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葡甘聚糖应用研究进展

魔芋葡甘聚糖应用研究进展

一、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谭熙蕾,徐燕,周才琼[1](2021)在《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草本植物,富含魔芋葡甘露聚糖,其作为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备受关注。该文对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特性、主要功能作用及其在食品、生物医药、环保和日化用品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并提出魔芋葡甘露聚糖未来发展前景,以期对魔芋葡甘露聚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

谷新晰[2](2021)在《嗜热烟曲霉HBHF5魔芋葡甘聚糖降解酶系解析及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魔芋低聚糖(konjac oligosaccharides,KOS)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饲料和医药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近几年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在寡糖的制备方法中,绿色、高效的生物酶解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是最具前景的生产方式。而作为底物的魔芋葡甘聚糖在水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粘度,以至无法靠增大底物浓度的方式提高产量。β-甘露聚糖酶和β-甘露糖苷酶等几个常用的甘露聚糖降解酶可以发挥一定的水解作用,但依然存在水解效率低,产物具有聚合度偏好性等问题,极大限制了魔芋低聚糖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本研究针对魔芋葡甘聚糖复杂结构,挖掘并优化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高效降解魔芋葡甘聚糖酶系,以期探究生物降解魔芋葡甘聚糖全貌,促进魔芋低聚糖高质高效制备。为此,本研究拟从我国酿酒大曲中筛选高效降解魔芋葡甘聚糖的嗜热真菌;进而利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分析嗜热真菌菌株在魔芋葡甘聚糖降解过程中降解酶系组成,并确定魔芋葡甘聚糖降解关键基因;最终对关键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及酶学特性的表征,探究关键降解酶协同降解魔芋葡甘聚糖的作用,以期为魔芋葡甘聚糖大分子酶降解提供理论支持,为魔芋低聚糖制备工业提供优良的酶系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酿酒大曲中高效降解魔芋葡甘聚糖嗜热真菌的筛选、鉴定及评估本研究以中、高温大曲为试验对象,从中筛选嗜热真菌,并依据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对菌株进分类鉴定。通过对粗酶液反应温度,甘露聚糖酶酶活力,及降解魔芋葡甘聚糖产物的粘度、聚合度等变化评估各菌株在魔芋葡甘聚糖降解中的能力,最后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对性状优良的菌株进行产酶谱测定分析,全面评价嗜热真菌的产酶潜力。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共分离出20株产甘露聚糖酶的嗜热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后对其鉴定,发现这些菌株分别属于Lichtheimia ramosa,Rhizomucor pusillus,Rhizomucor tauricus,Rasamsonia composticola,Thermoascus crustaceus,Aspergillus fumigatus和Rhizopus microsporus。进一步研究发现Aspergillus fumigatus HBHF5的胞外发酵液水解魔芋胶可以使其黏度下降35.8%,水解产物的总还原糖(TRS)、直接还原糖(DRS)分别为1.88mg/m L、0.96mg/m L,水解产物的平均聚合度(DP)为1.97。在麸皮诱导条件下,共有239个CAZymes类基因表达,主要为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相关酶类。综上可知,A.fumigatus HBHF5可降解魔芋葡甘聚糖且糖苷水解酶系丰富,是一株有巨大应用潜力的产酶菌株。2.烟曲霉HBHF5魔芋葡甘聚糖降解酶系的研究以葡萄糖或魔芋葡甘聚糖为唯一碳源培养的嗜热真菌A.fumigatus HBHF5为样品,利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进行A.fumigatus HBHF5的组学研究,解析该菌在魔芋粉诱导下差异表达基因相关信息,并参考A.fumigatus AF293基因组注释信息,探究该真菌在魔芋葡甘露聚糖降解需所酶的种类,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经分析,该菌在转录组水平共鉴定9449个基因,其中显着上调644个基因,下调588个基因。在蛋白质组水平共鉴定到629个蛋白,其中156个蛋白上调表达,348个蛋白下调表达。两个组学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106个,其中56个基因上调表达,50个基因下调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多为碳水化合物酶(CAZymes),如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糖苷酶及辅助酶等,这一发现扩展了对甘露聚糖降解酶系的认知。3.降解魔芋葡甘聚糖关键酶的酶学特性表征及协同作用研究依据组学分析结果,将甘露聚糖降解酶基因进行真核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试验材料。利用获得的酶蛋白分子进行魔芋低聚糖的制备研究,分析其降解活力和魔芋低聚糖成份的组成,筛选出制备魔芋低聚糖的相关酶。对获得的酶进行协同作用分析,筛选出具有协同制备魔芋低聚糖的酶类。从烟曲霉HBHF5降解魔芋葡甘聚糖上调差异表达基因谱中,成功对13个基因进行了异源表达,包括2个甘露聚糖酶(AfMan5A、AfMan5B),3个果胶酶(AfPly C、AfPly A、AfPGL),5个纤维素酶(AfCel5A、AfCel5B、AfEn,Afhp、AfPGL),1个几丁质酶(AfChi),1个单宁酶(AfTan)和1个膨胀素(AfSwol),并对其进行了酶学特性表征及协同作用的分析研究。经测定,其中甘露聚糖酶AfMan5A、AfMan5B,果胶酶AfPGL,纤维素酶AfCel5A、AfCel5B、AfEn、Afhp以及膨胀素AfSwol,8个酶为典型嗜热酶,最适温度在60℃及以上,特别是纤维素酶AfCel5B,最适温度达到80℃。重组嗜热酶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如AfMan5A在60℃条件下,保温处理60min,能保留95%酶活力;AfCel5B在70℃条件下,保温处理60min,能保留95%酶活力。重组酶同时具有宽阔的p H稳定范围,如嗜热酶AfEn,Afhp,AfCel5B,AfPGL在p H3-10能够保持80%以上的酶活力,特别是嗜热纤维素酶AfCel5B,在p H3-11范围内活性始终保持100%,基本不发生变化。唯一嗜碱酶为果胶裂解酶AfPly A,最适p H为8.0,在p H8-10能维持80%酶活力。重组酶与AfMan5B协同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β-甘露聚糖酶在共同降解魔芋葡甘聚糖时表现出良好协同作用,协同效率在1.30-3.96,特别是当AfCel5B先作用于魔芋葡甘聚糖底物后,甘露聚糖酶AfMan5B水解产物中总还原糖释放量提高了约300%。单宁酶也具有明显的促降解效果,最高可使水解效率提升70%。本研究首次发现,膨胀素也在魔芋葡甘聚糖降解中发挥积极作用(之前未见报道),可以提升10~30%的水解效率;三个重组果胶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水解效果,协同效率在1.19-1.25,多聚半乳糖醛酸酶AfPGL最高可提升25%还原糖释放量。因此可以推断,若实现魔芋葡甘聚糖大分子高效降解,除需要β-甘露聚糖外,还应有纤维素酶、单宁酶、膨胀素、果胶酶等多酶系的共同作用。以上发现为魔芋葡甘聚糖的酶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有的甘露聚糖降解理论。本研究从酿酒大曲中成功获得了一株产魔芋葡甘聚糖降解酶系的嗜热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HBHF5,掌握了Aspergillus fumigatus HBHF5在魔芋葡甘聚糖降解过程中的双组学上调蛋白表达谱,并成功表达了13个重组魔芋甘露聚糖降解关键酶,明确了甘露聚糖酶AfMan5B与其他重组蛋白在魔芋葡甘聚糖降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关系,从理论上拓展了对甘露聚糖降解中协同作用酶系的认知,也为魔芋葡甘聚糖的酶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谢会芳[3](2021)在《海洋微生物新型甘露聚糖酶基因的挖掘和高效表达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甘露聚糖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半纤维素酶,能把甘露聚糖水解为甘露糖和甘露寡糖;近些年来,人们慢慢对甘露聚糖酶熟知与开发,甘露聚糖酶现在在食品、饲料、制药、石油、纺织以及纸张的加工等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利用价值,因此该酶的应用潜力非常之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一些具有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甘露聚糖酶。甘露聚糖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的重要成分,其生物降解主要依靠甘露聚糖酶催化来完成。本研究重组表达并鉴定了一种来自交替单胞菌科Bs31的新型甘露聚糖酶,命名为ManBs31。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ManBs31含有多个结构域,其中属于糖苷水解酶5家族的结构域ManBs31-GH5负责催化底物水解。ManBs31-GH5结构域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酶活实验显示,重组甘露聚糖酶ManBs31-GH5在p H 6和70°C下表现出最大催化活力。在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甘露聚糖底物中,ManBs31-GH5对魔芋葡甘聚糖的水解活性最高,特异性酶活达1070.84 U/mg。ManBs31-GH5水解甘露聚糖释放出不同长度的甘露寡糖,并没有单糖的产生,因此该甘露聚糖酶适合于制备添加于食品中的功能性甘露寡糖。同时,在本研究中,ManBs31-GH5在毕赤酵母中的成功表达为该酶分子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露聚糖酶催化甘露聚糖中β-1,4-甘露糖苷键的断裂,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生物技术工业中的应用。在上述研究中,从海洋微生物环境中得到了一株产高温的甘露聚糖酶菌株,后续在该环境中继续挖掘不同特性的甘露聚糖酶基因;因此在本研究中,对来源于疣微菌科细菌DG1235(Man DG1235)的β-甘露聚糖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设计,揭示了其酶的酶学性质。该甘露聚糖酶基因的氨基酸排列表明,Man DG1235属于糖苷类水解酶26家族,与那些报道过的β-甘露聚糖酶相比,具有寥寥无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Man DG1235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并纯化,Man DG1235具有冷活性酶的典型特性,包括低温下的高活性和热不稳定性,在p H 8.0和20℃的条件下Man DG1235显示最大活性,表明它是一种微碱性的β-甘露聚糖酶。Man DG1235能够水解多种甘露聚糖底物,并且对某些类型的葡聚糖具有活性。通过同源建模建立的结构模型表明Man DG1235有四个甘露糖结合亚位,它们对称地排列在活化的裂隙中,连接β2和α2的长环,如Cj Man26C中的β2和α2,在甘氨酸中产生空间边界活性位点裂区,这可能导致Man DG1235的外作用特征,特别是从底物的非还原端切割甘露聚糖。通过对重组甘露聚糖酶Man DG1235的进一步深究,对其设计了5对引物,这5个点突变分别是Man DG1235-W101A,Man DG1235-D103A,Man DG1235-D232N,Man DG1235-Y142W,Man DG1235-Y261W,目的是通过点突变来改变p H的偏好性,结果如下:Man DG1235-W101A的最适p H是7.0;Man DG1235-D103A的最适p H是9.0;Man DG1235-D232N的蛋白不可溶;Man DG1235-Y142W的蛋白不可溶;Man DG1235-Y261W没有酶活力。

高歌[4](2021)在《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文中指出为了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沼气池、堆肥和草食动物胃肠道等环境中寻找可高效行使多糖利用功能的微生物及相关的酶。其中,解析草食动物高效的多糖利用能力,是挖掘高效多糖利用微生物及酶类的有效途径。早期对草食动物胃肠道的多糖利用研究多集中在胞外分泌的游离酶和纤维小体上,伴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在草食动物胃肠道中也存在众多与人肠道相似的多糖利用模式-多糖利用位点,对草食动物多糖利用位点模式的研究仍有欠缺。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羊瘤胃和兔盲肠内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微生物相关的碳水化合物酶信息,探讨各自的多糖利用模式;利用体外纯培养和基因敲除技术,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研究单菌株多糖利用位点的功能机制,宏基因组分析结合单菌株培养,旨在解析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能力,探究多糖利用位点功能高效性的结构基础,为今后改善草食动物胃肠道环境和提高粗饲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1.湖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选取6只成年健康瘘管湖羊和6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采集瘤胃内容物和兔盲肠内容物,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探究两宿主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多糖利用能力的Prevotella和Bacteroides分别在羊瘤胃和兔盲肠中占主导;羊瘤胃中种水平主导的微生物为Prevotella ruminicola(43.4±9.2%),兔盲肠中种水平没有主导微生物,占比较高的微生物有Bacteroides uniformis(9.9±32%)、Bacteroides dorei(9.3±4.2%)、Bacteroides fragiles(6.7±2.7%)等;两种草食动物胃肠道的微生物功能不同,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在兔盲肠中富集,并且其代谢产物中乙酸比例较高;在两宿主中,Bacteroidaceae和Prevotellaceae不仅是主要的多糖利用微生物,也较多的参与短链脂肪酸生成;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编码丰富的CAZymes,并且均有纤维小体和多糖利用位点这样的高效多糖利用模式,对应的微生物来源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两大细菌门类,多糖利用位点因其广泛的底物谱,较纤维小体数量多。2.拟杆菌纯培养及候选多糖利用位点的功能表征选取3株可分离培养的拟杆菌(Bacterolides sartorii JCM 17136(B.sartorii),Bacteroides uniformis ATCC 8492(B.uniformis)和 Bacteroides doreiJCM 13471(B.dorei)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多糖底物为唯一碳源纯培养,进行基因组预测和生长表型分析,结果显示3株拟杆菌利用多糖底物的能力不同,均可利用单糖底物,但利用聚糖底物时有各自的底物偏好性,选取预测的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B.dorei PUL 12作为候选多糖利用位点,对其中编码的BdP12GH26进行体外大肠杆菌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功能分析表明其是一种具有内切和外切功能的β-甘露聚糖酶,可以降解魔芋葡甘露聚糖和角豆胶半乳甘露聚糖为聚合度为2、3、4、5及5以上的甘露寡糖及少量的甘露糖。结合BdP12GH26在胞外降解甘露聚糖产生甘露糖和甘露寡糖的特征,将B.dorei与益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其可促进益生菌增殖,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3.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探究多糖利用位点机制高效性通过建立B.dorei的无痕敲除系统,构建基因敲除背景株B.dorei Δtdk,并成功运用于B.dorei PUL12进行单个基因和整簇的敲除;PUL12基因整簇、元件GH26、SusD和HTC S的敲除使B.dorei失去了甘露聚糖利用能力,SusC和GH57的敲除,削弱了B.dorei的甘露聚糖利用能力,并且各元件的敲除都降低了B.dorei PUL12的作用效率。表明多糖利用位点是多酶协同降解多糖物质的天然工厂,各组成元件各司其职,共同保证了该机制的高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于微生物多糖利用,从微生物群落到单菌株水平,利用宏基因组和体外纯培养技术,系统解析了以湖羊和新西兰兔为代表的草食动物胃肠道多糖利用微生物及其机制,并以单个多糖利用位点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多糖利用位点的作用机制。

文嘉欣[5](2021)在《鲍鱼内脏多糖水解酶及对魔芋胶的酶解改性研究》文中认为魔芋胶(Konjac gum,KGM)具有较好的持水性、胶凝性、增稠性和成膜性,应用于医疗、化工和食品等领域。然而,魔芋胶是粘度最高的水溶性胶之一,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内脏为原料,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提的方法从中提取制备粗酶,用于降解魔芋胶,并对降解魔芋胶(Degraded KGM samples,DKGMs)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鲍鱼内脏粗酶对魔芋胶的酶解最适温度约为50℃,最适pH约为6.0,在温度30-50℃,pH 5.0-7.0条件下有较高的活性。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鲍鱼内脏粗酶对魔芋胶的酶解活性最强,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的18.6倍。经过鲍鱼内脏粗酶酶解240min后,KGM(1%)的粘度由15500 m Pa.s降低至398 m Pa.s。分子量由1.80×106 Da降低至4.48×105 Da。KGM和DKGMs均为假塑性流体,且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表观粘度显着降低。酶解后的粘弹性、熔融温度(Tm)和胶凝温度(Tg)均显着降低。酶解破坏了KGM的凝胶结构,使其微观结构呈现片状化。以上结果表明,鲍鱼内脏存在能高效水解魔芋胶的酶,在生物法降解魔芋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结果,利用Phenyl-HP疏水柱层析、Capto-S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 S-200HR凝胶过滤柱层析技术从鲍鱼内脏中同步分离纯化出两种能高效水解魔芋胶的多糖水解酶,其分子量分别为50 kDa与40 kDa。LC-MS/MS质谱鉴定结果显示纯化得到的两种酶分别为内切葡聚糖酶与β-1,4-甘露聚糖酶。葡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0,在温度20-50℃,pH 5.5-7.5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稳定性。甘露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5.5,在温度20-45℃,pH 4.5-6.0条件下具有较高稳定性。Mg2+、Cu2+、Al3+、Zn2+、Mn2+、Fe3+和Fe2+会使葡聚糖酶酶活显着下降,而Ca2+和Co2+会促进葡聚糖酶的活性。Cu2+、Zn2+、Mn2+和Fe3+对甘露聚糖酶具有抑制作用,而Ca2+、Al3+、Co2+、Mg2+、Ba2+和Fe2+能显着提高甘露聚糖酶的活性。将两种酶以不同比例复配,发现两种酶对魔芋胶的降解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当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的比例为2:3时,表现出最强的酶解活性。将降解魔芋胶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肌原纤维蛋白中,研究不同分子量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魔芋胶分子量的降低,复合体系的浊度、粒径和表面疏水性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MP/KGM-150组最高。动态流变学结果表明降解魔芋胶增加了加热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储能模量,其中KGM-150的效果最显着。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魔芋胶分子量的降低,肌球蛋白重链的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MP/KGM-150组的条带最浅。降解魔芋胶的加入使肌原纤维蛋白的热稳定性升高,可能与其稳定了体系中水分有关。添加降解后的魔芋胶使肌原纤维蛋白的三维凝胶网络更致密均匀,其中MP/KGM-150组的凝胶网络结构最致密,水分孔隙最小,说明适度降解的魔芋胶提高了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能。

张琪[6](2021)在《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文中认为便秘是常见胃肠道疾病之一,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中老年高于青少年,不仅增加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还增加心理压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研究表明,便秘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整个胃肠道,与胃肠激素、神经递质、胃排空、免疫因子、肠道微生物及代谢物等因素相关。与治疗便秘相关药物相比,天然活性成分因无药物依赖性、安全性高、食用方便等优点是治疗便秘研究的重点,且应用天然成分通过调控胃肠道健康进而改善便秘患者通便作用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作为一种高品质可直接食用的膳食纤维,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缓解便秘症状,而通过日常饮食实现便秘缓解是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案。但目前KGM缓解便秘的认知还不普及,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首先采集健康成年小鼠新鲜胃肠全段内容物{(胃、小肠(空、回肠段)、大肠(盲、结肠段)},用含7 g/L KGM(干基)-YCFA培养基体外模拟发酵,通过不同发酵时间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值、菌落总数、黏度、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初步探究KGM对胃肠全段微环境的影响;其次,开展动物体内试验,以洛哌丁胺诱导构建便秘小鼠模型,以聚乙二醇4000散(Polyethylene glycol,PEG-4000)为阳性对照,灌胃KGM(75 mg/kg?bw、150 mg/kg?bw、300 mg/kg?bw),通过一般生理状态、粪便性状及含水量、胃肠动力及胃肠屏障功能探究KGM缓解便秘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16S rRNA微生物测序技术,对所有分组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进行物种组成及分布多样性分析和KEGG功能通路预测,同时测定胃肠全段SCFAs含量;最后,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萃取轨道阱串联质谱(Ultra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exactive 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UHPLC-QE Orbitrap/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便秘相关的胃肠全段小分子差异代谢物(Mw<1500 Da)及关键代谢通路,并基于双向正交偏最小二乘(Two-way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2PLS)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胃肠全段微生物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以上研究系统全面整合胃肠全段微生物、代谢物与便秘之间的关系,提出KGM缓解便秘的作用机理,为KGM改善胃肠前端、中端、后端微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为KGM应用于便秘患者的通便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推动膳食纤维的应用与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模拟发酵胃肠全段微生物试验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发酵时间延长,KGM显着降低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值(p<0.05),显着增加胃肠全段发酵液黏度(p<0.05),增加菌落总数,降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胃肠全段发酵液中6种SCFA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总SCFAs含量均增加。(2)动物体内试验结果发现,洛哌丁胺便秘模型对照组(Loperamide-induced constipation-model control group,MC)小鼠出现精神状态差、好蜷缩抱团、毛发蓬松无光泽、抓取时易怒等不良生理状态;粪便性状呈串联黑色球便,并伴有血迹;粪便含水量、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Control check group,CK)(p<0.05)。KGM干预2 w后,便秘小鼠毛发变得光滑有光泽,粪便呈较大较软的黄褐色椭球形,粪便含水量增加;小肠推进率和胃排空率显着高于MC组(p<0.05),且各剂量组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体重及脏器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KGM和PEG均显着增加血清MTL、Gas、ACh E、SP和5-HT水平,降低ET-1、VIP、SS和NO水平(p<0.05),但只有KGM可激活Ig G、Ig M、IL-10和IL-4释放,抑制TNF-α、IFN-γ、IL-2和IL-6释放(p<0.05)。此外,便秘导致小肠绒毛出现脱落、萎缩、排列紊乱现象,绒毛长度变短,宽度变窄,隐窝深度变小,肌层厚度变薄;胃和大肠黏膜层和肌层厚度变薄,且各胃肠道及免疫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KGM干预使小鼠各组织形态及测量指标趋于正常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但PEG却没有这一作用效果。(3)16S rRNA微生物技术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组成及种类多样性结果发现,所有原始序列共聚类到3,145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KGM干预降低胃和小肠OTU数,增加大肠OTU数;随着测序量增加,α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Chao、Ace、Good’s Coverage)及Rank Abundance等级丰度分布曲线均趋于平缓及饱和状态,且各分组α多样性结果与OTU变化趋势相同;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 A)结果发现,胃、小肠、大肠微生物存在明显分离,且组内变异性胃和小肠>大肠,MC模型组与CK正常组产生明显分离,KGM干预使其向CK组聚集;物种组成结果显示,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KGM缓解便秘的优势菌门,KGM干预后,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增加;属水平,胃肠全段优势菌属存在显着差异,胃和小肠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大肠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菌属为主,KGM干预增加胃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小肠Lactobacillus和Turicibacter丰度,大肠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降低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丰度;KEGG Pathway群落功能预测结果发现,KGM的干预导致与微生物改变相关的多条代谢通路发生变化,其中,碳水化合物、膜转运及氨基酸的代谢是KGM调节胃肠全段微生物参与调控的主要代谢通路;与此同时,KGM干预增加胃肠全段SCFAs含量,这一试验结果与体外模拟发酵试验结果一致。(4)UHPLC-QE Orbitrap/MS非靶代谢组学结果发现,质控(Quality control,QC)样本基峰离子流图(Base peak chromatograms,BPC)几乎重叠,且与QC样本相比,空白样本的质谱信号几乎趋于平缓状态;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胃、小肠及大肠代谢物有明显分离,CK组与MC组有明显分离,KGM调控代谢物向CK组聚集;原始数据共注释到3,314种正离子模式(Positive ion mode,POS)和1,918种负离子模式(Negative ion mode,NEG)代谢物,Top 30热图结果发现,氨基酸(L-精氨酸、L-正亮氨酸、L-缬氨酸、L-组氨酸、L-脯氨酸等)、胆碱(乙酰胆碱、Lyso PC(16:0)、PC(18:2(9Z,12Z)/15:0等)、硫酸吲哚酚是主要优势差异代谢物。与MC组相比,KGM干预导致胃肠全段氨基酸水平升高,胆碱、硫酸吲哚酚水平下降;KEGG Pathway关键代谢通路表征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途径是KGM缓解便秘的重要作用途径,这一试验结果与微生物调控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一致;此外,微生物与代谢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全段乳杆菌属、拟杆菌属与脱氧腺苷、硫酸吲哚酚、胸苷、糖精、3-甲基黄嘌呤等多个代谢物相关,次黄嘌呤与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纤维素菌属、不动杆菌属等多种胃肠全段微生物菌属相关。

王瑶,宁杰,宋庆贺,张宪党,丁文宇,王志斌,丁丽娜[7](2020)在《响应面法优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系统研究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制备、性质及结构,以新鲜魔芋为原料,魔芋葡甘露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葡甘露聚糖制备工艺,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魔芋葡甘露聚糖最佳制备条件为:70%酸性乙醇(pH 5.5)、料液比1∶8(g/mL)、洗脱时间46 min。其持水力为49.81 g/g、膨胀力为18.77 mL/g、持油力为1.43 g/g、阳离子交换能力为0.254 mmol/g,得到的葡甘露聚糖为以非晶态为主的多糖结构,该提取工艺对其功能性质与结构影响较小。

宁月嘉[8](2020)在《葡甘露聚糖对酶法改性玉米淀粉物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传统高热量、高脂肪的膳食正在被更为健康的膳食所替代,因此功能性、低热量食品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脱支淀粉与膳食纤维类似,不被胃肠道消化吸收,具有预防肠道疾病、降血糖、降血脂等生理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魔芋葡甘露聚糖(KGM)是一种热量低、持水性强、粘度高的热不可逆凝胶,与淀粉复配时可有效提升体系的物化性能。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普鲁兰酶脱支处理,与KGM复合制备出一种物化性能及抗消化性能良好的新型淀粉复配物,并研究不同浓度的KGM对酶法改性玉米淀粉性能的影响。设计动物实验,通过血糖、血脂指标、脏器组织观察表征实验样本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并利用微生物及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这两方面阐释脱支淀粉复配物的降血糖、降血脂的机理。(1)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普鲁兰酶制备脱支玉米(DCS)淀粉的最佳条件:淀粉乳浓度8%,普鲁兰酶用量20 U/g,酶解时间10 h,难消化淀粉得率为56.88%,结晶度为25.67%微观形态观察表明,DCS颗粒紧实,表面光滑、边缘清晰,具有层状结构,难消化淀粉含量不同的DCS形貌差异较大。流变实验表明,难消化淀粉含量越高,DCS的表观粘度越低。(2)通过消化性能、结晶性能、流变学、溶解度、溶胀度、形态学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KGM对酶法改性玉米淀粉性能的影响。体外消化实验表明,KGM与脱支淀粉复配制备的复配物(DCSK)中难消化淀粉含量达到70%以上,明显高于DCS的样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DCSK的结晶度为33.88%,明显高于DCS。物性学实验表明,KGM的加入使得DCSK体系的表观粘度提高、膨胀度增加、溶解度降低。KGM影响DCSK的流变学和消化特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作为包裹重结晶淀粉微粒周围的物理屏障;(b)形成网状结构,在淀粉长期回生期间,通过相分离使直链淀粉受限在网络空间内,促进直链淀粉的紧密重排。SEM和CLSM观察结果表明,与DCS相比,DCSK样品颗粒表面变得光滑,孔隙数量减少;DCSK样品呈现出被KGM网状结构包裹着淀粉微粒的状态,KGM含量越多,这种包裹现象越明显,这种网络结构导致淀粉颗粒聚集,促进脱支淀粉分子的聚集和回生。(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DCSK对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说明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并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研究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DCSK可改善糖尿病小鼠的典型生理状况(多饮、多食、多尿),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生化实验表明,DCSK可以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的含量,DCSK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紊乱情况。脏器切片实验结果表明,DCSK实验组肝细胞形态排列及组织结构较为正常,病理异常情况得到改善,说明DCSK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肝脏组织、肾脏组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4)肠道微生物实验表明,DCSK干预后肠道中有益菌(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厚壁菌和放线菌等致病菌群的丰度减少,因此DCSK具有良好的调节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可知,DCSK复配物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代谢紊乱情况,差异代谢主要为糖类、氨基酸和脂肪酸三类,如:D-甘露糖、L-亮氨酸、L-苯丙氨酸、亚麻酸、亚油酸,通过对代谢物的调节,使小鼠机体的氨基酸代谢水平正常、减少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促进碳水化合物缓慢分解。

宓延红[9](2020)在《两种新型甘露聚糖水解酶的生化特征、分子改造与催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甘露聚糖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植物多糖,其主链通常是由甘露糖、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根据其分支结构的糖单元组成特征,可分为纯甘露聚糖、葡甘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半乳葡甘聚糖。甘露聚糖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可吸水成胶、具有一定化学惰性强且生物安全性高,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和纺织工业中。与多糖不同,甘露寡糖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如抗肿瘤、调节免疫力、促进细胞分裂等。研究还表明,甘露寡糖的生物活性与糖单元的组成、聚合度的大小等密切相关。甘露聚糖酶是一类糖基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s)的总称,能催化多糖内不同类型糖苷键的降解,从而生成分子量更小的寡糖。相比化学或物理方法,酶法降解甘露聚糖制备寡糖的策略具有因反应条件温和而可控性强、因底物选择性清晰而产物明确等优势。然而,目前市场少见能够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寡糖片段的工具型β-甘露聚糖酶。因此,深入进行相关的酶学资源开发、分子改造及催化特性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前期基础。甘露聚糖因结构复杂而需要多种酶,如内切酶、外切酶或糖苷酶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较为彻底的降解。其中,内切型β-甘露聚糖酶(EC 3.2.1.78)可随机切割甘露聚糖主链内部的β-1,4糖苷键,是目前关于甘露聚糖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β-甘露聚糖酶的资源开发、晶体结构以及通过分子改造来改变酶的生化特征的研究。然而,关于β-甘露聚糖酶的底物选择性、多糖底物降解模式、寡糖生成特性,及其与催化机制的关联研究则相对较少,这限制了 β-甘露聚糖酶在如寡糖定向制备、糖链测序等方面的精确应用。海洋来源的火色杆菌属(Flammeovirga sβ.)MY04菌株,能以包括甘露聚糖、琼脂糖、褐藻胶等在内的十余种多糖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因此也是一株甘露聚糖酶的资源菌。本文首先对MY04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分子挖掘,获得了两个潜在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01929和man02066;借助生物信息学的软件分析了Man01929和Man02066的蛋白质序列特征;分别构建表达载体、异源表达并纯化了重组酶,重点比较分析了 β-甘露聚糖酶rMan01929和rMan02066在生化特征、底物选择性、底物(多糖和寡糖)降解模式、产物(寡糖)生成特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分析了相关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的三维结构模拟,进行了理性设计与定点突变,并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酶的底物选择性、寡糖产物生成特性与蛋白质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 Man01929及其系列突变体之间可进行不同催化机制类型转变的分子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和Man02066的序列特征、生化特征与酶学特性的比较研究(1)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和Man02066的序列特征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含有932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03.1kDa,等电点为4.25,且无信号肽。预测Man01929有五个功能模块,N端含一个GH5催化模块,447-585 位氨基酸残基为 Coagulation factor 5/8 C-terminal 模块、595-766位氨基酸含有 2 个 PKD/Chitinase 模块、C 端含有 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64(CBM64)和 Secretion system C-terminal sorting domain 两个功能模块。在已鉴定的酶中,Man01929 与来自 Blue Mussel Mytilus edulis的Man5A 的一致性最大,36.79%。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Man01929属于GH5家族中10亚家族。β-甘露聚糖酶Man02066含有37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4.1kDa,等电点为5.49,N端1-22位氨基酸残基为Ⅰ型信号肽。Man02066仅含有一个GH26催化模块(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26 domain)。在已鉴定的β-甘露聚糖酶中与来自Cellvibrio japonicus的CjMan26C序列一致性最高,为42.82%,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Mna02066属于GH26家族。(2)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生化特征重组酶rMan01929降解魔芋葡甘聚糖(KGM)和槐豆胶(LBG)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C和50℃,最适pH分别是8.0和5.0;重组酶rMan01929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0-40℃)和较宽的pH耐受性(5.0-10.0);金属离子Co2+加入不同底物的反应液中,对rMan01929的活性有不同的影响,如当底物为KGM时可以促进rMan01929的活性,当底物为LBG是,显着抑制rMan01929的活性。重组酶rMan02066降解KGM和LBG的最适温度均是40℃,最适pH均是6.0;重组酶rMan02066在0-30℃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受pH影响较大,不耐酸碱;0-1 M的NaCl对rMan02066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降解LBG时能显着提高活性,最高可将活性提高至148%。综上,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和Man02066生化特征差异较大,且因底物的不同而变化。(3)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催化特性重组酶rMan01929:1)可以降解主链以β-1,4糖苷键链接的KGM和LBG,几乎不能降解瓜尔胶和木聚糖,且最适底物为KGM;2)降解KGM和LGB时均表现为内切模式;3)降解KGM所产系列寡糖终产物片段中的1H-NMR谱图中5.05 ppm化学位移值表明,这些最终寡糖主产物片段的还原端以甘露糖为主;4)最小底物为M4,最小产物为M1;5)具有可变的底物降解模式,且在降解系列纯甘露寡糖底物或还原端被邻氨基苯甲酰胺标记的纯甘露寡糖底物时,从还原端切割糖链产生较小的寡糖产物。重组酶rMan02066与rMan01929有所不同的是:1)降解KGM和LBG时,最终以二糖单元为主产物,在降解KGM时会产生一系列不同大小的寡糖产物,综合考虑后推测是二糖甘露聚糖水解酶,推测产生大量其他寡糖中间产物是由于rMan02066对KGM的活性低以及KGM主链结构中葡萄糖单元存在造成的;2)最小底物为M3,最小产物为M1;3)从多种底物的非还原端,以二糖单元为单位持续外切,直至糖链剩余与底物糖链等摩尔量的单糖或二糖产物。综上,Man01929与Man02066均是β-甘露聚糖酶。其中,Man01929是具有一定热稳定性,广泛的pH耐受性的GH5-F10家族的内切型β-甘露聚糖酶,可用于制备还原端以甘露糖残基为主的寡糖片段,这是该酶的重要新颖特征与应用价值。Man02066是不耐酸碱的GH26家族的二糖外切型β-甘露聚糖酶。2、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的定点突变以及催化机制首先以EfMan(PDB号为5y6t)为模板,进行同源建模,获得Man01929的三维结构;然后与甘露六糖(M6)进行分子对接,并借助PyMOL软件分析蛋白质的结构、预测潜在的糖基位点。结果表明:Man01929是典型的(β/a)8TIM桶状结构,属于Clan-A超家族,含有一个开放的催化腔,且催化腔长度约30A,内有六个亚结合位点。Man01929含两个潜在催化位点残基,如Glu172(酸碱催化)和Glu289(亲核催化),以及12个潜在糖基结合位点残基(Asp118、Met119、Asp124、Glu172、Trp182、Trp218、Ser19、Tyr221、Asp263、Glu268、Ile269、Glu323)。为了深入鉴定上述潜在糖基结合位点的具体功能,本文以重组质粒pET30a-Man01929为模板,进一步对催化位点(Glu172、Glu289)以及组成-4(Asp124、Glu323)、-3(Met119、Asp118)、+2(Tyr221、Glu268、Ile269)亚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了定点突变、异源表达并纯化了蛋白质,比较了突变体酶学性质的变化,探讨了 Man01929的催化机制。结果表明:1)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的关键催化位点残基为Glu172(酸碱催化)和Glu289(亲核催化);2)通过分析突变体降解甘露聚糖和甘露寡糖的酶活以及产物的变化,发现 Man01929 的-4(Asp124、Glu323),-3(Met119、Asp118)亚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不仅参与了酶与底物的结合,还显着影响酶的底物选择性,推测与酶对底物糖链非还原端的识别密切相关,且参与了酶对半乳甘露聚糖的专一性识别、结合与降解过程;3)突变体酶D118A、D118E以及D124Y降解甘露聚糖时,最终主产物的聚合度变大,表明Man01929的Asp118和Asp124位点对寡糖产物的成分和聚合度有显着影响。4)已有文献报道GH5家族β-甘露聚糖酶的转糖基能力与+2亚位点的色氨酸(Trp)有关,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Man01929的-4亚位点的Asp124残基突变为Tyr124时,重组酶突变体兼具显着的糖基水解酶和微弱的糖基转移酶活性,提示该位点残基电子云密度的加大或减小,有助于实现其两种催化机制类型的转换调节。综上,本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来源于火色杆菌属Flammeovirga sp.MY04的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和Man02066的生化特性、酶学特性和催化特性,发现两种酶的生化特性及底物降解模式均受底物结构类型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在参与酶与底物结合的诸多糖基结合位点残基中,负责与底物糖链非还原端结合的糖基结合位点残基对底物的识别、结合与降解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且Man01929可用于制备还原端富含甘露糖的葡甘露寡糖片段,是其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将GH5家族内切型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改造成为糖基转移酶的方法,分析并阐释了潜在的机制调节转换的新机理。本文的研究,可为工具型甘露聚糖酶的资源发掘与分子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技术借鉴。

张伟绩[10](2020)在《小麦中真菌细胞壁水解酶的表达及其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文中认为小麦在储藏过程中极易被黄曲霉等储粮真菌污染,造成小麦品质的破坏和损失。黄曲霉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在粮食中的积累也极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研究小麦储藏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取了扬麦15的全基因组,利用PCR技术对其属于病程相关蛋白的真菌细胞壁水解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基因进行了扩增并得到了长度分别为924 bp、894 bp和1203 bp的编码序列。与载体pGAPZαA和pPIC9K连接后转入毕赤酵母X-33和GS115中分别进行组成型表达和诱导型表达,并对它们的酶学性质和抗真菌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组β-1,3-葡聚糖酶的分子量约为33 kDa。β-1,3-葡聚糖酶在pH 6.5时表现出最佳活性,在pH 5.5-8.0之间具有较高活性;β-1,3-葡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50℃,经50℃热处理1 h后仍保留约84%的催化活性。测定了β-1,3-葡聚糖酶对昆布多糖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其Km值和Vmax值分别为1.32±0.20 mg/mL与96.4±4.4 U/mg。在pH 6.5和50℃的反应条件下,β-1,3-葡聚糖酶对昆布多糖的比活力为13.6 U/mg。重组几丁质酶的分子量约为36 kDa,推断由于糖基化而比预测的分子量大。几丁质酶在pH 5.5时表现出最佳活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为45℃,经50℃热处理30 min后仍保留约93%的催化活性。在pH 5.5和45℃的反应条件下,几丁质酶对胶体几丁质的比活力为29.5 U/mg。几丁质酶的三维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几丁质酶N-端含有结合区域,C-端含有催化区域。重组去结合域的几丁质酶的分子量约为26 kDa。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45℃。经50℃热处理30 min后保留约61%的活性。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去结合域的几丁质酶对胶体几丁质的比活力为18.61 U/mg。重组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量约为43 kDa,在pH 4.0和45℃时表现出最佳活性,经45℃热处理30 min后仍保留约86%的催化活性。经4℃pH 4.0-9.0保存1 h后仍保留超过80%的催化活性。在pH 4.0和45℃的反应条件下,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对半乳甘露聚糖的比活力为12.13 U/mg。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对底物魔芋葡甘露聚糖的主要水解产物为甘露二糖,对半乳甘露聚糖水解产物主要为甘露二糖、甘露三糖和甘露四糖。水解24 h后还原糖产生量分别为33μg/mL和13μg/mL。对重组菌Glu-GS115,Chi-GS115和Man-GS115进行了摇瓶优化。结果表明,重组菌株的最佳甲醇诱导浓度为分别为1%,2%和1.5%。最佳诱导时间分别为96 h,120h和72 h。体外抑菌试验分析了纯化的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对小麦籽粒中七种常见真菌的抑菌效果。三种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禾谷镰刀菌、链格孢霉、灰绿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和青霉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的孢子形成和菌丝形态影响较显着影响。不同浓度的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黄曲霉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培养基中的β-1,3-葡聚糖酶浓度达到104μg/mL时,菌落直径减小19.35%,外围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受到略微抑制。几丁质酶浓度达到116μg/mL时,菌落直径减小16%,菌丝生长更茂盛,孢子萌发受到完全抑制。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达到111μg/mL时,菌落直径增加了16%,菌丝生长更茂盛,孢子萌发受到完全抑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对黄曲霉产AFB1的抑制率分别为33.27%,67.56%和33.17%。

二、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魔芋组成特点
2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2.1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结构
    2.2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功能特性
        2.2.1 持水性及凝胶性
        2.2.2 增稠性
        2.2.3 流变性
        2.2.4 成膜性
        2.2.5 其它化学特性
3 魔芋葡甘露聚糖主要功能作用
    3.1 减肥降脂及预防心血管疾病
    3.2 润肠通便、防治便秘和癌症
    3.3 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
    3.4 其它功能作用
        3.4.1 延缓衰老
        3.4.2 增强免疫
        3.4.3 抗炎
        3.4.4 醒酒、解酒
4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
5 发展前景

(2)嗜热烟曲霉HBHF5魔芋葡甘聚糖降解酶系解析及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甘露聚糖种类与结构
        1.1.1 线性甘露聚糖
        1.1.2 半乳甘露聚糖
        1.1.3 葡甘露聚糖
        1.1.4 半乳葡甘露聚糖
    1.2 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
        1.2.1 乳制品
        1.2.2 面制食品
        1.2.3 低脂肉制品
        1.2.4 低热量食品
        1.2.5 寡糖产品
        1.2.6 食品保鲜
    1.3 甘露聚糖降解酶
        1.3.1 甘露聚糖酶
        1.3.2 β-甘露糖苷酶
        1.3.3 β-葡萄糖苷酶
        1.3.4 α-半乳糖苷酶
        1.3.5 乙酰甘露聚糖脂酶
    1.4 甘露聚糖的协同降解进展
        1.4.1 甘露聚糖酶之间的同质协同作用
        1.4.2 甘露聚糖酶与甘露糖苷酶之间的同质协同作用
        1.4.3 甘露聚糖酶与半乳糖苷酶之间的协同
        1.4.4 甘露聚糖酶与半乳糖苷酶和甘露糖苷酶的协同
    1.5 嗜热真菌与嗜热酶研究进展
        1.5.1 嗜热真菌
        1.5.2 嗜热酶
    1.6 烟曲霉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要研究内容
        1.8.1 酿酒大曲中嗜热真菌的筛选及降解魔芋葡甘聚糖能力评估
        1.8.2 嗜热真菌魔芋葡甘露聚糖降解酶系组份研究
        1.8.3 嗜热真菌魔芋葡甘露聚糖降解酶性质分析和协同研究
2 大曲中产嗜热甘露聚糖酶真菌的筛选及评估
    2.1 材料
        2.1.1 大曲
        2.1.2 培养基
        2.1.3 引物、菌株与质粒
        2.1.4 试剂与仪器
        2.1.5 溶液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2 嗜热真菌的分离
        2.2.3 菌株的保存
        2.2.4 菌株的鉴定
        2.2.5 菌株所产甘露聚糖酶的酶学特性评估
        2.2.6 菌株酶解魔芋产物的分析
        2.2.7 菌株HBHF5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2.2.8 菌株HBHF5的糖苷水解酶表达谱分析
        2.2.9 数据分析及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嗜热真菌的筛选
        2.3.2 菌株的鉴定
        2.3.3 甘露聚糖酶性能的评估
        2.3.4 菌株HBHF5糖苷水解酶的性能评估
    2.4 讨论
    2.5 小结
3 烟曲霉HBHF5在魔芋诱导下的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与培养基
        3.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3.1.3 样品收集
        3.1.4 转录组测序分析
        3.1.5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Label-free)分析
        3.1.6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数据的联合分析
    3.2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3.2.1 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价及比对分析
        3.2.2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2.4 差异表达的基因的CAZy分析
    3.3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3.3.1 样品蛋白浓度的测定
        3.3.2 肽段特征与蛋白鉴定结果
        3.3.3 分泌蛋白差异表达结果
        3.3.4 差异蛋白的表达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的关联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差异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学性质表征及协同作用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质粒和基因
        4.1.2 引物合成和核酸序列分析
        4.1.3 试剂和培养基
        4.1.4 常用溶液
        4.1.5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菌株总RNA的提取
        4.2.2 c DNA基因的克隆
        4.2.3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2.4 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4.2.5 酶蛋白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4.2.6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4.2.7 关键酶协同降解魔芋葡甘聚糖的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组酶AfMan5A的性质分析
        4.3.2 重组酶AfMan5B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3 果胶裂解酶AfPly C的性质分析
        4.3.4 重组酶AfPly A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5 重组酶AfChi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6 重组酶AfEn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7 重组酶Afhp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8 重组酶AfCDH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9 重组酶AfCel5A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10 重组酶AfCel5B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11 重组酶AfPGL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12 重组酶AfTan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3.13 重组酶AfSwol的表达及性质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海洋微生物新型甘露聚糖酶基因的挖掘和高效表达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露聚糖的概述
    1.2 甘露聚糖的来源
        1.2.1 动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
        1.2.2 植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
        1.2.3 微生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
    1.3 甘露聚糖的水解作用
    1.4 甘露聚糖酶的性质
    1.5 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1.5.1 甘露聚糖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5.2 甘露聚糖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5.3 甘露聚糖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5.4 甘露聚糖酶在纸浆和纸张加工中的应用
        1.5.5 甘露聚糖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5.6 甘露聚糖酶在洗涤工业中的应用
    1.6 甘露聚糖酶国内外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ManBs31-GH5 甘露聚糖酶基因重组表达及功能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剂耗材
        2.1.4 培养基及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氨基酸序列分析与蛋白质三维结构模拟与分析
        2.2.2 ManBs31-GH5 甘露聚糖酶基因构建
        2.2.3 ManBs31 全长-GH5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2.2.4 ManBs31-GH5 的毕赤酵母表达
        2.2.5 ManBs31-GH5 的生化特征分析
        2.2.6 ManBs31-GH5 甘露聚糖酶酶学性质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ManBs31 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2.3.2 ManBs31-GH5 全长及截短的载体构建
        2.3.3 ManBs31 全长基因的发酵
        2.3.4 ManBs31-GH5 酶学性质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Man DG1235 甘露聚糖酶的基因表达及分子改造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剂耗材
        3.1.4 培养基及溶液
    3.2 实验方法
        3.2.1 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
        3.2.2 针对Man DG1235 甘露聚糖酶的突变体构建
        3.2.3 野生型及突变体Man DG1235 甘露聚糖酶的载体构建与转化
        3.2.4 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摇瓶发酵及SDS-PAGE蛋白检测
        3.2.5 Man DG1235 甘露聚糖酶野生型的酶学性质
    3.3 实验结果
        3.3.1 Man DG1235 氨基酸序列分析
        3.3.2 Man DG1235 三维结构分析
        3.3.3 Man DG1235 在三维结构上与Cj Man26C的高度相似性
        3.3.4 Man DG1235 野生型SDS-PAGE结果
        3.3.5 Man DG1235 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3.3.6 大肠杆菌Man DG1235 与相关报道冷活性酶的比较
        3.3.7 突变体SDS-PAGE结果
        3.3.8 突变体酶学性质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多糖利用概述
        1 多糖分布及利用现状
        2 多糖利用微生物
        3 多糖利用生物机制
        4 多糖利用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草食动物多糖利用特点
        1 广谱的多糖利用能力
        2 精细的生态位分布
    第三节 组学和纯培养技术在多糖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1 组学技术
        2 纯培养技术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食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多糖利用特征
    第一节 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组成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多糖利用微生物及其多糖利用模式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纯培养探究候选多糖利用位点功能
    第一节 利用多糖底物纯培养拟杆菌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功能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益生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基因敲除探究多糖利用位点功能
    第一节 多氏拟杆菌基因无痕敲除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因敲除及敲除株性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与提示
    2 创新点
    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鲍鱼内脏多糖水解酶及对魔芋胶的酶解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魔芋胶
        1.1.1 魔芋及其产品概述
        1.1.2 魔芋胶的结构
        1.1.3 魔芋胶的性质
        1.1.4 魔芋胶的应用
    1.2 魔芋胶的降解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辐照法
        1.2.4 生物法
    1.3 水解魔芋胶的相关多糖水解酶
        1.3.1 β-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3.2 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4 鲍鱼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鲍鱼内脏粗酶对魔芋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2.3 鲍鱼内脏粗酶的制备
        2.2.4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鲍鱼内脏粗酶酶活的测定
        2.2.6 鲍鱼内脏粗酶的底物特异性
        2.2.7 温度和p H对鲍鱼内脏粗酶酶活的影响
        2.2.8 降解魔芋胶的制备
        2.2.9 降解魔芋胶的粘度测定
        2.2.10 降解魔芋胶的分子量测定
        2.2.11 降解魔芋胶的流变学性质分析
        2.2.12 降解魔芋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13 降解魔芋胶的微观结构
        2.2.1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鲍鱼内脏粗酶底物特异性
        2.3.2 温度和p H对鲍鱼内脏粗酶酶活的影响
        2.3.3 降解魔芋胶的粘度测定
        2.3.4 降解魔芋胶的分子量测定
        2.3.5 降解魔芋胶流变学性质分析
        2.3.6 降解魔芋胶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7 降解魔芋胶的微观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鲍鱼内脏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酶活的方法
        3.2.4 鲍鱼内脏葡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3.2.5 鲍鱼内脏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3.2.6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3.2.7 LC-MS/MS分析
        3.2.8 鲍鱼内脏多糖水解酶的性质分析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鲍鱼内脏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3.2 鲍鱼内脏多糖水解酶的性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解魔芋胶对金线鱼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肌原纤维蛋白的制备
        4.2.4 肌原纤维蛋白-降解魔芋胶复合体系制备
        4.2.5 浊度测定
        4.2.6 表面疏水性测定
        4.2.7 粒径测定
        4.2.8 流变学性质分析
        4.2.9 SDS-PAGE分析
        4.2.10 DSC分析
        4.2.1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2.12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降解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
        4.3.2 降解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3 降解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粒径的影响
        4.3.4 降解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4.3.5 SDS-PAGE分析
        4.3.6 降解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温度的影响
        4.3.7 SEM分析
        4.3.8 复配机理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便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现状
        1.1.1 便秘的发病机理
        1.1.2 便秘的治疗方式
    1.2 便秘对胃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影响
        1.2.1 胃肠全段微生物
        1.2.2 便秘与胃肠全段微生物和代谢物
    1.3 膳食纤维缓解便秘现状
        1.3.1 膳食纤维
        1.3.2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及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
        1.3.3 膳食纤维润肠通便作用机理
    1.4 魔芋葡甘露聚糖概述
        1.4.1 魔芋及魔芋葡甘露聚糖
        1.4.2 魔芋葡甘露聚糖结构特征
        1.4.3 魔芋葡甘露聚糖功能研究进展
        1.4.4 魔芋葡甘露聚糖润肠通便功能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体外模拟发酵探究KGM对胃肠全段微环境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内容物样本采集及胃肠微生物发酵液制备
        2.3.2 发酵液相关指标测定
        2.3.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影响
        2.4.2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影响
        2.4.3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菌落总数影响
        2.4.4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表观黏度影响
        2.4.5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总糖含量影响
        2.4.6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还原糖含量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肠屏障功能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3.3.2 粪便含水量测定
        3.3.3 脏器指数测定
        3.3.4 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试验
        3.3.5 胃肠调节肽及神经递质测定
        3.3.6 血清免疫因子指标测定
        3.3.7 组织形态学描述及测定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粪便性状观察
        3.4.2 KGM对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影响
        3.4.3 KGM对便秘小鼠体重影响
        3.4.4 KGM对便秘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3.4.5 KGM对便秘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影响
        3.4.6 KGM对便秘小鼠血清胃肠调节肽及神经递质水平影响
        3.4.7 KGM对便秘小鼠血清免疫屏障功能影响
        3.4.8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机械屏障功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4.3.2 胃肠全段内容物样本采集
        4.3.3 DNA提取及PCR扩增
        4.3.4 定量及Illumina PE2500 测序
        4.3.5 测序结果统计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6 胃肠全段内容物SCFAs含量的测定
        4.3.7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ags及OTU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4.4.2 α多样性分析
        4.4.3 β多样性分析
        4.4.4 物种组成分析
        4.4.5 群落功能预测
        4.4.6 胃肠全段内容物SCFAs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全段代谢物影响及其与微生物关联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5.3.2 胃肠全段内容物样本采集
        5.3.3 胃肠全段代谢物提取
        5.3.4 UHPLC-QE Orbitrap/MS分析系统及条件
        5.3.5 原始数据预处理、注释及多元统计分析
        5.3.6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KEGG通路分析
        5.3.7 胃肠全段代谢物与微生物关联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UHPLC-QE Orbitrap/MS方法验证及QC样本基峰离子流图
        5.4.2 代谢物整体差异情况
        5.4.3 代谢物鉴定与比较
        5.4.4 KEGG Pathway关键代谢通路表征及功能分析
        5.4.5 代谢物与微生物关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响应面法优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魔芋基本成分检测
        1.3.2 魔芋中葡甘露聚糖的提取流程
        1.3.3 魔芋葡甘露聚糖含量及得率的测定
        1.3.4 单因素试验设计
        1.3.5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1.3.6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1.3.6. 1 KGM黏度的测定
        1.3.6. 2 KGM持水力性质分析
        1.3.6. 3 持油力的测定
        1.3.6. 4 膨胀力的测定
        1.3.6. 5 阳离子交换能力的测定
        1.3.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1.3.8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spectrometer,FT-IR)
        1.3.9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1.3.1 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魔芋基本成分分析
    2.2 魔芋葡甘露聚糖制备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乙醇洗脱浓度对KGM得率的影响
        2.2.2 洗脱时间对KGM得率的影响
        2.2.3 洗脱液pH值对KGM得率的影响
    2.3 魔芋葡甘露聚糖制备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
        2.3.2 方差分析结果
        2.3.3 KGM制备各试验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响应面和等高线结果
        2.3.4 KGM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和验证
    2.4 魔芋葡甘露聚糖功能性质测定
    2.5 魔芋葡甘露聚糖表观形貌
    2.6 魔芋葡甘露聚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7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X-射线衍射扫描结果
3 结论

(8)葡甘露聚糖对酶法改性玉米淀粉物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淀粉
        1.1.1 玉米淀粉
        1.1.2 淀粉的消化性能
        1.1.3 脱支玉米淀粉
    1.2 魔芋葡甘露聚糖
        1.2.1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简介
        1.2.2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理化性质
        1.2.3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生理功能
        1.2.4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
    1.3 淀粉与非淀粉多糖的相互作用
        1.3.1 淀粉与非淀粉多糖共混体系
        1.3.2 淀粉与葡甘露聚糖共混体系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酶法制备玉米脱支淀粉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 正交试验设计
        2.3.4 结晶特性
        2.3.5 流变特性
        2.3.6 体外消化特性
        2.3.7 形貌特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淀粉乳浓度对脱支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2.4.2 普鲁兰酶添加量对脱支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2.4.3 脱支时间对脱支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2.4.4 正交试验制备脱支淀粉
        2.4.5 结晶特性分析
        2.4.6 流变特性分析
        2.4.7 颗粒形貌分析
        2.4.8 消化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葡甘露聚糖对酶法脱支淀粉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3 结晶特性测定
        3.3.4 静态流变测定
        3.3.5 溶胀度测定
        3.3.6 体外消化测定
        3.3.7 扫描电镜观察
        3.3.8 激光扫描共聚焦电镜观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分子量分布分析
        3.4.2 结晶特性分析
        3.4.3 静态流变分析
        3.4.4 溶解度与膨胀度分析
        3.4.5 消化性能分析
        3.4.6 水解动力学消化分析
        3.4.7 扫描电镜分析
        3.4.8 共聚焦扫描电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支淀粉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动物实验方法
        4.2.5 体重及血糖的测定
        4.2.6 生化指标的测定
        4.2.7 肝脏、肾脏病理学检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脱支淀粉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体重与血糖的影响
        4.3.2 脱支淀粉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4.3.3 脱支淀粉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4.3.4 脱支淀粉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生物及代谢组学研究脱支淀粉复配物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设备
        5.2.4 动物饲养及采样
    5.3 实验方法
        5.3.1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5.3.2 肠道菌群分布
        5.3.3 代谢组学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微生物数据质控
        5.4.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5.4.3 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5.4.4 物种分类注释与分析
        5.4.5 代谢组学PCA与PLS-DA分析
        5.4.6 标志代谢物的鉴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两种新型甘露聚糖水解酶的生化特征、分子改造与催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甘露聚糖
        1.1.1 半纤维素
        1.1.2 甘露聚糖结构及分类
        1.1.3 甘露聚糖的应用
    1.2 甘露寡糖
        1.2.1 甘露寡糖简介
        1.2.2 甘露寡糖的应用
        1.2.3 甘露寡糖的制备
    1.3 β-甘露聚糖酶
        1.3.1 甘露聚糖降解的相关酶系
        1.3.2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及分类
        1.3.3 β-甘露聚糖酶的催化机制
        1.3.4 β-甘露聚糖酶的转糖基活性
        1.3.5 β-甘露聚糖酶底物水解特异性的机制
        1.3.6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改造
        1.3.7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候选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02066的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an01929、Man02066的重组表达、蛋白质纯化与性质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Man01929和Man02066的基因克隆
        3.2.2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诱导表达与纯化
        3.2.3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生化性质分析
        3.2.3.1 重组酶的最适温度测定
        3.2.3.2 重组酶的最适pH测定
        3.2.3.3 重组酶的温度稳定性的测定
        3.2.3.4 重组酶的pH稳定性的测定
        3.2.3.5 NaCl对重组酶的活性的影响
        3.2.3.6 化学试剂对重组酶的活性影响
        3.2.4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底物选择性分析
        3.2.5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酶学性质分析
        3.2.5.1 重组酶的多糖底物降解模式分析
        3.2.5.2 重组酶的葡甘聚糖和槐豆胶最终产物1H-NMR波谱分析
        3.2.5.3 重组酶的甘露寡糖底物降解特性分析
        3.2.5.4 重组酶的荧光标记的甘露寡糖的降解特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表达与纯化
        3.3.2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的生化性质分析
        3.3.2.1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3.2.2 重组酶的最适pH
        3.3.2.3 重组酶的温度稳定性
        3.3.2.4 重组酶的pH稳定性
        3.3.2.5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重组酶活性的影响
        3.3.2.6 NaCl对重组酶活性的影响
        3.3.3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底物选择性分析
        3.3.4 重组酶rMan01929和rMan02066酶学特性
        3.3.4.1 重组酶的多糖底物降解模式
        3.3.4.2 重组酶降解多糖终产物的结构特征
        3.3.4.3 重组酶的甘露寡糖降解特性
        3.3.4.4 重组酶的荧光标记的甘露寡糖的降解模式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定点突变与催化机制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同源建模
        4.2.2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的定点突变
        4.2.3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系列突变体的诱导表达
        4.2.4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系列突变体活性检测
        4.2.5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系列突变体寡糖降解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的三维结构
        4.3.2 β-甘露聚糖酶系列突变体活性检测
        4.3.3 β-甘露聚糖酶Man01929系列突变体寡糖降解模式分析
        4.3.4 突变体D124Y糖基转移酶活性分析
        4.3.5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小麦中真菌细胞壁水解酶的表达及其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储粮真菌的危害
    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1.3 病程相关蛋白
    1.4 真菌细胞壁水解酶的介绍
        1.4.1 葡聚糖酶
        1.4.2 几丁质酶
        1.4.3 甘露聚糖酶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小麦、菌株、质粒及霉菌
        2.1.2 实验中的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试剂和材料
        2.1.4 引物
        2.1.5 实验中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基因的获取
        2.2.2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基因转化至毕赤酵母X-33
        2.2.4 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与PCR检测
        2.2.5 葡聚糖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2.2.6 几丁质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2.2.7 甘露聚糖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2.2.8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表达载体的更换、多拷贝菌株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
        2.2.9 牛津杯法测定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常见储粮真菌生长的影响
        2.2.10 不同浓度下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2.2.11 高效液相法检测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玉米粉中黄曲霉产毒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基因的获取与重组质粒的构建
        3.1.1 扬麦15全基因组的提取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3.1.2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同源性对比
        3.1.3 重组质粒的构建
        3.1.4 讨论
    3.2 葡聚糖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2.1 葡聚糖酶的表达与纯化
        3.2.2 温度和pH对葡聚糖酶的影响
        3.2.3 葡聚糖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2.4 葡聚糖酶对毕赤酵母细胞的影响
        3.2.5 讨论
    3.3 几丁质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3.1 几丁质酶的表达与纯化
        3.3.2 温度和pH对几丁质酶的影响
        3.3.3 几丁质酶的结构模型分析
        3.3.4 去除结合域的几丁质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3.5 讨论
    3.4 甘露聚糖酶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4.1 甘露聚糖酶的表达与纯化
        3.4.2 温度和pH对甘露聚糖酶的影响
        3.4.3 甘露聚糖酶水解产物薄层层析检测
        3.4.4 讨论
    3.5 葡聚糖酶、几丁质酶与甘露聚糖酶表达载体的更换、多拷贝菌株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
        3.5.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5.2 多拷贝菌株的筛选
        3.5.3 工程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3.5.4 讨论
    3.6 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常见储粮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3.6.1 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常见储粮真菌的抑制作用
        3.6.2 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3.6.3 真菌细胞壁水解酶对黄曲霉产毒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 谭熙蕾,徐燕,周才琼.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20)
  • [2]嗜热烟曲霉HBHF5魔芋葡甘聚糖降解酶系解析及协同机制研究[D]. 谷新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海洋微生物新型甘露聚糖酶基因的挖掘和高效表达体系的构建[D]. 谢会芳.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D]. 高歌. 浙江大学, 2021(02)
  • [5]鲍鱼内脏多糖水解酶及对魔芋胶的酶解改性研究[D]. 文嘉欣. 集美大学, 2021(01)
  • [6]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D]. 张琪. 西南大学, 2021(01)
  • [7]响应面法优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分析[J]. 王瑶,宁杰,宋庆贺,张宪党,丁文宇,王志斌,丁丽娜.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8)
  • [8]葡甘露聚糖对酶法改性玉米淀粉物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D]. 宁月嘉.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9]两种新型甘露聚糖水解酶的生化特征、分子改造与催化特性的研究[D]. 宓延红. 山东大学, 2020(10)
  • [10]小麦中真菌细胞壁水解酶的表达及其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D]. 张伟绩.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魔芋葡甘聚糖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