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胭脂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倪君杰,郑学斌,王建平,竺俊全[1](2021)在《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文中提出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主要由口咽腔、食道及肠组成.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食道粗短,肠道较长且有3个盘曲,肠指数为2.31±0.10.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分布有较多味蕾,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肌层发达,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肠道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杯状细胞分布,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着高于后肠,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刘玥[2](2021)在《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开始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渔民全部上岸并转业,不允许任何的生产性捕捞行为,力求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在此之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积累水域鱼类本底资料的工作很重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中游是嘉陵江鱼类最丰产的江段,然而有关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已经是十年前的工作。目前嘉陵江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已建设完成15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使得嘉陵江的河道和流域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影响。此外,虽然垂钓活动对江河原生鱼类资源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垂钓者的垂钓行为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也将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破坏。本文以此入手,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以及垂钓渔业现状,以期为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和垂钓渔业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17-2019年间对嘉陵江中游展开了相关调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调查,共统计鱼类标本22560尾,重约1914 kg,鉴定有鱼类94种,隶属于7目18科58属,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根据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划分,有易危种8种,包括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等;近危种1种,为汪氏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wangi),其余鱼种皆为无危或数据缺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划分,嘉陵江中游的优势鱼种为蛇鮈(Saurogobio dabry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5种。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8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9.2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26,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117。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上升、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弱化。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10个江段划分为3个群组,群组Ⅰ为草街库区,群组Ⅱ为亭子口库区,群组Ⅲ包括沙溪库区、金银台库区、新政库区等8个江段;组间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Global R=0.878,P=0.002<0.05,表明各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群组Ⅲ的组内平均相似性为57.93%,鲫、黄尾鲴、蛇鮈、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和鲤是对组内相似性有贡献的主要物种;群组Ⅰ与群组Ⅱ、群组Ⅰ与群组Ⅲ、群组Ⅱ与群组Ⅲ之间的组间平均相异性分别为57.74%、56.02%、53.19%,方氏鲴、蛇鮈、光泽拟鲿和黄尾鲴是对各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几个分歧种。鱼类生态类型统计分析显示,嘉陵江中游鱼类繁殖类型以产粘性卵鱼类为主,食性类型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鱼类栖息水层类型占比较大的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共发现9种外来鱼类,其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已在此形成稳定种群,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镜鲤可能已形成一定的种群,其余种类仅采到少数几尾个体,应为养殖逃逸。(2)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调查,共统计单船渔获物138船,测量17 959尾鱼,重约1 594 Kg,由5目13科47属76种鱼类组成。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了鲤、鲫、黄尾鲴、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蛇鮈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从而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重量依次为3 883 t、9 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量为37 400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过度,开捕体长应控制在拐点体长以上。(3)垂钓渔业调查结果显示,嘉陵江中游垂钓活动有以下特征:垂钓者年龄跨度大、职业组成多样,但以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秋季垂钓活动最旺盛,阴天是垂钓者最偏爱的天气;各种钓具、饵料丰富多样,钓具以手竿为主,饵料以商品饵料为主;垂钓者对钓具、饵料等投入较高,所选择的垂钓地点一般都与居住地相隔不远,因此在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其他方面上几乎不产生消费;垂钓对象以鲤和鲫为主,也有蒙古鲌、鲴类、翘嘴鲌、(?)类、黄颡鱼类等多种鱼类;大部分垂钓者最大单次垂钓量在5 kg以内,平均单次垂钓量在0.5 kg以内;渔获物的处理以自留为主,只有不到10%的垂钓者会出售渔获物,不到2%的垂钓者选择放生;垂钓者密度平均约为6.4人/km,估算嘉陵江中游垂钓者数量约为4 041人,年垂钓总量约为279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就近开展垂钓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未发现违法垂钓行为,垂钓鱼种皆为常见经济鱼类,渔获量尚不会对鱼类资源构成较大威胁。

王亚利[3](2021)在《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着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任思宇,吴春艳[4](2020)在《地方特色观赏鱼-胭脂鱼家庭饲养方法》文中提出胭脂鱼隶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是名贵的经济鱼类。在重庆地区随着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目前已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观赏鱼爱好者们也逐渐将其纳入水族箱中饲养。本文就胭脂鱼生物学特性及家庭养殖方法做简要介绍,为家庭饲养胭脂鱼提供技术参考。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胭脂鱼头短、口小,唇发达,无须,侧线完全。体长在5~25 cm时,体侧有三条灰黑色横纹,眼框附近有1圈黑斑,体形侧扁似三角形,游动时如帆船行驶一般。成鱼阶段鱼体两侧各有1条贯穿头尾的猩红色条纹,但由于成鱼体型较大,因此在水族箱中饲养时,大多选取幼鱼作为饲养对象。

奉智峰,李绍明,曾国清,谢敏[5](2020)在《胭脂鱼繁育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英文名Chinese sucker,俗称黄排、粉排、火烧鳊、一帆风顺,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nilson,1976),胭脂鱼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的特点,胭脂鱼含肉率达67%,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8.2%,肌肉中鲜味氨基酸占比为31.3%,是我国的珍稀经济鱼类。(林郁葱等,2011)同时,由于性成熟个体颜色艳丽,体型奇特,在观赏鱼市场也备受青睐。

方冬冬,邹远超,危起伟[6](2020)在《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文中指出近期暴发的新冠肺炎使人们谈食色变,针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水生野生动物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上,也体现在满足人类养殖开发与利用上。水生野生动物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但是,在针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本文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养殖利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水生野生动物野外资源保护和规范水生动物的繁殖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展望。呼吁社会积极鼓励和宣传水生野生动物合理的驯养繁殖及加工利用事业,引导消费者正确食用安全的驯养产品,进而实现扩大、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和环境,实现水生野生动物种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性与合理的永续利用。

周龙艳[7](2020)在《长江流域几种珍稀鱼类对环境因子胁迫的生理与行为响应研究》文中提出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显着影响。本研究以我国长江流域珍稀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和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四个系列的实验。实验一考察温度(25和15℃,21d)驯化对岩原鲤和胭脂鱼幼鱼的热耐受能力、低氧耐受能力以及游泳能力的影响;实验二考察力竭追赶训练(1次/d或2次/d,历时20 d,停驯10d)对胭脂鱼幼鱼低氧耐能力、游泳能力以及反捕食能力的影响;实验三考察捕食胁迫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行为、应激反应和免疫能力的影响;实验四考察短期禁食(14d)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行为、应激反应和免疫能力的影响。通过以上系列实验,探索鱼类在应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胁迫时的运动生理和行为响应,为其人工养殖和野外种群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胭脂鱼和岩原鲤的临界低温(CTmin)和临界高温(CTmax)随着驯化温度的增加而提高;低温驯化组胭脂鱼的水面呼吸(ASR)和失去平衡点(LOE)水体溶氧值显着高于高温驯化组;随着温度的增加,两种鱼类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静止代谢率(RMR)、最大代谢率(MMR)和代谢空间(MS)显着增加。在两个温度下胭脂鱼的Ucrit都显着低于岩原鲤,但是RMR却显着高于岩原鲤;低温下胭脂鱼的MMR和MS都显着低于岩原鲤。(2)力竭追赶训练导致胭脂鱼存活率降低。力竭追赶训练组胭脂鱼的爆发游泳速度(Ucat)、Ucrit、RMR和MMR与对照组均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停驯10d后训练组的Ucrit显着高于对照组;力竭追赶训练组胭脂鱼的ASR和LOE显着高于对照组;停训10d后力竭追赶训练组胭脂鱼的被捕食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3)捕食者驯化导致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血浆皮质醇水平、特异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上升,且中华倒刺鲃表现的更为明显,但抗氧化应激能力没有显着变化;急性捕食者暴露导致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血浆皮质醇水平上升,个体间距离下降,但后者仅在非驯化组有所体现。(4)相比于胭脂鱼,中华倒刺鲃有更为活跃的自发游泳行为,更高的游泳能力和Ig M水平,但更低的SOD水平;正常摄食条件下中华倒刺鲃生长更快,而禁食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体重下降更为明显;短期禁食对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游泳能力和SOD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但导致皮质醇和Ig M水平上升,且中华倒刺鲃表现得更为显着;胭脂鱼禁食后溶菌酶显着上升而中华倒刺鲃没有显着变化。研究表明:(1)胭脂鱼拥有较弱的低氧耐受能力和游泳能力(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可能与其心呼吸功能较差和非流线型体型有关,这可能是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自然栖息地环境变化,野生种群数量显着下降的两个重要原因。(2)力竭追赶训练对胭脂鱼无氧游泳能力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导致其低氧耐受能力和反捕食能力下降。由此表明,胭脂鱼幼鱼不能从力竭追赶训练中获益。(3)捕食者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通过皮质醇动员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应对应激,这些生理和行为的改变表明捕食者驯化可作为增殖放流的生态锻炼方法。(4)相比于胭脂鱼,中华倒刺鲃总体上更为活跃、运动和免疫能力更高,在食物资源充足条件下更具生长优势,但在食物资源缺乏条件下,能量和营养物质损失更多;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在行为、免疫等生理机能上对食物资源的响应不尽相同,总体上中华倒刺鲃对食物资源变动更为敏感。

王双双[8](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刘方芳[9](2020)在《美国大口胭脂鱼关键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分析及脱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大口胭脂鱼,产自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蛋白质含量较高,肉嫩味鲜。目前,该鱼已被众多国家养殖,但美国大口胭脂鱼依然存在着鱼类的通病—腥味问题。本实验采用Mono Trap捕集与气-质-嗅闻联用,并结合AEDA法对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柠檬酸-氯化钙脱腥和红茶脱腥法对美国大口胭脂鱼肉去腥,用响应面软件优化设计美国胭脂鱼脱腥工艺,得到美国大口胭脂鱼的最适脱腥条件,并比较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得到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以及减轻其腥味,探索柠檬酸-氯化钙和红茶脱腥法对其脱腥的最佳条件,为以后美国大口胭脂鱼的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探究美国大口胭脂鱼的主要风味活性物质,并改善其腥味,采用柠檬酸-氯化钙和红茶脱腥两种方法对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使用响应面软件优化设计胭脂鱼脱腥工艺,并采用整体材料吸附萃取(MMSE)提取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GC-MS-O)对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得到柠檬酸-氯化钙脱腥的最佳条件为:柠檬酸浓度为1.8%、氯化钙浓度为0.2%、脱腥时间104min;红茶脱腥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红茶用量为1.5%,浸泡时间为41min,浸泡温度为43℃,且脱腥效果明显。在最佳脱腥条件下比较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的挥发性化合物,发现腥味物质明显减少,其中醇类和醛类为其主要腥味物质。通过对比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确定其腥味物质可能是己醛,辛醛,1-辛烯-3-醇,E-2-戊烯醛,6-甲基-5-庚烯-2-酮,1-戊烯-3-醇等物质。采用整体材料吸附萃取(MMSE)提取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GC-MS-O)对未脱腥的美国大口胭脂鱼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在未脱腥的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检测到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物质10种,醇类物质6种,酮类4种,酯类物质2种,烃类物质9种,芳香化合物8种。醇类和羰基类物质占挥发性化合物的62.78%,芳香类化合物占28.13%,美国大口胭脂鱼中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分别是苯(14.87%)、己醛(14.17%)、1-戊烯-3-醇(9.88%)、甲苯(6.32%)、1-辛烯-3-醇(5.44%)、1-戊醇(4.61%)、苯甲醛(4.59%)、E-2-戊烯醛(3.39%)、2,3-戊二酮(3.39%)、辛醛(2.92%)、壬醛(2.57%)、6-甲基-5-庚烯-2-酮(2.48%)、1-己醇(1.72%)、2,3-辛二酮(1.33%)、Z-2-戊烯-1-醇(1.01%)、苯乙酮(0.75%)等化合物。采用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AEDA)筛选关键气味物质得到18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风味活性最强的物质为己醛(青草味)、1-戊烯-3-醇(蘑菇味)和1-辛烯-3-醇(蘑菇味)等物质。比较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背部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实验结果表明,脱腥前的美国大口胭脂鱼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矿物质含量比较均衡,脱腥后的美国大口胭脂鱼背部肌肉中的粗蛋白比脱腥前减少了39.45%,脱腥后的美国大口胭脂鱼中的Cu,Fe,Zn分别减少了34.62%,14.45%,23.43%,脱腥后美国大口胭脂鱼中的钙的含量减少了27.88%,镁的含量降低了20.05%,钾的含量减少了28.67%,脱腥后的美国大口胭脂鱼比脱腥前钠的含量减少了33.77%。脱腥前后的美国大口胭脂鱼肉中均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脱腥前后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8.82g/100g和5.28g/100g,分别达到各自氨基酸总量的38.58%和37.10%,而鲜味氨基酸是水产品味道鲜美的重要原因,从而决定其肉质鲜美。脱腥前的美国大口胭脂鱼中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EPA和DHA含量较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张晓[10](2020)在《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红鳍东方鲀幼鱼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生长、饲料利用、氮磷排泄、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代谢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5.60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的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低蛋白组)、45.55%(中蛋白组)及51.00%(高蛋白组),占饲料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低密度组)、2.30kg/m3(每桶30尾鱼,中密度组)、3.06kg/m3(每桶40尾鱼,高密度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着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着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着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着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着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结论: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55%,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0kg/m3。2. 饲料中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磷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4.98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的实验,配制3种不同总磷梯度(0.68%(低磷组)、0.98%(中磷组)、1.31%(高磷组),占饲料干重)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kg/m3(0.196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低密度组)、2.30kg/m3(每桶30尾鱼,中密度组)、3.06kg/m3(每桶40尾鱼,高密度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低密度组摄食率显着高于中密度组(P<0.05)。增重率在高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低密度组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静水投喂3h后,高磷组养殖水体活性磷酸盐、总磷浓度显着高于中磷、低磷组,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高密度组养殖水体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中密度密度组养殖水体总磷浓度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磷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中磷组全鱼粗蛋白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全鱼钙、磷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在低磷组显着高于中磷、高磷组(P<0.05)。血清磷含量在低磷组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血清维生素D3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甲状旁腺素含量在高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低磷组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饲料磷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皮质醇、维生素D3、降钙素、甲状旁腺素、脊骨钙磷含量、全鱼钙含量及水体活性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交互作用。结论:低磷(0.68%)和高养殖密度(3.06kg/m3)都会抑制红鳍东方鲀的生长。饲料中磷含量和养殖密度的增加会使水体中的磷排泄量增加。饲料磷含量升高显着降低了红鳍东方鲀幼鱼鱼体和血液中脂肪的积累。磷含量的不足会导致红鳍东方鲀幼鱼矿化作用降低,影响血液中的钙磷代谢。饲料磷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钙磷代谢具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饲料总磷含量为0.98%,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0kg/m3。3. 水解鱼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4.96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0%,负对照组鱼粉为28%,并在负对照组中分别添加5.2%、10.4%水解鱼蛋白(替代6%、12%鱼粉),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增重率在正对照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5.2%、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负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静水投喂3h后,正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和5.2%水解鱼蛋白组(P<0.05),与10.4%水解鱼蛋白组差异不显着(P>0.05)。10.4%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5.2%水解鱼蛋白组(P<0.05),与负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5.2%水解鱼蛋白组与负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血清补体蛋白C3含量在负对照组显着低于5.2%、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组(P<0.05)。血清补体蛋白C4含量在负对照组和5.2%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组(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M在10.4%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高鱼粉具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但较高的鱼粉含量会造成水体中氨氮排泄量的增加,添加适量的水解鱼蛋白(5.2%)可减少水体中的氨氮排泄量。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解鱼蛋白(10.4%)替代鱼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

二、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解剖观察
        1.2.2 组织切片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消化道外形特征
    2.2 消化道组织学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2)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史
    1.3 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1.3.1 鱼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1.3.2 聚类分析
    1.4 鱼类生长、开发和资源量的估算
        1.4.1 鱼类生长方程
        1.4.2 鱼类开发率的估算
        1.4.3 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1.5 我国休闲垂钓渔业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嘉陵江中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鱼类物种组成
        2.2.2 鱼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2.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2.4 鱼类生态类型
        2.2.5 外来鱼类种类及分布
    2.3 讨论
        2.3.1 历史记录种此次未调查到原因分析
        2.3.2 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
        2.3.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3.4 不同江段鱼类繁殖类型
        2.3.5 防范外来鱼类入侵
        2.3.6 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所起到的作用
    2.4 结论
第3章 嘉陵江中游7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渔获物的总体情况
        3.2.2 嘉陵江7 种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3.2.3 生长方程和种群参数
        3.2.4 生长特性与拐点年龄
        3.2.5 资源量估算
    3.3 讨论
        3.3.1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3.3.2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
        3.3.3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开发现状
    3.4 结论
第4章 嘉陵江中游垂钓渔业现状调查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垂钓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4.2.2 垂钓人员的行为特征
        4.2.3 垂钓对象和日渔获量
        4.2.4 嘉陵江中游休闲垂钓人数和年垂钓量
    4.3 讨论
        4.3.1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对季节和天气的选择
        4.3.2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的消费意愿分析
        4.3.3 对垂钓者的建议
        4.3.4 对休闲垂钓管理者的建议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渔民走访调查问卷》中各种鱼类出现频次
    附录 Ⅱ 嘉陵江中游鲤的资源量
    附录 Ⅲ 部分经济鱼类和外来鱼类采集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致谢

(3)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川华鳊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研究进展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
    1.3 鱼类早期发育研究
        1.3.1 鱼类早期生活史
        1.3.2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3.3 仔、稚鱼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4.2 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来源
        2.1.2 人工催产及胚胎孵化
        2.1.3 胚胎观察
        2.1.4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胎发育过程(25℃条件下)
        2.2.2 不同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影响
    2.3 讨论
        2.3.1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征
        2.3.2 温度、卵径大小与胚胎孵化历时的关系
        2.3.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来源
        3.1.2 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管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仔稚鱼阶段划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仔稚鱼的生长与发育
        3.2.2 仔稚鱼的生长模型
        3.2.3 卵黄囊的吸收
    3.3 讨论
        3.3.1 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特点
        3.3.2 卵黄囊体积与开口摄食时间的关系
        3.3.3 混合营养期
        3.3.4 四川华鳊仔稚鱼的生长速率
    3.4 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度设置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4.2.3 四川华鳊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4.2.4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与仔、稚鱼生长发育进程
        4.3.2 温度与仔、稚鱼存活率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4)地方特色观赏鱼-胭脂鱼家庭饲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2 饲养技术
    2.1 观赏鱼的选择及放养
    2.2 水质调控与清污
    2.3 饲料投喂
3 疾病防治

(5)胭脂鱼繁育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繁殖特性
2 人工繁育技术
    2.1 亲本培育及选择
    2.2 人工催产与采卵
    2.3胚胎发育
    2.4 苗种培育
3 研究展望

(6)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生野生动物的界定
2 我国水生野生动物概况
3 养殖利用的必要性
    3.1 人工养殖有利于一些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
    3.2 多数水生野生动物历史上资源丰富、具有长期养殖利用历史或历史文化积淀
    3.3 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适合人类养殖利用
        3.3.1 多数繁殖力高、经人工繁育的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后代可迅速形成规模化效应
        3.3.2 相对陆生动物而言鱼类等水生动物身体代谢耗能低
        3.3.3 水生野生动物(如鱼类)是人类优质蛋白质
    3.4 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的人工繁育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保护与养殖利用的关系
    4.1 保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野生原种种质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为水产养殖育种提供原始材料或育种材料
    4.2 养殖利用可反哺野生原种的保护
5 展望
    5.1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野外资源保护
        5.1.1 运用新技术多维度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5.1.2 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2 加强对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
    5.3 提高可食用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安全性规范行业标准
附录一Appendix 1
附录二Appendix 2
附录三Appendix 3
附录四Appendix 4

(7)长江流域几种珍稀鱼类对环境因子胁迫的生理与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温度对鱼类的影响
    1.2 运动训练对鱼类的影响
    1.3 捕食者胁迫对鱼类的影响
    1.4 饥饿对鱼类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
2 温度驯化对胭脂鱼和岩原鲤热耐受、低氧耐受和游泳能力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鱼的驯化
        2.2.2 温度驯化和实验设计
        2.2.3 热耐受能力的测定
        2.2.4 低氧耐受能力的测定
        2.2.5 静止代谢率和游泳能力的测定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热耐受能力
        2.3.2 低氧耐受能力
        2.3.3 游泳能力
        (1)U_(crit)
        (2)RMR
        (3)MMR
        (4)MS
        (5)游泳效率
    2.4 讨论
        2.4.1 驯化温度对热耐受能力的影响
        2.4.2 驯化温度对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2.4.3 循环温度对胭脂鱼和岩原鲤代谢和游泳能力的影响
        (1)驯化温度对胭脂鱼和岩原鲤RMR和代谢空间的影响
        (2)游泳能力
    2.5 总结
3 力竭训练对胭脂鱼低氧耐受能力、游泳能力以及反捕食能力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养
        3.2.2 训练方案和实验设计
        3.2.3 Ucat的测定
        3.2.4 Ucrit的测定
        3.2.5 低氧耐受能力的测定
        3.2.6 反捕食能力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Ucat
        3.3.2 Ucrit
        3.3.3 低氧耐受能力
        3.3.4 捕食者存在下的存活率
    3.4 讨论
        3.4.1 训练期间胭脂鱼较高死亡率
        3.4.2 训练对胭脂鱼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3.4.3 训练对胭脂鱼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3.4.4 训练对胭脂鱼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3.4.5 训练对胭脂鱼在捕食者存在下的存活率的影响
4 捕食驯化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游泳行为、应激和免疫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鱼的驯化与捕食者驯化处理
        4.2.2 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Ucat)的测定
        4.2.3 免疫球蛋白(IgM)的测定
        4.2.4 溶菌酶的测定
        4.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4.2.6 皮质醇的测定
        4.2.7 集群行为的测定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捕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鱼体大小的影响
        4.3.2 捕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游泳速度和血浆免疫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捕食驯化和急性捕食者暴露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血浆皮质醇和集群行为指标的响
    4.4 讨论
        4.4.1 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对捕食者驯化的行为和生理响应
        4.4.2 急性暴露对两种鱼类生理和行为响应影响
5 短期禁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游泳行为、应激和免疫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鱼的驯化与处理
        5.2.2 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Ucat)的测定
        5.2.3 集群行为的测定
        5.2.4 皮质醇的测定
        5.2.5 免疫球蛋白(IgM)的测定
        5.2.6 溶菌酶的测定
        5.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禁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鱼体大小的影响
        5.3.2 禁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游泳能力和鱼群自发游泳行为的影响
        5.3.3 禁食对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血浆皮质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种间差异
        5.4.2 两种鱼对禁食的生理和行为响应差异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进化生理与行为学实验室成员
致谢

(8)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1.2 泰狮研究进展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美国大口胭脂鱼关键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分析及脱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美国大口胭脂鱼简介
    1.2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种类及形成机理
        1.2.1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种类
        1.2.2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形成机理
        1.2.2.1 氧化三甲胺的分解氧化
        1.2.2.2 脂肪的氧化分解
        1.2.2.3 腥味成分的生物积累作用
        1.2.2.4 其他物质的酶催化转化
    1.3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1.3.1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1.3.1.1 固相微萃取法
        1.3.1.2 同时蒸馏萃取(SDE)
        1.3.1.3 水蒸气蒸馏法
        1.3.1.4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1.3.1.5 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法(Mono Trap)
        1.3.2 水产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检测
        1.3.2.1 气相色谱-质谱法
        1.3.2.2 电子鼻技术
        1.3.2.3 气相色谱-嗅闻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
        1.3.2.4 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法
    1.4 水产品腥味物质脱除技术
        1.4.1 物理法
        1.4.1.1 环糊精包埋法
        1.4.1.2 吸附法
        1.4.1.3 辐照法
        1.4.2 化学法
        1.4.2.1 酸碱盐法
        1.4.2.2 抗氧化剂处理法
        1.4.3 生物去腥法
        1.4.4 复合去腥法
    小结
第二章 MMSE-GC-MS-O分析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关键挥发性气味物质
    2.1 主要材料
    2.2 主要仪器与装置
    2.3 实验条件
        2.3.1 MMSE萃取条件
        2.3.2 GC-MS-O条件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美国大口胭脂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2.5.2 AEDA法确定关键气味物质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料与处理
        3.2.2 柠檬酸-氯化钙脱腥法
        3.2.2.1 单因素实验
        3.2.2.1.1 柠檬酸浓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2.1.2 氯化钙浓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2.1.3 浸泡时间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2.2 响应面实验
        3.2.3 红茶浸泡脱腥法
        3.2.3.1 单因素实验
        3.2.3.1.1 红茶用量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3.1.2 脱腥温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3.1.3 脱腥时间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2.3.2 响应面实验
    3.3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3.1 MMSE萃取条件
        3.3.2 GC-MS-O条件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柠檬酸-氯化钙脱腥结果分析
        3.5.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5.1.1.1 柠檬酸浓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5.1.1.2 氯化钙浓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5.1.1.3 浸泡时间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5.1.2 柠檬酸-氯化钙脱腥条件的优化
        3.5.2 红茶脱腥结果分析
        3.5.2.1 单因素实验
        3.5.2.1.1 红茶用量对胭脂鱼脱腥效果的影响
        3.5.2.1.2 浸泡温度对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效果的影响
        3.5.2.1.3 浸泡时间对鱼肉脱腥效果的影响
        3.5.2.2 红茶脱腥条件的响应面实验优化
        3.5.3 脱腥后美国大口胭脂鱼中的挥发性成分
    3.6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的营养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4.1.2 基本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4.1.3 色氨酸含量的测定
        4.1.4 半胱氨酸的测定
        4.1.5 氨基酸的测定
        4.1.6 脂肪酸的测定
        4.1.7 氨基酸和脂肪酸评价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美国大口胭脂鱼背部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4.2.2 矿物质元素含量及分析
        4.2.3 色氨酸含量分析结果
        4.2.4 半胱氨酸含量分析
        4.2.5 氨基酸组成,含量及分析评价
        4.2.6 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前后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蛋白质营养的研究进展
        1.1.1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1.1.2 蛋白质的吸收和排泄
        1.1.3 鱼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1.2 鱼类磷营养的研究进展
        1.2.1 磷的生物学功能
        1.2.2 磷的吸收和排泄
        1.2.3 鱼类对磷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1.3 养殖密度对鱼类营养研究进展
        1.3.1 养殖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1.3.2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红鳍东方鲀氮、磷需求量及养殖密度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鱼和养殖管理
        2.1.3 实验取样
        2.1.4 生化分析
        2.1.5 水质测定与分析方法
        2.1.6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2.2.2 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氨氮排泄的影响
        2.2.3 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肠道和肝脏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2.3.2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氨氮排泄的影响
        2.3.3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血清、肝脏、肠道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磷排泄、相关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饲料制作
        3.1.3 养殖实验
        3.1.4 取样方法
        3.1.5 生长指标的测定
        3.1.6 饲料中总磷和有效磷的测定
        3.1.7 机体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测定
        3.1.8 静水磷排泄实验
        3.1.9 数据统计
    3.2 实验结果
        3.2.1 生长结果
        3.2.2 机体成分
        3.2.3 磷排泄
        3.2.4 脂肪含量、钙磷和抗应激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3.3 讨论
        3.3.1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及体组成的影响
        3.3.3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磷排泄的影响
        3.3.4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脂肪含量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钙磷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3.6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抗应激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饲料制作
        4.1.2 养殖实验
        4.1.3 取样方法
        4.1.4 生长指标的测定
        4.1.5 机体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测定
        4.1.6 静水氮排泄实验
        4.1.7 数据统计
    4.2 实验结果
        4.2.1 生长结果
        4.2.2 机体成分
        4.2.3 氮排泄
        4.2.4 免疫相关生化指标
        4.2.5 蛋白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4.2.6 肌肉质构
    4.3 讨论
        4.3.1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4.3.2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氨氮排泄的影响
        4.3.3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免疫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J]. 倪君杰,郑学斌,王建平,竺俊全.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1(06)
  • [2]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1(01)
  • [3]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D]. 王亚利. 西南大学, 2021(01)
  • [4]地方特色观赏鱼-胭脂鱼家庭饲养方法[J]. 任思宇,吴春艳. 饲料博览, 2020(10)
  • [5]胭脂鱼繁育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奉智峰,李绍明,曾国清,谢敏. 当代水产, 2020(09)
  • [6]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J]. 方冬冬,邹远超,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20(08)
  • [7]长江流域几种珍稀鱼类对环境因子胁迫的生理与行为响应研究[D]. 周龙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8]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9]美国大口胭脂鱼关键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分析及脱腥技术研究[D]. 刘方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10]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D]. 张晓.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标签:;  ;  ;  ;  ;  

胭脂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