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新衣,靓丽过春节(论文文献综述)
宫云娜[1](2021)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突出优势,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是人们集体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新版部编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文在民俗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内容及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学策略。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研究述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正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章以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为例,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篇目及民俗事象,对民俗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并根据民俗类别列举了课文中出现的民俗事象;第二章以具体小学为例,对当前小学语文民俗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民俗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分析结果,从学校支持方面、教育者自身角度以及学生角度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并且以《北京的春节》和《十五夜望月》两篇文章为例,尝试分析文章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以及在文章教学中的作用。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在写作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张曦匀[2](2019)在《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自打出现以来,便成为中国人过年时的新习俗,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国家的国情现状、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展现了各地区人们欢腾嬉闹的情景,极力宣扬五湖四海歌舞升平的景象,渲染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它具有其它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受全国人民的倍切关注,多年来,央视春晚一直具有较高的电视节目地位。其中,歌唱类节目一直以来都是央视春晚的“重头戏”,歌唱演员服饰形象是节目中涉及的重要内容,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能够突显歌曲的意境,伴随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呈现出服饰形象的流行、变迁过程和时代特征。本文以1983年至2018年共三十六届央视春晚为背景,以歌唱演员服饰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央视春晚歌唱类节目分类,分析和研究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唱法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特征和发展变迁;多方面分析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设计影响因素,探讨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妆容、发型的变化;从多方面总结分析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设计原则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设计方法,从而为大型晚会中服饰形象设计提供更多集可行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具有独特文化参考意义的意见,同时还可以传承发扬中国服饰文化。
付星吉[3](2018)在《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是贵州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分布于贵州各个地区各大高校,在黔东盟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样是贵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总的来说,目前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普遍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多元化的思想特点和多彩的民俗习惯。在学习上,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生活上,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有属于自己特殊的食住习惯、社交习惯以及丰富的休闲活动;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普遍都能-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认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当然,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懈怠、社交单一、对中国认知出现偏差等问题在在黔东盟留学生群体中偶有出现。究其原因,有东盟留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文化休克”的原因,更有目前贵州省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范式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贵州省招收东盟留学生的各大高校都按照国家留学生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以及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都相应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课程、学生活动及日常生活模式管理,在其中都对东盟留学生群体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当然,贵州高校针对留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式依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问题、学生活动单一、日常管理模式过于特殊等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做好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贵州教育国际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全覆盖的要求,培养友华人士的要求。
张漫青[4](2017)在《花花绿绿》文中指出曾明既然带了刀,就需要喂养它,其实也需要喂自己。他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也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他们不知彼此的名字和故事。可事情仍要发生,不可挽回地发生。1这时代可以象征的东西太多。一言以蔽之,就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群魔乱舞、千奇百怪……曾明就坐在我对面,我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是兴奋还是痛苦(我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比较笨拙)。事情其实是这样的,曾明小时候养了一条小狗,因为毛
邓弢[5](2016)在《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文中研究说明喇叭苗生活在北盘江流域的大山深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民族识别后才统一族称,他们拥有独特的祖先记忆与文化形态,在多族群村落中族群互动频繁,形成了复杂的族群认同机制。本文从人类学视野出发,通过对喇叭苗聚居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试图探讨喇叭苗的族群认同特点以及在与其他族群的族群交往互动中是怎样建构并强化族群认同的;在族群传承与融合中,祖先记忆成为强化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本文运用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理论,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以地方性话语阐释族群的祖先记忆如何强化族群意识、维持族群边界。本文以历史与文化两条线展开,首先,通过对喇叭苗民族识别过程的回顾,对族谱等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喇叭苗后裔族群记忆的口述史探究,追溯喇叭苗的族群历史;在民族识别过程中,族群知识精英的意愿与努力同样是族群建构与认同的作用因素之一。在族群的世代更替过程中,服饰、语言、习俗等往往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族群内外自我识别的明显特征,接着对喇叭苗的客观文化特征作基本介绍,并探讨喇叭苗的婚姻圈与市场圈;在多族群村落背景下族群间的互动表现在交往、联姻与仪式的重合等方面,而喇叭苗族群中存在的“药婆”在一定程度上划定族群边界,通过对族群互动与族群边界维系的深入与把握,进一步加深对族群认同特点的理解。宗教信仰与仪式礼仪不仅彰显一个族群的人生观,同时渗透着历史传承的印迹,宗教信仰是一个族群内部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是这一族群文化特征的意志体现,庆坛仪式是喇叭苗显而易见的符码,通过对喇叭苗“三洞桃源”信仰、传统宗教崇拜等方面的探访,发掘喇叭苗独有的文化特点;仪式礼仪等也是构成一个族群的文化特征的要素,新生儿仪式、婚丧习俗、建房仪式等,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某一族群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制度,同时也是维护族群边界的表现,通过对仪式礼仪的论述,阐释喇叭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机制。论文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存文化的探索和对族群互动中族群认同理论的把握,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上考量喇叭苗族群认同的内在机制,探索喇叭苗族群认同的基本内涵,以期对喇叭苗这一族群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吴建军[6](2014)在《趣品吉祥文化(三)》文中研究说明五、吉祥门匾门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员,也是古代建筑景观学的重要内容。过去,城市一些古建筑、衙门、院门,大都用青砖或木板雕刻上吉祥的字样,嵌于门楣之上,称为"门匾"。门匾上的字一般有两字、三字、四字三种,现在也有五字、六字的不等。字虽少,却言简意骇,能一言概之,反映主人的愿望和所求,所以,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两字门匾:两字门匾多见于古代。今人用的很少,如聚瑞、吉祥、敦厚、养德、慎终、呈祥、遗爱、孝悌等。聚瑞:凝聚天地十方的瑞气。
阮静[7](2013)在《中国春节海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最推崇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也备受重视,影响深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春节在海外的传播速度逐年加快。本文主要围绕近些年来春节在海内的不同区域以及海外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传播的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同时对春节在海外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未来趋势作了集中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推动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化节日提供参考。
伍文义[8](2012)在《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摩经》是学界公认的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唐宋以来,在汉文化影响下的布依族人创造性地运用汉字音韵和偏旁部首,记录原有布依族传统宗教的《经词》,以此作为祭师“布摩”先生在宗教仪式中唱诵的经书,从而传承了布依族历史文化,这些转录的经书被称为《摩经》。它集中反映了布依族先民对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先祖神圣、古代氏族的观念与社会生活实际,不仅具有宗教学史料意义,而且对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着者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边远山区收集拍摄了经书原文图片,并在当地农村根据“布摩”先生的念诵与解释,对经文逐字逐句进行布依语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和注释,总共破译了《摩经》达四部之多,并调查记录了布依族第三土语词汇达10923个词汇。布依语词汇前人调查的词量不多。超过一万个词汇的调查,在布依语调查中是第一次。一方面保存语料,另一方面从一万多个词汇中发现了许多《摩经》书目。例如[pe13kn11]供祖宗的神龛;[pu42mu33]祭师;[mu33ku13cie55]《古夜王经》;[mu33zu13fαn42o]《稻谷魂经》;[mu33tu42in11]《祭铜鼓经》等等;还参加了三次布依族用牛祭祖的隆重宗教仪式,拍摄了使用《摩经》祭祖的实景图片;从而拓展了《摩经》语言文化的语料范围。由此,着者采用自己调查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按照记音与译文转写,分析其语音的声、韵、调系统,认真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布依族实际对《摩经》语言文化的若干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考证,充分展现了布依族文化个性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朱晓萌[9](2011)在《东南西北闹新春: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年“结”》文中研究说明火车站排大队买票的一字长龙、市场里熙熙攘攘置办年货的人群、家门口刚搭起帐棚的烟花爆竹卖点以及交通台不时插播的“有钱没有,回家过年”的歌儿,都让人的心头一暖——这个兔年,蹦跳着走近了。 无论贫穷富贵,无论身在何处,在外的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带上礼物,?
宋建林[10](2010)在《以创新精神,永葆春节文化的魅力》文中指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有"中华第一节"之誉。春节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传承历史悠久、涵盖范围广泛、礼仪习俗丰富多彩、过节人数多达十几亿的民族节日,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穿新衣,靓丽过春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穿新衣,靓丽过春节(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需要 |
1.1.3 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教育的意义:落实课标,弘扬文化 |
1.2.2 对教师的意义:挖掘教材,辅助教学 |
1.2.3 对学生的意义: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
1.3 研究理论依据 |
1.3.1 民俗学理论 |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3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民俗 |
1.4.2 教学策略 |
1.4.3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
1.5 相关研究述评 |
1.5.1 民俗文化分类研究 |
1.5.2 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研究 |
1.5.3 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1.7 研究思路 |
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选文分析 |
2.1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分布情况 |
2.1.1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所占比例分析 |
2.1.2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与民俗类别分析 |
2.1.3 教材中涉及民俗内容的特点 |
2.2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编排特点 |
2.2.1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构成 |
2.2.2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组元方式 |
3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 |
3.1.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教师问卷分析 |
3.1.4 学生问卷分析 |
3.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问题分析 |
3.2.1 学校层面 |
3.2.2 教师层面 |
3.2.3 学生层面 |
4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策略分析 |
4.1 学校层面 |
4.1.1 创建浓厚的校园民俗文化氛围 |
4.1.2 开展有民族特色的乡土课程 |
4.2 教师层面 |
4.2.1 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民俗素养 |
4.2.2 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
4.2.3 组织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
4.2.4 探索古诗词,集体采风 |
4.3 学习者层面 |
4.3.1 认真学习民俗文化知识 |
4.3.2 积极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
4.4 教材中民俗文化蕴含及教学策略分析 |
4.4.1 《北京的春节》教学分析 |
4.4.2 《十五夜望月》教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列举分析 |
附录二 《民俗文化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民俗文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分析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央视春晚概述 |
2.1 央视春晚的诞生及发展 |
2.2 央视春晚的节目构成 |
2.3 央视春晚的传播及影响 |
第3章 央视春晚歌唱类节目类别及服饰形象特征 |
3.1 服饰形象概述 |
3.2 歌唱节目类别 |
3.3 歌唱演员不同唱法服饰形象分类 |
3.3.1 美声唱法歌唱演员服饰形象分析 |
3.3.2 民族唱法歌唱演员服饰形象分析 |
3.3.3 通俗唱法歌唱演员服饰形象分析 |
第4章 影响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因素 |
4.1 歌曲风格对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影响 |
4.2 演唱形式对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影响 |
4.3 流行因素对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影响 |
4.4 年龄因素对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影响 |
4.5 舞台因素对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的影响 |
第5章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发展规律 |
5.1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变迁规律 |
5.2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妆容发型变迁规律 |
第6章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设计思路研究 |
6.1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设计原则 |
6.2 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设计方法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比较研究法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东盟 |
2.在黔东盟留学生 |
3.思想教育 |
(五)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 |
(二) 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 |
(三) 贵州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
(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全覆盖的要求 |
(五) 培养友华人士的要求 |
二、在黔东盟留学生现状 |
(一) 来华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历史 |
1.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历史 |
2.在黔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历史 |
3.在黔留学生教育的特点 |
(二) 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状况 |
1.明确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 |
2.多元化的思想特点 |
3.多彩多姿的民俗 |
(三) 在黔东盟留学生学习状况 |
1.明确的学习目标 |
2.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 |
3.差强人意的学习效果 |
(四) 在黔东盟留学生的生活状况 |
1.独特的食住情况 |
2.单一的社交情况 |
3.丰富的休闲活动 |
(五) 在黔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情况 |
1.民主廉洁友好的中国政治 |
2.高速腾飞的中国经济 |
3.愈加和谐的中国社会 |
4.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
三、在黔东盟留学生问题探析 |
(一) 在黔东盟留学生存在的问题 |
1.思想懈怠 |
2.学习主动性差 |
3.社交狭隘 |
4.对中国认知依旧存在部分偏差 |
(二) 问题形成的原因 |
四、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范式探析 |
(一) 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
1.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思想 |
2.课程设置 |
3.学生活动设置 |
4.日常管理模式设置 |
(二) 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范式存在的问题 |
1.课程设置不合理 |
2.思想教育者自身问题 |
3.学生活动单一 |
4.日常管理模式的过于特殊 |
五、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路径选择 |
(一) 提高在黔东盟留学生素质要求 |
(二) 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省情教育 |
(三) 重视在黔东盟留学生教育者队伍建设 |
1.设立专职班主任队伍 |
2.设立心理咨询师队伍 |
3.重视思想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5)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sct |
绪论 |
一、引言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概念说明 |
第一章“喇叭人”的基本情况 |
1.1 主要分布情况 |
1.2 调查点基本情况 |
1.2.1 晴隆县长流乡简况 |
1.2.2 猴场苗族布依族乡简况 |
第二章 祖先记忆与民族识别 |
2.1“喇叭人”的族群记忆 |
2.1.1 祖籍及历史源流 |
2.1.2 喇叭苗各姓氏家族史 |
2.1.3 喇叭苗形成之讨论 |
2.1.4 记忆中的祖先 |
2.2 国家识别与自我识别 |
2.2.1 国家话语下的民族识别 |
2.2.2“喇叭人”的自我识别 |
第三章 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
3.1“喇叭人”的文化符码 |
3.1.1 基本文化特征 |
3.1.2 精神生活特点 |
3.1.3 总结 |
3.2 婚姻圈与市场圈 |
3.2.1 喇叭苗的婚姻圈 |
3.2.2 市场圈 |
3.3 互动与排斥 |
3.3.1 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互动 |
3.3.2 族群内外的排斥对象——“药婆” |
第四章 信仰体系与族群认同 |
4.1“三洞桃源”信仰 |
4.1.1 信仰的由来 |
4.1.2 庆坛仪式 |
4.1.3“端公先生” |
4.1.4 庆坛的演变 |
4.2 多神崇拜的信仰 |
4.2.1 自然崇拜 |
4.2.2 祖先崇拜 |
4.2.3 神灵崇拜 |
4.2.4 民间鬼神信仰 |
第五章 仪式、礼仪与认同 |
5.1 族群的希望:新生儿礼仪 |
5.1.1“许宝贴” |
5.1.2 出生礼仪 |
5.1.3 剃头、过关 |
5.2 婚姻仪式与礼物 |
5.2.1 婚姻仪式 |
5.2.2 婚姻中的礼物交换 |
5.2.3 屯堡人与喇叭苗婚姻仪式的比较 |
5.3 家的建立:建房仪式 |
5.3.1 建房的程序 |
5.3.2 上梁 |
5.3.3 开财门 |
5.4 灵魂的寄托:喊命仪式 |
5.4.1 喊小命仪式概述 |
5.4.2 喊大命 |
5.5 花草送祭:丧葬仪式 |
5.5.1 丧葬仪式过程 |
5.5.2 丧葬仪式中的信仰与情感表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布依族概况 |
第二节 布依族《摩经》的语言文化价值 |
第三节 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的研究思路、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摩经·祭山经》 |
第一节 《摩经·祭山经》原文图 |
第二节 《摩经·祭山经》译注 |
注 |
第三章 《摩经·祭水经》 |
第一节 《摩经·祭水经》原文图 |
第二节 《摩经·祭水经》译注 |
注 |
第四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一) |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一)原文图 |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一)译注 |
注 |
第五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二) |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二)原文图 |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之二)译注 |
注 |
第六章 《摩经》中的山文化研究 |
注释 |
第七章 《摩经》中的树文化研究 |
注释 |
第八章 《摩经》中的鸟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摩经》中的“燕子王”图腾崇拜 |
第二节 《摩经》“燕鸟”图腾文化之对比分析 |
注释 |
第九章 《摩经》中的青铜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摩经》中的“铜矿发现”与冶炼技术研究 |
第二节 《摩经》中的“铜剑、铜柱”等青铜器研究 |
第三节 《摩经》中的“铜棺”文化研究 |
第四节 《摩经》中的“铜鼓”文化研究 |
注释 |
第十章 布依族语言调查——第三土语区共 10922 个词汇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以创新精神,永葆春节文化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农立国辞旧迎新 |
二、年节习俗千载传承 |
(一) 祭神祀祖 |
(二) 开门爆竹 |
(三) 拜年贺年 |
(四) 春节食俗 |
(五) 喜迎财神 |
三、游艺娱乐异彩纷呈 |
(一) 舞狮子 |
(二) 耍龙灯 |
(三) 踩高跷 |
(四) 跑旱船 |
(五) 逛庙会 |
(六) 耍社火 |
四、以创新精神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 |
四、穿新衣,靓丽过春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D]. 宫云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央视春晚歌唱演员服饰形象研究[D]. 张曦匀.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3]在黔东盟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D]. 付星吉. 贵州大学, 2018(05)
- [4]花花绿绿[J]. 张漫青. 西湖, 2017(01)
- [5]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D]. 邓弢. 贵州大学, 2016(03)
- [6]趣品吉祥文化(三)[J]. 吴建军. 养生月刊, 2014(08)
- [7]中国春节海外传播研究[J]. 阮静. 节日研究, 2013(02)
- [8]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 伍文义.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2)
- [9]东南西北闹新春: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年“结”[N]. 朱晓萌. 中华工商时报, 2011
- [10]以创新精神,永葆春节文化的魅力[J]. 宋建林.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