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回购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晴,马德水,兰俊涛[1](2021)在《股份回购、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股份回购新政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回购潮"的到来。选取2007~2018年沪深A股实施公开股份回购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股份回购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股份回购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即股份回购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股价崩盘风险;股份回购能够通过提高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在此过程中会计稳健性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股份回购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效应在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回购次数较多的公司中更显着。
梁韧[2](2016)在《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效应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回购是上市公司利用日常经营所获得的资金,或者通过其他融资方式,主要是债务融资,以某一特定的价格购回相应的比例本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并将购回的普通股依法进行注销,从而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正式发布的《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是我国关于股票回购的第一部法律条例,自此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股票回购这一资本运作手段将有章可循有理可依。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识到了股票回购能够有效的为公司带来好处,从而开始尝试制定股票回购计划。因此,深入探索和研究股票回购的理论和摸索解决股票回购实践问题,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解决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被低估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股票回购的起源,奠定了背景基础以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股票回购相关研究的回顾,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接着对股票回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以宝钢股份为案例,运用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该公司实施股票回购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案例公司股票回购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股票回购的财务效应和市场效应。论文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选取宝钢股份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股票回购计划的企业案例进行研究,从财务效应和市场效应两个角度出发,选取多项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股票回购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股票回购短期能够提高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在做出股票回购决定的时候,宝钢股份是把股票回购和公司的股利政策放在一起的,最后使用股票回购的方法而不是现金股利的方法。站在股东以及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即使没有现实中的现金股利,但是因为股价上涨了也一定会有代替收益,而且还可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2)股票回购存在着一些弊端。表现为损害债权人利益、误导投资者、造成市场运行秩序紊乱、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炒作和利用财务报表指标进行人为操纵等不法行为。(3)股票回购可以提高公司价值,改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会得到完善。政策建议:(1)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加大公司股票回购实施范围,利于政府监督和管理;(3)加强股票回购在经济方面的监管;(4)健全股票回购方面的法律法规。
刘元[3](2015)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回赎权条款效力研究 ——以司法裁判为视角》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也在中国遍地开花,为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私募股权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公司的经营管理研究权,而是为了在私募股权投资人退出公司时实现收益。所以,在私募投资中,退出方式的选择对私募股权投资者意义重大。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者由原本的积极寻求公司IPO退出,转而寻求公司的回赎退出公司。因而,确认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回赎权效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回赎权在司法实践中被认为是保底条款,损害了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被认定为无效或者被认为是因“情势变更原则”得以撤销。在《公司法》中寻找回赎权的适用空间时发现,我国的公司法对公司股权回赎进行严格的规制,没有回赎权可以适用的情形。但是笔者在厘清私募股权不同目的以及不同的情形下,认为,确认真正的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回赎权效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在司法实践厘清回赎权的效力呢?笔者分析了三则案例并对三则案例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回赎权司法裁判效力进行定型化的思路。认为,首先要区分不用目的的私募股权投资,如果约定了固定的回赎权期以及固定的利润,而且私募股权投融资双方均是企业,那么可以将投融资的交易认定为“明为联营实为借贷”是没有问题的,回赎权条款也当然是无效的。信托型有限合伙型的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回赎权也应该是有效的。公司型的私募股权投资下的回赎权条款的效力,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司法裁判也应该认定其真实有效的。那么在此情况下,必须要保障相关权益人的利益,因此通过限制回赎资金来源、价格、数量以及回赎后的处理,保障相关权益人的利益。
徐思远[4](2013)在《完全市场化操作下股份回购与财富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股份回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运作工具,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可以用来向市场传递公司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为股东创造财富效应。从宏观而言,当整个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大量股份回购事件的出现还能够激发投资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从而有助于带动整个市场走出低谷。而对于中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回购自起始至今还不到10年,因此只能算是新鲜事物。时间虽短,但我国股份回购却在制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证监会两次发布公告对我国的股份回购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是2005年6月推出的《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首次允许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进行公开市场股份回购。第二次是证监会于2008年10月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对公开市场的股份回购推行完全市场化操作。应该说,证监会两次规定的发布都对股份回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在对股份回购实施完全市场化操作后,减少了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行政管制,我国股份回购与成熟资本市场更为接近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股份回购的管制并没有完全放开,而对于公司在进行股份回购过程中的监管依然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依然会影响到股份回购财富效应的实现。那么,股份回购制度上的改善能不能使股份回购更好地发挥作用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相关数据的研究,检验完全市场化操作下股份回购是否增大了股东的财富效应,并为规范我国股份回购操作,更好地发挥股份回购作用,维护股东利益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以股份回购公司回购公告前后股价波动所产生的平均超常收益率(AAR)和平均累计超常收益率(CAAR)来衡量股份回购带来的财富效应。首先将2005年至2011年的所有股份回购事件的总样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股份回购存在着信息提前泄露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股东财富效应的实现。然后以是否实行完全市场化操作为界线,将总样本拆分成两个子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推行完全市场化操作后,股份回购确实产生了更为显着的财富效应,但是,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的持续性却并没得到显着改善。这表明,在实施完全市场化操作后,市场对于股份回购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缺陷的存在,股份回购更多的时候仍然被当做了一种投机炒作的工具。另外,本文还发现了在推行了完全市场化操作后,实施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多,这说明尽管我国对股份回购实施了完全市场化操作,但是可能回购对上市公司而言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总体而言,在推行完全市场化操作后,我国的股份回购能够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效应,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但是也依然存在着有待改善之处。总之,防松行政管制,加强市场监管可能会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股份回购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李健元[5](2011)在《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2010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4.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17.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从各种指标总量来看,中国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各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股票市场是为适应经济转轨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政府推动和行政调控的特点,还不能有效发挥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本文通过中美两国股市的比较,研究股票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发展趋势,以期找到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一国长期大牛市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随着市场股票价格的上涨,其平均每股收益不断提高、平均市盈率不断由高走低的过程。在股价、股本及净利润这三个决定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的变量中,如果股本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股价上涨速度过快则股价泡沫产生。如果股价和净利润上涨速度不变,股本增长速度过快,也会降低每股收益导致股价泡沫的产生。相反,在股价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抑制和减少总股本的增长速度也会提高每股收益,降低高企的市盈率。股本规模(Equity Size)是反映和衡量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主营业务规模、净利润规模及公司价值的指标,这一指标在成熟股市通常以股票市值表示。在中国由于限售股的存在和绝大部分国有股虽然解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全流通特殊性以及总市值的不确定性,这一指标只能以总股本替代。1990年~2010年的20年中,以纽交所、纳交所为主板的美国股市经历了两次牛市和两次熊市,其中1990年~2000年为10年大牛市,2002年~2007年为6年大牛市,2001年~2002年为1年大熊市,2008年~2009为1年大熊市。这种牛长熊短的格局既与美国的经济走势、美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关,又与美国股市政策,尤其是美国股市的股本管理政策有关。本文从美国股市股本管理政策出发,从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供给管理和股票资金的需求管理两个主要层次探讨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及两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8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从中美股市市值对比、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的差异、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全国企业净利润之比、中美股民和基民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中美上市公司科技行业净利润占比等几个方面引出中美两国股市作为反映经济晴雨表的差异。第2章是“中美股市IPO比较”,研究中美两国IPO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首发股本的巨大差异,并分析美国股市首发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私营、民营企业上市股本规模不大;(2)纽交所长期严格的上市制度;(3)美国没有国有企业使得美国股市首发没有大盘股。中国股市首发股本规模大也有三个原因:(1)国有企业上市主要为脱困是股本偏大的根本原因;(2)股权分置是国企上市股本规模大的第二原因;(3)中国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使国有企业上市时不良资产和微利资产无法彻底剥离而形成股本规模过大。第3章是“中美股市增发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增发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增发股本的差异,得出增发股本规模偏大是中国股市股本规模偏大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章研究发现,美国股市增发规模很小,但中国股市增发股本规模过大。本章分析认为美国股市没有恶意圈钱式的增发与市场机制有关。中国股市增发规模过大的有三个原因:(1)没有因增发过多致股价下跌而被收购的机制;(2)沪深股市股本大,平均股价低是增发股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3)大股东一股独大很难抑制增发圈钱的弊端。第4章是“中美股市送股比较”,在这一章,本文重点研究了送股信号理论与最优股价区间理论,认为此两种理论是送股理论的核心。并通过美国股市的送股实证研究证明美国上市公司的送股行为符合送股的理论。本章研究发现美国的送股公司样本反映了送股公司是净利润高成长公司,而中国沪深股市送股样本整体不是高成长公司,也并非沪深A股的主要盈利板块,并且送股样本整体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最终通过对中国沪深A股送股的实证研究证明送股公司的送股行为整体不符合送股理论。第5章是“中美股市回购比较”,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回购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股市股本回购的数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股市每年都会有大量股票从二级市场回购并注销,有效地减少了美国股市的总股本,提高了股票市场的加权每股收益。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股份的回购数量较少,致使中国股市没有有效减少股票供给、平衡股票市场股票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有效机制。第6章是“中美股市股本比较”,本章综合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从首发、增发、送股、回购四个方面对中美股市股本进行总体比较研究,并得出两国总体股本规模差异较大的事实。通过研究,本章发现美国纽交所和纳交所上市公司家数高速扩容与高速缩容并存,同时认为其原因有三个:(1)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一原因;(2)不断提高退市标准和严格的退市制度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二原因;(3)健全的三板市场是纽交所和纳交所能够实现大规模摘牌的第三原因。第7章是“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本章研究人口代际变化和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的影响,通过中美代际人口数量的结构差异、人均收入增长、中产阶层数量增长的数据分析,探讨中美股市从下一代投资者数量和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中美股市的未来资金需求及股票市场发展趋势。另外,2013年将是美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退休的重要年份,资产价格暴跌假说(Asset Melton Hypothesis)将对未来美国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压力,因此美国人口代际数量变化便成为美国股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本章通过美国代际人口数量变化、收入变化研究美国代际人口结构对美国股市过去和将来的影响。本文在第6章和第7章针对股本规模、人口代际变化以及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影响给出了若干建议。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有三点:(1)沪深股市相对美国股市缺乏有效的股本管理机制和长期的股本管理战略。(2)沪深巨大权重股的存在使加权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严重失真。(3)2006年后美国股市的股票供给量明显减少。政策建议有三点:(1)管理层应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和股本管理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增加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是增加股票市场稳定需求的重要手段。(3)应该利用中国的代际人口的优势加速发展资本市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从一国人口代际数量的巨大变化分析一国股票市场的资金需求增加与减少对股市牛熊转换的影响,为研究股市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2)本文通过分析抑制一国股票总股本各种方式以控制一国股票市场的总供给,以期平衡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保持一国股市的长期稳定或实现“牛长熊短”的股票市场健康的发展方式。(3)本文研究成熟股市有自动抑制股本泡沫的机制,即通过收购并购中的现金收购、换股收购、股本回购、自动缩股、提高首发标准和退市标准等一系列消除存量股本泡沫和抑制增量股本泡沫的措施,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远快于股本扩张速度。(4)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主动抑制股本过快增长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沪深股市的每股收益,不断降低市场的市盈率,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使中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新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
田杰妲[6](2010)在《中美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回购起源于美国,意指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或债务融资,以特定价格从股东手中买回发行在外普通股的行为。股票回购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成长逐步发展起来。在美国,股票回购活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相关法律取消了对股票回购的限制。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股票回购替代股利成为公司将多余的现金发放给股东的主要方式。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政策变化,美国股票回购规模不断壮大。新世纪股票回购呈现创新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回购方式除了固定价格要约回购,荷兰式拍卖,私人协议收购及甚为广泛的公开市场回购外,还出现了衍生回购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有加速股票回购计划(accelerated share repurchase, ASR)及结构性股票回购计划(structured share repurchase, SSR)。回购动机同样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股票回购现状及特点全面阐述美股回购的特征。在我国,股票回购起步很晚,股票回购在规模上与成熟市场国家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具有股权分置的历史问题,到目前为止成功进行的股票回购在目的,方式上也与美国有着较大的差距。2005年6月16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企业对社会公众股的回购进入视野,意味着我国股票回购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股票回购做为提振股价的要求,分红替代方式,激励股份的来源等的目的开始崭露头角。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相对应的回购规模及方式都与资本市场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本为关于我国股票回购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及回购个案为主。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及法规的不断完善,股票回购必将在规模及方式上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及上市公司治理等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杨琳[7](2009)在《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分析 ——以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股份回购作为成熟资本市场中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运作方法,被引进我国资本市场,是一种金融创新。它运作的法律环境、国外股份回购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以及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时机与条件选择,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股权价值与价格的影响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2008年初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打开了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的大门。股份回购(stock repurchase)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收购、要约收购以及其他方式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作为库藏股或加以注销的行为,这一行为在资本运作活跃的市场中频繁发生。而在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尚属新生事物。从实践来看,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定向回购非流通股之外,也有数起上市公司回购自身流通股的事件发生。2008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在原有《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和《公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行为,推行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提高市场操作的透明度,严防内幕交易。这一利好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的活跃程度。去年底天音控股发布股份回购计划,这是证监会发布新规以来,首家公布A股股份回购计划的上市公司。此后,长安汽车回购B股计划、海马股份亿元回购A股计划也纷纷出台。在目前股票市场震荡的情况下,股份回购有望成为支撑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国情,法律法规的限制和人们对股份回购的认识不足,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和宣告股份回购计划的个案还很鲜见,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认识到了股份回购为公司带来的好处,开始了对股份回购勇敢的尝试。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刚刚起步,但已在公司资产重组和稳定公司股价等方面表现出了其独特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股份回购也必将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一种常见的理财行为。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股份回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解决我国国有股减持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图研究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以及提升其内在价值的影响,目的在于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健康稳步快速的向好发展。本论文主要从股份回购的理论研究和财务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目的意义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则是分析股份回购的基本理论,主要针对股份回购的分类,理论假说以及模型进行分析和说明。对股份回购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对象、是否保本以及流动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理论假说则主要对信息假说、财富效应假说以及委托代理假说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于股份回购的模型分析,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对股份回购的一些基本假设与模型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则从股份回购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从资本机构、股利政策以及经营业绩与股东价值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股份回购带来的财务效应;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案例部分,针对天音控股的股份回购案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公司股份回购财务情况的变动情况,在本案例中,本文对案例回购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对案例的结果进行了实证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与前面理论分析比较一致的结论,从而对如何更好的做好股份回购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即从股份回购的立法内容、操作方式以及如何进行利益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最后本文则对以上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对股份回购进行理论分析,从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财务影响,上市公司如何利用好股份回购这个金融工具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何充分和有效的利用股份回购,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好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上说,可以丰富有关股份回购的内容,拓宽研究的领域;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股份回购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价值以及财务影响,对上市公司更好的利用股份回购这个金融工具,提升公司的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最重要的是,本文通过研究,对股份回购的系统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不可否认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来说由于在搜集资料方面,受时间、条件等因素限制,加之本人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使之本文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深入细致,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还不够系统,缺乏更多创新性的论述;在案例的研究上由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对案例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从而无法在实践上更好的证明股份回购的财务效应。总之,本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加以完善和解决。
华家蓉[8](2009)在《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作为新生事物,刚刚在国内萌芽,对于如何发展资本市场,充发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从而为企业改革发展所服务,长久以来,一直是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讨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而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公司管理的手段,则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运用包括股份回购在内的各种资本运营手段和工具,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来提升企业的价值。股份回购作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手段和工具已逐步为我国的上市公司所采用。因此,研究和探讨有关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可以逐步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规范化问题,对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案例分析、归纳分析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股份回购产生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和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盛行的几种有关股份回购动因的理论,以天音控股这个中国A股市场上首家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股份回购的涵义、国外研究现状、股份回购效应的理论综述,介绍了理论界关于股份回购的三种假说以及股份回购定价等内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发展历程,包括股份回购的相关规定、发展历程及国内研究现状。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为典型案例分析,对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具体案例分析,主要分析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从1997年成立到2008年12年间的发展历程,包括历次股权变动,主营业务的变化,及其12年间的财务分析,并分析了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回购进程、基本动因分析,深层次动因分析,并对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回购案例进行了EPS假说验证、信号假说验证,并对其长期股价表现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本文对上述内容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如下结论: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回购之后,提升股价的动因基本得以实现,但由于股份回购数量较小,因此并未能真正起到提升公司价值、改善财务结构的作用;提升EPS的动因未能得到有效证实;基于回购计划公告日的检验表明回购公告确实向市场传递了信息,中国股票市场对这一信息进行了提前反应;对实施股票回购后天音控股的股票价格长期走势的检验表明,虽然实施回购后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价的走势呈上升状态,但表现却弱于市场整体。
高燕,冯福来[9](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方式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股份回购作为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上的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行为,不仅会对市场参与的各方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为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广大股东提供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上市进行股份方式的因素。
马明[10](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文中指出股份回购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手段在国外证券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改善资本结构、优化股权结构,而且也可以起到通过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改善的信号而刺激股价提升等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股份回购也得到我国证券市场相关参与主体的普遍重视。我国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是基于定性方面的分析,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特别是实证结论比较少。而且从我国现有的股份回购实践特点来看,上市公司运用股份回购的主要目的是为股权分置改革服务和清偿大股东占用资金,与国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目的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内证券市场回购现象进行考察和实证分析,以丰富现有的股份回购理论,指导上市公司实践。本文围绕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及其制度、股份回购的动机、股份回购公告效应等方面,采用比较研究、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事件研究法等方法,对近期出现的回购案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对国内外回购理论进行回顾,从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角度阐释股份回购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阐明国内外股份回购的条件、动机、方式、定价、资金来源等方面制度的差异。文章首先根据国内外实证文献,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说。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回购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实证角度来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的回购动机特点。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股份回购的公告效应进行检验,对样本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不同回购方式及上市公司公告期是否发布股权分置改革公告下的市场效应是否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单变量回归分析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回购动机与国外的有较大的差异性。我国上市公司的回购动机主要表现为清偿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以及为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服务,不同回购方式所代表不同的回购动机。实证分析证明,信号传递假说、自由现金流假说对我国股票回购的动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财务灵活性假说及杠杆假说到目前为止尚不能解释我国股票回购动机。(2)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告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应,但与国外实证结论不同的是,其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告日之前区间,公告日之后3日内又出现明显下跌的趋势。引起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回购公告的信息被提前泄露而导致在公告日之前区间大幅上涨,而公告日之后股价随着一些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人的出货而回落。(3)我国上市公司事件期公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回购方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成长性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成长性越好,则公告效应越差,它们与累积超额收益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公开市场回购方式的累积超额收益要低于定向回购方式的累积超额收益。公告期内有股权分置改革公告对公告效应并无显着影响。回购比例、净值市值比、净资产收益率与累积超额收益成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
二、中外回购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回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股份回购、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1. 股价崩盘风险模型设计。 |
2. 股份回购与股价崩盘风险模型。 |
3. 变量定义。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1. 基本回归结果。 |
2. 股份回购、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 |
3. 内生性检验。 |
五、进一步分析 |
(一)股份回购与股价崩盘风险:按分析师跟踪分组 |
(二)股份回购次数与股价崩盘风险 |
六、稳健性检验 |
(一)Heckman两阶段检验 |
(二)公司固定效应模型 |
七、研究结论 |
(2)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效应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本文的借鉴与启示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论文的研究特色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票回购的含义 |
2.1.2 股票回购的类型 |
2.1.3 股票回购的方式 |
2.1.4 股票回购的条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财务效应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股票回购对公司的影响分析 |
2.3.1 股票回购对公司的正面影响 |
2.3.2 股票回购对公司的负面影响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现状分析 |
3.1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制度变迁 |
3.2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统计 |
3.3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分析 |
3.3.1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四个阶段 |
3.3.2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回购对象 |
3.3.3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回购方式 |
3.3.4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资金来源 |
第四章 股票回购效应案例分析 |
4.1 案例公司简介 |
4.2 宝钢股份案例介绍 |
4.2.1 宝钢股份股票回购方案 |
4.2.2 宝钢股份股票回购方式及影响 |
4.3 宝钢股份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 |
4.4 宝钢股份股票回购的财务效应 |
4.5 案例启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回赎权条款效力研究 ——以司法裁判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五、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问题引入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与回赎权概述 |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 |
二、回赎权之界定 |
第二节 回赎条款效力确认之阻碍 |
一、私募股权投资中回赎权条款可能面临的法律规制 |
二、当前《公司法》下回赎权的实现 |
三、利用《公司法》第74条与第142条安排回赎权面临的问题 |
第二章 回赎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回赎权进行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及突破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下的回赎权适用存在的风险 |
一、回赎权对资本三原则形成冲击 |
二、不利于股权平等原则的实现 |
第三节 不同私募股权投资下的回赎权效力 |
一、不同私募股权投资下的回赎权效力 |
二、确认真正私募股权投资下的回赎权效力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我国回赎权效力的司法裁判解读 |
第一节 相关案例介绍 |
一、“PE对赌第一案”—海富投资诉世恒公司、迪亚公司案 |
二、“PE投资回赎条款确认第一案”—上海瑞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与连云港鼎发投资有限公司等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
三、张伟明与浙江迈勒斯照明有限公司、楼满娥公司增资纠纷案 |
第二节 相关案件司法裁判立场解读 |
第四章 回赎权裁判思路的定型化及适用路径构建 |
第一节 回赎权司法裁判定型化的思路 |
一、回赎权司法裁判定型化的必要性 |
二、回赎权裁判定型化的思路 |
第二节 真正的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回赎权条款效力 |
一、承认该回赎权符合经济发展与司法政策方向 |
二、回赎权条款没有违反禁止性规定 |
三、目前司法实践中认定回赎权无效的理由无法使人信服 |
四、认定回赎权效力也符合国际商事法律立法趋势 |
第三节 保障利益相关人权利的制度构思 |
一、回赎的具体适用情形 |
二、回赎的资金来源与价格 |
三、回购股份的数量 |
四、回赎后的股份处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完全市场化操作下股份回购与财富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框架以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三章 中国资本市场背景下股份回购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
第一节 对中国资本市场下股份回购的分析 |
第二节 假设提出 |
第四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五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对股份回购财富效应的显着性检验及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股本规模研究 |
1.2.2 人口代际数量变化、收入与股市发展 |
2 中美股市IPO比较 |
2.1 IPO文献综述 |
2.1.1 IPO收益率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2 IPO公司绩效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 |
2.2 美国股市IPO分析 |
2.2.1 美国纽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
2.2.2 美国纳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
2.3 中国股市IPO分析 |
2.3.1 沪深股市IPO统计与分析 |
2.3.2 沪深股市IPO绩效分析 |
3 中美股市增发比较 |
3.1 增发文献综述 |
3.1.1 增发理论文献回顾 |
3.1.2 增发理论文献评述 |
3.2 美国股市增发分析 |
3.2.1 美国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
3.2.2 美国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
3.3 中国股市增发分析 |
3.3.1 沪深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
3.3.2 沪深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
4 中美股市送股比较 |
4.1 送股文献综述 |
4.1.1 送股理论文献回顾 |
4.1.2 送股理论文献评述 |
4.1.3 最优股价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 |
4.2 美国股市送股分析 |
4.2.1 美国纽交所送股统计与分析 |
4.2.2 美国纽交所送股绩效分析 |
4.3 中国股市送股分析 |
4.3.1 沪深股市送股统计与分析 |
4.3.2 沪深股市送股绩效分析 |
5 中美股市股本回购比较 |
5.1 回购文献综述 |
5.1.1 回购文献回顾与评述 |
5.1.2 国内研究综述 |
5.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2.1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
5.2.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3 中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3.1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
5.3.2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6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研究 |
6.1 股本规模文献综述 |
6.1.1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回顾 |
6.1.2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评述 |
6.2 美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
6.2.1 美国股市上市家数的扩容与缩容 |
6.2.2 美国股市股本、净利润、收益统计 |
6.3 中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
6.4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 |
6.5 中美股市股本差异分析 |
6.5.1 中国股市股本泡沫产生的原因 |
6.5.2 股本规模过大之不利之处 |
6.6 小结及政策建议 |
6.6.1 小结 |
6.6.2 政策建议 |
7 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 |
7.1 相关文献综述 |
7.1.1 国外文献综述 |
7.1.2 国内文献综述 |
7.1.3 资产价格暴跌假说的简略评述 |
7.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票市场 |
7.2.1 2001~2010年美国退休基金账户参与者的股票类资产的减持情况 |
7.2.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
7.3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市发展 |
7.3.1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统计 |
7.3.2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分析 |
7.4 人均收入、中产阶层与股市发展 |
7.4.1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
7.4.2 中美人均收入、中产阶层比较 |
7.5 小结与政策建议 |
7.5.1 小结 |
7.5.2 政策建议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美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美国股票回购相关文献 |
1.2.2 我国关于股票回购研究 |
1.3 本文逻辑结构 |
2. 美国股票回购的现状及特点 |
2.1 美国股票回购的发展历程 |
2.2 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股票回购的相关法律规定 |
2.3 美国股票回购动机研究 |
2.3.1 已出现对美国股票回购动机的研究 |
2.3.2 本文关于回购动机的研究 |
2.4 美国股票回购方式 |
2.4.1 现货回购方式 |
2.4.2 衍生回购方式 |
2.5 美国股票回购价格确定原则 |
2.5.1 现货回购方式定价原则 |
2.5.2 衍生回购方式的价格确定原则 |
2.6 美国股票回购资金来源 |
2.7 美股回购公告的市场反应 |
3. 我国股票回购的现状及特点 |
3.1 我国股票回购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股票回购相关法律规定 |
3.3 我国股票回购动机 |
3.3.1 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前我国上市公司回购动因 |
3.3.2 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回购动因 |
3.3.3 本文探讨的动因 |
3.4 我国股票回购方式 |
3.5 我国股票回购价格确定原则 |
3.5.1 对国有股回购价格的确定原则 |
3.5.2 对流通股回购价格的确定原则 |
3.6 我国股票回购资金来源 |
3.7 我国股票回购公告市场反应 |
4. 中美两国股票回购对比研究及启示 |
4.1 对比研究 |
4.1.1 法律对比 |
4.1.2 回购方式对比 |
4.1.3 回购动因对比 |
4.1.4 价格确定原则对比 |
4.1.5 资金来源对比 |
4.1.6 市场反应对比 |
4.2 对我国股票回购的启示 |
4.2.1 法律启示 |
4.2.2 对库藏股的限制 |
4.2.3 回购动机启示 |
5. 政策建议 |
5.1 吸收、借鉴国外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实践中的精髓 |
5.2 对我国特有的一些问题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分析 ——以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股份回购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股份回购的基本内涵 |
2.1.1 股份回购的基本定义 |
2.1.2 股份回购的类型 |
2.2 股份回购的操作方式 |
2.2.1 公开市场回购 |
2.2.2 固定价格要约回购 |
2.2.3 荷兰式拍卖 |
2.2.4 私下协议批量购买 |
2.2.5 交换要约 |
2.3 股份回购的基本模型 |
2.3.1 股份回购的模型假设 |
2.3.2 股份回购的基本模型 |
2.4 股份回购的理论假说 |
2.4.1 财富效应说 |
2.4.2 委托代理理论说 |
2.4.3 信号假设说 |
2.5 股份回购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意义 |
2.5.1 股指下跌和市值缩水 |
2.5.2 B股现状导致复杂的股本结构 |
2.5.3 国资委支持央企回购 |
3. 股份回购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3.1 股份回购的财富效应 |
3.1.1 财务目标效应 |
3.1.2 财务杠杆效应 |
3.1.3 股利替代效应 |
3.1.4 经营业绩与股东价值 |
3.2 股份回购引起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财务问题 |
3.2.1 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
3.2.2 支付和结算风险问题 |
3.2.3 其他财务问题 |
3.3 股份回购不同来源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
3.3.1 对变现能力的影响 |
3.3.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
3.3.3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3.3.4 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
3.4 股份回购财务决策中的影响因素 |
3.4.1 股东纳税负担 |
3.4.2 投资者的反应 |
3.4.3 公司债务信用等级的影响 |
3.4.4 合并会计的影响 |
4. 股份回购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天音控股发展情况 |
4.1.2 股份回购进程回放 |
4.2 股份回购对公司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
4.2.1 股份回购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
4.2.2 股份回购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4.2.3 股份回购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4.3 关于作好公司股份回购的对策和建议 |
4.3.1 进一步完善股票回购法规制度,规范公司股票回购的行为 |
4.3.2 制定出台有关库藏股的法规和会计规范 |
4.3.3 创新股份回购的形式 |
4.3.4 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 |
4.3.5 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及市场扰乱问题 |
4.3.6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基本结构 |
2 国外回购理论综述 |
2.1 股份回购的涵义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股份回购效应理论综述 |
2.3.1 财务效应理论——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效果 |
2.3.2 信息或信号假说——传递公司内幕信息 |
2.3.3 委托——代理假说 |
2.4 股份回购与股东价值的研究 |
2.5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定价的研究 |
3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发展历程 |
3.1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相关规定 |
3.2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发展历程 |
3.3 国内研究现状 |
4 典型案例分析——天音控股 |
4.1 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背景分析 |
4.1.1 公司基本情况 |
4.1.2 公司股东情况 |
4.1.3 目前董事会、监事会情况 |
4.1.4 主营业务分析 |
4.1.5 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 |
4.1.6 财务状况分析(1997年-2008年) |
4.2 回购前重大事件分析 |
4.2.1 重大资产重组 |
4.2.2 定向增发 |
4.3 股份回购进程回放 |
4.3.1 天音控股股份回购的原因 |
4.3.2 管理层实施股份回购的深层原因分析 |
4.3.3 天音控股股份回购的影响 |
4.4 天音控股回购效应分析 |
4.4.1 天音控股股份回购实施前财务分析 |
4.4.2 天音控股股份回购实施后动因验证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方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理论分析 |
1. 财务杠杆假说 |
2. 信号传递假说 |
3. 自由现金流假说 |
三、研究内容 |
四、实证分析 |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 变量说明 |
(1) 偿债能力 |
(2) 盈利能力 |
(3) 公司规模 |
3. 研究方法 |
五、实证分析结果 |
1. 因子分析结果 |
2. 主因子逻辑回归实证结果 |
(10)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股份回购的作用和意义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文章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事件研究法与回归分析法 |
1.3.3 统计推断 |
1.4 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创新 |
1.4.2 研究结论创新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概述 |
2.1 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型 |
2.1.1 按股份回购的方式分类 |
2.1.2 按股份回购的动机分类 |
2.2 股份回购的主要目标 |
2.2.1 稳定公司股价,维护公司形象 |
2.2.2 优化资本结构,以提高股票内在价值 |
2.2.3 防御外部接管 |
2.2.4 方便避税 |
2.2.5 建立股票期权及员工持股制度的需要 |
2.2.6 收缩经营的需要 |
2.2.7 作为股利的替代方法 |
2.3 股份回购的定价 |
2.3.1 资产价值基础法 |
2.3.2 收益法(市盈率模型) |
2.3.3 公式评估法一一沃斯顿模型(WestonModel) |
2.3.4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定价的方法选择 |
2.4 回购资金的来源 |
2.4.1 自有资金 |
2.4.2 债务融资 |
2.5 股份回购资金的支付 |
2.5.1 回购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和特点 |
2.5.2 影响资金支付方式选择的财务因素 |
第三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理论研究 |
3.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3.1.1 股票回购假说 |
3.1.2 对西方股票回购理论的评论 |
3.2 股份回购与公司价值 |
3.2.1 股份回购与股东财富最大化 |
3.2.2 股份回购与公司的经营绩效 |
3.2.3 股份回购与公司的资本结构 |
3.2.4 股份回购与公司股利政策 |
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及其制度比较 |
4.1 国外股份回购实践回顾 |
4.1.1 美国 |
4.1.2 日本 |
4.2 我国股份回购实践回顾 |
4.2.1 我国股份回购的早期实践 |
4.2.2 我国近期股份回购的实践 |
4.2.3 早期和近期股份回购特点的对比分析 |
4.3 国内外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 |
4.3.1 发达国家(地区)关于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 |
4.3.2 我国关于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机研究 |
5.1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背景和特点 |
5.1.1 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 |
5.1.2 上市公司大股东以股抵债 |
5.1.3 公开市场股份回购 |
5.2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的比较研究 |
5.2.1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分类描述 |
5.2.2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的比较分析 |
5.3 国内外学者关于回购动机的研究文献 |
5.3.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 |
5.3.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 |
5.4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机的实证分析 |
5.4.1 回购动机的研究假说 |
5.4.2 变量定义 |
5.4.3 多变量回归模型 |
5.4.4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5.4.5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告效应研究 |
6.1 相关文献回顾 |
6.1.1 国外文献回顾 |
6.1.2 国内文献回顾 |
6.2 研究假说 |
6.3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公告效应 |
6.3.1 研究方法 |
6.3.2 研究变量 |
6.3.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中外回购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股份回购、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J]. 赵晴,马德水,兰俊涛. 财会月刊, 2021(18)
- [2]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效应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D]. 梁韧.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回赎权条款效力研究 ——以司法裁判为视角[D]. 刘元.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4]完全市场化操作下股份回购与财富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D]. 徐思远. 浙江财经学院, 2013(07)
- [5]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健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6]中美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比较研究[D]. 田杰妲.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2)
- [7]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分析 ——以某公司为例[D]. 杨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8]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案例分析[D]. 华家蓉. 复旦大学, 2009(02)
- [9]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方式的实证研究[J]. 高燕,冯福来. 商场现代化, 2009(05)
- [10]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D]. 马明. 天津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