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结构胶粘钢板在加固工程中的施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贾斌[1](2021)在《钢筋混凝土梁锚粘钢板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量逐年增长,为各地区桥梁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很大一部分桥梁出现老化、破损情况,难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要求,对其开展技术改造已迫在眉睫。锚粘钢板加固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具有施工便捷、加固效果佳、施工质量可靠等一系列优势。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常见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技术,其次分析了锚粘钢板加固原理及其优势,最后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梁锚粘钢板加固技术,以期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刘宗琦[2](2020)在《某多层厂房改门诊楼项目结构改造方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工业厂房、办公楼和公寓楼等旧建筑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需要进行改造加固。而旧建筑的改造加固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改造后的建筑是否能够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和安全性,是工程加固改造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某多层工业厂房改造为医院门诊楼的实际改造加固工程,对结构改造加固的方案优选做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改造加固及方案优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工程的整体思路和基本理论,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技术和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本论文实际工程选择最优的改造加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了解多层厂房检测和鉴定结果,主要包括主体结构材料性能和主体结构安全性这两个方面,为结构加固方案确定提供原始结构信息。(3)利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对模拟改造后门诊楼结构建立工程模型,运用SATWE有限元软件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得到模拟改造后结构计算分析结果,发现原结构的不足,为结构加固改造提供依据。(4)根据检测和鉴定结果及改造后结构的模拟分析,初步提出了两种加固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法,框架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第二种方案是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法,框架梁采用粘贴钢板加固,然后进行了加固方案设计,再从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分析比选,最终选择最优加固方案,再利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JDJG模块进行加固效果分析,验证加固方案效果。(5)总结了类似工程加固改造的方案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为类似工程的加固改造方案优选提供了参考。通过上述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经过检测和鉴定,厂房各层框架柱、框架梁和楼板实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达到原始设计要求,其它都可以满足原始设计要求。(2)通过和原结构数据信息相对比,发现部分原框架柱和框架梁实际配筋已经不满足改造后的要求,一层部分框架柱的轴压比超出了规定的限值,抗震等级提高导致结构一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所以在对该建筑进行改造应该先解决的问题:部分框架柱轴压比超出限值导致承载能力不足以及部分框架梁承载能力不足需要加固。(3)通过优化比选,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方案作为本工程的最优加固方案。通过对加固后的各振型自振周期、弹性层间位移角、框架柱和框架梁承载力、框架柱轴压比等性能指标分析,采用第一种加固方案能够满足结构改造的要求,也验证了采用第一种加固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刘宇根[3](2020)在《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分析》文中认为外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故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对外贴钢板加固构件的结构承载力与界面应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或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研究,其研究成果相对来说已将很成熟了。因此想要提高粘贴钢板加固效果的话,必须积极开展与传统粘钢加固法不一样的粘钢加固新技术。目前鉴于石英砂作为一种矿物掺和物对材料性能有一定提高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胶层含石英砂的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梁这一新方法。而界面剥离破坏一直是制约外贴钢板加固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故本文将通过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理论推导分析的方法来对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构件进行剥离形态和粘结界面应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含砂率对各加固梁的加固效果影响,提出具有试验与模拟支持的合理含砂率粘钢加固方法,供工程实践选用。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理论,分析了胶层含石英砂的钢板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力形式,通过分别考虑混凝土梁、粘结层以及钢板的力学平衡和变形协调,推导出钢板板端界面上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解析表达式,并与胶层不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的界面应力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2)通过胶层含石英砂的钢板-混凝土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石英砂含量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钢板表面应变的分布规律和界面剪应力的传递规律。(3)基于双面剪切的试验数据,推导求出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的粘结滑移曲线。再基于Nakaba模型,对其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胶层含石英砂的钢板-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4)基于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石英砂含量下的外贴钢板加固梁的受力性能、界面滑移量以及加固效果。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体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始石英砂的掺入不能起到增强加固效果的作用,还会导致胶层的粘结性能下降,而当石英砂占比在0.333~0.5范围时,粘钢加固效果得以提升,随后再增加石英砂的含量其加固效果又开始降低。
闫田田[4](2020)在《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贴带肋钢板是一种开洞RC梁有效的加固方法,具有强度高、施工方便、受力性能好等优点。带肋钢板加固也是一种新型加固方法,为推进带肋钢板加固方法在抗震领域的应用,在静力试验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基于粘贴钢板/带肋钢板加固的腹板开大洞口RC梁受弯试验结果,通过加载过程中各试件的试验现象和破坏状态,明晰其加固梁受力特点和破坏机理,分析开洞尺寸、开洞位置、锚栓构造等参数对加固后腹板开洞梁抗剪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固的开洞梁均为脆性剪切破坏,钢板加固试件虽承载力大幅提高但破坏仍表现为脆性特征,肋条可以约束钢板不发生平面外屈曲失稳,因此带肋钢板加固梁破坏模式转变的更为延性。开洞尺寸越大,试件削弱效应越显着,但粘贴钢板或带肋钢板加固带来的受力性能提升越显着。高洞口、大弯矩以及开洞位置偏向受压区均会削弱洞口受压肢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多洞口试件洞口区域受力复杂,宜偏于安全取多洞口外包络作为边界近似为单一大洞口考虑。洞口四周的锚栓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固系统的整体性和约束钢板剥离,但不宜考虑其在抗剪计算中的贡献,仅作为构造措施。根据试验分析结果,建立带肋钢板加固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根据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静力加载试验结果,参考其受力特点及破坏模式,采用ABAQUS程序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其抗震性能。研究中主要变化参数包括洞口长度、洞口高度、洞口位置、洞口数量、钢板厚度等。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洞口高度、洞口长度越大开洞梁的抗震性能越低,各开洞梁骨架曲线经历的水平段依次缩短,滞回曲线包围的面积依次减小,耗能能力随之降低。洞口位置越远离加载端,开洞区域承受的弯矩和剪力的叠加效应就越大,由开洞产生的应力集中效应越明显,洞口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就越快,试件抗震性能减弱。开双孔洞梁的滞回性能、耗能能力、承载力低于单孔梁,但延性系数要稍高于同等开洞面积的单孔梁。洞口在梁高方向上偏移,上肢混凝土截面高度较小,对其抗震受力性能影响不利。开洞梁采用带肋钢板加固,有效抑制了洞口角部裂缝的产生与发展,提高了开洞区混凝土整体性,使构件不会因开洞区混凝土的过早压溃而丧失承载力,从而提高了梁的抗震性能。还讨论了钢板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应综合考虑抗震能力和用料经济两方面因素,合理选取加固钢板的厚度。
李莹[5](2020)在《仓内钢板与防结露材料粘结界面的剪切强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地下仓因其具有隐蔽、坚固、防火、避光、密闭低温、占地面积少等优点而成为绿色储粮的理想仓型,但目前因为地下水长期的侵蚀与浸泡而引发的防水、防潮和结露等问题使地下仓受到地域限制。内衬钢板的地下仓可很好的解决地下仓的防水问题,但由于钢板本身较强的导热性能容易导致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结露现象,因此,为了避免内衬钢板的地下仓在储粮过程中出现粮食结露现象,在内衬钢板表面粘贴防结露材料以保障粮食安全。基于此,本文以某地下仓为研究背景,进行了不同胶粘面积及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内衬钢板-防结露材料界面的剪切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进行了钢板-黏土砖在胶粘面积为S(240mm×115mm)、0.8S、0.5S的单面剪切试验和在竖向剪切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胶粘面积的减小,钢板-黏土砖极限荷载逐渐降低,界面平均剪切强度逐渐增大。单面剪切试验中,胶粘面积由S变为0.5S,极限荷载减小9.05%,界面平均剪切应力增加了45.69%;竖向剪切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中,胶粘面积由S变为0.5S,极限荷载减小了20.57%,界面平均剪切应力增加了59.81%。胶粘面积的减小对试验破坏模式没有影响,均为黏土砖与环氧干挂结构AB胶剥离。(2)进行了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胶粘面积为S1(185mm×150mm)、0.8S1、0.5S1的单面剪切试验和在竖向剪切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胶粘面积的减小,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极限荷载逐渐降低,界面平均剪切强度逐渐增大。单面剪切试验中,胶粘面积由S1变为0.5S1,极限荷载减小了43.58%,界面平均剪切应力增加了12.71%;竖向剪切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中,胶粘面积由S1变为0.5S1,极限荷载减小了28.83%,界面平均剪切应力增加了42.35%。胶粘面积的减小对试验破坏模式没有影响,均为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环氧干挂结构AB胶剥离。(3)钢板-黏土砖和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竖向剪切力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的极限荷载和界面平均剪切强度与单面剪切试验相比均有显着提高。两种不同剪切试验结果对比,钢板-黏土砖的界面极限荷载增加90%以上,S面积下的极限荷载增加最多,增加了95.02%;钢板-黏土砖的界面平均剪切强度在S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95.52%。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界面的极限荷载均提高100%以上,0.5S1面积增加最多,为172.90%;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界面的剪切强度的提高均在100%以上,其中0.5S1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172.93%。(4)钢板-黏土砖和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受力状态相同而胶粘面积不同时,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荷载随位移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变化。随着胶粘面积的减小,荷载的峰值越小,峰值出现的越早。钢板-黏土砖的荷载-位移曲线在达到峰值之前的斜率随着胶粘面积的减小逐渐增大,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荷载-位移曲线在达到峰值之前的斜率随着胶粘面积的减小而逐渐减小。(5)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钢板-黏土砖和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剪切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简化有限元模型,得到钢板-黏土砖和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荷载位移曲线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极限荷载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偏差为-4.08%,最小偏差为-1.21%,除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竖向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为正偏差,其余均为负偏差。模拟值与试验值得全部数值中最大偏差为胶粘面积为S的黏土砖在竖向剪切力及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切试验,4.8mm位移处,为11.34%。说明本文建模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为后期工程实际提供借鉴。
柯璐[6](2020)在《考虑温度影响的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的界面行为与疲劳性能》文中指出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CFRP)以其高强、轻质、耐久和抗腐蚀等优异性能,在工程结构维修与加固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相较于混凝土结构,CFRP加固(尤其是疲劳加固)钢结构的研究非常匮乏。采用CFRP板进行钢结构疲劳加固的关键问题为CFRP与被加固结构物之间的界面黏结行为与疲劳性能以及恶劣环境(如高温)的影响。采用试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考虑温度影响的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的界面行为和疲劳性能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开展了室温下CFRP板-钢界面黏结性能研究。试验研究了不同环氧黏结剂与CFRP材料下CFRP-钢搭接试件的力学性能,分析了黏结剂和CFRP材料特性对界面破坏模式、黏结-滑移本构及黏结强度的影响,讨论和改进了黏结强度预测方法。基于本文试验和建立的数据库,研究了界面黏结强度与胶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基于粘聚力模型对CFRP-钢黏结界面力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剥离应力对界面强度的影响。(2)开展了高温下环氧黏结剂和CFRP板-钢黏结界面力学性能研究。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准静态拉伸试验,研究了四种典型环氧黏结剂浇筑体的高温力学性能。选择两种具有较高玻璃转化温度和高温拉伸强度的黏结剂制备了 CFRP板-钢双搭接试件,通过拉伸试验和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研究了试件在不同温度(25℃~70℃)下的力学性能,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黏结强度、接头刚度、破坏模式和界面损伤机理。获得了黏结剂浇铸体高温下力学性能的退化规律及其与CFRP-钢界面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开展了不同温度下新型胶膜CFRP板-钢黏结界面的强度和韧性性能研究。通过DMA分析研究了胶膜的热机械性能。在室温和高温下进行了不同黏结长度的胶膜CFRP-钢双搭接试件的拉伸剪切试验,获得了其破坏模式、荷载-位移响应、CFRP表面应变及界面黏结应力分布规律。建立了不同温度下胶膜黏结界面的黏结-滑移关系,并与传统糊状黏结剂界面的黏结-滑移关系进行比较。基于试验数据和已有研究数据对常用的黏结强度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的黏结强度计算方法,证明了新型胶膜在黏结强度、韧性及耐高温等方面的优异性能。(4)开展了不同温度下CFRP增强单边裂纹钢板在拉伸循环荷载下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研究了不同固化方法的黏结剂浇铸体的热机械性能,得到了环氧黏结剂的较优固化程序。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纯钢板(未增强)和CFRP增强单边裂纹钢板的疲劳性能试验。分别采用“beach marking”和“back-face strain”技术监测钢板中疲劳裂纹和黏结界面损伤的发展。获得了不同温度下CFRP增强损伤钢板的失效模式、疲劳裂纹发展、疲劳寿命增长系数以及CFRP-钢界面的损伤演化过程。(5)开展了 CFRP增强单边裂纹钢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理论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解析了 CFRP-钢界面黏结应力计算方法,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提出了 CFRP增强含裂纹钢板裂尖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提出了 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的修正Newman模型,讨论了经典Paris模型和修正Newman模型对于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的适用性。基于验证后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环境温度及关键设计参数对CFRP增强钢构件疲劳裂纹扩展及界面黏结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疲劳设计准则。(6)开展了钢箱梁横隔板弧形切口及其CFRP补强的疲劳性能研究。通过足尺模型疲劳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钢箱梁横隔板光滑弧形切口细节的疲劳性能;通过热弹塑性有限元模拟,揭示了弧形切口处的热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名义应力法和热点应力法对弧形切口细节疲劳评估的适用性,确定了横隔板光滑弧形切口细节的疲劳等级及相应的评估方法。对含初始几何缺陷的横隔板弧形切口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外贴CFRP板法对其进行加固,对加固后的弧形切口和CFRP补强系统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和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
刘华刚[7](2019)在《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建筑物逐渐增多,对于既有钢结构工程进行加固与改造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粘贴钢板加固法是一种优秀的结构加固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加固效果显着和可以避免明火施工等优点,现已广泛地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得到运用,可以预见其在钢结构加固领域同样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我国现行的钢结构加固设计技术规范仍是1996版本,过于陈旧,未涵盖粘钢法的应用,最新的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虽已将粘钢法列入其中,但已有的试验研究仍较少,尤其是贴合工程实际,在考虑二次受力情况下的粘钢加固。本文对粘贴钢板加固二次受力型钢梁抗弯性能展开了试验研究,为相关条文的审定提供参考,对相关的工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设计了4个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及1个未加固梁作为对比梁,为避免在加载点及支座处的局部破坏,均在其相应位置焊制横向加劲肋,对初始应力水平和粘贴钢板厚度等设计参数对粘贴加固型钢梁的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对于试件的挠度、应变和破坏形态做了详细的记录。试验结果表明,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试件因弯曲变形过大达到极限挠度而破坏;另一种是粘贴的钢板在端部发生剥离破坏。试验数据表明,试件的承载能力随着初始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试件的组合截面仍符合平截面假定。与未加固梁对比,加固后的试件的刚度显着提高,提高幅度并随钢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对型钢梁和钢板的应变分析表明,主要拉应变分布在试件跨中,同时在端部存在应力集中。基于钢结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本文计算了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在二次受力下存在的滞后应变,通过组合试件建立弯矩与曲率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加固后的型钢梁的受力形变过程,得到了组合试件的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的计算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规范常用表达式。分析组合试件的界面受力情况,提出了粘结剪切应力和剥离应力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规范中胶结层主应力和粘结延伸长度的相关要求,可指导相关工程。最后本文通过ABAQUS软件建立粘钢加固型钢梁的模型,使用黏聚力单元模拟胶结层,使用生死单元建立二次受力关系。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误差较小,吻合良好,理论计算值基本小于模拟值,说明计算公式基本准确可靠。通过设计初始应力水平、粘贴钢板厚度和粘结延伸长度不同参数3组共12个模拟试件,对其绘制相应的荷载-挠度曲线和应力云图,并展开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初始应力增大时,试件的承载能力随之下降,低应力情况下或无应力情况下进行加固,效果最佳,在高应力情况下加固仍也具有一定的加固效果,但应避免;当粘贴钢板厚度增加时,试件的承载能力随之增加,但当粘贴的钢板达到一定厚度时,承载能力的增幅会随之降低;当粘结延伸长度增加时,试件的承载能力提升,但当粘结延伸长度达到一定长度时,试件承载能力不再显着提升。
刘振新[8](2019)在《粘钢加固H形截面压弯钢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钢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但是由于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不当、钢材质量不满足规定要求、使用功能发生改变以及钢结构本身存在的耐久性不足等原因,都需要对既有的钢结构进行加固设计。粘钢加固法因为其加固效果好、不使用明火、基本不影响结构外形、所需工作面小、施工简洁轻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钢结构加固工程中。国内外学者对粘钢法加固钢结构的试验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轴压钢柱和受弯构件,对于压弯状态下粘钢加固钢结构的试验研究目前尚未进行。我国现有规范关于粘钢加固压弯钢柱稳定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增大截面法设计思路,引入强度折减系数确定的,缺少必要的试验依据。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亟需对粘钢加固后的压弯钢柱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为研究粘贴钢板厚度和荷载偏心距对粘钢加固后的压弯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对4个加固后的压弯钢柱以及1个作对比的未加固压弯钢柱进行静力试验,采用Q235B热轧中翼缘H形截面。选择型钢翼缘外粘钢板的加固形式对柱进行全长加固。柱两端采用圆柱铰以实现试件平面内偏心受压。分析了各试件柱中的位移变化、腹板的应变分布、翼缘与钢板之间应变关系、破坏模式以及极限承载力,并将试验得到的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与按规范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个压弯钢柱均呈现空间弯扭失稳破坏;翼缘外粘钢板加固压弯钢柱能有效提高其平面外稳定承载力;加固后的压弯钢柱腹板截面塑性发展更明显;偏心距是影响加固后压弯钢柱稳定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较小的偏心距有利于钢板与型钢之间通过胶层黏结形成整体共同工作;按规范中的相关公式得到的加固后压弯钢柱平面外整体稳定承载力理论值比试验值低。最后,采用ABAQUS软件对压弯钢柱进行非线性屈曲模拟,并建立粘聚单元用于模拟胶层受力。结果显示,数值模拟得到的试件破坏模式、极限承载力、荷载-位移曲线以及荷载-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值模拟表明胶层界面受力过程经历了胶层弹性变形阶段、胶层软化阶段和胶层剥离阶段三个阶段,胶层在端部界面应力最大,并且胶层界面应力随着离端部距离的增加而急速减小。数值模拟还表明外粘钢板厚度与偏心距均会影响粘钢加固压弯钢柱胶层的受力性能,较小的钢板厚度与偏心距有利于加固件与被加固件之间通过胶层粘结形成整体共同工作。
刘鹏阳[9](2019)在《钢质构件损伤碳纤维水下修复加固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海上能源开发紧锣密鼓地进行,海洋平台技术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浅海的固定式导管架平台到新型的浮式生产储油平台(FPSO)大发展,海洋平台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海洋平台结构经历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平台服役年限的增加,在环境腐蚀、疲劳荷载等因素影响下,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导致其抗力降低影响结构安全性。为了延长平台的使用寿命,使之发挥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须及时对受损海洋平台进行修复,传统的修复技术存在着诸如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受损海洋平台修复的迫切性和传统技术的不足性,基于土木工程中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修复混凝土结构性能,利用粘贴碳纤维修复水下钢结构的方法得到初步研究,因此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碳纤维修复水下钢结的修复加固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为其工程化应用提供基础。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重点介绍了粘贴碳纤维修复钢结构的粘结机理、破坏机理和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粘结构件的设计原则和粘贴碳纤维加固修复钢结构的试验施工工艺及步骤,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下一步有限元模拟奠定基础。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碳纤维水下加固钢构件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分别建立“实体-实体-壳体”、“实体-弹簧-壳体”、“实体-桁架-壳体”三种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模拟水下胶粘剂的合理单元,为系统数值研究碳纤维水下加固钢结构提供参考。最后,为了研究不同材料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组的材料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胶粘剂剪切模量、厚度和碳纤维弹性模量、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根据粘结的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影响机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下碳纤维加固修复钢质构件提供基础。
麦志亨[10](2019)在《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二线城市存有大量60至80年代的旧式建筑,该部分建筑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我国建筑科技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安全耐久、抗震性能,而这部分建筑的结构可能不满足目前我国相关设计规范的承载力、抗震要求,但如果将其拆除重建,则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现代的绿色环保要求,所以对旧建筑的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是时下的研究热点。双侧槽钢加固混凝土梁属于外包型钢加固法,其具有施工方便、工期短、现场湿作业较少等优点,并结合了SRC结构的优异性能,能有效提高原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但目前国内外对利用工字钢、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较多,利用槽型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采用试验与有限元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1根钢筋混凝土梁、5根双侧槽钢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的三分点静载试验,研究了单纯使用结构胶粘贴槽钢、单纯使用螺栓锚固槽钢、结合结构胶与螺栓共同锚固槽钢等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其破坏模式。试验结果显示,单纯使用结构胶粘贴槽钢的试件在加载过程中槽钢突然掉落,荷载迅速下降,呈脆性破坏,而通过结构胶与螺栓共同锚固槽钢的试件呈受弯破坏,破坏前有一定的征兆,且能大幅提高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具备较好的加固效果。(2)试验后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槽钢截面参数、螺栓间距对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槽钢截面参数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延性、破坏模式有较大影响,而槽钢螺栓端距较大或在端部不采用支承构件的情况下螺栓间距越大,槽钢端部与钢筋混凝土梁发生较大滑移,对抗弯性能越不利,但由于结构胶的密封、粘结作用,螺栓间距无需布置过于密集。(3)本文基于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探讨了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槽钢螺栓端距的构造措施;螺栓用量的计算方法。
二、建筑结构胶粘钢板在加固工程中的施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结构胶粘钢板在加固工程中的施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钢筋混凝土梁锚粘钢板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桥梁常见病害 |
1.1 桥梁正常使用能力不足 |
1.2 桥梁设计施工不合理 |
1.3 桥梁承载能力不足 |
1.4 桥梁加固手段不合理 |
2 常见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技术 |
2.1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 |
2.2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3 改变传力路径的加固方法 |
2.4 外包钢加固法 |
2.5 粘钢加固法 |
2.6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2.7 锚固钢板加固法 |
3 锚粘钢板加固技术 |
3.1 锚粘钢板加固原理 |
3.2 锚粘钢板加固优势 |
4 钢筋混凝土梁锚粘钢板加固技术 |
4.1 钢板条处理 |
4.2 锚粘钢板加固 |
4.3 加固防护处理 |
5 结语 |
(2)某多层厂房改门诊楼项目结构改造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建筑结构改造加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建筑结构改造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程序和方法 |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原因 |
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工程特点 |
2.3 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的一般原则 |
2.4 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的工作程序 |
2.5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
2.5.1 直接加固法 |
2.5.2 间接加固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改造前厂房设计、检测及鉴定情况 |
3.1 工程情况 |
3.2 主体结构性能检测 |
3.2.1 检测内容和依据 |
3.2.2 检测结果 |
3.2.3 检测结论及建议 |
3.3 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 |
3.3.1 鉴定内容和依据 |
3.3.2 鉴定分析结果 |
3.3.3 鉴定结论及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4 门诊楼建筑设计及模拟改造后结构分析 |
4.1 门诊楼建筑设计情况 |
4.2 模拟改造后门诊楼结构分析 |
4.2.1 PKPM建模 |
4.2.2 SATWE运行结果分析 |
4.3 对该建筑进行改造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结构加固方案设计 |
5.1 具体构件部位需要加固时方案的比选 |
5.1.1 梁承载力不足时可选用的加固方法 |
5.1.2 柱承载力不足时可选用的加固方法 |
5.1.3 梁刚度不足时可选用的加固方法 |
5.1.4 柱轴压比超限时可选用的加固方法 |
5.1.5 梁超筋时的加固方法 |
5.2 本工程结构加固方案初选 |
5.2.1 各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5.2.2 本工程加固方案初选 |
5.3 本工程加固方案设计 |
5.3.1 柱加固设计 |
5.3.2 梁加固设计 |
5.4 本工程结构加固方案优化比选 |
5.4.1 本工程加固方案比选 |
5.4.2 本工程最优加固方案确定 |
5.5 基于PKPM软件JDJG模块进行加固效果分析 |
5.5.1 PKPM软件JDJG模块 |
5.5.2 加固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分类 |
1.2.1 直接加固法 |
1.2.2 间接加固法 |
1.3 粘贴钢板加固法的优点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粘钢加固技术的优点 |
1.3.2 粘钢加固法的研究现状 |
1.4 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法的提出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本假定 |
2.3 粘结界面应力推导 |
2.3.1 界面剪切应力 |
2.3.2 界面正应力 |
2.3.3 界面应力的求解 |
2.4 不同荷载形式下的界面应力解析解 |
2.5 胶-砂混合粘结层与传统粘结层的加固梁最大界面应力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板混合粘贴界面剪切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装置设计 |
3.2.2 试验控制变量 |
3.2.3 试验材料性能 |
3.3 试件制作与加载 |
3.3.1 钢板粘贴加固步骤 |
3.3.2 试验加载方式 |
3.4 测点布置 |
3.5 剪切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各组试件的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3.5.2 钢板混合粘贴应变分析 |
3.5.3 钢板混合粘贴界面剪应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混合粘贴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4.1 引言 |
4.2 现有界面粘结滑移模型的研究 |
4.3 本文对钢板混合粘贴界面粘结滑移模型研究 |
4.3.1 界面的粘结滑移测量与计算 |
4.3.2 界面的粘结滑移曲线 |
4.3.3 界面的粘结滑移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板混合粘贴加固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ANSYS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取 |
5.2.1 混凝土单元的选取 |
5.2.2 钢筋单元的选取 |
5.2.3 粘贴钢板单元的选取 |
5.2.4 粘结单元的选取 |
5.2.5 加载端及支座处钢垫块单元的选取 |
5.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5.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5.3.2 钢板和钢筋的本构关系 |
5.3.3 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5.4 加固梁的有限元模型 |
5.5 实体模型单元划分 |
5.6 模型材料参数和加载方式 |
5.7 有限元结果分析 |
5.7.1 有限元之间结果对比分析 |
5.7.2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开洞梁的研究进展 |
1.2.2 开洞梁的力学性能研究 |
1.2.3 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有限元模拟研究 |
1.2.4 粘钢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抗剪性能分析与承载力计算 |
2.1 概述 |
2.2 开洞梁试件参数 |
2.2.1 试件尺寸及加固方案 |
2.2.2 应变花的粘贴与钢板加固施工 |
2.2.3 材料的力学性能 |
2.2.4 弯曲试验及加载制度 |
2.3 试验梁的破坏机理及应变分析 |
2.3.1 梁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2.3.2 开洞位置变化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2.3.3 开洞尺寸变化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2.3.4 锚栓构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2.3.5 钢板&带肋钢板加固对抗剪承载力提高 |
2.4 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2.4.1 受剪承载力计算 |
2.4.2 加肋对钢板受力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模型创建 |
3.1 基于试验结果的有限元建模 |
3.2 有限元模型基本参数 |
3.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3.3.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3.3.2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
3.3.3 钢筋的本构模型 |
3.3.4 带肋钢板及结构胶的本构模型 |
3.4 单元的选取及划分 |
3.5 接触及边界条件 |
3.6 加载制度 |
4 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抗震性能分析 |
4.1 滞回曲线对比 |
4.2 骨架曲线分析 |
4.3 延性性能分析 |
4.4 承载力分析 |
4.5 刚度退化 |
4.6 耗能能力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仓内钢板与防结露材料粘结界面的剪切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内衬钢板的地下仓研究背景 |
1.1.2 界面剪切强度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试验法 |
1.4.3 软件模拟法 |
1.5 课题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理论分析 |
2.1 粘结界面剪切理论 |
2.2 试验等效荷载的确定 |
2.2.1 规范规定 |
2.2.2 不同仓容的中心卸料试验 |
3 试验的设计与准备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内容 |
3.2.1 试验准备 |
3.2.2 试验步骤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钢板-黏土砖的剪切试验 |
4.1.1 钢板-黏土砖的单面剪切试验 |
4.1.2 钢板-黏土砖在竖向剪切力及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剪切试验 |
4.2 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剪切试验 |
4.2.1 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单面剪切试验 |
4.2.2 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竖向剪切及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切试验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胶粘面积对粘结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4.3.2 不同加载方式对粘结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4.3.3 荷载-位移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5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 |
5.1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5.2 ANSYS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材料属性 |
5.2.3 约束与荷载 |
5.2.4 单元类型的选择 |
5.2.5 求解 |
5.2.6 网格划分 |
5.3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考虑温度影响的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的界面行为与疲劳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CFRP加固钢结构的技术特点 |
1.2.1 环氧黏结剂的材料特性 |
1.2.2 CFRP材料及其加固钢结构的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CFRP-钢黏结界面的静力性能 |
1.3.2 CFRP-钢黏结界面的疲劳性能 |
1.3.3 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的疲劳性能 |
1.3.4 环境因素对CFRP加固钢结构的影响 |
1.3.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室温环境下CFRP板-钢界面黏结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3 试验加载与测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破坏特征与极限荷载 |
2.3.2 荷载-位移关系 |
2.3.3 界面黏结应力分布 |
2.4 CFRP-钢界面黏结-滑移本构与极限承载力模型 |
2.4.1 黏结-滑移本构 |
2.4.2 界面极限承载力模型 |
2.4.3 有效黏结长度 |
2.4.4 峰值剪应力与黏结剂力学性能的关系 |
2.5 CFRP-钢界面性能数值模拟 |
2.5.1 数值模拟方法 |
2.5.2 极限承载力与CFRP应变分布数值结果 |
2.5.3 剥离应力对界面损伤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温环境下CFRP板-钢界面黏结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试件 |
3.2.1 试验材料 |
3.2.2 黏结剂DMA及拉伸浇铸体试件 |
3.2.3 CFRP-钢双搭接接头试件 |
3.3 试验方案 |
3.3.1 黏结剂DMA试验 |
3.3.2 黏结剂浇铸体拉伸试验 |
3.3.3 CFRP-钢双搭接试件拉伸试验 |
3.4 高温对环氧黏结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动态力学行为分析 |
3.4.2 不同温度下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
3.4.3 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
3.5 高温对CFRP-钢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
3.5.1 试验结果概况与荷载-位移关系 |
3.5.2 高温对黏结强度的影响 |
3.5.3 高温对接头刚度的影响 |
3.5.4 高温对失效模式的影响 |
3.5.5 基于CFRP应变的黏结界面损伤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新型胶膜的CFRP板-钢黏结界面的综合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件设计 |
4.2.3 胶膜动态力学分析(DMA) |
4.2.4 CFRP板-钢搭接试件拉伸试验 |
4.3 胶膜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胶膜的动态力学性能 |
4.3.2 胶膜与糊状黏结剂动态力学性能的比较 |
4.4 室温下搭接试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总体试验结果与失效模式 |
4.4.2 荷载-位移关系 |
4.4.3 室温有效黏结长度 |
4.4.4 CFRP表面应变分布 |
4.4.5 界面黏结应力分布 |
4.5 室温下黏结-滑移关系和黏结强度预测 |
4.5.1 室温下胶膜界面黏结-滑移关系 |
4.5.2 室温下胶膜与糊状黏结剂界面黏结-滑移关系的比较 |
4.5.3 室温下胶膜与糊状黏结剂界面黏结强度的比较 |
4.6 高温下胶膜黏结性能的退化 |
4.6.1 高温下黏结性能的退化 |
4.6.2 高温下黏结-滑移关系 |
4.6.3 高温下黏结强度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温度影响的CFRP增强损伤钢构件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2.1 环氧黏结剂 |
5.2.2 CFRP板 |
5.2.3 钢材 |
5.3 试验方案 |
5.3.1 试件设计 |
5.3.2 试验设置 |
5.3.3 加载程序 |
5.3.4 应变测试方法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黏结界面失效特征 |
5.4.2 疲劳断口分析 |
5.4.3 基于CFRP应变的黏结界面损伤分析 |
5.4.4 疲劳裂纹扩展与寿命提高系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FRP增强损伤钢构件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关键设计参数研究 |
6.1 引言 |
6.2 CFRP-钢界面黏结应力解析 |
6.3 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
6.4 疲劳寿命计算理论 |
6.4.1 Paris模型 |
6.4.2 修正的Newman模型 |
6.5 理论模型的验证 |
6.6 温度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和界面黏结应力的影响 |
6.6.1 温度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6.6.2 温度对界面黏结应力的影响 |
6.7 关键设计参数的影响 |
6.7.1 关键设计参数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
6.7.2 关键设计参数对界面黏结应力的影响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钢箱梁横隔板弧形切口及其CFRP补强的疲劳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案 |
7.2.1 研究对象 |
7.2.2 试验模型 |
7.2.3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7.2.4 测点布置 |
7.3 有限元模型验证与热残余应力分析 |
7.3.1 有限元模型 |
7.3.2 轮载疲劳应力分析 |
7.3.3 割焊热残余应力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7.4 光滑弧形切口的疲劳性能与评估方法 |
7.4.1 光滑弧形切口的疲劳性能 |
7.4.2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疲劳性能评估 |
7.4.3 基于热点应力法的疲劳性能评估 |
7.5 含缺陷弧形切口及其CFRP补强的疲劳性能 |
7.5.1 含初始缺陷横隔板弧形切口的疲劳性能 |
7.5.2 CFRP加固含缺陷横隔板弧形切口的疲劳性能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CFRP增强单边裂纹受拉钢板的疲劳寿命计算程序 |
(7)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结构加固的常见方法及其特点 |
1.2.1 增大截面焊接加固法 |
1.2.2 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1.2.3 组合加固法 |
1.2.4 预应力加固法 |
1.2.5 螺栓连接及铆钉连接 |
1.3 粘贴钢板加固法的特点 |
1.4 国内外粘贴钢板加固法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试验概况 |
2.1 试件设计 |
2.1.1 试件截面及参数设计 |
2.1.2 主要材料性能参数 |
2.2 试件制作 |
2.2.1 前期准备阶段 |
2.2.2 型钢梁及钢板表面处理 |
2.2.3 粘贴应变片 |
2.2.4 粘贴钢板于持载下的型钢梁 |
2.3 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案 |
2.3.1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2.3.2 试验测试方案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荷载-挠度曲线 |
2.4.2 破坏过程 |
2.4.3 型钢应变与钢板应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理论研究 |
3.1 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的常见破坏形式 |
3.2 钢板滞后应变的计算 |
3.2.1 基本假定 |
3.2.2 计算公式 |
3.3 受力变形过程 |
3.3.1 基本假定 |
3.3.2 基本方程 |
3.4 弯矩特征值的计算 |
3.4.1 屈服弯矩的计算公式 |
3.4.2 极限弯矩的计算公式 |
3.5 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3.5.1 基本假定 |
3.5.2 截面换算 |
3.5.3 计算公式 |
3.5.4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3.6 界面应力分析 |
3.6.1 基本假定 |
3.6.2 界面剪应力 |
3.6.3 界面剥离应力 |
3.6.4 界面主应力 |
3.6.5 粘结延伸长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概述 |
4.1.1 模型选择 |
4.1.2 二次受力过程模拟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本假定 |
4.2.2 单元类型 |
4.2.3 本构关系 |
4.2.4 网格划分 |
4.2.5 定义荷载和边界条件 |
4.3 有限元模型分析 |
4.3.1 承载力结果分析 |
4.3.2 应力结果分析 |
4.4 有限元参数分析 |
4.4.1 初始应力水平的影响 |
4.4.2 粘贴钢板厚度的影响 |
4.4.3 粘结长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粘钢加固H形截面压弯钢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钢结构加固概述 |
1.2.1 钢结构加固原因 |
1.2.2 钢结构加固原则 |
1.2.3 钢结构加固方法 |
1.3 粘钢加固法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3.1 粘钢加固技术 |
1.3.2 建筑结构胶的研究及发展 |
1.3.3 国内外粘钢加固法的研究现状 |
1.3.4 粘钢法加固钢结构的工程应用 |
1.3.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粘钢加固压弯钢柱的试验设计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件设计 |
2.2.1 试件尺寸 |
2.2.2 材料力学性能 |
2.2.3 粘贴钢板加固方案 |
2.2.4 螺栓布置 |
2.2.5 初始缺陷测量 |
2.3 试验装置及测试加载方案 |
2.3.1 试验装置及仪器 |
2.3.2 测试方案 |
2.3.3 试验加载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粘钢加固压弯钢柱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试验结果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荷载-位移曲线 |
3.2.2 荷载-应变曲线 |
3.2.3 极限承载力理论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粘钢加固压弯钢柱的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流程 |
4.2 有限元建模 |
4.2.1 胶层的本构模型 |
4.2.2 材料参数 |
4.2.3 单元类型 |
4.2.4 接触定义 |
4.2.5 边界条件 |
4.2.6 施加荷载 |
4.2.7 引入初始几何缺陷 |
4.2.8 网格划分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1 压弯钢柱的破坏模式 |
4.3.2 荷载-位移曲线 |
4.3.3 荷载-应变曲线 |
4.3.4 胶层应力变化规律 |
4.3.5 稳定承载力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钢质构件损伤碳纤维水下修复加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洋平台水下修复 |
1.2.2 碳纤维加固技术 |
1.2.3 碳纤维加固技术有限元数值分析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文章内容安排 |
2 CFRP粘结加固钢结构理论基础 |
2.1 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粘结机理 |
2.1.1 加固材料 |
2.1.2 粘结力产生的来源 |
2.2 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破坏机理 |
2.2.1 粘结强度 |
2.2.2 破坏理论 |
2.3 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 |
2.3.1 胶粘剂的影响 |
2.3.2 被粘结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
2.3.3 粘结接头的影响 |
2.3.4 粘结工艺的影响 |
2.4 粘结构件的设计原则 |
2.5 CFRP水下加固修复钢结构试验施工工艺及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CFRP水下加固修复钢构件有限元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3.2 CFRP水下加固修复钢构件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 |
3.2.1 基本假定 |
3.2.2 单元类型 |
3.2.3 材料属性 |
3.2.4 建立几何模型 |
3.2.5 划分网格 |
3.2.6 定义约束与荷载 |
3.2.7 分析求解 |
3.2.8 后处理 |
3.3 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3.1 CFRP水下加固修复钢构件试验与结果 |
3.3.2 三种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 |
3.3.3 三种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精度分析 |
3.3.4 “实体-实体-壳体”模型加固效果分析 |
3.4 碳纤维加固钢板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CFRP水下加固修复钢构件影响因素分析 |
4.1 胶粘剂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4.1.1 胶粘剂剪切模量的影响 |
4.1.2 胶粘剂厚度的影响 |
4.2 碳纤维布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4.2.1 碳纤维布弹性模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4.2.2 碳纤维布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4.3 碳纤维布粘结长度和宽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
1.3 外包钢加固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 |
2.2.1 试验分组 |
2.2.2 试验梁截面尺寸及配筋 |
2.2.3 试验梁加固设计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装置、加载制度及测量方案 |
2.4.1 试验加载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2.4.3 测量方案 |
2.5 试验梁抗弯承载力、开裂荷载估算 |
2.6 试验梁制作 |
2.7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7.1 钢筋、槽钢力学性能试验 |
2.7.2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7.3 粘钢胶力学性能检验 |
2.8 各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2.8.1 TRCB1 试验现象 |
2.8.2 TRCB2 试验现象 |
2.8.3 TRCB3 试验现象 |
2.8.4 TRCB4 试验现象 |
2.8.5 TRCB5 试验现象 |
2.8.6 TRCB6 试验现象 |
2.9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9.1 螺栓锚固与粘钢胶对开裂荷载的影响分析 |
2.9.2 跨中荷载-位移分析 |
2.9.3 受拉纵筋、槽钢下翼缘应变分析 |
2.9.4 沿截面高度槽钢腹板应变分析 |
2.9.5 槽钢弯剪段腹板主应变、剪应变分析 |
2.9.6 槽钢-钢筋混凝土梁协同工作分析 |
2.9.7 槽钢端部滑移分析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固方法有效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3.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3.2.2 钢筋、槽钢本构关系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单元选择及部件的创建 |
3.3.2 材料属性的设置 |
3.3.3 装配与接触关系 |
3.3.4 网格划分 |
3.3.5 分析步、边界条件的设置与荷载的施加 |
3.3.6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TRCB3 螺栓及螺栓孔的受力情况分析 |
3.4.1 螺栓的受力情况 |
3.4.2 混凝土螺栓孔的受力情况 |
3.5 TRCB4 螺栓及螺栓孔的受力情况分析 |
3.5.1 螺栓的受力情况 |
3.5.2 混凝土螺栓孔的受力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槽钢截面参数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
4.3 螺栓间距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
4.4 槽钢螺栓布置的优化与设计建议 |
4.4.1 槽钢腹板螺栓的构造措施 |
4.4.2 螺栓用量的计算 |
4.5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4.5.1 基本假定 |
4.5.2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筑结构胶粘钢板在加固工程中的施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筋混凝土梁锚粘钢板加固技术研究[J]. 贾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09)
- [2]某多层厂房改门诊楼项目结构改造方案分析[D]. 刘宗琦.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胶层含石英砂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分析[D]. 刘宇根.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4]带肋钢板加固腹板开大洞口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与抗震性能研究[D]. 闫田田. 烟台大学, 2020(02)
- [5]仓内钢板与防结露材料粘结界面的剪切强度研究[D]. 李莹.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考虑温度影响的CFRP增强损伤钢结构的界面行为与疲劳性能[D]. 柯璐. 长沙理工大学, 2020
- [7]粘贴钢板加固型钢梁受弯二次受力试验研究[D]. 刘华刚. 湖南大学, 2019(06)
- [8]粘钢加固H形截面压弯钢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刘振新. 湖南大学, 2019(06)
- [9]钢质构件损伤碳纤维水下修复加固数值模拟[D]. 刘鹏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双侧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研究[D]. 麦志亨.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