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たら的确定条件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高佳昕[1](2021)在《「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的反事实语义研究》文中指出「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结构是现代日语反事实表达之一。该结构所生成的反事实语义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语义不断固化的结果。本文拟依托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基本内涵,总结归纳该构式的语用功能特点,明确该构式义形成的内在思维逻辑,最后,分析各构式成分对该构式反事实构式义生成的具体效用。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还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一方面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多层次地划分了现阶段国内外反事实表达形式的研究成果。正文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从理论入手,简要介绍了本文理论依据——以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为主的多学派构式语法理论和构式压制观,简述了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研究范围。第二章从意义入手,基于该理论内涵对「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进行了构式认定,分析了该构式的反事实语义形成的先决条件——语用预设,还考察了该构式在表达反事实语义时的语用功能特点。第二章从形式入手,将构式之形拆分三个组成部分,逐一分析构式成分的属性特征,并依托构式压制观的理论依据阐明构式成分的属性特征对反事实语义生成的具体效用,从内部结构验证「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反事实语义形成的合理性。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所得成果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温晓亮[2](2020)在《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将信息结构概念引进语言分析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语言观、不同的角度对日语信息结构特别是主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学者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其对日语信息结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本论文站在系统论的立场,首先将日语信息结构看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关联性等特性的有机整体。在分析日语信息结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与其要素、语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且初步勾勒出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中单句、复句、语篇三个层次的基本架构以及互相之间的作用、转化机理,使我们对日语信息结构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目前的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成果中,单句层面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对于信息结构中主题化和焦点化的动因研究较少。本论文在对日语主题化和焦点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移位”角度论述日语主题句和焦点句的形成动因,提出无论主题还是焦点的形成都是“向前”移位的解释。再者,日语语言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复句和语篇的信息结构,不是单句层面信息结构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和组成原理。本论文使用较大篇幅阐释了日语复句以及语篇信息结构的基本构成,引入焦点测试构建了分析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的程序。根据日语特点划分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日语语篇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指出日语语篇信息结构中说话人视点问题是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种问题是在单句研究、复句研究等层面没有涉及的问题,为今后的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分析梳理了日语信息结构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对信息结构以及信息结构研究中的主题、焦点、主题化、焦点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论述了日语单句层面语言信息结构的主题与主题化、焦点与焦点化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的形成动因。第四章是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部分。在明确复句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主要分析顺接关系复句、逆接关系复句和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第五章是针对日语语篇层面的信息结构研究。确定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站在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冒头文(开头句)”和叙事语篇内的“は”与“が”的可替换性等问题。
梁佳同[3](2020)在《中日推量表达的对照研究 ——以字幕翻译为中心》文中指出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的文化根源不同,即使表达相同的意思,其语言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被征求意见时,日本人经常使用表示推量的表达方式“ようですね”的说法是因为话题与对方领域相关,从不能对对方有所失礼的角度出发,通过使用「ようですね」等推量表现来避免断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如何使用这种“推量表现”的,汉语的翻译情况,与汉语中的“推量表现”用法是否相同,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正确地理解以上问题是学习日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从以上的问题意识出发,本研究以日语电视剧为对象,收集了其中出现的推测表达,并对其中文翻译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日本人为了缓和对话的气氛,有使用不确定的表达(推量表现)的倾向。推量表现可以区别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同时本论文在考察部分详细说明了产生日语“推量表现”特征的原因。
陈瑞[4](2020)在《《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推理小说家本城雅人(1965-)的通俗小说《非主流记者》作为一部以新闻记者为体裁的小说,于2018年获得第159届直木奖提名,迎合了最近日本社会小说界中兴起的“记者热”,在日本读者群中广受关注。作者根据自身退休前二十多年从事记者的经验,凭借熟练的情节展现能力,为我们介绍了日本新闻记者行业的“热血”,表现了新闻记者这一行业工作者的魅力。既具有行业真实可读性的同时兼具小说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该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表现各种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张弛有度的情节。基于二十多年的新闻记者采访记录经验,作者熟练精确把握通过小说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述方式。笔者试译了《非主流记者》前三章。主要参考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理论、语境理论,列举翻译实例,分析试译中的具体难点。将语境理论运用于针对人物会话的翻译分析可以实现对于人物形象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语境是正确全面把握小说情节的关键,也是通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方法,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所以,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采用语境理论,尝试从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即语言语境、状况语境、文化语境层面对小说中的人物会话的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以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理论为策略,分析试译《非主流记者》前三章中人物会话时出现的翻译问题,也切实体会到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关系,理解了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文本分析所具有的包容性、全面性、有效性。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原文及作者、以及文本内容特点。第二部分为理论介绍,主要介绍了有关语境理论和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理论策略。第三部分主要根据语内理论和语外理论,从显性和隐性翻译的视角,从人物对话中授受动词、惯用语、称谓语、终助词的翻译等几个方面试译本通俗小说,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不仅要学会运用理论进行翻译实践,还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判断,选择最适合的译文进行文本信息传递,并且也认识到翻译过程的任何问题都需要切实解决才能保证译文质量。
杨梓艺[5](2020)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日本女性作家伊吹有喜的长篇小说《致远方的朋友》。此书为第158届直木奖候补作品,至今未出版中文译本。小说内容共五部,译者选择了其中的第三部和第四部进行本次翻译实践。在这两个部分中,描写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愈演愈烈,女主角佐仓波津子所在的出版社顺应日本政府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佐仓波津子本人也在经历着一系列人生变故。从作品内容和语言风格来看,《致远方的朋友》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的故事背景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京,出现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词汇,也涉及到日本在战争时期制定的各项政策。第二,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出版、美术、音乐、文学等行业的专业词汇。综合考量后,译者决定基于文化翻译理论,运用注释、增译等翻译补偿方法进行本次翻译实践。所谓文化翻译,是指对特定的文化“含义”进行阐释,并通过语言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一种翻译。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首次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也对文化翻译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本报告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说明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介绍作家伊吹有喜、《致远方的朋友》的故事内容以及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征。第三部分为翻译理论,译者梳理了苏珊·巴斯奈特和刘宓庆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并总结了文化翻译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从词汇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运用,包括称谓语的翻译、战争相关词汇的翻译和出版行业相关词汇的翻译。第五部分为句子翻译,从语言、文学、艺术、肢体语言、惯用语五个方面展开,对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转换”。理想的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层面的转换,也要致力于文化间的转换。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原文本《致远方的朋友》,是以昭和时代的日本为舞台的长篇小说。在翻译过程中,应保留作品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异域风情,并尽可能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译者要对原文中出现的文化要素进行提取,理解其中所内含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信息,并通过注释等方式进行传递。
刘樊艳[6](2020)在《日语中的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 ——以“~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たろう”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是大家所熟知的日语中的三种推量表达方式。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不仅可以表达不确定的事态,也可以表达100%确定的事态。本文通过搜集中纳言语料库中的例句发现,与表达不确定性事态相比,“?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用于确定性的事态的例句尽管不多,但是其用法也不可忽视。迄今为止,前人文献主要围绕“?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的不确定性及其委婉用法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很少有人围绕这三种表达方式表示的确定性的事态进行探讨。从笔者整理的莲昭(2004a、2006)等前人文献来看,“?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些表达不确定事态表达方式可以用于表示100%确定的事态是因为它们出现在了“让步结构”中,产生了“让步用法”。遗憾的是,前人文献并没有指出“?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些推量表达方式产生“让步用法”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就以“?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为代表,以其“让步用法”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以下问题(1)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在形式上的特征;(2)推量表达方式和“让步结构”的关系;(3)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的理解方法;(4)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之间的转换关系;(5)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和“委婉用法”的关系。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1)可以和“なるほど”、“たしかに”等表达让步的副词连用;(2)含有“…が”这样的复句结构;(3)可以和条件节连用。第二、关于推量表达方式如何产生“让步用法”这一点,本文认为在对话交流中,当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观点对立或者具有对比性的时候,或者在文章中,存在与作者的观点不一样的情况下,为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通过“?かもし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样的推量表达方式表示姑且同意对方观点,然后再通过加上表示转折的接续助词“が、或者接续词“しかし”,来表达与听话人相反或者具有对比性的观点。这就是推量表达方式产生让步用法的语用背景。换句话说,当“?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用于“让步”的时候,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等推量表达方式表示的是:到“‘?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为止,我是承认的”。也就是说,“?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表达的是一种暂时的同意,但是说话人(作者)的真正意图并非在此。(2)“が”、“しかし”等表示逆接的接续词或者接续助词表示的是,“超过‘?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的部分,我是不承认的”。也就是说,“が”、“しかし”等表示逆接的接续助词或者接续词表示和对方相反或具有对比性的观点。(3)“?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是说话者(作者)为了保护对方的“积极的面子”,所采用的“积极的策略”,是一种“有标的礼貌”。因此,“?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的让步用法可以说是“礼貌表达”。第三、关于如何理解“?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考察结果如下:(1)当“?かもしれない”表达事物真实的可能性是在0%100%之间的时候,说话人(作者)通过“?かもしれない”来承认事态成立的可能性,向对方表达暂时的同意之后,通过加上“が”、“しかし”等接续助词或者接续词,来表达与听话人(读者)相反或者对立的观点。同样地,(2)当“?だろう”表达不确定的事态的时候,说话人(作者)通过想象来推测事态成立的合理性,使用“?だろう”向对方表达暂时的同意之后,再加上“が”、“しかし”等接续助词或者接续词,来表达与听话人(读者)相反或者对立的观点。(3)但是,“?に(は)ちがいない”的“让步用法”与“?かもしれない”、“?だろう”的让步用法有所不同。野田(1984:112)表明,“?にちがいない”的意思是“可以确信事态成立。”与“?かもしれない”、“?だろう”相比,“?に(は)ちがいない”的让步用法的种类比较少,这是因为“?に(は)ちがいない”的意思是“说话人的强烈的确信。”当“?に(は)ちがいない”用于“让步句”时,客观上、或者在说话人(作者)的主观判断里,“?に(は)ちがいない”所表达的意思是100%确定的事实。也就是说,“?に(は)ちがいない”表达不确定的事态的时候,它是不存在“让步用法”的。(4)根据山冈(2010),礼貌表达的定义是“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为了和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使用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惯用表达”。即使“?かもしれない”和“?だろう”表达不确定事态的时候,在其表达让步的时候,它们也是一定程度上被习惯化了。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かもしれない”和“?だろう”表达的让步用法可以被归为“礼貌表达”。(5)当“?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所表达的事态是100%确定的事实的时候,它们就会失去“表达不确定的事态”这一原来的意思,从而成为一种“让步”的标记。因此,这个时候的“?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的让步用法也应该被归为“礼貌表达”。这样,通过使用失去“表达不确定的事态”这一原来意思的“推量表达”方式,说话人(作者)可以向听话人或者某种状况表达“让一步”的意思,即表达一种暂时的同意。但是,说话人(作者)真正的主张并不是“?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所表达的“让步”的部分,而是“が”、“しかし”这样接续助词或者接续词后面的与听话人的意见或是与一般常识“相反的主张”。(6)因此,无论是表达不确定的事态,还是表达确定的事态,“?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都应该被归为“礼貌表达”。第四、关于不同形式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之间的互换关系考察结果如下:(1)“?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当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表示100%确定事态的时候,它们就失去了“表达不确定的事态”这一原本的意思,只是变成了一种表示“让步”的标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中,“?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可以互相交换而不影响句子的意思。(2)当表达的事态不是100%确定事态的时候,“?かもしれない”和“?だろう”可以用于让步用法,并且可以相互交换而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但是,“?に(は)ちがいない”就不能用作“让步用法”了。第五、关于“?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和“委婉用法”的关系,考察结果如下:“?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可以说是一种委婉用法。总结来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だろう”这三种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因为笔者能力不足等诸多原因,本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终章部分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李嫣然[7](2020)在《威尔斯的翻译理论在《公司蜕变的必备法宝:企业并购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条件》中的运用》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关于《公司蜕变的必备法宝:企业并购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条件》(以下简称《企业并购》)的翻译实践报告。在攻读翻译硕士研究生期间,笔者受到日本剑豪集团株式会社会长郑剑豪先生的邀请,翻译了日本着名企业并购顾问三宅卓所着的这本书。该书是一本介绍企业并购的益处相关知识的书籍。在书中,作者从自身的实际经历出发,并大量引用现实中的企业并购案例,总结自己多年来在担任并购顾问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旨在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够了解企业并购的益处、基本知识与注意点。该书主要阐述企业并购的益处与相关知识,属于企业经营类的专业性书籍。但因其面向非专业性人士,故与一般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该书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三大特点。一在词汇层面,除了企业并购相关的专业词汇外,大多词汇较为简单易懂。并且,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创造了一系列短语,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二在句式层面,书中多处使用了较长的修饰语和直接引用句;三在整体风格层面,该书通过呼吁、提问等方式,创造出了与读者对话的氛围,全文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因此,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翻译时应当严格甄选翻译方法。笔者认为,德国应用语言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提出的翻译理论与方法,能对该书的翻译起到指导作用。威尔斯主张,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即译者必须要在理解原语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尽量使原语和译语接近等值。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明确原语文本的主要功能,进而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其次要考虑原语的话语内容、信息内容与信息接受者的特征;并且要确切理解原语的语义、句法、文体与语用意义,以此作为翻译的重要依据。上述要求,与本书的特点相契合,能够在词汇、句式以及文章整体风格等层面的翻译提供可行的方法。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威尔斯的翻译理论,以及在翻译《企业并购》一书的具体翻译实践中,该理论对文本的适用性。威尔斯首先主张,话语是可译的,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主张要在充分理解原语的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使两种语言接近等值。同时,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一要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选择与之相应等值标准和翻译方式;二要了解原语的话语内容、信息内容与信息接受者的特征;三要将原语的语义、句法、文体与语用意义作为翻译的重要依据。其次,他还指出在此基础上,译者在翻译时应当侧重文本的语用对等和读者的心理反应,并且要打破字面限制,才能得到恰当的译文。而专业性文本《企业并购》的特殊性,正要求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性书籍的翻译方法;它在词汇、句式与整体风格上的特点,又恰好与威尔斯所提出的将原语的语义、句法、文体作为翻译的重要依据,并侧重语用对等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威尔斯的翻译理论适用于该书,能够指导笔者进行该书的翻译实践。第二章具体分析威尔斯的翻译理论是如何指导笔者一步步进行翻译实践的。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词汇层面,对应威尔斯主张的“语用对等”,主要解决作者自己创造的短语、以及没有固定的中译词的日语词汇应该如何翻译的翻译问题;二是句式层面,对应威尔斯主张的“打破字面翻译的限制”,即解决行文结构不符合中文特点的句子该如何翻译的问题;三是文章整体层面,对应威尔斯主张的“重视信息发送者的意向和接受者的特征”、“信息发送者心中有无特定读者”,即解决如何将原文的整体风格在译文中重现的问题。并且,笔者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翻译过程中,都经历了威尔斯所主张的“分解、分析(decode)-重组(encode)”这一翻译过程。第三章阐述威尔斯的翻译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再认识。威尔斯的翻译理论虽然能够在词汇、句式以及文章的整体风格层面指导本书的翻译实践,使之达到较高程度的等值,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于书中出现的专业名词和固有名词,此时威尔斯所主张的“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选择与之相应的等值标准与翻译方法”就不再适用,而是要采取其它的翻译方法等。并且,威尔斯的翻译理论虽然在给予了译者翻译理论方面的指导,但如何在较高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等值,仍然依靠于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在运用威尔斯的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综合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段。通过上述分析,该翻译实践报告还原了《企业并购》一书的翻译过程,对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了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翻译方法,提高今后的翻译质量。
侯跃红[8](2020)在《《释放情绪 找回自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但快节奏和各种压力也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一大烦恼。生活中,人们需要主动调节自身情绪,了解情绪的分类和成因。反观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对情绪的认识,隐藏、压抑自身负面情绪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情绪问题、重视情绪问题,笔者选择了以情绪为主题的翻译文本《释放情绪找回自我》(《あなたの“好き”を爱で覚醒喜怒哀楽を解放して自分らしいあなたになる方法》)。作者分别从“喜怒哀乐”四种情绪的角度解读情绪的内涵和成因,引导读者面对自身真实的想法,从而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语言亲切平和,简短易懂,但具有说服力。作者依据自身经历,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解读常见的情绪问题。从文本类型来看,该文本应属于呼唤型文本,同时具备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五个部分。笔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文本中短句较多、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不强、逻辑关系不明显的特点,选用显化作为指导理论,从词语、语篇两个层面分析显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明确译文的逻辑关系。首先在词语层面,通过具体词代替抽象词、隐喻变明喻两个部分,清晰完整地翻译原文词语含义。其次,在语篇层面,通过增加连接词、调整段落、指明人称、明确指代、语义补偿五个方面显化逻辑关系,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赵雅楠[9](2020)在《关于候文体的翻译倾向研究 ——以《平家物语》为对象》文中研究指明候文体是日本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是基于“变体汉文”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征是以“候”字作为文末表现,相当于日文中“です”、“ます”,或者作为辅助动词使用。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官报、政令、海陆军文书等领域都残留着大量候文体,研究候文对我们研究日本近世、近代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在雅各布逊“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镰仓时代的日本军事物语小说《平家物语》为研究对象,收集该书中的候文表达方式,总结候文体的用法,对比分析候文体在现代日语中的意义,然后在《平家物语》的三个不同中译本中分析候文体译文特征,以“候ふ”+复语尾”为主,考察候文体的翻译倾向。所得结论如下:(1)《平家物语》中共出现八种候文体的用法,按照数量排列为“候ふ”+复语尾、“候ふ”作为辅助动词使用、单独使用、体言+“候ふ”、形容词连用形+“候ふ”、形容动词+格助词“に”+“候ふ”、引用语句+“候ふ”和副词+“候ふ”。(2)在“候ふ”+复语尾这一用法中,《平家物语》中出现的候文表达方式可接在“候ふ”的未然形、连用形、连体形、终止形、已然形、命令形后。(3)纵观候文体的翻译倾向,可以看出:(1)“候ふ”的未然形“候は”后接助动词“ず”“ぬ”“じ”表示否定;后接助动词“ね”和接续助词“ども”表示否定和逆接;后接助动词“ね”和接续助词“ば”表示否定和原因;后接接续助词“ば”表示一种假设;后接助动词“む”的已然形“め”和“む”的转音“ん”表示对未来的推测,另一种用法是表示说话人的意志,翻译时需要结合前面的动词进行翻译;后接接续助词“ば”和系助词“や”表示自己希望和请求。(2)“候ふ”的连用形“候ひ”后接助动词“き?し”用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在翻译时需要结合前面的动词进行翻译。(3)“候ふ”的已然形“候へ”,后接接续助词“ども”后表示逆接、话题的展开和仅起“承接”作用,在表示话题的展开和仅起“承接”作用时可不翻译;接在接续助词“ば”时表示顺接的确定条件和原因、理由。本文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分析,总结出部分候文体的中文翻译倾向,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侯文的理解,促进候文的翻译,并为日后关于候文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师宇含[10](2020)在《日语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研究 ——以汉语母语学习者为对象》文中认为本文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定义、基本表达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着重阐述,以用来明确日语反事实条件句本身对于汉语母语学习者习得的影响,并根据可能出现的习得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汇总整理调查结果,并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参考对习得情况和习得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汉语母语对于学习者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的影响探索更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反事实条件句习得方法。本文采用横断研究法,通过抽取黑龙江大学五十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学习者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用法基本能够掌握,然而对于4种接续助词的功能的理解尚含混不清,尤其对于“なら”和“と”在反事实条件句中的具体用法和限制条件不太理解,尚未真正掌握反事实条件句的语用功能。本文结合误用例从汉语条件表达句式、语义表达特点、语尾接续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汉语母语对日语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尝试探索更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反事实条件句习得方法。
二、たら的确定条件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たら的确定条件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的反事实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
二、先行研究 |
第一章 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构式的定义和范围 |
第二节 构式中的压制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构式判定与构式义分析 |
第一节 「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判定 |
第二节 「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义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式成分分析 |
第一节 状态性谓语假定形的分析 |
一、状态性谓语假定形的特殊属性 |
二、从属句部分的构式压制 |
第二节 可能表达的分析 |
一、可能表达的双重属性 |
二、可能表达的选显压制 |
第三节 构式成分语气分析 |
一、语气的非必要性 |
二、语气的限定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日语信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四、本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节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信息结构研究 |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 |
二、韩礼德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
第二节 日语的信息结构研究 |
一、日语的主题研究 |
二、日语的焦点研究 |
三、日语的复句研究 |
四、其他关于信息结构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结构 |
第一节 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 |
第二节 语言信息结构 |
一、信息结构概念的界定 |
二、主题与焦点概念的界定 |
三、主题化与焦点化概念的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信息结构的起点——主题与主题化 |
一、格成分与主题 |
二、格成分的主题化 |
三、非格成分的主题化 |
第二节 信息结构的研究核心——焦点与焦点化 |
一、焦点与焦点化手段 |
二、格成分的焦点化 |
三、格成分以外成分的焦点化 |
第三节 信息结构形成动因研究 |
一、移位与成分移位分析 |
二、主题化的移位 |
三、焦点化的移位 |
四、焦点操作驱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顺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条件复句 |
二、因果关系复句 |
第二节 逆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让步关系复句 |
二、转折关系复句 |
第三节 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平列关系复句 |
二、对比关系复句 |
三、对照关系复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日语语篇的信息类型 |
一、事实信息 |
二、理念信息 |
三、联想信息 |
四、人际信息 |
第二节 问答句群的信息结构 |
一、获取信息的出发点——问句 |
二、三种问答句群的焦点 |
第三节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视域下的“は”与“が” |
一、叙事语篇中的“は”与“が” |
二、叙事语篇“冒头文”中“は”与“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信柱と妙な男』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中日推量表达的对照研究 ——以字幕翻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中文摘要 |
1 はじめに |
2 先行研究の概観 |
2.1 理论的研究 |
2.2 日本语の推量表现についての研究 |
2.3 问题点 |
3 研究目的及び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4 日中推量表现の分析 |
4.1 日中推量表现 |
4.1.1 日本语の推量と中国语の推量の定义 |
4.1.2 日中推量表现の诸相 |
4.1.3 日本语の推量表现の分类 |
4.2 研究対象 |
4.3 ドラマに现れた日中推量表现の回数 |
4.4 ドラマに现れた日本语の推量表现の分类 |
4.5 ドラマに现れた推量表现全体に见る日中比较 |
4.6 四つのドラマそれぞれに现れた日中推量表现 |
4.6.1「隣の家族は青く见える」日中推量表现の比较 |
4.6.2「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日中推量表现の比较 |
4.6.3「凪のお暇」日中推量表现の比较 |
4.6.4「わたし、定时で帰ります」日中推量表现の比较 |
4.7 相手との亲疎関系に见る日中推量表现 |
4.7.1 相手との亲疎関系全体に见る日中推量表现 |
4.7.2 ドラマごとの亲疎関系に见る日中推量表现 |
4.7.3 ソト関系における分类カテゴリーの分布 |
4.7.4 ウチ関系における分类カテゴリーの分布 |
4.8 结果と考察 |
4.8.1 结果 |
4.8.2 考察 |
5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谢辞 |
(4)《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の任务について |
1.1 题目选定の背景 |
1.2 题目选定の意义 |
1.3 原文の绍介 |
1.4 原作者の绍介 |
1.5 原着の内容および特徴 |
第二章 翻訳理论 |
2.1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绍介 |
2.2 顕在化翻訳と潜在化翻訳 |
2.3 会话とコンテクストおよび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関系 |
2.4 指导意义 |
第三章 翻訳実例の分析 |
3.1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授受动词の翻訳 |
3.2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惯用句の翻訳 |
3.3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呼称语の翻訳 |
3.3.1 社会呼称语の翻訳 |
3.3.2 亲族呼称语の翻訳 |
3.3.3 氏名呼称语の翻訳 |
3.3.4 役职と职业名呼称语の翻訳 |
3.4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终助词の翻訳 |
3.4.1 终助词「よ」について |
3.4.2 终助词「ね」について |
第四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5)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要旨 |
はじめに |
一、翻訳任务の绍介 |
1.1 作者の绍介 |
1.2 作品の绍介 |
1.2.1 作品の内容 |
1.2.2 作品の特徴 |
二、翻訳理论 |
2.1 文化翻訳论 |
2.1.1 スーザン?バスネットの文化翻訳论 |
2.1.2 刘宓庆の文化翻訳论 |
2.2 起点テキストに対する指导 |
三、语汇の翻訳 |
3.1 人称代名词の翻訳 |
3.2 戦争関连语汇の翻訳 |
3.3 出版业界関连语汇の翻訳 |
四、文の翻訳 |
4.1 言语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
4.2 文学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
4.3 芸术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
4.4 ジェスチャー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
4.5 惯用表现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6)日语中的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 ——以“~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たろ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序章 |
0.1 问题提起 |
0.2 研究の目的と方法 |
0.3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先行研究 |
1.1 譲歩构造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1.2 推量表现の譲歩用法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1.3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研究の立场 |
第二章 譲歩构造 |
2.1 譲歩构造の本质 |
2.2 譲歩构造の形式上の特徴 |
2.2.1 譲歩を表す叙法副词との共起 |
2.2.2 「???が」などの复文构造 |
2.2.3 仮定条件节との共起 |
2.3 まとめ |
第三章 推量表现と譲歩构造との関わり方 |
3.1 话し手と闻き手の観点が対比?対立すること |
3.2 相手への配虑 |
3.3 推量表现の譲歩用法の位置付け |
3.4 まとめ |
第四章 推量表现の譲歩用法とその捉え方 |
4.1 「?かもしれないが」の譲歩用法 |
4.1.1 ものごとが不确実な场合 |
4.1.2 ものごとが确実な场合 |
4.2 「?に(は)ちがいないが」の譲歩用法 |
4.2.1 ものごとが不确実な场合 |
4.2.2 ものごとが确実な场合 |
4.3 「?だろうが」の譲歩用法 |
4.3.1 ものごとが不确実な场合 |
4.3.2 ものごとが确実な场合 |
4.4 三种の推量表现の譲歩用法の言い换え性 |
4.5 推量表现の譲歩用法と婉曲用法との関系 |
终章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谢辞 |
(7)威尔斯的翻译理论在《公司蜕变的必备法宝:企业并购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条件》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ABSTRACT |
はじめに |
第一章 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及び『M&A』1の中国语訳との适合性 |
1.1 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枠组み |
1.2 『M&A』の特徴及び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适合性 |
第二章 『M&A』の中国语訳に対する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指导 |
2.1 语汇レベルにおける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指导 |
2.2 文レベルにおける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指导 |
2.3 テキスト全体の雰囲気における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指导 |
第三章 『M&A』の翻訳実践における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の応用に対する再认识 |
3.1 専门用语の中国语訳における问题と対処法 |
3.2 固有名词の中国语訳における问题と対処法 |
3.3 ウィルスの翻訳理论への再认识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8)《释放情绪 找回自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
1.2 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任务描述 |
2.2 翻译过程 |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文本类型分析 |
3.1.2 文本语言分析 |
3.2 指导理论 |
3.3 译前准备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词语的显化 |
4.1.1 具体词代替抽象词 |
4.1.2 隐喻变明喻 |
4.2 语篇中的显化 |
4.2.1 增加连接词 |
4.2.2 调整段落 |
4.2.3 转换人称 |
4.2.4 明确指代 |
4.2.5 语义补偿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经验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致谢 |
(9)关于候文体的翻译倾向研究 ——以《平家物语》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1 序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と意义 |
1.3 本研究の构成 |
2 先行研究 |
2.1 候文体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2 候文体のある文学作品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3 言语内翻訳と言语间翻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本研究の位置づけ |
3 研究対象と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対象 |
3.1.1 平家物语について |
3.1.2 候文体の表现の分类 |
3.2 研究方法 |
4 「候ふ」+复语尾の翻訳倾向 |
4.1 未然形「候は」+复语尾の翻訳倾向 |
4.1.1 否定 |
4.1.2 否定+逆接 |
4.1.3 否定+原因 |
4.1.4 仮定 |
4.1.5 推量?意志 |
4.1.6 希望 |
4.2 连用形「候ひ」+复语尾の翻訳倾向 |
4.3 已然形「候へ」+复语尾の翻訳倾向 |
4.3.1 逆接 |
4.3.2 原因?条件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平家物语』における候文体表现 |
谢辞 |
(10)日语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研究 ——以汉语母语学习者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特征与功能 |
第一节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表达特征 |
第二节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语用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汉语母语学习者习得状况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第一部分调查结果 |
二、第二部分调查结果 |
三、第三部分调查结果 |
四、第四部分调查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第二部分—翻译部分分析 |
一、翻译题1分析 |
二、翻译题2分析 |
三、翻译题3分析 |
四、翻译题4分析 |
五、翻译题5分析 |
第三节 第三部分—选择题分析 |
一、选择题1分析 |
二、选择题2分析 |
三、选择题3分析 |
第四节 第四部分—学习方法分析 |
第五节 汉语对于学习者习得的迁移影响 |
一、汉语条件句句式的迁移 |
二、汉语语义表达方式的迁移 |
三、汉语语尾无变化现象的迁移 |
第六节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策略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たら的确定条件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状态表现ば·たら+可能表现(る形)+(ダロウ类モダリティ)」构式的反事实语义研究[D]. 高佳昕.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日语信息结构研究[D]. 温晓亮.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3]中日推量表达的对照研究 ——以字幕翻译为中心[D]. 梁佳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D]. 陈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梓艺.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日语中的推量表达方式的让步用法 ——以“~かもしれない”“~に(は)ちがいない”“~たろう”为中心[D]. 刘樊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威尔斯的翻译理论在《公司蜕变的必备法宝:企业并购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条件》中的运用[D]. 李嫣然. 南京大学, 2020(04)
- [8]《释放情绪 找回自我》翻译实践报告[D]. 侯跃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关于候文体的翻译倾向研究 ——以《平家物语》为对象[D]. 赵雅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日语反事实条件句习得研究 ——以汉语母语学习者为对象[D]. 师宇含. 黑龙江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