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间件进军金融行业

国产中间件进军金融行业

一、国内中间件挺进金融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登峰[1](2020)在《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化,世界各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但现实窘境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是由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大部分国家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位置,其负责的生产环节也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就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而言,“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也是国内制造业想要摆脱的窘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需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因此,如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便成为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实现自身制造业升级的核心目标,也是其能够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话语权”的战略方向,更是其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考察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文章首先基于Hummels et al.(2001)和Koopman et al.(2010)的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最新数据,测度了42个国家在2000-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并对其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测度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主要呈现出五个显着特点:(1)各国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明显低于已有文献所测算的制造业的结果;(2)大部分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存在较大的波动;(3)大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往往低于小国;(4)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5)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测算结果则主要呈现出三个显着特点:(1)样本内绝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为负值;(2)样本内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呈下降趋势;(3)我国的测度结果整体排名靠前,且以2008年为分界点呈先抑后扬的“U”型趋势。文章接着通过拓展前人研究的进口贸易对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说,随后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总体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造成负面影响,且无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在何种分位数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产生负面效应;(2)分样本层面上,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负面影响要小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后者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会呈现出诸如金融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要素结构不完善、外商直接投资不足等问题会较为显着地抑制着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3)进一步的异质性拓展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对不同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均为负,但其影响系数却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其中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最小,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最大。文章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度进口生产性服务,注重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外资引入质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等政策建议。

许华[2](2017)在《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群众对出行及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涨,互联网行业对汽车金融的关注也在直线升温,成为众多创业者和各路资本的关注焦点。近几年来,互联网汽车金融这一新生事物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法律法规、信用体系、行业管理上的诸多挑战,而金融风险控制便属于首当其冲的问题。目前,互联网汽车金融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整合产业,汽车产业理论和相关金融理论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仅有的一些理论也是聚焦于政府监管和宏观政策角度,而对于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则研究的不多。目前行业现状尚处于实践先行,而指导理论相对滞后的一个局面。本文基于ofbiz应用框架的某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主要针对该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及集中监控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提出了必要的性能优化解决方案,并利用金融风险控制和识别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多种识别和评估来进行风险计量,对风险提供多种评估和识别模型,从而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汽车公司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问题,使经营者能够清楚的度量金融风险,并针对性的开展金融风险控制防范工作。目前,该系统在试运行期间运转情况良好,充分达成测试目标,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认可。

吕静韦[3](2017)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进入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以逐步替代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支持政策,有效刺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然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生产要素之间的快速流动与创新合作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的转变和创新模式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发展和创新,既离不开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企业战略等直接动力要素的驱动,也离不开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的调节。不同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需要不同的创新动力要素支撑;而不同的动力要素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创新发展模式。受不同资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的制约,结合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有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基于此,论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理论假设,通过构建并验证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论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和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要素禀赋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规划、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企业战略、资本融资和人力资源相关研究为脉络,明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为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力机制研究和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论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剖析和评价,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面临的问题。我国历年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发明专利数量等指标数据侧面反映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上升的趋势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各省市地区对产业政策的适时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因子分析法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差异明显。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在创新基础资源能力、研发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市场扩散和产业扩散能力、环境支撑能力方面均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山东、江西、河北等地的综合实力正在逐步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分散化严重,未形成集聚效应。由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及区域发展潜力差异是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论文开展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提供了空间。第三,论文构建并验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软件对文献资料进行质性分析,通过试探性分析、主从关系分析、关联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得出政府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及钻石模型,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其中,政府行为、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企业战略为主体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资源为调节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文章采用五点量表分析法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查问卷,从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能力、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融资和人才引进等六个方面开展调查,综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实证分析,得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和市场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影响力低于政府支持和企业战略。技术创新作用的发挥失常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能够有效提升和改善各主体动力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源要素的调节作用较强。这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四,论文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型,探究了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以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能力和企业战略四类主体动力要素为自变量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型,借助方差分析法、线性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法,运用Stata14.0软件对历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政府支持对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催化作用,市场环境对产业创新的导向作用和企业战略对产业创新的决定作用。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府支持型、技术引领型、市场推动型、企业驱动型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政府行政手段、技术创新变革、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战略整合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提高产业创新绩效。第五,论文评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以2010年和2015年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七省市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七省市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在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企业战略,以及产业创新模式方面存在时空差异,为各地适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佟文立[4](2015)在《智能物联商业时代到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智能物联商业生态,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将给制造业、旅游业、医疗业、金融业、传媒娱乐业、服装业、教育业乃至军事应用等多个行业带来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宣传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颠覆性革新。这个全新的商业生态对我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将比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毫不逊色。近日,随着一组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时在微软总部把玩Holo Lens的照片在网络疯传,增强现实技术(AR)愈发引人热议。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V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

张晓静[5](2013)在《金融信息系统中研究报告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相关金融业务支持系统数据量和复杂性急剧增加,金融信息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单纯依靠增加人员的手工整理和分析金融相关信息的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开发一个金融信息系统,不但可以提高金融信息数据的整合的效率和降低人工分析的成本,还能完成各种数据的报告,行情的展示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金融信息系统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以作者最近参与的商业化项目为原型,对金融信息系统中研究报告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金融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背景,分析了相关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随后介绍了系统的业务背景和总体架构,详细分析了其中研究报告模块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难点。论文重点研究了研究报告模块中分时图模块、报告排序模块和CSS模块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系统用例介绍,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商小虎[6](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朱宗尧[7](2012)在《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信息产业中最活跃、智力最密集和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已超过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参与全球化竞争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大力发展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是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转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成就辉煌,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较大的一个产业。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有利于指导该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通过分析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研究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文献较少而且很零散。因此,有必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全面地研究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论述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然后从描述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现状出发,定量分析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生产率;接着研究了现代信息服务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国际经济的关系与作用;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SWOT方法分析提出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来发现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指导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分析了解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是否均衡以及挖掘产生差异的因素,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在论述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方法基础上,从两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推动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利用投入产出法从两个侧面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动态角度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了解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在定性论述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深层次地研究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包括通过关联效应分析方法研究其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通过波及效应分析方法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影响。并通过产业结构地平线图研究印证上述研究结论。第三部分通过SWOT分析方法确定了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和途径。最后提出了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在方法上创新主要有:一是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用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生产率发展水平的研究。DEA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因此,DEA方法比其它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更为优越,所涉及的应用领域也更为广泛;本文选择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正是在这一方法上获得的。二是将投入产出法用于研究现代信息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度研究。投入产出法是从数量方面考察国民经济或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生产与分配的数量依存关系,建立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计划工作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很好的测量出现代信息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以及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三是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达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研究发现,近年来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密集、增值效益较大的产业之一,有力支撑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产率水平在稳步提高,推动其发展的主要是技术进步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区县的发展并不是很均衡,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发展要远好于郊县。贡献度和影响力分析发现,现代信息服务业、信息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内生增长能力,并且制造和服务之间的联系趋于更加紧密,共同发展。上海的信息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对自身部门的直接消耗都是排名第一,且大大领先对其他部门的消耗,而现代信息服务业中的“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对“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需求力度很大,所以服务业对自身的消耗也是位居第一的。最后,本文针对定量、定性研究所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徐晶晶[8](2011)在《NT信息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T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金融设备与其它信息化产品的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国内着名的IT信息、化服务厂商,是A股上市公司。NT公司致力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二十多年实施金融行业和国家部份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丰富经验,具备较高水平的IT专业服务业务能力和技术积累。2009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业,订单规模有所收缩,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也有所收紧,公司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务略有下降,而银行IT投资趋于“软化”,公司也面临着机遇:未来几年,银行业IT投资将更加趋近理性,硬件需求将保持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应用软件和服务尤其是咨询服务的需求将增大,经验环境的不断变化对NT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是应对挑战的最好方法。本课题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分析基础,对NT公司展开分析,并结合系统集成行业的背景和特点,通过对NT公司的管理层、各业务运营管理部门、事业部、支持部门、以及各分子公司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访谈工作,结合问卷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运用了PEST分析法分析了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NT公司的内部能力因素,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公司面临的主要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优势和劣势;运用GE分析对NT公司的业务和产品组合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公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战略,同时制定了战略实施规划,主要举措包括加强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管控和整合,主要措施包括整合研发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研发出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产品组合,加速营销和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人才转型,招募、培养和挽留适合NT发展的人才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筑有NT特色的企业文化;NT公司将通过导入和推广平衡计分卡来实现对发展战略的控制和评价,强化战略的执行和落地,确保公司按既定发展战略不断前进。

刘钊[9](2009)在《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并成为我国的国策来施行。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社区已成为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服务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是社区服务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构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促进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度开发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展开对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不仅在全国有其示范效应,无疑也将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本文以工程化的系统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的现况,首先探讨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内涵,分析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基本框架结构和特点,接着对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论述,从战略规划、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的流程三个角度对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分别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分析了共享平台的可行性,并从终端用户需求和共享中心需求两方面进行了平台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然后从平台的外部数据获取流程和内部数据管理流程两方面对共享平台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从权限控制、身份识别与验证、保密性等方面论述平台的安全性建设;从技术基础、系统架构和网络架构三个方面讨论平台的架构,最后以“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项目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结合本文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分析了社区信息服务亭的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建设标准和社会价值,以期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陈秉贤[10](2009)在《基于Hedonic模型的广州住宅特征价格研究》文中指出Hedonic模型是估测住宅价格的有效方法,自从Rosen(1974)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已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编制办法之一就是Hedonic住宅价格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数据采集困难等多种原因,这种方法没有得到国内的认知。随着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形成,城市住宅价格问题成为房地产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学者对住宅价格问题,大多数从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住宅价格的构成、住宅政策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自2002年起国内有学者开始采用Hedonic模型对住宅价格进行实证研究,求取住宅特征和住宅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把特征价格理论应用于广州住宅市场,分析广州的住宅特征、特征价格和边际价格,构建适用于广州住宅市场的hedonic模型,进而分析广州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文章首先在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特征价格理论及模型的发展做了综述,并且从住宅特征角度确定了影响住宅价格的主要因素。然后采用不同方法对住宅变量进行量化,初步建立了特征价格模型。最后,通过对广州市住宅小区的实地调查结果,以及网上公开的挂牌资料数据进行整合,采用选定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广州市住宅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国内中间件挺进金融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中间件挺进金融业(论文提纲范文)

(1)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垂直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二、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三、国际分工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的测度及结果分析
        一、测度方法
        二、测度数据来源与说明
        三、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及结果分析
        一、测度方法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系初探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一节 数理模型推导
    第二节 理论拓展与研究假说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
        三、实证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计量检验
        一、全样本回归分析
        二、分位数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拓展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可能创新与不足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互联网汽车金融
        2.1.2 风险控制
    2.2 互联网汽车金融模式
        2.2.1 互联网汽车金融产生
        2.2.2 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
        2.2.3 互联网汽车金融优势
    2.3 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
        2.3.1 货币政策风险
        2.3.2 法律风险
        2.3.3 流动性风险
        2.3.4 业务管理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现状
    3.1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表现
        3.1.1 互联网汽车金融主体风险
        3.1.2 互联网汽车金融客体风险
    3.2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形成原因
        3.2.1 缺乏互联网汽车金融的风险控制手段
        3.2.2 互联网汽车金融交易过程的监控手段相对薄弱
    3.3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的进展
        3.3.1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
        3.3.2 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3.3.3 征信机构种类更加丰富
    3.4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不足
        3.4.1 不完善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征信体系
        3.4.2 不健全的抵押担保制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4.1 完善健全市场环境
        4.1.1 建设完善互联网汽车金融征信体系
        4.1.2 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4.2 建立完善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管控系统
        4.2.1 建立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模式
        4.2.2 增强银行信用风险管控
        4.2.3 完善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的预警
    4.3 发挥保险公司的作用,控制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
        4.3.1 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保险业务
        4.3.2 加强行业合作风险同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1 系统技术背景
    5.2 系统框架设计
        5.2.1 Web总体框架
        5.2.2 引擎框架
        5.2.3 表示层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总体架构
        5.3.3 运行环境
        5.3.4 设计特点和特色
        5.3.5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实现
    6.1 模块设计实现
    6.2 并发执行性能实现
    6.3 集中监控执行单元性能实现
        6.3.1 系统访问优化
        6.3.2 系统数据库访问性能优化
    6.4 系统性能测试
        6.4.1 测试目标
        6.4.2 测试内容
        6.4.3 测试缺陷记录和结果统计
        6.4.4 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1.2.1 概念界定
        1.2.2 内涵特征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要素禀赋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发展理论
        2.1.4 技术创新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规划相关研究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市场环境相关研究
        2.2.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战略相关研究
        2.2.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融资相关研究
        2.2.6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力资源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能力评价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发展现状
    3.2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3.2.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3.2.2 方法选择与运行结果
        3.2.3 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动力模型构建
        4.1.1 扎根理论与方法选择
        4.1.2 文献编码与数据分析
        4.1.3 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4.2.1 假设提出
        4.2.2 实证方法与变量设计
        4.2.3 信效度实证检验
        4.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实证研究
    5.1 创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5.1.1 模型选择
        5.1.2 实证方法与变量设计
        5.1.3 实证分析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创新模式类型
        5.2.1 政府支持型创新模式
        5.2.2 技术引领型创新模式
        5.2.3 市场推动型创新模式
        5.2.4 企业驱动型创新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点与创新模式评价研究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点
        6.1.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特点
        6.1.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特点
        6.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特点
        6.1.4 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特点
        6.1.5 新能源产业创新特点
        6.1.6 新材料产业创新特点
        6.1.7 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特点
    6.2 创新模式实证评价
        6.2.1 评价方法
        6.2.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6.2.3 实证评价
        6.2.4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智能物联商业时代到来(论文提纲范文)

智能改变生活
传感器:智能物联的神经元
感知能力的现代制造
“碎片化”:中国商业的机会

(5)金融信息系统中研究报告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宏观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关键技术概述
    2.1 HTML5概述
    2.2 CSS3概述
    2.3 Dojo组件概述
第三章 项目总体设计
    3.1 项目背景介绍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4 系统软硬件选型
第四章 项目详细设计
    4.1 系统模块论述
    4.2 图形展示模块的实现和研究
    4.3 排序模块的实现和研究
    4.4 CSS模块若干问题的研究讨论
    4.5 系统用例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内容总结
    5.2 未来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技术与知识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2.1.5 小结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信息化与现代信息服务业
        1.1.2 现代信息服务业与国民经济
        1.1.3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界定
        1.1.4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特点
        1.1.5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
        1.1.6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及趋势
        1.1.7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4.1 切入点创新
        1.4.2 内容创新
        1.4.3 方法应用创新
第2章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
    2.2 产业环境
    2.3 产业结构
        2.3.1 软件
        2.3.2 互联网服务
        2.3.3 电信服务
    2.4 重点行业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分析
        2.4.1 金融现代信息服务业
        2.4.2 航运现代信息服务业
        2.4.3 贸易信息服务
    2.5 上海部分园区产业现状
        2.5.1 数字内容产业园区
        2.5.2 软件产业基地
        2.5.3 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2.6 上海部分区县产业现状
        2.6.1 浦东新区
        2.6.2 徐汇区
        2.6.3 长宁区
        2.6.4 杨浦区
        2.6.5 闸北区
        2.6.6 普陀区
        2.6.7 宝山区
        2.6.8 金山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生产率发展水平测度
    3.1 方法介绍和理论基础
        3.1.1 生产率发展水平的涵义
        3.1.2 生产率发展水平测度方法选择
        3.1.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经济学解释
    3.2 生产率发展实证分析
        3.2.1 数据来源与分析指标
        3.2.2 实证结果分析
        3.2.3 生产率发展的区域分析
        3.2.4 生产率发展的年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及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方法
    4.1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及影响力内涵
        4.1.1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1.2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4.2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与影响力投入产出模型
        4.2.1 投入产出方法
        4.2.2 现代信息服务业投入产出模型
        4.2.3 现代信息服务业地平线图的绘制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5.1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5.1.1 历史变化趋势分析
        5.1.2 相关关系分析
    5.2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融合影响
        5.2.1 产业关联情况
        5.2.2 产业融合情况
    5.3 上海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5.4 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力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说明
        5.4.2 关联效应分析
        5.4.3 影响力模型—波及效应模型
    5.5 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地平线图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路径分析
    6.1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1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内外比较
        6.1.2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6.2 国内外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
        6.2.1 国外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6.2.2 国内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6.3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与途径
        6.3.1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
        6.3.2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途径
    6.4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举措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NT信息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1.3 论文主要框架
第2章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2.2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3章 企业外部和内部经营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及行业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2 NT公司的内部环境和能力分析
        3.2.1 组织架构和基本情况
        3.2.2 经营状况和财务资源
        3.2.3 人力资源情况
        3.2.4 产品和市场商誉
第4章 NT信息股份公司的发展战略
    4.1 SWOT分析
    4.2 NT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和总体定位
    4.3 NT公司业务组合与竞争战略
        4.3.1 信息产品业务发展战略
        4.3.2 系统集成、软件和服务业务发展战略
        4.3.3 支付业务发展战略
    4.4 NT信息股份公司的战略目标
    4.5 核心能力
第5章 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NT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5.1.1 整合研发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5.1.2 加速营销服务转型
        5.1.3 推进人才转型
        5.1.4 构筑NT特色的企业文化
    5.2 战略控制与评价
        5.2.1 最佳实践-平衡计分卡
        5.2.2 NT公司的平衡计分卡初步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及其共享平台概述
    2.1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概述
        2.1.1 社区服务及其信息资源
        2.1.2 社区服务信息化
    2.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2.1 共享平台的目标
        2.2.2 共享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
        2.2.3 共享平台的特点
    2.3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3.1 共享平台建设的基本现状
        2.3.2 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问题
        2.3.3 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3章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分析
    3.1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规划
        3.1.1 共享平台的开发目标
        3.1.2 共享平台的运行范围
        3.1.3 共享平台开发总体方案
        3.1.4 共享平台开发管理
    3.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析
        3.3.1 终端用户的需求
        3.3.2 共享中心的需求
第4章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体系结构
    4.3 业务处理流程
        4.3.1 数据获取流程
        4.3.2 数据管理流程
    4.4 安全性建设
    4.5 平台架构
        4.5.1 技术基础
        4.5.2 系统架构
        4.5.3 网络架构
第5章 案例分析:“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
    5.1 “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的建设标准
    5.2 “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的建设需求
    5.3 “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的系统结构
        5.3.1 物理结构
        5.3.2 应用子系统结构
        5.3.3 系统网络结构
        5.3.4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5.4 “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的服务功能
        5.4.1 社区信息服务亭服务内容
        5.4.2 社区信息服务亭的特色服务
    5.5 “长沙社区信息服务亭”的社会价值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10)基于Hedonic模型的广州住宅特征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规范分析
        1.3.2 实证研究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1.4.1 论文结构
        1.4.2 主要创新之处
2 Hedonic模型在住宅市场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住宅价格
        2.1.2 住宅特征
        2.1.3 特征价格
        2.1.4 特征价格模型
    2.2 Hedonic模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3 Hedonic模型在住宅市场的研究与应用
        2.3.1 Hedonic模型在国外住宅市场的研究与应用
        2.3.2 Hedonic模型在国内住宅市场的研究与应用
    2.4 Hedonic模型的理论框架
        2.4.1 Hedonic模型的理论基础
        2.4.2 Hedonic模型基础理论的假设条件
        2.4.3 特征价格函数和隐含价格函数
        2.4.4 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决策理论
        2.4.5 特征市场的均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Hedonic模型的构建
    3.1 Hedooic模型变量的选择
        3.1.1 以往研究中住宅特征变量的选择
        3.1.2 本研究所采用变量的选择
    3.2 Hedonic模型的函数形式
        3.2.1 基本模型
        3.2.2 模型的函数形式
    3.3 模型的估计
    3.4 模型的检验
    3.5 模型构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5.1 模型变量的选择问题
        3.5.2 模型的设定误差
        3.5.3 多重共线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住宅数据的获取以及量化
    4.1 研究区域
    4.2 数据来源和采集
        4.2.1 住宅挂牌数据
        4.2.2 广州市电子地图数据
        4.2.3 住宅小区调查数据
    4.3 研究数据的量化
        4.3.1 挂牌价格和合同成交价格的转换
        4.3.2 住宅特征变量的量化
    4.4 本章小结
5 广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
    5.1 住宅特征价格基本模型
        5.1.1 基本模型的设定
        5.1.2 基本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1.3 基本模型结果分析
    5.2 对基本模型的改进和比较
        5.2.1 对数模型的设定
        5.2.2 对数模型的检验
        5.2.3 对数模型的分析结果
    5.3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5.4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的政策思考
        5.4.1 努力改变城市单中心格局,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的新型城市布局
        5.4.2 推动广佛同城化,缓解广州中心城区住宅和交通压力
        5.4.3 发展远郊快速轨道交通,促进居住区的分散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A:广州市145个住宅小区的统计数据
致谢

四、国内中间件挺进金融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D]. 张登峰.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2]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 许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D]. 吕静韦.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4]智能物联商业时代到来[J]. 佟文立. 商业观察, 2015(04)
  • [5]金融信息系统中研究报告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晓静. 复旦大学, 2013(03)
  • [6]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7]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D]. 朱宗尧. 东华大学, 2012(03)
  • [8]NT信息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晶晶.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D]. 刘钊. 湘潭大学, 2009(S2)
  • [10]基于Hedonic模型的广州住宅特征价格研究[D]. 陈秉贤. 暨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国产中间件进军金融行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