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伤寒论是什么?临床意义?
- 答:易演伤寒论全部视频,中医问诊主诉收集临床意义
问:《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李翰卿 各方用药的用量与 仲景《伤寒论》的量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 答:都按《方剂书》吧!至于差距可能是明代李时珍说,古之一两今之一钱。说以一两差不多就成了3克。考汉代度量衡一两大概15克左右。
但细看比如桂枝汤桂枝三两,但分温三服。一次也就十五克左右,峻药缓服,没那麽可怕,我自己吃过。
还有可以注意一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煎服法很有意思。仲景不会故弄玄虚肯定大有深意。有什么体会我们可以交流。
问:《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这部书不仅总结了东汉前我国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进一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规范,也成为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这部书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注,又经宋代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成为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两书。《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外感伤寒病证的部分,《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内伤杂病的部分。这两部书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和有利的条件, 因此,它们不仅被历代中医奉为临床实践的“圭臬”(即事物的准则),而且在国外,如日本、朝鲜等国,很早以前也都尊之为医学经典并加以深刻的研究。由于这两部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因此1700多年来,不但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而且在今天,仍是发掘祖国医学宝藏的珍贵资料。
- 答: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问:《伤寒论》的学术内容在用药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 答:《伤寒论》在用药方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可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方法。也可说是按照病情用药时的八个立方原则,通称“八法”。针对不同病情,汗下,温清,攻补,消补,也可分别并用。凡寒证用热药或热证用寒药,为“正治法”。如疾病出现前面所说的“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现象,可采取凉药温服,热药冷服,或者凉药中少佐温药,温药中少佐凉药,这称为“反治法”。总之《伤寒论》一书所体现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依据临床实际制定治疗方案的。有时先表后里,有时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极为灵活变通。后世总结该书共包括397法,113方。其中“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育阴清热”、“温中散寒”等治疗方法,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启发,得到广泛应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 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这个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学,有的写了,有的没有写。
- 答:为什么要学 伤寒论 伤寒论 一般都是跟身体的健康疾病有关的 学习以后对自己自身有用处 还可以在自己知道自己身体健康的状况下也可以 学习到知识也可以帮助到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