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稠油油藏出砂模拟

松散稠油油藏出砂模拟

一、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余洋[1](2017)在《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稠油储量极为丰富,在常规类型油气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它无疑是一种亟待开发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稠油开发方式主要分为热采与冷采两种,我国目前主要的稠油开发方式有蒸汽驱、蒸汽吞吐和常规水驱等。对于埋藏较深的稠油油藏,热采技术受到限制,并且其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根据油藏分类标准,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属于中深层稠油油藏,由于井深过深,热采技术受限,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因素,在J008试验区开展了水驱开发的矿场试验。但是该油藏原油黏度较高,50℃下的地面原油黏度在100.5mPa·s至10027mPa s之间,并且与其余国内外采用水驱开发方式的稠油油藏进行对比发现,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的流度普遍小于大多数采用水驱开发方式的稠油油藏,没有各方面十分相似的稠油油藏进行对比分析,那么该油藏是否适合水驱开发,就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了 J008水驱开发试验区的实际生产资料,以物理实验、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为手段,从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两个角度对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进行了水驱开发适应性研究。室内实验方面,完成了多组流体岩心基础实验和水驱油实验,分析了驱油效率、相对渗透率曲线、含水率等实验结果的变化规律,同时确定出该稠油油藏适合水驱开发的原油黏度界限为1250mPa·s;矿场试验方面,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试验区的水驱开发效果,同时结合实验结果,通过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试验区开展了开发预测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确定出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在水驱开发的条件下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开发效果,适宜采用水驱开发方式,同时对水驱开发试验区中含水期含水率保持稳定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对试验区水驱相关的合理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后续的开发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乔雪娇[2](2017)在《高泥质细粉砂岩防砂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河口采油厂砂岩油藏开发不断深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油井防砂开采的效果,在地层堵塞规律实验研究、油井出砂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防砂及相关工艺的改进、完善,解决目前防砂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搭建实验平台开展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防砂井堵塞规律实验研究,对影响防砂井防砂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为该类油藏防砂技术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其次,为有效减小防砂井充填层的堵塞,解除近井地带泥质及粉细砂造成的渗透率下降,区块采用近井地带酸化,辅助泡沫混排方式解除堵塞,对地层进行预处理,提高油井防砂后的产量。最后,通过室内物模及数模实验,确定砾石充填带厚度和分级充填砾石配比,改善近井地带渗流能力。通过地层砂运移、砾砂中值比和产液量对堵塞程度的影响实验探究油井堵塞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砾砂中值比为D50/d50=56时,能够形成稳定的砂桥,有效阻挡地层砂侵入;驱替排量的增大会加剧充填层的堵塞,驱替排量应控制在60ml/min内。根据油藏特点,优化酸液及其添加剂配方;求解泡沫流体压力模型,得到井筒内压力、密度分布规律,确定了现场施工气液注入比14.69。根据压差、表皮系数随充填厚度的关系曲线,确定现场充填厚度为2m;理论结合实验,对不同粒径中值地层砂对应分级充填砾石粒径做出归纳;对不同驱替排量下分级充填砾石用量做出优化。本文通过对现有防砂及预处理工艺的改进、完善,解决了目前防砂井低产低液问题,在实施优化过的防砂工艺参数后,防砂井产出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能够保证较长时间稳产。

王伯军,张霞,马德胜,范建平,王凤刚,梁金中[3](2011)在《稠油出砂冷采颗粒离散元数学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疏松砂岩油藏渗流出砂问题的实质是砂岩地层微粒的剥蚀与运移,鉴于传统物理模拟方法的复杂性以及现有数值模拟方法在描述非连续介质方面的不足,建立了考虑流固耦合的颗粒离散元稠油出砂冷采数学模型,优选了Mohr-Coulomb屈服准则作为颗粒从母岩剥离的破坏准则,从微观角度定量描述出砂机理。数学模型模拟产砂速率、产油速率及井底压力结果与一维物理模型实验实测值均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定量描述了稠油出砂冷采的临界条件及蚓洞扩展规律。把所建立数学模型拓展到现场,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离散元数学模型能够正确描述稠油出砂冷采出砂规律,为研究稠油出砂冷采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图8参17

胡书勇[4](2006)在《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及其调堵的随机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疏松砂岩油藏遍布于世界的各个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岩石胶结程度低、泥质含量高,在孔隙表面吸附着大量的粘土颗粒,在原油流动过程中极易被带走;油藏注水后,粘土遇水易发生膨胀、水化、分散、运移。因此,经过长期高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以及油层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从而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注入水沿大孔道无效循环,大孔道窜流严重,注入水效率低,水驱波及体积小,加剧了层内、层间矛盾,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快,水驱动用程度低,影响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益的提高。而且,油田开发一旦进入中高含水期,大孔道的存在使其它增产措施实现起来也比较困难,比如调剖及注聚合物,高渗条带和大孔道同样会导致聚合物溶液窜流,不但造成聚合物浪费,而且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聚合物段塞,严重影响了聚合物驱效果。 因此,加强对储层大孔道的形成机理研究、大孔道识别与描述,进而预测长期注水开采后大孔道的尺寸分布和位置分布,并进一步对储层大孔道的调堵机理进行研究,用随机模拟方法描述调堵剂在大孔道中的运动,这对于三次采油和油田堵水调剖过程中,优化聚合物和调剖剂用量、强度、段塞结构等,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油层波及体积及石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大孔道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指导疏松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对于常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开发,对于未进入中高含水期的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的试井、测井等动态监测技术和油井防砂等措施都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对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及其调堵技术的研究,前人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远未满足疏松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的需要。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由于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使得地层特性不断发生变化,大孔道的存在加剧了这种复杂性。如何更为有效地识别大孔道,确定大孔道的粒径分布,位置分布,如何充分认识大孔道调堵技术中调堵剂的运动规律和调堵剂对大孔道的调堵机理,这是中高含水期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测井、地质、渗流、随机建模、计算机等多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调研前人有关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油层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技术的研究成果,对油层大孔道的形成机理加以系统化、理论化,阐明了大孔道的形成机理; (2)系统、全面地对目前现有的大孔道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对这些方法技术进行了总结、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3)以达西定律、伯努里能量方程为基础,研究了单相流体在毛管中的流速公式,进

X. YI,任广平[5](2003)在《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文中认为先前预测产砂预测的研究都针对在由于某些机制而引起的压力下降过程中,什么时候开始产砂,而忽略了产砂量。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稠油产砂的过程模拟。对于用产砂来提高产量的疏松稠油油藏,产砂量非常重要,由于产砂量太多可能引起井筒的不稳定,而产砂量太少又不可能最大化生产率。基于这种观点,并基于流体流动模拟和油藏机制概念,一个相关联的稠油、砂粒流和油藏弹性-塑性形变模型被用于模拟产砂、原油生产和油藏形变。利用这个模型,可以确定一个最佳流量,这个流量既不引起井筒的不稳定又能最大化油井生产率。

二、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的研究现状
        1.2.2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的研究手段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区块概况
        2.1.1 含油概况
        2.1.2 勘探开发概况
    2.2 油藏地质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沉积特征
        2.3.3 储层物性特征
        2.3.4 储层非均质性
    2.4 油藏特征
        2.4.1 油藏类型
        2.4.2 流体性质
        2.4.3 温压系统
    2.5 油藏储量
    2.6 开发存在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体岩心基础实验研究
    3.1 原油基础实验研究
        3.1.1 原油黏温关系
        3.1.2 原油流变性分析
    3.2 岩心敏感性实验研究
        3.2.1 黏土矿物分析
        3.2.2 流速敏感性研究
        3.2.3 水敏感性研究
        3.2.4 应力敏感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驱油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备
    4.2 研究思路及实验流程
        4.2.1 研究思路
        4.2.2 实验流程
    4.3 相渗曲线计算
        4.3.1 JBN方法及其改进方法
        4.3.2 相渗曲线计算过程
        4.3.3 相渗曲线计算结果
    4.4 水驱油实验结果分析
        4.4.1 驱油效率分析
        4.4.2 相渗曲线分析
        4.4.3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4.5 水驱开发原油黏度界限
        4.5.1 波及系数
        4.5.2 合理原油黏度界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研究
    5.1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5.1.1 存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5.1.2 耗水指数变化规律分析
        5.1.3 水驱指数评价
        5.1.4 水油比变化规律分析
        5.1.5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5.2 地质模型建立
    5.3 生产历史拟合
        5.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3.2 调参原则
        5.3.3 历史拟合结果
    5.4 开发方案调整研究
        5.4.1 基准方案
        5.4.2 合理注采比研究
        5.4.3 合理配产液量研究
        5.4.4 综合调整方案
        5.4.5 加密方案
        5.4.6 换向水驱方案初探
    5.5 开发方案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高泥质细粉砂岩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砂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油层预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机械防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课题创新性
第二章 河口采油厂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防砂近况
    2.1 油藏的储层物性
    2.2 油藏防砂概况
    2.3 区块防砂井生产情况
    2.4 低液低效防砂井典型井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防砂井堵塞规律实验研究
    3.1 组装式分级测压驱替物模实验平台搭建
        3.1.1 物模实验平台基本功能确定
        3.1.2 物模实验平台组成
        3.1.3 实验装置关键部件功能
        3.1.4 驱替泵排量确定
    3.2 地层砂运移对渗流影响规律研究
        3.2.1 模拟地层砂成分的确定
        3.2.2 地层微粒运移对渗流能力影响模拟实验
    3.3 砾砂中值比对充填带堵塞程度影响实验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
    3.4 驱替排量对充填带堵塞程度影响实验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结果
    3.5 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堵塞程度验证实验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泥质细粉砂岩油藏地层预处理工艺优化
    4.1 酸液体系优选及解堵效果评价
        4.1.1 油层对酸液体系的要求
        4.1.2 酸液配方优化及效果评价室内实验
    4.2 氮气泡沫酸混排解堵工艺参数优化
        4.2.1 氮气泡沫酸混排工艺技术优势
        4.2.2 建立氮气泡沫酸液柱压力模型
        4.2.3 氮气泡沫流体液柱压力分布规律
        4.2.4 氮气泡沫酸混排施工参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级充填防砂工艺参数优化
    5.1 充填层厚度参数优化
        5.1.1 充填层厚度对渗流能力的影响实验
        5.1.2 挤压充填防砂近井地带压力分布和表皮系数数值模拟
    5.2 分级充填粒径参数优化
        5.2.1 分级充填粒径对渗流能力的影响实验
        5.2.2 分级充填粒径理论计算
    5.3 分级充填各级砾石充填用量优化
        5.3.1 分级充填各级砾石充填用量优化原则
        5.3.2 分级充填各级砾石充填用量
    5.4 分级充填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6.1 沾18-平25 井防砂工艺设计
        6.1.1 沾18-平25 井现场防砂工艺设计
        6.1.2 沾18-平25 防砂施工前后对比
    6.2 陈373-平5 井防砂工艺设计及效果评价
        6.2.1 陈373-平5 井现场防砂工艺设计
        6.2.2 陈373-平5 防砂施工前后对比
    6.3 陈71-平17 井防砂工艺设计及效果评价
        6.3.1 陈71-平17 井现场防砂工艺设计
        6.3.2 陈71-平17 防砂施工前后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稠油出砂冷采颗粒离散元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稠油出砂冷采机理及特点
2 颗粒流离散元 (DEM) 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简介
    2.2 模型的建立
        2.2.1 颗粒运动基本方程
        2.2.2 固相颗粒与流体的耦合
        2.2.3 破坏准则的选取
3 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3.1 模型的验证
    3.2 室内实验仿真应用
    3.3 模型现场应用
4 结论
符号注释:

(4)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及其调堵的随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有关大孔道的定义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技术关键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本文创新点
2. 疏松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研究
    2.1 疏松砂岩油藏的沉积特征
    2.2 疏松砂岩油藏的胶结情况
    2.3 疏松砂岩油藏的物性特征
        2.3.1 岩石的物性特征
        2.3.2 油藏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
        2.3.3 疏松砂岩油藏岩石的物理响应特征
    2.4 疏松砂岩油藏岩石成分特征
        2.4.1 疏松砂岩矿物成分
        2.4.2 粘土矿物的性质
        2.4.3 粘土矿物的产状及分布特点对岩石物性的影响
        2.4.4 高粘土矿物地层的速敏特性
    2.5 基本力学特征
        2.5.1 岩石的强度特征
        2.5.2 岩石的破裂压力与坍塌压力
    2.6 疏松砂岩油藏钻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6.1 钻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6.2 完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6.3 开采动态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研究
    3.1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
        3.1.1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
        3.1.2 岩石颗粒接触方式演化
        3.1.3 颗粒表面性质演化
        3.1.4 岩性变化
        3.1.5 岩石骨架发生变化
        3.1.6 物性变化
    3.2 大孔道形成的水动力学环境模拟
        3.2.1 水动力冲刷
        3.2.2 流体摩擦、拖曳力作用
    3.3 油藏地质特征对大孔道形成的影响
        3.3.1 沉积相、夹层、微构造差异等的影响
        3.3.2 沉积韵律对大孔道形成的影响
        3.3.3 油层物性对大孔道形成的影响
        3.3.4 原油粘度的影响
        3.3.5 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
    3.4 开采因素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的识别方法研究
    4.1 形成大孔道后储层的渗流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4.2 利用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识别大孔道的方法
    4.3 动态资料识别大孔道分析方法
    4.4 利用示踪剂预测大孔道的方法
    4.5 大孔道的模糊识别和灰色判别方法
    4.6 利用试井资料判别大孔道的方法
        4.6.1 大孔道试井理论解释模型
        4.6.2 模型的流动阶段
        4.6.3 大孔道的数学模型
        4.6.4 解释模型的修正
        4.6.5 典型曲线分析方法
        4.6.6 大孔道存在标准的界定
    4.7 其它方法
    4.8 各种识别方法的比较
    4.9 本章小结
5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的随机模拟
    5.1 基本假设
    5.2 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5.2.1 达西定律的上限
        5.2.2 达西定律的下限
        5.2.3 运动方程
    5.3 单相液体在毛管中的流速公式
    5.4 孔隙半径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
    5.5 五点井网条件下长期注水后地层大孔道形成的随机模拟
        5.5.1 某一含水率下大孔道形成的随机模拟方法
        5.5.2 水淹面积内大孔道的半径及其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
        5.5.3 大孔道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数学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调堵技术
    6.1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调堵技术
        6.1.1 预交联凝胶颗粒调堵技术
        6.1.2 颗粒类与聚合物凝胶复合调堵技术
        6.1.3 粘土一聚合物溶液复合调堵技术
        6.1.4 油基水泥封堵技术
        6.1.5 粉煤灰+超细水泥
    6.2 凝胶调剖剂段塞损耗规律
        6.2.1 凝胶调剖剂段塞滞留机理研究
        6.2.2 凝胶调剖剂段塞浓度剖面综合分析
    6.3 聚合物凝胶调堵剂的调堵机理研究
    6.4 体膨型颗粒的调堵机理
        6.4.1 体膨型颗粒的调堵机理
        6.4.2 体膨型颗粒的岩心实验
        6.4.3 体膨颗粒调堵剂平板可视模型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凝胶颖粒调剖剂在大孔道中运移规律的随机模拟
    7.1 预交联凝胶颗粒在大孔道中的运移机理
        7.1.1 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模式
        7.1.2 凝胶颗粒大小与孔喉的匹配关系
        7.1.3 凝胶颗粒大小与孔喉的匹配规律研究
    7.2 研究水膨体调剖颗粒在大通道中的运动规律
        7.2.1 模型建立
        7.2.2 模型分析
        7.2.3 模型的求解方法
    7.3 水膨体颗粒类调堵剂封堵行为的随机描述
    7.4 本章小结
8. 大孔道模拟及调堵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实例
    8.1 五点井网条件下长期注水后地层大孔道的尺寸分布和位置分布
        8.1.1 某一含水率下大孔道的尺寸分布和位置分布
        8.1.2 大孔道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模拟
    8.2 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的随机模拟结果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
    8.3 利用大孔道调堵的随机模拟结果指导优化调堵技术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适应性研究[D]. 余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2]高泥质细粉砂岩防砂技术研究[D]. 乔雪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稠油出砂冷采颗粒离散元数学模型[J]. 王伯军,张霞,马德胜,范建平,王凤刚,梁金中.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04)
  • [4]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及其调堵的随机模拟[D]. 胡书勇.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5]在疏松稠油油藏中产砂的模拟[J]. X. YI,任广平. 特种油气藏, 2003(S1)

标签:;  

松散稠油油藏出砂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