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纺织板块筹资额大幅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胡彦鑫[1](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姬晓彤[2](2020)在《基于功效系数法的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变的愈加的复杂多变,因而加强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越来越成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严格规范和人民观念的转变,白酒行业的市场走向低迷,竞争压力增大,白酒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虽然近年来行业逐渐回暖,但白酒行业经过了深度调整之后,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面对更具挑战的竞争环境,白酒企业一方面要积极面对市场变革,调整企业整体战略布局,抓住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时机。另一方面,在企业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应当建立准确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使得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识别风险,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企业受到的亏损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继续稳健的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来看,还有很多白酒公司依旧没有意识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重要性,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当中,企业在没有预测风险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任何决策,不论大小,都可能会将企业的整体发展置于很不利的状态下,所以公司对于财务风险的预警和准确把控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LBG酒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功效系数法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首先介绍公司概况,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具体分析了LBG酒业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接着通过发放问卷和通过访谈两种方式,了解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LBG酒业公司急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然后后开始搭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其中,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指标筛选,筛除其中高度相关的指标,运用熵权法对筛选后的财务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同时对传统功效系数法加以优化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准确,再结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建立适合LBG酒业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将建立的预警模型运用于LBG酒业公司近五年的财务指标数据,得出LBG酒业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警情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最后为该公司能够顺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开展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希望可以给LBG酒业公司的经营者、债权人以及股东做决策时提供一些参考。
张景惠[3](2020)在《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众多国际知名服饰品牌开始入驻和抢占国内市场,挤压了我国传统服装品牌的生存空间。怎样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不被市场浪潮所淘汰,是本国服装品牌亟需思考的问题。不被市场抛弃、实现长久发展的前提是持续性盈利,也就是要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海澜之家为我国代表性男装品牌,本文旨在分析海澜之家的盈利模式,从中发现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海澜之家盈利模式提供相应优化策略,为其他企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首先,本文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同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其次,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对盈利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及价值链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基础界定,为此次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再者,介绍了当下服装行业的行业现状与海澜之家的基本情况,并从价值链角度对海澜之家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在把握其运营情况的基础之上,分析海澜之家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对比案例雅戈尔与森马,紧接着分析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的财务状况。最后,发现海澜之家盈利模式具有利润对象覆盖广、利润措施成效显着等优点,但也存在利润点同质化、渠道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其盈利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设区别化利润点、合理规划门店、建设智慧零售等解决方案,并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
杨哲[4](2020)在《反哺还是反噬?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及后果研究 ——基于雅戈尔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并将其作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明确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大规模涉足金融领域以及房地产领域的实体企业拉响了警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免过度金融化。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表明了企业金融化现象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发展的普遍性,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去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党中央的号召以及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多数实体企业已经开始重新重视自身实体产业的发展。雅戈尔集团作为服装业曾经的巨头,已逐步开始实施去金融化发展的战略。雅戈尔有着长期、完整的金融化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典型性。雅戈尔集团通过金融化的发展,获得了初期的反哺作用,不但为其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通过投资其他领域,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避免了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但是因执着于资本市场的疯狂逐利,大规模发展金融投资、房地产等业务,以至于产生反噬作用,占用主业发展资金,不仅失去了其服装主业的龙头地位,还担负着巨额债务,面临巨大经营风险。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雅戈尔集团作为具体分析案例,在投资替代理论、蓄水池理论、挤出效应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详细分析了雅戈尔金融化的背景、动因和经济后果,发现雅戈尔进行金融化的动因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投资的高收益以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本文还采取适当的方法对雅戈尔的金融化程度进行度量和区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金融化初期产生了积极后果,分散企业风险、缓解行业发展压力、产生了协同效应;后来由于其过度投资,又引发了消极后果,抑制企业创新、导致主业萎缩、企业收益波动性大以及企业经营风险增大。最后通过全文的回顾和分析,本文认为适度金融化能反哺主业,促进企业发展,过度金融化则会反噬主业,增大企业风险。由此建议企业应适度参与金融活动,重视主业发展和行业周期,同时政府应加强实体企业的政策支持。通过对雅戈尔案例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后续进行金融化发展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董大伟[5](2019)在《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和企业家对多元化经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挖掘利润增长点,实现协同效应等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界也掀起了多元化的浪潮,本文的案例企业雅戈尔是较早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服装企业,自1992年以来,雅戈尔先后涉足房地产行业、投资行业等多个行业,赚取了大量利润,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经营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之道,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多元化的效果都不尽相同。正确评价多元化战略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有助于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自身优势,规避相关风险,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本文尝试从财务报表的视角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财务分析的作用是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并且预测企业的未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也即战略实施的效果。本文选取雅戈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课题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的介绍,主要是对财务分析理论、企业战略以及多元化战略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概况,对本文的案例企业雅戈尔进行介绍,运用SWOT分析法对雅戈尔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并总结雅戈尔实施多元化的现实原因。第四部分是从财务报表的视角对雅戈尔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从财务能力指标对雅戈尔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第六部分总结整篇文章,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通过对雅戈尔发展战略以及财务报告的分析,本文认为雅戈尔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初期充分运用战略优势,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壮大。但是从最近几年的财务分析来看,多元化已经对雅戈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雅戈尔分散自身经营资源进入的房地产行业处于政策敏感期,投资板块更是起伏较大,房地产板块和投资板块给雅戈尔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服装板块作为雅戈尔“三驾马车”之一,是曾经的核心业务,现在每年仍能以60%以上的毛利率稳定提供40多亿元的业务收入,是雅戈尔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认为,雅戈尔需要调整多元化布局,聚焦主业。
李首鹤[6](2019)在《经纬纺机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纺织机械制造业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上游,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展开,战略转型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作为国内纺机制造的领军企业,经纬纺机在2010年收购并控股中融信托公司,迈出战略转型的实质性步伐。受个性化特征的影响,不同企业战略转型的绩效研究有待具体探讨。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及风险分散理论,对经纬纺机实施多元化战略转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环境、动因、实施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后,运用财务分析、EVA法、事件研究法、非财务指标分析等方法,对比经纬纺机战略转型前后长短期绩效的变化;最后评价其战略转型效果,总结转型经验。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经纬纺机的多元化战略转型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经营风险等因素驱动。其次,经纬纺机转型行为的短期市场反应不佳,但长期绩效表明:多元化转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绩效和企业价值,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分散单一经营风险,“纺机+金融”双主业战略转型效果显着。最后,本文认为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内外部环境变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业务核心竞争力,防范多元化经营潜在的财务及内控等风险。
侯世霞[7](2011)在《S股份公司财务诊断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人民币不断升值,传统能源日益紧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深化,企业经营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通过财务诊断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发现需要改进的环节成为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财务诊断的理论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常用的财务诊断的方法,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确定选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S股份公司近五年的财务状况进行诊断。然后对S股份公司进行了介绍,概括的描述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服装纺织和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为主,近年来逐渐介入股权投资领域,公司主营业务有变成三足鼎立的趋势。然后分别简要介绍了服装纺织行业和锂电池材料行业,明确公司现在发展所面临的行业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S股份公司最近五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解析,概括的了解了公司的整体财务面貌。公司近年来资产和负债同比上升,现金流充裕,但净利润没有显着增加。然后通过比率分析,对公司获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和成长性做了分析,发现公司获利能力欠佳,资产运行效率低下,偿债能力良好。公司在金融危机之后,处于恢复性成长期。本文通过沃尔比重法和杜邦分析法,对S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沃尔比重评分结果仅39分,表明公司财务状况欠佳。通过选取同为投资型公司的B公司做对比,经过杜邦分析,发现公司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获利能力均低于B公司,公司最近两年来盈利状况无明显变化,管理层缺乏积极性。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公司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对于发现公司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升获利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煜斌[8](2008)在《我国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并购决策模型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其中,并购(Merger&Acquisition,简称M&A)已成为我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出“国际化、资本化”的新动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的迅速发育,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海内外并购,获得了不少经验。此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通过国际并购进入商品高端市场的难得机遇。当然,并购的高收益和高效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如何利用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并购决策的重要课题。在理论界,我国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如并购动机、并购边界、资产组合、并购法规、并购绩效等等,但针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并购决策理论和研究文献较少。论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理论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有关并购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再对十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和证券公司进行了调研和访问,由此获得相关企业并购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参与有关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经营尽职调查项目,获得纺织服装企业并购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界定并购的相关概念和业务流程,阐述国内外纺织服装业并购沿革、特点和经验,剖析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发展状况。②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解析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并购风险和应对策略,构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系统指标,以案例研究结果和专家反馈意见为基础,检验基于熵权法的并购集成风险管理决策模型。③阐述并购目标企业选择原则和筛选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国内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特征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企业被并购可能性的预测决策模型。④针对尽职调查的定义、原则和作用,阐述三类尽职调查——法律、财务和经营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中介媒体。结合参与研究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并购案,对经营类尽职调查内容进行解析。⑤依据企业价值评估定义和方法,阐述品牌价值和收益法在纺织服装企业评估中的运用。根据“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原理,对纺织服装企业并购定价决策进行数据分析,尝试确定并购定价的范围。通过建立基于可比交易法的国际纺织服装并购定价决策模型,解析雅戈尔收购美国公司KWD男装部的定价过程。本文整体立足于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通过研究并购流程和决策方法,结合纺织服装业特点,尝试构建适用于纺织服装业的并购流程决策模型,并运用并购实例分析,为企业实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张丽丽[9](2008)在《基于可持续成长观的我国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纺织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素质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比较优势减弱、增长方式料放、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纺织企业必须实施可持续成长战略。而资金短缺是制约纺织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基于可持续成长观的指导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融资理论和纺织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对可持续成长和可持续融资的关系、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基于可持续成长观的要求,从核心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两个视角研究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纺织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纺织上市公司具有一定代表性,重点对纺织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现状,以可持续成长观为指导,提出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建议:改善内部融资环境,增强内源融资能力;拓展外源融资渠道,增强外源融资能力;开拓融资视野,吸收国际资金来源;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开展集群式融资等。第五部分,从政策、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为我国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融资构建了支持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其中,对我国纺织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过程中,调查和收集了51家纺织上市公司2002-2006年年报中公布的数据,并对纺织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支撑。
李质仙,任静[10](2004)在《2003年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情况综述》文中认为 截至2003年末,纺织行业共有上市公司85家(包括纺织品、服装、化纤和纺机,不包括主业已经转型的公司,以下简称纺织板块),其中纺织品(包括综合类公司)38家、服装行业20家、化纤行业24家、纺机行业3家。与沪深市场总体水平相比,纺织板块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较小,纺织85家公司占沪深两市总数的比重:公司数占6.61%,总股本占4.62%,流通市值占4.60%,总资产占3.03%,净资产占4.7%,净利润占
二、2002年纺织板块筹资额大幅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纺织板块筹资额大幅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基于功效系数法的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财务风险预警相关概念 |
2.1.1 财务风险预警的功能 |
2.1.2 财务风险预警的过程 |
2.2 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 |
2.2.1 定性分析法 |
2.2.2 定量分析法 |
2.3 功效系数法理论 |
2.3.1 功效系数法原理 |
2.3.2 功效系数法优缺点 |
2.3.3 功效系数法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内研究综述 |
2.4.2 国外研究综述 |
2.4.3 既有研究评述 |
3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及预警现状分析 |
3.1 LBG酒业公司概况 |
3.1.1 LBG酒业公司基本情况 |
3.1.2 LBG酒业公司组织架构 |
3.1.3 LBG酒业公司经营现状 |
3.2 LBG酒业公司现有财务风险分析 |
3.2.1 LBG酒业公司外部风险分析 |
3.2.2 LBG酒业公司内部风险分析 |
3.3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
3.3.2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 |
4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4.1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设计原则和内容 |
4.1.1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设计原则 |
4.1.2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内容 |
4.2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
4.2.1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4.2.2 LBG酒业公司指标选取 |
4.2.3 LBG酒业公司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4.3.1 功效系数法的优化 |
4.3.2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4.3.3 预警程度的确定 |
5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应用及分析 |
5.1 LBG酒业公司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应用 |
5.1.1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流程 |
5.1.2 LBG酒业公司近五年财务风险预警 |
5.2 LBG酒业公司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
5.2.1 综合预警结果分析 |
5.2.2 指标预警结果分析 |
6 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运行的保障措施 |
6.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风控机构 |
6.1.1 确立完善的财务预警运行机制 |
6.1.2 建立独立的财务风控部门 |
6.2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
6.2.1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
6.2.2 加强风险信息收集与监管 |
6.2.3 建立预警应急系统 |
6.3 完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
6.3.1 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
6.3.2 强化现金流管理 |
6.3.3 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盈利模式的概念界定 |
1.2.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1.2.3 盈利模式的分类 |
1.2.4 盈利模式的评价方法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盈利模式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
2.1.1 盈利模式定义 |
2.1.2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内部价值链 |
2.2.2 外部价值链 |
第三章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案例分析 |
3.1 服装行业概述 |
3.1.1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 |
3.1.2 服装行业盈利模式类型 |
3.2 海澜之家背景介绍 |
3.2.1 海澜之家公司简介 |
3.2.2 海澜之家环境分析 |
3.3 基于价值链的海澜之家经营情况分析 |
3.3.1 内部价值链分析 |
3.3.2 外部价值链分析 |
3.4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
3.4.1 利润对象 |
3.4.2 利润点 |
3.4.3 利润措施 |
3.4.4 利润屏障 |
3.5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
3.6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财务分析 |
3.6.1 海澜之家资产质量分析 |
3.6.2 海澜之家盈利质量分析 |
第四章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优劣与优化策略 |
4.1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优劣 |
4.1.1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优势 |
4.1.2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不足 |
4.2 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的优化策略 |
4.2.1 利润点区别化 |
4.2.2 合理规划线下门店,建设智慧零售 |
4.2.3 股权互持,稳固供应关系 |
4.2.4 控制库存规模 |
4.2.5 持续多元化经营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反哺还是反噬?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及后果研究 ——基于雅戈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企业金融化相关定义 |
2.1.2 企业金融化的动因 |
2.1.3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 |
2.1.4 企业金融化的后果 |
2.1.5 企业金融化的度量 |
2.1.6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投资替代”理论 |
2.2.2 “蓄水池”理论和“挤出效应”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发展历程 |
3.1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界定和度量 |
3.1.1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界定 |
3.1.2 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度量 |
3.2 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
3.2.1 我国企业金融化的发展过程 |
3.2.2 我国企业金融化的趋势分析 |
4 案例简介与选择原因 |
4.1 雅戈尔基本情况介绍 |
4.1.1 案例简介 |
4.1.2 雅戈尔的业务模式与业务构成 |
4.1.3 雅戈尔的区域生态环境 |
4.2 案例选择原因 |
5 案例分析 |
5.1 雅戈尔金融化的动因 |
5.1.1 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
5.1.2 金融投资的高收益 |
5.1.3 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
5.2 雅戈尔金融化的过程 |
5.2.1 雅戈尔初步金融化:2004 年-2006年 |
5.2.2 雅戈尔过度金融化:2007 年-2018年 |
5.3 雅戈尔金融化的经济后果 |
5.3.1 积极影响 |
5.3.2 消极影响 |
5.4 雅戈尔去金融化的抉择 |
5.4.1 大量抛售金融资产 |
5.4.2 加快筹划回归主业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适度金融化促进企业发展 |
6.1.2 过度金融化增大企业风险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财务分析理论 |
2.2 企业战略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
2.2.2 企业战略的分类 |
2.3 多元化战略 |
2.3.1 多元化的分类 |
2.3.2 多元化战略的动机 |
2.3.3 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
第三章 案例概述 |
3.1 雅戈尔简介 |
3.1.1 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 |
3.1.2 雅戈尔战略演变(2013-2017) |
3.2 雅戈尔的SWOT分析 |
3.2.1 战略选择的优势 |
3.2.2 战略选择的劣势 |
3.2.3 战略选择的机会 |
3.2.4 战略选择的威胁 |
3.2.5 雅戈尔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
3.3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分析 |
3.3.1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3.3.2 分散经营风险 |
3.3.3 发挥协同效应 |
第四章 报表视角的战略实施路径分析 |
4.1 从资产负债表看战略实施情况 |
4.1.1 权益变动:实施战略所需资本的来源 |
4.1.2 资产变动:战略资本的外在表现 |
4.2 从利润表看战略实施情况 |
4.2.1 收入变动与战略实施 |
4.2.2 成本变动与战略实施 |
4.2.3 净利润变动与战略实施 |
4.3 从现金流量表看战略实施 |
第五章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
5.1 盈利能力分析 |
5.1.1 销售毛利率 |
5.1.2 销售净利率 |
5.2 偿债能力分析 |
5.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
5.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
5.3 营运能力分析 |
5.3.1 应收账款周转率 |
5.3.2 存货周转率 |
5.3.3 流动资产周转率 |
5.3.4 总资产周转率 |
5.4 发展能力分析 |
5.4.1 营业收入变动情况 |
5.4.2 总资产变动情况 |
5.4.3 净利润变动情况 |
5.5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在前期获得成功的原因 |
6.2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存在的不足 |
6.3 改进建议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经纬纺机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
2.1.2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 |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
2.2.2 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理论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4 风险分散理论 |
2.3 战略转型绩效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 |
2.3.2 杜邦分析法 |
2.3.3 经济增加值法 |
2.3.4 事件研究法 |
2.3.5 非财务指标分析 |
第3章 经纬纺机战略转型案例介绍 |
3.1 经纬纺机概况及发展现状 |
3.2 战略转型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竞争环境SWOT分析 |
3.3 战略转型动因分析 |
3.3.1 外部推动力 |
3.3.2 内部拉动力 |
3.4 战略转型实施过程 |
3.4.1 转型发展战略轨迹 |
3.4.2 战略转型非相关多元化进程分析 |
3.4.3 非相关多元化及业务协同模式分析 |
第4章 经纬纺机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 |
4.1 财务状况对比分析 |
4.1.1 资产负债及结构比例分析 |
4.1.2 主营业务收益变化分析 |
4.1.3 净现金流量分析 |
4.2 财务能力对比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偿债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杜邦财务分析 |
4.4 经济增加值分析 |
4.4.1 经纬纺机EVA计算 |
4.4.2 EVA绩效分析 |
4.5 财务绩效分析小结 |
第5章 经纬纺机战略转型综合效果评价 |
5.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5.1.1 确定事件窗口期 |
5.1.2 计算超额收益率 |
5.1.3 短期绩效影响分析 |
5.2 非财务指标分析 |
5.2.1 纺织机械业务核心竞争力分析 |
5.2.2 金融信托业务核心竞争力分析 |
5.2.3 企业内部管理分析 |
5.3 转型效果评价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S股份公司财务诊断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S股份公司及其财务状况 |
2.1 S股份公司概况及产品介绍 |
2.2 主营业务行业分析 |
2.3 S股份资产负债状况 |
2.4 S股份经营利润状况 |
2.5 S股份现金流量状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股份财务比率分析 |
3.1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
3.2 盈利能力分析 |
3.3 资产运营效率分析 |
3.4 财务杠杆分析 |
3.5 成长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S股份财务综合分析 |
4.1 沃尔比重法分析 |
4.2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S股份财务诊断结论及发展建议 |
5.1 品牌没落,美誉度建设刻不容缓 |
5.2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
5.3 优化现金流结构,改善投资收益 |
5.4 剥离不良资产,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
5.5 金融危机后恢复期,获利能力欠佳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并购决策模型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与方法 |
1.5 特色与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并购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 |
2.1 并购的定义、分类和术语界定 |
2.1.1 企业并购定义和术语界定 |
2.1.2 企业并购的分类 |
2.1.3 企业并购决策的界定和流程管理 |
2.2 并购沿革 |
2.3 海外纺织服装业并购分析 |
2.3.1 并购现状和特点 |
2.3.2 美国纺织服装业并购 |
2.3.3 英国纺织服装业并购 |
2.4 国内纺织服装业并购分析 |
2.4.1 并购现状 |
2.4.2 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境外并购现状与分析 |
2.5 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2007年经营与并购分析 |
2.5.1 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界定 |
2.5.2 2007年募集资金使用分析 |
2.5.3 特点及主要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纺织服装并购风险管理 |
3.1 企业并购风险及分类 |
3.1.1 风险、并购风险的诠释 |
3.1.2 企业并购风险的特征 |
3.1.3 企业并购风险种类 |
3.2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并购风险因素分析 |
3.2.1 并购前决策风险 |
3.2.2 并购中交易风险 |
3.2.3 并购后存续风险 |
3.2.4 市场系统性风险 |
3.3 企业并购风险对策 |
3.3.1 并购风险管理及方法 |
3.3.2 并购时机的把握 |
3.3.3 尽职调查和价值评估 |
3.3.4 中介机构的作用 |
3.3.5 并购决策层次化 |
3.3.6 并购的有效整合手段 |
3.4 基于熵权法的并购集成风险管理决策模型和案例研究 |
3.4.1 并购集成风险管理方法 |
3.4.2 基于模糊熵权的并购集成风险管理决策模型 |
3.4.3 丝宝集团收购湖北迈亚的风险因素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纺织服装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决策 |
4.1 目标企业选择战略研究 |
4.1.1 主并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
4.1.2 目标企业的选择原则 |
4.1.3 战略性并购与目标企业选择 |
4.2 目标企业信息搜集与筛选方法 |
4.2.1 目标企业信息搜集原则和步骤 |
4.2.2 目标企业搜集途径与分类 |
4.2.3 筛选目标企业的决策方法 |
4.3 LOGISTIC回归决策模型实例解析 |
4.3.1 研究企业样本界定 |
4.3.2 指标选取 |
4.3.3 模型研究 |
4.3.4 样本统计描述 |
4.3.5 结果验证 |
4.3.6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纺织服装目标企业尽职调查 |
5.1 尽职调查基本理论 |
5.1.1 尽职调查的定义与分类 |
5.1.2 尽职调查的目标 |
5.1.3 尽职调查在并购流程中的作用 |
5.2 尽职调查的内容 |
5.3 丝宝集团收购湖北迈亚的尽职调查案例分析 |
5.3.1 公司背景 |
5.3.2 经营状况 |
5.3.3 董事、管理层与重要员工 |
5.3.4 竞争对手分析 |
5.3.5 工厂设备及财产 |
5.3.6 运营财务信息 |
5.3.7 丝宝集团并购迈亚企业的SWOT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纺织服装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并购定价决策 |
6.1 企业价值评估 |
6.1.1 企业价值评估定义和方法 |
6.1.2 品牌价值评估 |
6.1.3 收益法在纺织服装企业价值评估的运用 |
6.2 并购定格决策分析 |
6.2.1 并购定价和并购价格 |
6.2.2 主并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 |
6.2.3 目标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 |
6.2.4 并购溢价与支付方式选择 |
6.3 基于可比交易市场法的国际纺织服装并购定价决策模型和应用 |
6.3.1 国际纺织服装并购交易定价分析 |
6.3.2 建立国际纺织服装并购价格上限公式模型 |
6.3.3 确定国际纺织服装并购价格区域 |
6.3.4 雅戈尔收购美国KWD男装部案例解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
附录一 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划分明细 |
附录二 中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经营业务 |
附录三 纺织服装企业并购风险研究问卷 |
附录四 纺织服装国际并购汇总表(1998-2005年)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9)基于可持续成长观的我国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融资理论和文献综述 |
1.1 融资的相关理论回顾 |
1.2 对纺织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章 可持续成长观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提出的要求 |
2.1 可持续成长和可持续融资 |
2.2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优势 |
2.3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劣势 |
2.4 可持续成长观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活动提出的要求 |
第三章 我国纺织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纺织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调查分析 |
3.2 纺织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3.3 纺织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研究 |
4.1 改善内部融资环境,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
4.2 拓展外源融资渠道,增强外源融资能力 |
4.3 开拓融资视野,吸收国际资金来源 |
4.4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开展集群式融资 |
第五章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支持体系构建 |
5.1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
5.2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5.3 我国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构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四、2002年纺织板块筹资额大幅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功效系数法的LBG酒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姬晓彤.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海澜之家盈利模式研究[D]. 张景惠. 广西大学, 2020(07)
- [4]反哺还是反噬?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及后果研究 ——基于雅戈尔的分析[D]. 杨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D]. 董大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6]经纬纺机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与评价[D]. 李首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S股份公司财务诊断及发展建议[D]. 侯世霞. 兰州大学, 2011(10)
- [8]我国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并购决策模型及案例研究[D]. 周煜斌. 东华大学, 2008(03)
- [9]基于可持续成长观的我国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张丽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10]2003年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情况综述[J]. 李质仙,任静. 纺织信息周刊,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