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菇快速催蕾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许素红[1](2021)在《香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指出香菇栽培环境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地势平坦,水质清澈,周围无污染源,并有可持续性发展空间的农业生产区域。香菇种植严格按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从料袋制作、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都需做到精细化管理,环环相扣、步步严控,多产菇,多出优质标准菇。
沈皓明[2](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王爱风,贺一明,杨秀涛[3](2020)在《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文中认为在大力推进香菇工厂化培育过程中,通过对以往香菇培育厂房进行合理设计、科学改造,引进新的自动灭菌、空气调节设备和智慧化环境控制系统,从而有效满足香菇工厂化培育需求,大幅提高优质香菇的整体产量,实现香菇产业化升级。以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香菇工厂化培育环境要求,提出了集成式、批量化的厂房结构设计方案,开展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从而满足香菇培育栽培要求。
赵建选,李峰[4](2020)在《低海拔地区代料香菇越夏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多数低海拔地区,夏季温度较高,不适宜栽培香菇,每年秋季香菇市场供应量较少。因此采用越夏设施代料栽培香菇可以弥补秋季香菇市场空当,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且栽培经济效益显着。现将低海拔地区代料香菇越夏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1栽培时间与品种选择以河南为例,菌袋生产宜安排在11月至翌年2月底,3月后温度上升,发菌速度快,但接种污染率和发菌污染率高,菌袋越夏前完成转色困难,不宜安排大规模生产。越夏设施代料栽培香菇出菇时间主要集中在
邓文明[5](2019)在《迟熟香菇杂交新菌株筛选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5个迟熟香菇杂交新菌株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朵形较大、菇面圆整、菇柄长度适中的菌株HL15。其主要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较高,但菌株菌皮较厚,需要给予较强的催蕾刺激;另一个菌株农香3号朵形较小,但易出菇、朵数多,无需强烈的催蕾刺激。这两个菌株有较好的推广价值,生产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用。
张锁峰,李云霞,李青,韩鹏远,赵毅,王伟仁,原佳敏,柴美清[6](2019)在《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选择香菇K5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注水时期和注水配方,通过测定并分析香菇产量及子实体中的养分含量,分析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种不同的注水处理生产的香菇,其产量差异显着,处理A生产的香菇产量较对照提高了7.15%,且第二潮菇产量增加值远远高于第三潮菇产量增加值。处理A生产的香菇,其第二潮菇子实体中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61%、6.57%、1.24%、3.86%。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考虑在第二潮菇出菇前选择注水处理A来提高香菇产量和养分。
黄建聪[7](2018)在《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灰树花作为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不仅口味鲜美,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日本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对灰树花的栽培进行研究,目前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国内对灰树花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为季节性栽培,工厂化栽培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对灰树花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若干工艺参数(装袋工艺、出菇开口方式、催蕾技术、出菇环境调控、菌糠代料栽培技术等)进行优化,以期为灰树花工厂化高效栽培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以成袋率为指标,对装袋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平面不留气室装袋模式,装料量1200 g/袋(湿料),装料高度15~16 cm时,灰树花菌袋的成袋率为89.58%。2.比较灰树花出菇时不同开口方式,筛选出适合于灰树花Gr0001+3菌株的出菇开口方式为:留套环出菇。当套环规格为2.3 cm×4.0cm(高×直径)时,出菇率85.71%,子实体开片均匀,叶片形状良好,朵型紧凑。3.灰树花催蕾期,光照12 h/d与24 h/d无显着性差异。催蕾期间袋口套袋、光照强度100 lx时,原基形成率为92.31%。4.夏季采用“水帘+制冷机”方式控制菇房温度,并结合雾化器控制环境湿度,可有效提升灰树花子实体品质,将菌袋袋口向上翻折呈“U”形,灰树花开片效果最佳,生物学效率27.63%。5.将20%~30%灰树花菌糠与新料混合后进行栽培,可以促进菌丝生长,缩短栽培周期,平均生物学效率提高10.84%。
胡汝晓[8](2016)在《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提出五点建议:加快产业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将技术建立在科学数据上,向数字化食用菌要稳产;加强企业管理,以系统工程理念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开拓杏鲍菇产品新用途,推动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掌握多品种栽培技术,根据市场进行季节性调配。
马琳琳,张丽佳[9](2016)在《无公害香菇种植技术》文中指出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香菇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种植香菇就成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随着河南省漯河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地区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用菌栽培产业,香菇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结合漯河市食用菌种植实际,就无公害香菇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积累种植经验有一定帮助。
杨水莲[10](2016)在《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且不易褐变和腐烂,耐贮运性好,在812℃条件下,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但其生长速度慢,出菇时间较长,这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一般采用袋栽技术,且需要在覆土条件下出菇,大部分生产巨大口蘑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尚未形成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为了探明巨大口蘑工厂化栽培中各个阶段的管理参数,找到能促进巨大口蘑在不覆土情况下也能出菇的有利因素,实现从传统的袋子栽培、覆土出菇模式向瓶子栽培、不覆土出菇模式的转化,本实验结合巨大口蘑传统的覆土栽培特点,对其不覆土的瓶栽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不同的出菇处理条件下其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大小,探明出菇与这些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设计法对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栽培料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结果为:玉米芯54.04%,麸皮28.16%,蔗糖13.20%,酵母粉4.70%。比较分别以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发现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栽培巨大口蘑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甘蔗渣,最慢的为薇甘菊;而从子实体采收量来看,以甘蔗渣为主要碳源的采收量最高,其次是薇甘菊,玉米芯的较低。2、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水分含量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料的最适发酵温度范围为7075℃,最适发酵时间为9 d,最适初始pH值为8.5,最适水分含量为61%。3、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和出菇的影响:(1)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速度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6℃,空气相对湿度为60%,二氧化碳浓度为0.18%。(2)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9℃,前期湿度为92%,光照为400 lx,成菇期湿度为100%(3)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30℃,前期湿度为70%,光照为500 lx,成菇期湿度为85%。(4)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菌丝恢复期0.3%,扭结分化期为0.25%,幼小菇期为0.45%,成菇期为0.3%。4、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赤霉素、萘乙酸、藜芦醇、醋酸钠、十三烷醇几种化学物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8mg/L、20 mg/L、8μmol/g、0.06%、0.16 mg/L。用以上浓度的物质对巨大口蘑无土条件下进行处理出菇,现蕾所用的天数从快到慢的比较为:泥土水>十三烷醇>醋酸钠>清水>萘乙酸>藜芦醇,用赤霉素处理的瓶子不能形成原基。(2)从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的瓶子中分离出霉菌、放线菌和细菌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均不能促进其他瓶子的培养料形成原基,一些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不是微生物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作用的。(3)瓶子搔菌后催蕾时的菌床方向不同,对出菇有较大的影响。菌床为倒立方向时,有利于菌丝形成原基和催蕾出菇,而菌床为正立方向时,出菇效果较差。5、瓶子搔菌后在不同的时间覆土均能出菇,结合子实体采收量和至采收结束所用的天数来看,搔菌后第3 d覆土比较合理,采收量较高,出菇周期最短。6、不同的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能形成原基的三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酪氨酸酶比较活跃,说明菌丝恢复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而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这几种酶活性变化不大;五个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下波动较大,能出菇的三个处理组在原基形成阶段达到最大值,而不能出菇的两个处理组在菌丝恢复前后达到最高峰,随后快速下降;五个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现蕾前的整个阶段,不断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利于巨大口蘑原基的形成;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菌丝恢复期其活性过高不利于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过度;而对于酪氨酸酶在整个过程中则应该适当抑制其过高地表达。
二、香菇快速催蕾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菇快速催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香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技术流程 |
2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
2.1 料袋制作 |
2.1.1 培养料选择。 |
2.1.2 培养料配制。 |
2.1.3 培养料装袋。 |
2.2 灭菌及冷却 |
2.3 接种 |
2.3.1 菌种选择: |
2.3.2 接种方法: |
2.4 养菌期管理 |
2.4.1 菌袋摆放。 |
2.4.2 培养条件。 |
1)温度: |
2)湿度: |
3)光照: |
4)通风换气: |
2.4.3 脱袋与刺孔。 |
2.4.4 倒垛。 |
2.4.5 转色期。 |
2.4.6 环境清查。 |
2.5 出菇期管理 |
2.5.1 催蕾阶段。 |
2.5.2 长菇阶段。 |
1)温度: |
2)湿度: |
3)光照: |
4)通风: |
2.5.3 香菇采收。 |
2.5.4 转潮管理。 |
3 病虫害防治 |
3.1 农业防治 |
3.2 物理防治 |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2.1.1 菌种选育 |
2.1.2 栽培基料 |
2.1.3 装袋、接种 |
2.1.4 发菌管理 |
2.1.5 转色管理 |
2.1.6 出菇管理 |
2.1.7 栽培模式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2.2.1 保鲜与加工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2.4 小结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3.1 泰州市概况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3.4.1 桥头镇概况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4.4 小结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5.10 小结 |
第6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背景 |
1.1 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的关键要求 |
2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要求及设计框架 |
2.1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要求 |
2.2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 |
3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流程及优化方法 |
3.1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 |
3.2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
4 结论 |
(4)低海拔地区代料香菇越夏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时间与品种选择 |
2 菌袋生产 |
2.1 栽培原料要求及推荐配方 |
2.2 拌料装袋灭菌 |
2.3 接种 |
3 发菌管理 |
3.1 菌袋摆放 |
3.2 翻堆增氧 |
4 转色管理 |
4.1 刺孔增氧 |
4.2 膜料分离 |
4.3 调控温度 |
4.4 干湿交替 |
4.5 光照刺激 |
5 越夏设施及菌袋越夏管理 |
5.1 越夏设施 |
5.2 菌袋摆放 |
6 催蕾出菇 |
6.1 菌棒注水 |
6.2 变温、干湿交替催蕾 |
7 出菇管理 |
8 转潮管理 |
(5)迟熟香菇杂交新菌株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丝生长情况 |
2.2 菌袋转色情况 |
2.3 出菇情况 |
2.4 农艺性状 |
(7)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灰树花概述 |
1.2 灰树花生长的环境条件 |
1.3 灰树花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
1.3.1 灰树花的食用价值 |
1.3.2 灰树花的药用价值 |
1.4 灰树花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
1.5 灰树花栽培相关研究 |
1.5.1 灰树花菌株选育 |
1.5.2 灰树花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的发生 |
1.5.3 灰树花开口及出菇方式 |
1.5.4 食用菌出菇环境控制 |
1.5.5 食用菌菌糠代料栽培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灰树花装袋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灰树花出菇开口方式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开口方式对出菇率的影响 |
3.2.2 不同开口方式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开口方式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灰树花催蕾技术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催蕾处理对原基形成率的影响 |
4.2.2 原基形成及子实体发育过程形态变化 |
4.3 讨论 |
第5章 灰树花出菇环境调控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出菇环境对灰树花开片的影响 |
5.2.2 不同出菇环境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6章 灰树花菌糠代料栽培试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菌丝长速长势的影响 |
6.2.2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栽培周期的影响 |
6.2.3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栽培技术总结 |
7.1 结论 |
7.2 栽培技术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现状 |
1.1 我国杏鲍菇工厂化袋栽现状 |
1.1.1 动态生产配方体系和多种原料预处理技术 |
1.1.2 多层次拌料、打包及灭菌技术 |
1.1.3 多种高效适用的菌种体系 |
1.1.4 精准高效的催蕾育菇技术 |
1.1.5 环保高效的菌糠利用技术 |
1.2 我国杏鲍菇工厂化瓶栽现状 |
1.2.1 国产设备稳定性差, 省工效果远小于预期 |
1.2.2 产量低、品质认可度低, 导致利润空间小 |
1.2.3 出菇方式与生物学特性切合度低, 环境控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
2 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持续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 现有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
2.2 长期偏重关键技术研究, 轻工艺熟化研究 |
2.3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经验积累多, 科学技术积累少 |
2.4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理念落后, 缺乏系统工程理念 |
2.5 菌糠综合利用技术快速发展, 杏鲍菇自身利用技术开发不足 |
3 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思考 |
3.1 加快产业专业化分工,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
3.2 将技术建立在科学数据上, 向数字化食用菌要稳产 |
3.3 加强企业管理, 以系统工程理念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
3.4 开拓菇品新用途, 推动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
3.5 掌握多品种栽培技术, 根据市场进行季节性调配 |
(9)无公害香菇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菌袋制作 |
2 培育 |
2.1 发菌 |
2.2 做好转色管理工作 |
2.3 做好变温催蕾工作 |
3 及时采收 |
(10)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巨大口蘑研究进展 |
1.1.1 巨大口蘑的形态特征 |
1.1.2 巨大口蘑的营养价值 |
1.2 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
1.2.1 温度 |
1.2.2 水分 |
1.2.3 光照 |
1.2.4 空气 |
1.2.5 酸碱度 |
1.2.6 食用菌菌丝体酶学的应用研究 |
1.2.6.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其酶学研究 |
1.2.6.2 抗氧化物酶的活性与应用研究 |
1.2.6.3 蛋白酶 |
1.3 食用菌栽培技术 |
1.3.1 玉米芯栽培料 |
1.3.2 栽培料的选择与配制 |
1.3.3 瓶栽技术 |
1.3.4 催蕾方法 |
1.3.4.1 低温催蕾 |
1.3.4.2 搔菌催蕾 |
1.3.4.3 化学物质催蕾法 |
1.3.4.4 其他催蕾方法 |
1.4 巨大口蘑栽培技术 |
1.4.1 栽培原料的选择 |
1.4.2 栽培料的发酵 |
1.4.3 出菇方式 |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食用菌种 |
2.1.2 培养基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巨大口蘑常规栽培工艺流程 |
2.3.2 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巨大口蘑培养料配方优化 |
2.3.2.1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初步筛选 |
2.3.2.2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优化 |
2.3.2.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
2.3.3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1 沤料中的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2 沤料中的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3 培养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4 培养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4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
2.3.4.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4.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和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4.3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5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6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6.1 不同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6.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2.3.6.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探讨 |
2.3.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
2.3.7.1 菌丝培养和出菇处理 |
2.3.7.2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3 酪氨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4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6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7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8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9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3.7.10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配方优化结果 |
3.1.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基础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
3.1.2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
3.1.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
3.2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1 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3 栽培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4 栽培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
3.3.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3.3.3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3.3.4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3.4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3.5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3.5.1 五种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影响 |
3.5.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3.5.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对出菇的影响 |
3.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
3.6.1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多酚氧化酶活力影响 |
3.6.2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酪氨酸酶活力影响 |
3.6.3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漆酶活力影响 |
3.6.4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 |
3.6.5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物酶活力影响 |
3.6.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氢酶活力影响 |
3.6.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蛋白酶活力影响 |
3.6.8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淀粉酶活力影响 |
3.6.9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栽培料选择 |
4.2.2 栽培料发酵 |
4.2.3 原基形成 |
4.2.4 菌丝体相关酶活性 |
4.2.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香菇快速催蕾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 许素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8)
-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3]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J]. 王爱风,贺一明,杨秀涛. 中国食用菌, 2020(11)
- [4]低海拔地区代料香菇越夏栽培技术[J]. 赵建选,李峰. 食用菌, 2020(03)
- [5]迟熟香菇杂交新菌株筛选试验[J]. 邓文明. 食药用菌, 2019(02)
- [6]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张锁峰,李云霞,李青,韩鹏远,赵毅,王伟仁,原佳敏,柴美清.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01)
- [7]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D]. 黄建聪.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8]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胡汝晓. 中国食用菌, 2016(05)
- [9]无公害香菇种植技术[J]. 马琳琳,张丽佳.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6)
- [10]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D]. 杨水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