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伟,冯博,陆春,李维菁,王颖[1](2022)在《我国汽车行业采标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我国汽车行业采标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促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更好地指导汽车标准化工作实际。
标准创新司采标处[2](2021)在《推进采用国际标准 促进对外制度型开放》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标准化事业不断深化改革,采用国际标准(简称采标)工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不仅成为畅通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萌萌[3](2021)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绩效考核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胡涵景,孙一中[4](2021)在《关于标准化文件制修订程序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经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国际国内标准化文件的制修订程序。本文对于标准化工作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胡葳,王娟[5](2020)在《粤港澳标准化体制机制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拉开了序幕,标准化作为有效的湾区"软联通"之规则对接形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粤港澳标准化体制机制实际,对比分析三地标准化体制机制异同,以期为标准化联通湾区要素,助力湾区高质量发展做出基础性研究。
叶萌[6](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邝兵[7](2011)在《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标准化战略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问题,选择研究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将标准化推到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标准已被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它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占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质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并进一步表现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竞争。在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标准。占有知识产权和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竞争日趋激烈,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在促进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将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成本。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步入了关键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成为迫切任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标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水平的标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适应市场的标准,建立新型的消费价值观需要更为适用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标准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选择这一课题,一方面是因为深圳的标准化战略在全国起步较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有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中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亟需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使标准化战略由自发转向自觉。同时,选择这一课题,也是秉承经济学的重要传统,从鲜活的实践需求出发,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研究最现实的经济学问题,希望对中国标准化领域的理论提升和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化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标准化的基本理论:根据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标准化从传统的基础工作发展成为战略的必然性及其战略作用的具体体现,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阐述了标准化的战略作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阐明了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应用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了标准化在企业创造价值全过程的重要作用,并从国家宏观层面论述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分析了国际“标准化战略热”的背景、特点,通过对国外标准化战略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研究了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了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展目标、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部分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剖析和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先行地区——深圳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了标准化战略的内在规律,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论文的结论是:(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标准化已必然性地从基础走向战略,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国际发达国家(区域)已率先认识到这一趋势,纷纷制定本国(区域)的标准化战略,运用标准化手段抢占国际国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世界潮流。(三)中国在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已显滞后,但可以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关键是要深刻认识标准化的发展规律,及早制定并大力实施中国的标准化战略。(四)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要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好政府、企业、技术机构、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作用,以完善中国的标准体系为目标,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带动,以在优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突破口,在国际标准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为八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其次,研究了标准及标准化的基本理论以及标准化从基础走向战略的发展过程,并从经济学角度对标准化的战略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第三,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特点。第四,根据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了企业标准化战略和国家标准化战略。第五,分析了中国标准化工作的进展、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了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对策。最后,研究了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总结了其主要经验。
夏爱民[8](2009)在《新中国60年标准化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撰写他们那里六十年来的业绩和辉煌。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标准化期刊,我们示图梳理新中国标准化六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和茁壮成长的历史轨迹。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查资料短缺,在整理仅有的资料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但是,当我们按"年编史"形式,用数字把新中国六十年标准化的足迹串联起来的时候,我们竟然意外地看到了清晰的"脉络"——新中国六十年标准化大事记。
梁晓婷[9](2008)在《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影响和制约商品自由流通的技术贸易壁垒。作为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全球性组织—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认识到,国际标准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维护公平竞争以及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WTO对国际标准的认可,许多国家意识到标准是进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各国经济竞争战略进行了重大转移,各国纷纷制定标准化战略以指导标准化工作,力求争夺和控制国际标准。医疗器械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产品已广泛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和康复,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诊疗手段。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飞速发展,进出口总值逐年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医疗器械技术贸易壁垒也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情报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国际国外医疗器械标准工作系统而详尽的调研,对比分析国内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分析,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制定周期过长,无法与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相一致;标准修订不及时,“超期服役”的现象比较严重;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过低;强制性标准所占比例较大且范围过宽;标准公开性差。究其根源,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标准化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存在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主要有:国家标准化体制不健全;标准化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医疗器械标准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完善;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不严格等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实施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国外医疗器械标准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短期内实行集中型标准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并逐步完善自愿性标准管理体制;加快修订《中国标准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标准化政策环境;尽快发布国家标准化战略;改革医疗器械标准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确立相应的标准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实施和监督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市场竞争主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医疗器械标准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医疗器械标准人才投入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立医疗器械标准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对国际标准的采用;构筑合理的技术贸易壁垒。
艾昌荣[10](2003)在《议《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文中认为
二、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汽车行业采标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汽车行业采标现状分析 |
1.1 强制性国家标准 |
1.2 推荐性国家标准 |
1.3 行业标准 |
2 我国汽车行业采标工作存在问题 |
2.1 采标率仍有差距 |
2.2 采标标准编制质量有待提升 |
2.3 采用国际标准标龄较长 |
3 对策建议 |
3.1 加快修订现有管理办法,从政策上给予指导 |
3.2 跟踪国际标准进展,推动采标工作顺利开展 |
3.3 把握转化原则,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 |
3.4 遵循转化规则,提高国际标准转化质量 |
3.5 提高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比例,加快推动标准“走出去” |
4 结束语 |
(2)推进采用国际标准 促进对外制度型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采标工作的起步探索期(1 9 4 9年—1977年) |
采标工作的开放发展期(1978年—2012年) |
采标工作的全面提升期(2013年至今) |
(4)关于标准化文件制修订程序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际标准化文件制修订程序解析 |
2.1 国际标准化文件的制修订程序 |
2.2 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应注意的问题 |
3 我国标准化文件的制修订程序解析 |
4 我国标准化文件制修订程序应用流程图 |
5 结论 |
(5)粤港澳标准化体制机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粤港澳标准化体制对比分析 |
1.1 港澳政治体制背景下的市场监管及标准化体制 |
1.2 广东省标准化管理体制 |
1.3 粤港澳标准化体制差异对比 |
1.3.1 粤港澳执行的市场监管及标准化法律法规差异较大 |
1.3.2 三地市场监管及标准化管理与司法的衔接紧密度存在区别 |
1.3.3 法律规定下三地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各有不同 |
1.3.4 粤港澳标准化管理形态与标准的体现形式千差万别 |
1.3.5 三地社会组织在标准化及市场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
2 粤港澳标准化机制对比分析 |
2.1 粤港澳标准化的规则机制 |
2.2 粤港澳标准化的作用机制 |
2.3 粤港澳标准化机制对比分析 |
3 结论 |
(6)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标准及标准化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 |
一、标准 |
二、标准化 |
第二节 标准的种类与标准体系 |
一、标准的种类 |
二、标准的级别 |
三、标准体系 |
第三节 标准化基本原理 |
一、关于标准化原理的研究概况 |
二、标准化的方法原理 |
三、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 |
第二章 标准化的发展:从基础走向战略 |
第一节 标准化的发展简史 |
一、远古时代标准化 |
二、古代标准化 |
三、近代标准化 |
四、现代标准化 |
第二节 标准化的特点 |
一、标准化的共同特点 |
二、现代标准化的新特点 |
第三节 对标准化作用的传统理解 |
一、从标准化的定义看标准化作用的传统理解 |
二、对标准化传统理解的局限性 |
第四节 从经济学角度对标准化作用的再认识 |
一、标准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
二、标准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 |
三、标准化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
四、标准化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
第五节 对标准化作用的定量评价 |
一、德国的实证研究 |
二、英国的实证研究 |
三、中国的实证研究 |
四、对上述实证研究的述评 |
第三章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标准化战略 |
第一节 战略及标准化战略的涵义 |
一、战略的涵义 |
二、战略的作用与本质 |
三、战略的特性 |
四、标准化战略的涵义 |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
二、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 |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战略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标准化战略 |
一、标准化是企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过程符合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
三、标准化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
四、标准化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规则体系 |
第四章 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
第一节 企业价值链理论 |
一、企业价值链的概念 |
二、企业价值链的内涵 |
三、对企业价值链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创造价值基本活动中标准的作用 |
一、"内部物流"中标准的作用 |
二、"生产经营"中标准的作用 |
三、"外部物流"中标准的作用 |
四、"市场销售"中标准的作用 |
五、"服务"中标准的作用 |
第三节 创造价值辅助活动中标准的作用 |
一、"采购"中标准的作用 |
二、"技术开发"中标准的作用 |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标准的作用 |
四、"企业基础设施"中标准的作用 |
第四节 标准化对企业的战略作用 |
一、标准构成企业进入壁垒的一部分 |
二、掌握标准使企业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
三、通过标准可以有效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
四、加强标准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
五、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
第五章 国家标准化战略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在实施标准化战略中的作用 |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
二、标准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国外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决定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
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凸显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
三、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
四、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体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国外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措施 |
一、各国标准化战略的共同点 |
二、各国标准化战略的不同点 |
第四节 部分国家(区域)标准化战略 |
一、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战略 |
二、欧洲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三、部分国家的标准化战略 |
第五节 国外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一、确立标准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 |
三、建立以自愿性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制 |
四、加强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
五、加快培育标准化人才队伍 |
六、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
第六章 中国标准化工作进展、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
一、中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标准的总体状况 |
三、中国国家标准的发展状况 |
四、中国国家标准类型变化的趋势 |
五、中国国家标准的属性状况 |
第二节 中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大部分国家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 |
二、中国技术标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为数不多 |
三、按照中国标准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
四、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比例过低 |
五、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十分有限 |
六、企业标准化人才明显不足 |
第三节 中国标准化问题的成因 |
一、标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
二、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存在脱节的矛盾 |
三、对国外标准的跟踪机制不完善 |
四、缺乏标准创新机制 |
五、与主要利益相关国家没有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 |
六、缺乏国际型标准化人才 |
七、标准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证 |
八、中国的标准化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九、中国标准化战略实施非常滞后 |
第七章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对策 |
第一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
一、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二、增强标准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
三、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
四、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取向 |
一、将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起来 |
二、将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 |
三、将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紧密结合起来 |
四、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
第三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措施 |
一、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工程 |
二、实施标准化水平提升工程 |
三、实施国际标准化突破工程 |
四、实施标准化项目示范工程 |
五、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 |
六、实施标准化基础强化工程 |
第八章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 |
第一节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概况 |
一、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过程 |
二、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原则与目标任务 |
三、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第二节 深圳开展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成效 |
一、深圳开展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
二、深圳开展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
第三节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经验总结 |
一、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
二、将试点工作和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相结合 |
三、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
四、将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
五、积极探索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的有效机制 |
六、全方位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七、充分利用国家资源推动深圳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
八、敢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和模式 |
九、注重抓好标准化的薄弱和关键环节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后记 |
(9)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标准的作用日益突出 |
1.1.2 各国经济竞争战略进行了重大转移 |
1.1.3 加入WTO后我国对标准化的承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医疗器械标准的特殊性 |
1.2.2 医疗器械标准的重要作用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 |
2.1 标准与标准化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
2.2 标准的分类 |
2.3 标准体系与标准体系表 |
2.3.1 标准体系 |
2.3.2 标准体系表 |
3 国外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3.1 国际标准组织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3.1.1 ISO |
3.1.2 IEC |
3.1.3 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程序 |
3.2 欧洲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3.2.1 相关法律法规 |
3.2.2 标准化战略 |
3.2.3 管理体制 |
3.2.4 运行机制 |
3.2.5 实施监督机制 |
3.2.6 保障机制 |
3.3 美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3.3.1 相关法律法规 |
3.3.2 标准化战略 |
3.3.3 管理体制 |
3.3.4 运行机制 |
3.3.5 实施监督机制 |
3.3.6 保障机制 |
3.4 日本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3.4.1 相关法律法规 |
3.4.2 标准化战略 |
3.4.3 管理体制 |
3.4.4 运行机制 |
3.4.5 实施监督机制 |
3.4.6 保障机制 |
4 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现状 |
4.1 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取得的成绩 |
4.1.1 标准数量增长迅速 |
4.1.2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
4.1.3 实施国际标准促进了产业发展 |
4.3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 |
4.3.1 相关法律法规 |
4.3.2 标准化战略 |
4.3.3 管理体制 |
4.3.4 运行机制 |
4.3.5 实施监督机制 |
4.3.6 保障机制 |
4.4 国内外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对比 |
4.4.1 标准化战略 |
4.4.2 管理体制 |
4.4.3 运行机制 |
4.4.4 实施监督机制 |
4.4.5 保障机制 |
5 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标准适用性不强 |
5.1.1 标准体系不健全 |
5.1.2 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有待提高 |
5.1.3 强制性标准范围较宽,代替技术法规执行存在问题 |
5.1.4 标准公开性差 |
5.2 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
5.3 管理体制不健全 |
5.3.1 多头、分散管理造成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
5.3.2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协调机制不完善 |
5.3.3 企业尚未成为医疗器械标准工作的主体 |
5.3.4 行业协会、学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尚未参与到标准活动中 |
5.4 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5.4.1 标准制定周期过长,无法与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相一致 |
5.4.2 标准修订不及时,“超期服役”的现象比较严重 |
5.4.3 标准制修订程序问题 |
5.4.4 标准运行中公平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协商一致性较差 |
5.4.5 标准反馈机制不完善 |
5.5 实施监督机制不健全 |
5.6 保障机制不完善 |
5.6.1 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 |
5.6.2 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 |
6 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6.2 制定并发布医疗器械标准发展战略 |
6.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体制 |
6.3.1 改革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类型管理 |
6.3.2 完善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管理机构设置 |
6.3.3 完善医疗器械企业标准化制度,发挥主体作用 |
6.3.4 发挥利益相关方在标准工作中的作用 |
6.4 建立和完善标准运行机制 |
6.5 建立和完善实施监督机制 |
6.6 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 |
6.6.1 建立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 |
6.6.2 加强人员投入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6.7 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的适用性调整 |
6.7.1 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
6.7.2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合理采用国际标准 |
6.7.3 建立医疗器械标准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标准交流活动 |
6.8 小结 |
7 展望 |
7.1 “大部制”改革为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工作发展提供机遇 |
7.2 我国亟需医疗器械“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
7.3 加强专利标准化的政策研究 |
7.4 构筑的合理技术贸易壁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有名词及基本术语 |
附录2 2007年9月26日上海调研提纲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4 毕业论文查新报告 |
致谢 |
四、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汽车行业采标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J]. 李云伟,冯博,陆春,李维菁,王颖. 中国汽车, 2022(02)
- [2]推进采用国际标准 促进对外制度型开放[J]. 标准创新司采标处. 中国标准化, 2021(21)
- [3]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绩效考核管理研究[D]. 张萌萌.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4]关于标准化文件制修订程序的研究与分析[J]. 胡涵景,孙一中. 中国标准化, 2021(03)
- [5]粤港澳标准化体制机制对比分析[A]. 胡葳,王娟. 第十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20
- [6]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邝兵. 武汉大学, 2011(07)
- [8]新中国60年标准化大事记[J]. 夏爱民. 标准生活, 2009(10)
- [9]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梁晓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10]议《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J]. 艾昌荣.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