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向民间”的莫言——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论文文献综述)
刘若凡[1](2021)在《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意象是莫言“高密东北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穿莫言小说创作历程的重要意象之一。莫言在各类访谈和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了河流之于自己的故乡和自己创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对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进行系统性的解读与研究,有助于推动莫言意象系统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莫言小说再解读。目前学术界对于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统筹整理等方式,对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进行整理与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以莫言的家乡环境和童年经历为背景和基础,一方面提取莫言小说中河流意象出现的场景、频率、故事情节等,梳理清莫言小说中“河流”意象系统;另一方面莫言的创作史与“河流”意象的发展进行比对研究,以期摸清“河流”意象的寓意发展路程,对“河流”意象进行全面的把握。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的是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缘起。其一是对莫言所接受的“本籍文化”的整理和探究,主要通过对莫言家乡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地方志的水文资料进行整理和对孙家口伏击战、胶河战役进行考察研究。其二是对莫言的童年经历进行探究,整理莫言有关河流的童年经验。第二章梳理的是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演进。在莫言小说创作的最初,河流主要是作为重要情节的发生场景而出现;随后在莫言开始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化汲取创作营养时,“河流”这一意象开始从莫言的童年经验走入了作品,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填补了小说中的叙事空白。第三章梳理了莫言小说河流意象的主体性意义“死与生”。在《红高粱家族》和《十三步》中,河流隐喻着人物生理意义上的“死与生”;从《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到《生死疲劳》,河流关于“死与生”的寓意从个人命运的角度延伸到了家族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蛙》中的河流意象则是最丰富的综合,一方面折射了“姑姑”的精神历程,另一方面河流化身为人物“秦河”,体现了莫言的“赎罪”意识。第四章梳理了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延伸寓意。其一,河流是对性欲隐喻;其二,河流中以鱼虾为代表的生物,暗示着性与繁衍,同时与女性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河流意象主体意义的补充和丰富。
胡可[2](2021)在《论莫言小说中“魔幻性”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莫言曾说过自己的作品是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文本,他在向西方文学流派的学习中发散了自己的创作思维,又从本土文化中不断汲取创作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并在其中表现出了不可忽视的“魔幻性”特征。但本文所研究的“魔幻性”,并不是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或者“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定义,而是回到“魔幻”一词的本身,去关注莫言小说中“魔幻”相关的美学表现。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写作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章探讨了异域文化对莫言小说“魔幻性”的启迪作用。重点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和日本文学三个方面来分析莫言小说中“魔幻性”的异域文化元素。第二章论述了本土文化对莫言小说“魔幻性”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元素和宗教文化三个部分探讨传统文化对莫言小说“魔幻性”的熏染。第三章探究了莫言小说“魔幻性”的艺术表现。从叙述策略的多元、艺术手法的多样和魔幻主题的选择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魔幻性”进行研究。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及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
孙雅娟[3](2021)在《酒神精神与悲剧观:论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的契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论文主要在于研究莫言小说作品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悲剧人生观与尼采美学思想中酒神精神和悲剧理念的契合之处,论文的核心在于以尼采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在解读并阐释莫言小说作品中,发现二者思想上的契合之处。尼采美学思想主要在于通过依托于酒神精神来阐发其核心概念“权力意志”,其根本旨趣是在重估悲剧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重估生命价值的目的。其美学思想围绕非理性和赞美生殖的“酒神精神”以及突破死亡与苦难的“悲剧”生命观而展开。之所以选取尼采美学思想作为理论视点来解读莫言小说作品,首先因为自“五四”开始流行于国内的“尼采热浪”对当时的中国作家群,尤其对鲁迅的影响,颇为深刻,而莫言作为一名成长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的一员,深受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到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考察莫言作品与尼采美学思想的契合之处具有合理性;其次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与哲学思想汹涌而至,成为中国青年学子竞相关注讨论的焦点后,作为一位开始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文坛的青年作家,莫言的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其小说作品当中也不时闪耀出尼采美学的思想踪迹。莫言在其具体作品——《红高粱》中正面抒写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在《酒国》中反面抒写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在其众多长短篇小说作品中都竭力呈现出主人公对生命原欲以及性爱自由的张扬、对生殖意象和生殖崇拜的讴歌,这些与尼采美学思想中“酒神”精神的内涵相对接;而他在作品《丰乳肥臀》中对苦难进行细致描摹,在《檀香刑》中对死亡进行极致抒写,以及在众多作品中对于永恒不息的生命力的反复诉说,都与尼采美学思想中“悲剧”人生观高度契合。通过尼采美学思想去解读并阐释莫言小说,能够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品读其小说,也能够对莫言小说的美学性做出更加新颖、完整的解读。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概述尼采思想学术理论自“五四”之后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作家文人群的影响以及对学者鲁迅的深刻影响;之后阐述莫言作品契合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论性支撑与莫言本人接受并吸收尼采美学思想的现实可能性。第二章是本文的两大主体之一,论述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中“酒神”精神的对接。本章分为两节。首先阐述尼采美学思想中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着重分析了莫言的两部长篇小说作品:正写非理性“酒神”精神的《红高粱》与反写非理性“酒神”精神的《酒国》,通过这两篇作品来论述莫言作品与尼采美学思想中非理性的“酒神”精神的对接;其次阐述莫言小说作品中对生命原欲和性爱自由的抒写以及对于生殖意象和生殖崇拜的描摹,而这些正与尼采“酒神”精神中大胆求诸生殖的理论思想相契合。第三章是本文的两大主体之二,论述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中“悲剧”观的契合。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在阐明何谓尼采美学思想中的“悲剧”人生观的基础上,论述刻画苦难的《丰乳肥臀》和书写死亡的《檀香刑》所体现的“悲剧”观。第二节阐述在莫言小说作品中那些在苦难挣扎下依然不屈的血性生命体,以及生命个体在苦难与死亡中达到的生命之永恒,这些无不与尼采的悲剧人生观高度契合。
张露[4](2020)在《莫言作品的生命书写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莫言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学意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当代作家,从此,文学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研究的浪潮,时隔八年,至今依然火热。生命意识,是每个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无法离开的永恒主题。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他始终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强调生命本能欲望的展现,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量,肯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莫言的文学创作以及自述、访谈等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切入,探究莫言作品中的生命书写。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梳理莫言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揭示莫言作品生命书写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分析莫言作品中生命书写的成因,主要从个人阅历的提升、高密文化的濡养以及西方文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分析和探讨莫言生命观的内涵,主要从个体的觉醒和信仰的觉醒两方面入手。第四部分,论述莫言作品中原始生命力书写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食”、“性”、“虐”以及“利”等四个方面,集中表现为生命个体的“饥饿与苦难”、“生殖与爱情”、“暴力与酷刑”以及“利欲与人性”。第五部分,论述莫言作品中的死亡书写,主要从向死而生的豁达和死亡背后的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六部分,论述莫言作品中生命书写的价值。深入挖掘莫言作品中的生命书写,探究其带给我们的生命意蕴和丰富内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精神启示和意义。
余梦娜[5](2020)在《莫言小说的空间场景叙事艺术 ——以广场、“衙门”、道路三类空间场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莫言是新时期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寓意深远的作品。莫言天才的创作力离不开其对小说空间的独特把握。同时,正如他自己所说:“场景的独特性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1),作家通过场景来呈现空间是小说叙事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言也非常擅长依托特定空间进行独特的场景描写,因此对其小说中空间场景叙事的探讨很有意义。尽管当前已有部分学术论着开始关注此问题,但这些文章主要围绕单个作品展开,缺乏系统分析。鉴于此,笔者将在通读莫言作品的基础上,对其小说中空间场景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围绕“高密东北乡”这一地域空间,莫言营造了很多具体的小说空间,其中最频繁出现的是三大类——四面开阔的广场及旷野等空间、双向开放的行进道路、封闭的“衙门”。在广场及旷野等空间中,他主要描写了刑罚、战争和集会等场景;在“衙门”空间中,他向我们呈现了监禁、游戏和饮食等场景;在道路空间中,他着重刻画人在道路中的生存奔波、血性反抗和被迫游行等场景。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依托这些空间进行场景营构时,莫言也使用了各具特色的叙事策略。笔者将通过对这些空间场景的仔细阅读,探讨不同空间场景在叙事艺术上的差异,包括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分析其在营造叙事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艺术功能,以深化对莫言小说的理解。论文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总体上论述莫言小说空间场景的艺术功能。首先,不同的空间场景有助于营造不同的叙事氛围。借助广场、旷野等空间中的战争、刑罚和集会场景,莫言营造了热闹喧嚣的氛围;通过“衙门”空间中的监禁、游戏等场景,他营造了阴郁闭塞的氛围,表达出政治权力的黑暗腐败;象征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空间场景则呈现出表面奋发内底苍凉的叙事氛围,契合历史苦难。其次,空间场景服务于人物塑造。广场等开阔性空间中的场景有利于塑造野性奔放的人物;封闭的“衙门”空间场景有助于塑造冷血残酷的权力主体和被压迫的权力客体;道路空间场景则凸显了人物的血性和抗争精神。最后,空间场景的营构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一来,有些空间场景本身就是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起到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二来,空间的变更、场景的切换也有利于情节更为流畅地展开;三来,对空间场景的极致描写有助于打破叙事时间,突破线性结构,调节故事进程。第二章探讨莫言小说空间场景中的叙述视角。在广场、旷野等开阔性空间场景中,莫言更善于让各种人物遵循自己的意识,自由地行动与说话,形成“众语喧哗”的多视角叙述。在道路空间场景中,动物、儿童等特异性视角的使用别具意味,讽刺性浓厚。“衙门”这类封闭性空间场景中,包括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在内的具隐秘性的内聚焦叙事频繁出现。这都与空间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第三章分析莫言小说空间场景中的叙述语言。在热闹喧嚣的广场、旷野等开阔性空间场景中,杂糅铺排的“狂欢化”语言更为突出。象征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上,莫言借民间小人物的奔走写出百姓在历史中的沉浮,语言更具民间色彩。受益于内聚焦叙事视角的使用,在“衙门”空间场景中,他充分发挥人物的想象力,调动其内在的生命感觉,各种感觉词大量出现。同时,莫言创造性地将游戏与筵席场景置于“衙门”空间中,这本身就构成反讽,也体现在叙述语言上。
向天一[6](2020)在《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进行小说音乐性书写的借鉴与摹仿;同时,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在结构中,莫言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折射到小说结构的曲式呈现。就此,本论文以莫言部分具备音乐性特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莫言的个人音乐观为研究依据,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主要理论背景,试图透过跨艺术的视角从“小传统”——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戏曲音乐语言到“大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对莫言小说与音乐之间发生的微妙关系进行新的解读,对音乐与情感进行深层剖析。莫言是一位“用耳朵阅读”的小说家,音乐自然成为莫言生活与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亦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中音乐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自然声响”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一种音乐形式。笔者先对莫言熟知的故乡高密自然声响进行外围梳理,认识到故乡的部分自然声响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而后进入到具体的小说文本研究之中,揭示出四种主要自然声响——“洪水声”、“马声”、“植物(高粱)声”与“蛙声”在文本中具备的外在音乐“表情”性特质,诠释出莫言如何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语言)对自然声响进行二次创作与音乐书写。为了凸显莫言音乐书写的独特性与独创性,笔者通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对这四种自然声响进行音乐性特质的深入发掘,初探到自然声响在文本中呈现出“标题音乐”与“自然乐声”(语言诗化)的特殊表现力,极大地增添了、丰富了音乐性呈现的文本效果。“插曲”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二种音乐形式。“插曲”介入莫言小说的方式类似于配置在电影或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歌曲,它是作为叙述内容与手段共同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对文本外在音乐性特质的基本呈现。莫言对于传统歌曲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书写方式,他在小说叙事中——论文以《黑沙滩》、《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以及《檀香刑》四部小说为主,惯用两种“插曲”排列组合方式——“单曲循环”、“多曲杂烩”,和一种“戏曲化”的传统唱段演事手段进行对歌曲契合文学创作的二次音乐书写。“插曲”不仅仅是莫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为一种隐喻手段影响小说叙事过程的表达。“戏曲腔”是莫言运用的一类特殊传统音乐手段及其小说中音乐性特质呈现的特殊内容。笔者通过莫言的两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为代表进行戏曲“拖腔”的具体研究。“拖腔”属戏曲腔的一类表现范畴,“拖腔”介入文本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单一型与组合型,目的有二:既是为歌者情感的需要作出延伸,以放大歌者情感特征之表现,揭示歌者难以言表的情感内蕴;同时,也是指向“拖腔”为唱段本身营造出对包蕴其间重要主题事件的重申与展示。“唱腔”属戏曲腔的另一类表现范畴,笔者主要是从小说语言层面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之“戏曲化音乐性”特质进行细读考察。戏曲唱腔形式繁多,在莫言小说中主要以念白中的贯口、哭头与叫头三种音乐形式共同制造出人物的“言”外之音。在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中,念白作为一种“无腔调”的贯口表现,戏曲的腔调隐匿在言语表达之间,言语的韵律隐匿在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叙述之间;在小说《檀香刑》中,念白作为一种“有腔调”的贯口表现,言语的韵律隐匿在戏曲的腔调之间,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充斥着浓浓的戏曲腔味,呈现出一股众声喧哗的“有声”语言氛围;在小说《檀香刑》中,“哭头”除了对人物情绪起到渲染的目的,更是为小说叙事作出准备,它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因素进行推动,对人物情感制造的行为方式进行演绎,对人物情感衍生的主题进行暗喻。“叫头”和“哭头”一样在叙事过程中不止充当着戏曲开场白的作用,它们还具备着“唱、念、做、打”的舞台效果,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形成一定的戏曲化风格。“曲式”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内在结构进行的一类文本音乐性特质探讨,主要透过莫言作为一位小说家持有的音乐观去理解其小说文体结构中存在着的对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曲式的借鉴与摹仿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并不是以“曲”谈“文”,而是以“文”论“曲”,在反复潜心“文本细读”的前提下,结合莫言个人的音乐(创作)观进行互文性曲式诠释与分析。其中,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便契合莫言对“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创作观,明显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痕迹;小说《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便契合莫言“牛羊歌手”与“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叠奏曲式的痕迹,另这两部小说内在结构的叙事方式也契合了叠奏曲式的基本特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与《天堂蒜薹之歌》便契合莫言“勾勾弯弯不断头”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循环曲式的痕迹,另在循环曲式中,笔者加入了音乐“复调”内容与“复二部曲式”内容作为延伸进循环曲式在文本中主题递进的情感把握与结构扩充。此外,笔者还结合大型传统音乐套曲曲式进行综合性论述,从小说《丰乳肥臀》的重要主题表现中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套曲曲式渗入叙事过程的深刻内蕴,以及对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溯型”进行曲式微观层面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作出如下结论: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创作进行有机交融最为深刻且“大踏步撤退”得最远的一位小说家。难怪莫言的挚友大江健三郎会由衷感慨到莫言作品中释放出的强烈音乐“能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中,莫言虽不是第一人,但无疑是最佳人。
姜婉莹[7](2020)在《论莫言的红色书写》文中提出莫言天马行空的小说语言历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其小说中红色书写的特别,但大部分人并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而是将之作为莫言语言的特色之一简要提及。笔者认为,这种看似常态化的色彩选择与莫言反叛性的文化性格相悖,且静态的色彩观照无法透露莫言色彩书写的复杂意识,关于“莫言红”还有可待拓展的研究空间。首先,笔者在对红色相关数据的统计中,勾勒与描绘了莫言笔下的“红”色景观。一方面,莫言对红色的偏爱拥有个性化特征,其笔下的红色物象群违背传统与常理;另一方面,莫言的红色词用量随时间发展而波动下降,相比其他色彩的用色趋势,体现出作者对“红”从亲近到抑制的书写态度。其次,在归纳中西方的“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莫言红色运用方面呈现的表层特征。莫言看似积极、常态的红色书写背后呈现出消极的意义取向,而变态的反常规书写则体现出作者反传统的心理倾向。再次,笔者在个别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莫言红”中体现的深层内涵,并发现其经历了从理想化的感性勾勒到现实性的理性揭示的转变,且拥有政治、生存、人性层面的隐喻意味。根据以上三方面的现象呈现,笔者探究了“莫言红”的形成原因。成长环境、身份认同追求与多维色彩体验共同导致了莫言对红的偏爱;而迈向民间文化的写作态度、饱尝冷暖的赤子之心与求新求变的执着精神又使这位作家在后期创作中虽然主观抑制用“红”,但仍无法完全抛弃这种与其个性相贴合的色彩。最后,通过乡土文学、都市文学、红色经典与新时期小说中的“红”色爬梳,笔者交叉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莫言红”的历史地位。“莫言红”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共性与个性兼具,总体上是由“多变”趋向于“不变”。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莫言红”确有过人之处,但众多研究者对“莫言”与“红”的捆绑式论说使其走向经典化,这带来的是对莫言真正红色书写状态的历史性屏蔽。
丁雨晨[8](2020)在《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故乡为依托创作出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小说,创立了独属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和学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亦不少这样以故乡作为精神依托和文学创作资源来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汪曾祺的高邮小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行创作的河南作家墨白的“颍河镇”系列等。其中莫言在自己的笔耕不辍下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系,受到世界作家的认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白同样借助家乡河南新站镇在文学地理上建构出“颍河镇”系列受到文坛的瞩目。二人由于童年屈辱性经历的相仿与相似的成名之路,在踏上文学之路后通过摸索成功地将自身独特的个性生命体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生命经验,二人笔下的故乡不仅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一隅,更象征着全中国乃至世界的乡土民间现状。通过莫言墨白二人故乡写作内容和审美风格以及叙述手法的比较,进而探究二人是如何在前辈故乡叙述者的基础上建构出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精神家园,二人又是如何将这份个性体验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人类普遍性的共通生命体验,从而打通地域文化的限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发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形而上哲学追问。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同时阐明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正文分共分四章进行展开:第一章介绍莫言、墨白二人相似的童年成长经历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这两段经历普遍都带有屈辱性的创痛经历,同时伴随着饥饿、劳累、政治风波影响的生命体验。进而解释这些童年的深刻经历又是如何影响着二人在之后创作时,共同对权威叙述抱有怀疑态度,因此不约而同选择了具有解构性质的新历史主义与先锋主义写作倾向;第二章具体比较分析“高密东北乡”与“河南颍河镇”的美学内容,具体从民间、神秘、性与身体、权力、苦难、弃乡恋乡几个关键词进行结构展开论述。二人将自身独特独特生命体验上身为具有普遍性共同生存经验,因此在下笔成文时与前人如沈从文精神相通,共同选择了这些故乡写作母题来作为建构故乡的关键词,此章具体展开在这些关键词的笼罩下,二人审美风格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美学风貌;第三章比较分析莫言、墨白的先锋叙述技巧,具体从叙述视角、复调、意识流、心理分析、冷暖色彩、语体形式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由于二人对权威的质疑,在故乡写作时并没有因袭中国现代乡土写作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而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将西方作家如福克纳、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先锋叙述技巧有机地借鉴到自身的故乡叙述中。这种技巧的选择体现的是对权威历史叙述的解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怀疑,以及来自底层民间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同时也为中国故乡乡土文学开辟出另一条有别于现实主义写作的可行之路,为中国先锋派的延续做出了切实地有益尝试;第四章论述二人故乡叙述的影响与局限,具体从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叙事的晦涩难懂、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莫言、墨白二人将故乡叙述与先锋、新历史写作糅合在一起。向前,莫言开拓了早期先锋派和新历史写作的经验,向后,墨白将二者进一步发展,为先锋与新历史写作的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二人立足故乡的写作模式呼唤了民族传统和民族自信的回归,为后来的作家建构自身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迪范式。但同时二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新历史主义规避主流叙述而走向另一极端的陷阱中,二人的先锋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晦涩难懂、不受拘束被批评家所诟病。最后论述莫言、墨白的故乡写作之路还能支撑二人走多远,当离开了故乡这一根基,二人如何超脱出故乡的束缚找寻新的可能之路?结语部分对上文的论述部分进行总结、归纳、升华,同时打通中西、古今故乡写作的壁垒,借用前人故乡叙述者的有益经验来探寻莫言、墨白未来写作之路的方向所在,同时也为未来以故乡作为精神家园的作家提供一些创作姿态上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最终希望在西方文学凭借经济、政治影响力等主导世界文学的几百年后,中国作家如何凭借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世界文化的丰富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开创属于本民族本国家的中国当代特色文学,从而摆脱西方魔咒的束缚,进而成为世界文学潮流的引导者。这不仅需要中国作家、批评家,更需要中国普通大众读者的共同努力。
杨小莉[9](2020)在《莫言小说中人性的多维阐释》文中提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书写的永恒主题之一。莫言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对人性内涵有着深刻的体悟和准确的把握,其小说多涉及人性主题。本论文以莫言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弗洛伊德、罗洛·梅、阿德勒等心理学家的相关理论以及文化哲学等领域的观点,对莫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情感情绪以及文本所呈现的社会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结合时代因素、地域文化、作家自我的生命体验等来剖析莫言小说人性书写。本论文从原始维度、理性维度、精神维度三个维度来阐述莫言小说人物所呈现的人性内涵及表现特征,从而探寻莫言对人性的思考与态度。第一章结合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并阐述莫言对人性的理解;从高密东北乡地域文化特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历史以及作家童年的生命体验、创作理念等方面来探析莫言小说人性书写的背景。第二章着重分析、论述莫言小说人物所表现的以食、性为根本需求的生命欲望以及以死亡和爱情为表征的原始生命力,并由此得出莫言对于人性之本能欲求、原始生命力是极力肯定与弘扬的结论。此外,再从生命感觉入手,分析了莫言小说人物所呈现立体的、复杂的人性特征,凸显出莫言对感性生命的体察。第三章从理性维度来分析莫言小说人物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所展现的人性阴暗面并由此得出莫言对此是持审视与批判的态度的观点。莫言所批判和审视的人性阴暗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在酷刑与暴力场景中所展现的人性之残暴、丑恶;二是在金钱与权力的腐蚀下所展现的人性之自私贪婪。莫言正是借批判人性之卑污及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来拷问灵魂,从而引导个体向善。第四章从精神维度阐述莫言小说人物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意识。莫言通过极力弘扬人的精神力量来救赎生命苦难与心灵罪感,以生命图腾来抵抗以“种的退化”为表征的生命倒退之势,从而实现红高粱精神的复活。莫言通过对个体生命精神强力的呼唤来化解人种退化所带来的悲哀,试图重构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
蒋露[10](2020)在《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文中指出现今莫言研究正如火如荼,甚至还出现许多探索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论文。可以确定的是,莫言从默默无闻的新人作家到蜚声世界文坛的着名作家的转变是经过了时代的重重筛选。因此,读者的选择、文学批评的开展以及文学史的记录都被用以研究对莫言成名的影响。本文将从选学(选刊、选本)视域独特的遴选特点去探究莫言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具体结合不同年代的文学背景和选刊、选本的发展情况去论证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影响。在80年代国内文学热下,文坛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文学选刊作为披沙拣金的把关者,从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中发掘莫言小说并对其进行多次推介,其中《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作品的推介最为成功,引起了文学界热烈讨论。文学选本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80年代莫言小说的创作实绩。选本选家以专业的文学知识和不同的审美取向选录出可以代表本时期小说创作实绩的莫言小说。其中年选、争鸣选本、思潮选本以各自不同的选录标准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等小说。从这些被选刊、选本选择的莫言小说中,我们能看到,80年代新人作家莫言抓住文学新变的创作热潮,勇于尝试,创作出了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小说作品。80年代的莫言小说得益于文学选刊的慧眼发掘和推荐,引起学界争论,从而获得广泛关注。90年代多元的文学格局,使得在80年代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几篇莫言小说,在本时期得到了更为公正的对待。一方面,文学选刊销量走低,业内掀起改版潮,多家小说选刊将“吸引读者的好作品”作为重要选稿标准。由此,莫言本时期的小说《沈园》《牛》《白棉花》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被选刊重点选载。另一方面,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新增经典选本和精品选本,特别是《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被收入经典选本,对莫言而言,这代表着各专业学者对其小说价值和影响的认证。进入新世纪,纯文学边缘化愈演愈烈,文学选刊以自身的影响力已经难以带来更多的销量,因此借用早前发掘、培养成功的文学作家名气,以转载文学名家作品的形式,吸引大众读者关注,而莫言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莫言小说不仅在新世纪前十年收获了一系列国内外文学大奖,还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时期文学选刊与莫言小说形成较为明显的互推关系,这也正是莫言“反哺”选刊的表现。而文学选本受市场经济影响,“名家崇拜”现象严重,以年选和教材选本为例,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数量激增。
二、“走向民间”的莫言——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民间”的莫言——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论文提纲范文)
(1)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一) 莫言研究三十年 |
(二) “诺奖”后的莫言研究 |
(三) 当下莫言作品中的意象研究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发生 |
一、胶河的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 |
(一) 历史水文特征 |
(二) 历史文化特征 |
二、童年经验与创作灵感 |
第二章 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演进 |
一、故事发生场景 |
二、“大踏步的撤退” |
(一) 河流从经验走入作品 |
(二) 被填补的叙事空白 |
第三章 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主体意义 |
一、《红高粱家族》《十三步》——人物的死与生 |
(一) 《红高粱家族》——初现端倪 |
(二) 《十三步》——河的出现与转变 |
二、河流与命运 |
(一) 《天台蒜薹之歌》——急于摆脱的命运 |
(二) 《丰乳肥臀》——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 |
(三)《生死疲劳》——生命的拯救与转折 |
三、《蛙》——灵魂的死与生 |
(一) 罪恶之河——从癫狂走向死亡 |
(二) 赎罪之河——癫狂与清醒 |
第四章 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延伸寓意 |
一、河流与男女爱恋的隐喻 |
二、河流中生物的衍生寓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论莫言小说中“魔幻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成果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异域文化的启迪 |
第一节 两座灼热的高炉 |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
二、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文学的中介作用 |
第二章 本土经验的借鉴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一、古典文化的影响 |
二、学习蒲松龄 |
第二节 民间元素的使用 |
一、社会民俗 |
二、信仰民俗 |
三、精神民俗 |
四、语言民俗 |
第三节 三教文化的体现 |
一、儒家文化与莫言小说中的“魔幻性” |
二、道家文化与莫言小说中的“魔幻性” |
三、佛教文化与莫言小说中的“魔幻性” |
第三章 独特的“魔幻性”书写 |
第一节 魔幻叙述的多元 |
一、叙述角度的选择 |
二、叙述时间的选择 |
三、叙述空间的选择 |
第二节 魔幻手法的多样 |
一、结构的安排 |
二、意象的运用 |
三、感觉的描写 |
四、荒诞的体现 |
第三节 魔幻主题的选择 |
一、死亡主题 |
二、命运主题 |
三、孤独主题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及反思 |
第二节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酒神精神与悲剧观:论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的契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 论文研究现状 |
1.莫言研究 |
2.莫言与尼采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
1.研究方法 |
2.创新性 |
第一章 尼采美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传播 |
第一节 尼采学说在中国的影响传播 |
一 自“五四”起,尼采学说在中国作家群中的影响传播 |
二 尼采学说对作家鲁迅的影响 |
第二节 莫言作品契合尼采美学思想的可能性 |
一 莫言作品契合尼采美学思想的现实性 |
二 莫言作品契合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论性支撑 |
第二章 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中“酒神”精神的对接 |
第一节 非理性的“酒神”精神 |
一 正写非理性的《红高粱》 |
二 反写非理性的《酒国》 |
第二节 赞美生殖的“酒神”精神 |
一 生命原欲和性爱自由 |
二 生殖崇拜与生殖意象 |
第三章 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中“悲剧”观的契合 |
第一节 “悲剧”中的死亡与苦难 |
一 刻画苦难的《丰乳肥臀》 |
二 书写死亡的《檀香刑》 |
第二节 “悲剧”中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
一 苦难下挣扎的血性生命体 |
二 个体在毁灭中达到生命的永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莫言作品的生命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莫言作品生命书写的成因 |
2.1 个人阅历的提升 |
2.2 高密文化的濡养 |
2.3 西方文艺的影响 |
3 莫言生命观的内涵 |
3.1 个体的觉醒 |
3.2 信仰的觉醒 |
4 莫言作品的原始生命力书写 |
4.1 食——饥饿与苦难 |
4.2 性——生殖与爱情 |
4.3 虐——暴力与酷刑 |
4.4 利——利欲与人性 |
5 莫言作品的死亡书写 |
5.1 莫言作品死亡书写的表征 |
5.2 莫言作品死亡书写的意蕴 |
6 莫言作品生命书写的价值 |
6.1 文学价值 |
6.2 社会价值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莫言小说的空间场景叙事艺术 ——以广场、“衙门”、道路三类空间场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二)莫言小说中空间场景的类型 |
一、莫言小说空间场景的艺术功能 |
(一)以空间场景营造叙事氛围 |
(二)以空间场景服务于人物塑造 |
(三)以空间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
二、莫言小说空间场景的叙述视角 |
(一)广场、旷野等开阔性空间场景的众语喧哗与多视角叙述 |
(二)道路空间场景中特异性视角的使用 |
(三)“衙门”空间场景中频繁的内聚焦叙事 |
三、莫言小说空间场景的叙述语言 |
(一)广场、旷野等开阔性空间场景中叙述语言的杂糅铺排 |
(二)道路空间场景中叙述语言的民间化 |
(三)“衙门”空间场景中叙述语言的感觉化与反讽色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莫言小说与音乐”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难点、对象、方法与内容 |
上篇 莫言小说“腔调”叙述的外在音乐性特质 |
第一章 莫言的音乐观 |
第一节 莫言谈“音乐感受” |
第二节 莫言谈“音乐与小说” |
第三节 莫言谈“音乐创作” |
小结 |
第二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自然声响 |
第一节 故乡地理版图的“自然声响” |
第二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
第三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渗透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插曲 |
第一节 小说《黑沙滩》之“单曲循环” |
第二节 小说《十三步》之“多曲杂烩”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与《檀香刑》之“戏曲化”唱段演事 |
小结 |
第四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拖腔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单一型”拖腔 |
第二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组合型”拖腔 |
小结 |
附:茂腔《西京》唱段(片段) |
第五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唱腔 |
第一节 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之“无腔调”贯口 |
第二节 小说《檀香刑》之“有腔调”贯口 |
第三节 小说《檀香刑》之“叫头”与“哭头” |
小结 |
下篇 莫言小说内在结构的音乐性“曲式”特质 |
第一章 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蛙》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章 叠奏曲式 |
第一节 小说《民间音乐》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春夜雨霏霏》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三章 循环、复调与复二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循环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生死疲劳》之“复调”特质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复二部曲式”特质 |
第四章 小说《丰乳肥臀》之“套曲曲式”特质 |
第一节 生存单曲 |
第二节 灾祸单曲 |
第三节 生机单曲 |
第四节 孕育单曲 |
第五章 莫言小说“曲式”发展手法:“溯型” |
“曲式”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科研及奖励情况 |
致谢 |
(7)论莫言的红色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莫言笔下的“红” |
第一节 莫言红色书写的整体特征 |
一、红色书写的超然地位 |
二、物象点染与着色的个性化 |
第二节 莫言红色书写的历时变化 |
一、用量与用法之变化 |
二、红色审美趣味之变化 |
第二章 莫言红色书写的常态与变态 |
第一节 红色的文化内涵 |
一、自然原型中的红色本义 |
二、文化差异中的红色引申 |
第二节 常态的红色书写 |
一、红色人物的美与恶 |
二、红色物景的欢与悲 |
第三节 变态的红色书写 |
一、本色“红”的变幻 |
二、另类“红”的描摹 |
第三章 “莫言红”的精神叙说 |
第一节 红色意象的精神内涵 |
一、红鲤鱼与红萝卜 |
二、红高粱与红马驹 |
三、红蝗与红沼泽 |
四、红树林 |
第二节 色彩交融中的红色隐喻 |
一、红与蓝:群体政治与个人历史 |
二、红与绿:生存困境中的游戏精神 |
三、红与黑、白:是非善恶中的人性挣扎 |
第四章 “莫言红”的形成 |
第一节 莫言色彩偏好形成的历史语境 |
一、“成为作家之前”的色彩感知 |
二、身份认同与红色书写的个性追求 |
三、多维影响中的色彩体验 |
第二节 莫言红色书写的内在动因 |
一、迈向民间文化立场 |
二、饱尝冷暖的赤子之心 |
三、求新求变的执着精神 |
第五章 “莫言红”与现当代小说中的红色书写 |
第一节 现当代小说中的红色书写流变 |
一、乡土世界:黑白中点缀的“红” |
二、现代都市:繁复明艳的“红” |
三、革命历史:昂扬亢奋的“红” |
四、新时期小说:“红”的解放 |
第二节 “莫言红”的共性与特性 |
一、大同小异的“红女子”与独具特色的“红孩子” |
二、“民俗红”的新突破与“政治红”的超越性 |
三、密集、多义的红色意象与同质化的红色修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对于墨白的研究 |
对于莫言的研究 |
第一章 相似的成长之路 |
一、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 |
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 |
第二章 “高密东北乡”与“颍河镇” |
一、民间底层立场的坚守 |
二、神秘奇幻的故土 |
三、身体与性的叙事书写 |
四、对权力压制下的苦难历史反思 |
五、恋乡之情与弃乡之心 |
第三章 叙事风格的先锋探索 |
一、多变的叙事视角转换 |
二、意识流穿插与心理时间 |
三、冷暖穿插的色彩表达 |
四、语体实验与形式探索 |
第四章 故乡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
一、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 |
二、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 |
三、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形式的晦涩难懂 |
四、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莫言小说中人性的多维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莫言小说人性界定与创作背景 |
(一)关于人性的基本认知 |
1.人性的基本概念 |
2.莫言对人性的理解 |
(二)莫言小说书写人性的外在因素 |
1.莫言书写人性的历史语境 |
2.“高密东北乡”地域文化特征 |
(三)莫言小说书写人性的内在根基 |
1.饥饿、孤独与恐惧的童年经验 |
2.“作为老百姓写作” |
二、原始维度:肯定与张扬 |
(一)生命欲望的张扬 |
1.食欲:生存之基本需求 |
2.性欲:生命之原始欲望 |
(二)原始生命力的创造性和破坏性的统一 |
1.爱情:颠覆与崇拜 |
2.死亡:毁灭与抗争 |
(三)感性生命的体察 |
1.生命感觉的爆发 |
2.人性本真的复归 |
三、理性维度:审视与批判 |
(一)酷刑与暴力场景中的人性展示 |
1.酷刑与暴力的表现特征 |
2.刽子手的人性分析 |
3.观刑者的人性分析 |
(二)现代文明衍生的人性丑恶揭橥 |
1.城乡二元文化的碰撞 |
2.金钱与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
四、精神维度:救赎与超越 |
(一)生命苦难与心灵超脱 |
1.生命苦难的呈现 |
2.生命苦难的救赎 |
(二)生命图腾与精神复活 |
1.种的退化”之悲哀 |
2.生命图腾的崇拜 |
3.红高粱精神的复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8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选刊对莫言小说的发掘与推广 |
(二)对选本收录莫言早期小说的考察 |
(三)文学选刊对莫言小说的“不选”与“选” |
二、9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低迷期的选刊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二)探析选本对莫言80年代小说的高频收录 |
(三)“丰乳肥臀”风波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三、新世纪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盛名下的莫言小说与选刊的互推关系 |
(二)莫言小说在选本领域的大丰收 |
(三)新世纪文学获奖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莫言公开发表小说年鉴表(1981—2013) |
附录B 8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C 8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D 8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E 9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F 9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G 9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H 新世纪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I 新世纪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走向民间”的莫言——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论文参考文献)
- [1]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研究[D]. 刘若凡. 山东大学, 2021(02)
- [2]论莫言小说中“魔幻性”书写[D]. 胡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酒神精神与悲剧观:论莫言小说与尼采美学思想的契合[D]. 孙雅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莫言作品的生命书写研究[D]. 张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5]莫言小说的空间场景叙事艺术 ——以广场、“衙门”、道路三类空间场景为例[D]. 余梦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 向天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7]论莫言的红色书写[D]. 姜婉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D]. 丁雨晨. 河南大学, 2020(07)
- [9]莫言小说中人性的多维阐释[D]. 杨小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D]. 蒋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莫言论文; 红高粱论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论文; 丰乳肥臀论文; 檀香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