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Internet的证券交易系统──《鹏博网上交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川,严星宇,董铭雯[1](2020)在《券商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是我国密码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对密码分类、密码建设与使用及密码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要求使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其运营者应当使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自行或者委托商用密码检测机构开
王杰[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增长势头的减弱,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与此同时,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剧烈,国内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加之整体佣金率下滑,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大幅降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从传统的渠道营销模式向互联网财富管理模式的转型已成为国内证券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支付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投资者开始对互联网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线上理财服务且发展迅速。证券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技术等手段开展互联网营销迫在眉睫。监管部门也积极出台新政策,支持引导证券公司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转型。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了保证自身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不被外资机构取代,不被国内竞争对手击败,国内证券公司努力寻求转型、创新和发展的平衡,纷纷展开与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合作,通过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在账户、平台、产品、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为国内证券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GF证券公司是中国最早获得全营业牌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不断探索市场环境的变化,深挖客户需求以及产品、服务在客户营销拓展中的需要,积极进行“互联网+”战略布局,成为第一批布局互联网市场的证券公司。所以本文以GF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模型”对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对GF证券公司自身营销环境中影响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对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的潜在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利用本人在GF证券工作多年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存在的问题:如新开客户有效户转化率低、佣金收入下滑严重、服务产品化增收难、客户体验感不佳、客户忠诚度偏低等问题。通过对营销组合理论“4P理论”、“4C理论”、“4R理论”以及“4S理论”的对比研究,最终基于4R理论,结合GF证券自身发展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其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制定措施:建立和客户的关联、维护和客户的关系、为客户提供便利、重视客户回馈等。同时为保证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以下几点保障措施: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合作推广;推进集中运营、简化业务流程;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考核;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
肖梦黎[3](2019)在《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风险与问责分析》文中认为网络交易平台正经历着迅速崛起与超速发展,并且以席卷之势侵入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交易平台兼具企业与市场的双重属性,具有用网络效应吸引交易量、以高效的搜索匹配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等特点。交易平台需要符合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结构非中性、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直接进行交易,且交易双方退出平台的成本较高四个约束条件。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考察应该放置在交易平台动态演进的视角中进行。网络交易平台是交易平台演进过程的最新阶段,既具有交易平台的共同属性,也有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特点。交易平台采取自我规制的原因一是在于自我规制是最自然的规制形式,二是作为他者的“命令-控制型”规制在交易平台所处的行业异质性较强的新兴领域会遭遇巨大的规制难题。网络交易平台不受物理疆域的限制并具有技术上的架构优势,法律不完备与执法不足很难避免。自我规制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效减缓风险认知中的二元对立,促进被规制者的服从。使政府既达到规制目的,又无需承担规制成本与规制责任。网络交易平台自我建构了一个规范闭环,对于进入平台交易的主体均有规制效力。这也就暗合了法律多元主义的一个命题:即一定条件下,在给定的场域内,是一些非国家法的规范秩序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自我规制有助于了解社会自治的结构与机理,从而实现对回应型法的升级,使法律得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交易平台进行自我规制的初衷在于降低规制成本、消弭风险带来的偏在性,以更好地回应功能分化社会下“去中心”的规制体系。但风险是弥散且难以消灭的,风险已经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背景辐射。交易平台不但可能产生科学技术视角下的风险,即包含技术故障导致的交易异常、系统漏洞带来的数据泄露在内的技术与系统风险,也可能产生社会科学取向下可归咎于决定的风险,包含歧视性定价、搜索排名、定向广告等算法的风险,以及交易平台的失察风险与自我规制制度被滥用的风险。交易平台的自我规制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平台在自我规制的过程中建构了各种“权力”,有传统社团的刚性处罚权,也有发展到网络交易平台才逐渐兴盛的柔性“数据权”。交易平台的权力多数时候不表示为传统意义上的“压制”与“审查”,而更像是一种以“同意”为前提的,使用代码、软件、架构与协议,渗透到“最微妙的个体行为中”的权力。公民权力与平台权力互相影响;国家权力既可能被平台权力所规避,也可能型塑甚至收编平台权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平台会主动选择或被动接受不同的权力关系。交易平台利用权力建构出了“决定者”与“被决定影响者”,从而成为了各种风险产生的前提。交易平台在自我规制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交易平台、平台用户与公众间的风险沟通。平台应就自律规则的创设、修改,自律规则本身,以及自律规则的执行等方面做出说明与解释,以尝试弥合兼具专家与规制者身份的平台与公众间风险意识的鸿沟。这种说明解释义务是非强制性的,不宜由政府直接进行干预,而应由各方共同形成一种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平台进行自我设限并完善其风险沟通机制。风险沟通需要从寻求“公开”逐渐变为追求“透明”,“公开”往往和客观的点状或块状信息相联系,“透明”则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即希望通过民主理念的进入使得平台权利的运转变得清晰可见。若潜在风险演化成了实质性的损害,交易平台还需要承担强制性的“归因-课责”责任。对自我规制进行风险规制时需要考量无序成本与权力成本,继而在自我规制、司法介入与行政监管与国有化等规制方式中做出选择。具体归责要考虑到“规制总强度恒定”与不同类型交易平台中规制阶梯的存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交易平台应该综合风险控制与成本收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外部介入模式,将预防原则与回复性原则的精神渗透到规制过程中,从而在尊重自我规制、保护用户权益与推动产业创新间达到一种平衡。
王腾[4](2019)在《Z银行面向JG现货交易市场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受全球经济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已经进入到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新常态”,在新经济形态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借助互联网技术,重新创新“交易银行”产品,同时,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高效化、真实性、线上化等显着特点。伴随着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业务交易模式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也同样进行了创新变革,重新整合产品、延伸服务,以更好的形态服务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全新的金融业务。本文将以Z银行交易银行产品的发展与JG现货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变更二者相结合,探索及论述了全新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对现代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模式,首先,通过QFD分析方法得出JG交易市场的业务需求,得出JG交易市场具有现金管理、会员融资与系统安全的三个方面需求。然后,以Z银行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与JG交易所交易模式为实例,具体阐明满足JG交易市场资金管理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在基于信用评分卡模型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利用平台交易数据,对交易所会员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从而帮助实现会员线上融资。
王强[5](2019)在《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证券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券业务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伴随证券行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证券交易系统中的日志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这些日志中不仅包含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并且包含海量的客户行为信息。在传统的方式中,日志的处理是基于单点服务器,效率低、扩展性和存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更难以支持基于日志的分析处理。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开展网上证券交易业务的相关要求,证券交易系统的日志必须长期保存,用于配合监管机构查阅客户相关的交易行为和系统故障的事后排查。在此背景下,开发日志采集分析平台,实现对证券交易系统日志数据进行统一实时收集、集中存储以及查询分析,对提升监管质量和提高业务分析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功能需求。设计了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的总体架构。主要包含五个模块:日志采集模块、数据缓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索引模块和结构可视化模块。(2)针对总体架构中各模块的功能,结合实际的日志结构设计了各个模块的基础架构及业务流程,基于ELK Stack和Kafka消息队列实现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支持日志统一采集、数据缓存、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索引、数据分析及结果的可视化。(3)搭建并部署了日志分析平台的测试环境,对系统各模块进行功能与性能测试。实际运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运行性能稳定,能有效而快速的完成证券交易系统日志的采集、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大量证券交易日志的集中统一存储,并且实现日志检索告警和分析等功能,满足了实际的功能需求。
陈凯麟[6](2018)在《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传统证券业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证券行业的迅速渗透与融合,使得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出现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灵活便捷的服务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也拓展了传统证券业务的深度与广度,缩短了人们在时空上的差距,减少信息了信息不对称性,并成为各证券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当然,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其风险的复杂性及扩散性也不容小觑,从近几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屡屡公布的关于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案例事件就可见一斑。互联网证券业务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这种特点使得证券公司无法再继续沿用传统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也无法再沿用现有对传统证券业务的监管模式对其进行监管。因此,互联网证券业务给证券监管机构以及证券公司自身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其风险管理研究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与殷切的希望。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通过文献综述梳理清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由于互联网证券业务属于快速发展的创新业务,其受传统证券的路径依赖,在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行业层面的监管政策、以及证券公司自身层面的风险防范措施问题也尤为突出。为避免上述问题,如何能有效地做好我国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也是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所在。然后,本研究通过介绍风险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证券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内容,对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下文的撰写做好理论铺垫;通过对比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各自的特点,阐明了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内涵、特征及其特殊性。通过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详述,重点介绍了互联网证券业务目前采用的COSO-ERM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随后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并揭示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互联网证券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问题与现状。其次,本研究就对我国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首先,通过对美国COSO内部控制理论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发布的一些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分析,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尝试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提炼,这也是本研究最核心及最关键的内容,本人从中提炼出了影响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六大关键影响因素。而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影响提出了十三项假设。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收集和整理,经信度与效度分析后剔除不适用的测度指标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十三项假设相关性检验。经过检验,相应变量及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满足要求,且假设条件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本研究中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均已全部找到并通过检验。随后,为研究六大关键影响因素是以何种方式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进行影响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模型进行了构建和检验,通过得出的回归系数来揭示关键影响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法,就关键影响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模型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实证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市场监管、风险管理理念、公司高层监督、技术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这六项因素组成了影响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公司高层监督、技术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这四项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起到直接的助推作用,而金融市场监管与风险管理理念这两项因素通过上述四项因素间接作用于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此外,本研究创新性地以互联网证券业务交易量为监控对象,根据交易量的异常情况来判断互联网证券业务是否需要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此构建了贝叶斯风险决策推断模型。同时,以无锡地区国联证券的互联网证券交易量为研究对象进行举例模拟分析,判断其交易量是否落在正常的变化区间内。如发现有异常的,应尽快查找相关风险原因,且应适当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控。最后,本研究认为应针对互联网证券业务来积极建立双维度风险预警系统;同时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证券公司自身层面提出了构建宏观风险管理立体框架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政策建议,并提出从高层管理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声誉手段等微观层面的措施建议来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此外,通过先前的研究发现,技术管理控制为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就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构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建议,以期能为之后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好指导效用。
吴小锋[7](2017)在《基于目标导向的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繁荣。作为金融业主要投资工具之一的公募基金行业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基金行业正在不断向大资管时代前进。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使得基金业也在进行不断的变革,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越来越多针对机构投资者设计的工具正在不断诞生。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进行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为基金直销柜台开户和电话传真交易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过程繁琐、效率低下,而且可选产品有限,投资成本较高。这为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第三方代销机构提供了业务机会。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第三方代销机构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服务,这就促成了“蜂鸟”项目的诞生。“蜂鸟”系统是一款针对机构投资者设计的场外基金交易管理系统,旨在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种高效快捷的代销体验。本文以实习公司的实际项目为依托,将目标导向理论的一般流程应用到了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中,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前期的背景分析、专家访谈等资料创建出临时人物角色和工作流模型,依靠临时人物角色的工作流程来构建相应的业务场景剧本。2、通过对业务场景的需求分析,明确用户目标,进而细化出用于指导产品设计的具体产品需求。3、对产品需求进行分析整理,构建出系统的信息架构,通过定义设计原则及优先级排序、导航结构等,制作出界面的交互视觉原型。4、通过关键路径走查,给出产品的试用报告。经过项目实践,目标导向设计可以很好地指导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最终得出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达到了产品的设计目标。
张思伟[8](2016)在《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经济持续的发展,近几年富裕阶层迅速地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民众日益增强的投资理财意识。监管机构在2012年批准了证券公司代销金融理财产品业务,这使得券商获得了涉足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机会。为了发掘新客户、留住老客户,证券公司必须在自身的销售渠道上有新的突破。对于券商而言,一个好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进行客户转换,将潜在客户转为理财客户,再将理财客户进一步转化为交易客户,使证券公司的客户量源源不断增加、有持续不断且可观的开户数,在未来的券商市场布局中占据领先地位。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建设一个基于Web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利用这个平台,券商可以更好地满足新一代年轻客户的理财需求及使用习惯、可以突破原有营业部的地域限制从而扩大营销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时间、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其营销渠道的建设成本。本文首先以华鑫证券为例,讨论华鑫证券在证券行业的金融创新大背景之下,建设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必要性。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讨论华鑫证券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整体技术架构,特别是,本系统开发充分地利用了当前较为成熟且稳定的主流电子商务平台架构及搭建技术,主要有Spring MVC框架、J2EE架构和Tomcat中间件技术,有优秀的内部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维护系统的工作量和难度。系统采用了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JSON,使数据传输更加高效。本文对其关键子系统:前台的销售子系统、中台的管理子系统、后台的管理子系统等进行需求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的概述。然后,再重点分析和讨论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前台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和具体实现。其次,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主要实现的一些功能,详细分析了客户理财账户的开立、金融产品的引入、金融产品的购买、客户适当性管理与产品信息管理、后续客户服务等核心流程。本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采用B/S和C/S结合的模式,旨在搭建一个可供证券公司使用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自上线投入使用以来,给华鑫证券带来的综合效益显着,系统的稳定性良好。该系统对证券公司今后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开户数量,提高客户体验度,使得客户的黏性增强,此系统的实用价值也得到了验证。
张鹤[9](2016)在《基于WEB的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交易方式是基于营业部的现场交易,在该交易方式下,客户需要到营业部获得交易行情或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存在一些劣势,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营业部的装修与配置,客户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服务范围窄等。网上证券交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交易的不足,也是拓展业务面、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所在公司实际需求为背景,设计了一套基于B/S结构的网上证券交易系统,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自顶向下的需求分析,并做了详细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架构设计、功能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安全设计、接口设计等;然后,逐步实现设计阶段划分的账户管理、证券行情管理、资金管理、融资融券管理等七大功能模块;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系统的测试过程进行了介绍。本证券交易系统功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降低了公司日常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并能为其提供快速而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了预期的要求。
楼晓[10](2014)在《网络环境下中国证券业自律监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传统证券市场即开始向另类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对传统证券市场的结构及其监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基本属于传统证券市场,现行证券立法也缺乏对网络环境下的证券跨境交易监管的规定,尤其是跨境证券交易中具有明显优势地位的相应的证券业自律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处于空白,亟待建立。
二、面向Internet的证券交易系统──《鹏博网上交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Internet的证券交易系统──《鹏博网上交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券商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系统密码应用相关标准要求介绍 |
二、证券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需求 |
1. 证券网上交易系统概述 |
2. 密码应用需求 |
三、证券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设计 |
1. 网络和通信安全 |
2. 设备和计算安全 |
3. 应用和数据安全 |
4. 密码算法 |
四、现行证券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不足与改进建议 |
1. 密码算法配置 |
2. 国密算法应用 |
3. 密码应用下的交易系统性能 |
(2)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介绍 |
2.1 互联网背景下营销策略的概念与特点 |
2.1.1 互联网背景下营销策略的概念 |
2.1.2 互联网背景下营销策略的特点 |
2.1.3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
2.2 营销相关理论与模型介绍 |
2.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模型介绍 |
3 GF证券公司介绍及其互联网背景下经纪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GF证券公司介绍 |
3.1.1 GF证券公司简介 |
3.1.2 GF证券公司业务范围 |
3.2 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微观环境分析 |
3.2.3 GF证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的潜在机遇和威胁 |
4 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1 新开客户有效户转化率低 |
4.1.2 佣金收入下滑,服务产品化增收难 |
4.1.3 客户体验感不佳 |
4.1.4 客户忠诚度偏低 |
4.2 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银行合作没有达成良好的共识 |
4.2.2 部分服务人员和产品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 |
4.2.3 部分客户服务工作没有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
4.2.4 缺乏系统的营销服务管理体系 |
5 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制定目标 |
5.2 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策略制定的思路与方法 |
5.3 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制定措施 |
5.3.1 建立和客户的关联 |
5.3.2 维护好和客户的关系 |
5.3.3 为客户提供便利 |
5.3.4 重视客户回馈 |
6 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合作推广 |
6.2 推进集中运营,简化业务流程 |
6.3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考核 |
6.3.1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
6.3.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6.3.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6.4 加强风险控制管理 |
6.4.1 交易系统安全维护 |
6.4.2 违规交易监控 |
6.4.3 员工合规执业监督 |
6.4.4 加强投资者教育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风险与问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择自我规制的交易平台 |
第一节 交易平台的含义与演变史 |
一、四重约束条件下的交易平台 |
二、交易平台的演变史 |
三、交易平台与网络交易平台 |
四、交易平台的功能与特点 |
第二节 自我规制的含义与分类 |
一、规制的概念与分析进路 |
二、自我规制的含义 |
三、交易平台的自我规制 |
第三节 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现实原因 |
一、法律真空与法律不完备 |
二、从资源竞争到规制竞争的需要 |
三、成本低廉与高参与度的优势 |
第四节 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正当性基础 |
一、自我规制可以消弭风险带来的偏在性 |
二、“去中心化”的规制发展为自我规制提供了可能 |
三、功能分化社会对于自我规制的尊重 |
第二章 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风险 |
第一节 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
一、风险话语的流变 |
二、科学技术取向下的风险——概率的风险 |
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风险——决定的风险 |
第二节 交易平台的自身风险 |
一、技术故障与系统故障的风险 |
二、定向算法引发的风险 |
三、平台垄断:真的风险还是被虚构的风险 |
第三节 交易平台的规制风险 |
一、审核不足导致的失察风险 |
二、自我规制目标未实现产生的制度风险 |
三、涉及与政府治安管理衔接的规制风险 |
第四节 交易平台自我规制产生风险的原因 |
一、双重角色带来的利益冲突 |
二、规制能力与规制责任的不匹配 |
第三章 交易平台自治与他治间的互动 |
第一节 自我规制的核心:平台权力 |
一、权力概念的变迁:从“统治”到“互动” |
二、权力的核心要素:不对称的控制能力与资源占有 |
三、权力主体的扩展:从国家到私主体 |
第二节 刚性权力:交易规则中的处罚权 |
一、交易平台处罚权的种类 |
二、交易平台处罚权的权力来源及性质 |
三、交易平台如何实现处罚权 |
第三节 柔性权力:隐微的数据“权” |
一、平台数据的类型变迁 |
二、关于数据的两个悖论:保护隐私和获得更完备的服务 |
三、交易平台建构的“数据权” |
第四节 平台权力与公民私权力的互动 |
一、消费者评价的设立初衷:降低事后交易成本 |
二、消费者评价的影响:塑造了“信誉”的价值 |
三、权力生成:对消费者评级的规范与操纵 |
第五节 平台权力与政府公权力的互动 |
一、平台规范对国家权力的排除 |
二、国家权力对平台权力的型塑 |
三、国家权力对平台权力的收编 |
第四章 风险沟通:实现公众对交易平台的问责 |
第一节 :风险、问责与公众参与 |
一、责任与问责 |
二、风险为问责提供了界定标准 |
三、依据风险的问责对公众参与的呼唤 |
第二节 公众对交易平台进行问责的内容与限度 |
一、区分公开与透明 |
二、风险沟通的具体要求 |
第三节 公众与交易平台间的风险沟通图谱 |
一、规则是否存在以及用户知晓规则的可能性 |
二、是真的知道还是仅仅点击了“同意”? |
三、用户如果明确知晓相关规则,是否参与了规制的制定与修改? |
四、对交易平台说明与解释“责任”履行的评述 |
第四节 交易平台主动进行的风险沟通及其效果 |
一、规则制定阶段的公众参与:规则众议院 |
二、规则执行阶段的公众参与:大众评审制度 |
三、交易平台主动沟通的效果及问题述评 |
第五章 划界与制裁:政府公权力对交易平台的问责 |
第一节 对自我规制的规制:迈向被规制之路? |
一、交易平台中的规制阶梯 |
二、从自我规制到规制自我规制:交易平台的制度推演 |
三、行政监管还是司法介入?对交易平台的规制选择 |
第二节 针对平台自身行为产生的风险进行归责 |
一、系统故障、交易异常等风险引发的归责问题 |
二、定向算法的风险引发的归责问题 |
三、风险规制路径:预防原则的修正性适用 |
第三节 对交易平台的规制行为进行的归责 |
一、规制过度引发的归责 |
二、规制不足引发的归责:“规制总强度恒定”理论 |
三、自我规制产生的新型风险引发的归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Z银行面向JG现货交易市场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总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交易银行的业务价值研究 |
2.2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研究 |
2.3 关于大宗商品的运营模式及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 |
2.4 基于线上交易平台融资模式的研究 |
第3章 基于QFD需求分析法下JG交易系统需求分析 |
3.1 QFD软件需求分析方法论 |
3.1.1 面向客户的软件需求 |
3.1.2 QFD质量功能展开的相关概念 |
3.1.3 QFD在需求分析时的应用过程 |
3.2 JG交易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JG系统交易模式简介 |
3.2.2 用户与角色矩阵 |
3.2.3 角色与使用案例矩阵 |
3.2.4 非功能需求与使用案例矩阵 |
3.3 JG交易系统的需求分析质量屋 |
第4章 Z银行对JG交易系统现金管理的服务模式 |
4.1 账户结构方案设计 |
4.1.1 Z银行交易银行产品账户结构分析 |
4.1.2 账户结构设计及其优势 |
4.2 支付结算方案设计 |
4.2.1 JG现货交易市场交易流程 |
4.2.2 Z银行交易银行产品针对交易市场提供的主要功能 |
4.2.3 面向JG交易模式的结算服务方案 |
4.2.4 资金结算特点及优势 |
4.3 交易安全性设计 |
4.3.1 JG现货交易市场交易模式安全性分析 |
4.3.2 满足业务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
4.3.3 系统技术实施安全性上分析 |
第5章 Z银行对JG平台会员融资风险评估的服务模式 |
5.1 基于交易数据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的背景 |
5.1.1 符合中小企业风险判断标准,帮助商业银行回归经营本质 |
5.1.2 基于交易数据建立信用评分卡是实现线上融资的风控新手段 |
5.1.3 基于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迎合国家监管政策 |
5.2 信用评分卡建模方法论 |
5.2.1 信用评分卡基本概念及构建流程 |
5.2.2 证据权重WOE和信息值IV |
5.2.3 构建评分卡 |
5.3 基于交易数据建立信用评分卡的创新内容 |
5.3.1 创新的基础及条件 |
5.3.2 创新的目标 |
5.3.3 基于交易数据构建信用评分卡的创新点 |
5.4 风险信息的分类与风控数据的获取 |
5.4.1 获取交易数据与风险信息的基础 |
5.4.2 交易过程中体现的风险信息 |
5.4.3 交易平台上获取的数据类型与数据获取方式 |
5.5 信用评分卡的开发与应用 |
5.5.1 信用评分卡的开发过程 |
5.5.2 基于交易数据构建信用评分卡示例 |
5.5.3 信用评分卡应用结果 |
5.5.4 基于信用评分模型下线上融资流程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消息队列技术 |
2.1.1 消息队列概述 |
2.1.2 消息队列的传输模型 |
2.2 正则表达式技术 |
2.3 Lucene简介 |
2.4 Elasticsearch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证券交易系统概述 |
3.1.2 证券交易系统日志统计分析 |
3.1.3 需求概述 |
3.1.4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模块设计 |
3.3.1 日志采集模块设计 |
3.3.2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
3.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4 数据存储索引模块设计 |
3.3.5 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 |
3.4 系统数据流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日志结构分析 |
4.1.1 TDX网上交易系统日志格式分析 |
4.1.2 防火墙日志格式解析 |
4.2 采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TDX网上交易系统日志采集设计与实现 |
4.2.2 防火墙日志采集设计与实现 |
4.3 数据缓存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缓存模块的数据写入 |
4.3.2 数据缓存模块的数据存储 |
4.3.3 数据缓存模块的数据读取 |
4.3.4 数据缓存模块的实现 |
4.4 数据处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1 TDX网上交易系统数据处理与实现 |
4.4.2 防火墙日志处理与实现 |
4.5 数据存储索引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5.1 Elasticsearch集群设计 |
4.5.2 Elasticsearch索引设计 |
4.5.3 Elasticsearch数据聚合分析的实现 |
4.6 数据可视化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6.1 交易日志查询分析 |
4.6.2 日志检测告警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部署与测试 |
5.1 平台部署 |
5.1.1 硬件环境部署 |
5.1.2 软件环境部署 |
5.1.3 平台整体集群部署 |
5.2 平台功能测试 |
5.2.1 日志检索功能测试 |
5.2.2 日志分析功能测试 |
5.2.3 日志检测告警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及监控测试 |
5.3.1 数据缓存模块监控测试 |
5.3.2 Elasticsearch监控测试 |
5.3.3 Logstash监控测试 |
5.3.4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风险的要素 |
2.1.3 风险管理的定义 |
2.1.4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5 风险评估的原理与主要方法 |
2.1.6 证券公司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与风险评估方法 |
2.2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 |
2.2.1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定义、分类 |
2.2.2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
2.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 |
2.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的定义 |
2.3.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分类 |
2.3.3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相比的新特点 |
2.3.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
2.4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模式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国内外权威机构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框架 |
3.1.1 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关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 |
3.1.2 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内部控制框架 |
3.1.3 中国证券业协会(SAC)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
3.1.4 基于ICOSO、COSO与SAC提炼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框架 |
3.2 国外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经验 |
3.2.1 国外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
3.2.2 国外证券公司监管环境 |
3.3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3.3.1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现状 |
3.3.2 国家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相关的法律规范发布情况 |
3.3.3 行业监管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监管现状 |
3.3.4 证券公司自身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
3.3.5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4.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区别 |
4.1.1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特征 |
4.1.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特征 |
4.1.3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特点不同 |
4.1.4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不同 |
4.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架构分析 |
4.2.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识别 |
4.2.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计量 |
4.2.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控制 |
4.2.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监测 |
4.2.5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 |
4.2.6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文化 |
4.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 |
4.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 |
4.3.2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内容的识别 |
4.3.3 基于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规范文件的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
5.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机理模型构建 |
5.1.1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的释义 |
5.1.2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假设条件提出 |
5.1.3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2 量表的设计 |
5.2.1 金融市场监管测度量表 |
5.2.2 风险管理理念测度最表 |
5.2.3 互联网证券业务公司高层监督测度量表 |
5.2.4 互联网证券业务技术管理控制测度量表 |
5.2.5 互联网证券业务法律风险管理测度量表 |
5.2.6 互联网证券业务声誉风险管理测度量表 |
5.2.7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识别测度量表 |
5.2.8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计量测度量表 |
5.2.9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控制测度量表 |
5.2.10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监测测度量表 |
5.2.1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测度量表 |
5.2.1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文化测度量表 |
5.3 问卷的设计 |
5.3.1 问卷内容设计 |
5.3.2 问卷预试与调整 |
5.4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
5.4.1 信度分析法 |
5.4.2 效度分析法 |
5.4.3 相关分析法 |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5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实证检验 |
6.1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
6.1.1 样本抽样对象及方法 |
6.1.2 调研的实施 |
6.1.3 问卷的回收和确认 |
6.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量表检验 |
6.2.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信度分析 |
6.2.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效度分析 |
6.3 研究变量基本情况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
6.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动力源整体描述 |
6.3.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变量整体描述 |
6.3.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变量整体描述 |
6.3.4 互联网证券业务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6.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
6.4.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5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线性回归模型检验 |
6.5.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
6.5.2 JRJG&FXLN线性回归模型 |
6.5.3 JRJG&FXLN&KIF线性回归模型 |
6.5.4 JRJG&FXLN&KIF&RM线性回归模型 |
6.5.5 线性回归模型变量关系讨论 |
6.6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检验总结 |
6.6.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题项说明 |
6.6.2 主要研究变量具体情况描述 |
6.6.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受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 |
6.7 基于贝叶斯决策推断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 |
6.7.1 贝叶斯决策的理论原理 |
6.7.2 贝叶斯决策风险推断模型 |
6.7.3 贝叶斯决策风险预警实际举例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
7.1 构建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体系 |
7.1.1 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情况 |
7.1.2 建立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体系 |
7.2 构建宏观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立体框架 |
7.2.1 国家层面政策措施 |
7.2.2 行业层面政策措施 |
7.2.3 证券公司自身层面措施 |
7.3 运用微观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手段 |
7.3.1 基于高管层管理手段的管理 |
7.3.2 基于技术手段的管理 |
7.3.3 基于法律手段的管理 |
7.3.4 基于声誉手段的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二: 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抽样范围与抽样对象情况统计 |
致谢 |
(7)基于目标导向的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 |
1.1.2 机构投资者 |
1.1.3 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市场参与者 |
1.1.4 基金投资的主要渠道及特点 |
1.1.5 课题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金投资交易系统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2 与目标导向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标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与研究思路 |
1.5.1 章节安排 |
1.5.2 研究思路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定义 |
2.1.1 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概述 |
2.1.2 传统机构基金交易模式 |
2.2 目标导向设计理论概述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目标的识别 |
2.2.3 目标导向设计的一般流程 |
2.3 基于目标导向的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 |
3.1 项目介绍 |
3.2 非功能需求 |
3.3 用户目标的获取 |
3.3.1 用户研究 |
3.3.2 竞品分析 |
3.3.3 创建临时人物角色 |
3.3.4 人物角色的优先级 |
3.3.5 创建工作流模型 |
3.3.6 构建业务场景剧本 |
3.4 需求分析 |
3.5 功能细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 |
4.1 定义外形因素 |
4.2 设计原则及优先级排序 |
4.3 信息架构 |
4.4 主要交互流程图 |
4.5 界面原型设计 |
4.5.1 导航结构设计 |
4.5.2 原型设计 |
4.5.3 权限设计 |
4.6 视觉设计 |
4.6.1 色彩的选取 |
4.6.2 界面主体框架设计 |
4.6.3 高保真视觉原型 |
4.7 最终方案 |
4.8 产品试用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整体流程图 |
附录2: 蜂鸟产品规划表 |
附录3: 产品试用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
1.2 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关键技术介绍 |
2.1 Spring MVC框架 |
2.1.1 Spring框架的组成 |
2.1.2 Spring MVC |
2.2 JSON数据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整体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分析 |
3.2.1 用户管理模块分析 |
3.2.2 产品管理模块分析 |
3.2.3 理财交易模块分析 |
3.2.4 账户中心模块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4 系统整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整体业务流程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2 产品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3 理财交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4 账户中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部署 |
5.1 测试目的 |
5.2 系统环境的配置 |
5.2.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5.2.2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3 功能测试及结果 |
5.3.1 测试用例设计 |
5.3.2 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
5.3.3 测试结果 |
5.4 工具测试及结果 |
5.5 性能测试及结果 |
5.6 系统部署与实施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WEB的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关键技术 |
2.1 J2EE开发技术 |
2.2 SSH框架技术 |
2.3 B/S结构 |
2.4 WEB服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1.1 账户管理需求分析 |
3.1.2 证券行情管理需求分析 |
3.1.3 资金管理需求分析 |
3.1.4 证券资讯查询管理需求分析 |
3.1.5 证券委托交易管理需求分析 |
3.1.6 融资融券管理需求分析 |
3.1.7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性能需求 |
3.2.2 可扩展性需求 |
3.2.3 稳定性需求 |
3.2.4 实用性需求 |
3.2.5 安全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4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设计概述 |
4.5.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5.3 数据表设计 |
4.6 接口设计 |
4.7 安全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账户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1 账户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1.2 账户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 证券行情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证券行情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2.2 证券行情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3 资金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资金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3.2 资金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4 证券资讯查询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证券资讯查询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4.2 证券资讯查询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5 证券委托交易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5.1 证券委托交易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5.2 证券委托交易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6 融资融券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6.1 融资融券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6.2 融资融券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7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7.1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7.2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述 |
6.2 测试步骤 |
6.3 测试环境和工具 |
6.4 测试用例 |
6.4.1 功能测试 |
6.4.2 性能测试 |
6.5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面向Internet的证券交易系统──《鹏博网上交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券商网上交易系统密码应用方案研究[J]. 赵川,严星宇,董铭雯. 中国金融电脑, 2020(06)
- [2]互联网背景下GF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杰. 西南大学, 2020(01)
- [3]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风险与问责分析[D]. 肖梦黎.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Z银行面向JG现货交易市场服务模式研究[D]. 王腾. 天津大学, 2019(06)
- [5]证券交易系统日志采集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6]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陈凯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基于目标导向的机构基金交易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吴小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 [8]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思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基于WEB的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鹤.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10]网络环境下中国证券业自律监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 楼晓. 证券法苑,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