表明:第一时段(8:00-10:00)时段蓝色预警网格数量较多,而红色预警与橙色预警网格数量较少;第二时段与第三时段(10:00-14:00)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及黄色预警网格数量逐渐增多,蓝色预警网格区域逐渐减少;第四时段(14:00-16:00),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及黄色预警网格数量逐渐开始减少,而蓝色预警网格开始逐渐增多;针对长白山景区实际情况与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发布过程,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的发布流程、发布方式、发布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过程,以期为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提供决策依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文章研究内容的总结,得出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提炼了研究内容的创新点与不足,并对未来本研究的重点及研究方向进行阐述。本研究丰富了旅游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在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预警内容方面实现了突破。本研究结果为长白山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其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智力支持。

许腾晖[3](2019)在《西藏日喀则紫金山危岩破坏模式及失稳运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高速发展,地质环境恶化,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地质灾害也迅速增多,尤其是危岩崩塌而造成的灾害事件频发。危岩失稳具有较高的突发性与较强的破坏性,特别是地震危岩崩塌往往具有毁灭性的特点。危岩形成影响因素较多,变形破坏模式多样,并且危岩失稳运动形式及运动轨迹复杂,难以预测,防治难度大,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西藏紫金山危岩不仅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而且属于高寒地区,地震频发,构造运动强烈,曾发生多次危岩崩塌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危害。因此,对紫金山危岩的研究不仅能有效的控制该区的危岩崩塌,而且对相同环境下其它地区的危岩崩塌预防具有参考意义。本文主要依托“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日喀则段)地质灾害成生规律及防灾对策研究”项目,以西藏紫金山危岩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对危岩的基本特征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建立及概化含节理裂隙的岩质边坡模型,结合振动台试验来研究高寒地震区危岩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研究区落石型和崩塌型两种危岩类型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防灾减灾、工程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危岩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面组合、冻融冻胀作用、地震作用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紫金山危岩地处西藏高寒高海拔区,坡面植被稀少,昼夜温差较大,冻融作用较为明显;崩塌型危岩和落石型危岩在形成条件上具有一定区别。(2)通过现场对各危岩带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结构面的组合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进展,得到研究区各危岩带的潜在变形破坏模式:危岩带1为压剪—滑移式,危岩带2为拉裂—倾倒式,危岩带3为坠落式。(3)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的危岩崩塌灾害变形破坏特征,对冻融外倾、正常外倾、冻融反倾、正常反倾四种岩质边坡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到:(1)四种边坡模型水平和竖直方向加速度响应均呈现出了高程上的放大效应,边坡变形破坏首先都是出现在坡顶及表层;(2)四种边坡坡型中,冻融外倾边坡最先发生破坏,依次是正常外倾边坡、冻融反倾边坡、正常反倾边坡,冻融作用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3)外倾边坡变形演变分为表层松动、裂缝扩展、整体滑移失稳三个阶段;破坏模式可概括为地震诱发—顶部松动掉块、裂缝形成—裂缝扩展延伸—整体滑移破坏;(4)反倾边坡变形演变分为顶部松动沿结构面错动、裂缝发育扩展、整体倾倒破坏三个阶段;破坏模式可概括为地震诱发—顶部松动掉块、沿结构面错动—裂缝扩展延伸—整体倾倒破坏和表层岩体震碎—抛射坠落两种。试验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相吻合。(4)结合野外调查分析结果,对危岩带1(危岩落石型)运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运用Rocfall数值模拟软件,得到落石堆积特征、运动轨迹特征及整个过程中弹跳高度、运动速度、动能的变化。对危岩带2(危岩崩塌型)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借助PFC3D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危岩崩塌运动过程、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堆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野外分析得到很好的拟合。

刘勋[4](2011)在《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旅游活动呈现出随时问推移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穆宗时期,旅游发展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半个世纪内迅速下降,从懿宗朝直至唐末,旅游活动基本处于历史的最低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等是制约唐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发展程度看,两京地区、吴越地区、成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最好。从旅游发展程度看,吴越地区和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发展最快,两京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稳定,成都地区则处于衰退状态。总体上,唐代旅游处于发展进步状态。唐代旅游发展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区域:江南道、淮南道属于发展型。岭南、河南、河东、关内、山南等道属于稳定型。陇右、剑南、河北三道属于衰退型。两京地区和吴越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两个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地区以及成都平原地区构成了唐代第二级旅游目的地。夔州和忠州、桂州和永州构成了唐代第三级旅游目的地。郴州、韶州、道州、广州和端州构成了唐代第四级旅游目的地。唐代出入境旅游者以官宦、宗教和商业旅游者三种类型为主。许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常混杂政治、商业、宗教等因素,使者、商人、宗教徒还常结伴而行。受可进入性、政治互访、商业往来和求法布道相互性的影响,这几类旅游者出入境的频繁程度,以至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具有较强的相互性。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因素是影响唐代旅游客源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下,长安经洛阳至汴州的沿河一带形成了唐代一级旅游客源地,润、宣、常、苏、湖、杭、越、扬等州之地则形成了唐代二级旅游客源地。成都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流域的襄州-潭州-江州之间的区域并为唐代三级旅游客源地。京兆地区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长江中游流域的旅游客源逐步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有唐一代,主要旅游客源地有向东南迁移和向内陆集中的趋势。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中心,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唐代的旅游交通,以国内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为基础,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陆路运输,人们的远游以尽量减少陆路运输为指导思想,长江、汴水和京杭大运河为主的国内通航内河,成为最主要的出游线路,沿交通线布局的驿馆、私人旅舍,以及许多宗教寺院传舍等,都能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旅游接待功能;尽管交通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影响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因素。

吕茵[5](2005)在《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文中指出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水”这一重要的景观要素引入人们的生活,利用水来进行环境空间艺术创作,已经成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创造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面对当前世界文化趋同、民族文化迷失,我国城市广场空间建设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洋化现状,本文力求从分析各国城市广场水景入手,挖掘出现代水景设计应当承继的优秀文化,它是现代城市广场水景设计的重要依据,对于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本文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水景入手,分析了水体的特性以及在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再逐步引出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特点,清晰地阐述了广场水景是公共空间水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奠定了论文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水景设计源流的回顾和当今城市水景设计发展的展望,以期为我国的现代城市广场水景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对水景各设计元素、表现方式、设计原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广场水景设计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传统形式水景、不同广场水景以及其他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笔者并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解决方案,而是想以此研究作为今后广场水景设计的起点,不断地实践、总结、扬长避短以得到更加适合不同地区环境、不同人文背景、受大众喜爱的真正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广场水景。

二、Preliminary study on rockfall for Al Gayah site in Yeme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liminary study on rockfall for Al Gayah site in Yemen(论文提纲范文)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标
        二、关键问题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安全与旅游安全风险
        二、旅游安全事故与景区不安全事件
        三、景区旅游安全风险与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旅游系统理论
        二、旅游者行为理论
        三、风险感知理论
        四、自然灾害风险理论
        五、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六、灾害预警理论
        七、灾害风险预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三章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原理
    第一节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源识别与分析
        一、风险源及其识别内容
        二、风险源识别原理
        三、识别方法
        四、危险性影响因素
    第二节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承灾体分析
        一、承灾体识别
        二、暴露性分析
        三、脆弱性分析
    第三节 景区防灾减灾能力及影响因素
        一、景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二、景区防灾减灾的影响因素
        三、防灾减灾能力网格尺度评价
    第四节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流程
        一、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二、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流程
第四章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
    第一节 长白山景区概况
        一、长白山景区自然概况
        二、长白山景区旅游资源概况
        三、长白山景区旅游接待概况
        四、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概况
    第二节 风险源识别与形成机理分析
        一、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形成分析
        二、风险源识别过程
        三、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因子因果关系分析
        四、长白山景区自然灾害风险源识别
        五、长白山景区环境风险识别
        六、长白山景区社会风险识别
        七、长白山景区责任人为风险识别
    第三节 长白山景区承灾体识别
        一、承灾体暴露性
        二、承灾体脆弱性
    第四节 风险因子主成分分析
        一、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特征分析
        二、风险因子初选
        三、主成分分析
第五章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第一节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
        二、评价指标量化
        三、权重计算
    第二节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时段划分
        一、动态时段划分
        二、景区不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统计
    第三节 评价模型构建
        一、动态贝叶斯网络
        二、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评价模型构建
        三、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区划
第六章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
    第一节 预警警源识别与警兆分析
        一、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原理
        二、警源识别
        三、警兆分析
    第二节 预警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过程
        一、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四、模型构建
    第三节 因子展布
        一、人口因子空间展布
        二、经济因子空间展布
        三、防灾减灾能力因子展布
    第四节 风险预警
        一、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风险预警模型阈值
    第五节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实例
    第六节 预警发布
        一、预警内容认知
        二、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三、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四、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下一步研究重点
        二、未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应急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西藏日喀则紫金山危岩破坏模式及失稳运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岩形成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危岩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1.2.3 危岩失稳运动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及位置
        2.1.2 气象及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危岩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影响因素
    3.1 危岩概况
    3.2 危岩形态及规模特征
    3.3 岩体结构特征
    3.4 崩塌型危岩和落石型危岩影响因素分析
        3.4.1 结构面组合的影响
        3.4.2 冻融冻胀作用的影响
        3.4.3 地震作用的影响
        3.4.4 风化与卸荷的影响
        3.4.5 其它影响因素
第4章 高寒地震区危岩破坏模式研究
    4.1 危岩破坏模式概述
    4.2 研究区危岩破坏模式分析
    4.3 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4.3.1 试验相似系数
        4.3.2 试验模型设计与相似材料的研制
        4.3.3 传感器的布置与模型制作
        4.3.4 模型试验及数据的采集
        4.3.5 试验结果分析
    4.4 高寒地震区危岩破坏模式研究
        4.4.1 外倾结构面控制危岩体破坏模式
        4.4.2 反倾结构面控制危岩体破坏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岩失稳运动特征研究
    5.1 危岩失稳运动特征的定性分析
        5.1.1 落石型运动特征定性分析
        5.1.2 崩塌型运动特征定性分析
    5.2 危岩落石型运动特征
        5.2.1 Rocfall基本原理
        5.2.2 参数选取
        5.2.3 边坡模型建立
        5.2.4 模拟结果分析
    5.3 危岩崩塌型运动特征
        5.3.1 PFC3D颗粒流法概述
        5.3.2 参数选取
        5.3.3 模型建立
        5.3.4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终止条件
        5.3.5 模拟结果分析
    5.4 危岩带3失稳运动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唐代旅游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释义
        一、旅游相关概念
        (一) 旅游
        (二) 旅游者
        (三) 旅游资源
        (四) 旅游地理学
        二、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概述
        (一) 国内研究概述
        (二) 国外研究概述
第二章 唐代旅游发展研究
    第一节 唐代旅游地理环境
        一、唐代旅游地理空间
        (一) 唐王朝的政治版图
        (二) 唐王朝与周边世界
        二、唐代自然环境与旅游
        (一) 唐代的气候与旅游
        (二) 唐代的生物与旅游
        (三) 唐代的地质与旅游
        (四) 唐代的地貌与旅游
        (五) 唐代的水文与旅游
        三、唐代人文环境与旅游
        (一) 唐代的园林与旅游
        (二) 唐代的宗教与旅游
        (三) 唐代的民俗与旅游
        (四) 唐代的史迹与旅游
        (五) 唐代的节日与旅游
    第二节 唐代旅游发展概况
        一、唐代旅游发展的阶段性
        二、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性
        (一)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变迁
        (二)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
        (三) 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章 唐代旅游者地理
    第一节 唐代旅游者统计
        一、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一) 关内道
        (二) 河南道
        (三) 河东道
        (四) 河北道
        (五) 陇右道
        二、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一) 山南道
        (二) 淮南道
        (三) 江南道
        (四) 剑南道
        (五) 岭南道
    第二节 唐代旅游者类型
        一、唐代国际旅游者
        (一) 入境旅游者
        (二) 出境旅游者
        二、唐代国内旅游者
        (一) 宗教旅游者
        (二) 文士旅游者
        (三) 商业旅游者
        (四) 其它旅游者
    第三节 唐代旅游客源地
        一、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一) 唐代国际旅游的线路
        (二) 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二、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
        (一)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概况
        (二)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变迁
        (三)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分级
第四章 唐代旅游资源地理
    第一节 唐代旅游资源概况
        一、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一) 关内道
        (二) 河南道
        (三) 河东道
        (四) 河北道
        (五) 陇右道
        二、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一) 山南道
        (二) 淮南道
        (三) 江南道
        (四) 剑南道
        (五) 岭南道
    第二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特点
        (一)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主体较为鲜明
        (二) 唐代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还在提升
        (三) 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四)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结构相似,但丰富性不同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 唐前后期旅游资源分布的变化
        (二) 唐代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一、唐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地文景观的开发利用
        (二) 水域风光的开发利用
        (三) 建筑与设施的开发利用
        (四) 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唐代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四节 唐代主要旅游目的地
第五章 唐代旅游媒介
    第一节 唐代旅游交通概述
        一、唐代基本交通状况
        (一) 唐代国内交通路线
        (二) 唐代域外交通
        二、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
        三、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第二节 唐代旅游接待
        一、唐代的旅游接待
        (一) 唐代官办驿馆的旅游接待
        (二) 唐代私营馆舍的旅游接待
        (三) 唐代佛寺传舍的旅游接待
        二、唐代馆舍的分布
    第三节 唐代其它旅游媒介
        一、唐代的陪游
        二、唐代的地图
        三、唐代的旅游指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唐代各道旅游者统计
附录B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统计
后记

(5)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的动因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2 城市公共空间水景与广场水景
    2.1 城市公共空间水景
        2.1.1 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的概念
        2.1.2 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的作用
        2.1.3 城市公共空间水景分类
    2.2 城市广场水景
        2.2.1 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
        2.2.2 城市广场水景与城市广场的关系
        2.2.3 城市广场水景的特点
    2.3 小结
3 水景设计的沿革与发展
    3.1 中外传统水景设计的渊源
        3.1.1 中国水景艺术
        3.1.2 外国水景艺术
    3.2 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的发展
        3.2.1 多学科的共同作用
        3.2.2 多元文化的影响
        3.2.3 技术的支持和艺术的渗透
    3.3 小结
4 城市广场水景形态的生成
    4.1 水景生成要素研究
        4.1.1 水体要素
        4.1.2 水景要素
        4.1.3 水景限制要素
    4.2 水景形态生成与广场因素研究
        4.2.1 水景与广场类型
        4.2.2 水景与广场场所感
        4.2.3 水景位置与广场
        4.2.4 水景尺度
    4.3 水景形态与人的活动行为研究
        4.3.1 人在广场中的行为心理
        4.3.2 人在广场中活动模式
        4.3.3 市民参与水景的行为方式
    4.4 水景生态研究
        4.4.1 生态设计
        4.4.2 水的生态效应
        4.4.3 广场水景生态设计
    4.5 小结
5 广场水景评价体系及实例分析
    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原则
        5.1.2 广场水景评价体系
    5.2 实例1——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水景
        5.2.1 历史背景
        5.2.2 大雁塔北广场成因
        5.2.3 广场水景分析
    5.3 实例2——嘉峪关市雄关广场水景
        5.3.1 城市背景介绍
        5.3.2 广场简介
        5.3.3 广场水景分析
    5.4 小结
6 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原则及展望
    6.1 设计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参与性原则
        6.1.3 多样性原则
        6.1.4 地域性原则
        6.1.5 安全性原则
        6.1.6 节水原则
    6.2 广场水景设计展望
        6.2.1 对我国广场水景设计的回顾
        6.2.2 对我国广场水景设计的展望
    6.3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四、Preliminary study on rockfall for Al Gayah site in Yemen(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2]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孙滢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西藏日喀则紫金山危岩破坏模式及失稳运动特征研究[D]. 许腾晖.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 刘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5]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D]. 吕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也门Al Gayah遗址落石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