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7例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洲萍[1](2021)在《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60例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统计乳糖不耐受阳性率,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与季节、年龄以及腹泻症状持续时间的关系,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季节性分布显示,1月和12月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率较高。6~12个月患儿发病率最高(41.67%),3~5岁患儿发病率最低(8.33%)。腹泻症状持续3~6d的患儿发病率最高(36.67%),腹泻症状持续0~3d的患儿发病率最低(16.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季节、年龄段、腹泻持续时间是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主要发生在1月和12月,婴幼儿年龄越小,腹泻症状持续越长的患儿乳糖不耐受患病率更高,应该尽早对腹泻患儿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及时采取合理的喂养模式。
吴用,孙冕,黄淑芹,林容[2](2021)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症状控制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60例,其中常规组给予饮食指导、合理补液、抗病毒、预防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记录2组患儿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含量、血清中胃肠激素水平变化,并统计分析2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止泻、止吐、大便性状正常)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组的80.00%(P <0.05),退热时间[(1.69±0.42)d]、止泻时间[(2.28±0.45)d]、止吐时间[(1.92±0.44)d]、大便性状正常时间[(2.30±0.45)d]、住院时间[(4.82±1.37)d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2组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含量、血清中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2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较治疗前上升,肠杆菌含量及血清中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含量改善程度及胃肠激素水平下降幅度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可促进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平衡肠道菌群,提高疗效。
卢明秀[3](2020)在《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罗山地区临床实施儿童轮状病毒感染预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019年罗山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762例儿童轮状病毒感染临床资料,采取患儿腹泻标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分析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等多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7—2019年中,2017年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最高,占比46.72%,其次为2018年,占比28.08%,2019年最低,占比25.20%;76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多有腹泻,且腹泻物为水样、蛋花汤样呈现,并伴有腹痛、呕吐、脓血便等症状,其中男性523例,占比68.64%,女性239例,占比31.36%;男女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696,P=0.000);2017年—2019年中,罗山地区<1岁群体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分别占27.81%、22.43%、21.35%,其次为1岁群体,分别占20.22%、17.76%、20.21%,14岁群体轮状病毒感染率最低,分别占0.84%、0.93%、0.52%;2017年—2019年中,罗山地区12月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分别占24.44%、23.83%、23.44%,其次为1月,分别占19.93%、22.43%、21.35%。结论罗山地区三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男性儿童占比较高,且多发于寒冷冬季,临床可于冬季予以三岁以下儿童更多关注,在高发季节做好防护措施,并对已感染患儿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对遏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骆洪梅[4](2020)在《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5-201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我国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及沙门菌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血清型特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资料,采用R软件对报告资料进行清理,对报告了病原学检测结果的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数据库。筛选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沙门菌报告病例,分别建立2005-2019年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数据库和2005-2019年沙门菌报告病例数据库。2.采用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指标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病原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在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总发病和死亡流行变化的基础上、从细菌和病毒两个层面对报告疾病负担较重的沙门菌和轮状病毒进行重点分析,包括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流行特征,不同年度、不同地区及不同年龄组报告的沙门菌血清型特征。3.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趋势拟合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5-2019年,全国通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3374496例,报告死亡病例53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6.41/10万;报告发病率从38.91/10万上升至98.63/10万,病原学确诊病例构成比从1.85%上升至14.29%。0-1岁的婴幼儿报告发病率最高,报告发病率为1344.58/10万,其次是60岁及以上老人,报告发病率为46.24/10万。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0.81%(6795454例)和18.44%(2466553例)。每年有夏季(6-8月)和冬季(12月-次年1月)两个发病高峰。8.79%(1201226例)的病例报告了病原学诊断结果,92.67%(1113200例)为病毒性腹泻,其中92.15%(1025836例)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93.43%(958423例)为5岁以下儿童;7.20%(86450例)为细菌性腹泻,共涉及38种细菌性病原体,沙门菌占53.39%(42325例)居第一位,共报告190种血清型。2.2005-2019年,全国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病例95842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9.81/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8.44/10万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167.55/10万。发病高峰期为11月至次年2月。我国儿童自6月龄起轮状病毒报告发病率迅速上升,24月龄以下儿童占82.70%(792633例),其中12月龄以内儿童占38.01%(364260例)。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和北京;南方地区报告病例数是北方的9.87倍。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病例中,1.83%(17540例)的病例同时报告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3.2005-2019年,全国共报告沙门菌病例42325例。报告省份由16个增加到29个,报告机构由44个增加到782个。沙门菌病例全年均有报告,报告高峰为每年5-10月。报告发病率1岁以下的婴儿最高,为4.15/10万;其次是1-5岁的儿童,报告发病率为1.27/10万;65岁及以上年龄组和25-34岁年龄组分别排第三和第四位,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14/10万和0.13/10万。26.90%(11385例)的沙门菌病例报告了血清型分型;居前5位的依次为肠炎沙门菌(4140例,36.36%)、鼠伤寒沙门菌(1502例,13.19%)、伦敦沙门菌(687例,6.03%)、都柏林沙门菌(594例,5.22%)和斯坦利沙门菌(515例,4.52%)。肠炎、鼠伤寒、都柏林、德尔卑、伦敦、斯坦利、猪霍乱、鸡、山夫登堡、阿贡纳和汤卜逊沙门菌连续15年均排在前15位,是我国沙门菌的常见血清型。结论:1.2005-2019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发病率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6.41/10万;报告发病高峰为6-8月和12月-次年1月。2.轮状病毒呈冬季高发流行,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和北京;婴幼儿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报告发病率自6月龄起迅速上升,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中82.70%的为24月龄以下婴幼儿。制定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程序时应充分考虑婴幼儿感染的年龄特征。3.沙门菌感染呈夏季高峰,我国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5种血清型依次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伦敦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
徐小玲,陈亚平,杨乐乐,陈瑞英[5](2020)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儿科收治的625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分为轮状病毒感染组246例和非轮状病毒感染组379例,比较分析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感染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625例腹泻患儿有246例被证实为轮状病毒肠炎,阳性率为39.36%。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呕吐、发热、脱水、合并肠外器官损伤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2,22.451,17.589,23.678;P=0.000)。两组是否老人看护、居住环境、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是否与轮状病毒患儿接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18,30.071,8.717,172.559;P=0.002,0.000,0.003,0.000);居住环境为农村、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与轮状病毒患儿接触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χ2=3.162,4.173,2.230;P<0.05)。结论居住环境为农村、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与轮状病毒患儿接触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做好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患儿要及时做好隔离以及病房消毒。
赵红丽[6](2020)在《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的生化指标,全面认识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就诊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为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检测主要利用胶体金的方法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rease,AST)以及 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水平。比较轮状病毒阳性和阴性患儿心肌酶谱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差异;比较不同脱水和酸中毒程度与患儿心肌酶谱的关系;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物理器械检查,判断患儿心脏损伤的情况。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之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未感染轮状病毒患儿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值均下降趋于正常,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加重,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随着脱水程度升高,CK和LDH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ST、α-BHDH、CK-MB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升高,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酶升高患儿随着脱水程度的升高,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结果异常增多。提示该类患儿出现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普遍高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相应升高,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有关。3.观察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结合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对于指导治疗以及利用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预测患儿的预后,判断轮状病毒的感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马德强,王道静,王梅春[7](2017)在《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医院就诊的200例腹泻患儿,采用免疫层析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观察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流行发病时间、患儿易感年龄、临床特征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α)情况;同时搜集患儿的病例资料,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引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200例急性腹泻患儿共检出51例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5.5%;各月龄组患儿的轮状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612月龄患儿的轮状病毒检出率较高;患儿的轮状病毒感染在各季节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秋、冬季节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9.5%和46.3%;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在不同性状样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蛋花汤样腹泻患儿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达47.9%;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血清IL-2、IL-6、TNF、INF-α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非感染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患儿挑食、患儿手卫生、住院时间>15d、侵入性检查、抗菌药物连续应用>1周及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母乳喂养、住院时间>15d、抗菌药物连续应用>1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是轮状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轮状病毒在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率较高,月龄在612个月、秋冬季节、大便性状为蛋花汤样检出率最高;母乳喂养、住院时间>15d、抗菌药物连续应用>1周及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与轮状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张迪,肖韵[8](2017)在《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同时,有65例患儿不同程度的引发了呼吸系统的疾病,有40例患儿出现了鼻塞流涕以及咳嗽等症状,有3例患儿出现了急性喉炎的症状,有18例患儿患有支气管炎,出现毛细支气管炎症状的有6例患儿,有5例患儿引发了肺炎。对患儿进行肝功能的检查,有15例患儿的谷丙转氨酶偏高。对患儿进行X射线胸片检查,有25例患儿的肺纹理出现了增粗的现象,双肺出现斑点或者有阴影现象的有5例患儿。对患儿进行脑电图的检查,有异常情况的有2例患儿。对患儿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现象的有25例患儿。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不但可以致使小儿的肠道损害,而且对小儿的呼吸系统、心肌、肝脏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杨会娟[9](2016)在《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及VP7基因分型分析》文中认为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1],在人体内增殖可阻碍细胞对葡萄糖和钠的正常吸收,引起蛋花汤样大便或稀水样大便腹泻,可造成患儿脱水死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大约发生1.25亿例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死亡患儿达50万52.7万例[2]。为了解本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并探讨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 892例腹泻患儿
储寅玥[10](2015)在《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选择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轮状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2例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儿定义为A组,59例1岁内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定义为B组,另外55例严重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C组,对这三组的临床特点展开对比分析。三组均存在发热症状,其中A组以低热为主,发热时间较短,B组呈现为高热,发热时间较长,A组最高体温、发热天数、呕吐以及腹泻次数等均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与C组比较,发病初始阶段的WBC和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24h后,A组WBC和CRP水平较C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轮状病毒感染多为短程低热,消化道存在轻微症状,少数新生儿合并有皮肤发花、纳奶少等症状,与严重细菌感染容易混淆,临床应予足够的重视。
二、217例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7例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轮状病毒感染检测。 |
1.2.2 乳糖不耐受检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疾病季节分布情况 |
2.2 不同年龄患儿的乳糖不耐受检测结果 |
2.3 不同腹泻持续时间患儿的乳糖不耐受检测结果 |
2.4 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胃肠激素检查方法 |
1.2.3 肠道菌群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断[6]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2组疗效比较 |
2.3 2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4 2组肠道菌群含量比较 |
2.5 2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
2.6 2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3)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
2.2.1 临床表现 |
2.2.2 性别分布 |
2.2.3 年龄分布 |
2.2.4 月份分布 |
3 讨 论 |
(4)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腹泻概况 |
2. 病毒性腹泻 |
3. 细菌性腹泻 |
4. 疾病负担 |
5. 国内外腹泻监测介绍 |
6.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介绍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概况 |
2. 流行特征 |
3. 病原学确诊病例 |
4.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分析 |
5. 沙门菌血清型分析 |
6.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趋势变化分析 |
讨论 |
1. 大疫情网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情况 |
2. 报告死亡病例 |
3. 病原学确诊病例分析 |
4. 创新性 |
结论与建议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依据 |
2.5 方法 |
2.6 一般治疗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
3.3 两组患儿不同腹泻程度(不同程度脱水及酸中毒)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
3.4 心肌酶升高者同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器械检查结果 |
4、讨论 |
4.1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2 腹泻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3 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表现 |
4.4 轮状病毒心肌损伤的预后 |
5、展望与不足 |
5.1 展望 |
5.2 不足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与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
1、概述 |
2、轮状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免疫球蛋白Y的应用进展 |
2.2 抗病毒治疗进展 |
2.3 益生菌 |
2.4 植物及中草药 |
3、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现状 |
3.2 轮状病毒疫苗对肠外疾病的影响 |
3.3 我国轮状病毒疫苗使用情况 |
3.4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应用中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标本采集 |
1.2.2检测方法 |
1.2.3观察指标 |
1.3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轮状病毒在不同月龄段的发病情况 |
2.2 轮状病毒在各季节中的发病情况 |
2.3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大便性状情况 |
2.4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血清IL-2、IL-6、TNF、INF-α情况 |
2.5 急性腹泻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2.6 急性腹泻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8)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2.1 一般表现: |
1.2.2 呼吸系统表现: |
1.2.3 神经系统表现: |
1.2.4 循环系统表现: |
1.3 临床观察 |
1.3.1 大便检查: |
1.3.2 血气及电解质: |
1.3.3 X射线检查: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及VP7基因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2.1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
1.2.2 轮状病毒基因分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比较 |
2.2 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比较 |
2.4 VP7型别鉴定结果 |
3 讨论 |
(10)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 |
2.2 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儿与婴儿的临床特点对比 |
2.3 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儿与严重细菌感染新生儿临床特点比较 |
3 讨论 |
四、217例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 郭洲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22)
- [2]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效果[J]. 吴用,孙冕,黄淑芹,林容. 传染病信息, 2021(04)
- [3]罗山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卢明秀.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8)
- [4]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 骆洪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分析[J]. 徐小玲,陈亚平,杨乐乐,陈瑞英.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03)
- [6]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 赵红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7]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马德强,王道静,王梅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17)
- [8]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儿肠道外损害的分析[J]. 张迪,肖韵.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3)
- [9]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及VP7基因分型分析[J]. 杨会娟. 感染、炎症、修复, 2016(02)
- [10]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临床特征分析[J]. 储寅玥.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