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一、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雷[1](2021)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论证经济规律、推断结论或定理已经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并对马克思的数学研究给予极高评价,多次强调现代数学工具对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马克思写下了数量庞大的数学等学科笔记,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习近平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肯定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并指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明显不足,而习近平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发展的方向。首先,马克思对数学有丰富的研究,数理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理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目的在于撰写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借助数学方法科学抽象了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并借助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这一过程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量”和“质”统一性和数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其钻研数学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数学先例,在研究高等数学中推动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实践统一。马克思为高等数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时代贡献,马克思推动了高等数学的发展,提出“无穷小量”与“0”之间的辩证关系,独创了求导法,系统梳理了“神秘微积分”“理性微积分”“纯粹代数微积分”的特点和不足,敏锐发现了代数学向微分学转化的环节,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微积分关键理论、辩证方法、通用公式,揭示了微积分的本质,突破了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跨越的关键理论。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转形问题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理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可推理性特点,据此完成了经典数理分析表达,研究其数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具有明显的时代假设前提、问题局限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进一步切合实际针对假设条件、计量单位、公式模型进行数理表达重构。第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蕴含了“大数定律”思想,运用平均值规律的数理性质,阐释了价值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过程中,敏锐发现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的“无形增值”,存在特殊商品才能使流通成立的等价逻辑,从数理逻辑发现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载体,体现了数理“剪刀差”和传递的数理思想;马克思阐释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转形问题都是建立在不断赋予“质”和“量”的内在数理含义上的,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数理的角度推进了理论逻辑的展开。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数理分析是以初等数学公式、文字逻辑及举例实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典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数理表达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及可推理性特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属时代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量数理模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部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变化的数理模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该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数理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剩余价值论所包含的“马克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型”、“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简单再生产”、“经典扩大再生产”、“经典价值转形问题”、“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商业资本”、“地租”等理论的数理模型。第三,辩证探研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发展逻辑和路径体系看,西方学者虽看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表达解析内容,但也暴露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数学工具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数理逻辑大于理论逻辑”的错误,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学者研究述评和经典理论的数理建构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创新。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规律、新变化、新现象,以此对现代假定条件、计量单位与公式表达体系进一步重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方法前提,切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数理模型建构。最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要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能动作用,辩证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演进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属性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解释力,形成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慧[2](2020)在《价值视阈下智能劳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三:其一,传统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活动不过是人脑机能的模仿复制。其二,技术工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活动是大数据分析处理实现最优化的行为而已。其三,社会批判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活动是人类异化的明证。对这些认识进行反思就成了本文的写作缘起。持人脑复制说无法回应为何人脑科学研究远远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持大数据优选的行为说无法解释社会上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人工智能研究背后的利益冲动。社会异化说法则无法解释为何有那么多的个体、组织乃至国家甘冒加剧异化风险而对人工智能投入的笃定。面对人工智能的活动进行理性而又科学的回应,消解因人工智能活动带来的社会麻木感、征服感、恐惧感,回复到自由自觉的人们自我的本真本性,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贯穿于本研究始终的主线。在本文看来,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应该有三个维度:其一,主体维度。人工智能不是纯粹的无感的机器,它已经具备非常专业和精致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自主判断活动,甚至可以实现与人进行相当程度的沟通。故此人工智能已经不是单纯的机器,已经具有主体——“人”的特点,本文称其为拟人主体。其二,意识维度。人工智能的活动已经不再仅仅是人类的体力、脑力的外化功能体,不仅仅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替代,而是能够理解感知自己的活动,对自己活动进行计算比较。这样的活动更多具有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特点。所以不能从刺激感应模式、被动执行模式或者力量征服模式上解释人工智能的活动。而应从有意识有目的上理解人工智能的活动。其三,价值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当劳动还是人们被迫的不得已的谋生行为阶段,人们的活动更多表现为价值驱动的过程。人工智能进行的有目的和意义的活动与人类抽象劳动投入和使用具有相同的特点,从而使这种活动具备劳动的特点。因此本文把人工智能的活动称为智能劳动。从价值维度揭示智能劳动含义、特征、由来及其历史演变,不仅能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引无数英雄人物逐鹿中原的原因,更能揭示对智能劳动理解和认知上的麻木感、征服感、挫败感出现的原因。学界对智能劳动的研究目前来看还比较薄弱,查阅2000年以来的文献,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少。而近些年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也遭遇许多人的曲解、漠视,甚至试图以边际价值等学说替代劳动价值论,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出现所谓资本剥削有功论等说法。正是在这种有意无意的淡化劳动价值论的背景下,本人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试图正本清源,延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生命之火。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之所在。本文以“价值视阈下智能劳动探究”为选题,立足于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大环境,从价值角度对智能劳动进行剖析,以期对智能劳动的哲学内涵,及其对当前劳动理论形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作用进行初步解析。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智能劳动进行文献梳理。智能劳动的研究散见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领域,也见于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等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门派的诸多研究。通过梳理文献整理智能劳动的相关理论认知。第二,对智能劳动进行理论思考和解读,探究智能研究的哲学一般。这部分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依据,界定智能劳动,分析智能劳动的特征及智能劳动的前生与现世。第三,从价值论视域探析智能劳动,揭示智能劳动对当前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四,探究智能劳动对异化现象的消解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质疑和挑战进行理性回应。本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矛盾解析法。本文的观点主要有:1、智能劳动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具有价值创造的活动。2、智能劳动是人类社会质变的关键性环节。3、智能劳动是人的解放和社会文明跃迁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靳永茂[3](2020)在《《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虚拟化趋向凸显,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呈现“倒金字塔式”,实体经济同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其背后的直接动因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金融技术的革新,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多样性金融衍生品等高级虚拟资本形态不断被推出并运用于资本逐利,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致使其远远脱离实体经济能够支撑的范围。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引燃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依然未能彻底从那场危机阴影中摆脱出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方式,并推出系列“再工业化”战略,意欲均衡经济结构,不过并未有效扭转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经济虚拟化及金融化趋向依旧快速推进,给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中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深究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及其危机后果的根由,追寻经济虚拟化趋向中世界经济有序发展的良策,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成为具有危机解释力及现实指导性的根本理论指引。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该理论揭示了虚拟资本的历史生成性,阐释了虚拟资本的内在蕴涵,赋予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以新的说明,对虚拟资本扩张中经济发展走向展开科学预判,同时深刻剖析了虚拟资本形态中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缘由,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方位。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伴随时代发展及虚拟资本形态的升级不断充实完善,并在虚拟资本多样化形态演进、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中诸如金融危机等问题的预防及应对中越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代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虽然已全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所告诫的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所揭示的运行规律依然适用。我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不能脱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指导,我国虚拟资本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虽存在发展局限及挑战,但具有鲜明的发展优势,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及金融事业的发展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根本指引下,结合我国具体经济及金融发展现实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论文对《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法梳理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理论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把控虚拟资本生成、存在、运行、发展及影响等整体脉络;透过视域融合法实现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理论定位及时代价值重塑;通过比较研究法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剖析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复发及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优越性,彰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价值。论文遵循研究的多重性,借助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阐释,就其生成过程的历史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本质内涵的批判性、时代延续的发展性、现实指向的价值性等层面展开分析研究,通过“追溯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生成过程——梳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判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续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金融危机中的解释力——坚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我国虚拟资本发展中的根本地位”的逻辑推演,明晰研究展开的具体演进路径。论文旨在探究并梳理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虚拟资本理论,展现理论对经济发展趋向的解释力及预判力,定位并论证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理论方位,加深对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主义危机实质的揭露及批判过程中作用的认知,强化对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的揭示进程中意义的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解读,从理论上论证其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性和价值性,为推进理论同现实实践的深度结合准备前提条件,并在不断丰富的现实基础上为推进理论的现代化(中国化)发展进程做出积极探索。同时,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金融风险及危机存在和运作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及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有效推进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根本指引我国新时代市场经济推进中金融事业的发展方向。

韩璐[4](2019)在《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对劳动这一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命题的深入研究和逻辑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劳动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劳动解放前景的希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从历史的审判、现实的批判,以及未来的研判中构成了一个在时空上贯连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并由此成为了在当代依然具有理论阐释力和实践价值的思想武器。而当我们潜入文本进行详细解读和阐释时,就又会发现,对劳动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概念本身,因为这个议题的考察可以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而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便有可能得以探寻到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整体性建构逻辑。也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批判劳动的本质和矛盾运动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而结合资本主义发展和对于整个人类劳动境况和生存境遇的反思,历史唯物主义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意涵。只有看到人,看到使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劳动,我们才能看到劳动过程所必然依托和建立的人的社会和人的历史关系,由此也才能真正寻找到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望到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为:理论溯源→文本解读→观点辨析→理解维度→当代价值。具体来说,一是以“广义”的理论来源为考察,即突破“三大来源”解读说,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人类思想史的灿烂星空中考察,通过立体的、整体的、演进的马克思主义时空视野来研究。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对文本按时间顺序的考察和阐释,对劳动观进行一个孕育、萌芽、创立、发展、延伸的理论发展轨迹的追寻,以期在历史动态的文本视域之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总体的劳动观加以梳理。三是注重劳动观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交锋”,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科学道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辨析与批判;并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寻求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之间关于“劳动观”理论内容表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每一个阶段主要代表着作的文本解读,辨析出理论的前后联系,进而展示出劳动观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统一。四是延伸和拓展对劳动观阐释的理解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内容与方法的具体联系中,深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劳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认识,深化对劳动观本身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内核的认识。五是将理论研究关照于当代现实,在前述历史的、文本的、辨析的解读基础上,让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劳动观在理论、实践、价值的当代视域中发声,进一步阐发马克思恩格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上述的内容,本文总体形成的观点或可能的创新点有如下几个:其一,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思想家通过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总体思想资源的选择、组合、改造和原创性的阐释过程中形成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也必须在尊重思想承继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其“发展史”的历史语境,阐明理论与这些“思想酵素”的源流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评价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把他们之间的思想互动机制呈现出来,由此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和解释学处境。其二,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本身的产物,从历史事实出发去形成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科学依据。对劳动历史资料的充分考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以对历史事实材料的占有为前提的;而在人类劳动史的解读中,历史唯物主义抽象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定义,也在现实经济活动各自具体化的事实和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哲学理论与社会经济过程紧密联系,劳动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演化内在嵌合,马克思恩格斯由此真正实现了反转抽象理性的哲学革命。其三,“劳动观”的理论内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单纯的割裂它们,谈论哪一个理论自身的演进,都是单薄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就是强调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意境中去探寻劳动观的全部理论内容,坚持把劳动观视为是一种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历史性的理论学说,进而在对劳动观的整体性把握中,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完成对自身丰富的、复杂的、完整的构建的。第四,对劳动的认识必须回归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这一哲学概念之中,由此,劳动观的理论张力才能真正凸显出来。“劳动观”是属于历史观范畴的,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才科学回答了劳动是人类从动物界超越出来的历史活动,也正是从对劳动、劳动力、劳动关系、劳动者、劳动解放的新的定位中,形成了解释历史的新的哲学派别,即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故此,马克思必然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发展史必须用劳动发展史来解释这样的独特结论。第五,美好生活的希冀正与劳动者的劳动处境、劳动尊严、劳动权利、劳动价值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探寻的“劳动”问题,不仅是对人类解放未来思考的珍贵启迪,也是留给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探寻的意义生长点。物质财富越充沛,科技越发展,越需要去反思和审视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越需要去尊重和敬畏人的劳动创造和人的智慧成果。物质生产本身的历史必然性必须要靠物质生产来超越,而人正是所有物质生产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掌控者,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文明的新境界,也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才能在这种最基本、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真实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刘芳[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历史嬗变研究 ——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视角》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分析时,强调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以及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并直接定义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劳动者中的模范代表身上的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投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劳模精神的内涵也产生了细微但不容忽视的变化。劳模精神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宝贵的精神资源,在当今中国具有极为突出的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模范的各方面变化归纳总结出劳模精神的变化规律以及背后的变化依据,并对当代劳模精神进行提升。本文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学科交叉法、大历史观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进行解读。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和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认识深化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主要选取劳动形成人的本质理论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理论,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三次大讨论,分别探讨了“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价值源泉是一元还是多元”和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典型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基本情况,分析出在劳模评选标准上愈加重视生产力贡献的变化。而在劳动模范的结构上,呈现劳动模范职业多样化,劳动模范高知化、年轻化,一线职工比例稳中有升等重要趋势。劳动模范的形象也从“苦干的老黄牛”向“创新型劳动模范”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20世纪80、90年代的“开拓创新、实干精神”到2005年“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关于劳模精神内涵的完整表述直到“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劳模精神时代内涵的变化也呈现经济效应不断提升、工人阶级本色不变以及榜样引领作用遭遇挑战等特征。本文主要从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认识深化和社会心理变化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历史嬗变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在新时代转入经济新常态,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了一系列变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深化是劳模精神嬗变的助燃器,而在社会心理层面,价值观、职业心理、消费心理的变化构成了劳模精神嬗变的内推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不仅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可以将劳模精神的哲学内涵、政治导向、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实践价值进行创造性提升,让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种项谭[6](2018)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及启示》文中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以来就陷入了争论,本文将其概括为“一个主题、两条战线、三足鼎立、四大热点”。在当今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是现实矛盾的反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揭示矛盾,指导矛盾解决,也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聚焦争论的热点问题,辨析争论各方观点、逻辑与论据,从中探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益启示,在一些方面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这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实现研究目的,本文首先从整体上考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和斯拉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否定论者以均衡价格理论和斯拉法体系为依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扞卫者的反批判。在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上提出要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事实依据,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概念,并把价值本质表述为“劳动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探讨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向与路径。在对三大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正面交锋进行整体考察之后,文章转入对具体问题的考察。价值源泉是经济学价值论核心问题,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不同意只有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多元论”观点。在辨析学界关于价值源泉“一元论”和“多元论”各种观点基础上,本文认为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坚守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底线,并依据对价值本质的认识,将创造价值的劳动概括为“交换劳动”。交换劳动创造价值,是对价值源泉的抽象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可以更直接地说明服务业劳动创造价值。商业劳动也是服务业劳动,也创造价值。承认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有一定的影响。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可以通过影响创造价值的劳动,对价值创造产生影响,本文对此也进行了简要分析。紧承价值源泉问题,本文接下来探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问题。我国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是以“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为名进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或依据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得出了“技术决定论”,或依据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得出了“需求决定论”,或者指责马克思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法存在逻辑矛盾。受否定论者、“一元决定论”者和“二元共同决定论”争论的启发,本文认为商品价值量决定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并不存在先验的价值,价值只能以价值量表现出来,而价格就是实现了的价值量。以对价值量决定的认识为基础,本文继续考察了价值转形问题。价值转形问题就是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否定论者要么认为价值转形无意义,要么认为在投入以生产价格计算的情况下,不能证明转形前后两对总量同时相等,价值转形问题无解,并以此作为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论据。肯定论者要么认为这是一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要么顺应挑战者的思路,在转形投入的情况下证明价值转形问题有解。在梳理中外学者关于价值转形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基础上,本文认为价值转形问题不是证明转形前后两对总量同时相等的问题,而是重新规定生产价格的问题。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转形前后的价值和生产价格这两个不同的量,生产价格不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其本身就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引发我国劳动价值论的争论重要原因之一,对价值分配的说明需要在对价值源泉、价值量决定、价值转形等问题作出说明之后才能进行。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就是按照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分配,其理论依据是要素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维护者对此予以了批判。一个主流的观点是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素价值论也不是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配只是所有权的体现。本文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劳动者是经济的主体,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有权占有劳动创造的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然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进行,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需要以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分析来研究和推进。要素价值论不能说明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反而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分析详细阐明了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对理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经过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胜任。在概括论文各章主要的观点之后,本文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它并不像否定论者所说的那样“过时了”、“没用了”,而是“正当时”,“更有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逻辑的必然。

王启慧[7](2018)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显着增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否具有时代价值饱受争议。本文基于大量马克思经典着作以文献研究法、重点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探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过程,研究其致力解决的时代问题;其次,从哲学视域先对“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进行梳理,理清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及根本目的;再次,从政治经济学视域对劳动价值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揭示,说明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最后,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及批判进行回应,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当代发展。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旨在从根本层面批判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颠倒的价值形式及其带来的物化社会关系。商品交换的表象掩盖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真相,是造成彼时商品经济时代和此时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根源。第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商品中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特点,证明出唯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一般商品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能够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第三,应对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和“价值”内涵进行时代拓展,应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部分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范畴,同时从国际的经济关系视角来研究市场经济蕴含的国际贸易的实质。第四,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运用中,要在尊重、保护劳动的基础上,既鼓励创新发展,又强调分配公平,使全社会在劳动创收中共享发展成果。总之,“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依然是印证当代经济发展的真理,应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齐丹[8](2016)在《劳动价值论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的发展》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探讨和浅析劳动价值论从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创立到马克思发展完善这一发展过程。通过对各个阶段每个代表人物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通过阅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劳动价值论作了理论与现实的思考,把劳动价值论从提出到发展再到完善蕴涵于经典着作中的基础理论中提炼出来,厘清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进行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在研究目的中简单系统的介绍了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的,到亚当·斯密创立劳动价值论再到大卫·李嘉图发展劳动价值论到最后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同时列举了本文的两种研究方法,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本文第二部分对亚当·斯密开创了劳动价值论进行浅析,首先简单阐述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如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即是财富、价值的标准是谷物等内容,也对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贡献进行分析,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尺度。本文第三部分是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其中大卫·李嘉图对于亚当·斯密的概念的界定与区分有了初步的继承。大卫·李嘉图对与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及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继承。其次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的批判,批判亚当·斯密以谷物作为价值标准,并对明确价值的标准是劳动、衡量劳动的工具是必要劳动时间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本文第四部分是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卡尔·马克思在继承与批判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基础上,发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并深入研究与解决,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文通过从商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自从提出,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威廉·配第由最先提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但配第没有区分使用价值和价值,他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他的劳动价值论是原始的、粗糙的。亚当·斯密继承了威廉·配第的学说,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阐明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标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系统的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克服了亚当·斯密理论的混乱与矛盾,坚持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他进一步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外,还提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卡尔·马克思在继承与批判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基础上,发现古典经济学家对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并以商品为研究的出发点,从价格的现象形态中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从交换价值的外在表现揭示出价值的内容,阐释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在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具有二重性学说,阐明了价值规律的内涵,最终实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薛宇峰[9](2012)在《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一个批判性评述》文中研究表明一、问题的所在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自提出以来,各种争论绵延至今。尽管该理论自身有其局限性,但围绕该理论的争论开启了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脱离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正统"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步脱离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正统"的桎梏的历史。这一历史至今

薛宇峰[10](2011)在《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批判》文中指出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既涉及"新解释"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涉及"新解释"学派在方法论上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围绕"新解释"学派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所发生的争论的总结与归纳展开讨论,并给出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

二、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数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数理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相关概述
        2.1.1 数理分析基本概述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
        2.1.3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理特性
    2.2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
        2.2.1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根本前提
        2.2.2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直接目的
        2.2.3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递阶逻辑
    2.3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时代贡献
        2.3.1 马克思独创0/0求导法
        2.3.2 马克思合理化微分过程
        2.3.3 马克思突破数学跨越关键理论
    2.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内在依据
        2.4.1 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发展必然
        2.4.2 数理分析抽象理论的基本方法
        2.4.3 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思想
        3.1.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数理思想
        3.1.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数理思想
        3.1.3 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形式数理思想
        3.1.4 价值规律与商品拜物教数理思想
    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数理表达
        3.2.1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3.2.2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3.2.3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解析
        3.3.1 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3.3.2 劳动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3.3.3 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4.1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思想
        4.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数理思想
        4.1.2 剩余价值生产数理思想
        4.1.3 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和形式数理思想
    4.2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经典数理表达
        4.2.1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4.2.2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4.2.3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4.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解析
        4.3.1 剩余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4.3.2 剩余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4.3.3 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5章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5.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思想
        5.1.1 资本循环和周转数理思想
        5.1.2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数理思想
        5.1.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数理思想
        5.1.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数理思想
        5.1.5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数理思想
    5.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经典数理表达
        5.2.1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假设前提
        5.2.2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分析
        5.2.3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模型
    5.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解析
        5.3.1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5.3.2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5.3.3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6章 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1 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学术研究的能动作用
        6.1.2 全面认识数理分析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价值
        6.1.3 辩证分析国外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演进逻辑
    6.2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政治性
        6.2.2 深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学理性
        6.2.3 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基础性
    6.3 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解释力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问题导向
        6.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应用领域
        6.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理论体系
    6.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路径
        6.4.1 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
        6.4.2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原则
        6.4.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价值视阈下智能劳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智能劳动及其哲学一般
    2.1 智能劳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智能劳动含义
        2.1.2 智能劳动、抽象劳动、机器自动化概念辨析
    2.2 智能劳动的特征
        2.2.1 衍生性
        2.2.2 相对独立性
        2.2.3 价值创造性
    2.3 智能劳动形成历史
        2.3.1 活动到劳动:人的行为的进化
        2.3.2 人的劳动外化到劳动的非人化:智能劳动形成
        2.3.3 从IT硬件到算法软件创造性应用:智能劳动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智能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3.1 劳动:价值的原点
        3.1.1 何为价值?
        3.1.2 劳动是价值生成的源泉
        3.1.3 从劳动到活劳动价值的理论求索过程
    3.2 劳动价值理论及当代困境
        3.2.1 从活劳动到需要:后劳动价值理论的演进
        3.2.2 计量、主体、对象:现有价值论的三重困境
    3.3 智能劳动对价值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3.3.1 智能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
        3.3.2 智能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
第四章 智能劳动对异化现象的消解及对相关前沿问题的理性回应
    4.1 智能劳动对劳动异化的消解与人本复归
        4.1.1 智能劳动是劳动解放实现的重要途径
        4.1.2 智能劳动推动人和物的和谐统一
        4.1.3 智能劳动的全面推进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复归
    4.2 质疑与挑战:智能劳动的相关理性回应
        4.2.1 智能劳动面临的挑战与质疑
        4.2.2 社会主体的分化隐忧及智能劳动的现实批判
        4.2.3 社会主体信息的泄露与智能劳动的逻辑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就及论文发表情况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七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架构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演进特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历史生成性
        二、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关联性
        三、虚拟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向性
    第二节 商品价值形态的历史嬗变及货币的潜在虚拟化
        一、货币在商品价值体系中的历史出场
        二、货币内在矛盾在商品矛盾转移中的凸显
        三、货币的内生信用向度及虚拟化趋向
    第三节 信用的时代更替及对虚拟资本的基础作用
        一、信用向现代信用的过渡
        二、信用的杠杆作用及对虚拟货币完成的基础性
        三、资本逻辑中信用扩张同货币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第四节 货币资本化及资本虚拟化的历程推进
        一、货币流通转向资本流通
        二、产业资本衍生生息资本
        三、生息资本催生虚拟资本
第二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
    第一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逻辑阐释及形态表达
        一、内在生成逻辑之一:“资本化”虚拟资本及其有价证券形态
        二、内在生成逻辑之二:“派生化”虚拟资本及其信用票据形态
    第二节 虚拟资本的特征阐发
        一、虚拟资本的虚拟性
        二、虚拟资本的风险性
        三、虚拟资本的寄生性
        四、虚拟资本的价格复归性
    第三节 虚拟资本的机制梳理
        一、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
        二、虚拟资本的价格机制
        三、虚拟资本积累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
    第四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特质
        一、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传承”
        二、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升级”
        三、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探底”
    第五节 虚拟资本的双重效应
        一、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
        二、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负向效应
        三、虚拟资本双重效应的历史统一性
第三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展现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新的规定性
        一、虚拟资本深化资本的商品化
        二、银行资本推动资本的社会化
        三、总利润“质的区别”强化资本的独立化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批判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揭露虚拟资本的拜物教幻象
        二、虚拟资本理论批判虚拟资本扩张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前瞻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昭示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
        二、虚拟资本理论预判经济发展的金融风险
    第四节 虚拟资本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在场:虚拟资本理论的真理性存在
        二、虚拟资本理论文本分析的解释境域:前见的历史性存在
        三、虚拟资本理论理解深化的有效滤镜:间距的客观性存在
第四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赓续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延续
        一、金融资本概念的提出
        二、金融资本的系统分析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成发展
    第二节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现实演进
        一、虚拟资本催生虚拟经济的逻辑进路
        二、虚拟经济存在及运作的基本特性
        三、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对虚拟经济发展的原则限定
        一、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
        二、机能资本是经济社会合理运行的初始根基
        三、虚实经济的动态均衡是经济有序运作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语境中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经济虚拟化的系统运作机制
        一、经济虚拟化的动力溯源
        二、经济虚拟化的演进支撑
        三、经济虚拟化的发展限度
    第二节 经济虚拟化视角中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存在条件
        二、金融危机的运行机理
        三、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第三节 金融危机实质的科学剖析
        一、西方经济理论对金融危机的应对
        二、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幻象的祛蔽
        三、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危机根源的揭示
第六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虚拟资本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状况梳理
        一、虚拟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历程
        二、金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虚拟资本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视阈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优势体现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效益共享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价值旨归
    第三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实体经济的主导性:夯实虚拟资本发展的根基
        二、推进虚拟资本的适度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三、完善金融领域宏观管理:提升虚拟资本运行的保障
        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我国金融发展的风险
    第四节 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理论指引
        一、本质论视角认识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维特性
        二、认识论层面领会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重关系
        三、价值论向度理解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三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思想来源的总体评述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劳动思想
        一、荷马时代:分配的正义与劳动的价值
        二、古希腊时期:被鄙视的劳动与初期的分工
        三、古罗马时期:劳动者的惨景与公正的希冀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劳动救赎说与价格公平论
        二、新教伦理:劳动天职说与神意分工论
    第四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劳动是财富之父和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与劳动尺度概念
        三、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与相对工资说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从康德到谢林:人是什么和“活动”的原则
        二、黑格尔:“否定性行动”与自由真正的“显现”
    第六节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和差别分配原则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和劳动协作制
        三、欧文:劳动价值论和分配正义思想
    第七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一、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行动哲学和“实践”的范畴
        二、从费尔巴哈到赫斯:“感性直观的人”和行动的哲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观形成史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思想萌芽
        一、德语作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观
        二、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的哲学史探寻
        三、《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的探寻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
        二、《德法年鉴》时期:向实践的唯物哲学的转变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历史之谜
        四、《神圣家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迈向成熟“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性活动”的哲学革命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唯物史观的形成
        三、《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雇佣劳动与资本》:雇佣关系的对抗性及向自由劳动的复归
    第四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成熟发展时期
        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一般劳动”的概念
        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创造资本的劳动
        三、《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劳动”的本质内涵
        四、《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成熟表述
    第五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劳动论”
        二、“两大历史笔记”:人类社会发展史与劳动解放的真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扞卫与发展
    第一节 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天才萌芽”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劳动者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扞卫
        一、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所做出的贡献
        二、《反杜林论》对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扞卫
    第三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创造性引申与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反自然性和反人性的批判
        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劳动”地位的评述
        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历史哲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一节 释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谈论“劳动”?
        二、劳动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实践唯物主义范畴?
        三、能否以“劳动”来透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劳动——人
        一、青年马克思为什么选择伊壁鸠鲁?
        二、“自由意志”如何关照到“现实的人”?
        三、批判的矛头何以指向“劳动”?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何以是“劳动——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逻辑:劳动的历史与现实的人
        一、一般劳动与人的自然属性
        二、生产劳动与人的社会存在
        三、雇佣劳动与人的异化状态
        四、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理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理论回应与时代关照
    第一节 理论回应: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一、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会怎样回应?
    第二节 时代关照:现代科技所催生的新劳动形态
        一、三次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的改变
        二、新劳动形态下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遇到的质疑
    第三节 当代价值:体面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体面劳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本质诉求
        二、新时代对劳动主体地位的强调
    第四节 未来理想:通往自由之路
        一、共产主义是劳动自由解放的理想社会
        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历史嬗变研究 ——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2.1.1 劳动形成人的本质
        2.1.2 劳动创造价值
    2.2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
        2.2.1 20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
        2.2.2 20世纪90 年代初:劳动价值一元与多元之争
        2.2.3 2000年至今: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
3 改革开放40年来劳模及劳模精神发展演变
    3.1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模范的变化
        3.1.1 劳模评选标准变化
        3.1.2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模范结构变化
        3.1.3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模范形象变化
    3.2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
        3.2.1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
        3.2.2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时代内涵变化特征
4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嬗变的因素分析
    4.1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是劳模精神嬗变的基石
        4.1.1 从计划转向市场:开拓创新、实干的劳模精神
        4.1.2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阶段:劳模精神24 个字的本质内涵
        4.1.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劳模精神的当代发展
    4.2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是劳模精神嬗变的助燃器
        4.2.1 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2.2 江泽民、胡锦涛: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分配制度的革新
        4.2.3 习近平:突出劳动价值本身与创新劳动论
    4.3 社会心理变化是劳模精神变迁的内推力
        4.3.1 价值观:从物质主义倾向逐渐走向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4.3.2 社会职业心理:从二元结构到职业多元化
        4.3.3 消费心理:从消费主义转向理性消费
5 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传承
    5.1 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5.1.1 国家层面: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5.1.2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
        5.1.3 个人层面:实现人生价值
    5.2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创造性提升
        5.2.1 劳模精神的哲学内涵提升
        5.2.2 劳模精神政治导向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提升
        5.2.3 劳模精神的实践提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概述
    二、选题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是对现实矛盾的反映
        (二)从争论中获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益启示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均衡价格理论、斯拉法体系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面交锋
    第一节 三大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二、均衡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斯拉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否定论者与肯定论者以三大价值理论为依据的争论
        一、要素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三、供求价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四、斯拉法体系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第三节 理论交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事实依据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概念
第二章 价值源泉:什么创造价值
    第一节 我国学者关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一、“一元论”的具体观点及争论
        二、“多元论”的具体观点及争论
    第二节 从价值源泉争论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坚守底线
        二、交换劳动创造价值
        三、关于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
        四、生产要素与价值创造
第三章 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决定
    第一节 关于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的争论
        一、争论概述
        二、否定论者的观点
        三、“一元决定论”的观点
        四、“二元共同决定论”的观点
    第二节 从争论得到的启示
        一、总结与评论
        二、商品价值量决定过程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三、价值与价格
第四章 价值转形问题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争论
        一、庞巴维克与希法亭之争
        二、“狭义”转形问题的争论
        三、“广义”转形问题的争论
        四、西方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及其争论
    第二节 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观点
        一、转形研究的A体系与B体系
        二、在动态过程中求解价值转形问题
        三、平分余量论
        四、价值转形问题是个“伪问题”
    第三节 总结与启示
        一、价值转形问题的由来
        二、价值转形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三、生产价格不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生产价格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商品价值
第五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对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几点认识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分配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一)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观
        (二)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小结
第三章 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含义及剖析
        (一)马克思的“价值”哲学
        (二)从价值本质追溯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本质问题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一)哲学方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二)逻辑方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小结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所展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全景图
        (一)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
        (二)以资本主义所有权为基础的劳资对立关系
        (三)劳资对立关系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展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理论价值
        (一)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
    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及对质疑的回应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与批评
        (二)对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回应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延伸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运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劳动价值论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初始发展
    2.1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2.1.1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1.2 劳动创造价值
        2.1.3 价值即是财富
        2.1.4 价值标准是劳动或谷物
        2.1.5 工资、利润、地租是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
        2.1.6 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变化
    2.2 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2.2.1 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基础
        2.2.2 界定了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概念
        2.2.3 明确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
        2.2.4 突出了劳动是社会财富增进的基石
        2.2.5 阐释了价值规律的雏形
        2.2.6 受重农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谷物生产的重要性
        2.2.7 基本概念界定不够科学清晰导致结论的矛盾
        2.2.8 不能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的来源
第3章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
    3.1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
        3.1.1 继承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和界定
        3.1.2 继承了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1.3 继承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3.1.4 继承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
        3.1.5 继承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
    3.2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3.2.1 批判了亚当·斯密谷物是价值标准的观点
        3.2.2 明确了价值标准是劳动
        3.2.3 提出了衡量劳动的工具是必要劳动时间
        3.2.4 论证了价值决定价格
        3.2.5 阐释了平均工资、平均利润构成商品自然价格的观点
        3.2.6 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3.3 对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3.3.1 是在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批判发展
        3.3.2 充实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3.3.3 奠定了货币中性理论的基础
        3.3.4 奠定了萨伊定律的基础
        3.3.5 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不够科学
        3.3.6 不能科学解释平均利润来源和价值向价格转化
第4章 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完善
    4.1 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4.1.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1.2 劳动具有二重性
        4.1.3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4.1.4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1.5 加总的简单劳动等于复杂劳动
        4.1.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是简单劳动
    4.2 对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4.2.1 其理论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发展
        4.2.2 以商品作为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起点
        4.2.3 科学界定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概念
        4.2.4 明晰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并阐明价值规律的内涵
        4.2.5 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和劳动力本身价值的区别
        4.2.6 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4.3 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4.3.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4.3.2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 刘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2]价值视阈下智能劳动探析[D]. 毛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靳永茂. 兰州大学, 2020(01)
  • [4]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D]. 韩璐. 兰州大学, 2019(02)
  • [5]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历史嬗变研究 ——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视角[D]. 刘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及启示[D]. 种项谭.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D]. 王启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劳动价值论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的发展[D]. 齐丹. 吉林大学, 2016(11)
  • [9]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一个批判性评述[A]. 薛宇峰. “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 2012
  • [10]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批判[A]. 薛宇峰.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 2011

标签:;  ;  ;  ;  ;  

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