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秋冬两病防治

金鱼秋冬两病防治

一、金鱼秋冬两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笛[1](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认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胡朝辉[2](2019)在《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愿求,社区农园应运而生。社区农园不仅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景观性农产品,也为人们提供休闲、体验、交往的空间。目前我国社区农园已经开始发展,并成蓬勃之势,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滞后。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归纳总结、栽培实践之后,对基于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五感特征,文化特征,构景形式,环境功能,对社区农园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植物材料选择标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园林美学理论、可持续景观理论、以人为本理论、自然教育理论得出植物设计理论依据;2、以长沙作为研究代表,筛选观赏性、功能性的草本植物,总结出适合湖南社区农园的39种观赏蔬菜、62种药用草本、32种香草、32种景观作物、16种食用花卉、23种水生植物;3、通过对植物的色彩、高度、株型、季相、共生特征,总结出适合于社区农园植物景观的搭配模式;并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以研究对象,将搭配模式实践于农园景观设计中,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农园植物设计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根据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第一次对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习见观赏蔬菜、香草、药草、景观作物、食用花卉、水生花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社区农园植物基本搭配模式,为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艺术性、生产性、教育性、永续性提供了设计依据,以期为社区农园在湖南省乃至其他省份的推广提供借鉴。

刘琪[3](2019)在《人工湿地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以及地方要求日益严格,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成为必由之路,因此为了改善水体的环境质量现状,在传统污水处理流程后,加设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来提升出水水质。目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仍以物理化学法、化学法、生物法为主,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方法,归属于生物法,以其独特的处理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与发展潜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途径完成了对人工湿地类型、组成、去污机理、优缺点及主要应用范围的梳理总结。并完成了对三处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系统,即广安市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成都市某中水处理工程人工湿地、成都某湿地公园人工湿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完成了对3处典型湿地系统进出水COD、氨氮、TP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其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可有效提升广安市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成都市某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成都市某受污染河道的水质,分别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处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水质、劣V类水质提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且在出水效果稳定。三处湿地COD去除率分别为40%、60%、60%;氨氮去除率分别为40%以上、50%70%、70%;TP去除率分别为45%、70%、60%。本文分别跟踪监测了广安市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与成都市某湿地公园工程人工湿地的秋季与冬季,成都市某中水处理工程人工湿地的夏季、秋季及冬季,并对各个季节的净化效果进行分析。COD、氨氮的净化效果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TP的净化过程受到的影响较小,三处人工湿地工程总体COD去除效果是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降低,均是在冬季到达最低,分别为38%,60%,60%;在TP去除率方面,三处湿地工程基本呈现逐季递减的趋势,但总体的变化不大,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8%,72%,67%。本文结合三处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程分析了影响人工湿地出水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湿地植物、湿地基质及季节性变化。但三个部分的作用各不相同,湿地植物主要作用为氧供给、根系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空间、稳固湿地系统基质等;基质的作用主要为吸附除磷、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通过合理级配提高湿地水动力、过滤废水中SS,为其进一步微生物处理减轻负荷且避免核心床体堵塞;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湿地中植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活性强弱,再影响到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该技术可用于劣V类自然水体、低浓度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标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或部分低浓度工业废水的直接净化,关键在于针对水质水量筛选合适的植物种类、填料类别和级配以及在冬季低温时,合理的应对措施。

郭颖[4](2019)在《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协同增强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乡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和环境标准的日益严格,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水处理的要求。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因其投资低、管理方便和美化环境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但是,人工湿地的运行目前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承接水厂尾水碳氮比过低而反硝化作用受限、湿地长期淹水而硝化作用受限等导致氮去除有限;植物、基质、上覆水相互作用有限导致磷去除有限;冬季大部分湿地植物枯萎,微生物活动受限使得湿地处理效果尤其是氮磷去除效果显着下降等。湿地底栖动物是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在人工湿地中却被忽视,其通过促进反硝化作用、刺激微生物活性、影响基质与上覆水间磷通量等方面影响人工湿地硝氮(NO3--N)与磷(P)去除,而将底栖动物添加进人工湿地也面临着氨氮(NH4+-N)释放的负面效应。本文基于底栖动物在水生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沉水植物具有良好NH4+-N去除效果的生理特性,提出通过科学完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添加底栖动物并与沉水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进行搭配这一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强化措施。考察了沉水植物在构建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方面的优势,进行不同生活型底栖动物的对比并将其应用于人工湿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季节性生长特点及动物的季节性活动特点,科学合理地将季节性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搭配,构建、运行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并研究其脱氮除磷效果,探讨了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常年稳定运行的可行性;最后以典型的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菹草-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为例,深入的探讨了其脱氮除磷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相比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由于直接释放氧气到水体中,在与底栖动物搭配的人工湿地中泥水界面溶解氧(DO)高38.29%,在浅层基质剖面上也具有更高的溶解氧浓度,有利于硝化作用以消除底栖动物NH4+-N释放带来的负面效应。沉水植物底栖动物湿地系统对NH4+-N、TN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2.93%、47.13%,明显高于无植物底栖动物系统和挺水植物底栖动物系统,三种系统NO3--N、TP去除效率无明显差别。这为应用沉水植物与底栖动物搭配构建湿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2)集食者摇蚊幼虫、滤食者河蚌、刮食者田螺三种不同生活型底栖动物在构建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方面展示出不同规律:冬季NH4+-N去除方面河蚌系统略高于摇蚊幼虫系统、田螺系统和空白系统。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在NO3--N、TN和TP的去除方面表现出明显更好的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1.98%、59.78%和97.94%;夏季河蚌系统则表现出了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NH4+-N、NO3--N、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4.64%、74.91%、82.83%和98.54%,其中N03--N、TN去除明显高于其他系统。(3)冬季利用筛选得到的摇蚊幼虫构建菹草-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相比较空白系统而言没有NH4+-N积累,人工湿地NO3--N、TN和TP去除率相比较空白湿地分别提高了 29.51%、15.16%和37.62%。夏季构建的金鱼藻-河蚌系统在NO3--N、TN去除上表现出明显更优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比空白系统高37.3%和23.79%,并且同样没有NH4+-N积累。根据冬季菹草-摇蚊幼虫湿地和夏季金鱼藻-河蚌湿地的效果和物种特性,分析得到添加两种底栖动物后,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能通过自然界生态位更替为污染物的稳定去除提供保证,实现一年四季对污水的净化。(4)以菹草-摇蚊幼虫湿地为例探索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机理,发现摇蚊幼虫的生物扰动作用产生孔穴增加了湿地系统上覆水与下层基质的氮、磷通量,基质TN吸附量增加42.51mg N/m2/day,TP吸附量增加5.64mg P/m2/day,基质吸附导致的氮去除占TN输入的比例提高了 6.92%,基质吸附在TP中占比提高15.36%。植物从基质中吸收氮、磷作为营养元素,因而植物对TN吸收量增加11.03mg N/m2/day,TP吸收量增加1.67mg P/m2/day,植物生长得以促进,植物吸收导致的氮去除占TN输入的比例提高了 1.80%,植物吸收在TP中占比提高4.54%。同时,在摇蚊幼虫湿地内,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气体导致的氮元素散失也比无动物湿地高出32.86mg N/m2/day,这使其他途径导致的氮去除占TN输入的比例提高了 5.35%。表明添加摇蚊幼虫使得湿地基质、植物氮磷吸收能力增强,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增强。(5)微生物实验结果表明,摇蚊幼虫能够增加表层和下层基质中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对全菌数量影响不大。摇蚊幼虫体内具有一定量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表明底栖动物自身是菹草-摇蚊幼虫人工湿地中发生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场所。高通量测序揭示了摇蚊幼虫改变了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氮转化相关微生物群落相对比例增加,其中基质下层的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显着增加,基质表层和下层硝化微生物略有增加。

齐晓钰[5](2019)在《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折的重大时期,也是我国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时期。京津冀地区在这一时期多次经受传染病的侵袭,每年都有疫灾发生。从时间上来看,民国三十八年中有三个疫灾高峰期,80%的年份疫病种类在5种及以上,霍乱流传最广,天花的流行年数最长。从季节上看,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的季节,春季次之,冬季较少。从疫灾波及的区域范围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的疫灾频度、疫灾广度、疫灾密度都较高,京津的疫灾厚度也很高,河北稍低。分县域来看,北京发生疫灾的频度最高,其次是天津县。Arcgis Getis-ord Gi*空间聚类分析发现四个统计学意义上的集聚性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形成了纺锤状的疫灾高发区;唐山-秦皇岛地区形成U型疫灾高发区;张家口附近地区形成三角形的疫灾区;石家庄-保定地区形成圆形的疫灾发病区。应用中位数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发现,整个民国时期疫灾的中心分布在新镇县,疫灾扩散方向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是受城市分布、人口流动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对单个疫种的分析发现,霍乱主要发生在港口城市,并向附近地区传播,天花主要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白喉主要在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痢疾的发生相对其他疫种比较分散,鼠疫的发生以疫源地和铁路交通中心为主要地区。自然因素方面,京津冀地区平原广阔,人口稠密,便于疫情的爆发和传染。气候上,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滋生细菌和病毒。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多种灾害伴生,成为细菌滋生的适宜环境。鼠疫自然疫源地使得疫灾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社会因素方面,人口流动加速了传染病的扩散。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方式促进了传染病的跳跃传播。战争是瘟疫的催化剂,京津冀地区在民国时期饱经战火,也多次被战争造成的传染病侵袭。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观念落后和不当的生活风俗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行政体系、服务体系和防疫体系的构建。卫生行政是否健全、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防疫体系是否到位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三个体系的构建使得近代卫生事业逐步建立起来。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伴的是社会精英、政府和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社会精英始终走在公共卫生事业的前端,引导整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政府是卫生事业建设的主力,搭建了公共卫生的基本框架;普通民众逐渐接受公共卫生观念,改善卫生习惯,是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极大进步。

吴霆[6](2018)在《CyHV-2引起的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组织病理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鲷鱼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是我国大宗淡水鱼类养殖结构的重要组成品种。2012年,全国鲫鱼养殖产量近245万吨,居我国淡水鱼品种第五位,异育银鲫(C.auratus gibelio ♀×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是近二十年来鲫鱼养殖推广最为广泛的品种,但自2012年以来,异育银鲫发生了一种严重的新型病害——鳃出血病,在主要养殖区广泛传播,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鳃出血病不同于鲫鱼的常规病害,它具有低水温发病、传染性强、发病迅速、致死率高、难以预防和控制等特征,更重要的是国内以前未有发病报道,发病原因不明,流行规律也不清楚,这严重威胁了异育银鲫养殖业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新型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发病规律;开展病原鉴定,查明病因;建立有效检测方法;同时阐明其致病机理,为下一步进行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江苏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得出鳃出血病的基本流行规律:(1)多发于春季和秋季,水温15~25℃是发病高峰期;(2)患病鱼鳃部出血明显,病鱼尾鳍、背鳍末端色素减退、明显发白,病鱼鳔上有明显出血性瘀斑;(3)具有明显传染性,主要危害一龄幼鱼与二龄成鱼;(4)病原具有较强的宿主专一性,不感染同一养殖环境内的其它淡水鱼类;(5)集中投喂方式引起更高的传染率。2.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组织与超微病理学研究及病原鉴定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病鱼鳃瓣处出现血细胞浸润,鳃小片融合,伴有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鳃瓣内成团的吞噬细胞带有大小不一的胞浆空泡,显示具有弱嗜碱性;病鱼肾脏肾小球有局灶性坏死病变,毛细血管壁扩张;肾小球肥大细胞核固缩、碎裂,严重空泡化。患病鱼脾脏内血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出现严重空泡化。许多脾脏细胞核染色质边缘化,有些出现核碎裂。患病鱼肝细胞核增大,有核内包涵体,细胞核肥大伴有核固缩,同时有严重的空泡化;肝内胆管显示有炎症,管壁细胞肿胀彼此融合,导致管壁粗糙和异常。患病鱼肠上皮细胞脱落,肠粘膜受损,结缔组织有增生。对病鱼的相应组织进行病理半定量评估,病理变化最显着的是肾脏,其次是鳃、脾脏和肝脏。超微病理观察发现,病鱼鳃、脾脏、肾脏有病毒感染,在细胞质内具包膜病毒粒子170-200 nm。病毒在细胞质内有进行成熟加工过程,病毒粒子穿越高尔基网进入带有糖蛋白的囊泡,在囊泡内形成包膜病毒,通过细胞质衣壳的二次包裹,最终在细胞质中形成成熟病毒粒子。利用鲤科拖疹病毒聚合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病鱼鳃、肾脏和脾脏组织中PCR扩增出362 bp的目的条带,测序后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疱疹病毒(CyHV-2)具有99%相似性,病毒分子鉴定的结果为鲤科疱疹病毒Ⅱ型。利用柯赫氏法则开展病原验证,健康鱼人工回感后第3日开始出现死亡,濒死鱼具备自然发病鱼的鳃出血、尾鳍背鳍末端发白、鱼鳔上具出血性瘀斑等典型临床症状,至第5日,回感组鱼全部死亡。分子检测回感死鱼的鳃、肾、脾、肝等组织均为CyHV-2阳性,电镜检查肾、脾组织也观察到CyHV-2病毒颗粒,进而确证鲤科疱疹病毒Ⅱ型为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病原,与此前及此后相关报道一致。3.CyHV-2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探针合成、荧光标记、原位杂交等过程,建立CyHV-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探针不与健康鱼组织结合,证明其具有特异性。在肾脏、脾脏、肝脏和鳃局部坏死病灶出现的荧光强度最大,这与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一致。对于CyHV-2检测,荧光强度最大是在43℃。另外探针浓度在5 ng/μ L时即可以获得特异和足够的荧光,探针浓度过高(50 ng/μ L)导致荧光强度升高,但特异性降低。4.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CyHV-2的致病机理为了进一步探究CyHV-2侵染异育银鲫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宿主相应的免疫机理,本章通过转录组测序和TMT(Tandem Mass Tag)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CyHV-2感染异育银鲫3天后出现典型症状时,头肾中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结果表明:通过转录组序列分析发现异育银鲫感染CyHV-2后,其头肾中有3090个显着上调基因,有3995个显着下调基因;而通过TMT蛋白组定量技术筛选得到197个蛋白表达显着上调,53个蛋白表达显着下调;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转录和蛋白表达都上调的有86个,转录和蛋白表达都下调的有42个。KEGG信号通路发现上调蛋白或基因主要富集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信号通路、RIG-Ⅰ样信号通路、坏死性凋亡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QPCR结果进一步显示这三条信号通路中的LGP2、RIG-I、MDA5、FAS、PKZ、PKR基因的转录水平在感染CyHV-2后的典型发病期显着上调,这与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变化趋势一致。5.基于代谢组学研究CyHV-2对异育银鲫代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CyHV-2侵染对异育银鲫代谢的影响,本章使用了基于LC-Q/TOF-MS分析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异育银鲫感染CyHV-2的血清代谢组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代谢组数据一共鉴定到7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几种碳水化合物(葡萄糖、甘露糖、核糖等)、脂肪酸(十五酸、花生四烯酸、棕榈酸、二十碳五烯酸、羟基二十碳四烯酸、亚油酸及其衍生物)、大部分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浓度显着升高。同时鸟嘌呤、胞嘧啶、尿苷、VB2等物质显着下调。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患病鱼糖和氨基酸转运能力、tRNA及氨基酸合成能力增强。

杨良斌[7](2017)在《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成都市城市绿地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传统的城市建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中国的水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城市一方面在雨洪来临时显得脆弱无力,而另一方面在一年中的大多时候又处于干旱缺水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管理者们及行业专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该理论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友好性,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阐述和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整理获得了海绵城市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对植物的具体要求,并总结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的园林植物选择依据。其次,本文通过实地踏勘,对四川省成都市的天府中央公园和活水公园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植物应用分析,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加以分析,从案例分析角度分析证明了海绵化措施尤其是植物应用措施的合理与有效性。最后,结合上述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成都地区海绵植物的应用与搭配建议,并按照乔木、灌木和草本,以及不同应用场景(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进行了归纳和建议。这些成果将为四川省成都地区未来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植物选择方面的参考和依据。

李爱菁[8](2017)在《天津市观赏鱼市场调查以及前景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温饱问题也已经得到彻底解决,而居住空间也相应的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高问题。观赏鱼因其色泽艳丽、形态奇特、习性有趣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天津凭借其优势的资源环境和地理位置,具有良好的观赏鱼市场环境和市场前景。因此,本实验为了对天津地区的观赏鱼消费以及销售市场进行初步了解,我们就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以及月收入的观赏鱼消费者以及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的销售者就在购买和销售观赏鱼过程中所关注的具体指标问题进行调查问卷以及前景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天津市观赏鱼消费者市场1.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整体消费者人群中在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问题中大多数人获得渠道来自于书刊和朋友,且学历大都集中在高中水平以及月收入小于2500元的群体,而获取观赏鱼知识渠道来自于销售人员者普遍较少。2.是否使用网购:整体消费者人群中使用网购消费比例超过6成,且大多集中在23-60岁、月收入2500-5000元以及学历水平为高中学历者;但60岁以上人群大多不选择网购。3.饲养经验:整体消费者饲养经验处在1年至5年期间的占多数,且集中体现在月收入小于2500元以及学历水平为高中学历者;而饲养经验小于1年的主要集中在低于高中水平的人员以及月收入为5000-10000元的群体。4.喜欢鱼缸类型:整体消费者喜欢鱼缸类型大多为普通鱼缸,且大部分不会选择亚克力鱼缸,而普通鱼缸选择者大多集中在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以及学历为本科学历以上者,而各个类型消费者均有选择有机玻璃的,且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人群中尤为凸显。5.现饲养观赏鱼类型:整体消费者中现饲养观赏鱼类型大多为金鱼和锦鲤,而23岁以下饲养过观赏鱼的人群最多,而在饲养金鱼和锦鲤人群中以月收入小于2500元以及学历为硕士以上为主。6.饲养原因:大多数群体饲养原因为美化环境和个人喜好,其中月收入在2500-5000元表现尤其明显。7.购买时接受消费金额:整体消费者中大部分人购买时接受消费金额为100-200元,而在这区域中体现较为明显的在为月收入小于2500元以及学历为本科的人群中。而购买时接受消费金额为400元以上者涉及各个层面消费者,其中以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人群中最多。二、天津销售者市场天津销售者市场中大部分销售者年龄在24-60岁间而23岁以下和60岁以上销售者少之甚少,其中:1.所销售的鱼类:大部分销售者均偏向于销售热带鱼类,而海水鱼和龙鱼的销售较少;2.经营店规模:大都处于50平方米以下规模且各个规模均有涉及;3.销售经验:大部分拥有1-5年销售经验,其中36-60岁以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居多,而学历越高普遍销售经验越低;4.销售旺季:大部分销售者销售旺季大多为春季而冬季较少,而销售旺季与学历之间无过多关联;5.进货来源:大部分销售者进货来源于天津,其中高中学历者占大部分比例。

唐国华[9](2017)在《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对保障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河漫湖(洪泛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收集、分析了东汉至民国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发生的435年水旱灾害历史记录和江西北部和中部138次地震记录,为鄱阳湖历史演变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背景资料。利用保存至今的史料和历代诗词考证了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门山以南形成辽阔的大水面是在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到南宋时期全面形成,自然因素是这一时期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明清时代,鄱阳湖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进一步扩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并堤加固、围湖造田等活动,阻止了鄱阳湖自然扩展的趋势。然后从现代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近些年湖水位低枯现象及原因、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及水环境演变过程。以生态水文关系为主线,从鄱阳湖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湿地植被演变、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分布与变化、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等方面研究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最后根据鄱阳湖历史演变的线索和水文、水环境现状,已揭示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机制,采用类比法预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能前景;论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鄱阳湖湿地健康的有关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记录进行了科学分级并赋予了相应湿润指数,改进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将鄱阳湖历史干湿阶段统计参数序列化。(2)利用地理、水旱灾害、地震、气候变化等历史文献和历代诗词,论证了鄱阳湖南部湖域大水面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北宋后期全面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明清以前自然因素是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1949年以后人类活动主导了鄱阳湖演变。(3)利用2010年以来在湖区进行的7次网格式定点定位、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扩散和消减特征,对于鄱阳湖污染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应用生态水文学知识,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机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鄱阳湖管理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赵言稳[10](2016)在《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调查及其腐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内水生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演替规律;对6种水生植物进行衰亡腐解室内模拟实验,检测各水质指标的变化,确定其营养盐及有机质的释放过程;根据水生植物室内模拟结果,结合湿地进口、中部和出口处逐年监测数据,分析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水质的负效应。本研究成果已用于石佛寺人工湿地的生态管理中,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工湿地的建立与管理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遥感调查与实际调查的方法,对石佛寺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进行了为期3年的野外调查,调查显示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有新的植物种类出现,到2014年共有水生植物91种,隶属35科70属,种类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优势种在种群的竞争过程中有所调整,总体上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生植物处于动态平衡中,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2)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衰亡腐败分解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最易腐解,挺水植物最慢,而沉水植物腐解最彻底,且生物量越大释放的营养物质越多;同生活型植物之间pH值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26,P<0.05),加底泥不影响pH的变化趋势;挺水植物溶解氧的变化和其他两组不同,植物内部结构组织差异是造成溶解氧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挺水植物组有机物释放过程,比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漫长,且释放的多;氮和碳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底泥不影响水中氮的变化趋势,但对水中氮的浓度高低有影响;水体中磷浓度的高低与加不加底泥和植物生物量有关,磷在水体和底泥存在明显吸附沉淀和迁移现象;在湿地管理过程中,应减少湿地系统中能量的过多输入,及时清理湿地中的底泥,防止湿地营养过剩,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3)根据2009年-2014年湿地进口、中部、出口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溶解氧的变化率以及其他6个指标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溶解氧变化率以及有机物、营养盐去除率出现了负值,水生植物腐解从某种程度上对水体产生了负效应。因此,为避免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腐解产生水质负效应,应实时检测湿地水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采用人工收割、机械除草等方式,防止植物腐解对水质的二次污染。

二、金鱼秋冬两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鱼秋冬两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都市农业的发展
        1.1.2 市民生活观念的转变
        1.1.3 社区农园种植意愿的兴起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社区农园
        1.2.2 草本植物
        1.2.3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1.3.3 研究概况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2.1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2.1.1 基本特征
        2.1.2 功能
    2.2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园林美学理论
        2.2.3 可持续景观理论
        2.2.4 以人为本理论
        2.2.5 自然教育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湖南城市社区农园草本植物种类筛选
    3.1 观赏蔬菜类
    3.2 香草类
    3.3 景观农作物类
    3.4 药草类
    3.5 食用花卉类
    3.6 水生花卉类
    3.7 小结
第四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搭配模式
    4.1 色彩设计
        4.1.1 尺度
        4.1.2 情感
    4.2 立面设计
        4.2.1 尺度
        4.2.2 高度
        4.2.3 株型
    4.3 季相设计
        4.4.1 春季
        4.4.2 夏季
        4.4.3 秋季
        4.4.4 冬季
    4.4 共生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社区农园植物配置实践探索—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
    5.1 项目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5.1.2 场地概况
    5.2 设计思路
        5.2.1 设计原则
        5.2.2 功能考虑
    5.3 社区农园植物设计
        5.3.1 花菜共生区
        5.3.2 芳香植物区
        5.3.3 可食花药区
        5.3.4 植物森林区
        5.3.5 荫生药草试验区
        5.3.6 水生植物区
    5.4 成本估算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人工湿地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技术概况
        1.2.1 人工湿地的类型
        1.2.2 人工湿地主要的净化机理
        1.2.3 人工湿地技术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1.3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概述
    1.4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应用现状
        1.4.1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镇生活污水
        1.4.2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业废水
        1.4.3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受污染河道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2.1 广安市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概况
    2.2 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工程工程概况
        2.2.1 设计水量与水质
        2.2.2 主要构筑物及工艺参数
        2.2.3 人工湿地平面布置
    2.3 现状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情况监测
        2.3.1 人工湿地监测断面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人工湿地系统COD净化效果
        2.3.4 人工湿地系统氨氮净化效果
        2.3.5 人工湿地系统TP净化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3.1 成都市某中水处理工程工程概况
        3.1.1 设计水量与水质
        3.1.2 主要构筑物及工艺参数
        3.1.3 人工湿地平面布置
    3.2 现状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情况监测
        3.2.1 人工湿地监测断面
        3.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3 人工湿地系统COD净化效果
        3.2.4 人工湿地系统氨氮净化效果
        3.2.5 人工湿地系统TP净化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受污染河道的净化效果研究
    4.1 成都市某湿地公园工程概况
        4.1.1 设计水量与水质
        4.1.2 工艺介绍
        4.1.3 主要构筑物及工艺参数
        4.1.4 人工湿地平面布置
    4.2 现状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情况监测
        4.2.1 人工湿地监测断面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人工湿地系统COD净化效果
        4.2.4 人工湿地系统氨氮净化效果
        4.2.5 人工湿地系统TP净化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节性变化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5.1 季节性变化对COD净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5.2 季节性变化对氨氮净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5.3 季节性变化对TP净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6.1 人工湿地植物因素
        6.1.1 植物对人工湿地净水效果的影响
        6.1.2 湿地植物的选择
    6.2 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因素
        6.2.1 基质填料对人工湿地净水效果的影响
        6.2.2 湿地基质的选择
    6.3 温度变化因素
        6.3.1 温度变化对人工湿地净水效果的影响
        6.3.2 冬季运行解决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协同增强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2.1 人工湿地定义和分类
        1.2.2 人工湿地的组成和去除机理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提出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植物材料
        2.1.2 实验动物材料
    2.2 实验装置与运行
    2.3 实验方法
        2.3.1 水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2.3.2 基质氧气渗透测定
        2.3.3 植物和动物测定指标与方法
        2.3.4 基质测定指标和方法
        2.3.5 氮磷平衡计算方法
        2.3.6 DNA的提取和测定
        2.3.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
        2.3.8 高通量测序
第三章 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对比和底栖动物筛选
    3.1 不同植物构建的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效果
        3.1.1 人工湿地运行温度变化与DO情况
        3.1.2 人工湿地中氮磷去除效果分析
    3.2 不同底栖动物构建的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3.2.1 不同底栖动物人工湿地系统冬季去除效果对比
        3.2.2 不同底栖动物人工湿地系统夏季去除效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4.1 冬季菹草-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4.1.1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温度变化情况
        4.1.2 人工湿地系统中N去除效果分析
        4.1.3 人工湿地系统中P去除效果分析
    4.2 夏季金鱼藻-河蚌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4.2.1 人工湿地中N去除效果分析
        4.2.2 人工湿地中P去除效果分析
    4.3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全年运行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菹草-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冬季运行机制
    5.1 氮磷平衡分析
    5.2 微生物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京津冀地区的概况
    2.1 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的政区沿革
        2.2.1 整体沿革变化
        2.2.2 县区沿革变化
3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
    3.1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时间变化
        3.1.1 年际变化
        3.1.2 季节变化
        3.1.3 周期变化
    3.2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空间分布
        3.2.1 整体特征
        3.2.2 单个疫种
    3.3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因素
        4.1.1 地形
        4.1.2 气候
        4.1.3 自然灾害
        4.1.4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因素
        4.2.1 人口流动
        4.2.2 交通
        4.2.3 战争
        4.2.4 城市卫生
        4.2.5 生活习俗
    4.3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 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1 从不作为到主动防疫
        6.1.2 从局部防疫到全面防疫
        6.1.3 从封建迷信到科学防疫
    6.2 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2.1 卫生意识缺失和迷信思想
        6.2.2 公共卫生意识的建立
    6.3 社会精英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3.1 对公共卫生的认识
        6.3.2 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批评
        6.3.3 关系到国家强盛
        6.3.4 关系到国家经济水平
        6.3.5 城市与乡村公共卫生建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6)CyHV-2引起的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组织病理及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鲫鱼生物学分类、地理种群、养殖品种与养殖概况
        1.1.1 我国鲫鱼生物学分类
        1.1.2 我国鲫鱼地理种群
        1.1.3 养殖品种与养殖概况
        1.1.4 小结
    1.2 鲫鱼病毒性病害种类及研究进展
        1.2.1 鲫鱼病毒性病害种类
        1.2.2 鲫鱼病毒性病害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发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鳃出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用仪器设备
    2.3 结果
        2.3.1 发病历史
        2.3.2 发病季节
        2.3.3 发病症状
        2.3.4 主要危害对象
        2.3.5 苗种来源及养殖管理(苗种来源、养殖模式、养殖水质状况、饲料种类)
    2.4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鳃出血病的病理学研究及病原鉴定
    3.1 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1.3 样品采集
    3.2 方法
        3.2.1 光镜样品的制作与处理
        3.2.2 电子显微镜样品制作与处理
        3.2.3 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3.2.4 柯赫氏法验证的回归感染实验
    3.3 结果
        3.3.1 组织病理观察
        3.3.2 病理损伤评价
        3.3.3 超微病理观察
        3.3.4 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3.3.5 回归感染试验
        3.3.6 回归感染试验后的超微病理学验证
    3.4 讨论
第4章 CyHV-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CyHV-2的PCR检测
        4.2.2 样品固定及切片制备
        4.2.3 探针合成与标记
        4.2.4 原位杂交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CYHV-2的致病机理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和病毒
        5.1.2 主要器材及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CyHV-2感染异育银鲫及头肾组织的取样
        5.2.2 异育银鲫头肾总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5.2.3 Oligo dT富集异育银鲫头肾mRNA、片段化m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adaptor
        5.2.4 异育银鲫头肾转录组Illumina Hiseq上机测序、数据质量剪切及统计
        5.2.5 异育银鲫头肾转录组从头组装及注释
        5.2.6 异育银鲫头肾转录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2.7 异育银鲫头肾总蛋白的提取、浓度测定及胰酶酶解
        5.2.8 异育银鲫头肾总蛋白TMT标记、HPLC分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2.9 异育银鲫头肾总蛋白数据库搜索
        5.2.10 异育银鲫头肾总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5.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水平表达变化
    5.3 实验结果
        5.3.1 异育银鲫头肾转录组测序试验结果与分析
        5.3.2 异育银鲫头肾蛋白质组结果与分析
        5.3.3 异育银鲫头肾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5.3.4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
    5.4 讨论
第6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CYHV-2对异育银鲫代谢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主要器材及设备
        6.1.2 主要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CyHV-2感染异育银鲫血清取样
        6.2.2 异育银鲫血清代谢组样品处理方法
        6.2.3 色谱-质谱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2.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6.2.6 差异代谢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异育银鲫血清代谢组质量控制
        6.3.2 异育银鲫血清代谢组数据分析
        6.3.3 感染CyHV-2过程中异育银鲫血清代谢
        6.3.4 差异代谢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成都市城市绿地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1.2 海绵城市的定义
    1.3 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
        1.3.1 实现城镇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3.2 低影响开发
        1.3.3 增强城市的适应能力
    1.4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1.4.1 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1.4.2 生态有限、因地制宜
        1.4.3 安全防范、良性循环
    1.5 海绵城市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5.1 国际城市绿地海绵建设
        1.5.2 国内城市绿地海绵建设
        1.5.2.1 武汉城市绿地海绵建设
        1.5.2.2 苏州城市绿地海绵建设
        1.5.2.3 成都城市绿地海绵建设
    1.6 城市绿地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7 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方法
        1.9.1 文献分析法
        1.9.2 归纳分析法
        1.9.3 实地踏勘法
    1.10 技术路线
2 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选择依据
    2.1 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
    2.2 海绵城市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2.2.1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2.2.2 本土优先,降低成本
        2.2.3 科学搭配,提升景观
    2.3 海绵城市理论对园林植物的具体要求
        2.3.1 抗旱耐涝
        2.3.2 水分存蓄
        2.3.3 水分净化
        2.3.4 环境适应性
        2.3.5 观赏性
    2.4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园林植物选择依据
        2.4.1 耐旱性
        2.4.2 耐涝性
        2.4.3 发达的根系
        2.4.4 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和消纳性
        2.4.5 本土环境适应性和观赏性
3 海绵城市理论下成都绿地建设中的植物应用分析
    3.1 天府中央公园
        3.1.1 天府中央公园概况
        3.1.2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天府中央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3.1.3 天府中央公园景观海绵体设计
        3.1.4 天府中央公园植物设计特征
        3.1.4.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3.1.4.2 根据特征,突出功能
        3.1.4.3 兼顾景观,合理搭配
        3.1.5 天府中央公园植物应用分析
        3.1.5.1 陆生植物区
        3.1.5.2 驳岸植物区
        3.1.5.3 水生植物区
    3.2 活水公园
        3.2.1 活水公园概况
        3.2.2 活水公园海绵城市改造
        3.2.2.1 渗透铺装
        3.2.2.2 净化溪流
        3.2.2.3 下凹式绿地
        3.2.2.4 雨水花园
        3.2.3 植物应用分析
4 成都地区海绵植物应用筛选和搭配建议
    4.1 成都地区海绵城市绿地应用植物筛选
        4.1.1 乔木
        4.1.2 灌木
        4.1.3 地被
    4.2 成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园林植物搭配建议
        4.2.1 植草沟
        4.2.2 下凹式绿地
        4.2.3 雨水花园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天津市观赏鱼市场调查以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观赏鱼养殖历史
    1.2 现代观赏鱼市场优点
    1.3 现代观赏鱼市场缺点
    1.4 天津观赏鱼市场
第二章 调查地点与调查方法
    2.1 调查地点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的设计
        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3 结果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津市观赏鱼消费者市场情况分析
        3.1.1 不同年龄段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是否网购、饲养经验、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1.1 不同年龄段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之间的关系
        3.1.1.2 不同年龄段与是否网购之间的关系
        3.1.1.3 不同年龄段与饲养经验之间的关系
        3.1.1.4 不同年龄段与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2 不同年龄段与现饲养观赏鱼类型、饲养原因、购买时接受的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1.2.1 不同年龄段与现饲养鱼类型之间的关系
        3.1.2.2 不同年龄段与饲养原因之间的关系
        3.1.2.3 不同年龄段与购买时接受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1.3 不同文化程度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是否网购、饲养经验、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3.1 不同文化程度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之间的关系
        3.1.3.2 不同文化程度与是否网购之间的关系
        3.1.3.3 不同文化程度与饲养经验之间的关系
        3.1.3.4 不同文化程度与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4 不同文化程度与现饲养观赏鱼类型、饲养原因、购买时接受的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1.4.1 不同文化程度与现饲养观赏鱼类型之间的关系
        3.1.4.2 不同文化程度与饲养原因之间的关系
        3.1.4.3 不同文化程度与购买时所接受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1.5 不同月收入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是否网购、饲养经验、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5.1 不同月收入与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之间的关系
        3.1.5.2 不同月收入与是否网购之间的关系
        3.1.5.3 不同月收入与饲养经验之间的关系
        3.1.5.4 不同月收入与喜欢鱼缸类型之间的关系
        3.1.6 不同月收入与现饲养观赏鱼类型、饲养原因、购买时接受的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1.6.1 不同月收入与现饲养观赏鱼类型之间的关系
        3.1.6.2 不同月收入与饲养原因之间的关系
        3.1.6.3 不同月收入与购买时所接受的消费金额之间的关系
    3.2 天津市观赏鱼市场销售者情况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与所销售鱼类型、经营店规模、销售经验之间的关系
        3.2.1.1 不同年龄段与所销售鱼类型之间的关系
        3.2.1.2 不同年龄段与经营店规模之间的关系
        3.2.1.3 不同年龄段与销售经验之间的关系
        3.2.2 不同年龄段与销售旺季、进货来源关系
        3.2.2.1 不同年龄段与销售旺季关系
        3.2.2.2 不同年龄段与进货来源关系
        3.2.3 不同文化程度与销售鱼类型、经营店规模、销售经验关系
        3.2.3.1 不同文化程度与销售鱼类型关系
        3.2.3.2 不同文化程度与经营店规模关系
        3.2.3.3 不同文化程度与经营店规模关系
        3.2.4 不同文化程度与销售旺季、进货来源关系
        3.2.4.1 不同文化程度与销售旺季关系
        3.2.4.2 不同文化程度与进货来源关系
第四章 结论
    4.1 天津市观赏鱼消费者市场
        4.1.1 获得观赏鱼知识渠道
        4.1.2 是否使用网购
        4.1.3 饲养经验
        4.1.4 喜欢鱼缸类型
        4.1.5 现饲养观赏鱼类型
        4.1.6 饲养原因
        4.1.7 购买时接受消费金额
    4.2 天津销售者市场
        4.2.1 所销售的鱼类
        4.2.2 经营店规模
        4.2.3 销售经验
        4.2.4 销售旺季
        4.2.5 进货来源
第五章 前景分析
    5.1 观赏鱼市场优势与机会
        5.1.1 观赏鱼具有文化氛围
        5.1.2 天津月收入水平高
        5.1.3 具有广泛的观赏鱼欣赏受众
        5.1.4 形式简单,易于销售
        5.1.5 观赏鱼便于饲养
        5.1.6 国际市场进货渠道未开发
        5.1.7 时尚效应,大都朋友介绍
        5.1.8 月收入逐渐提升
        5.1.9 水产设备方便购买
        5.1.10 市场潜力巨大
    5.2 天津市观赏鱼市场劣势与威胁
        5.2.1 进货渠道短缺
        5.2.2 技术缺失或技术发展不完全
        5.2.3 品种单一
        5.2.4 国外市场的进入
        5.2.5 国内养殖的枯竭
    5.3 天津市观赏鱼发展前景展望
        5.3.1 结合经济、地区形势,健康发展
        5.3.2 确保产业优势,开辟新市场
        5.3.3 配合舆论,加大宣传
        5.3.4 更新设备进行控制成本和养殖周期
        5.3.5 营销热卖品种,引进国外品种
        5.3.6 扩大水族箱等设备生产
        5.3.7 扩大店面
        5.3.8 增加资金利用率,降低销售价格
        5.3.9 全国化养殖和销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9)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鄱阳湖与鄱阳湖流域
        1.1.1 鄱阳湖简介
        1.1.2 鄱阳湖流域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鄱阳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鄱阳湖历史演变
        1.2.2 鄱阳湖水文特性研究
        1.2.3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1.2.4 鄱阳湖水生态研究
        1.2.5 研究成果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2章 湖泊演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鄱阳湖的成因
        2.1.1 湖泊成因分类
        2.1.2 鄱阳湖成因分析
        2.1.3 河漫成湖的主要因素
    2.2 鄱阳湖地区地形地质结构
        2.2.1 鄱阳湖地区的地质状况
        2.2.2 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状况
        2.2.3 鄱阳湖地区的地貌成因分析
    2.3 形成鄱阳湖的河流及其演变
        2.3.1 汉代及其以前的长江中下游河段演变
        2.3.2 鄱阳湖水系的演变
    2.4 鄱阳湖入湖水量与湖盆蓄水面积、容积关系分析
        2.4.1 鄱阳湖水位和水面面积、蓄水量关系
        2.4.2 季节性水文节律
        2.4.3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与湖盆蓄水的关系
        2.4.4 小结
    2.5 长江水文条件与鄱阳湖蓄水关系——江湖水文关系
        2.5.1 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及其条件
        2.5.2 湖口站流量倒灌分析
        2.5.3 长江低水位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
        2.5.4 湖口梅家洲对鄱阳湖蓄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序列参数化
    3.1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1.1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背景
        3.1.2 历史气候的定义与内涵
        3.1.3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记录分级及其代表性分析
        3.2.1 水旱灾害属性
        3.2.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纪录
        3.2.3 鄱阳湖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化
        3.2.4 历史水旱灾害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3.3 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推求历史阶段干湿统计参数
        3.3.1 湿润指数
        3.3.2 水文统计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3.3 基于历史湿润指数推求统计参数的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4 鄱阳湖流域湿润指数系列化
        3.4.1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特征
        3.4.2 两宋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3 元朝至明初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4 明清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5 两宋至民国各干湿时期湿润指数系列参数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的历史演变
    4.1 前言
    4.2 北宋时期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
        4.2.1 彭蠡泽的变迁
        4.2.2 鄡阳平原的沉陷
        4.2.3 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时间
        4.2.4 鄱阳湖南部湖区扩展的原因
        4.2.5 小结
    4.3 明清时期人与自然抗争中鄱阳湖继续扩展
        4.3.1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扩展
        4.3.2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堤防建设与维护造田
        4.3.3 碟形湖的形成与堑湖捕鱼
        4.3.4 结束语
    4.4 现代湖区围垦、开发过度和退田还湖
        4.4.1 新中国建立后鄱阳湖区大规模的圩堤建设
        4.4.2 围湖垦殖的效益与问题
        4.4.3 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干堤加固
        4.4.4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水文与水环境现状
    5.1 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5.1.1 鄱阳湖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5.1.2 有关鄱阳湖的几个地理概念
        5.1.3 近6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5.2 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5.2.1 流域降水
        5.2.2 鄱阳湖进出湖流量分析
        5.2.3 入湖出湖流量变化原因剖析
        5.2.4 森林植被改善增加河道湖泊基流
        5.2.5 小结
    5.3 近十多年鄱阳湖低枯水位现象
        5.3.1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5.3.2 低枯水位发生的原因分析
    5.4 鄱阳湖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
        5.4.1 第一次鄱阳湖科考关于泥沙与沉积情况
        5.4.2 入湖泥沙过程
        5.4.3 最近15年冲淤变化
        5.4.4 入江水道冲刷对湖口出流的影响
    5.5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5.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
        5.5.2 入湖污染负荷
        5.5.3 湖区水流特征
        5.5.4 鄱阳湖区污染物运动、消减特征
        5.5.5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6.1 生态水文学与系统生态学
        6.1.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6.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
    6.2 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
        6.2.1 上世纪 80、90 年代鄱阳湖浮游生物状况
        6.2.2 鄱阳湖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的现状
        6.2.3 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时空变化
        6.2.4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6.2.5 鄱阳湖蓝藻水华种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3 鄱阳湖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6.3.1 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植被概况
        6.3.2 鄱阳湖湿地植被现状
        6.3.3 湿地植被鄱阳湖水文要素的响应
        6.3.4 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6.3.5 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退化趋势
    6.4 大型底栖动物动态演变
        6.4.1 三十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6.4.2 水文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6.4.3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特性
    6.5 鄱阳湖鱼类资源的动态演变
        6.5.1 三十年来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6.5.2 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响应
    6.6 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
        6.6.1 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
        6.6.2 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的食性功能群
        6.6.3 越冬候鸟空间分布特征
        6.6.4 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响应
    6.7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7.1 碟形湖的形成、特征与分布
        6.7.2 碟形湖湿地生态的系统特征
        6.7.3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其对策建议
    7.1 国内外湖泊湿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7.1.1 北美五大湖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7.1.2 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的保护和治理
        7.1.3 云南洱海的保护和治理
        7.1.4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7.2.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7.2.2 鄱阳湖水体形态和水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7.2.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衰退
        7.2.4 湖泊萎缩和人类活动加剧叠加,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7.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7.3.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7.3.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7.3.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7.3.4 关于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问题
    7.4 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永保“一湖清水”
        7.4.1 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7.4.2 加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管理
        7.4.3 因地制宜处理湖区周边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
        7.4.4 鄱阳湖湖汊和碟形湖中的水产养殖禁止投放肥料饲料
    7.5 休养生息,把湖区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7.5.1 坚决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天然水产资源
        7.5.2 有序采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
        7.5.3 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相处
        7.5.4 封洲轮牧,巩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
    7.6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保障机制
        7.6.1 改革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体制
        7.6.2 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流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调查及其腐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人工湿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水生植物调查研究现状
        1.2.3 水生植物腐解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调查与动态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初期水生植物群落构建
        2.1.2 水生植物遥感调查
        2.1.3 水生植物的实地调查
    2.2 水生植物的分类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浮叶植物
        2.3.2 沉水植物
        2.3.3 挺水植物
        2.3.4 湿生植物
    2.4 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与生态自我修复
        2.4.1 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
        2.4.2 生态自我修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腐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的选择
        3.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3.1.3 试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种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
        3.2.2 水生植物腐解对水体pH、DO的影响
        3.2.3 水生植物腐解对水体COD、TN、TP的影响
        3.2.4 水生植物腐解底泥营养物质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佛寺人工湿地对水质的负效应研究
    4.1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频次
    4.2 人工湿地对水质的负效应
        4.2.1 人工湿地对溶解氧的影响分析
        4.2.2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影响分析
        4.2.3 人工湿地对氮的影响分析
        4.2.4 人工湿地对磷的影响分析
    4.3 水生植物的管理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金鱼秋冬两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D]. 胡朝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人工湿地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协同增强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研究[D]. 郭颖. 山东大学, 2019(09)
  • [5]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齐晓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CyHV-2引起的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组织病理及致病机理研究[D]. 吴霆.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成都市城市绿地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 杨良斌.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8]天津市观赏鱼市场调查以及前景分析[D]. 李爱菁.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9]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 南昌大学, 2017(12)
  • [10]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调查及其腐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D]. 赵言稳.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金鱼秋冬两病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