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法窑降低能耗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蔡传全[1](2020)在《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转窑是有气体流动、燃料燃烧、能量传递和物料运动等过程所组成的,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回转圆筒类设备。回转窑的技术性能以及其支承系统的受力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产产品的质量。所以,研究回转窑支承系统的力学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意义。传统的力学方法计算回转窑的支承系统主要部件难以准确反映出其力学行为。因此,采用传统力学与数值模拟研究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回转窑支承系统的力学特性。回转窑的支承系统是承载回转窑回转部分的关键部件,支承系统的失效会导致整个回转窑工作系统的瘫痪,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会造成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结合有限元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支承系统的主要部件,找到主要部件的失效原因以及破坏的主要位置,对优化支承系统主要部件结构、延长支承系统使用寿命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回转窑的筒体、滚圈和托轮是支承系统的重要部件,特别是托轮,支承着回转窑回转部分的全部重量,在运转的过程中,由于局部的热膨胀、表面的磨损和塌陷等原因会导致轴线的偏移,这会对回转窑的支承载荷的分配产生巨大的影响。托轮与滚圈之间是复杂的摩擦和面接触作用,支承部位的载荷越大,二者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就越大,会导致托轮表面剥落和掉块、滚圈的疲劳开裂,由此引发各种机械故障与安全事故。本文针对回转窑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了回转窑支承系统的接触数学模型,对滚圈与托轮的接触受力、托轮与拖轮轴的接触与受力、回转窑筒体与滚圈的接触与受力等问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回转窑筒体和滚圈的接触压力分布、接触角度的大小、托轮与拖轮轴的配合形式以及滚圈与托轮接触区域的压力分布等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滚圈与托轮接触的研究中,对两个弹性圆柱体的法向接触区域的接触压力分布以及滚圈与托轮的破坏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预防破坏以及延长部件使用寿命的方法;分析了筒体在正常运行及轴线偏移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得出了筒体轴线偏移对筒体的应力应变影响远大于物料、窑衬;并且将现场观测的回转窑支承部件的破坏形式和工作情况与本文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建立的回转窑托轮、滚圈、筒体的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分析结果对各个部件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和变形情况的准确性。
周浔[2](2014)在《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开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居民家庭生活现代化的高峰时期,CO2排放量持续增高,2008年我国以83.25亿t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研究表明,水泥企业生产是第二大CO2排放源,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水泥生产国,2012年水泥产量达到22亿t,水泥生产CO2排放量达10亿t以上。同时,我国平均每生产1t水泥大约需消耗石灰石矿石1.3t左右,面对大量的石灰石资源消耗,我国部分地区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已明显出现短缺现象,且总体资源保障年限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未来水泥生产主要排放-工艺碳排放量乃至各省区工艺碳排放量对于我国的减排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从水泥生产工艺排放的角度,以省区为空间单元进行情形分析,判断中国各省区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排放格局,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水泥生产碳排放区域的排放量变化趋势,为我国碳减排及CDM机制的研究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基础。本文在对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进行分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目前水泥年产量及水泥消费增长空间的推算,结合我国石灰岩资源储量的变化,测算了我国各地区水泥用石灰岩资源的保障年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探明石水泥用灰岩平均资源保障程度为31~53年,青海最高可达110.4年,江苏最低为16年。为推测出我国水泥生产CO2工艺排放,选取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为抽样调查实例,通过选取修正后的水泥工艺排放系数计算方法,运用“生料法”与“熟料法”进行验证,计算出各省平均工艺排放值,进而推测出我国总体CO2工艺排放系数为519.25 kgCO2/t熟料。并且进行三种情形的分析:以目前水泥石灰石资源量为基数的排放情况、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形及未来供需变化情况,预测我国各省区及全国总体在不同情景下水泥CO2工艺排放值,总量分别为411亿t、283亿t和235亿t,最后做出保障资源供给及节能减排相关建议。
马晓利[3](2012)在《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全球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2009年底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产业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将低碳发展目标融入我国的产业政策SEA体系,有效地将控制CO2排放纳入各类型与各层次的产业政策当中,既是SEA技术发展和社会功能拓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需要。低碳发展是一个较新的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低碳发展、产业低碳化和产业政策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点,以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础。回顾了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历程,论述了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低碳发展中产业政策作用和意义以及产业政策低碳化转型的含义和途径,以此说明以产业政策SEA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产业政策SEA的内涵,明确其评价对象,论述了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SEA的功能与作用。通过梳理国内外SEA在落实发展理念方面的社会功能和已取得的成效,从SEA评价的制度保障与技术优势,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政策制度保障与低碳产业技术优势以及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机遇和迫切性三方面论述了以产业政策SEA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可行性。在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是产业政策,其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的转移、产业规模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以此作为开展产业政策SEA的工作基础。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根本前提,可持续发展包涵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产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系统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SEA的关系基础之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产业政策SEA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比较了产业政策SEA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与区别的基础之上。本文系统构建了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SEA技术框架,围绕产业政策如何分析、评价目标如何确定、评价重点如何识别、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评价标准如何设定以及产业低碳化发展目标是否可达等问题而展开。特别是对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通过PEST模型框架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方面因素分析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潜力。此外还建议通过DPSIR框架模型来构建产业政策SEA指标体系。为了验证提出的技术框架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最后选取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SEA作为实证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案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技术路线和内容框架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刘成[4](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杨贵芳[5](2009)在《云南省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清洁生产”理念就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诞生,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国也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倡导,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清洁生产的政策。水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与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一致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一些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走在前列省份的成功经验,为云南省水泥行业生产中全面地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低的清洁生产,找出一条可行性、持续、跨区域性、健康发展科学之路。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经济、管理理论以及法律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对云南省清洁生产,尤其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对典型案例分析、系统模型分析等。以云南省目前水泥业清洁生产现状为研究重点,进而在宏观上对云南省整个工业清洁生产的现状、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等进行研究。研究如何借鉴国内外在清洁生产问题上的先进经验,以提高对清洁生产管理保护效能和效率为目标,构建云南地区水泥业清洁生产发展战略,以求从技术和制度层面上切实保证云南省水泥业清洁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文的创新点就是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上有所突破,提高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实施的层次,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范围,以解决更大范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使清洁生产的实践能够超越单一生产过程,向着多种生产过程构成的生产链或共生系统在区域层次上展开。既要研究水泥工业的制造过程的清洁生产,又要跟踪研究其原材料的采掘过程;既要探讨水泥工业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又要充分考虑跨行业,跨区域的清洁生产。变传统水泥工业对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巨大,对自然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夕阳行业为少污染、多环节循环发展的朝阳行业。
高长明[6](2009)在《对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进程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程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最早是由类似的烧石灰"土堆窑"演变来的。1820年前后出现了可以生产类似水泥熟料的"土轮窑",一直到1870年才定
李琪[7](2009)在《CDM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任务,同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水泥企业在二氧化碳减排上具有很大空间。我国水泥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可借开发CDM项目之机,积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争取资金。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CDM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在开展CDM项目。但对水泥生产企业的CDM项目研究还不够深入。水泥生产和实施CDM项目的减排类型和方法比较单一,对减排方法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不全面。本文首先对水泥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潜力做了分析,根据我国水泥生产的实际情况,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并分别界定了范围,通过对两类排放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具体的减排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宜宾某化工企业80万吨/年水泥生产项目的节能减排分析,结合水泥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原材料结构、电力消耗、燃料消耗等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多种技术方法,并对各种减排方法进行了定量化的计算分析。并由此论证了水泥行业中实施CDM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能为水泥企业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水泥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高长明[8](2009)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1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程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最早是由类似烧石灰的"土堆窑"演变来的。1820年前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理论与政策跟踪"课题组,彭继民[9](2008)在《2007年节能降耗政策执行效应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宏涛[10](2007)在《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为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已正式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水泥工业是工业部门中排放CO2的大户,我国水泥工业CO2减排的潜力非常大,水泥工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具有较优越的技术和市场潜力,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实施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CDM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处于初期浅薄阶段,对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且缺乏定量化的计算分析;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减排类型和方法比较单一,对减排方法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案例研究。因此,必须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计算进行探讨,加强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为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在国内外清洁发展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泥生产的实际情况,将我国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并分别界定了范围,对两类排放的计算范围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定量化探讨,研究得出有益的结论和计算公式;结合水泥生产工艺及设备、原料消费结构、产品结构、燃料消耗、电力消耗等分析研究七大方面十项减排技术方法,并对各种减排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南京市水泥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对具体的减排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基准线的确定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能为开发水泥企业CDM项目新的方法学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二、湿法窑降低能耗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窑降低能耗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思路及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1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回转窑结构分析及理论基础 |
2.1 回转窑结构 |
2.1.1 筒体 |
2.1.2 滚圈 |
2.1.3 支承装置 |
2.1.4 燃烧器 |
2.1.5 窑头罩和窑尾罩 |
2.2 数值离散化的构架 |
2.2.1 有限元法计算思路 |
2.2.2 建立刚度矩阵 |
2.2.3 有限元程序流程 |
2.3 复杂超静定问题通用求解研究 |
2.3.1 复杂载荷变刚度梁通用力学模型 |
2.3.2 复杂载荷变刚度梁通用变形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托轮力学行为分析 |
3.1 托轮的传统计算 |
3.1.1 表面接触应力 |
3.1.2 过盈配合 |
3.2 建立托轮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1 建立托轮实体模型 |
3.2.2 托轮的离散化处理 |
3.2.3 约束处理 |
3.2.4 载荷处理 |
3.3 托轮变形图及等值图分析 |
3.3.1 变形分析 |
3.3.2 路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滚圈力学行为分析 |
4.1 滚圈的受力分析 |
4.1.1 筒体对滚圈的压力分布 |
4.1.2 滚圈与托轮的接触压力计算 |
4.2 建立滚圈有限元分析模型 |
4.2.1 建立实体模型 |
4.2.2 离散化处理 |
4.2.3 约束与载荷 |
4.3 滚圈变形及等值图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筒体力学行为分析 |
5.1 筒体力学行为传统计算 |
5.1.1 连续梁模型 |
5.2 简体参数 |
5.2.1 壳体参数 |
5.2.2 窑衬参数 |
5.3 物料对筒体的压力函数分析 |
5.4 建立筒体有限元分析模型 |
5.4.1 单元选择 |
5.4.2 建立实体模型 |
5.4.3 模型的离散化处理 |
5.4.4 约束处理 |
5.4.5 载荷处理 |
5.5 求解与结果分析 |
5.5.1 正常运转状态分析 |
5.5.2 中档升高时的分析求解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1.1 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保证程度 |
1.4.1.2 研究预测我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
1.4.1.3 我国水泥二氧化碳工艺排放体系及实例研究 |
1.4.1.4 我国全国及各省区水泥生产工艺碳排放量预测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搜集与资料整理 |
1.4.2.2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
1.4.2.3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利用潜力 |
2.1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概况 |
2.1.1 石灰岩矿石性质及分类 |
2.1.2 我国水泥用灰岩资源概况 |
2.2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的保障程度 |
2.2.1 我国总体水泥用灰岩资源保障年限 |
2.2.2 各省区水泥用灰岩资源静态保障年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
3.1 水泥生产现状 |
3.1.1 世界水泥现状 |
3.1.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结构 |
3.1.2.1 美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
3.1.2.2 德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
3.1.2.3 日本水泥产业结构 |
3.2 水泥工艺进展 |
3.3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及工业布局 |
3.3.1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 |
3.3.2 我国水泥产业布局 |
3.4 水泥生产发展趋势研究 |
3.4.1 水泥生产增速趋缓 |
3.4.2 水泥消费拐点 |
第4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
4.1 国内外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测算体系 |
4.2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
4.2.1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源的确定 |
4.2.2 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
4.3 水泥生产线工艺排放例析 |
第5章 我国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趋势预测 |
5.1 全国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分析 |
5.1.1 省区各生产线工艺排放系数 |
5.1.2 全国性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推算 |
5.2 极端情况CO_2工艺排放 |
5.3 现有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
5.4 预期未来水泥供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资源总量丰富但供应形势严峻 |
6.1.2 对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保障度进行分区预测 |
6.1.3 水泥消费增长空间变小 |
6.1.4 全国及各代表省区工艺排放系数测算 |
6.1.5 以目前资源量为基数的CO_2工艺排放 |
6.1.6. 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的水泥CO_2工艺排放 |
6.1.7 未来水泥供需变化情况的CO_2工艺排放 |
6.2 建议 |
6.2.1 产业升级与合理布局 |
6.2.2 优化生产与节能减排 |
6.2.2.1 优化生料配比,改善水泥熟料 |
6.2.2.2 进一步降低熟料水泥比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产业低碳化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2 产业政策是影响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1.1.3 开展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是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1.2.1 产业低碳化研究进展 |
1.2.2 政策 SEA 研究进展 |
1.2.3 低碳理念融入产业政策 SEA 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低碳化与产业政策相关基本概念内涵解析 |
第一节 产业低碳化基本概念内涵解析 |
2.1.1 “低碳”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产业低碳化”的相关概念 |
2.1.3 产业低碳化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关概念内涵解析 |
2.2.1 政策的概念及其功能 |
2.2.2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
2.2.3 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2.4 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三节 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低碳化转型 |
2.3.1 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2.3.2 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
2.3.3 我国产业政策低碳化转型的涵义和途径 |
第三章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第一节 产业政策 SEA 基本概念与功能和作用 |
3.1.1 产业政策 SEA 的基本概念 |
3.1.2 产业政策 SEA 的对象 |
3.1.3 产业政策 SEA 的功能与作用-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目标 |
第二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保障 |
3.2.1 我国 SEA 制度建设保障 |
3.2.2 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政策保障 |
第三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技术优势 |
3.3.1 SEA 技术优势 |
3.3.2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技术优势 |
第四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机遇 |
3.4.1 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 |
3.4.2 能源禀赋的高碳型加大了产业部门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 |
3.4.3 产业发展进程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
3.4.4 产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3.4.5 面临产业发展阶段与国际气候政策的双重压力 |
第四章 产业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及产业政策 SEA 实施关联性 |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
4.1.1 产业结构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1.2 产业组织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1.3 产业布局政策对环境的影响 |
4.1.4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
4.1.5 产业规模政策的环境影响 |
4.1.6 产业技术政策的环境影响 |
第二节 产业政策 SEA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
4.2.2 产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4.2.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
4.2.4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产业政策 SEA 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产业政策 SEA 与项目 EIA 的关系 |
4.3.1 项目 EIA 的局限性 |
4.3.2 产业政策 SEA 与项目 EIA 的关系 |
第五章 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 SEA 技术框架 |
第一节 评价原则和与技术路线 |
5.1.1 评价原则与思路 |
5.1.2 评价技术路线 |
第二节 评价程序 |
5.2.1 准备阶段 |
5.2.2 评价分析阶段 |
5.2.3 评价结论与总结阶段 |
5.2.4 产业政策 SEA 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评价内容 |
5.3.1 产业政策筛选 |
5.3.2 产业政策分析 |
5.3.3 现状调查与分析 |
5.3.4 产业低碳发展潜力分析 |
5.3.5 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识别 |
5.3.6 产业低碳发展阶段判定 |
5.3.7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8 基于目标可达性的预测分析 |
5.3.9 综合评价和建议措施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介绍 |
6.1.1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背景 |
6.1.2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概述 |
6.1.3 水泥行业相关产业政策介绍 |
第二节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SEA 的评价内容 |
6.2.1 政策分析 |
6.2.2 我国水泥工业及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化”发展现状 |
6.2.3 发展散装水泥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水泥工业低碳化发展中的作用 |
6.2.4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5 水泥工业的碳源及资源能耗情况 |
6.2.6 基于 PEST 分析框架的水泥工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 |
6.2.7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SEA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8 我国水泥增长预测分析 |
6.2.9 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化”发展模式创新 |
6.2.10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案例研究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2.3 市场结构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行业管理体制 |
3.2.2 市场结构 |
3.2.3 市场容量 |
3.2.4 竞争格局 |
3.2.5 区域竞争态势 |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
10.4 竞合共赢战略 |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
10.5 服务创新战略 |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云南省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清洁生产相关理论 |
2.1 清洁生产简介 |
2.1.1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
2.1.2 清洁生产的内涵 |
2.1.3 清洁生产技术 |
2.2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 |
2.2.3 绿色建材 |
第三章 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模式 |
3.1 水泥工业清洁生产特点与模式 |
3.2 水泥工业清洁生产主要模式 |
3.2.1 水泥工业节能降耗模式 |
3.2.2 清洁燃烧模式 |
3.3 我国产业政策对水泥工业清洁生产的监管 |
3.3.1 清洁生产监管内涵 |
3.3.2 清洁生产监管程序 |
第四章 国内外水泥工业清洁生产实践经验 |
4.1 国外水泥工业清洁生产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4.1.1 环境法规遵循长期性和可持续的原则 |
4.1.2 与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结合 |
4.1.3 向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延伸 |
4.1.4 注重产品生态设计 |
4.1.5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
4.1.6 循环经济理念及新的工业革命兴起 |
4.2 我国水泥工业清洁生产进展状况及其特点 |
4.3 经验和启示 |
第五章 云南省水泥工业清洁生产的探索和实践 |
5.1 云南省水泥工业特点 |
5.2 云南省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基本情况 |
5.3 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面取得的成果 |
5.3.1 两州市和12户企业清洁生产部分成果统计 |
5.3.2 清洁生产具体实例 |
第六章 云南省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持续发展战略设想 |
6.1 战略机遇分析 |
6.1.1 国际环境 |
6.1.2 国内环境 |
6.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6.2.1 指导思想 |
6.2.2 基本原则 |
6.3 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 |
6.3.1 战略目标 |
6.3.2 主要任务 |
6.4 政策措施 |
6.4.1 完善运行机制和实施机制 |
6.4.2 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
6.4.3 用经济政策引导企业持续清洁生产 |
6.4.4 从科技方面支持企业持续清洁生产 |
6.4.5 协调好不同地区清洁生产的发展 |
6.4.6 推动清洁生产活动广泛开展 |
6.4.7 加强指导和管理,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
6.4.8 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提高云南省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对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进程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程 |
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 |
反省与探讨 |
(7)CDM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及创新性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研究 |
1.4.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CDM概述 |
2.1 清洁发展机制简述 |
2.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领先领域 |
2.3 我国CDM项目开发取得的成果 |
2.4 水泥企业参加CDM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2.4.1 参加CDM项目的目的 |
2.4.2 参加CDM项目的意义 |
第3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
3.1 水泥生产工艺介绍 |
3.1.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
3.1.2 水泥生产方法 |
3.2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
3.3 水泥生产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
3.3.1 从原料煅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
3.3.2 从原料中有机碳排放的二氧化碳 |
3.3.3 从传统的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 |
3.3.4 从可替代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 |
3.3.5 从非烧成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 |
3.4 水泥生产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
3.4.1 由外部电力生产产生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
3.4.2 由购买熟料的生产产生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
第4章 CDM在某化工公司水泥生产中的应用 |
4.1 宜宾某化工公司80万吨/年全电石渣制水泥项目 |
4.1.1 宜宾某化工公司80万吨/年全电石渣制水泥项目简介 |
4.1.2 工艺流程 |
4.2 宜宾某化工公司80万吨/年全电石渣制水泥项目节能分析 |
4.2.1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
4.2.2 选用高效、节能设备 |
4.2.3 节能指标分析 |
4.3 宜宾某化工公司80万吨/年全电石渣制水泥项目减排分析 |
4.3.1 概述 |
4.3.2 二氧化碳减排分析 |
4.3.3 其他方面的减排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水泥工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程 |
2 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 |
3 反思与探讨 |
(10)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1.1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介绍 |
1.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优先领域与减排技术 |
1.3 水泥企业参加 CDM项目合作的目的与意义 |
1.4 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项目开发情况 |
第二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
2.1 水泥生产工艺介绍 |
2.2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
2.3 水泥生产直接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
2.4 水泥生产间接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
第三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方法和效果研究 |
3.1 选用适宜窑型和规模,降低熟料烧成热耗 |
3.2 用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烧成燃料减排二氧化碳 |
3.3 水泥生产余热利用减排二氧化碳 |
3.4 改变原料种类或熟料化学成分减排二氧化碳 |
3.5 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减排二氧化碳 |
3.6 降低水泥生产电耗减排二氧化碳 |
3.7 引进和开发更为先进的烧成技术减排二氧化碳 |
3.8 各种减排技术方法的比较 |
第四章 实例研究 |
4.1 南京市水泥企业调查分析 |
4.2 南京市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分析 |
4.3 南京市水泥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方法 |
4.4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基准线的确定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湿法窑降低能耗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 蔡传全.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D]. 周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3]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 马晓利. 南开大学, 2012(06)
- [4]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5]云南省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模式的研究[D]. 杨贵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6]对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进程的一些思考[J]. 高长明. 中国建材, 2009(04)
- [7]CDM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D]. 李琪.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8]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 高长明. 水泥技术, 2009(01)
- [9]2007年节能降耗政策执行效应综述[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理论与政策跟踪"课题组,彭继民. 经济研究参考, 2008(26)
- [10]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D]. 何宏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清洁生产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