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仓正强[1](2020)在《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目的:总结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评估该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美学和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病例29例。根据缺损部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小腿下段和踝周组,足跟组,前足底组。分析内容包括致伤原因、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结果等,并评估远期外观满意度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2例患者(75.9%)行顺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跟缺损,7例(24.1%)行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缺损。术后28例(96.6%)皮瓣完全存活,1例(3.4%)皮瓣发生边缘坏死。平均随访18.6个月,最后一次随访中,所有存活的患者均可以穿鞋行走超过1小时。足跟组和前足底组患者均对重建外观满意,小腿下段和踝周组中有5例(62.5%)患者抱怨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差异明显。所有供瓣区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成活良好,无患者抱怨供区外观。结论:足底内侧皮瓣具有位置隐蔽、外观良好、功能重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周、足跟和前足底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在足跟和前足底缺损重建中具有极佳的美学外观和功能重建效果。第二部分胫前-足背动脉损伤后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目的:探讨胫前动脉损伤后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7例伴胫前动脉损伤的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前行DSA检查评估患足血流动力学变化。DSA示足底深弓来源血液足够供应患足远端血运,方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修复缺损。术后观察皮瓣及患足远端足趾血运。结果: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观察到基于血流轨迹而显影的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足底深弓、足背动脉及其足底深支等动脉结构以及足底深弓-足背动脉足底深支和足底深弓-足底内侧动脉吻合结构。所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血流中断,胫后动脉来源的血液经三种途径重新分布至患足。足底内侧动脉分布在足底内侧区,其远端与足底深弓吻合。术后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同侧足趾血运正常。平均随访13.7个月,无皮瓣臃肿、溃疡发生,无患侧足趾疼痛、溃疡、坏死发生。结论:DSA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胫前动脉损伤后患者足部血流动力学变化。DSA检查结果和临床研究证明胫前动脉损伤不是足底内侧皮瓣的禁忌症。第三部分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及其应用目的:应用DSA研究前足底缺损患者的足底血流动力学,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评价DSA指导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的可靠性。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5例前足底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前行DSA检查评估患足血流动力学,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提供依据。结果: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观察到足底内侧动脉、足底深弓,其中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在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仅在3例DSA检查中可见。所有DSA检查均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仅在2例DSA检查中观察到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术后5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平均随访15.2个月,所有皮瓣无明显臃肿、破溃。结论:DSA检查显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这为应用该皮瓣修复前足底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王洪彬,刘长安,康强军,王凌云,姚黎明,刘国辉[2](2017)在《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足、小腿等部软组织缺损15例,根据病损的部位及大小需要设计并制备皮瓣:观察皮瓣色泽、张力、皮温及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情况。结果 15例移植皮瓣术后全部成活,3例患者术后皮瓣显示苍白,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缓慢,3 d后缓解。2例皮瓣远端缝合口边缘发黑,3周后脱痂,深层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皮瓣愈合好,无骨髓炎及感染复发病例,臃肿逐渐消退,外形满意。皮瓣一期愈合13例,占86.66,延迟愈合2例,占13.33%。其中顺行皮瓣移植者6例,存在并发症1例,一期愈合率为83.33%,逆行皮瓣移植者9例,存在并发症1例,一期愈合率为88.89%,2组样本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及足踝部皮瓣移植面积为(51.88±44.90)cm2,手部皮瓣移植面积为(9.71±5.06)cm2,2组样本皮瓣面积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样本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选材灵活,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主要血管,皮瓣成活率高,外形良好等特点,在皮瓣移植过程中,皮瓣面积的大小、无论是逆行或顺行移植对皮瓣的一期愈合率不构成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向发松[3](2017)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2例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26例(以下简称VSD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4.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挤压伤5例,农耕伤2例,坠落伤2例;合并肋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Gustilo分型:ⅢA型15例;ⅢB型11例。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治疗26例(以下简称换药组),男17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3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农耕伤3例,挤压伤2例,坠落伤1例;合并肋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1例;Gustilo分型:ⅢA型19例;ⅢB型7例;术后通过记录及随访,随访时间从患者离院开始,骨折临床愈合截止,获得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puno功能评定[1]四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所有52例病例均为获得术后随访病例,其结果如下。1.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组: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患者经VSD治疗1-4次,7-26天(平均14.7天)后关闭创面;创面愈合时间19-42天(平均29.31天);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7.92个月),无骨折端成角病例,愈合率100%;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针道感染5例(9孔),3例固定针松动,无固定针断裂病例,无骨髓炎及肢体短缩病例,无感染性骨不连病例。按照puno等人的伤肢术后功能评定:优14例,良7例,优良率80.77%。2.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组: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16.7个月),本组患者经敞幵创面换药治疗12-45天(平均27天)后关闭创面,创面愈合时间21-182天(平均46.17天);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17个月(平均8.13个月),骨折端成角5例,度数均小于8°,愈合率100%;伤口感染5例,针道感染7例(11孔),固定针松动4例,无固定针断裂病例,无肢体短缩病例,无感染性骨不连病例,1例骨髓炎病例。按照puno等人的伤肢术后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优良率76.92%。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均是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在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疗法,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徐俊,张峥,赵君海,付东升,曹明宇[4](2016)在《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治疗对骨缺损患者疗效、术后感染及治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腓骨皮瓣联合髂骨皮瓣修复胫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5例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腓骨皮瓣联合髂骨皮瓣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创面闭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3.65±10.38)d、(11.23±3.76)d、(22.35±3.84)d,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t=17.2076,P=0.0000,t=19.9808,P=0.0000,t=8.7801,P=0.00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2%)显着低于对照组(36.1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掊2=6.2438,P=0.0000)。结论:腓骨皮瓣联合髂骨皮瓣能有效修复胫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显着,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骨缺损愈合时间较短,有助于快速康复。
朱增强[5](2016)在《皮瓣修复在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瓣修复在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应用价值。方法 47例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根据缺损情况设计皮瓣。结果术后47例患者中一期移植22例,二期皮瓣移植25例。疗效优26例,良好18例,差3例。疗效差3例患者中2例发生血管危象;1例发生边缘性坏死。结论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皮瓣修复,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神经、血管的重建及功能恢复。
施洪臣,章雪松,李宝山[6](2012)在《皮瓣移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小腿复合组织损伤35例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瓣移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小腿复合组织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2010年8月胫骨骨折、骨缺损同时伴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感染、坏死的35例,采用游离皮瓣、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或小腿局部转移皮瓣加外固定架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按照Edwards评价系统功能评定: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本组32例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3个月后骨痂生长缓慢,予调整外固定架加压固定,并嘱患者适当负重锻炼,18个月时骨折愈合好。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皮瓣移植是治疗小腿骨损伤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周征兵[7](2010)在《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文中指出目的:总结9种皮瓣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各皮瓣的特点及修复该区创面的皮瓣选择。方法:2000年8月-2010年3月应用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病例均在彻底清创、抗炎等治疗的基础上行皮瓣修复。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的前界范围均扩大至胫骨前嵴,将创缘作为皮瓣前缘的一部分。腓肠肌皮瓣内侧头肌皮瓣46例(改良20例;非改良26例)、外侧头肌皮瓣24例(改良13例;非改良11例);创面位于小腿中/上段的61例,中下段的9例;皮瓣大小18cm×7cm-35cm×12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其中创面位于小腿下段21例,中下段2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1例,其中交腿转移8例;创面全部位于中/下段,皮瓣大小18cm×8cm-22cm×13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26例,创面位于小腿上段的1例,中/下段25例。游离皮瓣21例,皮瓣大小19cm×7cm-22cm×16cm。双蒂推进皮瓣14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结果:20例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7例,部分坏死3例;26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22例,部分坏死4例;感染复发各1例。13例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1例,部分坏死2例;11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9例,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各1例。2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21例,远端浅层坏死和部分坏死各1例,感染复发1例。11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完全存活10例,浅层坏死1例。26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完全成活24例,浅层坏死2例,感染复发2例。21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18例,浅层坏死1例,远端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1例。14例双蒂皮瓣;13例完全存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感染复发2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均完全存活。部分坏死的创面经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所有病例出院时创面均愈合,感染控制,住院时间12-127天,平均39天。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13个月。骨髓炎共复发10例(5.5%),复发时间1-24个月,均经再次手术后感染控制。游离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带蒂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非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创内无内固定组(97%)感染控制率高于内固定保留组(74%)(P<0.05)。结论:(1)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肌皮瓣可切取面积及运用灵活度进一步增大,适于修复胫骨上中段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2)游离皮瓣可切取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合于修复胫骨各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4)运用皮瓣外科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程短,感染控制可靠。(5)创内内固定的取出有利于胫骨骨髓炎的控制。
甄平[8](2010)在《腓骨生物力学研究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与重建复杂性骨与关节缺损》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传统的解剖学和骨科学教课书都认为腓骨是人类的一个退化骨,胫骨单独负担从膝关节传递至踝关节的重力,腓骨与骨间膜除作为小腿肌肉的起点外,鲜有负重功能。故成人腓骨干切除后一般认为对小腿负重无影响,也不致引起畸形,但下端必须保留,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防止足外翻畸形发生。同样在临床上,腓骨体仅有支持胫骨的作用。作为下肢非主要负重骨,腓骨骨折后一般不予以特殊的外科处理,长期以来腓骨也不作为骨折内固定物的被施对象。故临床上常截取一段腓骨干作为植骨材料。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使用腓骨作为带血管骨移植材料修复与重建四肢骨与关节缺损的手术越来越普遍。由于腓骨对下肢的力学结构仅仅局限于踝关节的稳定方面,国内外均缺乏对腓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物力学研究。而全面地了解腓骨干的力学特性对完善腓骨移植的手术方法、更好地指导移植腓骨与受区骨骼形成坚强的骨性融合是极有必要的。通过对腓骨与受区胫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对比,可有助于了解移植腓骨能否与被移植胫骨实现良好的生物力学匹配。在解剖上腓骨为坚硬的皮质骨,同时腓骨的血管丰富,既有骨膜又有滋养血管两套血液循环供给,作为活骨腓骨移植时连接部骨愈合快。正是由于腓骨的长管状骨属性和足够的可供移植长度,其血供丰富、血管蒂解剖恒定、血管口径相对较粗易于吻合、供区功能损伤小,可携带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复合组织移植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长段骨缺损并取得显着疗效,被公认为是临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等难题的最好选择。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复杂性骨折及骨缺损,常规的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则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故有必要对带血供腓骨移植进行拓展,以更好地满足临床上特殊的复杂性骨与关节缺损修复与重建的要求。2研究目的2.1研究腓骨的基本生物力学特性,为腓骨移植用作骨损伤修复重建探明理论依据。通过胫腓骨生物力学对比,为临床腓骨活骨移植后对胫骨的支撑效果提供理论论据。2.2对带血管腓骨进行拓展,使之扩展为仅吻合一组血管的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通过一期手术实现胫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骨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重建。2.3设计出带血供的多节段腓骨进行移植,即保留腓骨表面肌袖、骨膜及血管束完整的条件下,将腓骨于中段或其它处横行截断,两节段或多节段的腓骨可由同一组血管来源同时获得良好的血运,这就为临床上需要多个节段皮质骨支撑的复杂性骨与关节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保证。2.4骨髓炎一直是临床难以治疗的顽疾。在结合局部抗菌素灌注的前提下,通过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于胫骨全段骨髓炎病灶中,以期实现活骨的腓骨移植后起到抗炎、骨支撑及活骨植骨的三重效果。3研究内容和方法3.1采用健康成人胫、腓骨标本共16具。其中8具行轴向压缩实验,获取胫、腓骨最大轴向压缩载荷、应力、抗压刚度、能量吸收值等指标。另外8具用作三点弯曲实验,测定二者的最大弯曲载荷、弯矩、抗弯刚度、能量吸收值。胫、腓骨对应指标之间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3.2通过对腓骨血供解剖学的研究,设计出仅吻合一组血管束的腓骨复合组织瓣。即利用供应腓骨血运的腓动静脉血管束末端发出皮支分布并营养小腿外侧皮肤的特点,切取成带血供腓骨复合组织骨皮瓣。腓骨复合组织瓣在切取时与带血供腓骨切取过程类似,在切取带血供游离腓骨术中同时携带腓外侧皮瓣。术中仅需将腓动静脉血管束有弓状动脉腓骨分支及皮支共同保留,并保持腓骨与腓外侧皮瓣的完整。小腿外侧皮瓣切口呈梭形,纵轴以腓骨后缘的腓血管为基线,先沿皮瓣前缘弧形切开皮肤,在深筋膜下向后游离皮瓣到腓骨后缘,辨认由腓血管发出的供养腓骨的滋养动脉分支和供养小腿外侧皮肤的皮支,根据皮支血管的分支情况调整皮瓣切取的范围及远近端。保留腓骨表面0.5cm厚的肌袖的情况下将附着于腓骨前外侧的肌肉切下,根据所需腓骨长度在预定的腓骨截骨平面用线锯截断腓骨上下端,切开胫腓骨骨间膜后使截下的腓骨段有较大的活动度。再沿皮瓣后缘切开皮肤,在深筋膜下分离至皮支血管的后缘,保持腓骨及皮瓣的相连及腓动静脉血管主干发出至腓骨的弓形动脉和皮瓣分支的完整,将腓骨后侧附着的肌肉剥下,直视下显露出远近端腓动静脉血管主干,根据受区手术完成情况离断腓动脉及腓静脉,将游离的腓骨复合组织骨皮瓣用湿盐水纱布包好待用。对30例胫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一期修复与重建中,将游离带血供的腓骨复合组织骨皮瓣移植于彻底清创后的受区中,腓骨上下端各插入胫骨骨折两断端髓腔中,腓骨两端各用1-2枚螺丝钉水平固定于胫骨上,将有骨膜相连的胫骨较大骨折碎片按原位松散贴附于腓骨骨干四周。腓动脉血管束与受区血管进行显微镜下高质量吻合。术后除常规抗菌、抗血栓及抗血管痉挛处理外,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以了解移植腓骨的血运情况。术后伤肢辅以长腿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时间为8-12周,门诊定期拍X线片以了解胫骨骨折愈合情况,根据腓骨与胫骨融合情况拆除外固定进行有限的负重及功能锻炼。3.3通过对腓骨血供解剖学的研究,设计出仅吻合一组血管束的折叠腓骨及折叠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5例依尺桡骨的双骨缺损的长度来设计双折腓骨的截骨处,为了保留肌袖下的弓形动脉、骨膜及血管蒂完整,在腓骨截断处纵行切开肌袖、骨膜约1.5cm,用微形电锯横行截断腓骨骨干,这样就完全保留被截断腓骨段的骨膜、肌袖及其弓形动脉的完整。双段腓骨并行排列,双折腓骨间为连续性存在的骨膜、肌袖、血管束来维持,两节段腓骨均可由一组血管供血。将其移植于尺桡骨骨缺损处,双骨同时穿髓内针固定,使该双折的腓骨支撑于尺桡骨骨缺损处,将腓动静脉近端分别与受区尺桡动脉及头静脉进行吻合,即一组血管供应两节段腓骨的血运。对1例尺桡骨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设计的带腓外侧皮瓣的折叠腓骨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与重建尺桡骨与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3.4切取超长节段带血供腓骨,移植于胫骨全段骨髓炎病例15例。术前一周行股动脉置管局部敏感抗菌素持续定量灌注,术中切取对侧吻合血管游离超长节段腓骨待用。胫骨全段骨髓炎先行皮质骨纵向开窗,将髓腔内炎性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双氧水和敏感抗菌素稀释液脉冲冲洗,将腓骨移植于胫骨开窗的骨髓腔内,上下各用1-2枚螺丝钉固定。将腓动静脉分别与胫前动静脉显微镜下用9/0无损伤缝线行端端高质量吻合。通过带血供的腓骨移植对胫骨骨髓炎起到抗炎、骨性支撑及活骨植骨的三重效果。4研究结果4.1轴向压缩实验中,胫骨最大压缩载荷值及能量吸收值均显着性高于腓骨(P<0.001)。但是,二者之间抗压刚度,腓骨并不低于胫骨(P>0.05);应力比较,腓骨显着性高于胫骨(P<0.001)。三点弯曲实验,胫骨最大弯曲载荷值、抗弯刚度及能量吸收值均显着性高于腓骨(P<0.001)。然而,抗弯弯矩统计学比较,胫、腓骨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不低于胫骨(P>0.05)。4.2吻合血管腓骨复合组织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与重建胫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中,30例移植的复合组织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24-48小时内出现动脉血管危象,及时行探查修复,均为动脉吻合口处血栓形成,2例经原位再吻合、1例经取静脉架桥后移植组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23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7例,伤口渗出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经换药后伤口均在术后3周-6周内愈合。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时间5个月-7年,平均3.5年。术后X线片检查移植腓骨与胫骨平均在1.8个月时已有骨愈合征象。术后3.5-4.5个月即形成良好的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及骨折不愈合病例。最长随访时间为7年1个月,移植的腓骨在负重应力刺激下明显增粗,胫骨骨折碎块已与移植腓骨形成骨性融合,肢体负重良好。术后下肢肢体功能评价内容包括负重疼痛、关节活动度及能否恢复正常工作。总分5分以上为优,4分为良,3分为可,2分为差。本组优良25例,可3例,差2例。4.3吻合血管折叠腓骨移植一期修复与重建尺桡骨双骨缺损,4例术后双骨骨愈合时间平均为2.4个月,无一例发生患肢短缩、前臂肌肉肌腱松驰,术后前臂旋转无受限,前臂功能恢复良好。吻合血管折叠腓骨复合组织皮瓣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骨不连及骨缺损合并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术后皮瓣成活。尺桡骨双骨的骨愈合时间为3.5个月,无骨髓炎复发。4.4采用超长节段带血供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全段骨髓炎,15例骨髓炎均得到完全治愈,移植骨与受区胫骨实现骨性融合,骨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随访时间1.5-3年,15例无骨髓炎复发。5结论5.1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提示,腓骨用于胫骨缺损修复有较高的刚度,单位截面承载垂直压力能力强,抗弯曲挠度高。但是,腓骨远较胫骨抗损伤能力差。所以腓骨移植的优势在于骨损伤修复的同时可以生物固定,在于腓骨移植后可以经再塑形而抗损伤能力逐渐提高,指导临床腓骨移植用于骨缺损修复时不应一味要求最初的生物力学指标。5.2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复合组织皮瓣移植可有效地对胫骨重度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进行一期的修复与重建,用一种外科术式实现骨折固定、活骨植骨与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期修复。移植的腓骨既可作为骨折的固定与支撑材料,又因活骨移植故血供充分,植骨愈合过程快,复合组织的小腿外侧皮瓣既起到覆盖开放性伤口创面的作用,又可对移植腓骨段的成活起监测作用。移植腓骨在骨愈合后随逐渐负重,腓骨骨干可逐渐变粗,同时胫骨骨折碎片逐渐与移植腓骨的骨干相互融合,移植的腓骨对胫骨粉碎性骨折的骨性支撑起到“生物性髓内针”的作用。5.3对尺桡骨双骨缺损及尺桡骨双骨缺损合并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吻合血管折叠腓骨或吻合血管折叠腓骨复合组织皮瓣移植进行复杂性骨与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避免了分期多次手术及前臂短缩等弊端,最大限度恢复前臂功能。5.4采用吻合血管超长节段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全长骨髓炎,包绕于肌袖内并有独立大口径血供系统的腓骨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是良好的抗感染植入修复骨,它不但用于修复骨缺损,而且也能增强受区抗感染能力。同时腓骨瓣移植填塞了病灶清除术后遗留的死腔,局部血运得到改善,抗生素浓度提高,对控制感染十分有利,减少了感染复发及再次感染的机会,为一期成功植骨提供了条件。
艾则孜江·吾布力喀斯木[9](2008)在《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术式选择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3种术式疗效分析,探索不同情况高能量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并浅析影响GustiloⅢ型骨折治疗预后相关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30例,32伤肢临床病历完整资料和随访资料,按Anderson-Gustilo标准进行分型及总结合并症,对32伤肢分别行急诊清创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组、多次清创延迟初期缝合或植皮及皮瓣覆盖创面+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术(B)组,用多次清创+血管、神经及肌腱,软组织缝合或皮瓣转移术+用Ilizarov外固定架等外固定术(C)组。结果:本组30例32伤肢分为ⅢA型8例,ⅢB型18例,ⅢC型6例,其中合并休克3例(9.3% ),骨筋膜室综合征4例(12.5 %),血管吻合术5例,感染7例.截肢2例,术后随访6~84个月,平均45个月,按照puno标准伤肢术后功能评定:优8例,良12例,可5例,差7例,优良率62.5%。结论:如果选择好手术方法及时机,此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均有较好疗效。预后除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把握、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类型、复位质量、移植骨填充及适宜固定物的选择等外还与患者年龄,心理及全身状况,外伤时间,致伤原因,致伤合并症,血供重建及神经与软组织修复技术,术后处理等有关。
刘波[10](2007)在《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术处理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疗效。方法21例骨外露患者,其中7例单纯皮肤坏死并软组织感染,予清创及筋膜皮瓣转移处理;皮肤感染、坏死并骨髓炎但无明显死骨及死腔者9例,行彻底清创后,骨面钻多个小孔,予筋膜皮瓣转移,闭式冲洗引流;有明显骨质破坏的骨髓炎患者5例,伴内固定物松动,螺丝钉腔感染明显,拆除内固定,改外固定支架,行病灶清除,带神经血管的小腿内、外侧筋膜皮瓣及骨膜转移,闭式冲洗引流。结果2例转移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18例获随访,平均10.5(612)个月,原有骨坏死的骨髓炎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3(3.57)个月。结论再次清创、筋膜皮瓣转移术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有效措施,对骨髓炎患者应行闭式冲洗引流。
二、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胫前-足背动脉损伤后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及其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致谢 |
(2)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术前: |
1.2.2 根据病损的部位及大小需要设计并制备皮瓣: |
1.2.3 术后: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皮瓣情况 |
2.2 顺、逆行皮瓣愈合情况 |
2.3 不同部位皮瓣愈合率比较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诊断、分型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 方法 |
2.2.1 术前评估 |
2.2.2 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3 随访及评价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3.1 临床随访结果 |
3.2 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puno功能评定的对比分析 |
四、讨论 |
4.1 胫腓骨解剖特点 |
4.2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
4.3 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 |
4.4 腓骨骨折的固定 |
4.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 |
4.6 合并症的处理 |
4.7 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
4.8 展望 |
五、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治疗对骨缺损患者疗效、术后感染及治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11]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5)皮瓣修复在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清创术 |
1.2.2 骨折复位 |
1.2.3 皮瓣移植 |
2 结果 |
(6)皮瓣移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小腿复合组织损伤35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清创: |
1.2.2 固定: |
1.2.3 皮瓣: |
1.2.4 术后处理: |
1.3 预后 |
2 讨论 |
2.1 清创及抗感染处理 |
2.2 皮瓣的选择 |
2.3 外固定架应用 |
2.4 皮瓣移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小腿复合损伤的不足及注意事项 |
(7)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病例的纳入和结果评判标准 |
1 纳入标准 |
2 结果评判标准 |
第二章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常用皮瓣的临床应用 |
2.1 腓肠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2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4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5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6 游离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7.双蒂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2.8 其它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
第三章 统计学分析 |
3.1 分组方法 |
3.2 统计指标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
4.2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的特点 |
4.3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选用原则 |
4.4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优势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腓骨生物力学研究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与重建复杂性骨与关节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腓骨解剖学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带血供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 |
正文 |
力学实验腓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临床应用一 吻合血管腓骨复合组织皮瓣移植一期治疗胫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临床应用二 吻合血管折叠腓骨及折叠腓骨复合组织皮瓣移植一期修复与重建尺桡骨双骨缺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临床应用三 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与修复长骨慢性骨髓炎并骨缺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术式选择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分组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D]. 仓正强.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2]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 王洪彬,刘长安,康强军,王凌云,姚黎明,刘国辉. 河北医药, 2017(22)
- [3]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D]. 向发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治疗对骨缺损患者疗效、术后感染及治愈率的影响[J]. 徐俊,张峥,赵君海,付东升,曹明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36)
- [5]皮瓣修复在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应用价值探讨[J]. 朱增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07)
- [6]皮瓣移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小腿复合组织损伤35例效果观察[J]. 施洪臣,章雪松,李宝山.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6)
- [7]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 周征兵. 中南大学, 2010(02)
- [8]腓骨生物力学研究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与重建复杂性骨与关节缺损[D]. 甄平.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9]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术式选择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艾则孜江·吾布力喀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10]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疗效探讨[J]. 刘波.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