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瓜”其人其事(论文文献综述)
王妙[1](2021)在《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崇古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名臣,历任陕西三边总督、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对明代后期朝政有重要影响。明清时期编修完成的《明史》《山西通志》等传世文献或列有王崇古专传,或有关于王崇古生平、任职经历等方面的记载。王崇古个人着述《王督抚集》《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王鉴川文集》《公余漫稿》的搜集及近年出土的墓志等文献,为王崇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研究视角。论文通过使用诗文集、奏议、书信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王崇古家族人员谱系、任职经历、婚配状况等进行了考证,编制了王崇古家族世系图。出土文献的使用,不仅弥补了传世文献关于王崇古记载之不足,还为梳理王崇古抗击倭寇、巡抚宁夏、加强边防建设等经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不仅如此,以上资料的综合运用,为研究王崇古边务思想及其担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与方逢时、高拱、张居正等人促成“隆庆和议”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提供了材料。“隆庆和议”的达成,维护了明朝与蒙古部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论文以《公余漫稿》五卷本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所收录隆庆年间冯惟讷、栗永禄刻本为底本,以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所辑《王督抚集》一卷本为参校本,以正史、明清时期地方志、明清文人文集、存世碑记等文献为参校材料,对《公余漫稿》进行了整理和注释。通过王崇古与张居正、高拱、张四维、杨博、李春芳等人的诗文唱和及书信往来可以看出,王崇古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姻亲、同年、同僚、交游等关系,这些关系在“隆庆和议”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小荣[2](2020)在《禅宗语录钟馗形象略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钟馗是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中最常见的文学形象之一。有趣的是,他也出现于禅宗语录中。而五代宋初以后的禅师,在上堂说法时除了认同其为除夕、端午等民俗题材捉鬼驱疫之保护神形象以及文人化的审美形象(如嫁妹、出游和醉酒等)之外,又对钟馗形象有所重塑,像道枢就把他捏合成医者、巫者、丐者和酒徒的混合体。究其成因,主要和禅宗以戏说法的传统有关。
刘师培,万仕国[3](2020)在《毛诗大义相通论》文中研究说明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群经大义相通论》刘师培稿本一种,经过笔者考察,应是周雁石《刘申叔未刊着述介词》中所提到的刘师培未刊稿。依其内容体例,另拟书名爲"毛诗大义相通论"。此书无序跋,正文分《会通》《解纷》《阙疑》《流别》四篇,每篇标题下均书"仪徵刘师培"五字。其中《会通》篇所论4条,《解纷》篇114条,《阙疑》篇14条,《流别》篇12条。本文就此复旦藏本进行点校整理,以广流传。
栾鑫[4](2020)在《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浮山人年谱》一卷,按年编次,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道光二年的三十二年为谱主潘曾沂自订,道光三年至咸丰二年为其子潘仪凤续订。年谱记言兼记事,展现了清中期吴中诗人、慈善家潘曾沂的一生。潘曾沂(1792-1852),字功甫,江苏吴县人,“吴中七子”之一,早有诗名,江南艺文家族贵潘群星璀璨时期代表人物,早年家族师长精心培养,青年居官京师,中年回苏闭门。潘曾沂的诗风格几经变化,其诗风由活泼飞动转向禅意的关键时期,曾请人题跋“临顿新居图”,从跋文既可见其交往范围之广亦能窥得其诗风转变机缘。潘曾沂早年诗学晚唐,诗风华美,中年辞官归乡,三次出游,途中写作大量山水诗,因其是诗人亦是享有盛名的慈善家,诗中饱含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显示出积极的生命观。这一时期,诗作风格近“诚斋体”,藴含理趣和思辩性,语言自由透脱。因他躬耕劳作亲近农桑,也具平民化特色。对比青年所作,中年诗风由“唐”入“宋”。分析潘曾沂诗风由唐转宋原因,“五应礼部试不第”的才名之劫引发潘曾沂自我反思,他尝试创作学人之诗;在京加入宣南诗社,诗友崇宋影响了他,使他诗风稳定;至交至亲相继过世对他内心造成重创,后耽味禅悦,精研佛理,诗中蕴含理趣。以上三个主因促使他诗风彻底转换成宋风。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谱主潘曾沂进行研究,介绍其家世、生平、着述、交游、诗歌特点,下编为《小浮山人年谱》补与注,先补后注,对原谱进行补充与注解,爬梳潘氏着作及相关文献,求详求实还原潘曾沂的人生轨迹。
王果[5](2019)在《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文中认为西晋时期,江南文人因家族姻亲之联结,命运遭际、利益诉求之雷同,文化素养之相近,在仕宦上相互提携,文学上交游唱和,生活中彼此关照,交互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域性群体关系。晋廷灭吴,对江南笼络与防范并举,因世族政治之排他性,南人仕进艰难,南北文人矛盾突出。国家版图虽完成统一,文化与意识形态却并未一统,江南文人崇儒尚文,呈现出与中原学风不同的保守风貌。文学实践中,习惯以治学的态度来创作文学,将伦理纲常、礼仪典制、天道运行和天象兴起等儒学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宗经色彩浓厚,有汉人之流风余韵。南人入北,对京洛虚诞之风具有明显抵触情绪,在作品中表达对浮虚放诞时风的抗拒态度。但为融入北方学术文化圈,他们或多或少地也会接受玄化之风的熏染,部分文学作品有玄学意味。集地域与时代特性于一体的江南文人,其作品主题的选择趋向大致相似:歌颂先祖德勋,具有鲜明的宗族意识;感忆桑梓故园,具有浓厚的吴地情结;倾述仕途蹭蹬,充满深沉的愤恨之情;徘徊仕隐出处,实乃美志不遂的无奈之举。创作风格亦呈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性特征:诗材诗境因袭前人,文辞繁富博赡;醉心典雅,精工丽密,形式固化;部分作品具有明丽朗净、灵秀婉约的美学意蕴。西晋时期的江南文人群体的仕宦交游活动及文学创作生动再现了政权更替下的文人心态,是乱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应清[6](2019)在《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主要活动在南宋前中期。早年以学官身份步入仕途,历任教授、通判、知州等职,晚年知蕲州,主掌一州之政。仲并诗文兼擅,在江南一隅颇有文名。仲并《浮山集》由其外孙孟猷编订,原本已佚,现世文献依据《永乐大典》辑佚,存为十卷。本文拟以仲并《浮山集》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文本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注解的形式对《浮山集》进行整理,以疏通文义,其次在注解的基础上作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研究,共有三章。第一章,概述南宋初期仲并所处的时局环境和文坛变化;第二章,仲并生平探考,包括生平概述、联姻、社会交际及个人思想;第三章,围绕《浮山集》文本进行研究,分为文献考述和内容研究两部分,前者包括文章辑佚与阙文辨疑,後者包括诗歌、文章的内容阐述和文学特征分析。第二部分为注解,首先,对文本的疑难字词、典故、名物、人名、地名等进行注释;其次,尽量结合史料撰写题解。仲并的诗歌可分为酬寄、送别、生辰、题诗、闲适、行旅、感怀等主题。就其文学特征而言,吟咏情性,力尽其笔描写诗中之景,抒发景中之情,情思畅达;入典化意,丰富诗歌内容,加强陌生化效果;轻车绝尘,不染世俗尘气,清新拔俗。而他的文章体裁丰富,涉及到求仕谋政、论事陈理、孝友慈爱等方面。古文高简有法,内容充实,富含文理,结构行而有法;四六文叙事紧密,属对工整,散行排偶,铺彩摛文;其杂文典雅,联姻之书简明实际。仲并崇尚循吏之治,以民生为本,主张简政,为政以身作则,兴利除弊。其早年受到胡安国影响,主张仁义之理与经世之用结合,躬行实践。究其一生,诚而如一的儒家精神在仲并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任淑莉[7](2019)在《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提出宋元方志处于方志发展的成熟和完备阶段,其中浙江地区方志存量大、质量佳,保存了不少语言、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学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研究尚不系统,也不够深入。散佚的宋元方志辑佚成果需做较为完备而全面的补辑,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活化石”,既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又是非常值得整理的语言文字学文献,至今没有人做过整理和考证。论文基于文献学角度,对我国宋、元两代编纂成书的浙江地方志文献(包括18部现存方志(残志)及161部亡佚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根据历代目录,参考相关方志研究成果,考订取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存佚总目》;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对宋元浙江方志名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宋元浙江方志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史志目录、补史目录、官书目录、私家目录中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现存主要目录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着录信息,整理《宋元浙江方志目录着录表》;结合宋元以来各类地理志、史注、类书、文集笔记等,对历代目录着录宋元浙江方志存在的方志误录、作者名号、卷帙及同书异名现象进行了考证。第四部分遍检宋元以来各类文献,综合各家所辑,在刘纬毅辑本75种方志基础上,补辑宋元方志46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对刘纬毅《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存在的方志误录,佚文误辑、多辑、漏辑等进行了辩证;对补辑佚文中文献记载互异、内容史实有疑的条目进行了考证。第五部分从时代、体类、地域三个方面,对两宋及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浙江方志的作者背景,考察了作者籍贯、时任官职、修志职务等,制成《宋元浙江方志作者一览表》;结合编纂方式、编纂目的、编纂条件及出版经费来源,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编纂特点进行了整体研究;从体裁、篇目结构与文字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宋元浙江方志编纂体例进行了考察;以宋元“四明六志”为例,探讨了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是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论文以现存18部宋元浙江方志与所辑1543条佚文为文本范围,对宋元浙江方志中334个方言词进行了辑录、考释;结合古今书证,考察方言词的历史源流嬗变,追溯较早源头、文献用例、通行地域等。
秦婷婷[8](2019)在《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鹏展,广西上林县留仙村人,主要活动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文名政声。其编纂《峤西诗抄》,着有《谷贻堂全集》、《读鉴释义》等,是清代广西着名壮族文人,在清代诗坛、广西诗坛都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张鹏展诗歌进行了辑录和校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张鹏展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张鹏展所作诗歌较多,但亡佚甚夥,今仅存百余首,加之存处较为分散,故对张诗进行辑录和校勘,以尽量减少讹误,较大程度地展示诗歌原貌;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典故以及整体句意等,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注释,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其诗意。研究部分,主要对张鹏展家世、生平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准确考证其生年、字号等;对其与刘定逌、韦天宝、李秉礼等同期着名文人的交游和思想进行了考述;诗学观方面,张鹏展认为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情志并重,与高密派诗学密切相关;所编《峤西诗抄》,辑录广西文人诗歌,其编纂目的、选人选诗标准等,皆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在诗歌创作方面,其所用题材较为丰富,在艺术上既有对前人诗句的巧妙化用,史实、典故、白描手法等的运用,又在宗唐人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古朴淡雅、自然直率的诗风。
唐媚媚[9](2018)在《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世懋是我国明代的一位热爱园艺的文学家。他生于江苏太仓的名门望族,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始任南京礼部主事,曾在陕西、江西、福建等地方当官,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他好学,擅长诗文,其生平着述以文学创作居多,也有部分涉农着述。他兴趣爱好广泛,擅长书法,爱好鉴藏书画,喜欢旅游,热爱园艺。在晚年时期,他以病疾为由,辞官归隐,在家乡太仓筑建了私家园林“澹园”。他在澹园选育了各种植物,包括有花、果、蔬、瓜、豆、竹等。后来,他以澹园的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于1587年撰写了《学圃杂疏》一书,这是王世懋涉农着述的代表作。目前,学术界对《学圃杂疏》一书的看法与评价不一,若要科学地评价它的农学与园艺学价值,必须要对它所记载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经验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探索处该书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学思想,并综合判定其农学地位与其现代意义所在。《学圃杂疏》阐释了多种园艺植物,而全书的侧重点则在于阐释花卉。尽管它篇幅不长,仅有七千余字,但它内容丰富。该书中记载了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世懋的农学与园艺思想。同时,该书所蕴藏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技巧对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作学术史回顾,探求该课题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此作为下文分析的背景。第二,扼要地介绍王世懋生平与着述,从整体上来掌握他的作品情况,为下文对其《学圃杂疏》的具体论述做好铺垫。第三,分析《学圃杂疏》的写作题材来源、版本与编写体例,以便在下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展开与论述。第四,从农学、园艺学角度分析《学圃杂疏》的内容,详细地分析该书所记载的植物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从而,揭示书中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思想。第五,结合文章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的分析,再从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其饮食习惯与闲暇生活来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综述《学圃杂疏》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回应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此外,希望能借此为园艺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提供一点启示与借鉴。
段博雅[10](2018)在《孔子《诗》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孔子《诗》哲学思想是一个围绕“情”、“礼”、“仁”而展开的逻辑体系,起源于《诗》表达人之真实情性,落脚于由内而外的道德自觉和生命体验,始终紧扣成“仁”和追求“仁”的境界,是一套重视人格修养的人生实践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呈现的理论体系。孔子既重视《诗》所体现的人之真情性,又以“合于礼”来规范人的情性,追求“成圣”境界。孔子始终围绕着仁学思想解读《诗》的哲学义理,完成了儒家经典诠释的哲学突破,对后儒诠释经典以及儒家经典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孔子论《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阐发《诗》作为其建构哲学思想的路径与基础,《诗》的价值也在孔子的哲学阐释中不断清晰化和经典化。正因儒家诠释《诗》带有己有的“偏见”,表明了儒家《诗》哲学思想的开放性,以及《诗》无限的阐释空间。那么,关于儒家《诗》哲学的研究没有结论,只有讨论,在不同的诠释中,在古今的对话中,形成儒家经典研究的活的思想体系,为现实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二、“木瓜”其人其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瓜”其人其事(论文提纲范文)
(1)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资料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资料 |
第二章 王崇古家世与生平研究 |
第一节 王崇古家世研究 |
一、王崇古家族墓地概况及墓志出土情况 |
二、王崇古家族成员考证 |
第二节 王崇古墓志疏证与生平考述 |
一、王崇古墓志撰写者及撰写背景 |
二、王崇古生平经历 |
三、墓志记载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之处 |
第三章 王崇古处理边务的措施与思想研究 |
第一节 嘉靖至万历时期的明朝政局 |
一、内阁权力斗争激烈 |
二、财政危机严重 |
三、边防形势严峻 |
第二节 王崇古与“隆庆和议” |
一、“隆庆和议”前的明蒙关系 |
二、把汉那吉归明 |
三、王崇古在促进和议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王崇古边务思想与实践 |
一、勘定功罪,规范官员任用 |
二、加固边防,完善边地防守 |
三、整顿兵马,提升军队实力 |
四、整顿内务,优待归附民众 |
第四节 王崇古与张居正等官场同僚关系研究 |
一、王崇古与张居正的关系 |
二、王崇古与高拱的关系 |
三、王崇古与张四维的关系 |
四、王崇古与其他官场同僚的交往研究 |
第四章 王崇古着述研究 |
第一节 王崇古诗文集版本研究 |
一、《公余漫稿》 |
二、《王督抚集》 |
三、王崇古诗文集的价值 |
第二节 王崇古奏议集版本研究 |
一、《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 |
二、《王鉴川文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録一:王崇古年谱简编 |
附録二:《公余漫稿》整理 |
《公余漫稿》整理説明 |
《公余漫稿》目録 |
《公余漫稿》前序 |
《公余漫稿》序 |
卷一·五言古诗 |
送吴霁寰归江南二首 |
中秋十九夜同纪山曹侍御省寮张弘斋王敬所造松庵上人慈仁寺松下对月分得“露”字 |
送李谏议赴南都四首有序 |
拟古二首送王敬所寅丈督学桂林 |
初渡淮 |
赠雁荡山人归永嘉 |
蓼花有序 |
送横泉雷丈还衡州二首 |
淮海吟题号图赠淮海孙寅丈君先世自如皋宦贵阳振宗奕业笃念首丘别号淮海职秦臬文宗与予笃尝河中宗人大名爲淮海图赋赠四首 |
伏日同张元洲方伯孙龙峰宪使饮太华何公池亭观莲分得“赏池”二字.. |
田父叹乙丑秋夏镇巡边作 |
大河吟西夏作 |
寄怀泸山张学宪四首有序 |
磻溪宫期周吴峰年丈不至诗以识别 |
题圯桥进履图爲潘双渠翁寿 |
卷二·七言古诗 |
长安行送孟小溪赴秦臬 |
金陵客行送陈玉泉赴江臬 |
秋风行送刘带川分宪榆林 |
宝玉篇送张玉亭録囚淮扬 |
采兰歌通济河亭送陶同野徐近斋龙川三友録囚两畿 |
襄阳太守行送社长卢连城出守 |
别离难有序 |
乙卯九日出师黄浦舟中读吴峻伯湖上寄言 |
刘仙歌寿徐定国 |
松庵行寿梦松上人 |
拟古行路难留别吴子实因寄王新甫二文宗有序 |
长歌行送杨钟山年丈北上 |
关山月送东河赵年丈擢宪东海 |
吴山謡 |
游崆峒山行 |
玄鹤行闻鉴川王子登崆峒山见玄鹤余心慕焉爲赋此篇 |
椿萱并秀歌寿霍中丞父母八礼有序 |
长安别歌送两城靳先生考绩便道归省 |
梦鹤行赠梦鹤田寅丈入贺 |
北风行送淮海孙寅丈晋蜀藩参便道归省 |
赋得昆明池赠张济川宪便还滇南 |
灵椿五桂歌爲同门祝尊师一泉孙翁七礼寿有序 |
题朔方图爲方伯潘双渠翁寿 |
拟古北风行别夏城吴西台元戎 |
太华吟寿何太华先生八礼 |
言山行祝钟山杨翁寿 |
卷三·五言律诗 |
八沟寺遇北津汪一甲辰季春同诸友游西山纪事六首二见七言 |
玉泉山亭怀玉泉陈羽伯 |
望湖亭 |
登香山寺来青轩 |
得友人琼州书 |
夏日同霁寰中江少洲四溟登毗卢阁 |
中元十四夜同诸友都门宴月 |
将赴皖城再别吴峻伯 |
别同乡诸同年 |
冯汝言昆玉偕谢茂秦山人饯予慈仁寺分韵识别得“城”字 |
卫河泛舟 |
漳泉苔陈抑亭年丈忧旱之作 |
孟津怀古 |
洛阳道中 |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二首一见七言庚戌岁作 |
郑城怀旧有序 |
庚戌九月将赴金陵夜泊庐阳邮亭闻虏犯近边识感 |
壬子初度避居山寺识感三首 |
答杨中丞李明甫见过 |
清水谷 |
谒汾阴祠 |
忆昔吟四首奉别环溪狄寅丈赴南都司马 |
壬子腊月将赴河津追饯仰山尚侍御夜宿荣河旅舍 |
乙卯小春之朔出师黄浦闻报散馆寄贺伯甥张子维编修 |
乙卯除日青村军中识感 |
丙辰元日闻报出师识感 |
九日同诸公登万固寺塔即事 |
丁巳初度避居山寺识感 |
家兄司训对川将赴新乐携诸兄弟亲友同过山房爲寿再赋识别 |
秋日宿裴介谷山庄闻雷 |
秋日宿友人邻山书屋 |
听雨 |
夏夜饮山阴王邸第赋登楼见晚山得“登”字 |
行山道中期伯甥张大史不至寄怀二首丙午冬北上作 |
次太行寄谢海庄周侍御 |
过太行寄怀孟小溪藩参时君自蜀藩在告 |
望高平寄怀往川赵谏议 |
入关喜雨丁未夏赴陕西作 |
初度过蓬莱宫故址观仙人秘列旋登老子説经台识感 |
将至鄜川途中喜雨 |
山行冒雨即事 |
秋葵有序 |
秋日延川晓发 |
己未九日邀董嘉岭中丞萧南峰总戎登延州嘉岭台二首 |
至日冯汝言藩参期会原州寻报羁秦州不赴诗以见怀 |
再过径川期柏泉胡大参不遇晨发安定驿望回山宫即事见怀 |
原州识感有序 |
初谒黄帝陵 |
清明雨中书怀戊申在鄜延作 |
北郡城楼再别槐溪王乡丈还西夏 |
吊姜女祠有序 |
庚申初度北郡城楼赋谢王槐溪李乾斋二乡丈 |
春日同李藩参来登灵武台 |
初度示二子 |
暮春灵武见杏花 |
庚申九日再邀董中丞萧总戎登嘉岭雨不克赴时骄虏内侵早霜殒禾诗以识感 |
庚申午日再寓北地忧旱 |
送孟东洲寅丈人贺 |
华亭山行遇雨见六盘积雪关山晚照即事 |
磻溪雷雨 |
岐山怀古 |
丁卯中秋侍军门霍翁长城关对月 |
铁柱泉晓发见塞东日出 |
七日抵塞 |
莫子良冯汝言转官浙江别予原州相期访吴俊伯於天目识别寄怀四首 |
别子良 |
别汝言 |
寄怀峻伯二首时峻伯谢抚贵阳归卧天目万竹山楼 |
九日前雪 |
秋杪念六日再雪 |
雪山晓行 |
回军原署仲儿夜话寄怀长儿家居 |
五言排律 |
秋日诸公再吊河中书院故址识感十韵 |
中秋十七夜再渡横城 |
卷四·七言律诗 |
宿碧云寺西山纪兴二首 |
山行遇风晚宿湖村张一山庄 |
甲辰重阳同陈羽伯刘伯邻吴峻伯俞树德王新甫登宣武城楼分得“筵”字 |
九日送齐鹰山归金陵 |
是日送友再集顾氏山亭有感 |
九日得俞树德姑苏书寄怀吴峻伯 |
秋日送马孟河乞养南归 |
季秋倍祀长陵恭纪二首 |
九龙池 |
端阳日送朱镇山终制南归寄讯陈羽伯 |
将赴皖城夜宿慈仁寺留别西曹诸友 |
赵州初度 |
惠泉别馆侍宴黄四泉侍御即事 |
闻巩县守臣祀宋陵有感 |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 |
题寻源刘翁迎养逢恩卷 |
泛湖 |
癸卯初度次寿阳别从兄逊甫 |
慈仁寺梦王新甫有序 |
附録敬所寄答二絶 |
甲寅重阳寓大梁偕地部张寿卿登西亭宗人山亭识感 |
许三海都阃副守兴都诗以赠别兼讯纪山曹侍御年丈 |
题凤诰重封卷寿苏母 |
再赋往事留别平泉 |
乙卯重阳出师黄浦雨中识感 |
丙辰上九日青村雨中即事 |
春日清江舟行闻报上赐金币识感寄上江村沈寅文 |
丙辰夏日予奉妣亲避暑黎阳冯少洲将赴关中期卢浮丘谢四溟二山人来会诗以迓之 |
冬夜宴山阴藩王元峰寿峰昆玉别馆时地变次年 |
春日再集即事 |
赠贾月峰赴萧藩左史贾君昔令黄邑二丽江有声 |
地变後初度憩宿楼岩寺识感 |
秋日闻浙东惊报寄怀霁寰吴丈君家浙之湖阳时任东省文宗 |
秋日过裴介峪太守孟盟桥庄即事 |
雪夜侍宴周海庄鹾台次韵 |
冬日景明李氏山庄即事 |
邈姑射山水亭 |
过平遥吊故友沧州幕李东溪 |
平阳龙门王郡伯期宴公署池亭同游姑射山不遇诗以见怀 |
次高平挽张望峰侍御 |
己未春将赴秦臬都门晓发 |
次新乐再别伯兄对川外翰 |
挽歌三章哭金陵陈羽伯有序 |
中秋寓宿温泉邮亭杨钟山原倡 |
七夕阻雨羁温泉邮亭观涨次钟山前韵 |
即日登钟山戍楼 |
秋日萧南峰都督邀过杨钟山别圃宴菊即席赋谢兼赠萧仲子春元 |
秋日中丞嘉岭董翁召过草堂宴菊即席赋谢 |
谒黄帝陵庙读仙人张三丰留题旋登汉武望仙台纪事 |
庚申元日鄜川即事 |
庚申至日次凉州安国镇咏易识感 |
三川谷口读杜工部题凝识感 |
王子三岁中秋寓延防胡未申连逢月蚀酉岁大比月明虏遁喜赋 |
辛酉九日邀萧南峰李西庵参戎杨两川地曹登嘉岭范公台时董中丞新逝予适转官追念今昔感赋识别 |
送东海行庵陈大参自秦藩入贺便道归省 |
再祀吴山读旧题识感 |
宁州别定原芹谷一律有序 |
将赴大梁次扶风两饮张大微宪使别墅周至赵寻斋中丞不至识别寿二母.. |
夏台九日纪典 |
秋日寄淮海孙寅丈时孙自秦文宗陟蜀藩参 |
夏台葺故花亭爲宾馆扁曰广忠轩落成喜赋 |
乙丑至日得张元洲长安寄言时张自秦抚台迁大廷尉复贺一首 |
秋日巡边次花马池营得军门陈行庵翁人传徼戒师即事赋赠 |
与陈翁话旧识感 |
九月六日归渡灵武感时喜赋 |
丁卯初度思翁军门以希范学陆爲寿深愧匪伦赋谢一律 |
即日延门人萧春元索中丞杨钟山翁言远驰爲寿赋谢见怀 |
将登夏城留别父亲识感 |
赠别杨举子文伯见过原州兼讯尊翁钟山中丞年丈 |
戊辰中秋长城关偕萧地部张兵宪对月识感 |
塞上秋夜纪梦识感 |
戊辰九日偕萧地部方张二宪使登长城关戍楼即事 |
戊辰十月七日塞上班师纪行 |
自叹 |
己巳中秋再同萧地部曹右辖方宪使长城对月 |
中秋夜闻南海庞惺庵台长弭节铁柱泉城时海寇报平诗以代庆迓 |
九日再同萧地部张宪使偕吕雷二总戎宴长城关次日重登朔方书院文星台时早雪殒菊虏窥河防兼闻蓟门大练车师识感 |
九日寄怀庞惺庵沈对泉二中丞 |
九月十二日出师长城关二百里至白城虏营斩级百七十六献捷拟凯二首.. |
次夜师旋月围风晕命占者依古法压之适虏衆纵火烧营须曳风旋火熄衆感神佑识庆二首 |
送朔方督饷岳峰萧地部擢宪中州岁暮东旋及春归省二首 |
庚午夏将赴朔云阻雨城晋驿识感以下朔云稿 |
辛未六月十日北虏封贡礼成是日雷雨大作喜赋二首 |
壬申岁九月提师驻岔道护葬昭陵识感二首 |
卷五·五言絶句 |
春山晓行 |
泮池桃花延州作 |
七言絶句 |
延州閲武五首 |
中部道中春雪四絶 |
景明李庄即事四絶 |
白云洞 |
桃源 |
观音阁 |
白石楼 |
绦雪亭即事赠别主人芹谷吕丈 |
《公余漫稿》後序 |
附録三:王崇古墓志、墓表、赠谥诰1録 |
一、《国朝献徵録》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
二、《许文穆公集》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
三、《赐闲堂集》所收録王崇古神道碑铭 |
四、《王文肃公文草》所收録王崇古墓表 |
五、《明神宗太保尚书王崇古赠谥诰》 |
附録四:王崇古家族成员资料1録 |
一、王崇古伯父王现墓志铭 |
《明故王文显墓志铭》 |
二、王崇古生父王瑶墓志铭 |
《封刑部河南司主事王公墓志铭》 |
三、王崇古生母孙氏墓志铭 |
《王安人墓志铭》 |
四、王崇古叔父王珂墓志铭 |
《徵仕郎中书舍人止一王公墓志铭》 |
五、王崇古长子王谦墓表 |
《少卿平溪王公碑铭》 |
六、王崇古孙媳许氏墓志铭 |
《明王冢妇许氏合葬墓志铭》 |
七、王崇古长女墓志铭 |
《明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母王氏墓志铭》 |
八、王崇古长女婿杨俊卿墓志铭 |
《杨介庵墓志铭》 |
九、王崇古外孙杨元祥墓志铭 |
《杨奎垣墓志铭》 |
附録五:王崇古撰写碑记、墓志1録 |
一、《国朝献徵録》收録王崇古所撰墓志[4 篇] |
《顺天府府丞景公溱墓志铭》 |
《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延安钟山杨公宗器墓表》 |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思斋霍公冀墓表》 |
《通议大夫资治尹兵部右侍郎畹溪谢公兰墓志铭》 |
二、《赵时春文集校笺》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
《浚谷赵公墓表》 |
三、《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
四、《永济县志》收録王崇古所撰记文[2 篇] |
《创建药圣庙记》 |
《重修黄河石堤记》 |
附録六:王崇古《王鉴川文集》四卷目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禅宗语录钟馗形象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类型 |
(一)除夕(或岁首) |
(二)端午 |
二、成因略说及其他 |
(一)成因 |
(二)其他 |
(4)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上编:潘曾沂研究 |
第一章 潘曾沂的家世与生平 |
第一节 家世 |
一、先世 |
二、家族世系 |
第二节 生平 |
一、经历 |
二、着述纂辑情况 |
第二章 潘曾沂的交游网络——以“临顿新居图”题跋为中心 |
第一节 “临顿新居图”的绘制缘由与题跋情况 |
一、绘图缘由 |
二、题跋内容选录 |
第二节 “临顿新居图”题跋所见潘曾沂交游网络 |
一、师长前辈 |
二、宣南诗友 |
三、同乡世交 |
四、同官同道 |
五、吴地僧人 |
第三节 “临顿新居图”的社会文化内涵 |
第三章 潘曾沂山水诗的特征及诗风转变 |
第一节 潘曾沂山水诗的创作实践 |
一、潘曾沂山水诗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 |
二、潘曾沂山水诗的艺术特徵 |
第二节 潘曾沂诗风由唐入宋原因探析 |
一、科场受挫 |
二、宣南诗社诗友影响 |
三、亲友离世 |
下编:《小浮山人年谱》 |
一、凡例 |
二、谱前 |
三、正谱·潘曾沂自订 |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一嵗(1792 年) |
五十八年癸丑 二嵗(1793 年) |
五十九年甲寅 三嵗(1794 年) |
六十年乙卯 四嵗(1795 年) |
嘉庆元年丙辰 五岁(1796 年) |
二年丁巳 六岁(1797 年) |
三年戊午 七岁(1798 年) |
四年己未 八岁(1799 年) |
五年庚申 九岁(1800 年) |
六年辛酉 十岁(1801 年) |
七年壬戌 十一岁(1802 年) |
八年癸亥 十二岁(1803 年) |
九年甲子 十三岁(1804 年) |
十年乙丑 十四岁(1805 年) |
十一年丙寅 十五岁(1806 年) |
十二年丁卯 十六岁(1807 年) |
十三年戊辰 十七岁(1808 年) |
十四年己巳 十八岁(1809 年) |
十五年庚午 十九岁(1810 年) |
十六年辛未 二十岁(1811 年) |
十七年壬申 二十一岁(1812 年) |
十八年癸酉 二十二岁(1813 年) |
十九年甲戌 二十三岁(1814 年) |
二十年乙亥 二十四岁(1815 年) |
二十一年丙子 二十五岁(1816 年) |
二十二年丁丑 二十六岁(1817 年) |
二十三年戊寅 二十七岁(1818 年) |
二十四年己卯 二十八岁(1819 年) |
二十五年庚辰 二十九岁(1820 年) |
道光元年辛巳 三十岁(1821 年) |
二年壬午年 三十一岁(1822 年) |
三年癸未 三十二岁(1823 年) |
四、正谱·潘仪凤续订 |
四年甲申 三十三嵗(1824 年) |
五年乙酉 三十四嵗(1825 年) |
六年丙戌 三十五嵗(1826 年) |
七年丁亥 三十六嵗(1827 年) |
八年戊子 三十七嵗(1828 年) |
九年己丑 三十八嵗(1829 年) |
十年庚寅 三十九嵗(1830 年) |
十一年辛卯 四十嵗(1831 年) |
十二年壬辰 四十一嵗(1832 年) |
十三年癸巳 四十二嵗(1833 年) |
十四年甲午 四十三嵗(1834 年) |
十五年乙未 四十四嵗(1835 年) |
十六年丙申 四十五嵗(1836 年) |
十七年丁酉 四十六嵗(1837 年) |
十八年戊戌 四十七嵗(1838 年) |
十九年己亥 四十八嵗(1839 年) |
二十年庚子 四十九嵗(1840 年) |
二十一年辛丑 五十嵗(1841 年) |
二十二年壬寅 五十一嵗(1842 年) |
二十三年癸卯 五十二嵗(1843 年) |
二十四年甲辰 五十三嵗(1844 年) |
二十五年乙巳 五十四嵗(1845 年) |
二十六年丙午 五十五嵗(1846 年) |
二十七年丁未 五十六嵗(1847 年) |
二十八年戊申 五十七嵗(1848 年) |
二十九年己酉 五十八嵗(1849 年) |
三十年庚戌 五十九嵗(1850 年) |
咸丰元年辛亥 六十嵗(1851 年) |
二年壬子 六十一嵗(1852 年)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上图藏潘功甫友朋手札 |
後记 |
(5)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江南文人群体相关研究述评 |
(一)西晋江南世家大族研究 |
(二)江南地域文化研究 |
(三)西晋江南文人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西晋年代断限 |
(二)江南地域界定 |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易代之际的江南社会 |
第一节 西晋江南政治形势述略 |
一、江南大族与孙氏政权的关系 |
二、晋廷的防范与笼络 |
第二节 江南经济略论 |
第三节 江南地域学术文化环境 |
小结 |
第二章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活动概况 |
第一节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成员情况 |
一、文人身份考略 |
二、群体成员结构 |
第二节 江南文人群体仕进情况 |
一、孙吴末期 |
二、太康至元康初年 |
三、八王之乱时期 |
四、晋室南渡时期 |
第三节 南北文人交游论略 |
一、江南文人群体内部往来 |
二、南北文人间的交往 |
小结 |
第三章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的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西晋江南文人创作思想倾向 |
一、对汉代儒学的崇尚 |
二、对京洛学风的批判及学习 |
第二节 西晋江南文人的作品主题 |
一、诵祖功德 |
二、吴地情结 |
三、仕宦艰辛 |
四、隐逸避祸 |
第三节 西晋江南文人的创作风格 |
一、摹拟复古,华美富赡 |
二、精工整饬,平正典雅 |
三、清秀明丽,隽永多姿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 |
二、仲并及其诗文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体例 |
第一章 南宋初期的时代环境 |
第一节 宋政权的迁移与时局变化 |
一、政权的迁移 |
二、时局的变化 |
第二节 南宋初期文坛的文风变化 |
一、南宋初期的散文 |
二、南宋初期的诗歌 |
三、南宋初期的词 |
第二章 仲并生平探考 |
第一节 仲并的生平与交际 |
一、仲并的生平 |
(一) 生平概述 |
(二) 联姻说略 |
二、仲并的交际活动 |
(一) 仲并的诗文交际 |
(二) 仲并与杨韵 |
第二节 仲并的思想 |
一、仲并的简政思想 |
二、仲并的循吏理想 |
三、仲并的儒家思想 |
第三章 《浮山集》研究 |
第一节 《浮山集》文献考辨 |
一、文章辑佚 |
二、翰林院抄本与四库全书阙文辨疑 |
第二节 《浮山集》的诗歌研究 |
一、诗歌的题材分类与内容描写 |
(一) 酬寄与送别 |
(二) 生辰诗 |
(三) 题诗 |
(四) 行旅与感怀 |
二、诗歌的文学特征 |
(一) 吟咏情性 |
(二) 入典化意 |
(三) 轻车绝尘 |
第三节 《浮山集》的文章研究 |
一、文章的主题书写 |
(一) 求仕谋政 |
(二) 论事陈理 |
(三) 孝友慈爱 |
二、文章的文学特征 |
(一) 古文行而有法 |
(二) 四六散行排偶 |
(三) 杂着典雅庄重 |
结语 |
凡例 |
卷一 五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
五言古诗 |
早起偶成 |
寒食日归吴兴寄鲁山 |
题大明寺诗 |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
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
七月二十日过王村,几到岸,遇和中袭明舟回,相拉宿於陈氏庵中,蚊甚盛,达旦不能寝 |
奉和陈德召游惠山见寄三十韵 |
祝子权以诗见招,勉继其韵 |
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 |
和何枢密题楚颂亭韵 |
同祝子权游虎邱 |
志师自通州访我於仪真,因携之至长芦,留语数日,及其归也,作诗以送之 |
舟过仁王寺因口占一首 |
戏李彦平、李德邵 |
七言古诗 |
元宵微雨十六夜雨止见月 |
舟行用前韵怀祝子权 |
建昌守杨吉老得居湖州山间,作亭於上,名曰弁辉,为长句以记之 |
陈行之得之因震泽旧居,辟小阁面列洞庭山,客有名以尊经者,江都仲某为长句以纪之 |
避暑报恩观 |
外舅庄子尚生辰 |
代人上师垣生辰三首 |
沈正卿得男以诗庆之 |
五言律诗 |
咏竹 |
游灵岩诗 |
舟行再用前韵 |
觉华山居三首 |
岁晚泊姑苏用吕居仁舍人韵二首寄孟信安 |
泰兴道本上人少时颇留意诗律,已而遍历诸方,卒无终岁之宁。今垂五十矣,自淮乡过余於吴兴。翌日来辞,曰道本欲自越趋天童,或自温趋江心,问道於觉了二士(觉为横智,了为真歇)愿闻一言,为书五字诗以送之 |
韩侍郎 |
送致政节推朱子发归无锡二首 |
送泉州周尚书 |
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三首 |
送刘大谏赴漳州四首兼寄建州太守赵左司 |
代人上叔母张氏生辰三首 |
卷二 七言律诗 |
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 |
日暮系舟 |
中秋不见月 |
四老堂诗(并序) |
题赵有翼丛桂小山 |
题吴氏旷远亭 |
後数年登旷远亭用前韵再赋 |
和马丈游刘园 |
李彦平寄题静海吏隐堂二诗甚佳,因赋一篇 |
题李德邵蘖庵 |
再呈德邵 |
祝子权见寄时欲卜居合溪飞云寺 |
李孝叔、赵有翼、赵存中、黄子登、沈正卿、曾同季有观梅道场之约,仆偶过西山,不得陪六客之末,归读衆作因继韵 |
和沈正卿诸公西湖赏梅 |
和耿时举梅雪二首 |
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 |
陪王枢密饭坐间示新诗因次其韵 |
用前韵别寄耿时举二首 |
沈国録席上用赵监丞韵 |
翌日早起再用昨夕韵呈二丈 |
对雪用曾丈韵呈徐丈 |
再用前韵答徐圣可 |
继韵耿时举寄示往岁梅雪 |
怀沈文伯 |
郑悴德兴,平江官满有诗见寄,次韵以叙老怀惜别之意 |
刘乾耀绍原昔同里巷以贫见过愧无以副其意辄成四韵为别 |
归自江阴寄蒋知郡汪签判 |
和孟蠕之诸公游虎邱一首 |
用前韵奉寄孟峤之 |
再用前韵呈陈得之诸公 |
呈彦平 |
用汪彦章内翰诸公韵二首呈信安 |
用方叔韵寄蘖庵老人 |
和臧陆二秘书 |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
送高提干暂过行在诗 |
再和高提干见寄 |
送平江守蒋宣卿奉祠归宜兴 |
送智道者 |
次韵答友人四首 |
上孟郡王生辰三首 |
外舅庄子尚生辰 |
平江太守生辰二首 |
上枢密生辰 |
胡枢密生辰 |
上平江李侍郎生辰 |
代人上师垣生辰 |
提举生辰 |
白氏夫人生日二首 |
代同舍上黄相生辰三首 |
卷三 五言排律 五七言绝句 词 |
五言排律 |
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呈孟信安 |
五言绝句 |
对竹 |
假山 |
七言绝句 |
官满趋朝留滞吴门即事书怀十首 |
平江守祷晴即应时近元夕矣,寄呈五绝句 |
夜抵德清县偶题 |
再过宜兴,舟中见芍药数枝,忆淮乡此花之盛,为之怅然,辄成三绝 |
薄暮游潘登仕园,园有堂三间,榜曰一枝。盖湖公枢密两取庄周却就之语,既以嘉潘,亦以勉潘之二子,因用其意,各赋一绝 |
芜城 |
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桐庐,计今合归矣。元绩当不惜迂路,一访仆於苕霅间也,戏为一绝招之。元绩纯孝人,每在道念亲殊切 |
感时 |
晚坐和韵 |
次韵病起二首 |
送阎少隐同其弟伯子、宣子赴试淮南,为一月之别,某以病起不及饯送,为三绝 |
题章伯深臞怪图 |
画枯木 |
次韵耿荐可催菊三首 |
奉陪舅丈秘书彦平主簿兄游慧聚,终日小饮,上方待月,再历妙峯诸胜处,用前人韵得二诗,是日尝微雨作 |
句 |
词 |
忆王孙(秋闺) |
忆王孙(赠外孙猷) |
前调(示孟氏女) |
前调(和李达才韵) |
菩萨蛮(和赵有逸坐上韵) |
好事近(宴客七首,时留平江,俾侍儿歌以侑觞) |
忆秦娥(木樨) |
画堂春(和秦少游韵) |
大圣乐令(赠小妓) |
浪淘沙(赠妓) |
前调(即事) |
鹧鸪天(为鲍子山侍妾燕燕作) |
前调(赠外孙夔) |
蓦山溪(有赠) |
水调歌头(赵制置见招归,用东坡中秋韵,以见微意) |
芰荷香(中秋在毘陵不见月,作数语未成,後一日来澄江,途中先寄赵智夫) |
八声甘州(木樨和韵) |
念奴娇(冬至夜作) |
前调(和耿时举赋雪韵) |
前调(王守生辰) |
瑞鹤仙(春日咏怀) |
水调歌头(浮远堂) |
念奴娇(浮远堂) |
画堂春(即席) |
浣溪沙(即席) |
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群宴席上) |
武陵春(元若虚总管席上) |
卷四 奏议 书 序 跋 记 赞 行状 墓志 祭文 |
奏议 |
蕲州任满陛对剳子 |
第二剳子 |
代平江守劝农文 |
书 |
上宰执书 |
序 |
原弊録序 |
赠笔工序 |
跋 |
跋蒋颖叔兄弟与其侄宣卿诗 |
题吴兴沈师所藏米老帖 |
记 |
後乐堂记 |
赵公远祠记 |
赞 |
黄夫人传神赞 |
行状 |
故左朝请大夫权发遣抚州庄公行状 |
墓志 |
夫人陈氏墓铭 |
祭文 |
祭泰伯至德庙文 |
祭社祈晴文 |
祭五龙文 |
祭李尚书若水文 |
卷五 表 |
天申节贺表 |
贺皇太后还阙表 |
蕲州到任谢表 |
代谢郊祀加食邑三百户表 |
代谢郊祀加恩表 |
代辞免郊祀加恩表 |
代谢给事中表 |
代镇江守臣到任谢表 |
代平江守臣到任谢表 |
代郡守到任谢表 |
代淮郡守臣到任谢表 |
卷六 表 |
代谢赐御书石刻表 |
代谢赐御书御制文宣王及七十二子赞表 |
代平江守谢赐府第表 |
代淮西守臣到任谢表 |
代南安军守臣到任谢表 |
代建康守谢降诏不允再乞致仕表 |
代谢给假还乡表 |
代辞免转官表 |
代服阕欲赴朝见表 |
代郡守谢传宣表 |
代建康守臣除在京宫观侍读谢表 |
代建康守进职真除谢表 |
代谢落职表 |
卷七 启 |
贺正启 |
贺冬启 |
贺执政启 |
贺枢密启 |
贺直院阁学士启 |
贺李参政启 |
贺张参政启 |
贺给事启 |
贺除给事中启 |
贺建康王帅启 |
贺荆南方的启 |
贺章尚书知平江府启 |
贺郡守除次对启 |
贺新知平江府李侍郎启 |
贺湖州张吏部启 |
贺权府李都运启 |
贺越帅张参政到任启 |
贺郡守到任启 |
宫祠书考谢宰相启 |
谢枢密启 |
谢监务杨秀才启 |
谢杨参政启 |
卷八 启 |
上宰相陈情启 |
上宰相启 |
上宰执启 |
上湖州王侍郎启 |
上孙参政启 |
与方帅启 |
与夔路王帅启 |
与方帅启 |
与湖州王给事启 |
与蕲州张倅启 |
问讯左史兼中书舍人启 |
问候太守启 |
问候平江守启 |
回谢及第人启 |
回第二人启 |
回交代苏计议启 |
回蕲州教授启 |
与教授启 |
回江阴薛知军谢到任启 |
卷九 启 |
代执政谢贺新除启 |
代贺漕除户侍启 |
代人贺阳奉使启 |
代考功郎中谢宰执启 |
代镇江守谢宰执启 |
代人宫祠谢宰执启 |
代平江守落职除宫祠谢宰执启 |
代湖悴谢宰执启 |
代郡守谢侍从启 |
代谢监司举荐启 |
代李司理启 |
代人贽见婺守启 |
代宋帅回张魁启 |
卷十 杂着 |
祈雨文 |
谢雨文 |
祈晴文 |
为妻保安青词 |
代杨韵诞日醮词 |
天申节功德疏 |
乾龙节疏 |
乾龙节疏 |
光孝寺报恩疏 |
广化寺募衆建观音殿疏 |
迎请光福观音疏 |
平江雍熙画罗汉疏 |
泰兴建护城神祠疏 |
为枫桥藏经求经复带疏 |
请云辨住赵村坟淹疏 |
请昇老住平江高峰疏 |
请修老住平江明因疏 |
代张忠甫请理老住金坛笃忠显庆功德院疏 |
住院茶榜 |
住院汤榜 |
太乙宫上梁文 |
湖州开元寺上梁文 |
回孟郡王姻礼书 |
答孟郡王姻事报日书 |
为五弟问姻王氏书 |
为妹回蔡氏姻定书 |
子舍姻定书 |
代为外孙女孟氏作姻事言定李仲简书 |
代王氏姻礼书 |
代人姻事定书 |
代石仲泽姻事定书 |
附録一 诗文辑佚 |
(一) 《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上》 |
附録二 传记资料 |
(一) 《夷坚志·夷坚甲志卷十·红象卦影》 |
(二) 《水心集·卷九前集》 |
(三) 《山中白云词疏证·卷五》 |
(四) 《文忠集·卷十七》 |
(五) 《万姓统谱·卷九十一》 |
(六) 《宋诗纪事·卷四十五》 |
(七) 《宋史翼·卷二十列传二十》 |
(八) 《玉照新志·卷六》 |
(九) 《夷坚支志·庚卷九》 |
(十) 《水心集·卷十三》 |
附録三 历代着録 |
(一) 《直斋书録解题·卷十八》 |
(二) 《二程遗书》 |
(四) 《宋中兴题名·中兴东宫官僚题名》 |
(五) 《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卷八十》 |
(六) 《浮溪集·卷二十七》 |
(七) 《古文集成.前集·卷二十五前丁集四》 |
(八) 《文献通考·卷二三九·经籍考六六》 |
(九) 《吴兴金石记·卷九》 |
(十) 《四库全书考证·卷八十一》 |
(十一)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卷二十三集部五》 |
(十二) 《蕙风词话·卷二》 |
(十三) 《攻媿集·卷一零八》 |
附録四 来往诗文 |
(一) 《毗陵集·卷十五》 |
(二) 《于湖集·卷七》 |
(三) 《云庵类稿·卷四》 |
(四) 《剑南诗稿·卷一》 |
(五) 《芦川归来集·卷一》 |
(六) 《灊山集·卷二》 |
(七) 《昆山杂咏·卷中》 |
附録五 历代评论 |
(一) 周必大《浮山集》序 |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一)为宋元历史、自然、社会各方面研究提供方志文献依据 |
(二)为宋元语言及方言研究提供新语料 |
(三)为新方志的编纂和中国方志史的编写提供经验和资料 |
三、研究现状 |
(一)宋元浙江方志的整理 |
(二)宋元浙江方志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考证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三)比较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系统文献学考察 |
(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全面补辑和佚文校勘 |
(三)首次关注宋元方志中的方言材料,拓展学术视野 |
(四)研究成果创新 |
第一章 宋元浙江方志概况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数量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名称 |
第三节 现存宋元浙江方志提要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特点 |
第二章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研究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目录的分布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考 |
一、方志误录 |
二、作者名号 |
三、方志卷帙 |
四、同书异名 |
第三章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 |
第一节 辑佚原则与方法 |
一、辑佚原则 |
二、辑佚方法 |
第二节 《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辩证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辨误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补辑与考证 |
第四章 宋元浙江方志编纂研究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两宋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二、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第二节 编纂群体研究 |
一、作者数量与修志模式 |
二、职务分工及特点 |
三、修志群体的身份构成 |
第三节 编纂特点与刊刻 |
一、资料收集与编纂方式 |
二、编纂目的 |
三、编纂条件 |
四、出版经费来源 |
第四节 编纂体例及特点 |
一、宋元浙江方志体例情况 |
二、宋元浙江方志体例特点 |
三、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章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搜集与整理 |
一、方志直接注明引用文献方言材料 |
二、利用判定标记提取方志活方言 |
三、参照前代及同代文献勾稽方言词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考释方法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考释 |
一、方志引文献方言词考释 |
二、方志引活方言词考释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 |
凡例 |
方志目录 |
(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
(二)嘉兴府(今浙江嘉兴) |
(三)安吉州(今浙江湖州) |
(四)建德府(今浙江建德) |
(五)婺州(今浙江金华) |
(六)绍兴府(今浙江绍兴) |
(七)庆元府(今浙江宁波) |
(八)瑞安府(今浙江温州) |
(九)台州(今浙江临海) |
(十)衢州(今浙江衢州) |
(十一)处州(今浙江丽水) |
附录二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表(参照文献勾稽)》 |
附录三 《宋元浙江方志记音词表》 |
附录四 《宋元浙江方志俗语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张鹏展及其主要着述 |
二、张鹏展诗歌收录概况 |
三、张鹏展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
第一章 张鹏展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
第一节 张鹏展的家世 |
一、张氏家族迁移说 |
二、曾祖张鸿翮及叔祖张鸿? |
三、祖父张友朱 |
四、父亲张滋和母亲廖氏 |
五、兄张鹏衢与张鹏超 |
六、鹏展三子——鼎、衡、铭 |
七、其他 |
结语 |
第二节 张鹏展的生平 |
一、字号、生卒年 |
二、生平概述 |
第三节 张鹏展的交游考略 |
一、恩师刘定逌 |
二、南崧之徒 |
三、“带江园”黄体正 |
四、寓桂李氏兄弟 |
五、朱鹤年 |
第二章 张鹏展思想述论 |
第一节 张鹏展的孝德观念 |
一、至孝事双亲 |
二、德行启后辈 |
第二节 张鹏展的为政理念 |
一、清廉无私 |
二、心忧黎民 |
三、唯才是举 |
第三节 张鹏展的教育思想 |
一、学在实践,求真笃实 |
二、忠孝廉节,德育诸生 |
第三章 张鹏展与《峤西诗抄》的编纂 |
第一节 编纂目的与选录标准 |
一、编纂目的 |
二、选录标准 |
第二节 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的影响 |
一、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人的影响 |
二、高密诗学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作的影响 |
第三节 《峤西诗抄》选录诗歌的主要类别 |
一、离别类 |
二、咏怀类 |
三、酬唱赠答类 |
四、游记类 |
五、行旅类 |
六、咏史类 |
第四章 张鹏展的诗学观 |
第一节 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 |
一、实景传达真性情 |
二、休言物变,性情为一 |
三、以情为主,情志合一 |
第二节 崇尚诗人与诗气的契合 |
一、气与人相合,人与诗相契 |
二、“精气”与“春气”之论 |
第三节 张氏诗学与高密诗学的关联 |
一、“师古亦能变古” |
二、“崇实、浮黜”与祛“躁妄、矫饰、浮靡、熟俗” |
三、为“清苦者”发声 |
第五章 张鹏展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张鹏展诗歌的题材内容 |
一、怀古咏史诗 |
二、拟古诗 |
三、题画诗 |
四、写景咏物、即景抒怀诗 |
五、行旅诗 |
六、酬和诗 |
七、其他诗 |
第二节 张鹏展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一、自然化用前人诗句 |
二、喜用历史典故题材 |
三、以白描之笔描摹意象 |
四、诗宗唐人,兼罗诸家 |
五、诗歌风格 |
余论 |
张鹏展诗歌校注 |
凡例 |
古剌泉 |
杨椒山先生故宅 |
容江夜泊怀辛大 |
家某明府之西安 |
蒋四云亭刺史归太仓 |
拟古七首 |
春日 |
清风 |
江楼怀人 |
东方三大图 |
辛未除夕与同人饮于四照楼和东坡寄子由韵馈岁 |
别岁 |
守岁 |
丁丑三月蒙恩赐人参恭纪 |
丁丑东崖十四弟希吕挑得教职南旋书以志别 |
送黄春庭散馆归班旋粤 |
朱八野云,年六十,野云与余同岁,且同日生,伊年五十六始举一子,予亦以是年得一儿,野云例选少尉,不愿仕,眈精绘事 |
留仙村杂咏——莲花寺钟 |
璃霞日出 |
廸麓 |
小蓬莱 |
松亭 |
金斗 |
送谢芷川先生之任四川渠邑 |
夏日同周藕塘、曹芝轩、李小松、钱添林、顾雪宕逰万柳堂纪事分韵得斗字扁字 |
唐慕渠世叔归《青湘集》选三十韵 |
清明用张曲江元韵 |
上巳和乌五元韵 |
李郎中芸圃村居图 |
自题蕉窗听雨小照 |
代题李郎中芸圃村居 |
李松甫我园 |
题廖候麓桐阴读易图 |
丙寅九月廿一日,李芸甫邀至笑阁赏菊,时在坐李云甫、吴橡村家东麓、王春城、万某并余七人以菊花须插满头,归余得须字 |
题俞衰一秋声读易图 |
题罗绣亭南涧图 |
题陈汉池味谏图 |
刘星湶灌园图 |
题某年伯读书饮酒图 |
题材寒江蟹舍图 |
题藤阴小憩图 |
题汤应求后雕图 |
董家堤遇雪 |
鱼花行 |
温观察殉难 |
盘石溪 |
癸未八月陈研凹惠寿诗兼致缎轴反缎次元韵 |
题杨华农少府戴笠出山图 |
十六夜偕汤谦山、郑榕塘步月至曾紫光参府迎秀堂畅饮,适梁宜亭、陈兆瑞亦同至,共援笔分体赋诗得田字 |
题吴渭川赞府橹摇背指菊花开小照 |
题陈石鏚观察榆关试马图小照 |
涵九彭大翁寿 |
昆仑关 |
山心塘 |
听夜泉 |
送淮阴丁明府 |
秋杪江亭有作 |
陈处士书斋 |
送顾某下第归越 |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 |
过横山顾山人草堂 |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
至桂林与郑榕塘访桂 |
经漂母墓 |
涿州道中 |
赵州留别何不园刺史 |
安阳道中 |
转斗湾阻风 |
合江亭 |
浔江遇雨 |
蝉 |
舟过松林滩 |
得八兄秋闱喜捷 |
刘司户祠 |
黄鹤楼 |
衡阳留别范大青子 |
苍梧夜泊 |
秋日登楼 |
桃源洞口 |
庚午奉命典试山左闱中用蒋司马韵 |
落叶 |
为吕祟如题水花蛱蝶图 |
樊城晓发 |
槐庭 |
将放榜仍用前韵 |
秋日偕宗弟廷仰廷鉴游白鹤观七律二首 |
镆鎁关 |
猪头山 |
题赵萃园《春江泛櫂图》四绝 |
听荷小阁 |
附录 |
一、赋 |
二、颂 |
三、奏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学界对王世懋的研究 |
1.2.2 学界对《学圃杂疏》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王世懋生平及着述考略 |
2.1 王世懋生平述略 |
2.2 王世懋着述述要 |
2.2.1 王世懋着述概况 |
2.2.2 王世懋涉农着述 |
3 《学圃杂疏》写作特色 |
3.1 《学圃杂疏》写作题材来源 |
3.2 《学圃杂疏》的版本与体例 |
4 《学圃杂疏》内容分析 |
4.1 《学圃杂疏》记载之栽培技术 |
4.1.1 高效栽培技艺调控生长发育 |
4.1.2 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4.1.3 施肥和浇水的技巧必不可少 |
4.1.4 做好防寒措施以安全越冬 |
4.1.5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壤 |
4.2 《学圃杂疏》记载之园艺观赏 |
4.2.1 以形态为佳的园艺植物 |
4.2.2 以色彩为美的园艺植物 |
4.2.3 以香味为上的园艺植物 |
4.2.4 以花期为胜的园艺植物 |
4.3 《学圃杂疏》记载之食用功效 |
4.3.1 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 |
4.3.2 具有养生功效的植物 |
4.3.3 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 |
4.4 《学圃杂疏》的农学与园艺思想 |
5 从王世懋及《学圃杂疏》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 |
5.1 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 |
5.2 王世懋养成的饮食习惯 |
5.3 王世懋追求的闲暇生活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学位论文相关成果 |
附录 B相关图片 |
附录 C江苏省太仓市实地调查之访谈记录 |
(10)孔子《诗》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 孔子与《诗》 |
第一节 周代“制礼作乐”:《诗》之源起 |
一、诗的产生 |
二、周代制礼作乐 |
第二节 孔子整理《诗》:《诗》之儒家经典化 |
一、孔子前《诗》文本的形成 |
二、“孔子删诗”说 |
三、孔子整理《诗》的思想方法 |
第三节 孔子《诗》教:《诗》之哲学义理构建 |
一、乐教与诗教 |
二、孔子《诗》教的革新 |
第二章 孔子《诗》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诗》之情论 |
一、“情”、“志”并提 |
二、情志与人性的关联 |
三、情性之正——思无邪 |
第二节 《诗》之礼论 |
一、“诗之所至,礼亦至焉”:诗礼相成 |
二、立于礼:由《诗》见礼 |
三、合于礼:礼以节《诗》 |
第三节 《诗》之仁论 |
一、《诗》言爱人 |
二、《诗》言至诚 |
第三章 以仁为本的孔子《诗》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诗》之“仁本”原则的确立 |
一、里仁为美 |
二、尽善尽美 |
第二节 孔子《诗》哲学思想之“仁本”特征的发生 |
一、由仁见仁 |
二、兴作为发生手段 |
第四章 孔子《诗》哲学思想的开创性意义 |
第一节 从“子曰诗云”说起 |
一、“《诗》云”与“子曰” |
二、“子曰诗云”的文化意义 |
第二节 儒家经典诠释的哲学突破 |
一、儒家经典诠释的出现 |
二、何为哲学的突破 |
三、孔子论《诗》的哲学突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木瓜”其人其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D]. 王妙.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禅宗语录钟馗形象略论[J]. 李小荣.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毛诗大义相通论[J]. 刘师培,万仕国. 历史文献研究, 2020(01)
- [4]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D]. 栾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D]. 王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D]. 冯应清. 广西大学, 2019(01)
- [7]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D]. 任淑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D]. 秦婷婷.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D]. 唐媚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孔子《诗》哲学思想研究[D]. 段博雅.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