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21)在《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传播红色文化能够起到帮助大学生抗击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观念、提升文化自信、强化主流价值认同等作用。目前国内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已有所发展,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大连理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建设我国现代工业体系而成立的高校,从建校初就带着红色基因,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先行者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调查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并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和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渠道对其认知与态度的关系。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共同规律,为今后高校改善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态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的学生在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上存在差异。学生接触学校各种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和渠道的频率与其认知与态度存在相关关系,四史、大连史、校史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接触频率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校园文化活动渠道的接触频率与学生的支持度、满意度和参与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态度的解释力不同。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传播计划制定、传播系统构建及传播格局打造几个角度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赵丹凤[2](2020)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出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促使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奋力开创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新局面。处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密切联系党与高校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将基层党建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念共识与实践成果,使学生党支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深入思考与落实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梳理文献,调查分析,重点围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理论、现实审视、经验借鉴以及实践路径来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这一基础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依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论述中寻求理论支撑。同时,着眼于党建战略布局,聚焦于高校基层党建现状亦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诸多成绩: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以及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等。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否定问题的存在,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与入党动机的隐蔽性、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支部委员投入精力不足和支部培训激励机制缺乏、学生党员独特个性特征与价值取向等因素致使学生党支部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显着、支部委员队伍建设薄弱以及组织生活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立足调查现状,借鉴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的实践经验,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难题破解的必要所在。为此,谱写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篇章,需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加强支部委员队伍建设以及着力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李博莉[3](2019)在《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文中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布局,而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主要通过党性教育来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全体党员的理论学习教育,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将非党员作为参照探究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了解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的差异,考察影响党员学习实效个体差异的心理因素等,提出增强学习实效的建议,尝试丰富人们对党的理论学习的新认识,为今后提升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共七章,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一)绪论。论述研究的缘由,研究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有何意义,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内容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可借鉴之处与可突破之处,阐述本文的研究在逻辑结构上的思路与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主要对论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做出界定,以及梳理本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三)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54份,其中,党员和预备党员共232人(51%),非党员222人(49%)。选取中国共产党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关键词句,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研究。初步了解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实效上是否与非党员有显着的差异,以及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是否有差异。(四)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采用反应时程序测试法,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党性直觉”反应时小程序测试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进行推送。回收的有效数据为234份,其中,党员和预备党员111人(47%),非党员123人(53%)。选择党性词为刺激材料,并选择国际词为干扰词和生活词作为中性词,对党员进行反应时程序测试,考察在类别加工策略下,党员在内隐记忆中对党性词的反应时和准确程度。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党员在内隐记忆层面,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实效是否与非党员有显着性差异,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是否有差异。(五)影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心理因素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学业倦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影响大学生党员个体间在党的理论的学习实效上的差异的心理因素。调查对象为参与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测验的所有党员和预备党员(232人),探究党员的党的理论学习实效与学业倦怠、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六)增强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对策建议。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党组织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学习实效提出相应的对策。(七)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相应的总结,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结果显示:(1)党员和非党员在党的理论学习测验的正确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党员的正确率高于非党员。不同的学历水平、党龄的党员在正确率上有显着性差异存在,其中,硕、博士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本科生的正确率。党龄5年及以上党员的正确率显着高于党龄低于5年的党员的正确率。不同性别、不同学科背景的党员在正确率上无显着性差异。(2)党员和非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党员的反应时快于非党员,党员的正确率高于非党员。不同性别、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党龄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与学业倦怠呈显着的负相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着的正相关。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党员通过党的理论学习,其理论知识水平优于非党员。由此可知,目前采用的党的理论学习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第二,学习时间长的党员优于学习时间短的党员。建立党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是党员提升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保障。第三,学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要落实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必须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以及维护党员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使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深耕厚织,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心里去。
高英华[4](2019)在《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我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依据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做出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我们有了新特点、新目标、新理论。新特点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目标是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我们的新理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求,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站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提出的要求,目的在于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同时,这也是习总书记总结经验、立足现实,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指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自身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时刻关注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建设,才能使党变得更有力,更好带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仅要以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为出发点,更要从大学生党员所处的外部新环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从高校党的建设的角度去分析大学生党员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利于形成一个严密的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党员队伍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与发展,教育和管理,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要从高校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去找到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提供保障。具体表述为: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要在这三个阶段,从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三个主体出发,在党建"5+2"布局下,找到高校党建为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及依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解决措施。同时,把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贯穿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全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党建网格化格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我国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党员队伍建设同时也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部分,党的组织建设影响党的建设。所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状况归根到底会影响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展,与我们党和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情况紧密相关。本文在第一部分,概述了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相关概念,界定了大学生党员质量,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理论依据及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然后,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分析了当前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依据已经调研和查阅到的相关高校党建资料,通过对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进行访谈,归纳出新时代以来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在发展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及依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存在的问题解决提出借鉴。
王思佳[5](2019)在《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文中提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毋庸置疑,党的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党员是所有党员中高文化、高素质、高活跃度以及最为年轻的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是否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整个党员群体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学校的类型(双一流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专科院校)抽取了浙江省内的五所高校,共发放和回收497份有效问卷。问卷从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角色规范认同三个方面来观察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现状。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反思的问题。在价值认同上,认同党的宗旨,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的认同不够坚定;在情感认同上,对党忠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保持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角色规范认同上,对党章党规认知清晰,能够严格遵守,但是有些行为上存在“言行不一”现象,对规则的遵守偏功利性。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的因素。研究从宏观层面社会环境、学校基层党建和媒体接触三个方面出发,发现全球化、市场经济冲击和转型期社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入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入党动机正确,党员身份认同强烈,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程序规范、教育培养科学,有利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提升;党组织对犯有错误的党员、违纪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呈现显着正相关,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的谈心谈话对大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认同呈现显着正相关;传统的媒体接触与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呈现显着正相关,通过手机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了解党建新动态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的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移动自媒体对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明显比传统媒体接触对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的影响明显。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促进知情意行的转换、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意见领袖作用、完善党员发展机制、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和搭建党建网络平台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金艳红[6](2019)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给党员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净化党员队伍的决心。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优秀青年团体,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影响着党和国家在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所以立足高校,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把好质量关口,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出现党员意识薄弱、政治立场不坚定等实际问题和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管理上缺乏针对性,过程缺乏连续性等现象,通过坚持全方位培养和严格管理,充实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填补转正后缺少教育培养的空档期,从而达到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党性修养的目的。文章对当前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方式、途径等基本情况做以分析,从而得出本文研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脉络和内涵入手,得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剖析,概括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对策、路径和方法,从而实现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任务。
汪萍[7](2018)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到来,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又加之,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翻新花样快速地传播着,通过“戏说”、“恶搞”、“穿越剧”等娱乐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隐蔽式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防范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的梳理得知,该思潮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极具迷惑性与欺骗性。本人以云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了六百多份调查问卷,然后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以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具体影响情况。具体来说,该思潮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动摇了其政治信仰,并削弱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具欺骗性以及其传播的隐蔽性特征,还有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推波助澜作用。最后本研究基于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防范并抵制该思潮的相应对策:一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与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并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二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及正确的政治信仰;三是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渠道的管控,阻断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
王艳[8](2018)在《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研究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指出大学生党员作为优秀的青年分子,肩负着党和国家建设的重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全党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关心、培养和爱护,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因此,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既是高校党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已从数量和质量并重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许多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抓好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不断提高党员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本文把系统论原理运用到研究课题之中,把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放到系统思维视域下去分析研究,对相关原理、概念和方法创新进行了描述和论证;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武汉轻工大学为调研主体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对基层第一线的党务工作者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从系统思维的独特视角,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习总书记五大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系统思维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为核心目标,运用系统论原理,从构建组织管理、发展制度、教育培养、信息反馈及监督保障体系等四个子系统入手,认真梳理并分析与以上四个子系统相关联的各个要素,牢牢抓住各要素中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主要矛盾,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以期发挥出各个要素的正向功能,形成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的合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结合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写作框架及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及概念描述。主要结合对系统论、质量工程、大学生党员质量、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之下为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确立评价标准。第三部分为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以调查样本和对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对面访谈为依据,对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逐一分析。第四部分为系统构建及对策建议。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为指导,结合系统论原理,构建出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的整体框架,并对如何发挥体系中各要素的积极作用、如何形成系统整体合力、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方法路径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
向晋文[9](2017)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并正在向基层和党员延伸。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从严管理党员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体现。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是大学生党员对自身角色身份与地位、角色规范与行为、角色权利与义务、角色扮演与表现的认知、理解与体验。党员角色意识的强弱不仅是党员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是党员教育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形成与发挥的重要基石。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为目的,围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原则与方法、策略与途径。论文按照提出研究问题、探求理论依据、构建理论体系、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展开。导论部分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梳理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的现状和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国外政党开展党员意识培育的实践做法,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预期创新之处等。第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理论、现代西方相关理论和知识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进行梳理和挖掘。论文的理论构建部分由第二、三、四章组成。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内容体系,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特点和影响其生发的微观、中观、宏观因素。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相互化生、互利共生、精神孕生、实践创生的过程,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发展的直观感知、初步认识、自觉理解、实践体验、理性反思五个阶段,揭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遵循的情感——理性、他律——自律、突变——渐变等规律,分析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设计出由目标设立机制、教育作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保障监督机制、环境影响机制构成的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机制系统。论文的实践探索部分由第五、六章组成。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应遵循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约束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可以采用系统教学、典型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感染激励、文化熏陶等方法。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培育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问卷调查及分析,提出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学习型党员队伍发展、先进性典型形象树立方面拓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论述管理载体、实践载体、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建设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通过主体发展、方式变革、队伍升级、评价扩容等方式创新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
瞿欢欢[10](2016)在《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基于福建省部分高职高专的调查》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建设“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其中的关键。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坚持高校党建工作导向地位,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从制度设计、过程执行、监督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党员工作现状进行梳理,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理念三个层次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在调研分析基础上,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视为一个持续推进、循环上升的管理过程,从更新管理理念,优化运行过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结果处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二、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红色文化 |
1.2.2 高校红色文化传播 |
1.2.3 认知与态度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方案设计 |
2.1 大连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
2.1.1 多元传播主体 |
2.1.2 特色传播内容 |
2.1.3 多种传播渠道 |
2.2 理论框架 |
2.2.1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 |
2.2.2 5W、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理论 |
2.3 调查设计 |
2.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2.3.2 测量指标与变量解释 |
2.3.3 问卷构成 |
2.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
3.1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接触及其认知与态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1 学生接触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频度 |
3.1.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 |
3.1.3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态度 |
3.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学生基本信息与其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认知的差异性检验 |
3.2.2 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
3.3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态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学生基本信息与其学校红色文化传播态度的差异性检验 |
3.3.2 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对学生态度的影响 |
3.4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认知与态度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
4.1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优势 |
4.1.1 多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传播内容认知较好 |
4.1.2 多数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认知较充分 |
4.1.3 多数学生对学校传播红色文化的态度积极 |
4.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不足 |
4.2.1 团员和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不够高 |
4.2.2 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态度较消极 |
4.2.3 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行为意向性不强 |
5 高校改进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的对策建议 |
5.1 深入挖掘传播内容,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 |
5.1.1 拓展红色文化外延 |
5.1.2 打造校园特色品牌 |
5.1.3 整合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库 |
5.2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构筑多元化传播矩阵 |
5.2.1 把握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两个主阵地 |
5.2.2 构建丰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
5.2.3 利用校园传统媒体营造文化氛围 |
5.2.4 利用会议传播的机动性与易组织性 |
5.3 制定差异化计划,提高传播针对性 |
5.3.1 为不同年级学生制定差异化红色文化传播计划 |
5.3.2 为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制定差异化红色文化传播计划 |
5.4 建立系统化机制,持续有计划传播 |
5.4.1 明确传播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 |
5.4.2 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体系 |
5.5 激发学生创造力,打造参与式传播格局 |
5.5.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观念 |
5.5.2 创建以学生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
5.5.3 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传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2)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概述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概念 |
(一)组织、基层党组织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
(一)党建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
(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的迫切选择 |
第二章 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研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 |
(二)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 |
(三)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 |
(四)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工作案例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一、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相关实践 |
(一)扬州大学:“党建科研融合型”学生党支部 |
(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题党日特色化”学生党支部 |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标杆榜样引领型”学生党支部 |
(四)北京大学:“正心知行专业特色型”学生党支部 |
二、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实践经验借鉴 |
(一)注重党员教育管理,树立标杆榜样 |
(二)凸显“专业”实践,开展服务活动 |
(三)聚焦活动成效,创新主题党日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
(一)充分利用“两课”思政教育主阵地 |
(二)及时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 |
(三)积极创设社会实践教育大平台 |
二、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
(一)严抓入口,强化新党员选拔考察力度 |
(二)重视日常,加强党员入党后的常态化教育 |
(三)畅通出口,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委员队伍建设 |
(一)严格支部委员的培育选拔 |
(二)强化支部委员队伍的系统培训 |
(三)加强支部委员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 |
四、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
(一)严格规范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
(二)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
(三)严明参加组织生活的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党性与党性教育 |
2.1.2 党的理论学习实效 |
2.1.3 学业倦怠 |
2.1.4 一般自我效能感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理论教育思想的论述 |
2.2.2 习近平关于党的理论教育思想的论述 |
2.3 可借鉴的其他理论 |
2.3.1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3.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3.3 内隐记忆的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问卷的编制与设计 |
3.4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现状比较 |
3.4.1 党员和非党员在党的理论测试的正确率上的差异比较 |
3.4.2 党员的不同水平之间在党的理论测试的正确率上的差异比较 |
3.4.3 党员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方式、途径上的差异 |
3.5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结果 |
3.5.1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 |
3.5.2 高学历、长党龄党员具有较高党的理论知识水平 |
3.5.3 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创新性 |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验设计 |
4.4 实验程序 |
4.5 不同群体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实效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比较 |
4.5.1 党员和非党员对党性词选择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
4.5.2 不同性别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
4.5.3 不同学科背景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
4.5.4 不同党龄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
4.6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结果 |
4.6.1 党员对党性词的熟悉程度较高,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较好 |
4.6.2 不同类别党员均有较好的学习实效,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 |
4.7 反应时程序测试应用于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研究之优劣 |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心理因素研究 |
5.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3.1 数理统计法 |
5.3.2 问卷调查法 |
5.4 研究结果 |
5.4.1 党的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5.4.2 党的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5.5 结果讨论 |
5.5.1 学业倦怠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有不良的影响 |
5.5.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有良好的影响 |
5.5.3 利用心理因素的影响促进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实效的提高 |
第六章 增强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建议 |
6.1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需一以贯之 |
6.1.1 常态化与关键期相结合 |
6.1.2 理论性和实践化相配合 |
6.1.3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协同 |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兼顾 |
6.2 加强组织领导:党的理论学习教育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6.2.1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党的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 |
6.2.2 高校党组织要完善党的理论学习的榜样机制 |
6.2.3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党的理论学习实效考评机制 |
6.2.4 高校党组织要在严格要求中体现人文关怀机制 |
6.3 关注心理健康:为党的理论学习教育的实效保驾护航 |
6.3.1 党员个体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评价体系 |
6.3.2 党员个体需要加强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
6.3.3 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相关内容概述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理论依据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 |
(四)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在党员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建设方面 |
(二)思想建设方面 |
(三)组织建设方面 |
(四)作风建设方面 |
(五)纪律建设方面 |
三、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的路径 |
(一)改进培养与发展方式 |
(二)增强教育与管理力度 |
(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访谈提纲(学生) |
访谈提纲(老师)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5)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身份(认同)、党员身份认同和党员意识 |
2.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现状 |
3.影响党员身份认同的因素分析 |
4.提升党员身份认同的路径探析 |
(三)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1.身份认同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2.身份认同的理论来源 |
3.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流程与问卷设计 |
3.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4.信效度分析 |
(五)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
1.创新点 |
2.重难点 |
一、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现状 |
(一)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 |
1.认同党的宗旨,先锋模范作用较为突出 |
2.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不够坚定 |
(二)大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 |
1.对党忠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
2.保持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
(三)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规范认同 |
1.对党章党规认知清晰,能够严格遵守 |
2.有些行为存在“言行不一”现象,对规则的遵守偏功利性 |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因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影响 |
1.全球化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影响 |
2.市场经济冲击对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的影响 |
3.贪污腐败和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学校基层党建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影响 |
1.入党机制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 |
2.党员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 |
(三)媒体接触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影响 |
1.传统媒体接触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 |
2.自媒体接触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 |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对策 |
(一)促进知情意行的转化 |
1.深化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认知 |
2.激发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情感 |
3.坚定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意志 |
4.转化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表现 |
(二)发挥大学党员的意见领袖作用 |
1.提升综合素质,展现人格魅力 |
2.善当意见领袖,创新内容与方式 |
(三)完善党员发展机制 |
1.团员推优严把政治标准,端正入党动机 |
2.党积、预备严把入口,控制发展质量 |
3.党员转正注重考察,树立模范先锋作用 |
(四)加强党员日常管理 |
1.强化理论培训,创新教育形式 |
2.增强实践锻炼,增加党员参与感 |
3.完善考评和监督机制 |
(五)加强新媒体建设 |
1.优化新媒体发展模式,重视价值导向 |
2.净化新媒体环境,提高监管能力 |
3.规范新媒体管理,做好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对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从现实角度出发 |
1.2.2 从学术研究出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概述 |
2.1 全面从严治党概述 |
2.1.1 全面从严治党发展脉络 |
2.1.2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
2.2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阶段的界定 |
2.3 全面从严教育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必要性 |
2.3.1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
2.3.2 培育合格党员的必要条件 |
2.3.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
第3章 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调查样本的选取和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2.1 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表现情况 |
3.2.2 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情况 |
3.3 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1 发展标准不明确 |
3.3.2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3.3.3 教育培养过程缺乏连续性 |
3.3.4 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 |
3.4 原因分析 |
3.4.1 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缺乏科学定位 |
3.4.2 对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
3.4.3 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的监督不到位 |
第4章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对策 |
4.1 全面教育提升党员质量 |
4.1.1 教育目标上强化具体引导 |
4.1.2 教育内容上分阶段进行 |
4.1.3 教育形式上拓展实践教育 |
4.1.4 培养过程上增强连贯性 |
4.2 从严选拔规范党员发展程序 |
4.2.1 严格发展程序 |
4.2.2 严格发展标准 |
4.3 从严管理严肃党内生活 |
4.3.1 严肃党内组织生活 |
4.3.2 推进党支部活动方式创新 |
4.4 从严监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4.4.1 加强大学生党员质量评价 |
4.4.2 严格党内监督 |
4.4.3 畅通党外监督 |
结论 |
附录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7)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问题的缘起 |
2、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状况 |
3、文献综述总结 |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点 |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涵义阐释 |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起及发展 |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际上的源起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危害 |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 |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2、现状总体分析 |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
1、造成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 |
2、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3、削弱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现实土壤 |
1、社会思潮多元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
2、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渗透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 |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为幌子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 |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它思潮交叉渗透,互相补充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隐蔽性特征 |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策略性 |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 |
(四)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推波助澜 |
1、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宣传的主阵地 |
2、网络谣言与负面舆论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误导民心创造了条件 |
3、网络信息传播无限性和网络监管有限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提供了现实可能 |
4、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缺失使历史虚无主义对其传播与渗透有机可乘 |
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对策探析 |
(一)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与教育 |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
2、高校课堂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国史教育 |
3、高校历史教育中要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1、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2、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3、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大力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渠道的监管 |
1、加强网络传播主阵地建设 |
2、加强校园网络信息与传媒的监管 |
3、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与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专着 |
(二)重要文件 |
(三)论文 |
(四)报纸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研究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的系统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质量工程 |
2.1.2 大学生党员质量 |
2.1.3 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 |
2.1.4 系统论 |
2.2 系统论基本原理 |
2.2.1 整体性原理 |
2.2.2 开放性原理 |
2.2.3 层次性原理 |
2.2.4 目的性原理 |
2.3 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的理论指导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
2.4 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的评价体系 |
2.4.1 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好 |
2.4.2 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 |
2.4.3 作风务实,工作能力较强 |
2.4.4 严于律己,先锋模范作用明显 |
2.4.5 群众观念强,热心服务同学 |
第3章 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抽样及样本概况 |
3.2 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2 制度体系建设及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 |
3.2.3 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4 信息反馈及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党员发展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整体合力意识不强 |
3.3.2 党员培养环境缺乏开放性,系统动态平衡能力不足 |
3.3.3 党员教育培养缺乏层次性,系统结构功能不协调 |
3.3.4 党员发展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统信息反馈及监控不连续 |
第4章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路径 |
4.1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的整体框架 |
4.1.1 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核心要素体系(一级结构) |
4.1.2 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影响因子体系(二级结构) |
4.2 把握系统分解协调原理打牢根基,强化质量工程组织管理体系 |
4.2.1 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校党委对党员质量工程的领导 |
4.2.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压实二级党委抓牢党员质量工程的主体责任 |
4.2.3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增强党支部抓实党员质量工程的战斗能力 |
4.2.4 优化群团组织建设,汇聚群团骨干助推党员质量工程的合力 |
4.3 把握系统目的性原理疏通脉络,完善党建制度落实系统 |
4.3.1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员质量工程制度体系 |
4.3.2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
4.3.3 严格思想汇报制度,时刻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
4.3.4 完善组织员及培养联系人制度,增强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
4.3.5 完善推优遴选制度,把好培养过程的各类关口 |
4.3.6 建立培养过程中的退出机制,增强培养对象的危机意识 |
4.3.7 严格公示制度,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 |
4.3.8 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党员质量监控体系 |
4.4 把握系统动态性原理持续培养,加强全程化教育系统建设 |
4.4.1 遵循党员发展流程与大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教育培训规划 |
4.4.2 整合教育资源,培育高素质的专业化党务干部教育团队 |
4.4.3 立足横向教育系统动态性原则,加强全局教育一致性 |
4.4.4 强化跟踪教育意识,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
4.4.5 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增强实践性环节教育培养的功效 |
4.5 把握系统信息反馈律加强约束,做好党员质量保障建设 |
4.5.1 遵循系统信息反馈规律,严格把控大学生党员“入口关” |
4.5.2 运用系统信息负反馈功能,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监督 |
4.5.3 建立系统跟踪反馈机制,避免大学生党员质量过期变质 |
4.6 对学生党员的质量分析和对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的分析 |
4.6.1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4.6.2 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实证分析 |
4.6.3 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系统的实证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党的建设新常态 |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艰巨新挑战 |
(三) 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严峻现实新情况 |
(四) 党员角色意识培育成为党建新课题 |
二、研究的价值 |
(一)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迫切需要 |
(二) 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实现的强烈诉求 |
(三) 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员延伸的必然选择 |
(四)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研究的现状 |
(一) 主要代表成果 |
(二) 国外实践状况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思想资源 |
一、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 |
(一) 党性修养理论 |
(二) 党的思想建设理论 |
二、现代西方相关知识借鉴 |
(一) 社会互动理论 |
(二) 潜意识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与结构 |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基本内涵 |
(一) 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
(二) 角色意识的概念阐述 |
(三)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有机组成 |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容构成 |
(一) 先进意识 |
(二) 使命意识 |
(三) 规矩意识 |
(四) 进步意识 |
第三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现状与特点 |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调查组织与实施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个性特点 |
(一) 生发过程的可塑性与学习化 |
(二) 角色认知的片面性与理想化 |
(三) 外化行为的局限性与生活化 |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影响因素 |
(一) 微观因素 |
(二) 中观因素 |
(三) 宏观因素 |
(四) 因素间作用关系 |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过程与机制 |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生成 |
(一)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与党的组织规范的相互化生 |
(二) 大学生党员个体意识与党员群体意识的互利共生 |
(三)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在党组织的文化中精神孕生 |
(四)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在党员个体活动中实践创生 |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发展 |
(一) 直观感知阶段 |
(二) 初步认识阶段 |
(三) 自觉理解阶段 |
(四) 实践体验阶段 |
(五) 理性反思阶段 |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工作机理 |
(一)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一般遵循 |
(二)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动力分析 |
四、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运行机制 |
(一) 目标设立机制 |
(二) 教育作用机制 |
(三) 考核评价机制 |
(四) 奖惩激励机制 |
(五) 保障监督机制 |
(六) 环境影响机制 |
第五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原则与方法 |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 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
(二) 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
(三) 约束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
(四)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要方法 |
(一) 系统教学规范大学生党员角色认知 |
(二) 典型示范引领大学生党员角色期望 |
(三) 自我教育深化大学生党员角色领悟 |
(四) 实践锻炼推动大学生党员角色扮演 |
(五) 感染激励促进大学生党员角色实践 |
(六) 文化熏陶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认同 |
第六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要策略 |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视域拓展 |
(一) 服务型党的组织建设主导培育的价值取向 |
(二) 现代大学的文化彰显丰富培育的精神追求 |
(三) 学习型党员队伍发展强化培育的内在要求 |
(四) 先进性典型形象树立彰显培育的示范效应 |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载体整合 |
(一) 管理载体增强培育效果实效化 |
(二) 实践载体促进培育内容行为化 |
(三) 网络载体实现培育过程生活化 |
(四) 文化载体提升培育结果价值化 |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工作创新 |
(一) 发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体 |
(二) 变革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方式 |
(三) 升级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队伍 |
(四) 扩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评价 |
附录1: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状况调查问卷(大学生) |
附录2: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状况调查问卷(教师)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基于福建省部分高职高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二节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与主要内容 |
一、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
二、教育管理的工作目标 |
三、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二章 福建省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过程 |
第二节 福建省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概况 |
一、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总体情况良好 |
二、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工作逐步转型,由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 |
三、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提升空间 |
第三节 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 |
二、实施过程的执行力和创新力不够 |
三、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
四、结果处置方法较单一、标准难把握、程序不规范 |
第四节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环境因素 |
二、学校教育因素 |
三、教育管理理念因素 |
第三章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更新管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
一、树立符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律的管理理念 |
二、细化管理目标,构建合理目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优化教育管理运行过程 |
一、丰富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教育,提高教育管理针对性 |
二、践行“两学一做”,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教育管理实效性 |
第三节 完善教育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
一、构建考核评价组织体系 |
二、健全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
三、细化学生党员考评标准 |
四、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强化教育管理结果处理 |
一、确定处置标准 |
二、规范处置程序 |
三、做好处理结果的跟踪干预 |
结论 |
附录 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査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D]. 张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赵丹凤. 兰州大学, 2020(10)
- [3]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D]. 李博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D]. 高英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D]. 王思佳.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研究[D]. 金艳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D]. 汪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研究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D]. 王艳.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9]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D]. 向晋文. 武汉大学, 2017(06)
- [10]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基于福建省部分高职高专的调查[D]. 瞿欢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