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个特点

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个特点

一、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军[1](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陈泽[2](2020)在《面向服务的防空作战云体系建模与组合选择》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作战云”成了军事研究领域的热点词。作战云系统作为体系(System of System,So S)在军事的典型应用,也具有体系的庞大性和异构性等特点,为实现体系内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对作战云系统的研究应该先从顶层架构开始,将其体系建模工作做好。服务组合选择是为了提升作战体系能力,确保作战体系在完成作战任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大效能。因此对作战云系统的体系建模和组合研究很有意义。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具有服务松耦合、按需分配、可组合等优点,很好地契合了作战云的资源等人和分散服务集中使用等要求,但SOA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缺乏指导其具体落地的框架。针对此问题,本文以美国国防部的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框架为基础,结合面向服务思想,以能力需求、作战活动、服务功能、系统功能为主线来对体系结构进行建模,结合视图模型间的约束关系开发了面向服务的作战云体系结构建模框架,以此指导作战云体系建模。在案例章,以防空作战云体系为例,给出了防空作战云的部分视图模型。为提升作战云的作战效能,研究了面向体系能力的云服务组合选择问题。首先描述了云服务的数学模型,提炼出云服务的Qo S评价指标,同时引入效用函数来作为云服务选择依据。由于组合选择问题是一种典型的优化问题,本文建立了描述此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并引入狼群算法,求解最优组合。在案例章给出了防空作战云体系中组合选择的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建模框架能够有效地指导作战云系统建模,组合选择的研究对作战系统效能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张毅[3](2019)在《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东[4](2019)在《东北地区现代营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兵者,战、守、迁,皆施于营垒。”营区作为屯兵、练兵的主要场所,其规划设计被历代兵家所重视。一个完整的基地化现代营区可以划分为两大功能区域,即军事行政区和家属生活区。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军事行政区的规划设计。按照要素构成划分,军事行政区可以分为营房土地、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和智能信息等四大要素系统。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营区这个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源生要素之一。建国初期至今,我军营区建设经历了“干打垒”式的一代营区、“山散洞”式的二代营区、“制式化”的三代营区等三个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新军事革命徐徐展开,军事领域呈现多元、多维、多极、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现代战争需求倒逼营区建设与发展的现代化。营区的“现代化”成为时代所趋、发展所需。因此,我军营房工作必须紧贴现代战争需求,将“现代化理念”在营区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起来,将营区和营房规划设计成平时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依托、战时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发挥和参战力量生存提供保障的准备战争、服务战争、保障战争的基础和平台。秉承这一理念,本文针对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军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现代营区规划设计理论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以保障官兵日常生活为重点的规划设计思路,将提升现代战争保障能力作为营区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准备战争、服务战争、保障战争”作为现代营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提升现代战争保障能力的视角,选取营房土地、道路交通、绿化景观、智能信息等四大要素系统,通过深入分析既有营区存在的一系列与现代战争需求不相符合的矛盾问题,研究探讨如何在规划设计中落实保障能力标准,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设计对策,按照“服务作战、功能完备、坚固耐用、信息智能、绿色环保、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把战备观念、军事功能等要素全面融入到营房土地、道路交通、绿化景观、智能信息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以期能对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军新型营区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晓鹏[5](2018)在《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选择敌方作战体系的节点进行打击,以较少损伤取得胜利是普遍认同的作战制胜机理。目标情报则是选择敌方节点、匹配合适武器、评估毁伤效果的重要依据,其全面、持续、实时的侦察、共享与利用是信息化战争中正确作战决策和合理使用武器的重要保证。纵观冷战后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美军将目标选择与打击视为作战的核心工作,目标物理特征、功能作用、打击效果等相关情报成为情报机构搜集与研判的重点任务。高技术局部战争促使美军在目标选择、目标判定至效果评估各环节的情报工作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目标情报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研究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第二章,梳理目标、目标工作、目标情报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情报工作的概念,并阐述美军目标情报工作发展历程与地位作用。第三章,分析阐述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支援力量及组织实施。第四章,归纳总结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特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一章,在前文基础上,得出对我军目标情报工作建设发展的有益启示。

杨荣国[6](2017)在《“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创造性形成的、全方位推进中国与欧亚非各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一种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多边跨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致力于欧亚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欧亚非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欧亚非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欧亚非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宏大区域合作倡议,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并获得了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诸多疑虑和误解,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可以说,疑虑与不信任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如何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与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成败的关键。面对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误解和责难,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改变国际公众心目中一国国家形象定位、培养国际公众对一国的好感、对该国国家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其政策的支持的外交努力,应该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调动国内各类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和实施以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为内涵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鲜活地展示、宣介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以增进“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以及赢得更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本文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结合中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战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构成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新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集中阐释了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发展历程与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以及兴起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理论维度、理论范式、构成要素与运行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主要概述了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提出背景和战略意义,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概述与展望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对于营造“一带一路”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夯实“一带一路”社会民意基础、应对和缓解中国崛起困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三章主要从主体对象、战略内涵、目标任务、核心理念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四章主要从现实基础、挑战障碍和影响因素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明确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所拥有的资源与优势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第五章主要结合“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实施环境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探讨,包括明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确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安排、选择“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开展形式、制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体系;第六章主要探寻了“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丰富“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拓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策布局、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

王启亮[7](2014)在《国家安全视野下的现代武警战略——起源、职能和走向》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安全是国家建设的必要前提,没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政权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武装警察部队,既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武警脱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6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逐步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风险和挑战并存。全面改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危险,新形势对武警部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化武警"已成为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构成要件,必须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来看待武警部队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牛文生,王乐[8](2012)在《机载计算技术的新进展》文中提出分析了未来信息化技术对航空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机载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国际的最新研究情况,包括跨平台分布式计算系统、分布式综合化模块化结构、高组装/功率密度技术、多核处理器应用、高安全机载操作系统、高安全无线网络等,进行了总结,对国内机载计算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晴昀,陈蓓,李海鸿,兰俊杰[9](2012)在《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网络战运用探析》文中提出立足于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参战武器装备,着眼网络战运用情况,探讨了多国联军网络中心化指挥、对地面防空网打击、战场无线网络渗透(包括舒特计划)和互联网攻击等网络战行动的特点和效果,分析了作战双方的网络战能力。

温丽娟[10](2011)在《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文中提出“帝国主义”一词由来已久。一百年前,帝国主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与反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机会主义、改良主义、修正主义者激烈争论的焦点。帝国主义相关理论从20世纪初至今,探讨不断,内容不断更新。帝国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并且与国际形势有着紧密联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着述在当时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下应运而生。他们针对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的原因、帝国主义的特征、帝国主义的实质等世界各国特别是无产阶级关注的问题进行阐述,他们在研究、分析、吸收和批判下完成了这些着作,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如今,在世界纷繁复杂的21世纪,“新帝国主义”仍是东西方国家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尤其在西方学术界,更是左翼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梳理,对帝国主义产生、发展、现状的内在基本规律进行了再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及其表现形态、意识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并通过对传统帝国主义与新帝国主义之间的差异与本质比较分析,从深层次上剖析了经济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以新帝国主义的典型代表——美国帝国主义从其产生、特点及兴衰与终结进行批判分析,揭示了新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必将衰落的原因。论文指出,新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相比,新帝国主义更具垄断性、排他性、侵略性与扩张性,但帝国主义终究是要走向衰落的。在此基础上,对异质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体系、异质性的外交战略进行归纳提炼后,提出了中国应对新帝国主义挑战的现实选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变动下,要继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要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民族发展进步。保持大国的心态,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这样,中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国际地位,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发挥重大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才能真正有保证,中华民族追求的真正的公平、公正、和平的美好生活才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本文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论。主要是对考茨基、列宁、布哈林、卢森堡关于帝国主义论的研究分析和解读,对帝国主义的含义、帝国主义本质、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帝国主义未来的预测等问题的解读。梳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论,为研究新帝国主义理论提供科学的指导。第三章,论述了西方新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对霍布森与希法亭为代表的古典帝国主义论进行分析,对21世纪以大卫·哈维、艾伦·伍德、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理论的解析,以此,对新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从涵义、特点、实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现代帝国主义表现形态及其实质之分析。本章对经济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四种新帝国主义的表现形态进行详细分析。论文论述了经济帝国主义在虚拟经济领域及实体经济领域的表现。军事帝国主义表现在军事同盟与军事联合、军事实力的扩张以及发动的战争。政治帝国主义则是新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的政治输出及谋求霸权,谋求建立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所谓国际“新”秩序。文化帝国主义表现在文化输出,包括理论与大众文化,“软实力”的侵略。第五章,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典型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批判。政治文化支配着人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为了论证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合法性,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与辩护,为帝国主义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说明,本章对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霸权稳定论、普世价值论、人权无国界论等西方典型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并揭露其实质所在。第六章,作为典型帝国主义的美国帝国主义进行分析。一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所谓的新帝国主义就是指美国,本文把美国为作为新帝国主义的典型代表来对待,而不是全部。论文对美帝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以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必将衰落的原因进行阐释分析。第七章,新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新帝国主义国家有许多差异,中国遵循与时俱进、独立自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新帝国主义的制约下,要增强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大国心态。

二、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面向服务的防空作战云体系建模与组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面向服务的作战云体系结构建模框架开发
    2.1 SOA与作战云
    2.2 DoDAF与面向服务设计框架
    2.3 视图模型约束关系
    2.4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建模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体系能力的云服务组合选择
    3.1 问题描述
    3.2 作战云服务的QoS评价指标
    3.3 作战云服务组合模型
    3.4 组合选择智能算法
    3.5 本章小结
4 示例分析
    4.1 防空作战云体系建模
    4.2 作战云服务组合选择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后期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东北地区现代营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传统营区
        1.2.2 现代营区
        1.2.3 营区规划
        1.2.4 营区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简析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现代营区建设特征
        2.1.1 功能完备
        2.1.2 安全防护
        2.1.3 信息智能
        2.1.4 生态节约
        2.1.5 军营文化特色鲜明
    2.2 现代营区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营区”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
        2.2.2 “可持续营区”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
        2.2.3 “数字化营区”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
    2.3 现代营区典型案例
        2.3.1 某部新建营区
        2.3.2 某部储备营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营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东北地区营区建设历史沿革
        3.1.1 “简易式”的一代营区
        3.1.2 “山、散、洞”式的二代营区
        3.1.3 “制式化”的三代营区
        3.1.4 “现代化”的四代营区
    3.2 东北地区军事地理环境
        3.2.1 自然地理环境
        3.2.2 社会地理环境
    3.3 东北地区营区现实问题
        3.3.1 营房用地系统
        3.3.2 道路交通系统
        3.3.3 绿化景观系统
        3.3.4 智能信息系统
    3.4 基于传统与现代对比的东北地区营区问题剖析
        3.4.1 理念剖析
        3.4.2 功能剖析
        3.4.3 文化剖析
        3.4.4 技术剖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现代营区规划设计
    4.1 营房用地系统
        4.1.1 营区基地的合理化选址
        4.1.2 营房土地的“三集化”利用
    4.2 道路交通系统
        4.2.1 基本构成要素
        4.2.2 规划设计原则
        4.2.3 体系设计
    4.3 绿化景观系统
        4.3.1 基本构成要素
        4.3.2 规划设计原则
        4.3.3 体系设计
    4.4 智能信息系统
        4.4.1 基本内涵
        4.4.2 规划原则
        4.4.3 体系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概述
    2.1 核心概念辨析
        2.1.1 目标的概念
        2.1.2 目标工作的概念
        2.1.3 目标情报的概念
        2.1.4 目标情报工作的概念
    2.2 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独立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2.2 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2.2.3 成熟阶段——冷战结束以来
    2.3 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地位作用
        2.3.1 制定合理作战计划的重要支撑
        2.3.2 发挥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基础
        2.3.3 促进装备研制发展的重要牵引
        2.3.4 评估战斗毁伤效果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支援力量及组织实施
    3.1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支援力量
        3.1.1 国防部情报支援力量
        3.1.2 非国防部情报支援力量
    3.2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组织实施
        3.2.1 聚焦作战任务目的,制定周密计划
        3.2.2 综合运用侦察手段,全面侦控目标
        3.2.3 科学系统分析目标,提供优质情报
        3.2.4 全面评估目标毁伤,完善搜集需求
第四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
    4.1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
        4.1.1 战前准备上的全面性
        4.1.2 侦察手段上的综合性
        4.1.3 作战运用上的融合性
        4.1.4 过度依赖技术的脆弱性
    4.2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
        4.2.1 目标情报工作与作战将更趋一体化
        4.2.2 目标情报范畴将更趋于泛化
        4.2.3 目标毁伤评估地位将更加突出
        4.2.4 目标情报分析将更趋智能化和专业化
第五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对我的启示
    5.1 加强目标情报工作理论研究
        5.1.1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揭示本质规律
        5.1.2 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紧贴实战需求
        5.1.3 创新前瞻理论研究,促进建设发展
    5.2 构建目标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5.2.1 构建联合情报机构,实现目标情报融合
        5.2.2 统一情报数据标准,提高分发共享效率
        5.2.3 注重平时资料积累,完善目标数据库
    5.3 完善目标情报侦察预警体系
        5.3.1 灵活实施情报力量组网,构建多层次目标监控网
        5.3.2 综合运用多种侦察手段,建立全方位情报搜集模式
        5.3.3 建立高效情报分析模式,提高目标情报使用效率
        5.3.4 采用共享式情报分发模式,实现目标情报全维感知
    5.4 强化目标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5.4.2 依托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5.4.3 紧贴岗位培训多能技术型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五、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共外交及其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二、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三、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动力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
        一、公共外交的理论维度
        二、公共外交的理论范式
        三、公共外交的构成要素与运行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共外交
    第一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后寻求国际承认的公共外交
        二、改革开放后服务经济建设的公共外交
        三、冷战结束后强调和平发展的公共外交
        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理念与方略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共外交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
        三、国际社会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
        四、中国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
第三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主体对象
        一、主体选择: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体
        二、对象确定:域内外国家公众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内涵
        一、传播丝路文化
        二、传递丝路友谊
        三、讲好丝路故事
        四、弘扬丝路精神
    第三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任务
        一、短期目标:消除疑虑误解、提升 “一带一路”认同
        二、中期目标:夯实社会民意基础、增进各国战略互信
        三、长期目标:强化共同体意识、化解中国崛起困境
    第四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
        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理念
        二、开放包容、互鉴互融的文明共同体理念
        三、复兴发展、互存互荣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四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
    第一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中国外交思想与理论的创新与丰富
        二、实践基础: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拓展与深化
        三、资源基础:硬实力与软实力资源的潜能与优势
        四、经验借鉴:国外公共外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挑战障碍
        一、中国崛起的结构性矛盾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三、国际舆论的歪曲与抹黑
        四、域内外大国的干涉与影响
        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挑战
        六、国民素质与外交素养偏低
    第三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影响因素
        一、国内支撑体系的有效性
        二、文化与文明间的融合度
        三、域内外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
        四、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地缘形势
第五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
        一、机构设置与定位
        二、隶属关系与层级
        三、权责分配与分工
        四、组织运行与管理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安排
        一、主题形象策略
        二、信息传播策略
        三、公关营销策略
        四、人文交流策略
        五、危机管控策略
    第三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形式选择
        一、媒体网络公共外交
        二、文化宗教公共外交
        三、跨国企业公共外交
        四、对外援助公共外交
        五、华人华侨公共外交
    第四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的理论依据
        二、效果评估的方法技术
        三、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四、效果评估的过程控制
第六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构建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
        一、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战略
        二、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创新
        三、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
        四、 “一带一路”意见领袖培养
    第二节 丰富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
        一、政府公关:政府主导下的公关外交
        二、游说外交: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公关外交
        三、委托外交:非政府部门的公关外交
        四、战略沟通:项目运作下的公关外交
    第三节 拓展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
        一、教育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技医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体育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推进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策布局
        一、针对域内大国公众的公共外交
        二、针对域外大国公众的公共外交
        三、针对域内中小国家公众的公共外交
        四、针对域外中小国家公众的公共外交
    第五节 加强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
        一、高层磋商机制
        二、交流对话机制
        三、整合引导机制
        四、人才培养机制
        五、投入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国家安全视野下的现代武警战略——起源、职能和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保卫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组建与演变
(三) 中国武警的主要特点

(8)机载计算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化技术持续推动航空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进步
2 机载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跨平台实时分布式计算系统
    2.2 分布式综合化模块化结构
    2.3 高组装/功率密度技术
    2.4 面向航空的多核处理器/DSP应用技术
    2.5 高安全的机载操作系统技术
    2.6 面向航空的高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3 小结

(9)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网络战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多国联军参战装备情况分析
2 空袭利比亚网络战行动分析
    1) 联军指挥情报支援体系网络中心化
    2) 联军对利比亚通信网实施火力摧毁
    3) 联军对利比亚雷达网实施硬摧毁
    4) 美军可能对利比亚进行了舒特攻击
    5) 联军对利比亚战场无线网络进行渗透和攻击
    6) 联军利用互联网对利比亚进行黑客攻击和心理威慑
3 作战双方网络战能力分析
    1) 美军网络战能力分析
    2) 利比亚网络战能力分析
4 结束语

(10)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特色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帝国主义论
    2.1 考茨基的帝国主义论
        2.1.1 何为“帝国主义”
        2.1.2 考茨基帝国主义的本质论
        2.1.3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
        2.1.4 布哈林对“超帝国主义”的批判
        2.1.5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的批判
    2.2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2.2.1 列宁的帝国主义本质论
        2.2.2 列宁的帝国主义特征论
        2.2.3 帝国主义与战争
        2.2.4 关于帝国主义未来之判断
    2.3 布哈林的帝国主义论
        2.3.1 “政策”论帝国主义理论
        2.3.2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论
        2.3.3 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
        2.3.4 帝国主义生成的必然性
        2.3.5 帝国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
    2.4 卢森堡的帝国主义论
        2.4.1 关于“第三”市场理论
        2.4.2 关于帝国主义阐述
        2.4.3 关于帝国主义未来之判断
第3章 西方新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1 古典帝国主义论
        3.1.1 霍布森:“消费不足”与帝国主义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帝国主义”理论
    3.2 21 世纪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探索
        3.2.1 大卫?哈维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
        3.2.2 埃伦·M.伍德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
        3.2.3 麦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
    3.3 新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之比较分析
        3.3.1 新帝国主义的涵义
        3.3.2 新、旧帝国主义的差异
        3.3.3 新、旧帝国主义的共同实质
第4章 当代帝国主义表现形态及其实质
    4.1 经济帝国主义
        4.1.1 经济帝国主义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表现形态
        4.1.2 经济帝国主义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表现形态
    4.2 军事帝国主义
        4.2.1 军事同盟与军事联合
        4.2.2 军事硬实力的强化
        4.2.3 战争——军事帝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4.3 政治帝国主义
        4.3.1 新帝国主义的政治输出与谋求霸权
        4.3.2 新帝国主义与国际政治旧秩序
    4.4 文化帝国主义
        4.4.1 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
        4.4.2 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及实质
        4.4.3 冷战前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嬗变
第5章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典型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批判
    5.1 历史终结论
        5.1.1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
        5.1.2 历史终结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质
        5.1.3 西方学者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
    5.2 民主和平论
        5.2.1 民主和平论主要观点
        5.2.2 民主和平论的理论渊源及产生背景
        5.2.3 民主和平论的实质
    5.3 霸权稳定论
        5.3.1 霸权稳定论的概念及其背景
        5.3.2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观点
        5.3.3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5.3.4 霸权稳定论的实质
    5.4 普世价值论
        5.4.1 普世价值的内涵
        5.4.2 普世价值论的工具——民主
        5.4.3 新帝国主义普世价值论的实质
    5.5 人权无国界论
        5.5.1 “人权”与“国界”的涵义
        5.5.2 人权无国界论的干涉主义实质
第6章 典型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批判
    6.1 美国帝国主义的产生
        6.1.1 美国帝国主义产生的背景
        6.1.2 美国帝国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6.2 美国帝国主义的特点
        6.2.1 冷战前美国帝国主义特点
        6.2.2 冷战期间美国帝国主义特点
        6.2.3 冷战后美帝国主义特点
    6.3 美国帝国主义的兴衰与终结
        6.3.1 战后美国帝国主义的国际实践
        6.3.2 美国帝国主义面临的问题
        6.3.3 美国帝国主义发展趋势
第7章 新帝国主义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发展战略抉择
    7.1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视阈中的新帝国主义
        7.1.1 异质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体系
        7.1.2 异质性的外交战略
    7.2 中国应对新帝国主义的实践选择
        7.2.1 新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战略
        7.2.2 中国的国际战略转型
        7.2.3 中国应对帝国主义演变战略的总体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面向服务的防空作战云体系建模与组合选择[D]. 陈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D]. 张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东北地区现代营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D]. 刘晓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 杨荣国. 兰州大学, 2017(01)
  • [7]国家安全视野下的现代武警战略——起源、职能和走向[J]. 王启亮. 军事政治学研究, 2014(01)
  • [8]机载计算技术的新进展[J]. 牛文生,王乐. 航空科学技术, 2012(04)
  • [9]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网络战运用探析[J]. 魏晴昀,陈蓓,李海鸿,兰俊杰. 飞航导弹, 2012(03)
  • [10]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 温丽娟.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信息化空军武器装备的五个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