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一、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楠[1](2016)在《microRNA98靶向N-RAS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iR-98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寻找mi R-98的潜在靶基因并初步探讨miR-98参与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作用机理。方法1、miR-98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real-time PCR检测3例新鲜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高转移细胞系ACC-M以及低转移细胞系SACC-83中miR-98的表达水平。采用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mi R-98mimics使miR-98过表达,并通过RT-PCR验证。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划痕实验、趋化运动实验检测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miR-98靶向N-RAS通过RAS信号通路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作用机理: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PicTar、miRbase等对miR-98潜在的靶基因结合位点进行分析,发现N-RAS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中多个软件预测的共同结合位点区域。构建包含结合位点的野生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WT-NRAS-PGL3-control及突变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MUT-NRAS-PGL3-control。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N-RAS是mi R-98的靶基因。miR-98mimics转染细胞调高mi R-98的表达水平后,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RAS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N-RAS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下游MAPK/ERK信号通路中ERK、p-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p-AKT的表达变化。收集我院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43例及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中N-RAS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miR-98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高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低转移细胞系SACC-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ACC-M作为细胞模型,转染miR-98 mimics调高miR-98的表达水平;MTT结果显示miR-98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下降;流式细胞术提示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而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表明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向S期的转化进程中;划痕闭合延迟、趋化实验穿膜细胞数减少,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Transwell小室穿过基质的细胞数减少,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下调。2、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PicTar、miRbase分析结果显示N-RAS是miR-98的靶基因之一,3个靶基因数据库的预测结果显示的其结合位点均含有位于N-RAS基因3,端的186-192的碱基序列。miR-98 mimics转染后48h,RT-PCR验证miR-98在转染组中的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iR-98过表达后N-RAS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RAS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浆,miR-98过表达后胞浆的荧光信号减弱。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miR-98能够显着抑制野生型报告基因载体WT-NRAS-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而对突变型报告基因载体MUT-NRAS-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miR-98 mimics转染后48h,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iR-98过表达后MAPK/ERK信号通路中ERK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变,而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变,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主要在胞浆中呈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83.7%(36/43),N-RA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型、颈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1、miR-98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状态。miR-98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中G0/G1期向S期的转化进程,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抑制ACC-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2、N-RAS是mi R-98的靶基因,其过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相关。miR-98通过调控N-RAS下游的MAPK/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唐黎黎,农晓琳[2](2014)在《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可发生于涎腺、泪腺、汗腺、乳腺以及上颌窦内、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内壁的腺体等全身各部外分泌腺组织,因好发于大小涎腺中较小腺体,近年对涎腺来源的腺样囊性癌研究较为深入。腺样囊性癌生长速度缓慢,但由于其嗜神经血管生长及易远处转移的特点,使得腺样囊性癌易复发、早期转移率高,需要随访的周期较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与细

周利晓[3](201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腺体,在颜面部的涎腺中发生最多,其次是泪腺。泪腺腺样囊性癌是泪腺上皮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并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其发生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多形性腺瘤。泪腺腺样囊性癌进展快,预后差,且其发病机制不明,除了手术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机制,寻找与其发生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肿瘤是一类由于某些染色体上的DNA损伤引起细胞内某些基因异常表达,以致细胞生长失去控制、缺乏分化及异常增生的一类复杂的基因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的特征基因在不同组织(如癌、瘤、正常组织)的表达具有差异性。探索发现这些表达差异的特征基因,对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做好早期预防及预后有着重大意义。Survivn和Livin是新近发现的IAPs家族中两种最具有表达特异性的凋亡抑制蛋白,能够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因子的活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另外,在现代抗肿瘤药物中,中药占居重要的地位,其中银杏叶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及辅助化疗作用,其能够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加速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不良反应较少,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析,及银杏叶提取物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很少有报道。目的通过比较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中药银杏叶提取物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Survivin Caspase-3表达的影响,为明确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理及探索新的治疗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RT-PCR、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数学算法探讨基因间表达的相关性。2.通过体外培养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来分析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 Livin和Survivin在正常泪腺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在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量不断增加。Caspase-3在正常泪腺组织中高表达,在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量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下降。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Caspase-3和L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系,Survivin仅与肿瘤的大小及转移有关系。3.不同浓度的EGB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量效关系显着(P<0.01)。EGB的加入能够使ACC-2细胞Go-G1期逐渐增加,G2-M期和S期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ACC-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EGB不同浓度对ACC-2细胞Livin和Survivin基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与之相反,Caspase-3基因的相对含量则随着EGB给药剂量的加大而逐渐增高。结论1.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可能与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异常上调及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Caspase-3、Livin的表达与泪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Survivin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3.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对Caspase-3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剂量的增加,其促进或抑制效应增强。

林婷婷[4](2010)在《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目前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利用纳米技术及局部化疗减少全身化疗缺乏选择性、副作用大的问题。制备连接有叶酸(folic acid,FA)的长春新碱(vinscristine, VCR)靶向缓释纳米微球(nanopaticles, NPs),简称为FA-PLGA(VCR)-NPs,观察其理化特征;评估该药物对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及裸鼠眼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寻找眼眶腺样囊性癌治疗的新靶标,即肿瘤干细胞。观察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CD44、CD133和ABCG2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研究它们与病理分型、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75例眼眶腺样囊性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手术记录、病理分型及随访记录。2.采用改良的复乳法制备FA-PLGA(VCR)-NPs;MTT比色法观察空白微球PLGA-NPs的毒性,比较VCR原药、载药微球PLGA(VCR)-NP和FA-PLGA (VCR)-NPs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条件下对ACC-2细胞的影响;FITC标记微球,荧光显微镜观察PLGA-NPs与FA-PLGA-NPs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建立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移植瘤,分别予以瘤内注射生理盐水、VCR、PLGA-NPs、PLGA(VCR)-NPs和FA-PLGA(VCR)-NPs,局部给药一次,隔天测量肿瘤体积变化,计算体积抑制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肿瘤组织内残余VCR浓度,透射电镜及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标本。3.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标本33例,复发切除标本5例及6例荷瘤裸鼠移植瘤标本的CD44、CD133和ABCG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眼眶实体型腺样囊性癌2年复发率为85%(17/20)、5年复发率为100%(19/19),而腺样-管状型分别为23.53%(8/34)和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p=0.000;5年,p=0.003)。前者发生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例数亦多于后者。肿瘤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5年复发率为70%(14/20),低于单纯手术切除的复发率92.86%(13/14)(p=0.198)。首次手术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5年复发率为25%(1/4),低于复发后再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病例的75%(6/8)(p=0.222),γ刀、粒子刀、化疗及生物治疗的效果不能确定。局部蔓延主要是至颅内、副鼻窦和颞窝,远处转移可到达肺、骨、肝、耳前淋巴结。5年远处转移率为25.71%(9/35),肺转移和骨转移各占33.33%(3/9)。5年生存率74.29%(26/35),死亡率25.71%(9/35),无瘤生存率37.14%(13/35),10年无瘤生存率17.14%(6/35)。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颅内蔓延。肿瘤切除联合放射治疗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16/20)。2.FA-PLGA(VCR)-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49.2nm,载药率4.53%,体外释放时间达14天;PLGA-NPs与ACC-2细胞共培养5天,细胞存活率达80%以上;给药后第4、5天FA-PLGA(VCR)-NPs对ACC-2细胞的抑制率显着高于VCR,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微球附着于肿瘤细胞表面,这种识别可以被FA竞争性抑制;FA-PLGA(VCR)-NPs组及PLGA(VCR)-NPs组对裸鼠肿瘤的体积抑制率显着高于VCR组(前者p=0.016,后者p=0.029),FA-PLGA(VCR)-NPs组高于PLGA(VCR)-NP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376);给药后第1、7、14天肿瘤组织中残留药物浓度存在差异(p=0.000);透射电镜观察14天肿瘤细胞内仍有高电子密度的纳米颗粒聚集,肿瘤细胞坏死明显,注射周围组织结构形态正常。3.CD44阳性表达率为54.5%(18/33)。实体型阳性率76.9%(10/13),多呈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边缘浸润灶,而在肿瘤细胞密集处常常没有着染;筛网型阳性率为40%(8/20),大多分布在腺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即肌上皮细胞,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72);在非炎症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泪腺组织中CD44亦有阳性表达。CD133阳性表达率为57.6%(19/33),在实体型和筛网型中分别为76.92%(10/13)、45%(9/2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7);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淡黄色至棕褐色,部分病例同时表达于胞浆和胞核,其中实体型标本有46.15%(6/13),均属于发生转移或死亡的病例,筛网型有40%(8/20),其中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4例四年内无复发;在非恶性肿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泪腺组织中均无表达。ABCG2阳性表达率为21.2%(7/33),在实体型和筛网型中分别为30.77%(4/13)、15%(3/2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93);ABCG2阳性表达细胞具有沿血管分布的倾向。CD44、CD133及ABCG2在预后较好组(4年无复发)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预后差组,无复发组低于发生转移或死亡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D44阳性表达和CD133的阳性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416,p=0.016)。在6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标本中,CD44阳性1例,CD133表达阳性1例,ABCG2表达阳性4例。结论1.腺样囊性癌是高度恶性的眼眶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均影响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2.叶酸靶向长春新碱纳米缓释微球具有稳定的载药率和体外释放行为,具有良好的靶向识别力,体外细胞学实验及荷瘤裸鼠体内实验均证实具有优于原药的抗肿瘤能力。3.在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中存在CD44、CD133及ABCG2阳性细胞,分别表达于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的不同部位,其表达随着病程进展而变化,可能会影响预后,但并不能作为评估预后的因素。

陈正岗[5](2010)在《沉默Id-1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建立能够实时监测、连续动态观察肿瘤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裸鼠在体绿色荧光腺样囊性癌ACCM肿瘤模型。2.探讨裸鼠舌体移植腺样囊性癌瘤体内注射小干扰RNA慢病毒载体进行RNA干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应用慢病毒载体的可能性。3.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Id-1基因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对腺样囊性癌ACCM的抑制作用。4.探讨Id-1基因的表达在腺样囊性癌ACCM的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ACCM新的靶向治疗的重要分子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 ACCM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mg/ml和链霉素100mg/ml的DMEM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培养。逆转录病毒颗粒pLEGFP-N1(病毒滴度为108 Cfu/L)用0.45μm的滤膜过滤,再加入终浓度为8μg/ml的Polybrene组成感染液。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收集ACCM细胞,按1×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常规培养12-16h后,加入上述感染液,培养24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48h,经G418 (800μg/ml)筛选出阳性克隆。应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筛选,并进行扩大培养,最终获得单细胞克隆细胞株(ACCM-GFP)。2.胰蛋白酶消化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感染的ACCM细胞(ACCM-GFP),用含有胎牛血清的4℃预冷的DMEM清洗3遍,最终稀释成密度为2×106个/ml,收集后40min内完成细胞注射,注射前可置于冰上暂时保存。注射部位为裸鼠舌背中线处前2/3与后1/3交界处粘膜下,注射剂量为0.1ml/只。裸鼠为6周龄,体重20-25g。3. ACCM-GFP肿瘤细胞接种7天后,在不同的时间点,用99.9%的乙醚进行吸入麻醉,并用实体荧光成像系统进行摄像分析。以465nm蓝光激发,观察裸鼠原发灶及淋巴结等部位GFP表达情况。同时,对获得的ACCM-GFP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观测,并与ACCM细胞在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以及组织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体外进行细胞培养,提取ACCM-GFP细胞和ACCM细胞的总RNA和总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Id-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4. ACCM-GFP细胞注射2周后,以瘤体内多角度注射慢病毒载体对ACCM-GFP肿瘤进行RNAi,隔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Id-1-siRNA-Lentivirus和NC-siRNA-Lentivirus注射量为100μl (Id-1病毒滴度为5×108TU/ml; NC病毒滴度为1×109TU/ml,应用时稀释成5×108TU/ml);复感染指数(MOI)为1:50。5.自注射慢病毒载体后隔日测量肿瘤体积大小以观测RNAi后肿瘤生长的变化;在肿瘤RNAi后的第3、4、5、6、7、10、14天分别处死实验组(感染Id-1-siRNA-Lentivirus组)、阴性组(感染NC-siRNA-Lentivirus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感染慢病毒载体组)裸鼠并切取组织标本,同时观测RNAi后的肿瘤在实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的图像;对切取标本进行组织总RNA提取和组织总蛋白提取,分别进行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内Id-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对肿瘤RNAi后第7天的组织切取标本制备肿瘤标本蜡块,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物Ki-67的表达检测。6.体外以Id-1-siRNA-Lentivirus感染ACCM细胞(MOI为1:50),感染24h、48h、72h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感染效率(激发波长488nm,发射波长675nm),同时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测被Id-1-siRNA-Lentivirus感染的ACCM-GFP细胞,判断慢病毒感染效率;6孔板内每孔种入2×104ACCM细胞,过夜,使汇合率达到50%-80%,按照MOI为1:50加入Id-1-siRNA-Lentivirus和NC-siRNA-Lentivirus;感染4天后进行Hoechst法凋亡检测,研究RNAi Id-1基因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将ACCM细胞96孔板种板,每孔200μl,103个/孔,置37℃; 5%CO2温箱培养,待细胞贴壁,培养24小时后按照MOI为1:50加入Id-1-siRNA-Lentivirus和NC-siRNA-Lentivirus,感染1、2、3、4、5、6、7、8天分别以MTT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研究RNAi沉默Id-1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在6孔板中用Id-1-siRNA-Lentivirus感染ACCM细胞后第5天,应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瑞氏染色法)。研究结果:1.经高浓度G418筛选培养并通过有限稀释法后获得的稳定表达GFP的单克隆ACCM细胞株(ACCM-GFP),在去除G418筛选压力后继续培养2个月以及冻存6个月复苏后,细胞仍能稳定表达GFP,仍可观测到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GFP分布于整个ACCM-GFP细胞质中。2.组织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测ACCM细胞与ACCM-GFP细胞无显着差异,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上皮样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细胞单层贴壁生长,界限清楚。胞浆少,可见透亮度深浅不等的颗粒,核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浆比例高,核仁2-3个,清晰可见,并可见巨大融合细胞。细胞分裂相多见,并有多级核分裂,排列紧密时细胞互相镶嵌成铺路石样,密度再增高时可重叠生长,表现为接触抑制消失;ACCM-GFP细胞与ACCM细胞相比,其增殖能力无显着差异;体外培养发现其侵袭能力无显着差异;其Id-1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3.裸鼠舌体种植ACCM-GFP细胞成瘤率为100%;体外检测Id-1-siRNA-Lentivirus慢病毒感染效率,感染24h时,病毒的感染效率为24.89%;48h时感染效率为68.45%;72h时可高达83.5%;同时分别以以绿色和红色荧光观察被Id-1-siRNA-Lentivirus感染的ACCM-GFP细胞,通过细胞计数判断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可高达80%。4.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ACCM-GFP裸鼠肿瘤模型,瘤体的绿色荧光信号强烈,肿瘤实性质地,呈分叶或结节状,边界呈波浪状,瘤体内可见囊腔;3周时,可以观测到颌下淋巴结转移灶,转移波及区域范围较小,但是荧光信号强烈;3周时未见肺转移及其它远处转移病灶。进行RNAi的ACCM-GFP肿瘤在465nm波长光线下激发出较弱强度的绿色荧光,在560nm波长光线下激发出高强度的红色荧光。5.RNAi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肿瘤生长趋势及生长速度较为一致,肿瘤体积大小无显着差异,实验组在RNAi后12d之前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第14天后肿瘤的体积虽然仍为增长上升趋势,但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 RNAi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可达26.14%-39.17%。RNAi后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物Ki-67在实验组的表达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差异(P>0.05)。6.进行Id-1 RNAi的ACCM-GFP肿瘤组织Id-1 mRNA自RNAi第4天起出现表达水平下调,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 Id-1-siRNA对Id-1 mRNA的表达抑制率可达42.76%; RNAi后第4天至第14天之间的裸鼠肿瘤mRNA表达水平下调后保持相对稳定水平;RNAi第4天开始,Id-1蛋白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并且到达第6天时,蛋白表达下降至相对稳定水平。7.相关体外实验研究中,感染Id-1-siRNA-Lentivirus的ACCM细胞体积缩小,膜皱缩,细胞核皱缩呈致密浓染、核凝聚变小,染色较深;染色质破裂成大小不等的碎片,或呈块状,并有边集现象,核染色强度变淡,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计数相同视野内发生细胞凋亡的细胞数目,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 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验组中感染Id-1-siRNA-Lentivirus的ACCM细胞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接受Id-1-siRNAi的ACCM细胞第5天起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实验组对细胞抑制率大约为40%-50%。结论:1.同一ACCM细胞可以相继接受2次以上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其基因组可以多次嵌入外源病毒基因而本身的基因表达和生物学特性不受影响。Id-1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在ACCM细胞和ACCM-GFP细胞中基本一致。2. ACCM-GFP荧光肿瘤模型可以长期稳定地表达GFP,有利于长期无创、实时和动态地观测肿瘤的生长变化、浸润、侵袭、远处转移以及治疗效果等,同时也为早期肿瘤变化的观测提供了可能,可以及时捕捉到早于临床症状出现的变化。是研究腺样囊性癌的最佳肿瘤模型之一。3.本实验应用的慢病毒载体具有高感染效率、表达稳定和较高的生物安全性等特点。4.特异性Id-1-siRNA可以显着降低Id-1基因在腺样囊性癌ACCM肿瘤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肿瘤的生长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5.Id-1基因在腺样囊性癌肿瘤中与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等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Id-1基因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理想的靶基因。6.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具有稳定、高效、给药方式接近临床等优势,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基因治疗技术,在腺样囊性癌的基因治疗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刘定斌[6](2010)在《转移相关基因KAI1、Tiam1、XAGE-1b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腺样囊性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受许多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包括:肿瘤转移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和其它一些与转移相关的基因。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对腺样囊性癌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试图阐明ACC预后与三种转移基因KAI1、Tiam1、XAGE-1b的相关性,为患者的预后和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临床收集的39例腺样囊性癌标本、12例对照腮腺组织和ACC-2、ACC-M细胞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组织标本和ACC细胞的HE染色、组织标本和ACC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抗体为KAI1、Tiam1、XAGE-1b,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分析,获得不同研究标本间的光密度值。通过比较和计算不同研究标本间光密度值的差异,分析相互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KAI1、Tiam1、XAGE-1b蛋白表达阳性的MOD值量化指标,用K-S检验各组样本正态性,组间Levene检验检查方差齐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检查各组数据,均近似正态分布,Levene检验各组数据方差齐同。KAIl的表达:在对照腮腺组织中MOD值大于ACC组织标本,P<0.01,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三次重复实验中ACC-2的MOD值均大于ACC-M,P<0.05,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I1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显着关系:TNM分期为Ⅰ~Ⅱ期的KAI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Ⅲ-Ⅵ期;肿瘤直径≤4cm的KAI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4cm的。Tiam1的表达:在对照腮腺组织中MOD值小于ACC组织标本,P<0.01,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三次重复实验中ACC-2的MOD值均小于ACC-M,P<0.05,提示两者有差异。Tiam1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显着关系:TNM分期为Ⅲ-Ⅵ期的Tiam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Ⅰ-Ⅱ期;肿瘤直径>4cm的Tiam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4cm的。XAGE-lb的表达:在对照腮腺组织中MOD值小于ACC组织标本,P<0.01,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三次重复实验中ACC-2的MOD值均小于ACC-M,P<0.05,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AGE-1b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显着关系:TNM分期为Ⅲ-Ⅵ期的XAGE-1b蛋白表达显着高于Ⅰ-Ⅱ期;肿瘤直径>4cm的XAGE-1b蛋白表达显着高于≤4cm的。KAI1与Tiaml的相关系数r=-0.429,双侧Pearson检验P=0.006(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KAI1与Tiaml高度负相关。Tiaml与XAGE-lb的相关系数r=0.411,双侧Pearson检验P=0.009(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Tiam1与XAGE-1b高度正相关。KAI1与XAGE-1的相关系数r=-0.590,双侧Pearson检验P=0.026(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KAI1与XAGE-1b负相关。结论(1)与对照腮腺组织相比,ACC标本中KAIl低表达、Tiam1和XAGE-1b高表达;(2)ACC患者临床分期越晚和肿瘤直径越大,KAI1表达越低,Tiaml和XAGE-1b表达越高;KAI1、Tiam1、XAGE-1b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3)在ACC标本中KAI1与Tiaml高度负相关,Tiam1与XAGE-1b高度正相关,KAI1与XAGE-1b高度负相关。

刘定斌,秦兴军,葛淑芬[7](2009)在《转移相关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 ccarcinoma,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国内统计ACC占唾液腺肿瘤的9.95%,占唾液腺恶性肿瘤的24%,居第2位[1],是最具特

贾海英[8](2008)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及眼眶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鼻眼相关部位解剖和鼻腔鼻窦肿瘤对鼻眼相关外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这一领域在其相关应用基础学方面鲜见报告。本文就鼻眼显微解剖学、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多基因水平分析等几个部分,从肿瘤的病因、病理和浸润转移等方面进行分子机制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一组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参数。第一部分:鼻眼相关显微解剖结构研究目的:研究鼻眼相关部位显微解剖结构,探讨其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分布,为鼻眼相关外科学的基础研究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取兔的鼻眼相关部位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浸腊、包埋、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人的标本收集病理科保存石蜡标本。结果:1.13%EDTA中性溶液加微波脱钙所需时间最短,HE染色效果好,组织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好;2.兔的眶壁可分成眶上壁、眶前壁、眶下壁和眶后壁,兔最大的鼻窦为上颌窦,兔的鼻眼相关部位于眼眶的前内侧,即眶自前壁;3.在兔及人的鼻眼相关部位标本中CD34、D2-40均可见阳性表达,并且CD34阳性表达明显高于D2-40,说明眼眶与鼻窦交界部位有较多微细血管和少量淋巴管存在。结论:1.13%EDTA中性溶液加微波脱钙法可以作为目前脱钙方法的首选;2.兔有完整的眼眶,可作为眼眶疾病和鼻眼相关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3.鼻眼相关部位有丰富的血管和少量淋巴管分布,可能在鼻眼相关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第二部分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规律,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将收集的病例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性描述。结果和结论:(1)病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76岁年龄段(构成比,105/137);(2)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非常复杂,上皮源性肿瘤多于软组织肿瘤,鳞癌最常见;(3)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侵犯部位多样、临床症状复杂。鼻腔恶性肿瘤以鼻塞、涕血为主要临床症状,上颌窦恶性肿瘤以颌面部疼痛、麻木、肿胀和涕血为主,筛窦肿瘤常出现涕血、头痛、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等;(4)内翻性乳头状瘤、横纹肌肉瘤均发生周围组织浸润和侵犯,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淋巴瘤少见周围组织浸润和侵犯。第三部分p53、p63、p73和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p63、p73和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病的分子学机制,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学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组织中p53家族成员p53、p63、p73及nm23-H1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p53和nm23-H1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统汁学差异(P<0.01);2.p53、p63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恶性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p63、p73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p73、nm23-H1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73蛋白在嗅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p53、p63、p73、nm23-H1在有鼻腔鼻窦以外组织侵犯和局限于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p53和nm23-H1基因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p63和p73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无相关性;2.p53和p63基因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类讨论;3.p53、p63、p73和nm23-H1基因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展中不发挥作用。第四部分E-cad、LN、LN-R和ColⅣ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目的:研究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浸润性及转移性,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异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组织中E-Cad、LN、ColⅣ和LN-R的表达,探讨其与不同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1.E-cad、LN、LN-R和ColⅣ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LN-R在对照组中鼻息肉或囊肿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E-cad和LN-R蛋白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恶性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LN、ColⅣ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恶性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LN-R、LN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cad、ColⅣ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cad、LN、LN-R和ColⅣ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并且LN-R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2.E-cad和LN-R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类讨论。而LN和ColⅣ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发挥相似的作用;3.LN-R和LN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浸润和侵袭有相关性;而E-cad和ColⅣ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展中不发挥重要作用。第五部分CD34和D2-40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目的:研究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判断侵袭与转移以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鼻息肉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中CD34和D2-40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侵犯程度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1.CD34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CD34和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CD34和D2-40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用聚类分析法可将MVD计数聚为2类,分别为大于或等于24和小于24两类,经检验得出CD34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MVD计数方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微血管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微淋巴管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2.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发挥相似的作用;3.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展中不一定发挥作用,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浸润和侵袭无相关性;4.认为聚类分析可以用于MVD计数结果聚类,将聚类结果用于鼻腔鼻腔鼻窦肿瘤与CD34的研究,简化了MVD计数步骤,减少了因标本和医生技术差异等因素而导致的误差。在鼻腔鼻窦肿瘤的研究中,MVD计数时可以将24作为等级分界点。

石宏[9](2008)在《阻抑蛋白多糖合成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PG)是机体一大类具有复杂结构的糖基化大分子物质,由核心蛋白(core protein)和连接其上的氨基聚糖侧链(glocosaminoglycan,GAGs)构成,是细胞外间质的主要组成成份。PG对机体的多种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沉积、细胞膜信号传导、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长、细胞粘附和运动、细胞分化、形态发生以及病毒感染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于PG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热点。人木糖基转移酶-I(xylosyltransferase,XT-I)催化机体PG生物合成的起始阶段,将木糖基从尿苷二磷酸-木糖(UDP-xyloside)连接到核心蛋白的丝氨酸-甘氨酸序列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上,并以此开始GAGs侧链的生物合成。XT-I是PG的合成中的效率-限制步骤(rate-limited step)中的关键起始酶,对PG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XT-I的活性被认为是机体PG水平的真实反映,2006年XT-I的表达水平被确定为PG代谢异常类疾病的临床诊断生化指标(diagnostic biochemical marker)。XT-I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涎腺肿瘤的10%,恶性涎腺肿瘤的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SACC易局部复发和远隔器官转移,以肺部转移最为多见。SACC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和肿瘤性肌上皮细胞(neoplastic myoepithelial cells,NMCs)构成。在涎腺肿瘤中,NMCs具有分泌产生PG,形成细胞外间质的功能。SACC是以NMCs增生为主的涎腺肿瘤,在其组织结构的筛孔内和条索周围都充满了由NMCs分泌产生的富含PG的细胞外基质物质,为SACC细胞的分化、增殖、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微环境,研究认为:SACC的生物学行为与其异常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密切相关,但作为细胞外基质重要组成成分的PG对SACC的作用与影响尚不明确。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基因阻断技术,可以特异、高效地沉默特定基因的表达,抑制靶基因的转录产物,下调相应基因的蛋白。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应用RNAi技术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生长和侵袭与转移。这些成果为RNAi技术应用于涎腺肿瘤的基因功能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法的探求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本课题以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株ACC-M细胞为研究模型,采用RNAi技术沉默人XT-I基因,阻抑ACC-M细胞中PG的生物合成,观察PG分泌减少对ACC-M细胞生长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PG在SA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今后应用RNAi技术治疗涎腺肿瘤提供新思路。方法1、制备及鉴定抗人木糖基转移酶(XT-I)蛋白多克隆抗体分析选择人XT-I蛋白的优势抗原表位,PCR扩增相应区域DNA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ER2566,获得融合表达产物。将纯化的可溶性蛋白GST-XT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GST柱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Western blot法鉴定该抗体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2、构建靶向抑制人XT-I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根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短链寡核苷酸,化学合成双链DNA片段,克隆到pGenesil-1载体中,构建靶向人XT-I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shRNAWJ3和shRNAWJ4,同时设计合成一条不针对人类任何基因的阴性对照质粒;构建的质粒分别进行酶切及核酸测序鉴定。3、XT-I基因沉默效果的测定及稳定阻抑PG合成的细胞株的建立将shRNA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法转染ACC-M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并计数转染效率。浓度为500μg/ml的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shRNA的细胞株:ACC-M-WJ3、ACC-M-WJ4和阴性对照ACC-M-HK;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NAi后细胞XT-I的表达;生物染色法检测细胞合成分泌PG的变化。4、阻抑PG的合成分泌对ACC-M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三组细胞:ACC-M-WJ3细胞(实验组)、ACC-M细胞(空白对照组)和ACC-M-HK细胞(阴性对照组)进行细胞增殖特性的检测。采用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计数法、MTT法)、克隆形成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观察阻抑PG的合成与分泌对ACC-M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试验:15只4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体重16-17g,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注射ACC-M-WJ3细胞、ACC-M细胞和ACC-M-HK细胞于裸鼠左前背部皮下,每只裸鼠注射细胞2×106个/0.2ml。观察各组移植瘤增殖情况,于接种后第28天处死裸鼠,测量比较各组移植瘤瘤体体积、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移植瘤组织常规固定、包埋,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5、阻抑PG合成分泌对ACC-M细胞侵袭转移特性的影响选择三组细胞:ACC-M-WJ4、ACC-M(空白对照组)和ACC-M-HK(阴性对照)进行细胞侵袭转移特性的研究。粘附试验:将各组细胞以1×104/100μl/孔分别接种于包被BSA和Matrigel的96孔培养板,常规培养1h后,MTT法检测其490nm吸光值,计算粘附率。划痕试验:将三组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培养至细胞铺满形成细胞单层。用10μl移液器tip头划痕单层培养细胞,照相记录初始划痕区相对距离。PBS清洗两次,更换含10g/L BSA和1% FB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h后换成10% FBS的DMEM培养液,于培养后12h,倒置显微镜下计数各组越过划痕边缘向空白处运动生长的细胞数及划痕愈合时间。侵袭实验:将Millicell小室内加入2×104/200μl个细胞,小室内加入含10g/L BSA和1% FBS DMEM的培养液;小室外加入400μl条件培养液,常规培养24h后,取出Millicell小室,甲醇固定15min,HE染色,计数移至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计算侵袭抑制率。裸鼠试验性肺转移实验:选择20只4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CC-M-WJ4细胞、ACC-M-HK细胞和ACC-M细胞及生理盐水。注射量为0.2ml,其中含细胞4×106/只,每组5只。6周后处死裸鼠,称量裸鼠体重、新鲜肺重量,并观察裸鼠肺表面转移结节数量。肺标本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制备4μm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制备及鉴定抗人XT-I蛋白多克隆抗体确定XT-I的N端氨基酸序列(175-205)为抗原表位,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表达融合蛋白GST-XT,并以其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证实其效价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良好。2、构建靶向抑制人XT-I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针对XT-I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构建了2个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shRNA-WJ3和shRNA-WJ4;阴性对照质粒命名为:shRNA-HK。经酶切及核酸测序鉴定证实:shRNA-WJ3和shRNA-WJ4、shRNA-HK均符合设计要求。3、shRNA真核表达载体对XT-I基因沉默效果的测定并建立稳定阻抑PG合成的细胞株ACC-M细胞转染shRNA-WJ3和shRNA-WJ4后可稳定表达GFP,转染效率较高。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shRNA载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CC-M-WJ3、ACC-M-WJ4和ACC-M-HK。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RNA-WJ3和shRNA-WJ4对XT-I的mRNA抑制率分别为83.70%、86.81%;对XT-I的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9.60%和80.10%。ACC-M-WJ3和ACC-M-WJ4细胞每24h分泌的PG(GAGs)抑制率为49.70%-66.06%。4、沉默XT-I基因阻抑PG的合成分泌对ACC-M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转染后的ACC-M细胞出现明显细胞凋亡;ACC-M-WJ3细胞胞浆固缩,细胞膜皱缩,细胞核变小、染色质固缩、边集、消失。对照组细胞未见改变。细胞计数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发现:ACC-M-WJ3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ACC-M细胞和阴性对照ACC-M-HK细胞。ACC-M-WJ3细胞克隆形成率为:18.93±5.43%,与ACC-M细胞(37.40±2.86%)和ACC-M-HK细胞(32.87±5.70%)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克隆形成抑制率为49.39%。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显示:ACC-M-WJ3细胞与ACC-M细胞和ACC-M-HK细胞相比:S期细胞数目减少;G1/G0期细胞数目增加(P<0.05)。三组细胞的G2/M%期细胞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ACC-M-WJ3细胞、ACC-M细胞和ACC-M-HK细胞的PI指数分别为:25.1、60.63、52.63,差异有显着性(P<0.01)。ACC-M-WJ3组细胞凋亡率为28.44±3.45%,分别与ACC-M细胞(3.21±1.50)%和ACC-M-HK细胞(7.34±1.50)%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ACC-M-WJ3细胞组移植瘤瘤体增长缓慢,瘤体体积为1.78±0.71cm3,显着小于ACC-M-HK细胞组(2.83±0.16)cm3和ACC-M细胞组(3.09±0.06)cm3 (P<0.01)。ACC-M-WJ3细胞组移植瘤瘤重为:2.12±0.70g,与ACC-M-HK细胞组(3.63±0.12)g和ACC-M细胞组(4.97±0.14)g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ACC-M-WJ3细胞组移植瘤瘤重抑瘤率为42.39%。病理学检查发现:ACC-M-WJ3细胞移植瘤中多见细胞成片凋亡的区域:大片细胞轮廓仍然存在,胞核消失。有的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固缩,细胞膜皱缩,胞核染色质固缩、边集;有的凋亡细胞可见凋亡小体。ACC-M和ACC-M-HK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中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沉默XT-I基因阻抑PG合成对ACC-M细胞侵袭转移特性的影响基底膜粘附实验表明:ACC-M-WJ4细胞、ACC-M细胞、ACC-M-HK细胞的粘附率分别为13.43±1.91%、23.30±1.45%和22.43±2.7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CC-M-WJ4细胞粘附抑制率为42.36%。基底膜侵袭试验显示:ACC-M-WJ4组细胞穿过微孔膜到达下层的细胞数量为:41.50±8.35个,较ACC-M-HK(83.53±10.21)和ACC-M (90.50±15.28)细胞明显减少(P<0.01),侵袭抑制率为54.14 %。迁移实验中人工划痕后12h时,ACC-M-WJ4组细胞越过划痕边缘向空白处运动生长的细胞数为115.92±6.81个,较ACC-M-HK细胞(283.53±9.72)和ACC-M细胞(289.50±23.02)明显减少(P<0.01)。裸鼠实验性肺转移实验显示:ACC-M-WJ4组肺转移率是40%(2/5);显着少于ACC-M-HK组(100%)和ACC-M组(100%);P<0.05。ACC-M-WJ4组肺表面结节数为4.8±3.89个,ACC-M组为49.4±4.81个、ACC-M-HK组为41.6±8.09个;ACC-M-WJ4组明显少于两对照组;P<0.01。含转移灶肺湿重量分别为:ACC-M细胞组(0.897±0.21)g、ACC-M-HK细胞组(0.786±0.28)g、ACC-M-WJ4细胞组(0.226±0.83)g、N.S组(0.196±0.03)g。ACC-M-WJ4组分别与ACC-M组、ACC-M-HK组相比,肺湿重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N.S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ACC-M-HK细胞和ACC-M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无差异结论1、本研究中制备的抗人XT-I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好,可用于检测人细胞中XT-I蛋白的检测。2、靶向XT-I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shRNA-WJ3和shRNA-WJ4特异性沉默效率高,XT-I的mRNA抑制率为83.70%、86.81%;XT-I的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9.60%和80.10%。3、高效抑制XT-I基因可以显着降低ACC-M细胞合成分泌PG的水平,ACC-M-WJ3和ACC-M-WJ4细胞每24h的PG抑制率为49.70%- 66.06%。4、阻抑PG合成分泌的ACC-M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克隆形成抑制率为49.39%。细胞周期发生改变:S期细胞数目减少;G1/G0期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率为28.44±3.45%。5、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阻抑PG合成的ACC-M-WJ3细胞组皮下移植瘤增殖明显被抑制,瘤重抑瘤率为42.39%。6、阻抑PG合成与分泌后ACC-M细胞体外粘附、侵袭、转移能力显着降低:粘附抑制率为42.36%,侵袭抑制率为54.14 %。7、阻抑PG合成与分泌后ACC-M细胞肺转移能力明显降低,转移率仅为40%。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RNAi技术,沉默ACC-M细胞中人XT-I基因,有效地抑制了细胞PG合成与分泌。阻抑PG合成与分泌后ACC-M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受到明显抑制。PG合成、分泌与SACC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邱亚[10](2006)在《重组腺病毒rhAdEasy-nm23-H1的构建与鉴定及体外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和nm23-H1基因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设计带酶切位点Kpn Ⅰ,Xho Ⅰ的引物,应用PCR技术从质粒pMD18-T-nm23上克隆出nm23-H1cDNA并定向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CMV,构建出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nm23,经过Kpn Ⅰ,Xho Ⅰ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利用pShuttle-nm23和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在细菌BJ5183菌体内进行同源重组,卡那霉素筛选,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rhAdEasy-nm23-H1,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酶切鉴定和PCR鉴定后,在工程菌XL10-Gold菌体内大量扩增,CsCL梯度离心纯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AD-293细胞,在AD-293细胞内进行腺病毒的包装扩增,测定重组腺病毒感染性滴度TCID50,行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以检测nm23在肺癌细胞YTMLC和GLC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将nm23-H1cDNA正向连接到穿梭载体pShuttle-CMV上,Kpn Ⅰ,Xho Ⅰ双酶切能切出460bp的的片段,DNA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上nm23-H1基因编码区完全一致,该重组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在细菌BJ5183菌体内成功进行同源重组,并经Pac Ⅰ酶切鉴定,得到带有目的基因的大小为3.0kb或4.5kb的穿梭质粒的片段,测得重组腺病毒感染性滴度为107TCID50/mL,经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nm23在肺癌细胞YTMLC和GLC里有表达。 【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出携带nm23-H1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腺病毒rhAdEasy-nm23-H1:并且用该重组腺病毒对肿瘤细胞进行转染,证明导入的nm23-H1基因可以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为下一步进行nm23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功能鉴定打下基础。

二、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croRNA98靶向N-RAS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iR-98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miR-98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1.2.2 实时定量PCR检测miR-98 mimics在ACC-M中的转染效果
        1.2.3 MTT法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1.2.4 平板克隆法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
        1.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1.2.6 划痕实验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
        1.2.7 趋化实验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
        1.2.8 Transwell检测miR-98 mimics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1.2.9 miR-98 mimics转染后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1.3 讨论
    1.4 小结
二、miR-98靶向N-RAS通过RAS信号通路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机制探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
        2.2.2 miR-98负性调控靶基因N-RAS的表达
        2.2.3 成功构建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
        2.2.4 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miR-98与N-RAS的直接调控关系
        2.2.5 miR-98过表达后ERK/p-ERK,AKT/p-AKT的表达变化
        2.2.6 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
        2.2.7 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53基因
2 p16基因
3 p27基因
4 nm23基因
5 PTEN基因
6 Tip30/CC3基因
7 RASSF1A基因

(3)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位检测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银杏叶提取物对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泪腺腺样囊性癌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眼眶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病理分型
        1.2.2 治疗方法
        1.2.3 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
        1.2.4 生存时间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长春新碱纳米微球靶向缓释治疗腺样囊性癌的实验研究
    (一)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复乳法制备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
        2.1.4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表征
        2.1.5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行为测定
        2.2 结果
        2.2.1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制备条件
        2.2.2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的形态、粒径及表面结构分析
        2.2.3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曲线
        2.3 讨论
        2.4 小结
    (二)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溶液配制
        2.1.4 体外培养ACC-2细胞
        2.1.5 MTT比色法
        2.1.6 PLGA-NPs、FA-PLGA-NPs的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ACC-2细胞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2.2.2 纳米微球对ACC-2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的体内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动物
        2.1.4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2.1.5 分组及给药方法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长情况
        2.2.2 各组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及抑瘤率比较
        2.2.3 肿瘤组织内残留VCR浓度比较
        2.2.4 透射电镜观察
        2.2.5 HE染色
        2.3 讨论
        2.3.1 裸鼠眼眶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瘤内注射化疗
        2.3.3 纳米药物靶向缓释治疗
        2.4 小结
三、人泪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的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原料
        3.1.3 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1.4 结果判定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CD44
        3.2.2 CD133
        3.2.3 ABCG2
        3.2.4 相关分析
        3.2.5 荷瘤裸鼠
    3.3 讨论
        3.3.1 腺样囊性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
        3.3.2 CD44
        3.3.3 CD133
        3.3.4 ABCG2
        3.3.5 CD44与CD133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眼科领域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沉默Id-1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腺样囊性癌肿瘤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沉默Id-1基因抑制腺样囊性癌的体内实验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文一 Murine Xenograft Model for Huma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n In Vivo Imaging Approach
英文论文二 Silencing Id-1 with RNA Interference Inhibit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in Mic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转移相关基因KAI1、Tiam1、XAGE-1b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7)转移相关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和转移基因
    1. nm23:
    2. TIP30基因:
    3. NF-κB基因:
二、涉及肿瘤转移的其它基因
    1. P53基因:P53基因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 多数人类肿瘤细胞存在P53基因的突变, 而恢复P53基因功能治疗恶性肿瘤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2. XAGE-1b基因:
    3. MMP基因:
    4. CD44基因:

(8)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及眼眶显微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鼻眼相关显微解剖结构研究
    前言
        1 鼻与眼眶的相关解剖
        1.1 眼眶下壁
        1.2 眼眶内侧壁
        1.3 眼眶的血管和淋巴管
        1.4 鼻与眼眶相关动物学解剖
        2 关于脱钙方法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标本处理方法
        2.2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2.3 结果判定标准
    结果
        1.1 脱钙方法的比较
        1.2 眼眶壁结构
    讨论
    结论
    附图一
第二部分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学
        1.3 临床症状
        1.4 治疗
        1.5 预后
        2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分类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病例资料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临床基本资料描述
        2 临床症状
        3 浸润和侵犯范围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p53、p63、p73和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前言
        1 关于p53基因
        2 关于p63基因
        3 关于p73基因
        4 关于nm23H1基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试剂与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 p53、p63、p73、nm23-H1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2 p53、p63、p73、nm23-H1在不同病理类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3 p53、p63、p73、nm23-H1在不同侵犯范围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讨论
        1 p53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2 p63和p73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3 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结论
    附图二
第四部分 E-cad、LN、LN-R和ColⅣ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前言
        1 钙粘连蛋白与上皮钙粘蛋白
        2 层粘连蛋白
        3 层粘连蛋白受体
        4 Ⅳ型胶原蛋白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试剂与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 E-cad、LN、LN-R、ColⅣ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2 E-cad、LN-R、ColⅣ、L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3 E-cad、LN-R、ColⅣ、LN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表达
    讨论
        1 E-cad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2 LN、LN-R和ColⅣ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结论
    附图三
第五部分 CD34和D2-40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前言
        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浸润和侵袭
        2 CD34与MVD
        3 D2-40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
        4 CD34与聚类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试剂与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 CD34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2 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3 CD34及D2-40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4 CD34、D2-40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5 CD34与聚类分析
    讨论
        1 CD34和D2-40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2 聚类分析在CD34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关性中的应用
    结论
    附图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阻抑蛋白多糖合成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课题流程示意图
Outline of This Subject
第一部分 抗人木糖基转移酶-I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靶向抑制人木糖基转移酶-I 基因的shRNA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hRNA 表达载体沉默XT-I 基因效果的鉴定及稳定阻抑PG合成的细胞株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阻抑蛋白多糖的合成对ACC-M 细胞增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阻抑蛋白多糖的合成对ACC-M 细胞侵袭转移特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总结
综述一 蛋白多糖合成的起始酶---木糖基转移酶
综述二 蛋白多糖与涎腺肿瘤
综述三 RNA 干扰技术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组腺病毒rhAdEasy-nm23-H1的构建与鉴定及体外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重组腺病毒rhAdEasy-nm23-H1的构建与鉴定及体外表达的实验研究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正文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二、综述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肿瘤转移
三、附录
四、已刊文章目录
五、致谢

四、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croRNA98靶向N-RAS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 刘晓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2]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唐黎黎,农晓琳. 广东医学, 2014(21)
  • [3]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D]. 周利晓. 郑州大学, 2013(10)
  • [4]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D]. 林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5]沉默Id-1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正岗. 山东大学, 2010(08)
  • [6]转移相关基因KAI1、Tiam1、XAGE-1b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定斌. 中国医科大学, 2010(10)
  • [7]转移相关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J]. 刘定斌,秦兴军,葛淑芬.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9(03)
  • [8]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及眼眶显微解剖学研究[D]. 贾海英. 暨南大学, 2008(02)
  • [9]阻抑蛋白多糖合成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生长的影响[D]. 石宏.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
  • [10]重组腺病毒rhAdEasy-nm23-H1的构建与鉴定及体外表达的实验研究[D]. 邱亚. 昆明医学院, 2006(01)

标签:;  ;  ;  ;  

nm23-h1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