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康后人居模式

再谈小康后人居模式

一、也谈后小康人居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边雨[2](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指出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胡鑫[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夏璐[4](2021)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厕所革命”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厕所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清洁的如厕环境与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我国自建国以来便分阶段持续开展农村厕改工作,从建国之初的“两管五改”行动,到改革开放初期爱卫运动在全国铺开,再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厕改被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党和国家更是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农村改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农村牧区卫生厕所建造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着成效。但是在政策落实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分析原因并寻求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厕所革命”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对兴安盟地区针对厕所革命出台的实施方案和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进行梳理,掌握当地开展厕所革命的实施目标、方针路线、保障措施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然后在兴安盟下辖六个旗县市开展村民问卷调查与村干部访谈调查。对调查反馈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目前农牧民反馈改厕进度慢、改厕后使用率和满意度低、后期管护缺位,工作人员反馈项目资金紧缺,部门协调不利,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等。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发现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包括政策制定落实缺乏统筹协调、参与改厕的各主体思想认识不足、农村改厕技术环境落后,以及改厕资金投入及保障不足。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在政策制定落实方面应具备长远眼光,集合各部门力量统筹安排卫生厕所建设维护全过程;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村民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示范效应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通过加强厕改技术支持和鼓励新技术研发推广,解决农村厕改的技术困境;四是通过创新政府投入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和加强资金监管来解决厕改资金短缺问题。

杨礼茂,刘卫[5](2021)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和困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5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未来研究趋势。

卢迪[6](2020)在《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农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均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出要求。本文在系统梳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以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8个乡镇为例,主要采取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按照“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对目前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索,最后在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为本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参考。截至目前,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村庄总体性规划少,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村容村貌差,垃圾、污水、废弃物处理难,技术支撑能力弱,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机制保障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怎样高效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也顺其自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造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地方政策实操性有限,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旗域规划前瞻性不足、资金扶持力度小,各部门协同机制弱、监管不足,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结合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实际情况及发展优势,本文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村庄总体规划,二是要突出村庄特色,提升村容村貌,三是要优化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四是要按类别进行污水治理,五是要以经济惠民为原则进行厕改和粪污治理,六是要增强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七是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八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九是要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十是要树立良好的政绩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魏后凯,于法稳[7](2020)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在农村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弱项,以及后小康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性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紧抓一个核心、补齐两大短板、强化三个弱项,提出了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幸美玲[8](2020)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是2020年进入后小康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而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来,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以期确定好政府、社会、村集体的投入责任并发挥好政府、社会、村集体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进行研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为工具,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公共属性、经济属性和时代属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以及村委会的具体责任定位以及投入方式的优劣势三个方面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增强理论的深度。接着通过已构建的理论框架回归现实分析:选取重庆、广东以及福建三个地区的实践探索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中存在投入主体责任不清、市场实质性投入程度不高、多元投入主体衔接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其问题的原因有利益分化严重、主体责任感缺失、配套机制不健全等。最后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社会组织层面以及村民层面提出解决思路。

于法稳,郝信波[9](2019)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论文从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六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应关注的主体、内容、优先序、模式、保障、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录全[10](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二、也谈后小康人居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后小康人居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厕所革命”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拟解决的重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厕所革命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我国农村厕改的发展历程
    (二)“厕所革命”新阶段及其特点
    (三)厕所革命的理论基础
二、兴安盟“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现状
    (一)兴安盟“厕所革命”实施方案
    (二)兴安盟“厕所革命”实施现状调查
三、兴安盟“厕所革命”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落实缺乏统筹协调
    (二)参与改厕的各主体思想认识不足
    (三)农村改厕技术环境制约
    (四)改厕资金保障不足
四、继续推进“厕所革命”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制定落实
    (二)提高各改厕主体思想认识
    (三)改善厕改技术环境
    (四)加强资金投入与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文献梳理
    1.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困境
    1.2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1.3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
    1.4 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
    1.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
2 研究文献评述
    2.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2.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
        (1)宏观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微观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3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评述
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未来展望
    3.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不足
    3.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趋势

(6)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条件
        2.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人居环境
        2.环境治理
        3.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管理理论
        2.治理理论
        3.政府职能理论
        4.公共产品理论
二、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1.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有序推进
        2.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强
        4.人居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二)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1.环境基础设施不足
        2.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方式落后
        3.农村污水自然净化和稀释能力不足
        4.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各环节落后
        5.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处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6.村容、村貌改善不彻底
三、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方案制定实操性有限
    (二)旗域统筹规划前瞻性不足
    (三)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四)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
    (五)治理资金渠道单一
    (六)未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七)部门协调配合不足
    (八)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不够
四、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经验及启示
        1.德国:以公众为主导制定系列政策惠民
        2.日本:因地制宜打造教育、经济、基建提升综合产业链
        3.启示
    (二)国内经验及启示
        1.浙江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先易后难进行治理
        2.黑龙江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实施村镇规划
        3.启示
五、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村庄总体规划
        1.人口较多乡镇村庄规划
        2.人口较少乡镇村庄规划
    (二)突出村庄特色,提升村容村貌
        1.继续实施村容、村貌整治行动
        2.优化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
        3.提升村庄形象面貌
    (三)优化生活垃圾处理流程
        1.建立完善全旗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配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
        3.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4.加大陈年垃圾清理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的力度
    (四)按类别进行污水治理
        1.散户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
        2.村落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
        3.处理后污水以及污泥去向
    (五)进行厕改和粪污治理
        1.公厕布局原则
        2.粪便收集、转运、利用体系
        3.公厕日常管理维护
    (六)增强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1.旗域农业生产废弃物规模预测
        2.推进秸秆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七)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
        1.争取中央、自治区、市级专项资金
        2.安排本级专项资金
        3.调动社会资本投入
    (八)加强组织领导、监督,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1.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2.建立基础设施服务农户付费制度
        3.调动村民主体的积极性
        4.加强组织领导
        5.加强督导考核
    (九)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
    (一)实现程度的总体评价结果
        1.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
        2.不同方面的实现程度差别较大。
        3.不同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差悬殊。
    (二)实现程度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分阶段实现程度评价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分指标、分阶段实现程度评价
三、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分析
    (一)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2.农村基础设施显着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3.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
        4.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劳动就业结构显着优化。
    (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3.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就显着。
    (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1.农村教育事业投入加大,大部分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程度大幅提高。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四)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
    (五)农村环境与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进展,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
        2.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与弱项
    (一)农村环境:亟待补齐的短板
        1.农村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环境指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短板
        1.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社会发展指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三)人民生活:有待巩固的领域
        1.人民生活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居民生活指标存在弱项的原因分析。
    (四)政治民主:仍需健全的板块
五、后小康时期仍需加强的关键性领域
    (一)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突出短板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关键因素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工程
        1.城乡基础教育存在差距。
        2.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差距。
        3.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差距。
    (四)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升:重要支撑
    (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艰巨任务
六、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
    (一)紧抓一个核心
        1.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
        2.加大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力度。
    (二)补齐两大短板
        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计划。
        3.加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4.加强关键地区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三)强化三个弱项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2.提高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
        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落实一大保障
七、后小康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
    (一)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二)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1.政策体系的出台要由特惠性向普惠性逐渐过渡。
        2.各种资源和机制要逐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3.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加快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1.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实现农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
        2.建立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断增进农民福祉
        1.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耕地和水生态系统质量。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环境质量。
        4.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2.分期分批开展智慧乡村试点示范工作,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竞争力。
    (六)推进善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坚持党对基层工作的绝对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3.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七)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活力
        1.深化人口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地权平等交易。
        3.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理论构建
    2.1 投入对象属性分析
        2.1.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公共属性
        2.1.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济属性
        2.1.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属性
    2.2 投入主体责任分析
        2.2.1 政府责任定位
        2.2.2 企业责任定位
        2.2.3 社会组织责任定位
        2.2.4 村民责任定位
        2.2.5 村委会责任定位
    2.3 投入方式优劣分析
        2.3.1 单一投入方式优劣分析
        2.3.2 多元投入方式的优势
        2.3.3 多元投入方式的制约
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的现状
    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的实践现状
        3.1.1 重庆市南川区的探索实践——“政府+村民自治”模式
        3.1.2 广州市增城区的探索实践——“政府+市场”模式
        3.1.3 福建省罗源县的探索实践——“社团+企业”模式
        3.1.4 经验与启示
    3.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多元投入主体责任不清
        3.2.2 社会力量实质性投入程度不高
        3.2.3 多元投入主体衔接力度不足
    3.3 多元投入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利益分化严重
        3.3.2 主体责任感缺失
        3.3.3 配套机制不健全
4 促进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的策略
    4.1 政府层面:转变政府职能,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4.1.1 科学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战略规划
        4.1.2 构建多元投入的合作运行机制
        4.1.3 夯实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
    4.2 市场层面:发挥市场在整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4.2.1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4.2.2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2.3 规范市场投入秩序
    4.3 社会组织层面:重视农村环保社会组织的培育
        4.3.1 加大环保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4.3.2 强化环保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
        4.3.3 完善环保社会组织的参与路径
    4.4 村民层面:激发村民参与整治的内生动力
        4.4.1 提高村民参与意识
        4.4.2 提升村民现代化程度
        4.4.3 树立村民主人翁意识
    4.5 村委会层面: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4.5.1 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
        4.5.2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4.5.3 强化村委会主体责任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9)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梳理及其评述
    1.1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
    1.2 有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因素方面的研究
    1.3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1.4 有关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1.5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问题方面的研究
    1.6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7 研究文献简单评述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需探讨的几个问题
    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问题
    2.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问题
    2.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优先序问题
    2.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模式问题
    2.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保障问题
    2.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问题
    2.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考核问题
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趋势展望
    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研究将会持续得到关注
    3.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
    3.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3.4 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将会成为焦点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也谈后小康人居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厕所革命”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D]. 夏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杨礼茂,刘卫. 科技创业月刊, 2021(01)
  • [6]土默特左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 卢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魏后凯,于法稳. 经济研究参考, 2020(09)
  • [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研究[D]. 幸美玲.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9]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于法稳,郝信波. 生态经济, 2019(10)
  •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再谈小康后人居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