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研究述评

国外隐喻研究述评

一、国外隐喻学研究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姜泽娆[1](2021)在《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аY”研究》文中提出隐喻式否定构式是语言中常见且特殊的一种否定构造,其中“неX,аY”是最典型的构式之一,除表达对别意义外,还具有其他特殊意义,隐含一定的交际意图。本文以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аY”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结合隐喻学、理想化认知模型、范畴化等理论对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进行全面分析,对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进行界定,探究其构成机理,多视角把握该构式与构件的语义特点。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概括分析国内外对于构式、否定以及隐喻的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主要介绍构式语法、隐喻学、理想化认知模型、范畴化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该构式的归属问题并从句法功能与评价功能的角度对构式进行分类;第四章对构式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详细描写能进入构式的Y的特点,划分X与Y的语义关系并考察构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从概念整合、理想化认知模型、惯性压制与反惯性压制等认知角度与完形、反预期、求新等心理角度试图为构式的形成与广泛应用做出合理解释。

羊敏慎[2](2020)在《汉语和西班牙语中“悲伤”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概念隐喻是认知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情感作为抽象概念,它的表达极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隐喻的使用占据很高的比例,因而情感概念隐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世界上语言、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决定了情感概念隐喻的研究离不开多语种、多文化背景下的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对其全面解读。目前国内对于英语和汉语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针对世界第三大语言西班牙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首先梳理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隐喻的内涵、工作机制和分类标准,并对悲伤概念隐喻做了更加细化的界定,在此基础之上,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通过文本分析和语料库搜集一定数量的现代西班牙语和汉语悲伤隐喻的实例,并根据源域进行分类细化,探究这两种远距离型语言对悲伤的认知模式,并进行对比分析,以阐明两者的共性和个性。本文通过大量实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情感概念隐喻中存在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虽然西班牙语和汉语在与身体体验和人类基本生活体验相关的源域上存在极高的相似性,但同时又存在着基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独特个性。这些隐喻的差异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世界各地孕育出迥异的文化,在饮食、文学、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独特的个性造就了如今多彩纷呈的情感概念隐喻。

刘丹[3](2020)在《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话表现出人类对食物味道及气味的重视,俄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嗅觉与味觉的隐喻。本文是在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俄汉语嗅觉、味觉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隐喻义的共性与个性。本文研究嗅觉、味觉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隐喻。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似的认知结构,俄汉语中嗅觉、味觉词意义的隐喻意义呈现出相似性;另一方面,俄汉民族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嗅觉、味觉基本词汇的联想义产生差异,折射出俄汉民族对感知词隐喻化应用上的差异。准确把握嗅觉、味觉词的隐喻意义在不同民族中所特有的意义,将帮助我们认识俄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及俄汉民族思维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正文的第一章是理论根据,介绍隐喻的发展史,阐明概念隐喻、通感理论的内涵,梳理嗅觉、味觉范畴的词汇;第二章对比分析了俄汉语嗅觉词,总结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个性。第三章对比分析了俄汉语味觉词的隐喻意义。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做出总结。

李晓庆[4](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隐喻的认识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广。亚里士多德最初只是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的修饰,后来,理查兹和布莱克提出了互动理论,认为隐喻就是“本体”和“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再后来,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并将隐喻概括为源域的部分特征在目标域上的跨域映射。世界各民族之间相同或不同的文化体验导致各种语言对隐喻的使用各有异同,隐喻的跨文化翻译遂成为翻译学家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纽马克、奈达和达科特等翻译学家们都对隐喻翻译做过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隐喻翻译理论及方法。两卷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属于典型的中国政治文本,内含大量的中式隐喻,把这些带有政治与文化信息的隐喻介绍给阿拉伯读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译者在熟练掌握中阿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苦思冥想,字斟句酌,中国外文局的专家们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翻译任务,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在阿拉伯国家赢得了赞誉。本文根据语言学家对隐喻所下的定义,在通读两卷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首先找出其中所含的各种隐喻现象,然后,按照莱考夫与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找出来的隐喻现象加以分类,共找出四类结构隐喻即旅行隐喻、工程隐喻、战争隐喻和疾病隐喻;三类本体隐喻即实体隐喻、拟人隐喻、容器隐喻;和三类方位隐喻即上下方位、前后方位和中心与边缘方位隐喻。然后,对照阿拉伯文译本,找到上述隐喻的相应译文,经过分析与归类,发现两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共采用了译为相同概念隐喻、使用对等隐喻替换、意译、解释性翻译和隐喻变为明喻五种翻译策略,与此同时,本文也总结出文本类型、文化因素、语言因素和外宣翻译的要求是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四大因素。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5](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译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促进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桥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的重要讲话,并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全面详细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维吾尔文译本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收集与分类,并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及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和论文中撰写符号的写法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写作提供参考。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即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政治文献翻译和概念隐喻研究综述等。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根据隐喻意义及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前人们总结的政治文献翻译原则及概念隐喻翻译策略,对收集到的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出每一类概念隐喻的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而归纳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特点。第五章为结论,对以上三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统计整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共1986处使用了概念隐喻。本文在分析这些概念隐喻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可将概念隐喻归纳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和方位性隐喻。其中结构性隐喻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军事隐喻、疾病隐喻、家庭隐喻和为数不多的其他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包括人类隐喻、植物隐喻、河流隐喻、动物隐喻和其他本体性隐喻。方位隐喻包括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经统计概念隐喻的使用比例发现,结构性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占81.52%,其中旅程隐喻占37.51%,建筑隐喻占24.51%,军事隐喻占14.45%,疾病隐喻占2.25%,家庭隐喻占1%,其他结构性隐喻占1.81%。本体性隐喻的使用次数仅次于结构性隐喻,占总使用次数的17.37%,其中人类隐喻占9.91%,植物隐喻占2.31%,河流隐喻占3.91%,动物隐喻占1.06%,其他本体性隐喻占0.2%。方位性隐喻使用次数最少,占总使用次数的1.2%,其中上-下隐喻占0.4%,前-后隐喻占0.5%,中心-边缘隐喻占0.3%。通过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维吾尔文翻译主要采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法。其翻译策略为保留原文隐喻意象直译重现,舍弃原文隐喻意象解释喻义,译为明喻,保留喻义替换原文隐喻意象等。

李庆丽[6](2020)在《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最初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被理解。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意识到在人们的认知中普遍存在着隐喻,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认知层面的重要思维方式。莱考夫的隐喻思想比较系统地代表了人们对隐喻的这样一种新的认识。因此,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主要从概念隐喻的理据溯源、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概念隐喻的真理审思、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等几方面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进行深入探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概念隐喻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探讨概念隐喻对传统西方隐喻研究的继承、批判与创造。莱考夫概念隐喻的提出及理论思想的形成,汲取了西方传统隐喻理论的精华,在对其有益成果进行吸收的同时,重新审视了各理论核心观点的不足和各流派的质疑盲点。传统西方隐喻研究的主要理论经历了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创新论和传导隐喻理论等,隐喻的本质或作用被先后认为是语言修辞、互动关联、意义传送,逐渐发展到或与人类思维相关。到上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概念系统得以形成的基础,隐喻直接参与人类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这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使隐喻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第二章论证了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包括概念隐喻的内涵、特点、工作机制和分类演进。概念隐喻是隐喻性概念系统形成与运演的一种知识活动,也是人们认知思维层面的活动。概念隐喻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亲身性的特点。概念隐喻的特殊工作机制包括隐喻映射、意象图式和亲身心智的神经机理等。概念隐喻最初被划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种分类方式来自莱考夫对人与自然环境、外部世界的互动作用的认识,反映出概念隐喻思想对“人的经验”的特殊重视。概念隐喻的早期分类虽然影响颇深,但在不同的类别范畴上存在片面、非系统性的问题,如内容相互重合、类别等级模糊等。在后期分类中莱考夫对此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将概念隐喻重新划分为基本隐喻和复杂隐喻,更加成熟地解释和说明了概念隐喻的习得过程和推理机制。第三章介绍了莱考夫概念隐喻相关研究成果中最为丰富、成熟,也最具影响力的范畴与范畴化研究。范畴研究在概念隐喻思想的理论延伸及哲学探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论文的重点。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客观的、固定的、僵化的、与人无关的。莱考夫则认为范畴与范畴化过程与人有关,具有亲身性,是动态的,这使得传统范畴的客观性和固定性被消解,使范畴研究变得边界模糊化。范畴建构理论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描述了辐射状范畴的结构样态,剖析了人们范畴化过程的操作原则、语言组构机制、认知模式等,凸显了挑战客观主义基础哲学预设和开辟经验实在主义进路的概念隐喻范畴重构的哲学意义。第四章是对发端于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的真理问题的探究。论文认为莱考夫认知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究,尤其是对真理的审思是基于概念隐喻基本理论形成和范畴重构之上的一个思辨过程。莱考夫批判了纯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真理观,形成了独立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另一思想建构,即新的经验主义真理观。可见于他对宏观层面“真理之真”和微观层面“真实之真”的本质探讨。这种真理观是基于概念隐喻的一种建构真理观,充分展现了其思想精髓和理论本质,即真理与真实均取决于人类理解。同时,论文认为这种真理观也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表现为概念隐喻真理观的语境性局限。第五章探讨了莱考夫亲身哲学的提出和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论文深入分析了莱考夫亲身哲学的认知科学基础,概括了亲身哲学的意蕴内涵,亲身哲学是以经验为主的哲学,意在区别于离身的先验哲学。亲身哲学思想主要回应了关于人的本质、什么是进化和心智亲身性的三个关键问题。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亲身哲学是一种实证可靠的哲学,可以促进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有效对话和彼此丰富,为人类心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论文通过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兴起、发展过程、产生影响的系统性梳理、阐释和分析,试图以概念隐喻为枢纽,在理解概念隐喻基本性质以及发端于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研究、真理观建构和亲身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使这些原创而开放的思想观点呈现出一种整体脉络和整体性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不可否认,概念隐喻理论确立了隐喻研究进程中崭新的历史方向标。概念隐喻以独特的亲身性视角直指人类感知、思维、语言和行动之间的本质联系,直视心智与理性而来的认知科学观与基本哲学问题,冲破西方传统隐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桎梏,开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场域。基于概念隐喻思想而形成的认知无意识、心智亲身性、隐喻性思维等重大发现,建构了独特的亲身哲学思想,赋予隐喻不同以往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给予概念隐喻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源泉。

向欣立[7](2020)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衰老隐喻》文中研究表明衰老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文学领域也是如此。但在文学作品中,衰老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个体生命的体验进行书写,而是常常被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本文聚焦于中国当代小说,以具体作品分析衰老隐喻的内涵。文章的第一章梳理具体作品中衰老的书写、人物面对这些体验的选择,以及作品整体表露出的对衰老的总体态度。第二章则是分析了当代文学中,将衰老异化为“他者”的小说叙事策略。第三章通过上述梳理分析当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衰老隐喻类型,探讨衰老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而常被文学家象征化、隐喻化、符号化的现象,挖掘其中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第四章提出了对当代文学中衰老隐喻的批判,列举了一些有可能重塑衰老隐喻的新的方向。成体系的隐喻建构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衰老隐喻也是认知衰老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对衰老的认知,并不意味着完全理性的认知。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衰老隐喻,不少关于衰老的“盲点”。同时,当代衰老隐喻中“向下”的内涵,也在渐渐侵蚀“向上”的内涵,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认知趋势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拥有着中国当代文学在文学史中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文学中衰老隐喻的分析、提炼以及批判,呼吁对衰老的理性认识。

王佳琪[8](2020)在《俄汉语人类基本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隐喻又称暗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形象生动及情感色彩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认知。在认知语言学中,它不仅存在于语言内部,更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是我们通过已知、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未知、抽象概念的工具。隐喻给予了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如果没有隐喻,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就会变得十分局限,不管是对日常生活还是对科学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情绪是反映主体对周围现实或可能的境况以及客观世界所作评价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抽象概念也需要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来对其进行理解。本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人类基本情绪进行界定,明确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类型,即“快乐”“痛苦”与“悲伤”“愤怒”和“恐惧”。以俄汉词典释义、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和俄语国家语料库中涉及情绪隐喻的语言实例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研究,得到了与俄汉两民族情绪认知异同相关的研究成果,即以生理结构,人体体验,空间位置感知为基础的人体隐喻,通感隐喻,容器隐喻和方位隐喻认知上极大的相似性和以历史文化,民族特质为基础的实体隐喻认知上表现出的差异性特征。通过对俄汉语人类基本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的研究,能够更加理解隐喻在情绪概念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达情绪的隐喻可以成为探索情绪概念结构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俄语教学,俄汉互译,跨文化交际以及俄汉词典的编纂。

林梦茜[9](2020)在《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对于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在英语词汇学习还是英语词汇教学中,介词是一大难点。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介词的多重含义很难掌握,介词一词多义的特征也使得学习者在使用介词时常常出现使用不准确的现象,严重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但现如今高中英语介词教学大体上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机械记忆法,远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虽然在过去60年间介词教学方法不断翻新,直观法、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层出不穷。但是,前者对于高中生来说略显简单,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且应用范围局限,只能停留在介词的具体意义上,无法用于解释介词的抽象意义,而后两者则由于教师对语料库和情境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让学生机械记忆介词的搭配、例句等,其教学内容和传统介词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而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清晰系统的语言认知、更加深刻的语言感悟,还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理解上升到了应用、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的训练,从而产生意义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介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介词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基于此,为探索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当下英语介词教学有所启示,本研究以up、down、on、off、in和out这6个介词为例,以江苏省盐城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周的介词教学实验。笔者在实验班实施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了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传统介词教学。实验前,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前测,以了解实验前两班受试者介词掌握情况,并为确定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的实施效果。后测结束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以探索两班受试者对各自接受的介词教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最后,基于对实验班后测成绩的分析,笔者发现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的语义推测能力影响最为显着,进而对实验班后测语义推测部分得分排名前五的5位受试者进行有声思维研究,探索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语义推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笔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发现:(1)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比传统的基于例句和讲解的介词教学有效,具体体现在受试者对单一介词语义的记忆、多个介词语义的辨析、介词未知语义及含有该介词的短语的意义的推测、运用介词进行表达和产出这四方面的能力上。(2)在上述四个方面中,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语义推测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进行语义推测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意义推理过程提供合理依据;二是为意义判定过程提供合理解释。(3)受试者在主观意识上对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持积极态度,且接受此介词教学后普遍对自己的介词掌握情况评估更加积极。本研究揭示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学生介词掌握情况及学生满意度、接受度的积极影响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基于以上结论,这种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当下高中英语教师的介词教学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作为传统的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介词教学的有益补充,各种方法相辅相成,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对于不同介词,教师应灵活使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语义呈现。也就是说,利用概念隐喻知识向学生呈现不同介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时的方式也需根据具体介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教师在运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介词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这是因为,虽然人类共同具有普遍的认知机制,且大部分隐喻是跨文化共有的,但不同文化有自己独有的隐喻,教师应在提供这些具有文化标记的隐喻时加以对比。(4)教师应在引入概念隐喻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升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而将此迁移到其他英语多义词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含有大量隐喻的学习材料,并经常鼓励学生通过联想、推测的方法自己探索多义词的词义形成过程。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创造隐喻,激发其创造性思考,培养其对隐喻的敏感度。

欧阳楚萌[10](2020)在《普京国情咨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此种语言修辞手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然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直到1980年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视角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后,才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在近年来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同时,概念隐喻的运用基于一定的文化和经验,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并不完全相同。本论文将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2020年度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的概念隐喻,探讨普京如何应用概念隐喻将复杂抽象的政治话题具体形象化,从而易于赢得俄罗斯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本论文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普京国情咨文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的分析归类,找出隐喻关键词,统计不同隐喻类型的词频,以了解普京国情咨文中运用的主要概念隐喻种类,以及与俄罗斯内外政策相关的具体概念隐喻,感受普京基于俄罗斯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基础上所运用的概念隐喻特色,分析其在国情咨文中的政治功能。通过研究发现,普京在国情咨文中使用的概念隐喻涉及到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所划分的全部三种类型,即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概念隐喻形象而恰当地表述了俄罗斯国家的内外政策,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以及普京总统个人独特的言语魅力。它们不仅蕴含了普京总统的治国方略、情感态势和意识形态,同时还对民众的情感感知、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有塑造作用。普京国情咨文中所运用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宣传国家新政策,减轻受众的理解负担;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唤起民众的认同感;激发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加强其对民众的亲和力,从而达到其政治诉求。

二、国外隐喻学研究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隐喻学研究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аY”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例分析法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四)义素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具有创新性
        (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三)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
    五、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构式语法理论
    二、隐喻学理论
    三、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四、范畴化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概述
    一、新奇隐喻概念界定
    二、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界定
        (一)元语言否定、语用否定与隐喻式否定
        (二)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概念界定
    三、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分类
        (一)按句法功能
        (二)按评价功能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的语义分析
    一、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整体语义分析
        (一)超常搭配
        (二)主观性
    二、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中构件的语义分析
        (一)Y的构成类型
        (二)X与Y的语义关系
    三、X、Y语义与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的互动
        (一)语义相融
        (二)语义冲突
        (三)Y对构式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的认知心理分析
    一、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的认知机制
        (一)概念整合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解构
        (三)惯性压制与反惯性压制
    二、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 аY”的心理机制
        (一)完形心理
        (二)反预期心理
        (三)求新心理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汉语和西班牙语中“悲伤”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隐喻
        2.1.1 定义
        2.1.2 工作机制
        2.1.3 分类
    2.2 情感概念隐喻
        2.2.1 情感的内涵
        2.2.2 悲伤概念隐喻的界定
3. 西班牙语中的悲伤概念隐喻
    3.1 上下图式中的悲伤
    3.2 路径图式中的悲伤
    3.3 容器图式下的悲伤
    3.4 以非生命体为源域
        3.4.1 以非具体的物质为源域
        3.4.2 以具体的物质为源域
    3.5 以生命体为源域
        3.5.1 以动物为源域
        3.5.2 以植物为源域
        3.5.3 以人为源域
    3.6 以疾病为源域
    3.7 以战争为源域
4. 汉语中的悲伤概念隐喻
    4.1 上下图式中的悲伤
    4.2 路径图式中的悲伤
    4.3 容器图式中的悲伤
    4.4 以非生命体为源域
        4.4.1 以非具体的物质为源域
        4.4.2 以具体的物质为源域
    4.5 以生命体为源域
        4.5.1 以动物为源域
        4.5.2 以植物为源域
        4.5.3 以人为源域
    4.6 以疾病为源域
    4.7 以战争为源域
    4.8 以饮食为源域
5. 汉语和西语悲伤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5.1 共性分析
    5.2 个性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
附录2 例句
致谢
作者简历

(3)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2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4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和突破
第一章 嗅觉、味觉词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隐喻理论
        1.1.1 传统隐喻理论
        1.1.2 概念隐喻理论
        1.1.3 通感理论
    1.2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1.3 嗅觉、味觉词的界定
        1.3.1 嗅觉词的界定
        1.3.2 味觉词的界定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语嗅觉词隐喻意义对比
    2.1 俄汉语嗅觉动词隐喻意义对比
        2.1.1 俄语嗅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2.1.2 汉语嗅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2.1.3 俄汉语嗅觉动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2 俄汉语嗅觉名词隐喻意义对比
        2.2.1 俄语嗅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2.2.2 汉语嗅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2.2.3 俄汉语嗅觉名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3 俄汉语嗅觉形容词隐喻意义对比
        2.3.1 俄语嗅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2.3.2 汉语嗅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2.3.3 俄汉语嗅觉形容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语味觉词隐喻意义对比
    3.1 俄汉语味觉动词隐喻意义对比
        3.1.1 俄语味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3.1.2 汉语味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3.1.3 俄汉语味觉动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2 俄汉语味觉名词隐喻意义对比
        3.2.1 俄语味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3.2.2 汉语味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3.2.3 俄汉语味觉名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3 俄汉语味觉形容词隐喻意义对比
        3.3.1 俄语味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3.3.2 汉语味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3.3.3 俄汉语味觉形容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理由
        1.研究背景
        2.选题理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研究
    第一节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研究
        1.互动理论
        2.概念隐喻理论
    第二节 隐喻翻译的研究
        1.隐喻翻译的几种观点
        2.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
第二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类型
    1.结构隐喻
    2.本体隐喻
    3.空间方位隐喻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
    1.译为相同概念隐喻
    2.使用对等隐喻替换
    3.意译
    4.解释性翻译
    5.变隐喻为明喻
第四章 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文本类型
    2.文化因素
    3.语言因素
    4.外宣翻译的要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与转写符号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
        一、政治文献的定义和特点
        二、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二、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第三节 政治文献翻译与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及实例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认定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实例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方位性隐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维译策略研究
    第一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二、本体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三、方位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方法分析
        一、直译法
        二、意译法
        三、套用法
    第三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概念隐喻的维译特点
        一、忠实原文内容,保持原作语言特点
        二、注重语言差异,使译文通俗易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第1章 概念隐喻的理据溯源
    1.1 替代论和比较论:隐喻即修辞
        1.1.1 替代论
        1.1.2 比较论
    1.2 互动论:隐喻即关联
    1.3 创新论:隐喻即思维
    1.4 传导隐喻:隐喻即传送
    1.5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隐喻即认知
第2章 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
    2.1 概念隐喻的内涵
        2.1.1 隐喻的内涵本质
        2.1.2 隐喻定义与理解
        2.1.3 隐喻蕴涵新意义
    2.2 概念隐喻的特点
        2.2.1 系统性
        2.2.2 连贯性
        2.2.3 亲身性
    2.3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2.3.1 隐喻映射与意象图式
        2.3.2 亲身心智的神经机理
    2.4 概念隐喻的分类演进
        2.4.1 早期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2.4.2 后期分类:基本隐喻和复杂隐喻
第3章 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
    3.1 隐喻范畴重构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范畴理论及其谬误
        3.1.2 冲破桎梏的多领域范畴建构
        3.1.3 核型理论的建立
    3.2 经验主义下的范畴重构
        3.2.1 范畴重构的经验主义基础
        3.2.2 范畴化的亲身性与想象机制
        3.2.3 莱考夫的隐喻范畴重构
        3.2.4 隐喻范畴重构例证
    3.3 概念隐喻范畴重构的哲学意义
        3.3.1 挑战客观主义基础哲学预设
        3.3.2 开辟经验实在主义进路
第4章 概念隐喻的真理审思
    4.1 莱考夫认知主义的真理观
        4.1.1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4.1.2 概念隐喻思想在真理中的作用
        4.1.3 概念隐喻思想的真理本质
    4.2 概念隐喻真理中的真实研判
        4.2.1 隐喻与真实
        4.2.2 实在主义与真实
        4.2.3 真实的亲身性理解
    4.3 概念隐喻真理观评析
        4.3.1 隐喻建构真理观的形成
        4.3.2 亲身哲学的真理性基础
        4.3.3 概念隐喻真理观的语境性局限
第5章 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
    5.1 哲学的认知科学发展
        5.1.1 亲身认知科学的哲学功能
        5.1.2 西方哲学中的认知科学
    5.2 亲身哲学的认知科学基础
        5.2.1 认知科学的基本哲学概念
        5.2.2 哲学依靠共享的概念隐喻
    5.3 亲身哲学的理论建构
        5.3.1 亲身哲学的意蕴内涵
        5.3.2 亲身哲学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衰老隐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1. 文学领域的衰老研究
        2. 关于隐喻的国外研究综述
        3. 关于隐喻的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
第一章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衰老书写
    第一节 衰老的书写
        一、身体机能的衰退
        二、自我的陌生化
        三、世界的陌生化
        四、孤独感
        五、边缘空间的存在物
        六、此在与时间的消逝
        七、性苦闷
        八、与死共生
    第二节 压抑与开放:小说人物面对衰老的两种选择
        一、压抑的自我
        二、开放的自我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小说中衰老书写的叙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中衰老书写的叙述视角
        一、内聚焦型
        二、非聚焦型视角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中衰老书写的修辞技巧
        一、反讽
        二、疯癫化
第三章 衰老作为一种隐喻
    第一节 向上与向下:理解衰老隐喻的基本坐标轴
        一、向上的取向:衰老作为经验的表达
        二、向下的取向:衰老作为保守落后
    第二节 当代文学中衰老隐喻的内涵
        一、向上的衰老隐喻
        二、向下的衰老隐喻
    第三节 衰老隐喻的扩展
        一、衰老与疾病
        二、衰老与死亡
第四章 对当代小说衰老隐喻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对当代小说中衰老隐喻的批判
        一、对衰老隐喻的批判
        二、当代小说中衰老隐喻的特殊性
        三、当代其它媒介中的衰老形象
    第二节 反抗隐喻:衰老叙事的新扩展
        一、老龄作家群体的增多
        二、叙事主题的拓展
        三、超越衰老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俄汉语人类基本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论文选题创新
        (二)研究视角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四)研究观点创新
    五、论文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一)情绪心理学的界定
        (二)情绪的基本类型
    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一)隐喻的实质和分类
        (二)隐喻概念的产生机制
    三、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和目的
        (二)对比语言学的原则和一般程序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语积极情绪状态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
    一、情绪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概述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二)积极情绪的功能和意义
    二、俄汉语“快乐”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
        (一)俄语“快乐”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二)汉语“快乐”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三)俄汉语“快乐”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消极状态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
    一、情绪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概述
        (一)消极情绪的概念
        (二)消极情绪的特点和影响
    二、俄汉语“痛苦”与“悲伤”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
        (一)俄语“痛苦”与“悲伤”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二)汉语“痛苦”与“悲伤”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三)俄汉语“痛苦”与“悲伤”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异同
    三、俄汉语“愤怒”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
        (一)俄语“愤怒”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二)汉语“愤怒”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三)俄汉语“愤怒”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异同
    四、俄汉语“恐惧”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
        (一)俄语“恐惧”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二)汉语“恐惧”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分析
        (三)俄汉语“恐惧”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介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2 概念隐喻教学实践的启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隐喻的研究概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总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3.1.1 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隐喻性和理据性
        3.1.2 意象图式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概念隐喻的定义
        3.2.2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3.3 概念隐喻的类型
        3.3.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
        3.3.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3.3.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3.4 概念隐喻在介词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参与者
        4.2.1 研究对象
        4.2.2 其他研究参与者
    4.3 研究工具
        4.3.1 前测与后测
        4.3.2 有声思维
        4.3.3 调查问卷
    4.4 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实验设计
        4.4.1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up
        4.4.2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down
    4.5 研究过程
        4.5.1 实验准备阶段
        4.5.2 实验实施阶段
        4.5.3 实验结束后
    4.6 数据收集与整理
        4.6.1 实验班与对照班介词前测及后测
        4.6.2 实验班5位学生的有声思维录音
        4.6.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问卷调查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介词测试结果分析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1.3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2 有声思维结果分析
        5.2.1 词义推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运作模式
        5.2.2 概念隐喻在词义推断过程中的作用
    5.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1 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3.2 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前测试卷(Pre-test)
    附录三 :后测试卷(Pre-test)
    附录四 :有声思维转写报告
    附录五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
参考文献
致谢

(10)普京国情咨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二)国情咨文的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框架结构
        (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阐述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二、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三、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
    四、概念隐喻的类型
        (一)方位隐喻
        (二)本体隐喻
        (三)结构隐喻
    五、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章 普京国情咨文中有关国内政策的概念隐喻分析
    一、建筑隐喻
        (一)国家建设是一种建筑行为
        (二)国家建设的阻力是建筑的崩塌
    二、旅程隐喻
        (一)国家的发展是沿着道路的行进
        (二)国家发展中的阻力是路程中的障碍
        (三)国家发展的助力者是旅程中的伙伴
    三、上下隐喻
        (一)上是积极力量
        (二)下是消极力量
        (三)上下隐喻对比
第三章 普京国情咨文中有关对外政策的概念隐喻分析
    一、人体隐喻
        (一)国家的交往是人的社交
        (二)国家的发展是人的成长
        (三)国家的困难是人的痛苦
        (四)国家的行为是人的行为
    二、战争隐喻
        (一)危害国家安全的主体是斗争对象
        (二)国家的政策是战争的策略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侵略行为
第四章 普京国情咨文中概念隐喻的政治功能
    一、宣传新政策,减轻理解负担
    二、唤起认同感,加强说服力
    三、增强亲和力,激发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国外隐喻学研究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语隐喻式否定构式“неX,аY”研究[D]. 姜泽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汉语和西班牙语中“悲伤”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D]. 羊敏慎. 浙江大学, 2020(02)
  • [3]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D]. 刘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语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研究[D]. 李晓庆.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D].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D]. 李庆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衰老隐喻[D]. 向欣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俄汉语人类基本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D]. 王佳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梦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普京国情咨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 欧阳楚萌.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国外隐喻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