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21世纪初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一、21世纪初期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宇[1](202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法的发展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后文简称为《价格法》)制订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有的《价格法》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格法》在立法上滞后性明显,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价格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价格法律体系的建设上无疑是起步较晚的。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价格调控制度,吸取其在价格法律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修订《价格法》提供参考是十分必要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该在立法上对《价格法》进行再定位,修改不恰当的表述和条文,协调好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优化以价格听证制度为代表的价格法律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价格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保证《价格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其调控价格,稳定发展的作用。

李俊文[2](2020)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大宗商品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涵盖了农副产品、金属矿物和能源化工在内的几乎所有能够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初级产品,对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以及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的加剧,我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进口国或消费国,铁矿石、大豆进口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的原油日均进口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而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全球供需格局、经济环境、地缘政治以及期货市场投机炒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那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会通过哪些渠道传导至我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传导机制如何?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在研究中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系统梳理和回顾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条件,厘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渠道,并运用SVAR模型定量分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度,基于DSGE模型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上充分揭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就我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提出几点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我国已经完全具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条件。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会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价格传导的条件。首先,“新常态”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6.5%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其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一个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导致产业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低水平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与高科技产品短缺的失衡局面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依赖;第三,我国许多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的居高不下,导致宏观经济常常暴露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当中;第四,我国战略储备资源不足,使大宗商品出现刚性需求,导致进口成本增加,同时还需要承受国际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各种负面经济影响;第五,我国期货市场不够成熟,与国际权威的期货市场相比,价格引导能力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通过期货市场快速传导至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部门,导致金融风险堆积。(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渠道有两个:现货贸易渠道和期货价格渠道。本文利用引导关系实证分析了对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现货贸易渠道和期货价格渠道。其中,现货贸易渠道的实证分析利用CRB指数与我国进口情况的月度数据;期货价格渠道的实证研究利用国内外大宗商品综合指数,并且根据当前我国三大市场上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情况,选取了十四种交易比较活跃的品种。通过构建两变量的结构化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上述两种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基本确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我国的现货贸易渠道比较直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明显影响着我国的进口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证明现货贸易渠道的存在;在期货价格渠道方面,虽然从单独的品种来看,只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对我国国内对应商品的价格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大宗商品综合价格的波动率变化对国内大宗商品综合价格的波动率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期货价格渠道的存在。(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投资相对价格、货币政策指标、居民消费以及投资共7个指标的SVAR模型,识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投资专有技术冲击、中性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以此来证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重要性。样本区间选择的是2002年至2016年季度数据,考虑到次贷危机的结构性影响,以2007年第三季度为分界点,分别建立次贷危机前和危机后的SVAR模型。结果表明:长期而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通胀方面的影响明显强于货币政策冲击,但却弱于中性技术冲击;在消费层面的影响仅弱于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在投资层面的影响比其他来自经济体内部的冲击都要强。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相比较,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通胀和消费领域明显增强,在投资领域的影响却相对有所减弱。(4)不同外生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本文运用目前主流和前沿的宏观经济分析工具——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构建了基于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的多部门开放经济两国DSGE模型,把本国与外国两个独立运行的经济体通过贸易联通为一个整体,使之更能体现出由不同因素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是用外国全要素生产率、货币供给以及银行业净值等三种不同方面的外生冲击来代表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供给因素、宏观政策因素以及金融市场因素,以分析模型经济的传导途径和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大量的参数校准来求解DSGE模型,并根据系统模拟的实证结果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外部冲击出现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保持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供给因素及宏观政策因素使大宗商品价格升高超过稳态水平时,通胀、消费产出比和投资产出比都出现上涨;金融市场因素使大宗商品价格升高超过稳态水平时,消费产出比和投资产出比会出现上升,但通胀会出现从较低的水平升高,再逐步回升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不同冲击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幅度不同,宏观政策因素的冲击影响最大,其次是供给端因素,最后是金融市场因素。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立足于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政策背景,基于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将微观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问题置于宏观的经济模型框架下进行一体化的系统性研究,并深入分析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会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1)通过构建纳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指标的7变量SVAR模型,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向我国宏观经济单向传导的事实出发,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SVAR模型的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进行设定,得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长期非常明显,并且在投资层面的影响最大。同时还发现,次贷危机前后这种影响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作用。(2)在传统的DSGE模型框架下,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并根据我国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方这一事实,构建一个开放经济的两国DSGE模型。在设定相应的外国经济体各部门的行为方程时,假定外国主要生产大宗商品,通过贸易将其与本国经济体联通并达到市场出清,以此实现两国经济系统运行的联通。(3)本文考虑了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不同冲击来源,分别以全要素生产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以及银行业净值冲击三类不同类型的冲击代表供给、宏观政策以及金融市场三种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并运用DSGE模型考察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本国宏观经济影响机制的差异。

普蓂喆,郑风田[3](2016)在《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问题研究动态》文中提出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关乎农民生计、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市场政策分析与评价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国外研究从Waugh-Oi-Massell分析框架起步,经过一系列反思和修正,逐渐形成了以商品储备模型(Commodity Storage Model)为基础、动态规划为思路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粮食市场政策分析和评价。本文首先回顾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利用商品储备模型进行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然后简单梳理了国内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文章通过介绍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政策评价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粮食政策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当前粮食市场政策调整提供一些参考。

常卉颉[4](2017)在《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是包含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是与过去放任经济的一个根本不同。宏观调控将国家的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各经济学流派有关宏观调控的讨论就一直伴随其中,特别是凯恩斯革命后,市场经济由自由竞争向国家大规模干预发展,宏观调控理论在许多国家取得良好实践,中国也不例外。但改革开放至今不过30多年,中国已经历多个周期的宏观调控,说明调控政策对于长期预防并没有起到作用。同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中国,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创新,其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需要更为科学更为相符的理论指导,需要回到马克思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不断成熟。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蕴含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全面分析,特别是其包含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般运行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出发,阐明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研究宏观调控的方式、目标、手段等问题,并从中国运用马克思理论进行宏观调控的历史实践证明以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资本有机构成为工具的宏观调控的可行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论文共八章,可从三大部分进行描述:第一部分,梳理宏观调控理论的中西方研究成果,认识到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思想在实践应用研究上的缺乏。并在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肯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分析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则在于从结构平衡入手进行总量调控。第二部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研究宏观调控的方式、目标、手段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需要在尊重市场基础配置作用的条件下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实现经济的结构平衡,兼顾总量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工具分别从长期平衡工具、短期平衡工具和结构平衡工具进行分析。长期和结构中中以资本有机构成作为判断工具,长期中增加劳动者收入,保持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结构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保持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使供给结构适合需求结构的变化。短期上,防止经济的外部冲击,预防货币信用等造成的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第三部分,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重要宏观调控的历史实践进行评述,以及对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进行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中国早期的宏观调控过多的关注经济的需求面,忽视了经济的供给面,从而有了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依然要遵循马克思的宏观调控思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依然要实现经济的结构平衡,继续推进消费型社会的建立,调结构转方式,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李慧,孙仁金,董康银,郭瑞[5](2016)在《我国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战略性商品储备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我国战略性商品储备的释放效率,为我国构建完善的战略性商品储备体制提供思路。文章归纳总结前人对战略性储备的研究成果,明确给出战略性商品储备的定义并对其内涵和职能进行阐述,并从管理体制、储备结构和释放机制三方面对我国现有的战略性商品储备的释放现状进行分析。文章提出改革现行储备管理体制,建立三级职能管理体系;政府与市场共同调整、优化战略性商品储备结构;按照提取权分配方案,提前分配提取权建立我国合理有效的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体系等对策。

周伟[6](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吕清正[7](2012)在《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商品储备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关键物资的保障供给、调节市场价格,维护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正常有序。本文从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立法现状出发,借鉴国外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指出我国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对于构建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李涛[8](2010)在《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现代城市商业安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密集,生产及生活设施集中,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会使城市居民对粮、油、蔬菜、方便食品、消毒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短期需求激增,如果事先没有任何防备,加之城市设施的损坏,势必造成生活必需品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货断档并伴随价格的飚升,从而引发“城市商业安全”问题。而零售业作为城市的一种终端服务产业,其发达程度关系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城市零售业网点的合理布局,无论对于维持常态下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日常需求,或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向城市居民提供及时、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城市商业安全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尝试结合城市零售业的合理布局,对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城市商业安全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从理论及应用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对突发事件及城市商业应急物资供应体系进行了介绍。由于城市商业安全问题是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一个分支,因此,要研究城市商业安全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城市商业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以及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供应问题。本部分主要阐明了突发事件对商品物资供应尤其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物资供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突发事件下城市居民生活物资供应的三大体系,即: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及城市零售业网点布局体系,并对这三大体系的主要构成进行了论述。二是对城市商业安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城市商业安全的研究范畴。所谓城市商业安全就是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的安全供应及应急保障,既包括在城市日常生活中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安全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也包括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以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存状态和生命安全。本文按照保障形式将城市商业安全分为“渠道安全”与“储备安全”;按照环境定位分为“常态安全”与“非常态安全”。同时,阐述了城市商业安全的基本研究命题、基本假设及城市商业安全各参与主体间的基本矛盾关系。三是在充分认识目前零售业布局存在的商业安全问题基础上,从发展机理、功能及运行机制方面对城市商业安全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城市商业安全各参与主体的动态运行情况,阐述了城市商业安全的“三阶段”发展机理,即自发性机理、继发性机理和回馈性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商业安全的三项功能即常态安全功能、非常态安全功能及可持续安全功能,并提出了城市商业安全的“四环节”运行机制,即预警与预控机制、响应与处置机制、恢复与补偿机制及评价与奖惩机制。构画了城市商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形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四是从决策分析的角度对城市商业渠道安全及储备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商业渠道安全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对多对象、多因素情况下的城市商业渠道安全选址问题进行了模拟决策。运用“存储论”的相关知识,对常态及非常态下城市商业储备安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五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对城市商业安全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零售业布局及城市商业安全政策基础上,针对国内零售业布局及城市商业安全政策的现状,提出了制定城市商业安全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城市商业安全的保障形式及政策效力等两个不同层面,论述了城市商业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六是以武汉市为案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验证。通过分析武汉市零售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城市商业安全问题,结合城市商业安全的理论框架,构建了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的结构体系和四环节运行机制,并提出了保障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郑浩然[9](2010)在《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突显期,经济社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经常面临经济波动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双重考验,各级地方政府需要掌握危机处置的手段和方法。地方政府物资储备正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调节市场供求、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承担公共管理责任,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实现形式。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公共管理中公共物品和政府公共责任的理论,分析了地方政府物资储备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提出了在中央建立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建立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必要性。运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以及完全政府提供和公私结合方式提供的原理,提出了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采取能力储备、技术储备、资金企业和商业储备等多储备形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提出了在地方物资储备中使用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的政策工具,达到储备资金的高效管理和节约使用,实现物资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协同论的原理,提出了地方物资储备体系应构建多层级的储备结构,并论述了形成统一高效的地方储备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对上海地方政府物资储备实践的分析,找到目前地方物资储备体系存在的物资储备结构体系不完整、管理组织体系不统一、缺乏灵活高效的储备运行机制和资金支持机制等问题和缺陷。按照公共管理的要求,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波动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出地方政府应逐步完善的物资储备的品种选择机制、管理运行机制、资金支持机制,建立必要的食品、能源、必需品、农业生产资料、医药、抗灾救灾物资等物资储备结构体系,从组织协同、储备物资运作、储备形态、供给方式、资金支持等角度,定性地进行一些体系和形式的设计。同时,避免目前国家物资储备和地方物资储备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组织管理,分层级、广覆盖、立体化的储备体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叶姗[10](2008)在《促进物价稳定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目次一、物价不稳定衍生的法律问题(一)结构性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联(二)经济发展冷热不均下的通货紧缩(三)物价不稳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二、促进物价稳定的法律规则(一)调控市场价格的常规措施(二)应对物价波动的临时安排三、结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贯穿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影响各种相关制度的形成。"市场是一种交易机制,即参与交易活动的所有买者和卖者之间的频繁交换共同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交易量的机

二、21世纪初期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初期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法的发展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价格法的基本制度概述
    第一节 价格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一、价格与价格法
        二、价格宏观调控
    第二节 价格法的发展
        一、价格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价格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经济发展中的价格法再定位
第二章 《价格法》的缺陷与不足
    第一节 《价格法》的立法缺陷
        一、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
        二、部分条款与现行经济体制脱节
        三、价格宏观调控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
    第二节 《价格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听证制度仍需完善
        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存在非议
        三、价格干预制度难以运用
第三章 其他国家价格法律制度借鉴
    第一节 美国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一、分散立法体系下的价格调控
        二、完善的价格听证制度
        三、美国分散治价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韩日价格调控制度的相关经验
        一、韩国价格调控制度研究
        二、日本价格法律体系浅析
        三、韩日价格调控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对国外价格法律制度的反思与总结
        一、依据国情来制定契合的价格法律制度
        二、在坚持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松政府的价格管制
        三、在价格调控制度建设中以保障物价稳定为核心
第四章 《价格法》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从立法上对《价格法》进行再定位
        一、明确《价格法》在价格领域的母法地位
        二、从整体架构上完善《价格法》
    第二节 调整与其他法律冲突的条款
        一、与《反垄断法》的衔接问题
        二、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竞合问题
        三、与行业监管法的协调问题
    第三节 优化价格听证制度
        一、优化公众参与和代表选择制度
        二、完善价格听证程序
        三、探索实践互联网+价格听证的新机制
    第四节 构建系统的价格宏观调控制度
        一、解决价格宏观调控制度的结构性问题
        二、健全价格监测制度
        三、重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大宗商品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关系
        1.2.2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大宗商品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
        1.2.4 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
        1.2.5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衡量及其波动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2.1 大宗商品的相关概念
        2.1.1 大宗商品的定义
        2.1.2 大宗商品的分类
        2.1.3 大宗商品的特点
        2.1.4 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
    2.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衡量指标
    2.3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特征
    2.4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2.4.1 供需因素
        2.4.2 宏观政策因素
        2.4.3 金融市场因素
    2.5 本章小结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渠道分析
    3.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前提条件
        3.1.1 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3.1.2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
        3.1.3 我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高
        3.1.4 我国大宗商品战略储备体系不够健全
        3.1.5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不够成熟
    3.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渠道概述
        3.2.1 现货贸易渠道
        3.2.2 期货价格渠道
    3.3 研究方法
        3.3.1 影响关系检验
        3.3.2 脉冲响应
        3.3.3 方差分解
    3.4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5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渠道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3.5.1 现货贸易渠道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3.5.2 期货价格渠道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样本选取与变量处理
    4.3 模型识别
        4.3.1 短期约束条件
        4.3.2 长期约束条件
        4.3.3 约束条件设定的检验
    4.4 实证结果和分析
        4.4.1 方差分解分析
        4.4.2 历史分解分析
    4.5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机制研究
    5.1 DSGE模型的简介
    5.2 开放经济两国DSGE基准模型
        5.2.1 家庭部门
        5.2.2 零售商
        5.2.3 银行部门
        5.2.4 生产商
        5.2.5 进口商
        5.2.6 资本商
        5.2.7 中央银行
        5.2.8 市场出清条件
        5.2.9 外国经济系统的对数线性化
    5.3 参数校准与模型估计
        5.3.1 系统的对数线性化
        5.3.2 参数校准
    5.4 外生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机制分析
        5.4.1 供给因素的影响机制
        5.4.2 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机制
        5.4.3 金融市场因素的影响机制
    5.5 本章小节
6.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2.2 抓住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机遇,建立健全我国战略储备体系
        6.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的长期发展战略
        6.2.4 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问题研究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分析模型
    (一)Waugh-Oi-Massell框架
    (二)研究框架反思与模型修订
    (三)商品储备模型与动态规划
        1. 没有供给反应的商品储备模型。
        2. 有供给反应的商品储备模型。
        3. 政府干预正当性讨论及模型改进。
二、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政策分析
    (一)基准模型及基准市场
    (二)调控政策评价方法
    (三)政府储备与价格调控效果
三、中国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研究动态
    (一)现行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成就
    (二)现行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困境
    (三)国内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研究评价
四、主要结论及其启示

(4)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三、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关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形成综述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相关性综述
        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资本有机构成计算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关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第五节 关于宏观调控手段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马克思宏观调控手段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的文献综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依据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理论的历史研究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
        一、传统资本有机构成
        二、拓展的资本有机构成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出发点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内容
        四、理论的扩展——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第四节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一、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
        一、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与非均衡
        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
        三、马克思的非均衡理论
    第二节 封闭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一、宏观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二、市场机制—宏观失衡的必然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危机
    第三节 开放经济框架下的分析
        一、开放经济框架下的实体经济发展
        二、开放经济框架下包含虚拟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四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验证和结论
        一、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实践验证
        二、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重要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方式
        一、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二、宏观调控方式选择的依据
        三、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方式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目标
        一、结构平衡
        二、总量平衡
        三、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宏观经济的长期与短期
        二、长期平衡调控措施
        三、结构平衡调控措施
        四、短期平衡调控措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比较
    第二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微观基础的比较
    第三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分析方法的比较
    第四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内容的比较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二、货币理论的比较
        三、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主要宏观调控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疲软后的宏观调控
        二、1998年—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
        三、2008年至今: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评述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
        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当前宏观调控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借鉴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经济学分析
        四、从结构平衡调控措施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创新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的创新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新常态”
        四、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略性商品储备的内涵及其职能
二、我国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现状分析
    (一)三级垂直管理体制低效,储备释放滞后
    (二)储备结构不合理,供应能力有限
    (三)储备释放具有事后性,释放效率低下
三、改进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效率的办法:提前分配提取权
四、建立我国合理有效的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体系
    (一)改革现行储备管理体制,建立三级职能管理体系
    (二)政府与市场共同调整、优化战略性商品储备结构
    (三)按照提取权分配方案,提前分配提取权
五、结论

(6)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立法现状及实施中的问题
二、国外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概况及借鉴
    (一) 美国的商品储备法
    (二) 欧盟的商品储备法
    (三) 日本的商品储备法
    (四) 俄罗斯的商品储备法
三、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8)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现代城市商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城市突发事件与商业应急物资配置
    2.1 突发公共事件
    2.2 应急管理机制
    2.3 重大突发事件对城市商品供应的影响
    2.4 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2.5 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2.6 城市零售业布局体系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商业安全的概念分析
    3.1 城市商业安全的概念基础
    3.2 城市商业安全的基本研究范畴
    3.3 城市商业安全的运行载体——城市零售业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商业安全的机理与构造
    4.1 基于零售业布局的城市商业安全考量
    4.2 城市商业安全的发展机理
    4.3 城市商业安全的功能
    4.4 城市商业安全的运行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商业渠道安全与储备安全决策方法
    5.1 城市商业渠道安全与储备安全决策指标的建立
    5.2 城市商业渠道安全决策中的层次分析与熵权分析
    5.3 城市商业渠道安全决策方法
    5.4 城市商业储备安全决策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商业安全的保障政策分析
    6.1 发达国家零售业布局与城市商业安全政策借鉴
    6.2 国内城市商业安全政策评估
    6.3 城市商业安全政策制定原则
    6.4 城市商业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
    6.5 本章小结
7 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体系构建
    7.1 武汉市城市商业的基本状况
    7.2 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体系的结构
    7.3 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的运行机制
    7.4 保障武汉市城市商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构建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公共物品和政府职责的规范界定
        一、公共物品的理论
        二、政府的职责
    第二节 地方政府物资储备的理论框架
        一、地方政府物资储备的含义和作用
        二、完善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三、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管理要求
    第三节 协同理论
        一、协同效应和自组织原理
        二、管理协同的作用
第三章 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
    第一节 国外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的最新发展
        一、西方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多形态模式
        二、西方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协同管理模式
    第二节 我国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
        一、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发展
        二、国家和地方两级物资储备体系
    第三节 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
        一、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二、上海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第四章 地方物资储备结构体系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结构缺陷
        一、战略物资储备缺乏
        二、多层级地方物资储备体系薄弱
    第二节 地方物资储备管理缺陷
        一、储备管理机构分散
        二、储备物资提供方式的缺陷
        三、财政资金支持模式僵化
第五章 完善地方物资储备体系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地方物资储备结构体系
        一、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结构体系
        二、以协同论构建多级物资储备体系
        三、以效率原则提高应急专项储备能力
    第二节 完善地方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一、形成协同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
        二、建立物资储备的多种形态
        三、实行部分地方物资储备的有偿提供
        四、实现物资储备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物资储备资金支持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促进物价稳定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物价不稳定衍生的法律问题
    (一) 结构性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联
    (二) 经济发展冷热不均下的通货紧缩
    (三) 物价不稳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促进物价稳定的法律规则
    (一) 调控市场价格的常规措施
    (二) 应对物价波动的临时安排
三、结论

四、21世纪初期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法的发展与完善[D]. 杨鹏宇. 烟台大学, 2020(06)
  •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李俊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粮食储备与价格调控问题研究动态[J]. 普蓂喆,郑风田. 经济学动态, 2016(11)
  • [4]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D]. 常卉颉. 厦门大学, 2017(08)
  • [5]我国战略性商品储备释放问题研究[J]. 李慧,孙仁金,董康银,郭瑞. 改革与战略, 2016(08)
  • [6]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7]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初探[J]. 吕清正.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01)
  • [8]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现代城市商业安全研究[D]. 李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
  • [9]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郑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10]促进物价稳定的法律制度研究[J]. 叶姗. 经济法研究, 2008(00)

标签:;  ;  ;  ;  ;  

21世纪初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