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大地构造及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舍建忠,陈刚,朱志新,贾健,邸晓辰,董国盛,刘凯旋,金成[1](2021)在《东天山黑石墩基性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Sr-Nd-Hf同位素特征及其俯冲岩浆作用》文中提出在东天山康古尔塔格南黑石墩一带新发现一套基性岩,岩性以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为主,岩石具有相对较低SiO2 (47.59%~50.79%)、富 Na2O(2.72%~4.42%)贫K2O(0.26%~1.15%),低 MgO (3.94%~12.55%),中等Mg#(47.6~66.64),高 Al2O3(14.75% ~19.65%),相对富集轻稀土((La/Yb)N1.83 ~2.12),Eu 弱正异常(1.00 ~1.25),富集 LILE(Ba、U、Sr),亏损HFS(Ta、Nb、Th和Ti),并强烈富集Pb。锆石LA-ICP-MS U-Pb年龄((342.6 ±3.2)Ma)表明该基性岩属于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421~0.704551),正的δNd(t)(7.6~8.1)和εHf(t) (9.82~13.74)。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学显示其来自亏损的岩石圈地幔源区,且源区在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前受到俯冲板片中富含大离子亲石和轻稀土元素的海洋沉积物在俯冲过程中脱水熔融形成流体的交代作用影响,原始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程度不同的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非常低。构造和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黑石墩基性岩为北天山洋在早石炭世沿康古尔塔格—黄山大断裂向北俯冲阶段的产物。
舍建忠,冯长丽,贾健,段旭杰,邸晓辰,曹江宇,李兴俭[2](2021)在《新疆东天山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南侧约4 km处。该岩体主要由阳起石化橄榄辉石岩、辉橄岩、辉石岩、蚀变细粒辉长岩组成,对岩体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属铁质镁铁超镁铁岩,具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的分异特征;岩石具相对较低SiO2(43.90%~52.80%)、相对富Na2O(0.38%~2.97%),贫K2O(0.11%~0.47%)及Na2O>K2O特征;Mg O值变化大且较高(4.25%~32.49%),较高Mg#(63.94~82.98),相对富集轻稀土((La/Yb)N为2.03~5.7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L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Ce,Ti,强烈富集Pb,说明岩石具幔源特征和岛弧岩浆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392.7±4.5) Ma表明,该岩体属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Hf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学显示,岩浆起源于含有早期俯冲洋壳的亏损软流圈地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及围岩混染,但混染作用较弱。黑白山岩体的发现为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沿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向南俯冲提供了新的证据。
杜尚泽,张元厚,杨万志,文斌,王鹏[3](2020)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中康古尔金矿因其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成因一直备受争议。文章立足于康古尔金矿地质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通过探讨觉罗塔格带的构造演化,重新审视康古尔金矿的成因。笔者总结了觉罗塔格构造带晚古生代地层时代及火山-沉积建造特征,认为晚古生代早期大洋板块向北俯冲,发育奥陶纪—泥盆纪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石炭纪康古尔洋发生双向洋-陆俯冲,在两侧形成对称岛弧带,局部平稳拉张环境为铜-铅-锌-金成矿的有利环境。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因不仅仅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康古尔金矿体位于海相安山岩、凝灰岩的交替部位,上部富金-中部铅锌-下部富铜的金属分带特征,与VMS矿床特征一致。矿体呈板状且与围岩截然接触,明显受挤压变形的网脉状矿化表明矿体形成早于韧性剪切作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康古尔金矿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通过详细对比康古尔金矿和造山型金矿、小热泉子VMS铜矿的特征,笔者认为康古尔金矿具有原生VMS矿床的特征,并且被二叠纪韧性变形所改造,为喷流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富金多金属矿床。
夏冬[4](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哈依尔汗·沙代提汗[5](2020)在《东天山灵北地区侵入岩浆期次的确立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觉罗塔格造山带夹于准—吐—哈陆块与中天山前寒武纪陆块之间,并被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分割成北部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与南部的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东天山灵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朝地块之间的以古生代增生造山为典型特征的中亚造山带之吐哈南缘陆缘活动带,位于雅满苏断裂与阿其克库都克断裂之间。研究区岩浆侵入活动较强烈,侵入岩较发育,分布广泛,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侵入岩。按岩性上分为基性岩、中酸性岩两个类型,其中基性岩体(1号、4号、5号、6号)、中性岩体(2号、3号、7号)以及酸性岩体(8号、9号)。来自新疆灵北地区的三个侵入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酸性岩体百灵北岩体9号的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309±3.1Ma(MSWD=0.78);2号岩体内部的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304±19Ma(MSWD=49);5号岩体内部的基性侵入岩辉绿岩的形成年龄为302±11Ma(MSWD=0.32)。加之其侵入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地层内,因此,本次研究的所有侵入岩形成时代定为晚石炭世。酸性岩8号(玉林岩体)、9号岩体(百灵山岩体)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Th、U、Hf等高场强元素(HFSE),Ba、Nb、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8号岩体相对9号岩体具有更低的Nb-Ta元素。中性岩2号与7号岩体与酸性岩有大致相同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的是2号、7号岩体富集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h等高场强元素。各个岩体之间微量元素特征及稀土元素特征不一致,说明研究区的侵入岩具有多期次的特征。灵北中酸性岩体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其形成过程为在俯冲过程中下地壳重新熔融并混合了幔源物质,岩浆上涌,最终形成灵北地区晚石炭世中酸性侵入体。1号岩体的橄榄辉绿岩具有高Mg、Fe,低Al的特征,为碱性岩石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K、Ba、P富集明显,亏损Rb、Hf、Tb、Nb、Ti元素。灵北橄榄辉绿岩形成于与中酸性岩体同时代的俯冲构造环境中,岩浆来源并不是单一来自地幔,而明显受到围岩混染或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受到了大量的壳源物质的混染形成的。本文研究成果表明灵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仍然存在着板块俯冲作用,在二叠纪其康古尔洋才完全闭合。
刘秀[6](2020)在《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天山东段位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位置,是中亚增生造山的关键部位。晚古生代是天山造山带洋-陆格局转换的重要时期,在大规模洋-陆俯冲、陆-陆碰撞作用共同导致的复杂构造背景下,天山东段遍布该时期的火山岩。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表现出富集K、Ru、Ba等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h、HREE(重稀土元素)、Ce、Ti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点。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为岛弧火山岩。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为海鸥型,存在明显的Eu亏损,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早二叠世基火山岩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几乎无分馏,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的特征。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天山洋东段和吐哈地块南缘。晚古生代该地区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泥盆纪-石炭纪的洋壳北向俯冲演化阶段和二叠纪洋盆闭合和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泥盆世火山岩稀土蛛网图为右倾型,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微弱亏损Ti,这些与俯冲带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晚泥盆世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近于平坦,富集Ba和U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等高场强元素,微弱的Ti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有一定的差异。石炭纪-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富集LREE,亏损Eu,稀土元素总含量明显升高,富集Rb、Th、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Sr等高场强元素,主微量、稀土元素与岛弧酸性火山岩有较大的差别,与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相似。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火山岩稀土元LREE轻度富集,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略微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主微量、稀土元素总体与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相似。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准噶尔分支洋盆(卡拉麦里洋盆)的东南侧。该地区在晚古生代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晚泥盆世之前的洋陆俯冲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博格达裂谷的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和中-晚二叠世的陆内演化阶段。
孙乾龙[7](2020)在《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雅满苏地区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的中段,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的关键部位,广泛出露以石炭系、二叠系为主的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地层。为厘清该区域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序列,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古亚洲洋构造演化并为评价该区域地层矿产资源潜力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以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主的共五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包括下石炭统阿奇山组、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以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地层学为主要理论,对上述地层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厘定。在此基础上,采集了大量地球化学样品,运用成矿元素富集系数、后期叠加强度和成矿元素变异系数等评价因子及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其开展了地层含矿性的评价工作,综合评定了雅满苏地区地层的成矿潜力。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如下:(1)在地层厘定方面,重新梳理了五组地层,从时代上初步建立了基本地层格架:将前人原定划归土古土布拉克组的阿奇山组和雅满苏组重新厘定,两组地层形成时代分别为早石炭世中期、早石炭世中-晚期;将梧桐窝子组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世早期,将区内原库莱组解体为阿其克布拉克组和阿尔巴萨依组,形成时代由早二叠世界定到中二叠世。(2)在岩性、岩石组合以及构造背景方面,取得认知如下:下石炭统阿奇山组整体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建造,形成环境为俯冲的火山岛弧;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为深海相火山碎屑岩夹正常沉积岩的岩石组合,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形成环境为俯冲消减的岛弧;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由基质和块体组成,其中基质岩性为一套深海-半深海的碎屑岩沉积,块体岩性主要为辉绿岩、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远洋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岩石组合为一套陆地边缘相至浅海相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于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组合,形成于伸展断陷盆地。(3)在地层含矿性分析方面: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分析结果显示,雅满苏地区各地层中除阿奇山组和阿尔巴萨依组部分元素相对富集以外,其它地层元素大部分相对贫化,低于东天山背景值;成矿元素后期叠加强度(D)以及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的分析结果表明,Au、Sb、Bi、Ni等元素在各地层中经历的后期叠加作用最强,其成分变化指数最高。(4)在成矿潜力评价方面:结合成矿有利度系数(Ma),对雅满苏地区晚古生代各地层成矿能力的综合评序,雅满苏组、梧桐窝子组及阿奇克布拉克组三套地层优势矿种均较少;阿奇山组和阿尔巴萨依组最优成矿元素较多,是主要赋矿层位,其中优势矿种组合分别为Cr、Zn、Ag、Co和Cr、Ni、Cu、Co;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仅有Ag元素具一定成矿前景。
张红涛[8](2020)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提出哈密黑山金矿产在新疆东天山一带的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南侧的中天山地块中。中天山地块受到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构造样式极为复杂,岩浆岩比较发育。在中天山地块中仅发现过铁矿、铅锌矿、铜镍矿、钨矿、稀有金属矿以及非金属矿,并未见到在该构造单元中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金矿的报道。而黑山金矿是近年来作者所在团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天山地块构造单元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金矿。前人仅仅将黑山金矿作为一个矿点简要描述了其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等问题。对于黑山金矿在控矿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和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地层岩性以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中元古界地层以大理岩为主。矿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是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的次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在黑山金矿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控制着黑山金矿的产出。通过参考前人的有关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及中天山地块的地质资料,分析黑山金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据前人学者研究晚石炭世为该区碰撞-后碰撞的重要构造转换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的伸展、拉张阶段。伸展、拉张的构造应力环境是金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1:1万黑山金矿区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采样测试分析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矿化蚀变类型等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分析了矿区内的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的关系,黑山金矿主要受控于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主要发育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金赋存于石英脉的石英颗粒的裂隙中以及石英脉中(磁)黄铁矿矿物中和矿物间裂隙中。通过室内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可得知黑山金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16℃,盐度为3.05-5.09 wt%Na Cl,因此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低盐度流体。通过Pb同位素测试实验测得了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8.5365-18.7465,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294,208Pb/204Pb值为38.4035-38.6851),暗示着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上地壳。通过沙泉子幅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矿区内壳幔混源的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均出现与金有关的低温异常组合,并且在矿区内这两个地质单元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这说明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通过地质填图调查、钻探、化探、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以及Pb同位素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黑山金矿的成矿规律,总结了矿床成因,得到的研究认识有以下几点:1.黑山金矿的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透闪石等。矿石中发育的金主要发育裂隙金和包体金。2.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矿区中部的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3.黑山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黑山金矿的成矿温度在163-216℃之间,盐度为3.05-5.09 wt%Na Cl,估算的成矿深度在1.61-2.11km。H-O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与岩浆水。发育的带状蚀变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与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中高岭石-绢云母型硫化物矿床的蚀变分带一致。因此,认为哈密黑山金矿应该归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4.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根据黑山金矿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岩浆作用)。另外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沙泉子幅1:5万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显示,矿区内天湖岩群上发现Au+As+Sb异常组合,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出现了Bi+Cd+Au+Ag异常组合,他们的异常组合特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并且,在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以上Pb同位素示踪和化探分析说明黑山金矿的物质来源是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5.黑山金矿的形成与中天山地块的地层-岩浆-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于中天山地块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段。在中天山地块中寻找该类型金矿应重视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均有发育的地段。6.黑山金矿区内强烈的硅化、方解石化、(磁)黄铁矿化是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带外围发育的青磐岩化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刘超[9](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10](2019)在《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提出东天山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古亚洲洋的形成、演化和消亡,发育了东天山古生代弧盆体系。基于前人对东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的大量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本文重点论述了以卡拉塔格矿集区为代表的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研究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本文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和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又将前者划分为卡拉塔格成矿亚带和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总结出其成矿具有VMS成矿系统与斑岩成矿系统共存、多种矿化类型叠加的特征;区域共发育两次大规模成矿事件,且均与大规模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进而构建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并指出东天山古生代弧-盆多方向、多期次的转换是导致该体系内VMS-斑岩型矿床共存、叠加成矿发育的主因。
二、东天山大地构造及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大地构造及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黑石墩基性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Sr-Nd-Hf同位素特征及其俯冲岩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岩体地质背景及岩相学特征 |
2.1 地质背景 |
2.2 岩相学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4.2 锆石U-Pb年龄 |
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4 Sr-Nd同位素特征 |
5 讨论 |
5.1 岩浆演化(结晶分异) |
5.2 源区特征及部分熔融程度 |
5.3 地壳混染 |
5.4 流体交代 |
5.5 构造意义 |
6 结论 |
(2)新疆东天山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岩体地质背景 |
2 岩相学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3 U-Pb同位素 |
4.4 铪同位素 |
5 讨论 |
5.1 岩浆演化 |
5.2 源区特征及地壳混染 |
5.3 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
6 结论 |
(3)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1.1大地构造与矿产 |
1.2地层及火山-沉积建造 |
1.2.1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
1.2.2康古尔剪切带 |
1.2.3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1.3觉罗塔格带构造背景 |
2康古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3讨论 |
4结论 |
(4)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5)东天山灵北地区侵入岩浆期次的确立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选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侵入岩研究现状 |
1.2.2 灵北地区侵入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断裂特征 |
第3章 灵北地区侵入岩岩相学及岩石学特征 |
3.1 中酸性侵入岩 |
3.2 基性侵入岩 |
第4章 灵北地区侵入岩年代学特征 |
第5章 灵北地区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中酸性侵入岩 |
5.1.1 主量元素 |
5.1.2 微量元素 |
5.2 基性侵入岩 |
5.2.1 主量元素 |
5.2.2 微量元素 |
第6章 灵北地区侵入岩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6.1 中酸性侵入岩 |
6.1.1 岩石成因 |
6.1.2 构造环境探讨 |
6.2 基性侵入岩 |
6.2.1 岩石成因 |
6.2.2 构造环境探讨 |
6.3 觉罗塔格构造带晚古生代演化 |
6.3.1 早石炭世 |
6.3.2 晚石炭世 |
6.3.3 二叠纪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项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山造山带研究现状 |
1.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地层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3 吐哈盆地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
3.3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
3.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4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
3.5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6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
3.7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
3.7.1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7.2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8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
4 火成岩的样品采集 |
4.1 样品采集地区与工作 |
4.1.1 沙尔湖-罗布泊地质剖面 |
4.1.2 沙尔湖地质剖面 |
4.1.3 焕彩沟地质剖面 |
4.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
4.3 锆石U-Pb测年实验结果 |
4.4 区域火成岩年龄分布 |
4.5 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样品测试方法 |
4.6 吐哈盆地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1 吐哈盆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2 吐哈盆地南缘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3 吐哈盆地南缘早二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 吐哈盆地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1 吐哈盆地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2 吐哈盆地北缘石炭纪-早二叠世火成岩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8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
4.9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
5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火山岩构造特征以及古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
5.1 构造环境判别 |
5.1.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
5.1.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
5.2 天山东段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
5.2.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
5.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俯冲极性 |
5.2.3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
6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6.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6.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7 结论 |
8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研究现状 |
1.2.2 雅满苏地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进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地层含矿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区划 |
2.3 区域矿产资源 |
第3章 地层厘定各论 |
3.1 下石炭统阿奇山组 |
3.1.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1.2 岩石地层 |
3.1.3 地层年代学 |
3.1.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2 下石炭统雅满苏组 |
3.2.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2.2 岩石地层 |
3.2.3 地层年代学 |
3.2.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3 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 |
3.3.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3.2 岩石地层 |
3.3.3 地层年代学 |
3.3.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4 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 |
3.4.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4.2 岩石地层 |
3.4.3 地层年代学 |
3.4.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5 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 |
3.5.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5.2 岩石地层 |
3.5.3 地层年代学 |
3.5.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6 石炭纪-二叠纪雅满苏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
第4章 地层含矿性分析 |
4.1 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处理 |
4.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2 数据处理原则和依据 |
4.2 地层含矿性分析与评价 |
4.2.1 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与贫化 |
4.2.2 成矿元素的后期叠加强度 |
4.2.3 成矿元素的变化性 |
4.2.4 成矿有利度系数 |
4.2.5 综合评序 |
第5章 结论 |
5.1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5.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1.3 工作区调研程度和金矿研究现状 |
1.3.1 工作区调研工作程度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3 东天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阿齐山一雅满山地层小区 |
2.2.2 卡瓦布拉克地层小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 |
2.3.2 褶皱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变质岩 |
2.6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6.1 早古生代及其以前阶段 |
2.6.2 古生代阶段 |
2.6.3 中生代及其以后阶段 |
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岩浆岩 |
3.1.3 矿区构造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
3.2.2 黑山金矿区激电测深剖面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石英脉样品采集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
4.3.1 均一温度 |
4.3.2 冰点温度及盐度 |
4.4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 |
4.5 捕获压力及深度 |
4.6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
4.7 流体演化趋势 |
4.8 小结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
5.1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1 Pb同位素测试对象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5.1.2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3 Pb同位素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4 黑山金矿与马庄山金矿Pb同位素特征对比 |
5.2 黑山金矿区化探异常分析 |
5.3 黑山金矿矿床成因 |
5.3.1 成矿地质条件 |
5.3.2 成矿地质体 |
5.3.3 控矿构造特征 |
5.3.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结论及问题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分区及特征 |
1.1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
1.1.1 卡拉塔格亚带 |
1.1.2 小热泉子-土屋亚带 |
1.2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
1.3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1.4 中天山地块 |
2 古弧盆体系划分 |
2.1 大南湖-头苏泉早-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
2.2 阿奇山-雅满苏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
3 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
3.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3.1.1 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 |
3.1.1. 1 卡拉塔格成矿亚带 |
3.1.1. 2 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 |
3.1.2 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 |
3.2 矿床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3.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
4 讨论 |
4.1 吐哈盆地南缘存在古老微陆块残片 |
4.2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构造演化 |
4.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 |
5 结论 |
四、东天山大地构造及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黑石墩基性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Sr-Nd-Hf同位素特征及其俯冲岩浆作用[J]. 舍建忠,陈刚,朱志新,贾健,邸晓辰,董国盛,刘凯旋,金成. 中国地质, 2021(04)
- [2]新疆东天山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J]. 舍建忠,冯长丽,贾健,段旭杰,邸晓辰,曹江宇,李兴俭. 新疆地质, 2021(01)
- [3]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J]. 杜尚泽,张元厚,杨万志,文斌,王鹏. 矿床地质, 2020(06)
- [4]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东天山灵北地区侵入岩浆期次的确立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D]. 哈依尔汗·沙代提汗. 新疆大学, 2020(07)
- [6]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刘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D]. 孙乾龙. 新疆大学, 2020(07)
- [8]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张红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9]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J].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 岩石学报,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