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二醇国内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坤[1](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认为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孙丽娜[2](2020)在《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氧化乙烯产品由于具有独特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下游用户对原材料消耗速度的逐渐减缓,以及国外产品良好的品牌效应冲击,导致当前市场竞争态势日益加剧。面对挑战,JLXY公司在PEO市场开拓上亟需对其原有策略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在国内起步较晚,初入市场时期,根据当时情况落实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几年的拼搏,产品在市场上中逐渐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大,近几年,产品销售业绩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减缓趋势。JLXY公司逐渐意识到产品在市场营销策略中还存在较多不足,这将影响产品未来的市场开拓,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进程。本文在总结JLXY公司发展历程及聚氧化乙烯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市场细分STP原则及4P营销理论,综合分析了JLXY公司当前的营销现状。发现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产品、价格、促销及渠道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及企业内部状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PEO产品市场细分评估,选择重点目标市场。同时针对不同市场提出了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对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策略,试图为公司营销策略提供新的指引方向。同时,为了策略能有效的实施,本文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制度、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措施,以推进和保障营销策略改进方案的有效实施,希望能够对行业内其他中小型企业的类似问题解决起到有益的借鉴,同时对于化工行业营销策略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郭骏[3](2019)在《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聚酯工业规模稳步扩大,对上游产品乙二醇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原材料石油价格不断升高,乙二醇的出厂价格也在持续攀升;因政府项目支持与长远发展考虑,A公司决定建立乙二醇生产基地,借助最新的工艺技术,生产满足市场要求的乙二醇。此项目可以提高国内乙二醇生产技艺,扩大生产规模及盈利能力,有效减少乙二醇的进口数量。因此,A公司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可行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手段对A公司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从市场现状、流程选择、生产设备、节能安全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分析。通过对乙二醇下游市场进行分析确立项目规模;进而确定了项目建设目标与总体建设方案。根据我国能源情况选取适合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设施,并对该工艺与设备进行分析,以满足项目的技术与成本需求;对辅助设施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表明目前辅助设施满足施工以及生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环保与安全可行性,通过前期环保与安全设置来保障项目启动后对环境影响较小,并能保证工人与环境的安全。经济可行性分析系统的分析了项目的投资成本、资金筹措、收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确定了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最后对本文的进行总结,并对该项目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李晓刚[4](2019)在《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向理性回归,预示着“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得国家将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是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在未来具有替代石化产业的趋势,国家战略布局也积极支持绿色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探讨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趋势对整个化工行业都将产生积极指导意义。新疆天业集团作为兵团最大的化工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产能过剩、同质化的严峻挑战,企业决策层做出转型发展新型煤化工的重大举措。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及日本宇都兴产株式会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以碳一化学为突破口,打造百万吨乙二醇、百万吨乙醇项目,下游高附加值聚酯产业。笔者接下来将从多个方面就企业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为企业精准定位,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本文主体总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企业进行成长阶段分析,阐述本论文所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详细介绍本论文所探讨的基本架构。在第二章的内容里,介绍国内外发展战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向。第三章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及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第四章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行业战略制定,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确定实施战略。第五章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行业战略实施与控制,本章就企业文化理念、组织结构、内部资源优势、外部资源获取进行全方位解析,并提出战略实施风险及应对措施。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地方。
马雷[5](2019)在《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撑胺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乙二胺(EDA)、哌嗪(PIP)等,作为重要的胺类化学品在化工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一碳化学与精细化工组研发的负载型Ni-Re催化乙醇胺(MEA)临氢胺化合成乙撑胺工艺已实现工业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催化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本论文对负载型Ni-Re催化MEA临氢胺化反应中Re的助剂效应、催化机理、Ni的尺寸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并探索了其他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将Ni-Re催化体系的应用拓展到腈类加氢反应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考察了 Ni-Re/Al2O3催化剂中Re助剂对Ni物种结构的影响,通过表征发现Re可抑制Ni物种向Al2O3体相的扩散,提高载体表面八面体构型Ni2+的比例,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并能提高Ni物种的分散度,增加了 MEA胺化反应中的表面金属Ni位点。实验发现Ni颗粒烧结是引起单金属Ni/Al2O3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而Ni-Re/Al2O3催化剂在胺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烧结能力。通过对Ni-Re/Al2O3中Re物种的结构表征和DFT模拟计算,发现ReOx在胺化反应过程中呈现多种价态并在Ni表面富集形成[ReOx-Ni](0≤x<4)表面合金相。其中,高价态ReOx(x≥3)修饰在金属Ni颗粒表面,可降低Ni的表面能,同时表面ReOx(x≥3)物种之间存在排斥作用,不易聚集,有效抑制了高压、NH3和H2反应气氛下金属Ni颗粒的烧结,延长了催化剂寿命;低价态ReOx(x<3)的亲氧性较强,可在反应过程中吸附MEA的O原子,与相邻金属Ni位点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可降低MEA脱氢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解离能,从而提高了催化效率。通过改变焙烧气氛有效调节了 Ni-Re/Si02催化剂上Ni的粒径,流动NO气氛下焙烧得到的催化剂表面Ni粒径为4.5 nm,用于MEA胺化反应时,EDA和PIP总收率可达66.4%,高于以往报道值。Ni颗粒尺寸对MEA胺化反应有明显影响,通过对不同粒径Ni的表面位点类型和电子性质的表征,发现增大粒径可提高面位点Ni的比例和表面电子云密度,有利于促进反应初始阶段MEA与NH3的胺化,提高EDA选择性。探索其他助剂对MEA胺化反应的影响,发现Mn、La和Ce作为助剂时,Ni-x/SiO2具有较高的初始活性;Ni-Cr/Si02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此外,采用流动气氛焙烧,可在减少Ni和Re负载量的同时保持催化性能,达到降低催化剂成本的目的。将Ni-Re/Si02催化剂拓展到3-羟基丙腈(3-HPN)加氢反应,在滴流床反应器中评价1300h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可再生性能,3-HPN可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醇胺的产率约为90%。
赖惠先[6](2018)在《Si-Al-Ca合金化造渣精炼强化去除硅中关键杂质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冶金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中除硼、磷及金属杂质的关键性问题,本论文基于熔剂精炼技术强化造渣精炼去除工业硅中关键性杂质,并通过湿法分离技术回收低杂质含量的精炼硅。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首先,研究了工业硅中杂质相在不同浸出剂中的浸出规律,讨论了工业硅在HF+H2O2浸出剂中的浸出动力学,并对浸出剂腐蚀硅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抗腐蚀措施;其次,通过相重构技术,重点研究了 Si-Al-Ca熔剂精炼强化湿法去除工业硅中杂质,尤其是磷杂质,并通过计算熔剂精炼除磷的热力学性能分析了强化机制;再次,开展了高碱度、低熔点Li2O-SiO2渣系造渣精炼除工业硅中硼杂质的工艺研究,并深入分析了除硼机理和建立了硼迁移的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整合熔剂精炼和造渣精炼形成合金造渣工艺来强化除磷能力,研究了该工艺的除磷机制,最终通过湿法分离技术回收低磷、低金属杂质的初晶硅。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工业硅中的硼、磷非金属杂质均匀分布,而金属杂质多以杂质相的形式共沉积在界面上且沉积相的尺寸基本不超过100 μm。采用刻蚀技术,将工业硅在HF和HF+H2O2刻蚀后发现,工业硅中各金属杂质相在HF和HF+H2O2中具有不同的浸出行为;但相比于HF,HF+H2O2浸出剂能将工业硅中的所有杂质相溶解。发现不同粒径的工业硅在HF+H2O2浸出前后粒径的变化过程中,粒径为74~154μm时存在明显的破碎收缩现象,该过程符合破碎收缩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发现该浸出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2.HF+H2O2浸出剂在高效去除工业硅中金属杂质的同时,也存在明显腐蚀硅基体的现象,该过程将降低硅的回收率。通过Raman和TEM分析手段研究了硅基体腐蚀的规律,得出硅首先被H2O2氧化,其表面的Si-Si键大幅度降低,形成以O为终端结构;然后,Si-O键被HF中的有效作用组分溶解,形成Si-F键、Si-H键。最后基于量子抑制效应,构建出了一种腐蚀硅的机制。然而,研究发现酸洗过程中加入乙二醇可以有效的保护硅基体免于腐蚀,且乙二醇的加入并不影响浸出剂的浸出效果,并在浸出条件为:温度:55℃;粒径:74~154μm;浸出剂浓度:1 mol/LHF+ 2 mol/LH2O2+0.5 mol/L(CH2OH)2;搅拌速度:0 Rad/min;浸出2 h,一次酸浸能将工业硅的纯度从99.74%提升到99.99%。3.工业硅经Si-Ca熔剂精炼后,其主要杂质相从Si-Fe相和Si-Ti-Fe相转变成Si-Ca相,且发现大量磷杂质元素只溶解在Si-Al-Ca相中,并且Si-Ca合金表面所有杂质相都能够被HCl+HF溶解。故湿法提纯不仅能够有效去除金属杂质,也能够去除磷杂质;且采用破碎收缩模型计算Si-Ca合金在HCl+HF浸出结果表明,浸出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过程。4.在Si-Al-Ca熔剂精炼过程中,通过相重构技术形成CaAl2Si2相能够强化Si-Al-Ca熔剂精炼除磷效果。通过研究Si-Al-Ca熔剂精炼的凝固速率对除工业硅中杂质的效率时发现,在高于共晶温度时,慢冷有利于杂质元素获得足够的时间向后凝固的合金相中分凝;相反,在低于共晶温度时,快冷有利于获得纯度较高的初晶硅,因快冷抑制了杂质元素在冷却过程中的反扩散。本实验中,Si-Al-Ca合金在高于共晶温度100 6℃淬火能够得到纯度为99.99%的初晶硅。通过相平衡技术计算了磷在固态硅和液态合金相中的活度系数,其与温度的关系分别为:lnγP(s)insolidSi = 425884.6/T-294.7(1273~1473 K)lnγP(l)inSi-Al-Camelt = 417865.2/T-290.5(1273~1473 K)通过对比两式可以发现,磷在Si-Al-Ca合金相中具有较低的活度系数,表明磷杂质更倾向于向Si-Al-Ca合金相中分凝,即Si-Al-Ca合金相对磷具有更强的亲和力。5.采用Li20-SiO2-CaF2氧化性渣剂在空气中造渣除工业硅中的硼杂质,硼杂质首先被Si02氧化,生成B203;然后再与Li20反应生成气态的LiB02挥发到空气中或者生成固相Li4B205留在渣相中。在采用60 wt.%Li2O-40 wt.%SiO2渣,渣硅比η=3,1700℃精炼30 min,工业硅中硼的浓度从8.6 ppmw下降到0.4ppmw,此浓度非常接近于太阳能级硅对硼浓度的要求(0.3 ppmw)。6.研究了 Si-Al-Ca熔剂精炼强化CaO-CaF2还原性渣剂的造渣除磷能力,磷杂质的去除包括两个途径:一种是磷杂质被CaO-CaF2渣剂还原去除;另一种是磷杂质直接溶解在CaAl2Si2相中而留在合金中。SiAlCa合金经CaO-CaF2渣剂造渣精炼后,主要杂质相为CaAl2Si2相和CaSi2相,但磷杂质只溶解在CaAl2Si2相中。此外,合金造渣中金属熔剂含量增加有利于除磷;同样地,多次造渣精炼也能够降低合金中磷杂质;工业硅经一次合金造渣处理后酸洗,工业硅中磷杂质的含量从35 ppmw降低至1 ppmw,磷的去除率高达97.1%。经两次造渣精炼后的SiAlCa合金经酸洗后磷的含量降低至0.5 ppmw。通过XPS和XRD分析技术发现合金造渣过程中磷是通过还原反应被还原成Ca3P2,而Ca3P2容易在空气被氧化。
吴娜[7](2018)在《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增塑剂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各种增塑剂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工建设,然而原材料、原材料产地、产品及客户群的不同,势必会造成项目建设结果的不同。增塑剂项目作为化工项目,有着资源耗费大、技术及环保要求高、投资大的特点,如若项目决策失误,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经济损失。本文针对山东Y公司投资的10万吨增塑剂项目兼备化工及环保要求的技术经济评价特殊性,对该项目从工艺技术、经济效益、项目风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艺技术部分主要针对产品方案及工艺方案进行比选,并重点分析该项目采用涤纶废料作为原材料的经济意义以及社会意义;经济评价部分在对本项目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财务技术参数进行合理估算,并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财务评价,最后得出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项目风险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盈亏临界点及敏感性分析后,指出项目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以上研究,年产10万吨环保增塑剂项目产品市场前景良好、有市场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着,是可行的;但后期也需要及时关注市场变化、产品技术的升级、融资政策变化以及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等风险,作出相应的对策,保证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随时可能变化,所以在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比如,针对我国整体金融收紧、环保高压政策,技术经济评价应该增加融资渠道及环保分析,使评价更加符合实际。
孟强[8](2017)在《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国内乙二醇主要应用在聚酯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进口依存度较大的产品之一。与环氧乙烷水合法这一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工艺相比,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具有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附加值较高等特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论文对神华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的单系列反应20万吨/年、产品分离40万吨/年的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研究,主要是提高乙二醇产品纯度、提纯合格品乙二醇、提纯粗酒精,满足下游企业对乙二醇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废水和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了分析,针对污染物来源,提出了降低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中硝酸盐含量、降低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的措施;三是针对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催化剂性能现状,提出了催化剂改进的方向;最后,对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降低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装置能耗。通过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工艺优化,优等品乙二醇纯度将达到99.9%,优等品乙二醇占比达到95%,乙醇产品达到无水乙醇质量标准要求,外排污水中硝酸盐含量小于0.02%,外排污水中甲醇含量小于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工艺技术优化,装置可以利用工艺中的余热,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装置效益。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的优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减少我国对国外乙二醇的进口量,具有重要意义。
何冀川[9](2017)在《L公司化工项目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行性研究理论广泛地用于投资领域,逐渐发展为企业项目投资前工作的关键。可行性研究是保障投资决策正确与可行的基本前提,同时也与项目获取收益紧密相关,但是通常都会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因而,保障投资项目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效益的最大化获取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决策的精准与科学与否。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技术可行;二是经济合理;三是效益显着;四是项目具备生产等所需条件等。只有具备了上述几点要求,项目单位往往才着手包括材料组织、运输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进而保障项目的正常有序运行。化工企业项目投资具备四大基本特征:一是资金投入大;二是技术含量高;三是收益周期长;四是投资风险高等,因而在投资决策前需要借助可行性研究理论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其中可行性与风险要素的分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项目运行与否。本文以甲醇下游深加工行业为调研对象,基于其背景条件,明确了其发展现状与未来态势,同时也阐述了该行业的发展意义与价值。通过可行性研究理论对该项目进行了具体研究,阐述了可行性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分析和论证的思路。1.分析项目投资的范围及目标导向,以及该项目的现实状况及实施效果;2.对项目所处的市场条件及竞争力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数据调查、采集,同时用数据说明未来收益测算的合理性及可靠性;3.对项目市场目标、供需,产品价格以及竞争力等进行分析,并对上述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识别;4.根据投资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对项目的投资财务分析作出尽量精确的测算,确保接近真实投资水平。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化工项目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高超,史建公,尹国海,李金兵,龚建议,孔凡忠,王俊,胡健[10](2017)在《EO/EG银催化剂技术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乙烯氧化法是国际上环氧乙烷(EO)、乙二醇(EG)生产的主流工艺,该工艺使用以银为主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固定床催化剂,银催化剂是EO/EG生产的核心技术,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装置操作成本和产品质量。历经多年的发展,银催化剂已经形成高活性、中等选择性、高选择性、高性能等多个系列。近年,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高选择性银催化剂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工业化银催化剂最高选择性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国内市场是几大工艺商及催化剂供应商角逐的舞台,工艺及催化剂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国内银催化剂需求增长迅速,成为国际巨头争夺的重点市场。国产银催化剂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已经成功研发并工业化了适应各种工况的系列银催化剂,在性能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银催化剂国产化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乙二醇国内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二醇国内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
1.3.1 污水预处理 |
1.3.2 生化处理 |
1.3.3 深度处理 |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
2.2.2 煤炭洗选废水 |
2.2.3 煤气化废水 |
2.2.4 煤液化废水 |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
3.3 技术经济分析 |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
3.3.3 水耗分析 |
3.3.4 经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
4.2.1 酸化除油除尘 |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
4.2.3 公用工程调整 |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
4.3.3 萃取条件分析 |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
4.4.1 酸水汽提塔 |
4.4.2 溶剂回收塔 |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
4.5.2 经济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
5.3 能量集成方案 |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化工产品及聚氧化乙烯的概念及特点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第3章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现状 |
3.1 JLXY公司及产品概况 |
3.1.1 JLXY公司概况 |
3.1.2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开发历程 |
3.1.3 JLXY 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销售情况 |
3.2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营销现状 |
3.3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营销调研 |
3.4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第4章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科技因素 |
4.2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微观环境分析 |
4.2.1 行业环境分析 |
4.2.2 供应商因素分析 |
4.2.3 客户需求因素分析 |
4.2.4 竞争者因素分析 |
4.2.5 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6 客户关系分析 |
4.2.7 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5章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改进策略制定 |
5.1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产品定位 |
5.2 策略制定 |
5.2.1 产品策略改进 |
5.2.2 价格策略改进 |
5.2.3 渠道策略改进 |
5.2.4 促销策略改进 |
第6章 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的保障措施 |
6.1 制度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3 技术保障 |
6.4 资金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可行性研究基本理论 |
2.1.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1.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及问题解决措施 |
2.2 可行性研究国内外发展综述 |
2.2.1 国外可行性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可行性研究综述 |
第3章 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概况 |
3.1 项目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项目描述 |
3.2 项目目标 |
3.3 项目规模 |
3.3.1 规模确定的原则 |
3.3.2 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
3.3.3 生产规模确定 |
3.4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
3.4.1 建厂与选址 |
3.4.2 总图运输 |
3.4.3 公用工程 |
3.4.4 原料、辅助材料与燃料的供应 |
3.5 项目进度实施规划 |
第4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工艺可行性 |
4.1.1 工艺选择 |
4.1.2 工艺优势 |
4.1.3 主要应用工艺 |
4.2 主要设备及辅助设施可行性 |
4.2.1 主要设备 |
4.2.2 辅助设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保及安全可行性分析 |
5.1 节能节水可行性 |
5.1.1 主要的节能技术 |
5.1.2 装置节水措施 |
5.2 环境保护可行性 |
5.2.1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 |
5.2.2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及方案 |
5.2.3 绿化方案 |
5.2.4 清洁生产 |
5.2.5 环境影响分析 |
5.3 安全可行性 |
5.3.1 劳动安全卫生 |
5.3.2 消防 |
5.3.3 园区选址合理性分析 |
5.3.4 公用设备配套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经济可行性分析 |
6.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6.1.1 投资估算 |
6.1.2 资金筹措 |
6.2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
6.2.1 成本费用估算说明 |
6.2.2 总成本费用 |
6.3 经济效益估算 |
6.4 财务评价 |
6.4.1 评价说明 |
6.4.2 财务评价指标 |
6.4.3 财务评价结论 |
6.5 市场风险分析 |
6.5.1 市场风险 |
6.5.2 产品价格风险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可行性分析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4)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论文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发展战略在化工领域的研究 |
2.3 煤化工行业发展研究方法 |
第3章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环境分析 |
3.1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外部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3.2.2 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3.2.3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
3.2.4 外部环境评价矩阵(EFE)分析 |
3.3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内部环境历史分析 |
3.3.2 企业内部环境现状分析 |
3.3.3 公司内部环境评价矩阵(IFE)分析 |
第4章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行业战略制定 |
4.1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1 内部优势 |
4.1.2 内部劣势 |
4.1.3 外部机会 |
4.1.4 外部威胁 |
4.2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总体战略 |
第5章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战略实施和风险控制 |
5.1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战略实施 |
5.1.1 建立战略联盟 |
5.1.2 凸显成本优势 |
5.1.3 产品创新 |
5.1.4 技术、管理创新 |
5.1.5 积极开拓市场 |
5.1.6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5.1.7 拓展融资渠道 |
5.2 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战略决策控制 |
5.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5.2.2 完善战略实施控制体系 |
5.3 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战略实施风险以及应对策略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乙撑胺产品介绍及市场状况 |
1.2.1 乙撑胺产品简介 |
1.2.2 国内外市场现状 |
1.3 合成乙撑胺的工艺现状及前景 |
1.3.1 二氯乙烷(EDC)法 |
1.3.2 乙醇胺(MEA)法 |
1.3.3 其他工艺 |
1.3.4 小结 |
1.4 醇类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Ni基负载型催化剂 |
1.4.2 其他类非贵金属异相催化剂 |
1.4.3 贵金属催化剂 |
1.4.4 小结 |
1.5 论文选题依据 |
2 实验总述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不同Re含量Ni-Re/Al_2O_3催化剂制备 |
2.2.2 不同气氛处理Ni-Re/SiO_2催化剂制备 |
2.2.3 不同助剂Ni-x/SiO_2催化剂制备 |
2.3 催化剂表征 |
2.3.1 N_2物理吸附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2.3.3 X射线衍射(XRD) |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DR UV-vis) |
2.3.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 |
2.3.7 CO化学吸附 |
2.3.8 H_2化学吸附 |
2.3.9 N_2O氧化-H_2还原(TPO-TPR) |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11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 |
2.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14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 |
2.3.15 X射线精细吸收光谱(XAFS) |
2.3.16 拉曼光谱 |
2.4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
2.5 反应评价 |
3 Re助剂对Ni-Re/Al_2O_3催化剂结构及MEA胺化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Ni-Re/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3.3 Ni-Re/Al_2O_3催化剂上MEA胺化反应性能 |
3.3.1 反应条件对胺化反应的影响 |
3.3.2 Re负载量对Ni-Re/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 |
3.3.3 Ni/Al_2O_3和Ni-R/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对比 |
3.4 Ni-Re/Al_2O_3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3.4.1 焙烧后催化剂中Ni结构的表征 |
3.4.2 催化剂酸-碱性表征 |
3.4.3 催化剂还原性、金属分散度及价态表征 |
3.4.4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 |
3.4.5 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Ni-Re/Al_2O_3上不同价态ReO_x物种在MEA胺化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Ni-Re/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4.3 Ni-Re/Al_2O_3在MEA胺化中的活性及稳定性评价 |
4.4 Ni-Re/Al_2O_3催化剂中ReO_x物种结构表征 |
4.4.1 焙烧催化剂的Raman表征 |
4.4.2 催化剂XPS表征 |
4.4.3 还原后催化剂的电镜表征 |
4.4.4 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表征 |
4.4.5 催化剂EXAFS表征 |
4.5 DFT计算在Ni-Re/Al_2O_3催化胺化反应中的应用 |
4.5.1 Ni-Re/Al_2O_3稳定性的研究 |
4.5.2 MEA在Ni-Re/Al_2O_3催化剂上脱氢过程的研究 |
4.5.3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Ni-Re/SiO_2催化剂中金属Ni粒径对MEA胺化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不同Ni粒径Ni-Re/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5.3 Ni-Re/SiO_2催化剂的表征 |
5.3.1 焙烧催化剂的表征 |
5.3.2 还原催化剂的粒径表征 |
5.4 不同Ni粒径Ni-Re/SiO_2上的MEA胺化反应研究 |
5.4.1 催化剂的MEA胺化反应评价 |
5.4.2 Ni-Re/SiO_2在MEA胺化中的尺寸效应 |
5.4.3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不同助剂的探索及Ni-Re/SiO_2在腈类催化加氢中的拓展 |
6.1 引言 |
6.2 不同助剂Ni-x/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6.3 Ni-x/SiO_2催化剂的表征及MEA胺化评价 |
6.3.1 Ni-x/SiO_2在MEA胺化中的评价结果 |
6.3.2 Ni-x/SiO_2催化剂表征 |
6.4 Ni-Re/SiO_2催化剂在3-HPN加氢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Si-Al-Ca合金化造渣精炼强化去除硅中关键杂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1.2.1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
1.2.2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 |
1.2.3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 |
1.3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主要提纯技术 |
1.3.1 化学法 |
1.3.2 物理法 |
1.3.3 化学法和物理法工艺对比 |
1.4 湿法提纯、造渣精炼和熔剂精炼除杂 |
1.4.1 湿法提纯技术去除硅中金属杂质 |
1.4.2 造渣精炼去除硅中硼(B)杂质 |
1.4.3 熔剂精炼去除硅中磷(P)杂质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选题意义及目的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表征方法 |
2.1 酸浸实验装置 |
2.2 熔剂精炼装置 |
2.3 造渣精炼装置 |
2.4 表征方法 |
2.4.1 形貌分析(EPMA,TEM) |
2.4.2 物相分析(XRD) |
2.4.3 杂质含量分析(ICP-MS,GDMS,SIMS) |
2.4.4 表面态分析(XPS,Raman) |
2.4.5 接触角检测(CAMD)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工业硅中杂质相的选择性去除 |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3.2 实验过程 |
3.3 工业硅中沉积相的浸出行为 |
3.3.1 工业硅中杂质的富集状态及形貌分析 |
3.3.2 工业硅中金属杂质的浸出行为研究 |
3.3.2.1 工业硅于HF中的浸出行为 |
3.3.2.2 工业硅于HF+H_2O_2中的浸出行为 |
3.4 工业硅浸出动力学研究 |
3.4.1 温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3.4.2 HF浓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3.4.3 H_2O_2浓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3.4.4 颗粒粒径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3.4.5 搅拌与浸出时间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3.4.6 浸出动力学分析 |
3.5 硅化学刻蚀机理研究及降低腐蚀措施 |
3.5.1 硅的化学刻蚀机理研究 |
3.5.2 降低硅腐蚀措施 |
3.6 其他添加剂对HF+H_2O_2除杂效果的影响 |
3.6.1 草酸(H_2C_2O_4) |
3.6.2 乙酸(CH_3COOH)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合金相重构强化湿法提纯工业硅的规律研究 |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4.2 实验过程 |
4.2.1 Si-Ca二元合金熔剂精炼 |
4.2.2 Si-Al-Ca三元合金熔剂精炼 |
4.3 Si-Ca二元合金熔剂精炼对湿法去除工业硅中杂质的规律研究 |
4.3.1 Si-Ca合金形貌分析 |
4.3.2 Si-Ca合金于无机酸中的浸出行为 |
4.3.3 凝固速度对Si-Ca合金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4 Si-Ca合金的浸出动力学研究 |
4.4 Si-Al-Ca三元合金熔剂精炼对湿法去除工业硅杂质的规律研究 |
4.4.1 Si-Al-Ca合金形貌分析 |
4.4.2 凝固方式对P杂质分凝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3 合金含量与合金化次数对P杂质分凝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4 P杂质在固态硅和液态Si-Al-Ca相中热力学性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熔剂精炼强化造渣精炼除杂的规律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5.2 实验过程 |
5.2.1 Li_2O-SiO_2-(CaF_2)造渣精炼除B |
5.2.2 Si-Al-Ca熔剂精炼强化CaO-CaF_2造渣精炼除P |
5.3 Li_2O-SiO_2-(CaF_2)造渣精炼除B的规律研究 |
5.3.1 熔炼时间对除B的影响 |
5.3.2 渣的成分对除B的影响 |
5.3.3 渣硅比对除B的影响 |
5.3.4 Li_2O-SiO_2系的除B机理 |
5.3.5 造渣除B动力学研究 |
5.3.6 造渣精炼联合湿法提纯工艺除工业硅中杂质 |
5.4 Si-Al-Ca熔剂精炼强化CaO-CaF_2造渣精炼除P的规律研究 |
5.4.1 工业硅经合金造渣后的形貌分析 |
5.4.2 渣与合金成分对湿法工艺除杂的影响 |
5.4.2.1 合金造渣对酸浸效果的影响 |
5.4.2.2 合金造渣中渣成分对酸浸除P的影响 |
5.4.2.3 合金造渣中合金成分对酸浸除P的影响 |
5.4.2.4 造渣精炼次数对酸浸除P杂质的影响 |
5.4.3 合金造渣除P的规律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工艺技术选择理论 |
2.1.1 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 |
2.1.2 工艺技术选择的主要内容 |
2.2 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与特点 |
2.2.1 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 |
2.2.2 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
2.2.3 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
2.3 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参数与步骤 |
2.3.1 经济评价的主要参数 |
2.3.2 财务评价的步骤 |
第3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概况及技术分析 |
3.1 项目概述 |
3.1.1 项目简介 |
3.1.2 建厂条件分析 |
3.2 产品方案 |
3.2.1 产品方案 |
3.2.2 原材料方案 |
3.2.3 产品质量国家标准 |
3.3 技术方案 |
3.3.1 传统工艺方案简介 |
3.3.2 该项目工艺流程 |
3.3.3 自控方案及主要设备表 |
3.4 结论与建议 |
第4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经济评价 |
4.1 市场分析与预测 |
4.2 投资估算 |
4.3 产品成本及费用测算 |
4.4 销售收入、利润及税金的估算 |
4.5 用款计划及资金筹措 |
4.6 盈利能力分析 |
4.6.1 项目的静态评价指标 |
4.6.2 动态评价指标 |
4.7 清偿能力分析 |
4.7.1 借款偿还期 |
4.7.2 资产负债率 |
4.7.3 利息保障倍数 |
4.8 财务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风险与管理对策 |
5.1 不确定性分析 |
5.1.1 盈亏临界分析 |
5.1.2 敏感性分析 |
5.2 项目风险及对策分析 |
5.2.1 市场风险及控制 |
5.2.2 技术管理风险及控制 |
5.2.3 财务风险及控制 |
5.2.4 管理风险及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乙二醇工艺技术介绍 |
2.2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发展历程 |
2.2.1 国外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 |
2.2.2 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 |
2.3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装置简介 |
3.1 装置概况 |
3.2 工艺流程 |
3.3 反应原理分析 |
3.4 产品方案 |
3.5 原料与产品指标 |
3.5.1 一氧化碳原料指标 |
3.5.2 氢气原料指标 |
3.5.3 氧气原料指标 |
3.5.4 甲醇原料指标 |
3.5.5 产品乙二醇指标 |
3.5.6 其他副产品及指标 |
第4章 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工艺问题分析 |
4.1 聚酯级产品质量存在差异 |
4.2 合格品乙二醇产品经济效益差 |
4.3 粗酒精产品经济效益差 |
4.4 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硝酸盐含量高 |
4.5 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高 |
4.6 装置蒸汽和循环水消耗较高 |
4.7 催化剂寿命短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优化 |
5.1 提高产品质量 |
5.1.1 提高聚酯级乙二醇产品质量 |
5.1.2 提高合格品乙二醇产品质量 |
5.1.3 提高粗酒精纯度 |
5.2 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
5.2.1 降低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中硝酸盐含量 |
5.2.2 降低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 |
5.3 降低装置能耗 |
5.4 催化剂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L公司化工项目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可行性研究发展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章 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 |
2.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2.1.1 可行性研究概念和意义 |
2.1.2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
2.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内容 |
2.2.1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
2.2.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第3章 投资项目市场分析 |
3.1 项目研究范围 |
3.2 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
3.2.1 生产规模 |
3.2.2 产品方案 |
3.3 市场分析 |
3.3.1 世界供需分析 |
3.3.2 国内供需分析 |
3.3.3 目标市场分析 |
3.3.4 产品竞争力分析 |
3.4 市场研究风险分析 |
3.4.1 政策风险 |
3.4.2 市场供需风险 |
3.4.3 市场竞争力风险 |
3.4.4 产品价格风险 |
第4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
4.1 投资估算 |
4.1.1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
4.1.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4.1.3 投资估算 |
4.1.4 资金筹措 |
4.2 财务分析评价 |
4.2.1 财务评价依据 |
4.2.2 价格体系 |
4.2.3 财务评价主要参数和数据 |
4.2.4 财务分析 |
4.2.5 不确定性分析 |
4.3 国民经济分析 |
4.3.1 效益和费用调整范围 |
4.3.2 效益和费用调整数值 |
4.4 社会效益分析 |
4.4.1 社会现状 |
4.4.2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EO/EG银催化剂技术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EO/EG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
3 EO/EG银催化剂技术进展 |
3.1 催化剂发展现状 |
3.2 国产YS系列银催化剂发展 |
4 银催化剂应用发展趋势 |
4.1 国内银催化剂市场趋势 |
4.2 国内在建、拟建EO/EG装置 |
4.3 国内EO/EG装置及催化剂使用情况 |
5 结语 |
四、乙二醇国内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JLXY公司聚氧化乙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 孙丽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3]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D]. 郭骏.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4]新疆天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晓刚. 新疆大学, 2019(12)
- [5]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D]. 马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Si-Al-Ca合金化造渣精炼强化去除硅中关键杂质的机理研究[D]. 赖惠先. 厦门大学, 2018(07)
- [7]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吴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D]. 孟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L公司化工项目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D]. 何冀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10]EO/EG银催化剂技术及应用进展[J]. 高超,史建公,尹国海,李金兵,龚建议,孔凡忠,王俊,胡健. 中外能源,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