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宁[1](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庞晓武[2](2021)在《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抑制控制功能是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指在保持对相关刺激的关注的同时,调节优势行为和认知反应,管理来自无关刺激的干扰的能力。通常来说,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是问题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戒断期的甲基苯丙胺赖者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已被证实,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了药物依赖者无法抑制自身对毒品的渴求。因此,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功能缺陷可能是解决其长期成瘾的办法之一。太极拳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已被运用于运动戒毒康复领域。在前人的研究中,太极拳在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身心康复方面被初步证明有效,但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善目前不明确。此外,2018年司法部提出积极探讨大强度运动对戒毒人员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据此设计了一套高强度间歇训练,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对比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个体抑制控制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共有47名来自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自愿参加了这项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24名)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23名)。太极拳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太极拳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训练跑干预。太极拳组采用无恢复期的连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以循环训练的形式进行,工效恢复比为1:1。使用基于计算机的Go/Nogo任务和Stroop任务,在运动前后于室内环境中评估受试者的抑制控制。在运动过程中,使用心率表和运动自觉量表(RPE)记录心率和RPE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基线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受试者急性运动干预前后的认知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期间,受试者的总平均心率分别为120.69±7.64次/分和147.75±20.71次/分;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RPE评分分别为12.69±1.32和16.38±1.57。在Go/Nogo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8.424,p=0.006,η2=0.161)和反应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7.813,p=0.008,η2=0.151),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均降低了反应时和提高了反应准确性;此外,正确率的时间和条件交互作用显着(F(1,44)=8.866,p=0.005,η2=0.168),简单效应分析表明,Nogo条件下基线的正确率低于后测。在Stroop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39.738,p<0.001,η2=0.475),两组均降低了反应时;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21.643,p<0.001,η2=0.330),正确率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显着(F(1,44)=4.162,p=0.047,η2=0.086),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后测的正确率高于基线。结论:急性的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与太极拳组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反应准确性方面有更好的提高。这些发现证明了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认知方面的潜力。
田维伟[3](2020)在《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中缅边境地区毗邻金三角地区,人员构成复杂,是我国毒品依赖者的主要聚集区之一,且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皆高发。因毒品及其衍生物对代谢的影响,以及戒断反应、吸毒相关性疾病,在戒断过程往往伴随机体各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等改变,表现为营养不良。本研究主要分析比较中缅边境地区毒品依赖者戒断期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测定和比较甲基苯丙胺、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海洛因混合使用人群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为戒断者戒断期的营养状况恢复和安全脱毒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于中缅边境陇川康复中心医院戒断者共190名,按照毒品使用史类型分为三个组:甲基苯丙胺组(MUDs,n=59)、海洛因组(HUDs,n=83)和甲基苯丙胺海洛因混合使用组(MHUDs,n=48)。此外,对照组为2019年4月招募于陇川当地的健康人群(HCs,n=39)。四组均采集了以下数据: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中性粒细胞(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单核细胞(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球蛋白(GLO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微量元素钠(Na)、氯(Cl)、钙(Ca)、磷(P)、镁(M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尿酸(UA)、尿素(Urea)和肌酐(Cre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同时采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食毒品种类、方式和年限等相关信息。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采用Graphpad 7.0进行绘图分析。样本数据正态分布采用K-S检验方法验证,样本数据方差齐性采用Levene检验验证。符合正太分布的四组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四组比较采用Mann-Uhitney U检验,其中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检测结果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Mean±SD)来表示,不符合正太分布的按照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血液学指标结果显示:白细胞(WBC)、淋巴细胞数目(LYMPH)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HCs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28);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2、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指标结果显示:总蛋白(TP)、球蛋白(GLOB)、谷丙转氨酶(ALT)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40,0.013,0.017);尿酸(UA)HCs组和MUDs组明显高于HUDs组(P分别为0.001,0.006)和MHUDs(P分别为0.005,0.038)组;尿素(Urea)HCs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06),同时 MHUDs 组明显高于 MUDs 组(P=0.004)。3、脂质代谢指标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MUDs组明显高于HCs和MHUDs组(P分别为0.002,0.002),同时HUDs组明显高于HCs组(P=0.024);总胆固醇(TC)MHUDs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25);高密度脂蛋白(HDL-C)HCs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0)。4、微量元素结果显示:钠(Na)、氯(Cl)、镁(Mg)元素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01);磷(P)元素MHUDs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38,0.048),同时HCs组明显低于MUDs 组和 HUDs 组(P 分别为 0.007,0.003)。5、免疫指标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HCs组明显低于MUDs组(P<0.001);且明显高于MHUDs 组(P=0.038)。[结 论]1、中缅边境地区毒品依赖者戒断期间存在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代谢异常,可能会影响吸毒者的肝肾功能。2、某些指标显示甲基苯丙胺与海洛因混合吸食对营养和代谢的影响较单一毒品依赖更为严重,需要对混吸依赖者加强监测和治疗。
张玲[4](2020)在《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是吸食阿片类人员减少毒品伤害和艾滋病等传染病感染的主要方法,治疗/戒毒动机会直接影响MMT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最终效果。目前国内外研究治疗/戒毒动机的对象大多是强戒(戒毒所)人员,鲜见以美沙酮门诊和社区社戒社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此类研究。德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治疗动机量表(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Treatment Motivation Scales)在美国多年来广泛应用于MMT人群及其他药物滥用领域的动机测量,信效度良好。因此本研究,以TCU治疗动机量表为基础,翻译改良后编制成MMT动机量表。并通过对云南省玉溪市MMT受治者的基本情况及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进行调查,探索MMT动机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月,根据方便抽样原则,抽取云南省玉溪市共5家美沙酮维持治疗诊所共172例受治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个人深入访谈,专家咨询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翻译TCU治疗动机量表后,通过3轮专家咨询法,从文化、社会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改良。预调查(量表翻译稿)和二次调查(量表修订稿)后,分别进行改良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剔除或修改观察值不达标的条目,经调整后形成最终量表(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采用SPSS 22和Mplus 7.0两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PSS完成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式因子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与治疗动机关系研究。Mplus完成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172份问卷,回收17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TCU治疗动机量表翻译稿调查71例,量表修订稿调查31例。正式问卷发放70份,其中大部分为男性;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41.56±8.233岁。(2)在预调查中,量表翻译稿的信度>0.75,各维度的信度不足0.70;四个维度中DH不适合做因子分析,PR,TR,EP中大量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小于0.6,解释总变异量均小于40%;电子问卷用时相比纸质问卷短(P<0.001),且电子问卷(66.7%)更容易被接受。(3)量表修订稿条目池包括原量表中的29题(修改后)和新增的17题(根据访谈结果)共46个条目。咨询专家后条目池保留41题、删除新增条目中题意重复的3题和原量表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2题,新增2题(EP)共43个条目。量表修订稿经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和咨询专家后保留18题,PR、DH、EP三个维度。(4)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评价:信度分析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组成信度和分半信度为0.906、0.802,各维度的组成信度分别为0.833、0.861、0.768,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分别0.754、0.851、0.758;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量表内所有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6,三个维度经过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总变异量均在50%以上;验证性因子分析后,量表的三个维度的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评价标准。参数显着性估计显示量表所有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P值均小于0.05,量表的三个维度的收敛效度均大于0.4。(5)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得分情况为总量表4.34±0.64分,问题认知维度4.62±0.59分,求助意愿维度4.60±0.65分,外部压力维度3.81 ±0.97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Ⅰ.总量表:无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非独居的MMT受治者动机强。Ⅱ.问题认知维度:无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的MMT受治者在该维度动机强。Ⅲ.求助意愿维度:没有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文化程度高的受治者在该维度的动机强,而服用美沙酮剂量越高,改维度的动机越弱。Ⅳ.外部压力维度:无复吸、非自愿主动戒毒且非独居的受治者在该维度的动机强。[结论]TCU治疗动机量表翻译稿及各维度的信度和效度均不理想。经改良后,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理想,保留的题项都可接受,模型拟合度良好,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也较高,适合用于中国MMT人群,可以推广用于中国MMT人群的治疗动机测量。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情况、自评身体健康情况会引起患者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不同。提示美沙酮门诊应加强对文化程度低、从事农业、居住在农村的患者的管理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知识普及。患者的戒毒意愿、是否出组、是否有复吸、是否有尿检阳性记录、首次喝美沙酮距今时间、美沙酮剂量、美沙酮外带情况会引起问题认知、求助意愿、外部压力和总量表分数的不同,导致治疗动机高低不同。提示对于有出组、复吸、尿检阳性问题的患者应加强管理和健康教育,可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这群人的治疗动机和依从性。
陈宁[5](2020)在《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的关系及曼陀罗涂色练习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吸问题,是毒品戒治工作的重要难题。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从南京市一所男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选择了350名男性戒毒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控制量表(SCS)》和《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进行了集体施测,并进一步探究了焦虑、自我控制与复吸倾向间的内在关系。此外,本研究选取了90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了上述问卷前测,其后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自由曼陀罗涂色组和迫选曼陀罗涂色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处理,两个干预组分别采用自由和迫选两种不同的涂色方式,进行了16次的曼陀罗涂色干预。干预期结束后,分别对3个组的成员进行了问卷后测,对干预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不同吸毒年限的强戒人员在焦虑、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维度上差异显着。2.焦虑可以正向预测复吸倾向,负向预测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可以负向预测复吸倾向。自我控制在焦虑对复吸倾向的作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与对照组相比,自由曼陀罗涂色和迫选曼陀罗涂色都能提高男性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降低复吸倾向,且二者的作用效果没有显着差异。4.与对照组相比,自由曼陀罗涂色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差异显着,而迫选曼陀罗涂色组干预前后焦虑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焦虑与自我控制负相关,与复吸倾向正相关,且对二者都具有显着的预测性。即降低男性强戒人员的焦虑,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复吸倾向。2.自我控制可以正向预测复吸倾向,即男性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水平提高,也可以有效降低复吸倾向。3.两种形式的曼陀罗涂色干预都可以提高男性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复吸倾向,是有效对复吸倾向进行干预的方法。4.相较于迫选曼陀罗涂色,自由曼陀罗涂色还具有降低男性强戒人员焦虑水平的作用。故整体而言,自由曼陀罗涂色作用更为全面。
刘长虹[6](2020)在《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俗话说“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复吸问题不仅困扰毒品依赖者,也是戒毒工作的难点。负性情绪是最主要的吸毒动机之一,降低负性情绪或者提升正性情绪可能是帮助戒毒人员摆脱“心瘾”束缚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研究来探讨正、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考查并比较宽恕和情绪调节干预对降低复吸倾向的效果。研究一调查女性戒毒人员的吸毒动机,并考查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与复吸倾向的关系。对JR女子戒毒所的391名戒毒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正性情绪与复吸倾向呈负相关(r=-0.12,p<0.05),抑郁与复吸倾向呈正相关(r=0.15,p<0.01),宽恕与复吸倾向呈负相关(r=-0.14,p<0.01)。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查宽恕团体治疗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36名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随机分配到宽恕干预组和等待对照组,对宽恕干预组进行8周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等待对照组,宽恕干预组的宽恕水平明显改善(F(4,132)=2.436,p=0.050,ηp2=0.079)。研究三考查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采用与研究二相同的实验设计,进行8周的干预和重复测量。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情绪调节组的干预能降低戒毒人员的抑郁情绪(F(3,96)=2.871,p=0.053),提高其正性情绪(F(4,128)=3.547,p<0.01,ηp2=0.100);干预前后情绪调节组的复吸倾向也有所降低(F(4,128)=6.353,p<0.001,ηp2=0.166)。研究四在控制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下,比较两种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54名符合筛选条件的戒毒人员,随机分配到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和等待对照组,前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期间测量三组成员的主观社会支持、复原力、正负性情绪、抑郁、宽恕水平、复吸倾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宽恕干预组和情绪调节组的正性情绪提高(F(8,196)=2.297,p<0.05,ηp2=0.086);宽恕干预比情绪调节干预更有效,体现在主观社会支持上升(F(8,196)=2.100,p<0.05,ηp2=0.079),复吸倾向降低(F(8,196)=1.903,p=0.062)。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种干预方法在不同干预时长下的复吸倾向干预效果,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干预结束后,虽然情绪调节组在8周时表现较好,但是宽恕干预在12周时表现较好,且具有更好的长期效果(F(1,63)=4.248,p<0.05,ηp2=0.063)。整个研究结论如下:(1)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与正性情绪和宽恕呈负相关关系,与抑郁呈正相关关系。(2)情绪调节干预能够提升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原力和正性情绪,降低抑郁水平和复吸倾向。(3)宽恕干预能够提升女性戒毒人员的宽恕水平、正性情绪和主观社会支持,降低其复吸倾向。(4)宽恕干预比情绪调节干预更能长期有效降低复吸倾向。
张志雷[7](2019)在《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苯丙胺类兴奋剂(ATS)等新型合成毒品已经代替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现阶段中国的主流毒品,ATS滥用可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和高危行为,危害个人健康及社会稳定。在联合国的倡导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体育介入药物滥用研究,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和锻炼影响的多巴胺受体激活、多巴胺浓度增加,这与药物滥用具有相同的奖赏途径;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了太极拳锻炼对正常人群及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效益;所以设计太极拳干预ATS依赖者康复的锻炼方案,检验干预效果,对促进ATS依赖者康复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为四个研究进行,研究一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要求锻炼方案普遍适用于戒毒场所ATS依赖者。研究二至研究四分别用三个平行对照实验检验太极拳锻炼的效果。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实验设计组间因素为组别(太极拳组、对照组),组内因素为测试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实验分为一次性锻炼干预实验(太极拳组35人,对照组33人)和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其中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分为男子干预(太极拳组38人,对照组38人)和女子干预(太极拳组39人,对照组40人)两个实验。数据全部导入SPSS20.0软件,依赖者分类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计数数据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调查结果中各变量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验结果中两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协方差。结果基于运动干预药物依赖和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实践,确定了太极拳中长期锻炼方案设计,锻炼内容为由24式自主改编的太极拳;运动强度控制为55-75%HRmax(最大心率),频率为每周锻炼5次以上,时间为每次20-60分钟,周期为锻炼6个月以上,评价指标为体适能、心理健康、睡眠、药物渴求。实验结果显示一次性太极拳锻炼后ATS依赖者活力激发(P=0.010,η2=0.100)、心理愉悦性升高(P=0.006,η2=0.114),防止了心理活力性降低(P=0.038,η2=0.065),增加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依赖者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药物使用的诱发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中长期太极拳锻炼促进了ATS依赖者平衡控制能力(男子P=0.014、η2=0.064,女子P=0.006、η2=0.095),提高了整体健康感(男子P=0.029、η2=0.100,女子P=0.027、η2=0.058)、生命活力(男子P=0.030、η2=0.056,女子P=0.026、η2=0.062)和精神健康(男子P=0.016、η2=0.061,女子P=0.018、η2=0.069);具有性别差异的效果是男子改善了特质焦虑(P=0.028、η2=0.053),并且睡眠时间变长(P=0.003、η2=0.088),睡眠效率提高(P=0.036、η2=0.053),女子表现为心率降低(P=0.003、η2=0.091)和柔韧素质提高(P<0.001、η2=0.223)。锻炼的奖赏效益和身心效益可能作用于药物渴求,依赖者药物渴求下降明显(男子P=0.048、η2=0.048,女子P<0.001、η2=0.176),促进了康复。结论研究认为太极拳锻炼方案本质上是健康行为干预,促进ATS依赖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可能影响ATS滥用的不健康行为,有助于行为方式的改善。ATS依赖者滥用药物是生理、心理、行为的综合反应。太极拳锻炼的过程也是依赖者身心康复和行为转变的过程,若养成牢固的长期锻炼习惯,可能促进依赖者逐步实现健康观念替代、社交人群替代、生活习惯替代,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这对于依赖者最终戒断药物、防止复吸具有最要意义。
朱浩[8](2019)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根据2018年6月26日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发布的《2018年世界毒品报告》(World Drug Report,WDR)显示,全球每年至少吸毒一次的人数保持稳定,约有2.75亿人,约占全球15至64岁人口的5.6%。每20人就有一人在服用某种非法药物,其中约三千万人吸毒成瘾。毒品问题是全世界的难题,在我国,滥用毒品的现象也日益严峻,根据2017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吸毒人员255.3万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者除外),较2016年增长1.9%。其中查获的复习人员有53.2万人次,合成毒品的使用占61%。[1]吸食使用毒品会随之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贩卖毒品、毒驾肇事、暴力攻击等刑事事件首当其冲。除此以外,吸毒人员身体与精神的损害、自杀自残率的上升、青少年吸毒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帮助吸毒人员戒毒与康复已是全社会面临的重点,也是待解决的难题。研究目的:本研究从运动干预戒毒为出发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通过训练组对照的组内组间数据对比,观察在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干预下,实验前后与实验期间某次急性训练前后,受试者们体成分、血浆中β-EP水平以及毒品渴求度得分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干预戒毒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并寻找出最适合吸毒人员的运动方式。旨在为吸毒人员减轻戒断反应痛苦,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戒除毒瘾,降低复吸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方式的运动作为运动干预戒毒手段,对受试者在体成分、β-内啡肽、毒品渴求度得分三个维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和观察。探索不同方式的运动干预对于戒毒康复治疗的作用及可行性。以盐城市方强强制戒毒所达到参选标准的90名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将90人进行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O组)、力量训练组(F组)和对照组(N组),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训练组八周时间,使用体成分测量、血液指标血浆β-内啡肽水平检测以及发放毒品渴求度量表并统计得分的形式对90名受试戒毒人员进行八周实验干预对其体成分、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和毒品渴求度得分水平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于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同时,在八周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一次急性训练检测,实时检测出第八周某次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O组n=15)和力量组(F组n=15)的血浆β-内啡肽的浓度水平,通过对急性训练前后,训练组戒毒人员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变化情况,结合分析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戒毒人员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参与有氧训练八周后,有氧组(O组)的体重,体脂率,脂肪含量与训练前相比均产生显着性降低(P<0.05);参与力量训练八周,力量组(F组)去脂体重与训练前相比均产生显着性提高(P<0.05)。2、参与八周实验的戒毒人员,有氧组(O组)、力量组(F组)和对照组(N组)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与实验前相比呈普遍升高趋势(P<0.05);有氧组(O组)与力量组(F组)血浆β-EP的改变量相比于对照组(N组)而言,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氧组(O组)血浆β-EP的改变量相比于力量组(F组)而言,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参与急性运动后,有氧组(O组)的15人和力量组(F组)的15人血浆中β-EP的含量与急性运动前相比产生显着性提高(P<0.05);有氧组(O组)急性运动前后血浆β-EP的改变量与力量组(F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参与八周训练周期后,有氧组(O组)和力量组(F组)的DSQ毒品渴求度量表得分相比训练前产生显着性降低(P<0.05);有氧组(O组)与力量组(F组)DSQ渴求度得分的改变量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强制戒毒所内常规戒毒治疗会使得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提高,而参与八周运动训练会使得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显着提高,其中有氧运动训练组的提高效果最为突出。并且我们发现第八周某次急性训练对于两组训练组在训练前后即刻血浆β-内啡肽浓度均有显着提高影响。结合八周运动干预对于戒毒人员体成分和毒品渴求度量表得分均有良性改善影响。我们认为在八周的实验周期内,对戒毒人员施加运动干预会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毒康复效果。
陈晨[9](2019)在《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及情绪状态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横断面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182例新型毒品成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探讨人口社会学指标、临床指标、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因素对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影响。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天津市某医院接受戒毒治疗的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103例,按病室号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戒毒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戒毒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施以8周的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于干预前后采用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等进行评定。所有资料使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应用单样本t检验将测得的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各指标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和分析。将量性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类变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c2检验。结果1.新型毒品成瘾者症状自评量表及其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影响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月收入、吸毒时间、戒毒次数、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2.干预后试验组生命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和社会功能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焦虑、抑郁得分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得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国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主要受性别、月收入、吸毒时间、戒毒次数、性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影响,这与新型毒品成瘾者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有关。医护人员应对新型毒品成瘾的高发人群—青少年开展毒品教育,提高其对新型毒品的防范意识;并根据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特征实施心理治疗,消除负性情绪和心理负担,增强战胜毒品的信心、提高意志力,使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生活事件,提高新型毒品成瘾者戒毒治疗效果,重拾正常生活,避免复吸。2.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戒毒期间的戒断不适反应,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提升总体生命质量;同时还可有效缓解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
王云翠[10](2019)在《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索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后续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法提供依据。2.评价“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对自愿戒毒医院及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改变、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和(或)注意偏向、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及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1.将100只雄性ICR小鼠(18-22 g)编号后随机分成居住鼠和入侵鼠,每组各5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居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5组分别为对照组(溶剂组),甲基苯丙胺(MA)组,褪黑素(MT)2.5 mg/kg、5mg/kg、10mg/kg三个剂量组。溶剂组通过灌胃(i.g.)给予0.5%CMC-Na,然后腹腔注射(i.p.)0.9%生理盐水;MA组用0.5%CMC-Na(i.g.)处理,然后腹腔注射MA(3mg/kg,i.p.);在MA注射前15分钟(3mg/kg,i.p.)用褪黑素(分别为2.5,5,10mg/kg)预处理成为三种不同的治疗组;完成给药15分钟后,利用居住-攻击模型将单个入侵小鼠轻轻放入居住小鼠笼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路径跟踪系统居住鼠首次攻击的潜伏时间(latency to initial attacks,LIA)、攻击总时长(total duration of attacks,TDA)及总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NA),共持续15分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HPLC-ECD)测定溶剂组、MA组以及MA+MT阳性组的小鼠海马中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以及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DA的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浓度。2.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3所自愿戒毒医院的135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27例)、动机组(26例)、脱敏组(27例)、褪黑素组(27例)、综合组(28例)。对照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之外,不接受其它任何干预措施;其它各干预组均在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相应干预措施。其中,动机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动机强化治疗(懵懂期、思考期、准备期);脱敏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脱敏治疗(回想加快速眼动脱敏、内观加快速眼动脱敏、催眠脱敏、NLP改变记忆元素脱敏);褪黑素组接受褪黑素(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口服补给15天,补充剂量为每天口服6mg;综合组首先接受5天动机强化治疗,之后接受连续5天脱敏治疗,在动机强化及脱敏治疗的同时接受褪黑素补给15天,补充方式及剂量同褪黑素干预组。干预前后分别用罗德岛大学动机转变评估量表(URICA)、成瘾记忆强度量表(AM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的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并通过ERP点探测和GO/NOGO范式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注意偏向及一般反应抑制能力。采用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广义估计方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3.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5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318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63例)、动机组(64例)、脱敏组(65例)、褪黑素组(63例)、综合组(63例)。干预方法同自愿戒毒医院内的患者,但对动机访谈进行了改进,结合West和Brow提出的基于动机的成瘾综合理论,借助更多的图片信息,帮助成瘾者深入挖掘其最在乎的事物,与其成瘾行为形成强烈的对立冲突,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让其明白自己期望的目标与继续吸毒带来的后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患者寻求持续戒毒动机的重要资源。干预前后分别用转变阶段及治疗迫切程度量表(SOCRATES)、AMIS、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IDA)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评估患者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及自尊水平。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干预前所有量表得分后,对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亚组比较。结果1.急性给予MA(3 mg/kg,i.p.)后可致雄性ICR小鼠的攻击性增加,并伴随小鼠海马内5-HIAA和HVA浓度降低;中等剂量的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能显对抗小鼠因腹腔注射MA导致的LIA缩短(= 0.04),并减少NA(P=0.004)和TDA(P<0.001),同时也增加小鼠海马内 5-HIAA(P<0.001),DA(P=0.015)和HVA(P<0.001)的含量。另外,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后可提高DA(HVA/DA,(DOPAC+HVA)/DA)和5-HT(5-HIAA/5-HT)的转化率(P均<0.001),尤其是逆转低5-HIAA/5-HT 比值。2.虽然自愿戒毒医院内的五组患者接受干预后戒毒动机得分均有所提高,但五组患者干预后的URICA及无意图期、思考期及行动期分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脱敏组(P=0.032)及综合组(P=0.032)干预后与对照组AMI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五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1;P=0.417);在条件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脱敏组和综合组在缩短患者反应时方面均有优势(P均<0.001),但尚不能认为本研究采用的点探测范式可以测试出患者对毒品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差异;干预前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有统计学差异(P=0.011),同时,干预后毒品图片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5);干预后脱敏组和综合组的P3潜伏期均较干预前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脱敏组干预后的NOGO误报率低于干预前(P=0.01),但褪黑素组误报率高于干预前(P=0.04),其他组干预前后NOGO误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OGO-N2波幅及潜伏期各组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综合组NOGO-P3波幅干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和脱敏组干预前后NOGO-P3成分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2),其中脱敏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短于干预前,但对照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长于干预前。3.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接受干预后的患者,综合组的采取行动的动机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脱敏组和褪黑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P=0.001);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AMIS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抑郁、焦虑、外向激惹及内向激惹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8;P=0.221;P=0.107;P=0.328);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RSES得分高于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结论1.褪黑素(5mg/kg,i.g.)预处理可以逆转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攻击行为,且DA和5-HT系统参与了攻击行为的加工。2.“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的成瘾记忆强度,提高自愿戒毒医院内患者的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同时本干预模式还可提高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患者采取行动方面的动机水平及自尊水平。
二、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2.3.1 健康促进理论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
3 问题提出 |
4 研究框架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
5 研究内容 |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问卷编制 |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
5.1.4 统计分析 |
5.1.5 研究结果 |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7 讨论 |
5.1.8 小结 |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调查对象 |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
5.2.1.4 研究结果 |
5.2.1.5 讨论 |
5.2.1.6 小结 |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
5.2.2.1 研究目的 |
5.2.2.2 研究对象 |
5.2.2.3 测量工具 |
5.2.2.4 测量程序 |
5.2.2.5 数据分析 |
5.2.2.6 研究结果 |
5.2.2.7 讨论 |
5.2.2.8 小结 |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对象 |
5.3.3 测量工具 |
5.3.4 统计方法 |
5.3.5 模型建构 |
5.3.6 研究结果 |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
5.3.7 讨论 |
5.3.8 小结 |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
5.4.1 研究对象 |
5.4.2 运动干预方案 |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
5.4.4 研究结果 |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
5.4.5 讨论 |
5.4.6 小结 |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
5.5.1 研究对象 |
5.5.2 运动干预方案 |
5.5.3 实验设计 |
5.5.4 实验材料 |
5.5.5 实验任务 |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
5.5.7 研究结果 |
5.5.8 讨论 |
5.5.9 小结 |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1 实验对象 |
5.6.2 实验任务 |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6.5 研究结果 |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
5.6.6 讨论 |
5.6.7 小结 |
6 总讨论 |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
7 结论 |
8 创新与展望 |
8.1 创新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本信息 |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
致谢 |
科研经历 |
(2)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对个体的身心损害 |
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的特点 |
2.2.1 抑制控制简述 |
2.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功能障碍 |
2.2.3 评估抑制控制能力的实验测量 |
2.3 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影响的研究 |
2.4 运动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1 急性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2.4.2 长期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2.4.3 运动强度效应对认知的影响 |
2.5 太极拳运动干预研究 |
2.5.1 太极拳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2.5.2 太极拳对认知的影响 |
2.5.3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2.6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干预研究 |
2.6.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2.6.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认知的影响 |
2.6.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3 实验设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认知任务 |
3.4.2 身体机能测试 |
3.5 实验流程 |
3.6 数理统计法 |
3.6.1 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和运动强度数据分析 |
3.6.2 认知任务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水平 |
4.2 运动强度 |
4.3 认知行为结果 |
4.3.1 Go/Nogo任务 |
4.3.2 Stroop任务 |
5 讨论 |
5.1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抑制控制均得到改善 |
5.1.1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5.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5.2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对认知影响差异的对比 |
6 结论 |
7 研究不足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片类物质成瘾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美沙酮维持治疗及治疗动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的关系及曼陀罗涂色练习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复吸倾向的研究综述 |
2.1.1 复吸倾向的定义 |
2.1.2 复吸倾向的测量 |
2.1.3 复吸倾向的影响因素 |
2.1.3.1 生理因素 |
2.1.3.2 心理因素 |
2.1.3.3 社会因素 |
2.2 焦虑的研究综述 |
2.2.1 焦虑的定义 |
2.2.2 焦虑与复吸的关系 |
2.2.3 焦虑的测量 |
2.3 自我控制的研究综述 |
2.3.1 自我控制的定义 |
2.3.2 自我控制与复吸的关系 |
2.3.3 自我控制的测量 |
2.4 涂色治疗的研究综述 |
2.4.1 涂色疗法与绘画疗法 |
2.4.2 涂色疗法的效果 |
2.4.3 在毒品戒治工作中的绘画探索 |
2.5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与假设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研究程序 |
第四章 研究一: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感和复吸倾向的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工具 |
4.3.1 一般状况调查问卷 |
4.3.2 焦虑自评量表(SAS) |
4.3.3 自我控制量表(SCS) |
4.3.4 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 |
4.4 研究程序 |
4.4.1 调查准备 |
4.4.2 施测 |
4.4.3 数据录入和分析 |
4.5 研究结果 |
4.5.1 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
4.5.2 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及复吸倾向现状 |
4.5.3 男性强戒人员各心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4.5.4 男性强戒人员自我控制在焦虑与复吸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4.6 讨论 |
4.6.1 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及复吸倾向现状 |
4.6.2 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及复吸倾向的关系 |
4.7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研究二:曼陀罗涂色练习对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与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研究工具 |
5.3.3 干预方案 |
5.4 研究结果 |
5.4.1 测量结果 |
5.4.2 被试反馈评估 |
5.5 讨论 |
5.5.1 曼陀罗涂色练习对男性强戒人员焦虑的干预效果 |
5.5.2 曼陀罗涂色练习对男性强戒人员自我控制的干预效果 |
5.5.3 曼陀罗涂色练习对男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5.5.4 自由曼陀罗涂色与迫选曼陀罗涂色的作用效果比较 |
5.6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复吸的研究评述 |
1.1 复吸的定义 |
1.2 复吸的特点 |
1.3 复吸的理论 |
1.4 复吸的影响因素 |
1.4.1 生理因素 |
1.4.2 心理因素 |
1.4.3 社会因素 |
1.5 复吸的干预和复吸倾向的测量 |
第2章 正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 |
2.1 正性情绪 |
2.1.1 正性情绪的定义 |
2.1.2 正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 |
2.1.3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干预方法——宽恕干预 |
2.2 负性情绪 |
2.2.1 负性情绪的定义 |
2.2.2 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 |
2.2.3 针对问题的干预方法——情绪调节干预 |
2.3 防复吸的干预效果 |
第3章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和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2.1 研究目标 |
3.2.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第4章 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与复吸倾向的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测量工具 |
4.2.3 研究程序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女性戒毒人员的吸毒类型与吸毒动机 |
4.3.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4.4 讨论 |
4.4.1 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等因素总体特征的讨论 |
4.4.2 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相关关系讨论 |
第5章 宽恕干预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测量工具 |
5.2.3 研究程序 |
5.2.4 数据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宽恕干预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5.3.2 宽恕干预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5.3.3 宽恕干预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及口头报告 |
5.4 讨论 |
5.4.1 宽恕干预对宽恕水平的影响 |
5.4.2 宽恕干预对正负性情绪的影响 |
5.4.3 宽恕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5.4.4 戒毒人员口头报告分析 |
第6章 情绪调节干预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2.1 被试 |
6.2.2 测量工具 |
6.2.3 研究程序 |
6.2.4 数据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6.3.1 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6.3.2 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6.3.3 情绪调节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及口头报告 |
6.4 讨论 |
6.4.1 情绪调节干预对抑郁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
6.4.2 情绪调节干预对正性情绪的影响 |
6.4.3 情绪调节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6.4.4 戒毒人员口头报告分析 |
第7章 女性戒毒人员宽恕和情绪调节干预的效果比较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被试 |
7.2.2 测量工具 |
7.2.3 研究程序 |
7.2.4 数据分析 |
7.3 研究结果 |
7.3.1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社会赞许性比较 |
7.3.2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7.3.3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7.3.4 宽恕干预组和情绪调节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 |
7.3.5 四组复吸倾向在后测、追踪测的组间比较结果 |
7.3.6 四组干预前后复吸倾向的配对样本T检验 |
7.4 讨论 |
7.4.1 宽恕干预对宽恕水平、正负性情绪和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7.4.2 情绪调节干预对抑郁、正负性情绪和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7.4.3 宽恕干预和情绪调节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比较 |
7.4.4 不同干预时长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比较 |
第8章 总讨论 |
第9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章 研究结论 |
附录 A 调查所用问卷(节选) |
附录 B |
附录 C 伦理审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名词解释 |
1.2 ATS滥用国内外形势与危害 |
1.3 ATS依赖者治疗现状 |
1.4 体育运动与药物依赖 |
1.5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 |
2.4.1 访谈法 |
2.4.2 实验法 |
2.4.3 问卷调查法 |
2.4.4 测试法 |
2.4.5 数理统计法 |
2.5 研究主要内容框架 |
2.6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设计ATS依赖者太极拳锻炼方案 |
3.1 理论依据:ATS依赖者身心健康与药物渴求的关系 |
3.1.1 目的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实践依据一:运动干预药物依赖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2.1 目的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实践依据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慢性病患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3.1 目的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3.4 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 |
3.4.1 设计锻炼内容 |
3.4.2 设计锻炼方案要素 |
4 研究二(实验一):一次太极拳锻炼对依赖者情绪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被试 |
4.2.2 设盲 |
4.2.3 太极拳干预 |
4.2.4 工具 |
4.2.5 数据的采集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
4.3.3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心境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研究二(实验二):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男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5.1 目的 |
5.2 方法 |
5.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5.2.2 设盲 |
5.2.3 太极拳干预 |
5.2.4 工具 |
5.2.5 数据的采集 |
5.2.6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 |
5.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5.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5.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5.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5.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5.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5.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5.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5.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5.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5.5 小结 |
6 研究三(实验三):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女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6.1 目的 |
6.2 方法 |
6.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6.2.2 设盲 |
6.2.3 太极拳干预 |
6.2.4 工具 |
6.2.5 数据的采集 |
6.2.6 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 |
6.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6.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6.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6.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6.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6.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6.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6.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6.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6.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6.5 小结 |
7 总讨论与总结 |
7.1 总讨论 |
7.2 局限与展望 |
7.2.1 局限 |
7.2.2 展望 |
7.3 应用 |
7.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经历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8)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强制隔离戒毒 |
1.1.2 毒品的概念 |
1.1.3 新型毒品的概念 |
1.2 戒毒康复治疗的难度 |
1.2.1 我国戒毒现状 |
1.3 戒毒治疗常用干预方法 |
1.3.1 药物治疗 |
1.3.2 心理干预治疗 |
1.3.3 针刺治疗 |
1.3.4 其他疗法 |
1.4 毒品与β-内啡肽(β-EP) |
1.5 运动训练与β-内啡肽(β-EP) |
1.6 运动干预戒毒治疗现状 |
1.6.1 有氧运动干预戒毒治疗 |
1.6.2 力量训练干预戒毒治疗 |
1.6.3 其他运动干预戒毒治疗 |
1.7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实验对象的入选标准 |
2.1.2 基础测试 |
2.1.3 实验对象的分组情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调查法 |
2.3 实验方案 |
2.3.1 有氧运动组训练方案 |
2.3.2 力量训练组训练方案 |
2.4 指标测试 |
2.4.1 主要指标 |
2.4.2 次要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成分的情况 |
3.1.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重改变量的情况 |
3.1.2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脂肪含量改变量的情况 |
3.1.3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去脂体重改变量的情况 |
3.1.4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脂率改变量的情况 |
3.1.5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BMI改变量的情况 |
3.2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情况 |
3.2.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改变情况 |
3.3 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和力量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情况 |
3.3.1 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和力量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改变情况 |
3.4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毒品渴求度量表(DSQ)得分情况 |
3.4.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毒品渴求度量表(DSQ)得分变化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方强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
4.3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EP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1 八周运动训练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EP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2 急性训练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分析 |
4.4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8.1 有氧组训练方案 |
8.2 力量组训练方案 |
8.3 知情同意书 |
8.4 体力活动准备问卷 |
8.5 毒品渴求度量表(DSQ) |
(9)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及情绪状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研究工具 |
1.1.4 资料分析方法 |
1.1.5 伦理原则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人口社会学及临床资料分析 |
1.2.2 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现状 |
1.2.3 新型毒品成瘾者SCL-90 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新型毒品成瘾者人口社会学及临床资料特征 |
1.3.2 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状态 |
1.3.3 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1.4.小结 |
二、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及情绪状态的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工具 |
2.1.4 资料收集过程 |
2.1.5 研究步骤 |
2.1.6 干预内容与方式 |
2.1.7 资料分析方法 |
2.1.8 伦理原则 |
2.1.9 质量控制 |
2.1.10 技术路线 见图 1 |
2.2 结果 |
2.2.1 两组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比较 |
2.2.2 两组的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得分比较 |
2.2.3 两组8周干预后与基线的生命质量得分差值比较 |
2.2.4 两组戒毒人员干预前后SAS和SDS得分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减轻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戒断不适反应 |
2.3.2 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躯体健康状态 |
2.3.3 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提高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2.3.4 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提高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社会功能 |
2.3.5 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缓解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新型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致雄性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自愿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强制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成瘾理论视角下毒品成瘾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在读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四、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D]. 庞晓武.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D]. 田维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D]. 张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男性强戒人员焦虑、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的关系及曼陀罗涂色练习干预效果研究[D]. 陈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D]. 刘长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D]. 张志雷.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D]. 朱浩.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9]五行音乐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生命质量及情绪状态的作用[D]. 陈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D]. 王云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