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 700 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

Kappa 700 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

一、Kappa 700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 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 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 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 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 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 弥补了HBP的不足, 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 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 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 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 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胡奕然[2](2020)在《改进希浦氏系统起搏植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传统希氏束起搏(HBP)植入离不开X线透视的指导。由于技术要求比传统右室心尖部位起搏方式复杂,通常需要很大的X射线透视剂量。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H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透视方法指导HBP进行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有双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30例患者,15例患者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Ensite NavX系统)指导HBP(Enisite NavX组),另外15例接受传统透视HBP(传统透视组)。对比两组术中起搏参数、手术时间、总X透视剂量、希氏束导线植入透视剂量以及术后3月随访的起搏参数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组14例患者(93.3%)在Ensite 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植入HBP。相较于传统透视组,Ensite NavX组仅需要更低的总透视线量(1.4±0.5mGyvs.16.1 ± 2.2mGy;P<0.001)和希氏束植入透视线量(0.4±0.3mGyvs 12.5±2.2mGy;P<0.001)。此外,NavX组所需手术时间显着高于传统透视组(70.4±10.5 min vs.63.9±4.1 min,P=0.048),但两组在希氏束导线植入时间上(8.6±2.7 min vs.7.5±1.9 min,P=0.236)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在术中和随访3月起搏参数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Eniste NavX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导线脱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Ensite NavX系统指导HBP安全、可行且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相较于传统X线透视方法,Ensite NavX指导HBP方法所需要的X线透视剂量显着减少,且有着相同的手术时间和短期起搏参数。目的希氏束起搏(HBP)经实践发现在植入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本研究主要探讨一种利用三尖瓣环右室造影方法指导HBP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8例心动过缓有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通过希氏束专用鞘管在术中跨越三尖瓣环行右心室造影,从而显示三尖瓣环的具体形态和解剖位置以指导HBP。基于三尖瓣环解剖标志,希氏束导线分别植入心房侧(aHBP)和心室侧(vHBP)。结果8例患者中,2例导线植入心房侧,5例患者植入心室侧,另外1例患者导线先植入心房侧,因术中阈值不理想最终改植入心室侧。aHBP起搏图形均表现为选择性HBP。患者平均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分别为1.6±0.5V/1.0ms和1.2±0.4mV。而vHBP中表现为选择性HBP有4例,另外2例表现为非选择性HBP。患者平均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分别为0.8±0.4V/1.0ms和4.1 ±1.5mV(均显着优于aHBP,P<0.05)。术后心室输出程控为3.0V/1.0ms,vHBP均表现为非选择性HBP而aHBP均表现为选择性HBP。随访3月显示起搏参数稳定,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尖瓣环右室造影方法指导HBP安全、可行,可以提供影像学解剖标志指导希氏束导线植入到预期的位置。目的根据植入位点分类,希氏束起搏(His-bundlepacing,HBP)可分为心房侧或心室侧。系统性地对比过心房侧HBP(a-HBP)和心室侧HBP(v-HBP)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对比心动过缓患者植入a-HBP或v-HBP的起搏和电学参数。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行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HBP的50例心动过缓患者。根据术中三尖瓣环造影明确导线的植入位置分入a-HBP组和v-HBP组。收集手术成功率,术中和随访3月起搏参数、超声资料等并进行对比。结果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HBP成功植入45例患者(成功率为90.0%,a-HBP组占44.4%,v-HBP组占55.6%)。a-HBP组(70.0%)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比例显着高于 v-HBP 组(40.0%,P=0.045)。另外,v-HBP 组术中(1.07±0.47vs.1.41 ± 0.38 V/1.0ms,P=0.014)和术后 3 月(0.82±0.42 vs.1.70±0.81 V/0.4ms,P<0.001)希氏束夺获阈值均显着低于a-HBP组。其次,v-HBP组术中(4.5±1.4vs.2.0 ±0.8mV,P<0.001)和随访 3 月(4.4±1.5vs.1.8±0.7mV,P<0.001)R 波感知同样均显着高于a-HBP组。短期3月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并未观察到三尖瓣反流的加重,心脏功能也保持正常。结论本研究证实,v-HBP有着更低的起搏阈值和更高的R波感知,未见心房远场感知情况的发生。这提示,HBP植入心室侧能够获得更好的起搏管理模式和电池使用寿命。目的尽管存在诸多优点,希氏束起搏(His-bundlepacing,HBP)植入技术仍然是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对于心脏扩大和传导束远端存发生阻滞的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借助三尖瓣环右室造影方法指导希氏束远端起搏(distal His-bundle pacing,DHBP)应用于传统HBP方法植入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30例传统HBP植入困难的患者(15例接受三尖瓣环造影指导DHBP,另外15例继续接受传统HBP植入)。传统HBP植入困难定义为:传统X线方法植入3830导线透视时间达到15分钟仍无法成功(起搏阈值≤2.5V/1.0ms且起搏图形符合指南要求)。收集手术成功率,术中和随访3月起搏参数、超声资料等并进行对比。结果对于传统组,仅5例患者(5/15)最终HBP植入成功,而DHBP组12例(12/15)患者成功,患者起搏图形均为非选择性(100%)。三尖瓣环造影指导希氏束远端组成功率显着高于传统组(80.0%vs.33.3%,P=0.025)。DHBP患者术中希氏束夺获阈值和R波感知分别为1.66±0.65V/1.0ms和5.5±1.3mV,随访3月显示起搏参数保持稳定(1.48±0.84V/0.4ms,P=0.362)(6.0±1.3mV,P=0.160)。此外,DHBP 未显示三尖瓣反流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患者左心功能(51.7±11.4 vs.54.7 ±8.3%,P=0.017)和左室同步性(83.9±20.8 vs.58.9±8.3 ms,P=0.002)均较术前显着得到改善。结论三尖瓣环右室造影方法指导DHBP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透视方法能够提高植入困难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这种方法指导的DHBP能够获得满意的起搏参数和左室同步性。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DHBP或许能够显着提高传统方法植入困难的成功率。目的希氏束起搏(His-bundlepacing,HBP)和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因能够夺获心脏固有传导系统是目前认为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本研究旨在直接对比这两种起搏方式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对比HBP和LBBP应用于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block,AVB)患者的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差异。方法连续入选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50例AVB患者,25例实施HBP(HBP组),另外25例实施LBBP(LBBP组)。收集手术成功率,手术和X线透视时间,术中和随访3月起搏参数、超声资料等并进行对比。结果HBP的成功率为76.0%(19/25),而LBBP的成功率为88.0%(22/25)。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上并无显着性差异(76.0%vs.88.0%,P=0.462)。相较于HBP组,LBBP组有着更低的术中(0.76±0.25V/0.4msvs.1.27±0.61V/1.0ms,P=0.003)和术后 3 月(0.65±0.20V/0.4ms vs.1.22±0.89V/0.4ms,P=0.015)起搏阈值。此外,LBBP 组术中(11.7±6.6 vs.4.9±2.4 mV,P<0.001)和术后 3 月(12.0±5.8 vs.5.0±2.2 mV,P<0.001)R波感知也显着高于HBP组。HBP组在手术时间(HBP:74.3±17.8 vs.LBBP:63.2±12.3 min,P=0.029)和导线植入透视时间上(HBP:10.3±4.5 vs.LBBP:6.8±2.2min,P=0.005)均显着高于LBBP组。此外,术后3月,两组患者在心脏同步性改善方面差异并无显着性(HBP:-7.4±11.9 vs.LBBP:-6.1±6.7 ms,P=0.699)。结论相较于HBP,LBBP应用于AVB患者在起搏QRS时限、手术成功率和左室同步性改善方面并无显着性差异,但LBBP着更低的起搏阈值和更高的R波感知。此外,LBBP需要的手术时间和导线植入透视时间更少。本研究初步显示LBBP可作为AVB患者接受生理性起搏不错的一种选择,但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来佐证。

冯莉,陈顾江,吉亚军,杨亚莉[3](2019)在《美敦力起搏器的心室自动阈值管理》文中认为心室自动阈值管理是美敦力公司的心室自动阈值检测功能,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定时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自动确定、调整起搏器输出电压。是一种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低起搏能量输出从而达到延长起搏器寿命的自动化功能。

陈宗宁,赵渊,尹浩,黄飞,和清华,和旭,茶丽珠[4](2016)在《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对使用寿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和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VVI型)使用寿命,以总结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对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方法将74例患者按照心脏起搏器是否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普通组心脏起搏器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共48例,观察组使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共26例,观察组患者的VVI型起搏器具备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能够在预设的时间内自动测量阈值并自动相应调整输出电压,保证以大于阈值0.3V的电压输出实现人工心脏起搏.比较2组的有关参数、使用寿命.结果 (1)普通组平均工作电压为(2.8±0.4)V,观察组平均工作电压为(1.1±0.4)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寿命为(12.59±0.55)a,普通组为(6.74±1.12)a,其使用寿命较普通组延长了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更好的保障起搏器的安全,在同等使用条件下,还可以延长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胡亚荣,徐彬锋,陈海军,刘虔铖[5](2014)在《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对比与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心脏起搏器自动化进程中,除了安全性,节电及便利性也是起搏器应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自动测试心室起搏阈值。不同种类的起搏器,其自动夺获功能的原理不尽相同,且各有特点。本文对比了国内主要使用的三大品牌起搏器,即美国Pacesetter、德国Biotronik和美国Medtronic的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在安全性、智能性、程控便利性及电极兼容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折剑青,周菁[6](2013)在《心房起搏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起搏器起搏阈值是指起搏器起搏心脏需要的最小电能,即起搏器的最低输出。其大小受生理、病理、药物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处于波动状态,会增加起搏器能量消耗,减少起搏器使用寿命,可能造成起搏器阈值升高时的失夺获[1]。1972年,Funke首先提出通过起搏器自动检测心脏起搏阈值,并以高于起搏阈值较少的能量起搏心脏,可增加起搏器应用安全性,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大量研究证实,心室起搏阈值的自动测定和自动调整功能成为评价心室起搏功能的金标准[2-4]。

司海龙[7](2012)在《Zephyr5826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置入Zephyr5826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定期随访,动态观察Zephyr5826型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及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期间置入Zephyr5826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计74例(男4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8±9岁;其中两例为起搏器更换,一例保留原心房单极电极,一例保留原心室单极电极)。入选病例的诊断于术前经病史、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UCG、胸部X线摄片等检查证实,均符合2002年ACC/AHA/NASPE及中国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安装起搏器指南规定的适应证。起搏器术后第一天将心房电极、心室电极均程控为双极起搏、双极感知(心脏导线为单极导线者除外)。随访半年,分别于起搏器置入术后1天、7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及半年时随访程控,观察心房自动阈值管理与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开启情况,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与心室起搏阈值并与相对应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测定的起搏阈值进行比较。结果:74例随访3个月,70例随访半年。其中1例术后次日发生持续性房颤,药物未能转复窦性心律,随访至半年时仍为房颤。随访期内73例(另外1例为起搏器更换后保留原心室单极电极)于术后第1天成功开启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其中5例因不耐受心室自动阈值测试引起的心悸感于出院前关闭该功能,之后随访时临时应用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测试并记录结果。半年随访期内手工测试心室起搏阈值与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测试的起搏阈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访至半年时36例(52.2%,n=69)成功开启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其中术后第1、7天及1、2、3个月时开启例数分别为14例(19.4%,n=72)、21例(29.2%,n=72)、26例(36.1%,n=72)、29例(40.3%,n=72)和33例(45.8%,n=72)。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测试的起搏阈值与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另外36例因起搏器自动测定的心房刺激除极波(Evoked Response, ER)过小不推荐开启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随访期间心电图及Holter均未见心房、心室失夺获及感知不良。结论:Zephyr5826双腔起搏器心房自动阂值管理与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双极起搏、双极感知设置下均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低心脏起搏能量,与传统起搏输出设置相比,能够有效降低起搏输出,达到省电的效果。心室自动阂值管理功能于术后第一天均可以成功开启并正常工作。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部分患者中因受起搏器测定心房ER过小的影响,未能开启该功能,但在随访过程中的开启比例逐渐升高。

赵龙[8](2011)在《自动化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自动化起搏器的的随访,分析其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房室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患者中植入Adapta ADDR01起搏器6例、Enpluse E2D01起搏器13例、Kappa701起搏器7例。植入时均开启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Adapta起搏器关闭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MVP)功能,开启Search AV+搜索功能;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的相关参数。随访时,先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记录Enpluse及Adapta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trial capture management, ACM)功能最近所测量的起搏阈值,随后手动测量心房阈值。其次记录Enpluse、Adapta、Kappa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 VCM)功能最近所测量的起搏阈值,然后手动测量心室起搏阈值。通过调出起搏器的存储数据,分析所有入选患者的心室感知事件占患者心室总事件的比例,并且记录由自动房室搜索功能设定房室间期前提下的心室感知事件占心室总事件的比例。结果:随访的Adapta、Enpluse起搏器病例完成了心房自动和手动心房阈值测量,手动与自动测量心房阈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的Adapta、Enpluse、Kappa起搏器病例均完成了心室自动和手动心室阈值测量,手动与自动测量心室阂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植入Adapta、Enpluse起搏器患者Search AV+功能参与下的心室感知事件高于植入Kappa起搏器患者Search AV功能参与下的心室感知事件。结论:心房和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自动房室搜索功能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植入Adapta、Enpluse、Kappa起搏器患者打开搜索功能后,右心室起搏比例更低。心室和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减少起搏器耗电量,从而将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自动房室搜索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右心室起搏,更有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赵龙,任澎[9](2010)在《起搏器自动房室搜索和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应用,起搏器功能进入自动化时代,起搏器的参数可以自动调整,能够保持房室结优先,促进自身心律下传,有效减少心室起搏,自动调整输出能量,在保障安全起搏的前提下,始终维持适当的最小输出能量,延长起搏器寿命;使其功能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现就起搏器的自动房室搜索、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自动化功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刘帆,黄新平,孙琳,何亚磊,杨红玲[10](2009)在《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入Kappa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值,由植入时的(0.40±0.05)V升至(0.75±0.22)V,1~6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61±0.31)V。心室起搏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稳定于(1.22±0.42)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备用脉冲,保证了当心室失夺获时起搏的安全性。结论具有AC功能的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输出能耗低、安全可靠。

二、Kappa 700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appa 700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2)改进希浦氏系统起搏植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指导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三尖瓣环右心室造影方法指导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2. 三尖瓣环右心室造影下房室侧希氏束起搏电学特点及其起搏参数对比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3. 三尖瓣环右心室造影方法指导希氏束远端起搏应用于传统方法植入困难患者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应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电学和超声同步性对比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希氏束起搏植入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美敦力起搏器的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阈值管理的工作原理
    1.1 起搏夺获的自动确认
        1.1.1 极化电位斜率的特点
        1.1.2 心室除极波电位斜率的特点
    1.2 起搏阈值测定方法
        1.2.1 测定起搏阈值
        1.2.2 起搏电压值的自动化程控
        1.2.3 起搏阈值搜索前状态检测
        1.2.4 基本特征 (图8)
        1.2.5 测试过程:
    1.3 起搏电压的判断方法
    1.4 起搏阈值测定时间间期
2 自动阈值管理的心电图表现
    2.1 非心房跟踪模式的心室起搏阈值自动搜索
    2.2 心房跟踪模式下的起搏阈值自动搜索
3 VCM与其他起搏器功能的相互影响
4 心室自动阈值搜索暂停或异常终止的原因

(4)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对使用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出院3月后的工作电压和平均脉宽比较
    2.2 2组患者起搏器电池寿命的计算方式及参数对比
    2.3 2组起搏器使用寿命比较
3 讨论

(5)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对比与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心脏起搏器最新自动化功能
2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界定
3 三类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对比
    3.1 美国Pacesetter公司的Auto-Capture-AC起搏器
    3.2 德国Biotronik公司的Active Capture Control—ACC起搏器
    3.3 美国Medtronic公司的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VCM起搏器
    3.4三种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比较
4 三种类型自动夺获起搏器适应性分析

(7)Zephyr5826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自动化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起搏器功能设置与随访
        2.1 起搏器功能设置
        2.2 起搏器随访
    3. 主要设备与器材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起搏器自动房室搜索和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房室搜索功能
    1.1 自动房室搜索功能的工作原理
    1.2 自动房室搜索功能的优点
        1.2.1 鼓励自身房室结下传保护心功能
        1.2.2 有效减少心室起搏延长起搏器寿命
2 自动阈值管理功能
    2.1 心室自动阈值管理 (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 VCM) 功能
        2.1.1 VCM功能的工作原理
        2.1.2 VCM功能的优点
    2.2 心房自动阈值管理 (atrial capture management, ACM) 功能
        2.2.1 ACM功能的工作原理
        2.2.2 ACM功能的优点
3 小结

(10)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植入方法
    1.3 术后程控和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2 起搏器于术后
3 讨论

四、Kappa 700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1)
  • [2]改进希浦氏系统起搏植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胡奕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美敦力起搏器的心室自动阈值管理[J]. 冯莉,陈顾江,吉亚军,杨亚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01)
  • [4]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对使用寿命的影响[J]. 陈宗宁,赵渊,尹浩,黄飞,和清华,和旭,茶丽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08)
  • [5]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对比与适应性分析[J]. 胡亚荣,徐彬锋,陈海军,刘虔铖.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4(06)
  • [6]心房起搏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应用[J]. 折剑青,周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05)
  • [7]Zephyr5826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观察[D]. 司海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自动化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分析[D]. 赵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9]起搏器自动房室搜索和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 赵龙,任澎. 医学综述, 2010(13)
  • [10]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J]. 刘帆,黄新平,孙琳,何亚磊,杨红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09(27)

标签:;  ;  ;  ;  

Kappa 700 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和安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