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牡二厂3号100MW汽轮机组电调改造的技术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尉龙[1](2018)在《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给水泵改造研究》文中认为给水泵作为电站中重要的辅机设备,国内常用的给水泵驱动方式主要有小汽轮机驱动及液力耦合器调速电动机驱动两种。汽动给水泵减少了电动泵在给水调节阀或液力偶合器中均产生泵功率损失,并且节约厂用电。本文介绍了330MW机组锅炉、汽轮机、除氧器、现有电泵的主要参数。并介绍了火电机组的热经济性评价指标,如汽耗率、热耗率、发电煤耗、发电效率。对改造的两个方案投资成本、施工难易、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了2×50%汽动泵+1×50%电动泵的布置方式。对改造后性能评价试验计算分析,汽轮机高中压缸效率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且汽泵高于电泵;汽动给水泵组的效率随负荷的下降逐渐降低;机组供电煤耗在负荷200MW后降低明显。结果表明,改为小汽轮机驱动热经经济性较好,额定工况下,供电煤耗降低4.07g/(kW.h),厂用电率降低2.97%,高压缸效率提高1.73%,上网功率增加11.83MW。改造方案年纯收入1102.83万元,2.15年收回投资成本。通过试验分析,确定了当两台给水泵的流量输出相同时,机组热效率最佳,以及机组最佳运行方式。
王耀函[2](2018)在《火电机组蓄能特性与灵活性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规模化新能源电力消纳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升燃煤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能力是解决我国规模化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途径。火电机组灵活性的核心在于机组变负荷的快速性和深度性,传统火电机组虽然具有一定的变负荷能力,但其变负荷速率和深度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网调峰调频需求。火电机组蓄能利用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机组快速响应负荷能力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火电机组蓄能特性分析与蓄能综合利用控制两方面对蓄能参与火电机组快速的灵活性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灵活运行能力研究。对机组的主要蓄能环节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提升机组灵活性运行能力的可行性,指出机组的有效可利用蓄能包括锅炉系统蓄能、回热系统蓄能和热网系统蓄能等。采用机理建模和数据辨识结合的复合建模方法建立亚临界机组非线性控制模型,提出基于烟气含氧量的锅炉负荷软测量方法和锅炉蓄热系数理论计算方法,对机组锅炉系统蓄能特性进行分析。在梳理现有协调控制方式特点与局限性基础上,设计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多变量预测控制系统对机组协调控制进行优化,提高机组在动态响应过程中运行参数的控制品质,为多类型蓄能参与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奠定基础。2)回热系统蓄能参与的机组灵活性控制研究。在分析汽轮机回热系统蓄能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凝结水节流作为回热系统蓄能参与机组灵活性控制手段。基于回热系统热平衡状态分析建立凝结水系统功率计算模型,定量分析凝结水系统蓄能的做功能力和蓄能容量。提出基于锅炉侧能量补偿的节流参与机组响应AGC负荷控制方法,通过源网联合调度控制仿真系统对节流参与下机组控制性能和电网适应性进行验证,并设计凝结水节流工程方案应用于330MW亚临界机组上验证优化效果。提出基于调频指令分解的节流参与机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提高机组一次调频过程中的动态性能和运行参数控制品质。3)热网系统蓄能参与的机组灵活性控制研究。在分析供热机组热网换热系统蓄能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供热抽汽节流作为热网系统蓄能参与机组灵活性控制手段。在汽轮机能量平衡环节中加入供热抽汽的影响建立供热抽汽系统非线性模型,采用等效焓降法计算供热抽汽节流系统蓄能的做功能力,根据热网负荷需求定量分析系统蓄能容量,并考虑机组配置储热罐对机组和供热抽汽节流系统的影响。提出供热抽汽节流参与机组响应AGC负荷控制方法,从提升机组AGC性能指标和改善运行参数控制品质两方面对机组变负荷控制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对供热抽汽节流参与下的机组控制性能提升进行验证。4)火电机组蓄能综合利用控制系统研究。为实现火电机组多类型蓄能联合参与提升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的优化目标,在分析机组可利用蓄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蓄能综合利用的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全局优化控制方案。建立蓄能联合调度能量管理系统,利用信号多层分解方法对AGC指令进行分解并重构,提出蓄能利用综合管理指标计算方法在变负荷过程中对蓄能系统进行调度。基于蓄能非线性模型对蓄能系统进行精细化分散控制,并在线估计蓄能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安全裕度。通过仿真对优化方案下的机组响应AGC负荷控制性能及机组运行参数控制品质进行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蓄能综合利用的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优化方法能够在机组响应AGC负荷指令的过程中对各蓄能系统进行精确出力控制,通过蓄能系统的相互协调配合,达到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显着提升机组快速响应负荷能力的效果,为实现火电机组快速的灵活性运行控制提供基础性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
曹琛[3](2018)在《全滑压直流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直流特高压电网数量和供电容量的飞速发展,上海电网目前已成为数条特高压线路的终端受电节点。近年由于国家相关政策针对清洁能源特高压线路安排优先满发的原则,上海本地火电机组运行小时数不断压缩、备用调停时间不断增加,新形势下的厂网运营模式对于电网和传统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2015年9月19日锦苏特高压双直流闭锁事故引起线路跳闸,上海电网频率突降至49.55Hz,此时本应最先响应贡献一次调频电量的上海本地机组却因为负荷低、逻辑设置不合理、一次调频闭锁等原因未完成目标增幅电量,部分电厂机组甚至出现逆调节现象,最终导致上海徐汇区大面积停电并对上海社会民生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2016年,针对上海电网频率调节难以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现状,华东能监局、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和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共同开展一次调频优化项目。电厂方面选取2号机组在全市火电机组中首次增加和调试完成一次调频在线监测功能。本文分析了电厂2号机组原一次调频逻辑设置存在的不合理问题,阐明了此次一次调频性能优化原理和,针对机组汽机调门流量特性,确定了从机组分散控制系统中DEH侧和CCS侧逻辑共同优化的设计方案并详细列出“快动慢回”、“闭锁CCS压力偏差拉回回路”、“重新量化一次调频负荷指令形成回路”、“整定弱化锅炉主控微分回路及变负荷前馈回路”、“高加抽汽电动门中停”等主要逻辑增改点,确保一次调频调节快速性、持久性和精确性。另一方面,本文针对目前上海电网内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考核性能和真实一次调频调节中表现差异较大的通性问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一次调频在线监测方法并在电厂2号机组调试成功。该方法将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SCADA/EMS)结合作为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并引入向量测量单元(PMU)装置,配备基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广域监测系统(SCADA/WAMS)混合测量的能量管理系统。本文从硬件准备、一次调频在线监测功能设计、投入/退出回路设计、特性参数监测回路设计、频率测试回路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本文在文末详实介绍了经过上海市调验收通过后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最新情况并列出了机组各负荷段一次调频动作曲线。最后对上海地区一次调频功能当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优化的方向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王刚[4](2017)在《某型600MW汽轮机优化改造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汽轮机是以锅炉加热水产生的蒸汽为介质,带动汽轮机转子高速旋转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核发电站、火力发电站都是通过汽轮机设备带动发电机高速旋转产生电能的。汽轮机在我国电力设备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在增加,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对电站汽轮机特别是煤电汽轮机的节能减排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对煤电汽轮机进行优化升级改造是降低汽轮机的发电煤耗,以达到机组节能减排的目的的重要手段。文中针对七台河发电厂4号600MW亚临界机组的原始设计结构、通流方式及机组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了本次优化改造的目的、改造的原则、改造所采取的技术、改造的范围、以及优化升级改造后的经济性、安全性。七台河4号汽轮机优化升级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机组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机组节能降耗、提高机组效率。本文通过原始设计结构、设计理念、原机组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及详细设计、计算并结合机组改造升级的局限性制定了汽轮机升级改造的原则和总体方案:通过更换转子及叶片使机组由反动式通流形式取代原有冲动式通流,提高机组效率;更换整体铸造自带喷嘴式高压内缸解决原机组内部套结合面过多导致的漏气;更改低压内缸材料及结构消除易变形的隐患;设计新型联通管,减少中排压损等方案,通过对4号汽轮机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汽轮机的效率、降低机组发电煤耗等指标。本方案对原机组进行优化升级后,通过热力试验对机组热耗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优化升级效果十分明显。
张赦[5](2017)在《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电气系统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燃煤发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节约一次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机组的经济性是电力设计和制造领域一直追求的目标。火力发电厂提高机组效率的措施可以采用提高蒸汽初参数、优化热力系统、余热利用等。口前对大容量机组,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蒸汽参数实现的,同时也可采用中间再热,提高热力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降低热耗,提高热力循环的效率。目前国内外投运的亚临界以上机组均采用中间再热,通常再热温度与蒸汽初温选在同一水平。理论上,再热级数越多则热力循环效率越高,二次再热机组比一次再热机组热力循环效率提高约1.5%在此背景下,二次再热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二次再热技术要点及国内外二次再热机组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二次再热技术的设计难点,相应的二次再热机组对电气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国内某二次再热机组工程,从电气主接线、起备电源接线方式、发电机出口断路器设置原则、高压厂用电源接线及布置方式、机组一键启动APS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优化,提出了适合本工程的合理化建议,对同类机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建鹏[6](2017)在《达拉特发电厂330MW汽机高调门运行方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机阀门的优化管理可以提高火电机组经济性和降低煤炭消耗。本文针对华能达拉特发电厂330MW湿冷机组在顺序阀方式运行时,出现机组EH油压波动范围大和阀门切换时负荷波动大等问题,研究汽机高调门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以达拉特发电厂3#机组为对象,进行汽轮机调门特性曲线测试,得到不同工况的实际运行数据。根据采集的数据,对机组实际的运行参数及其配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调门开度、调门指令、汽压、温度、振动等变化。得到的阀门综合流量特性曲线线性度与理想阀门综合流量特性曲线线性度有很大偏差,这严重降低汽轮机工作效率并影响机组发电经济性。以均匀进汽和通过转轴中心的力矩均匀分布在汽轮机主轴和转轴为原则,分析机组调门特性曲线存在的进汽方式、安装调试、曲线设计和配汽设计存在的问题,确定改造的基本过程。根据重叠度的优化理论和辨识等理论,确定了实施方案,并进行改造。机组在改造后,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可以实现单顺序阀自由切换,机组各项监测指标都能够满足机组发电的各项要求。调门管理优化之后,顺序阀方式运行时,机组的瓦温、振动与机组单阀方式运行时基本保持在同一范围内,EH油压波动范围显着降低。机组单阀/顺序阀切换过程中,负荷未出现明显波动。并且机组的经济性得到了提高。通常发电机组负荷在230-330MW区间发电工作,机组实施调门管理优化之后,单阀切换到顺序阀方式运行机组高压缸效率平均提高大约1%,有效降低机组发电煤耗约0.7g。在同样的发电量下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峰[7](2017)在《宁海电厂绿色发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次能源的消耗成指数级的速度增长,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火电厂作为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如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已成为关系火电厂生存的关键性课题。本文针对电厂主要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分别展开研究,并提出升级改造的主题措施。针对氮氧化物,从燃烧控制,烟气脱氮,全负荷脱硝三方面进行论述。针对二氧化硫,提出并论证原址改造单塔双循环吸收塔方案的可行性。针对粉尘,根据其他电厂的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并论证进行低低温省煤器、低低温电除尘、湿式电除尘器的可行性。在完成上述环保升级改造后,宁海电厂必然可以实现烟囱出口NOx不大于50mg/Nm3,SO2不大于35mg/Nm3,粉尘不大于5mg/Nm3,即达到燃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而实现近零排放。
李莹莹[8](2015)在《T发电厂4号机组大修工程工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电厂发电机组大修工程,是一项工程量巨大、工作关系复杂的检修项目工程,其中工作之间的关系结构复杂,完成这项检修项目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都需要非常多的投入。许多的发电企业一直都在沿用最传统的管理方法来对机组大修工程进行大修的进度管理,原因是,套用起来方便。使用传统方法的企业并没有考虑到需要投入的资源和人的行为因素,对检修工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大修费用资源上的浪费,严重影响发电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面对电力行业尤其是发电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怎样来提高大修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在确保检修工作的检修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费用成本、缩短检修工期,是发电企业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火力发电厂的机组大修管理过程,根据火力发电机组A级检修标准,来制定A检计划。解决T发电厂4号机组机组设备大修的几个基本问题:检修什么、确定达成什么目标、如何检修、工日及费用统计、项目责任落实、如何进行检修保障、如何评估检修效果。这一系统管理方法创新特点体现在科学策划、计算项目管理系统应用和大修管理规范化上。大修的统一策划,包括大修决策、大修组织、大修计划、大修过程控制、工作实施、安全要求、质量管理、考核指标、大修评价等。整个发电机大修涉及专业分场有锅炉分场、电气分场、制粉分场、热工分场、汽机分场、发电分场多个分场相互协作完成。对A检工程的工期进行优化可以使大修的目标会更明确、计划会更严密、工作会更有效。通过对T发电厂企业状况了解,生产特性以及实际情况分析。针对即将进行的4号机组大型检修项目,制定初步的进度计划,对发电机组进行解体检查和修理,以保持、恢复或提高设备性能,通过判断设备异常、预知设备故障,A检后整套启动方案,进行试运行,检修并网后保全优措施。大型检修工期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优化模型,对优化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及整个检修过程中所经历人员、组织、技术、制度、风险预控等一系列的工作,对4号机组大型检修工期优化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做工期优化为大型火力发电厂机组大修高效、经济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修项目提供一个更合理的管理工作模式。
陈滨浩[9](2011)在《大港电厂328.5MW机组DEH调节系统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液压控制系统结合的产物,它采用计算机以数字的方式对一次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根据预先设定的控制策略输出控制指令,驱动执行机构实施控制。天津大港发电厂1、2号机组汽轮机调节系统为机械液压调节方式。该系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动态调节品质比较差、操作繁琐、控制精度低、迟缓大、运行维护非常不方便等,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种先进的、新的调节系统代替机械液压式调节系统。新系统能够完全能克服原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机组的响应速度,满足现代化电网对机组的要求。可将机组的控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运行后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本文分析了328.5MW机组调节系统的现状,介绍了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的任务和系统组成。在深入研究了汽轮机调节特性的基础上比较了DEH系统和传统液调系统之间的功能、特性,根据前者的优越性论证了进行DEH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进行DEH改造的方案以及所要进行的工作,并着重介绍了大港发电厂的改造方案。
邰玮[10](2011)在《超临界600MW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以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600MW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先阐述了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与系统构成。然后分析了等离子点火技术在改造前的600MW机组中的应用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600MW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从机组调试到移交生产后,锅炉点火和低负荷稳燃,一直使用等离子系统,节省了大量燃油,节能效果显着。但在使用中,由于结构及原有等离子点火系统在设计上的原因,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机组的节能效果和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所以,自2009年春节期间,利用停机机会,宁德发电公司对原有等离子点火装置及系统进行了改造。通过对比改造前后机组锅炉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得出结论:此次改造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经过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后的机组最终可以实现无油点火,安全性和经济性显着提高。
二、牡二厂3号100MW汽轮机组电调改造的技术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二厂3号100MW汽轮机组电调改造的技术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给水泵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组性能分析 |
2.1 汽轮机 |
2.2 锅炉 |
2.3 除氧器 |
2.4 给水泵 |
2.4.1 给水泵的驱动方式 |
2.4.2 泵的基本性能参数 |
2.4.3 电动泵的布置方式 |
2.4.4 电动泵的参数 |
2.5 性能分析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改造方案确定 |
3.1 改造原则 |
3.2 改造方案比较 |
3.2.1 方案1 |
3.2.2 方案2 |
3.2.3 方案比较 |
3.3 方案的确定 |
3.3.1 给水泵参数确定 |
3.3.2 小汽轮机参数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后性能评价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试验项目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4.2.1 汽轮机运行特性分析 |
4.2.2 小汽轮机及给水泵运行特性分析 |
4.2.3 机组热经济性分析 |
4.2.4 技术经济性分析 |
4.3 最佳运行方案的确定 |
4.3.1 泵组流量输出确定 |
4.3.2 负荷与泵组最佳配合方案的确定 |
4.4 改造后的缺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火电机组蓄能特性与灵活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1.2.2 机组蓄能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灵活性分析与优化 |
2.1 单元机组蓄能分析与建模 |
2.1.1 亚临界机组蓄能分析 |
2.1.2 亚临界机组简化控制模型 |
2.1.3 模型参数辨识与验证 |
2.2 锅炉负荷与蓄能能力计算 |
2.2.1 基于烟气氧量的锅炉负荷软测量 |
2.2.2 锅炉蓄热系数理论计算 |
2.3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方式 |
2.3.1 基于间接能量平衡的协调控制方式 |
2.3.2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的协调控制方式 |
2.3.3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2.4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 |
2.4.1 多变量动态矩阵控制基本理论 |
2.4.2 动态矩阵协调控制参数整定方案 |
2.4.3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热系统蓄能参与的机组灵活性控制 |
3.1 凝结水节流调节机组负荷原理 |
3.2 凝结水系统建模与蓄能计算 |
3.2.1 凝结水系统蓄能系数计算 |
3.2.2 凝结水系统蓄能容量计算 |
3.3 凝结水节流参与响应AGC控制方案 |
3.3.1 控制系统设计 |
3.3.2 仿真验证 |
3.3.3 工程验证 |
3.4 凝结水节流参与一次调频控制方案 |
3.4.1 控制系统设计 |
3.4.2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网系统蓄能参与的机组灵活性控制 |
4.1 供热抽汽系统特性分析 |
4.1.1 供热抽汽系统原理 |
4.1.2 供热机组安全运行区间计算 |
4.2 供热抽汽系统非线性建模 |
4.2.1 供热抽汽系统机理建模 |
4.2.2 模型参数辨识与仿真验证 |
4.3 供热抽汽系统蓄能分析 |
4.3.1 供热抽汽蓄能系数计算 |
4.3.2 热网系统蓄能容量计算 |
4.4 供热抽汽节流参与灵活性控制方案 |
4.4.1 控制系统设计 |
4.4.2 仿真验证 |
4.5 配置储热罐的供热机组抽汽系统特性分析 |
4.5.1 储热罐系统原理 |
4.5.2 供热抽汽与储热罐蓄能关系 |
4.5.3 储热罐运行过程定值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蓄能综合利用的机组灵活性控制优化 |
5.1 基于蓄能联合利用的负荷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
5.1.1 机组可利用蓄能特点及局限性 |
5.1.2 机组变负荷控制全局优化方案结构 |
5.2 基于信号多层分解的机组AGC指令重构 |
5.3 蓄能利用综合管理指标 |
5.3.1 基于理想响应曲线评价的性能指标A计算 |
5.3.2 基于对数安全裕度的安全指标B计算 |
5.3.3 基于最小二乘分段拟合的动态系数C计算 |
5.3.4 基于综合管理指标的蓄能限幅在线优化 |
5.4 基于蓄能综合利用的负荷控制系统 |
5.4.1 控制系统设计 |
5.4.2 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全滑压直流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网调频的分类 |
1.2 立项简介 |
1.3 上海电网一次调频调节现状 |
1.4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研究意义 |
1.5 一次调频性能考核现行方式 |
1.6 一次调频性能考核优化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机组概况 |
2.1 概况 |
2.2 机组简介 |
2.2.1 锅炉设备 |
2.2.2 旁路设备 |
2.2.3 汽机设备 |
2.2.4 热控设备 |
第三章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方法 |
3.1 技术标准 |
3.2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技术指标 |
3.3 记录设备 |
3.4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原理 |
3.5 汽机调门流量特性 |
3.6 DEH侧设计原理 |
3.7 CCS侧设计原理 |
3.8 机组一次调频静态参数设置 |
3.9 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设计 |
3.10 一次调频动作曲线 |
第四章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 |
4.1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原理 |
4.2 控制系统及硬件准备工作 |
4.3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功能设计 |
4.3.1 投入/退出回路设计 |
4.3.2 特性参数监测回路设计 |
4.3.3 频率测试回路设计 |
4.4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验收 |
第五章 设计实现与验证 |
5.1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方法实现 |
5.1.1 DEH动作迟缓率验证 |
5.1.2 DEH一次调频特性验证(DEH本地控制) |
5.1.3 DEH一次调频特性验证(CCS控制方式) |
5.1.4 CCS一次调频特性验证 |
5.1.5 DEH、CCS联合一次调频特性验证 |
5.1.6 一次调频优化后实际投入 |
5.2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方法实现 |
5.2.1 初始状态确认 |
5.2.2 一次调频特性参数验证 |
5.2.3 低频增负荷验证 |
5.2.4 高频减负荷验证 |
5.3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安保措施及风险评估 |
5.3.1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安保措施 |
5.3.2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风险评估 |
5.4 一次调频在线监安保措施及风险评估 |
5.4.1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安保措施 |
5.4.2 一次调频在线监测风险评估 |
5.5 一次调频死区校核及DEH转速迟缓率分析 |
5.6 机组在 350MW低负荷阶段 |
5.7 机组在 450MW负荷阶段 |
5.8 机组在 550MW负荷阶段 |
5.9 最大调频量及调频限幅 |
5.10 实际转速不等率分析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4)某型600MW汽轮机优化改造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汽轮机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汽轮机的发展 |
1.2.2 国内汽轮机的发展 |
1.3 汽轮机改造发展概况 |
1.3.1 国外汽轮机的改造 |
1.3.2 国内汽轮机的改造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机组优化升级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
2.2.1 机组优化升级前相关数据 |
2.2.2 机组存在的问题 |
2.3 机组优化升级总体方案制定 |
2.3.1 机组优化升级目标 |
2.3.2 机组改造设计原则 |
2.3.3 机组优化升级改造具体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通流部分的优化改进 |
3.1 引言 |
3.2 叶片部分的优化设计 |
3.2.1 气动形式的确定 |
3.2.2 通流级数的确定 |
3.2.3 叶片汽道型线优化 |
3.2.4 低压末级动叶片的优化设计 |
3.3 静叶栅的优化升级 |
3.3.1 优化的必要性 |
3.3.2 优化方案 |
3.3.3 优化后的效果 |
3.4 汽封的优化 |
3.4.1 汽封优化的必要性 |
3.4.2 汽封优化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本体结构的优化改进 |
4.1 引言 |
4.2 高中压内缸优化改进 |
4.2.1 高压内缸改进的必要性 |
4.2.2 高压内缸优化方案 |
4.2.3 高中压内缸强度计算 |
4.2.4 结构改进 |
4.3 喷嘴的优化改进 |
4.3.1 优化改进的必要性 |
4.3.2 优化改进的措施 |
4.4 低压缸结构优化改进 |
4.4.1 低压内缸改造的必要性 |
4.4.2 低压内缸结构优化改进 |
4.4.3 低压缸强度计算 |
4.4.4 低压缸结构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回热系统升级改造 |
5.1 引言 |
5.2 增设 0#高加设计方案 |
5.2.1 增设 0#高加的必要性 |
5.2.2 确定 0#高加抽汽口的位置 |
5.2.3 确定加热器型号级管道布置 |
5.2.4 增设 0#高加的效果 |
5.3 增置 4.5#低加设计方案 |
5.3.1 增设 4.5#低加的必要性 |
5.3.2 增设 4.5#低加的措施 |
5.3.3 增设 4.5#低加后的效果 |
5.4 增设 3#高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优化方案 |
5.4.1 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增设的必要性 |
5.4.2 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布置 |
5.4.3 增设外置蒸冷器后的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通流改造性能试验效果 |
6.1 引言 |
6.2 改造实施前机组性能测试及结果 |
6.3 实施改造后机组性能试验测试 |
6.3.1 试验目的 |
6.3.2 试验标准和基准 |
6.3.3 试验仪器仪表 |
6.3.4 试验条件及工况 |
6.3.5 试验数据处理与计算 |
6.4 试验数据及结论 |
6.4.1 机组热耗率 |
6.4.2 汽轮机高、中、低压缸效率 |
6.4.3 抽汽参数 |
6.4.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电气系统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国外二次再热机组的发展历程 |
1.1.1 国外早期二次再热机组发展情况 |
1.1.2 国外近年二次再热机组发展情况 |
1.2 国内二次再热机组发展及现状 |
1.3 国内二次再热机组研究重点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2.主接线、起备电源及发电机出口断路器优化 |
2.1 电气主接线 |
2.2 技术方案论述 |
2.2.1 发电机出口装设断路器方案分析 |
2.2.2 起备电源引接方案分析 |
2.3 本工程的提出方案 |
2.4 技术方案比较表 |
2.5 经济比较表 |
2.6 结论 |
3.A排外电气设备及高压配电装置布置优化 |
3.1 电气主接线 |
3.2 A排外变压器区域优化布置 |
3.3 高压配电装置选型及布置 |
3.3.1 技术分析比较 |
3.4 技术比较 |
3.5 经济比较 |
4.高压厂用电接线方式优化 |
4.1 高压厂用电接线的特点 |
4.2 高压厂用电接线的论证 |
4.3 高压厂用电接线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
4.3.1 技术比较 |
4.3.2 经济比较 |
4.4 高压厂用设备的布置 |
4.5 结论 |
5.机组一键启动方案讨论 |
5.1 引进机组应用情况 |
5.2 国产机组应用情况 |
5.3 二次再热机组设置APS系统的意义 |
5.4 本工程机组工艺系统概述 |
5.5 本工程APS系统设计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6)达拉特发电厂330MW汽机高调门运行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汽轮机高调门的调门特性 |
2.1 汽轮机介绍 |
2.1.1 汽轮机基本参数 |
2.1.2 汽轮机轴系临界转速 |
2.1.3 汽轮机结构简介 |
2.1.4 汽轮机安装位置图 |
2.2 汽轮机调门特性曲线的作用 |
2.2.1 调门特性曲线介绍 |
2.2.2 调门特性曲线测试基本过程 |
2.3 机组运行参数调研及其配汽问题分析 |
2.3.1 机组实际运行参数分析图 |
2.3.2 流量特性曲线的故障分析图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高调门流量特性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2 机组存在的配汽问题及基本对策 |
3.2.1 机组的原调门特性曲线及存在问题 |
3.2.2 机组阀门管理优化的策略 |
3.3 配汽改造的基本过程及计算软件 |
3.3.1 配汽改造的基本思路 |
3.3.2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 |
3.3.3 设置合适的调门开启重叠度 |
3.3.4 阀门流量特性辨识及计算软件 |
3.4 流量特性曲线优化的基本理论依据 |
3.4.1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基本理论依据 |
3.4.2 重叠度的优化理论依据 |
3.4.3 阀门实际流量特性的辨识理论依据 |
3.4.4 高压缸效率的计算理论依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调门阀门管理优化改造与实施 |
4.1 优化对机组的性能影响分析 |
4.2 特性曲线优化改造的实施及要点 |
4.2.1 特性曲线优化的实施改造 |
4.2.2 优化改造的实施要点及预期目标 |
4.3 阀门热态试验结果及改造后分析 |
4.3.1 调门特性曲线的改造调试 |
4.3.2 试验前准备工作及操作过程 |
4.3.3 热态调整试验结果分析图 |
4.3.4 阀门管理优化的对比分析 |
4.4 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宁海电厂绿色发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宁海电厂环保设备的现状 |
1.3 电厂绿色发电工程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宁海电厂脱硝系统改造 |
2.1 引言 |
2.2 脱硝系统的原理 |
2.2.1 NO_x生成机理 |
2.2.2 SCR设备和化学反应原理 |
2.3 脱硝系统改造方案 |
2.3.1 燃烧控制 |
2.3.2 烟气脱氮 |
2.4 改造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海电厂脱硫系统改造 |
3.1 引言 |
3.2 脱硫原理 |
3.2.1 FGD系统简要流程 |
3.2.2 石灰石/石膏湿法FGD原理和主要参数 |
3.3 脱硫系统改造方案 |
3.3.1 脱硫改造技术路线选择 |
3.3.2 原址改造与异地新建吸收塔方案的选择 |
3.3.3 原址改造单塔双循环吸收塔方案 |
3.4 改造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海电厂除尘系统改造 |
4.1 引言 |
4.2 电除尘器的原理 |
4.3 宁海电厂电除尘系统现状 |
4.4 除尘系统改造方案 |
4.4.1 低温电除尘系统改造 |
4.4.2 湿式电除尘器方案 |
4.5 改造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T发电厂4号机组大修工程工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项目管理理论 |
1.3.2 项目计划与控制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4 号机组大型检修的初步进度计划 |
2.1 工程范围 |
2.2 4 号机组检修技术要求 |
2.3 机组检修的 WBS 图 |
2.4 大型检修工作量预测 |
2.5 资源投入假设 |
2.6 初步进度计划 |
第三章 4 号机组检修工期优化方案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模型 |
3.1 影响因素分析 |
3.1.1 作业方式 |
3.1.2 生产运行要求 |
3.1.3 资源限量 |
3.1.4 管理费用 |
3.2 优化模型构建 |
3.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四章 4 号机组大型检修工期优化的保障措施 |
4.1 人力资源保障 |
4.2 组织保障 |
4.3 技术保障 |
4.4 制度保障 |
4.5 风险预控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港电厂328.5MW机组DEH调节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进型328.5MW 机组调节系统现状 |
1.2 调节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
1.2.1 系统自身的结构特性 |
1.2.2 机组自动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
1.2.3 电网发展 |
1.2.4 新管理体制 |
1.3 国内外调节系统改造的情况 |
第2章 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的任务和系统组成 |
2.1 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的基本任务 |
2.2 调节保护系统的特点 |
2.3 组成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的机构 |
2.3.1 机械液压调节系统 |
2.3.2 模拟电液调节系统 |
2.3.3 数字电液控制系统 |
第3章 汽轮机的调节特性 |
3.1 汽轮机调节系统静态特性 |
3.1.1 静态特性曲线 |
3.1.2 速度不等率δ |
3.1.3 迟缓率 |
3.1.4 调频 |
3.2 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 |
3.2.1 动态特性的性能指标及判断 |
3.2.2 影响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 |
3.3 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的调节特点 |
3.3.1 功率滞后控制 |
3.3.2 中压调节汽门控制 |
3.3.3 单元制的旁路控制 |
3.3.4 机炉协调控制 |
第4章 DEH 系统在液调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
4.1 DEH 系统与液调系统的比较 |
4.1.1 系统结构 |
4.1.2 系统的动、静态特性 |
4.2 DEH 系统的主要功能 |
4.2.1 汽轮机自动程序控制(ATC)功能 |
4.2.2 汽轮机自动调节功能(供热抽汽压力) |
4.2.3 汽轮机的自动保护功能 |
4.2.4 机组和 DEH 系统的监控功能 |
4.3 对液调系统进行DEH 改造及改造的可行性 |
4.3.1 改造的必要性 |
4.3.2 液调系统进行 DEH 改造的可行性 |
4.4 机组进行 DEH 改造以后应具有的功能 |
第5章 汽轮机控制系统改造的研究 |
5.1 改造方案介绍 |
5.1.1 同步器控制方案 |
5.1.2 抗燃油纯电调控制方案 |
5.1.3 透平油纯电调控制方案 |
5.1.4 电液并存控制改造方案 |
5.2 以下表格是上述各种改造方案之间的对比 |
5.3 其他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
5.3.1 调节油的油源选择 |
5.3.2 阀门管理功能简介 |
5.3.3 DEH 功能应用 |
5.4 结论 |
第6章 大港发电厂#1 机组调速系统改造 |
6.1 原机组调节、保护系统简介 |
6.2 对调节和保护系统的部分改造 |
6.3 高压调门的改造 |
6.4 联合汽门油动机的改造 |
6.5 对高压主汽门的驱动机构进行改造 |
6.6 危急遮断控制块 |
6.7 隔膜阀 |
6.8 EH 供油装置 |
6.9 测速齿盘 |
6.10 改造后汽轮机 DEH/ETS 系统具有的功能 |
6.11 ETS 系统 |
6.12 改造后汽轮机 DEH/ETS 系统的相关指标 |
6.13 技术要求 |
6.14 液压伺服系统 |
6.15 设备规范 |
6.15.1 液压系统(EH) |
6.15.2 执行机构(油动机) |
6.15.3 基本结构 |
6.15.4 调节型执行机构 |
6.15.5 开关执行机构 |
6.15.6 危急遮断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10)超临界600MW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无油点火技术的发展 |
1.4 论文研究工作 |
第2章 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锅炉设备及等离子点火系统简介 |
2.1 锅炉设备及系统 |
2.1.1 锅炉本体结构及类型 |
2.1.2 制粉系统概述 |
2.1.3 燃料概况 |
2.2 等离子点火系统简介 |
2.2.1 等离子点火基本原理和技术特性 |
2.2.2 等离子点火发生器工作原理及燃烧机理 |
2.2.3 等离子点火系统结构、布置及性能 |
2.2.4 等离子点火系统基本参数及要求 |
2.3 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改造前运行状况分析 |
2.3.1 机组投产初期等离子点火装置的启动控制过程 |
2.3.2 机组首次点火及试运行期间等离子点火装置使用情况简介 |
2.3.3 机组投产初期等离子点火系统使用情况分析及性能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600MW 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 |
3.1 原等离子燃烧器及点火系统设计方案 |
3.2 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方案 |
3.3 改造前后性能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后的等离子点火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分析 |
4.1 改造后等离子燃烧器燃烧稳定性提高 |
4.2 改造后等离子点火系统及燃烧器安全性显着提高 |
4.2.1 改造后增加了多项防止燃烧器结焦的措施 |
4.2.2 改造后等离子点火系统关键设备使用寿命提高 |
4.3 改造前后经济性对比 |
4.4 改造前后各项因素优缺点总体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四、牡二厂3号100MW汽轮机组电调改造的技术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给水泵改造研究[D]. 尉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2]火电机组蓄能特性与灵活性控制研究[D]. 王耀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3]全滑压直流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D]. 曹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某型600MW汽轮机优化改造设计及应用[D]. 王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5]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电气系统方案优化研究[D]. 张赦.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2)
- [6]达拉特发电厂330MW汽机高调门运行方式优化研究[D]. 李建鹏.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7]宁海电厂绿色发电研究[D]. 朱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8]T发电厂4号机组大修工程工期优化研究[D]. 李莹莹. 吉林大学, 2015(08)
- [9]大港电厂328.5MW机组DEH调节系统改造[D]. 陈滨浩.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10]超临界600MW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改造分析与研究[D]. 邰玮.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