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N 型和 L 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在大鼠蜂毒引起的持续自发性伤害性和痛觉过敏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

脊髓 N 型和 L 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在大鼠蜂毒引起的持续自发性伤害性和痛觉过敏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

一、THE ROLES OF SPINAL N- AND 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BEE VENOM-INDUCED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 RATS(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1](2021)在《miR-96在游泳训练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被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目前,其患病率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7%。药物治疗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因其使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得在临床应用中运用受阻。近年来,运动训练这种治疗方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研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型RNA,在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作为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中的重要组织结构,在疼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运动训练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尚未有足够的研究探索DRG中mi RNA及相关物质的表达和功能变化。基于以上,本研究的目的:1.探索游泳训练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情况;2.探究mi RNA及其潜在靶基因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在游泳训练干预后DRG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CCI造模,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2)、CCI组(n=12)、运动训练组(n=12)。运动训练组进行为期4周的游泳训练干预,其他组常规饲养。在造模前及术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体重的称量,确保大鼠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疼痛行为学的测试,包括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大鼠疼痛过敏的变化情况。4周后对DRG组织的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通过基因预测表明电压门控式的钙通道亚基α2δ-1(Calc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uxiliary subunit alpha2delta 1,Cacna2d1)、电压门控式的钙通道亚基α2δ-2(Calc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uxiliary subunit alpha2delta 2,Cacna2d2)、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亚型1.3(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1.3,Nav1.3)可能是mi R-96的靶基因;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DRG组织中mi R-96、Cacna2d1、Cacna2d2、Nav1.3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DRG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进行CCI造模后,各组大鼠体重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项表现均正常,在6个不同的测试时间点的体重未显示出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CCI造模后第21天、第28天运动组的MWT和TWL相较于CCI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CCI组可观察到神经元受损,神经纤维形态不完整,运动训练组相较于CCI组神经纤维的形态也得到了改善,变得对完整;q RT-PCR和WB检测显示,CCI组mi R-9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Cacna2d1、Cacna2d2、Nav1.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提高(P<0.05),炎症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1)。4周游泳训练后,运动训练组mi R-9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Cacna2d1、Cacna2d2、Nav1.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炎症因子水平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为期4周的游泳训练可以改善CCI模型大鼠的机械性刺激痛觉过敏、热刺激痛觉过敏。(2)游泳训练可以逆转CCI模型大鼠DRG中mi R-96、Cacna2d1、Cacna2d2、Nav1.3、TNF-α、IL-6的表达变化。(3)mi R-96可能通过靶向调节Cacna2d1、Cacna2d2、Nav1.3的表达参与游泳训练改善CCI诱导的痛觉过敏的机制。

陆大浩[2](2021)在《SIRT1/NLRP3信号通路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认为CPSP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密切相关,但因炎症信号通路复杂,其机制尚未阐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是NAD+依赖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过程,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在多种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中发挥脑保护作用。NLRP3炎症小体是由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pro-caspase-1)共同组成的蛋白复合体,NLRP3炎症小体激活时无活性的pro-caspase-1可转化为具备活性的caspase-1,并促使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进一步成熟和分泌,在机体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与多种疼痛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已广泛用于CPSP的治疗,且研究发现电针可促进SIRT1在多种脏器组织内的表达。然而,EA治疗CPSP的机制是否与促进SIRT1表达及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关,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目的:探讨电针是否可通过调控SIRT1/NLRP3信号通路减轻大鼠CPSP,为阐明电针治疗CPSP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健康的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被随机分入假手术组(Sham组)、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组(CPSP组)、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电针组(EA组)和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电针+SIRT1抑制剂EX527组(EX527组),每组15只。CPSP组、EA组及EX527组大鼠使用丘脑腹后外侧核(nucleus ventralisposterolateralis thalami,VPL)内注射Ⅳ型胶原酶构建CPSP模型,方法为: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将大鼠麻醉后,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剃去头顶毛发,酒精消毒后沿矢状缝切开头皮,暴露前囟及矢状缝,于前囟后3.5mm,矢状缝右侧3.2mm,颅骨下6.2mm注射0.125U Ⅳ型胶原酶(溶解于1μ 1的无菌生理盐水中),随后清理创面缝合头皮。Sham组仅注射1μ1的无菌生理盐水,其余操作相同。造模完成24h后,EA组大鼠采用电针内关、人中和三阴交穴进行治疗,电针的频率设置为2/15 Hz,强度设置为1mA,时间设置为30min,连续治疗5天。EX527组大鼠于每日电针治疗前30min腹腔注射SIRT1抑制剂EX527 5mg/kg,其他处理同EA组。Sham组、CPSP组大鼠不进行电针治疗。于造模前1d(T0)和造模后第1d(T1)、3d(T2)和5d(T3)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干湿重法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尼氏染色观察丘脑VPL区神经元内尼氏小体数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中SIRT1、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丘脑VPL区内SIRT1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Sham组相比,CPSP组、EA组和EX527组大鼠在T1-3时TWL、MWT显着降低(P<0.05),损伤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升高,SIRT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NLRP3、ASC、Caspase-1、IL-18、IL-1β 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丘脑VPL区内神经细胞内尼氏小体数量显着减少,SIRT1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2、与CPSP组相比,EA组大鼠在T1-3时TWL、MWT显着升高(P<0.05),损伤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下降,SIRT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NLRP3、ASC、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丘脑VPL区内神经细胞内尼氏小体数量显着增加,SIRT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3、与EA组相比,EX527组大鼠在T1-3时TWL、MWT显着降低(P<0.05),损伤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升高,SIRT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NLRP3、ASC、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丘脑VPL区内神经细胞内尼氏小体数量显着减少,SIRT1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CPSP模型建立后,大鼠的痛阈值降低,损伤周围脑组织内SIRT1表达下降,NLRP3炎症小体活化增加;2、电针治疗后,CPSP大鼠痛阈值提高,损伤周围脑组织内SIRT1表达增加,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3、SIRT1抑制剂EX527可减弱电针对CPSP大鼠的镇痛作用,导致大鼠痛阈值降低,损伤周围脑组织内SIRT1表达下降,NLRP3炎症小体活化增加;4、电针可能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进而减轻大鼠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陈昌茂[3](2021)在《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疼痛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病症,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影响了约30%的世界人口。慢性痛通常还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的组织损伤以及炎症能够引起疼痛以及感觉传导通路中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在脊髓水平上对伤害性信号和神经环路可塑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然缺少有效的药物方案。人脑成像研究揭示了多个大脑皮质区域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变化与慢性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相关。然而,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这些皮质区域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功能意义仍知之甚少。为探究慢性疼痛形成的皮层细胞和分子可塑性机制,我们首先采用了一种经典的神经损伤模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小鼠模型,并且发现CCI小鼠及其子代雌鼠均表现出显着的痛觉过敏。这些小鼠中,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MeCP2)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的锥体神经元中表达增加,并伴随着椎体神经元活性的增加。利用光遗传抑制S1区椎体神经元的活性可以显着缓解小鼠的痛敏。并且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RNA干扰,下调S1区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可降低其神经元的活性,并缓解小鼠的痛敏行为。RNA-seq和ChIP-qPCR分析表明,S1区锥体神经元中大量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基因受MeCP2调控。此外,我们还发现前肢截肢可引起同侧后肢继发性疼痛的发生,并伴随着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细胞)的激活。利用化学遗传持续激活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前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forelimb region,S1FL)锥体神经元,可模拟前肢截肢诱发的后肢继发痛效应。利用药理学抑制截肢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以显着缓解继发性后肢痛觉过敏,并降低其椎体神经元活性。以上的研究表明,组织损伤状态下,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环境通过影响神经元活性而产生持续性疼痛。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继续研究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交互作用的细胞模式及其功能意义。我们通过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产生炎症的方式研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机制及其在抑郁情绪中的作用(持续疼痛的小鼠表现出显着的抑郁样行为)。我们对出生后第14天(P14)小鼠腹腔注射LPS建立早期炎症模型。结果发现早期炎症(P14)可在青春期(P45)诱导出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并伴有ACC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锥体神经元活性的降低。利用化学遗传激活ACC锥体神经元可以缓解青春期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通过药理学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可以增加其椎体神经元的活性,进而缓解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综上所述,组织损伤和炎症均可以诱导小鼠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持续的疼痛和情绪障碍。这些发现,从小胶质细胞角度对慢性疼痛和相关情绪障碍的形成提供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新的理论见解。

黄艳婷[4](2020)在《P2X3受体抑制剂EK36对动物疼痛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2X3受体是一种三聚体ATP门控离子通道,高度选择性地表达在与伤害性有关的感觉神经元中,在神经性疼痛、炎性疼痛和内脏疼痛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阿片类和非甾体类药物,但是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因此以P2X3受体为靶点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治疗疼痛的药物逐步成为疼痛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多肽由于具有低毒性、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低免疫原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蜘蛛毒液中含有执行各种功能的多肽毒素,有些多肽对多种离子通道和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和活性。从蜘蛛毒液中发现的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多肽毒素既能作为研究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的工具试剂,也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候选分子。蜘蛛多肽毒素作为研究离子通道的工具,在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上应用较多,而对于P2X3受体而言较少,且目前发现的P2X3受体抑制剂大多为小分子化合物,缺乏多肽抑制剂。EK36是一种来源于纳帕海舞蛛的多肽毒素,共有36个氨基酸、4对二硫键。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了该多肽及一系列突变体,并进行了活性的鉴定。EK36对于P2X2、P2X4、P2X7受体均没有抑制作用,但是能选择性的抑制P2X3受体电流,1μM能完全抑制P2X3受体电流,其对P2X3受体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108.3 nM。为了探究P2X3受体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急性疼痛、慢性炎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小鼠模型,探究EK36对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EK36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急性疼痛、慢性炎性疼痛及神经性疼痛。在福尔马林小鼠疼痛模型中,EK36在I相疼痛和II相疼痛期中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I相疼痛期,2mg/kg、4 mg/kg、8 mg/kg EK36组的小鼠平均舔足时间分别降低了36.2%、54.5%、61.3%。在II相疼痛期,2 mg/kg EK36和4 mg/kg EK36组的小鼠平均舔足时间分别降低了43.7%、52.1%,8mg/kg EK36组的小鼠表现出了较好的镇痛效果,小鼠的平均舔足时间减低了67.4%,与1 mg/kg吗啡具有相当的镇痛效果。在醋酸扭体小鼠疼痛模型中,1 mg/kg、2 mg/kg、4 mg/kg和8 mg/kg EK36组的小鼠扭体次数分别降低了24.9%、32.0%、45.3%、59.7%,阳性对照药物1 mg/kg扭体次数降低了58.6%,与8 mg/kg EK36表现出相当的镇痛效果。此外,在热板小鼠疼痛模型中,8 mg/kg EK36比1 mg/kg吗啡表现出了较优的镇痛效果。在SNI坐骨神经部分结扎疼痛模型中,与治疗前相比,经多肽EK36治疗后,小鼠的疼痛阈值显着增加。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小鼠疼痛模型中,8 mg/kg EK36的镇痛效果优于2 mg/kg吗啡。综上所述,P2X3受体选择性抑制剂EK36可有效减缓慢性炎性疼痛、急性疼痛及神经性疼痛,且在治疗炎性疼痛方面最有效。因此,EK36可能为P2X3受体的药理性质研究提供工具试剂,也能为与P2X3受体相关疼痛的发病机制以及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孙亚兰,黄诚[5](2019)在《TRPC亚家族与慢性疼痛》文中研究指明经典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TRPC)通道是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疼痛信号从初级感觉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次级神经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突触前电压门控钙通道。这提示TRPC通过调控Ca2+浓度发挥对疼痛的调节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TRPC亚家族成员参与并调控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刘志元[6](2019)在《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研究指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原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损伤,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神经压迫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中枢或外周性神经损伤,从而进·步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及脊髓水平以上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在损伤后诱导白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的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均能合成趋化因子以及相应的受体,提示趋化因子同样参与了痛觉的传递。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趋化因子和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为近期比较热门的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病理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是否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脊神经结扎(SNL)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制作大鼠SNL模型并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和分布。3、通过行为学测试研究外源性CXCL12,CXCL12中和型抗体,CXCR4拮抗剂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对正常或者SNL模型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4、通过RT-PCR检测c-Fos和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神经元兴奋性;检测GFAP和iba-1的mRNA水平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检测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评估神经炎症的发展过程;同样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调节因子(Connexin 30,Connexin 43,EAAT 1,EAAT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SNL损伤后引起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伴有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SNL模型同样引起相应脊髓节段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上调。2、在SNL模型中,CXCL1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CR4在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3、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诱导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状态,并且能够被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部分逆转。此外,CXCL12还能够增加c-Fos,GFAP和iba-1的mRNA水平。4、单次鞘内注射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短暂逆转大鼠SNL模型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连续使用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出现明显的延迟,并减少脊髓背角中GFAP和iba-1的蛋白表达。5、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同样能够抑制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并部分缓解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持续。进一步研究证实AMD3100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c-Fos,CGRP),减少胶质细胞活化(GFAP,iba-1)以及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来实现上述作用。不仅如此,CXCR4拮抗剂AMD3100还能够引起其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其中Connexin 30和Connexin 43表达降低,而EAAT 1和EAAT 2 mRNA水平增加。结论:CXCL12/CXCR4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中枢敏化机制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效干预CXCL12/CXCR4轴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吴志伟[7](2019)在《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推拿治疗此类症状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为止,推拿发挥镇痛疗效的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中枢敏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维持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脊髓胶质细胞活化、促炎因子释放增多是导致中枢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复制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运用疼痛行为学、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在体电生理、免疫荧光化学(Immunofluorescence,IF)、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推拿对CCI模型的镇痛效应以及对脊髓背角场电位、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M1型受体、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中枢镇痛机制。第一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和对腓肠肌湿重、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复制并验证CCI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对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大鼠进行相应手术操作,观察3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第3、7、10、14天的机械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的改变。实验二,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本实验在实验一分组设置的基础上增加CCI模型+推拿组,每组8只动物。CCI模型+推拿组施加推拿手法,每日一次,其余组别操作同实验一。行为学检测方法及时间节点同实验一。取腓肠肌后称量湿重,经HE染色后在20倍和40倍光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1)CCI组大鼠造模后PWT、PWL均显着下降,各时间点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I模型+推拿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PWT和PWL值显着降低,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PWT和PWL值呈持续升高的趋势,PWT、PWL在第10、14天时与CCI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14天,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大鼠同侧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明显下降,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推拿组大鼠同侧腓肠肌湿重恢复率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下观察大鼠腓肠肌细胞形态发现,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大鼠腓肠肌细胞截面积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缩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推拿组大鼠肌细胞截面积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模型痛行为表现稳定;推拿按揉法能够降低CCI模型大鼠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腓肠肌萎缩有改善作用。第二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探讨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的脊髓中枢镇痛机制。方法:分组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二。于造模后第14天使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结果:(1)在造模后第14天,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在强直刺激后明显升高,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推拿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与模型组相比,除强直刺激后60分钟外,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造模导致脊髓背角出现长时程增强,推拿按揉法可以抑制这一现象。第三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及相关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小胶M1型受体、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推拿按揉法对中枢敏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胶质细胞及致炎因子相关。方法:本部分共分成三节。第一节:胶质细胞参与介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及鞘内注射胶质细胞阻断剂。通过鞘内置管给予胶质细胞阻断剂,观察各组大鼠PWT和PWL的变化。第二节: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分组及干预方法同第二部分。造模后14天,通过IF和WB观察CCI造模以及推拿按揉法对大鼠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第三节: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实验动物同第二节。本节实验通过ELISA观察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第一节:(1)三组大鼠的PWT和PWL在造模后第1天就出现了下降,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及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WT和PWL从第1天持续下降直至实验结束,二者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鞘内注射阻断剂组大鼠右后足热痛阈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及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在第3天、第5天、第7天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节:(1)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右侧脊髓背角中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M1性受体CD68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推拿组星胶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推拿组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CD68蛋白含量低于CCI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节:(1)模型组、模型+推拿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中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前两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推拿组大鼠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明显低于CCI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鞘内注射胶质细胞阻断剂对CCI造模导致的大鼠右后足痛阈下降有对抗作用,说明胶质细胞参与CCI造模导致的神经病理痛。(2)CCI造模可导致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CD68蛋白含量升高,推拿按揉法能够抑制这一现象。(3)CCI造模可导致脊髓背角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升高,推拿按揉法能够抑制这一现象。

卢秋华[8](2019)在《肾上腺髓质素参与SNL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通常伴随异常性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特点。在有害刺激或神经损伤的情况下,受损部位的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增加,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导致疼痛的形成。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促痛神经肽,激活AM受体从而参与疼痛调控过程。本实验室课题组已初步证实AM参与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AM参与SNL诱导早期和晚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尚未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L5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应用行为学、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探讨AM参与SNL诱导的早期和晚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SNL第2天和第10天,鞘内注射AM22-52能够减缓机械痛觉过敏,表明AM参与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与维持过程。(2)SNL第2天,DRG中nNOS、TRPV1,脊髓背角中的IBA-1、IL-1β、TNF-α、CX3CL1、p38磷酸化表达增加,鞘内注射AM22-52能够抑制这些因子表达量的上升。表明AM可以调控DRG中的痛分子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动参与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3)SNL第10天,DRG中nNOS、TRPV1,脊髓背角GFAP、IL-1β、TNF-α、MCP-1、JNK磷酸化表达升高;鞘内注射AM22-52这些细胞因子表达量显着减少。表明AM调控DRG中痛分子和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动参与晚期神经病理性疼痛。(4)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结果显示AM及其受体元件CLR、RAMP2能够分别与DRG中的nNOS、TRPV1共定位表达。为AM可调控两者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实验结果表明AM调节DRGnNOS、TRPV1等细胞因子的活性,进而调控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改变,从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为阐明AM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和晚期提供了实验依据及奠定理论基础。

岳侃[9](2019)在《背根神经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胸段(T3-T12)PHN患者60名纳入本研究中。随机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Ⅰ组)、口服药物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Ⅱ组),口服药物联合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组(Ⅲ组),每组2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12、24周以简化疼痛问卷(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以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2.3组患者治疗前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及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无显着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SF-MPQ评分显着下降。与Ⅰ组相比,Ⅲ组治疗后1、2、4、8、12、24周患者PRI、VAS、PPI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治疗后1、2、4、8、12周PRI、VAS、PPI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Ⅰ、Ⅱ组间患者VAS、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治疗后2、4、8、12、24周PPI、VAS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后1周(P<0.05)。3.治疗前,3组患者PSQ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周、12周,3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出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Ⅱ组、Ⅲ组治疗后4周、12周PSQI显着低于Ⅰ组(P<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Ⅱ、Ⅲ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3组患者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控制PHN患者疼痛和改善睡眠方面,3种治疗方式均显示出一定疗效。2.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PHN,能够提供更为持久和满意的疗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具有安全性。

夏玉中[10](2019)在《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常见的癌症类型如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往往会在骨骼如股骨、胫骨、肋骨和椎骨中形成骨骼转移。骨骼中的肿瘤形成经常导致贫血,骨折风险增加,易感染,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导致严重的疼痛状态,从而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癌引起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疼痛状态,会引起持续性疼痛、运动引起的疼痛和严重的突发性疼痛发作,并难以控制。虽然近年来关于骨癌痛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进展,但目前治疗方法仍然不足,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对骨癌痛的机制了解不足。众所周知,趋化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显着相关,而最近几年趋化因子与骨癌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可以促进肿瘤转移,抑制这些趋化因子显示出抗肿瘤活性。趋化因子在骨转移状态中表达水平上调,趋化因子调节肿瘤转移,决定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的发展。目前已经被证实多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如CXCL12/CXCR4,CXCL1/CXCR2,CCL2/CCR2,CCL5/CCR5,CX3CL1/CX3CR1和CXCL10/CXCR3)参与骨癌痛发生发展的过程。趋化因子CXCL13可以有效趋化B细胞,因此又称B细胞趋化因子,最初在B细胞滤泡中的基质细胞中发现,调节B细胞和T细胞亚群归巢。生理状态下CXCL13在中枢神经系统是不表达的,而在病理状态下如:神经软化、自体免疫脱髓鞘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大脑和脊髓中CXCL13表达上调。模拟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小鼠实验中,在炎性脑膜和脊髓中的浸润性树突状细胞中发现了CXCL13。CXCR5作为CXCL13的唯一受体,表达于所有的淋巴细胞、血液中T细胞亚组、淋巴组织和脑脊液中。研究证明:在脑组织和脑脊液中CXCL13水平与脑脊液中B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多发性硬化治疗成功往往伴随着脑脊液中CXCL13和B细胞数量下降。然而有报道称CXCL13缺乏的动物,表现为正常的B细胞招募,轻度自限性的实验性免疫性脑炎。表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CXCL13/CXCR5调节神经性炎症并不依赖B细胞机制。在神经病理疼痛的模型中,研究发现CXCL13和CXCR5在正常的大鼠和人类中表达量很少,神经病痛建模后10天,CXCL13表达量增加47倍之多,远远超过CCL7、CCL2、和CXCL1等其他趋化因子,其唯一受体CXCR5表达量也迅速上调,CXCL13/CXCR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能否在骨癌痛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先将探讨脊髓CXCL13/CXCR5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CXCL13/CXCR5介导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治疗骨癌痛提供新的靶点与思路。研究方法1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接种肿瘤细胞后7、14、21 d时大鼠L4-5段脊髓背角CXCL13和CXCR5表达水平。通过鞘内注射CXCL13重组蛋白(rrCXCL13)观察CXCL13过表达对正常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连续鞘内注射CXCL13中和抗体(接种后1 d开始,1次/d,连续注射14 d),测试接种后1、3、5、7、10和14 d时机械撤足反应阈(PWT),验证CXCL13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通过预先鞘内注射CXCR5 siRNA(接种前4 d开始,1次/d,连续注射3 d),测试接种前1 d、接种后1、3、7、14 d时PWT,验证脊髓CXCR5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大鼠于接种后14 d时单次鞘内注射CXCL13中和抗体,并于注药后30 min、1 h、2 h、3 h、4 h时测定PWT,探讨脊髓CXCL13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大鼠于接种后7 d时连续鞘内注射CXCR5 siRNA(1次/d,注射3 d),并于接种后7、10、14和21 d时测定PWT,探讨脊髓CXCR5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CXCL13/CXCR5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取骨癌痛大鼠脊髓,免疫荧光双染技术分别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5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OX-42的共定位,判断CXCR5在骨癌痛大鼠脊髓中的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向骨癌痛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14 d时鞘内注射CXCR5 siRNA,利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脊髓GFAP mRNA表达水平。分别通过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或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A-α-aminoadipate(L-α-AA),观察其对CXCL13诱导的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3脊髓CXCL13/CXCR5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ERK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正常大鼠鞘内注射rrCXCL13后1 h,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脊髓中p-ERK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观察骨癌痛大鼠接种14 d时脊髓中p-ERK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共定位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AA对rrCXCL13诱导骨癌痛大鼠中晚期脊髓p-ERK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RT-PCR技术和痛行为学测试分别观察ERK抑制剂U0126对rrCXCL13诱导骨癌痛大鼠中晚期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1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参与大鼠骨癌痛的发生与维持大鼠胫骨接种肿瘤细胞后引起双侧后足痛觉过敏及脊髓中CXCL13和CXCR5表达上调。痛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接种肿瘤细胞前1 d时比较,骨癌痛大鼠接种后7 d时双侧后足PWT开始降低,并持续至21 d。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与sham组比较,大鼠脊髓CXCL13和CXCR5于接种后7 d时表达上调,并持续至21 d。与na?ve组和saline组比较,正常大鼠鞘内注射rrCXCL13后15min时PWT开始降低,并持续至120 min。鞘内注射CXCL13中和抗体或CXCR5siRNA可减轻大鼠骨癌痛发生和维持阶段痛觉过敏。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CXCL13/CXCR5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骨癌痛大鼠脊髓CXCR5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共定位,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不发生共定位。RT-PCR数据证实,与CIBP-vehicle组比较,鞘内注射CXCR5 siRNA可使骨癌痛大鼠脊髓GFAP mRNA表达上调。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米诺环素对rrCXCL13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行为没有影响。预先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AA可部分缓解rrCXCL13诱导的正常大鼠痛觉过敏。鞘内注射L-α-AA可缓解骨癌痛大鼠的疼痛行为,但不能缓解CXCL13重组蛋白在骨癌痛早期诱导的痛阈下降。鞘内注射L-α-AA不仅可缓解骨癌痛大鼠中晚期的疼痛行为,还可以缓解CXCL13重组蛋白在骨癌痛中晚期诱导的痛阈下降。3脊髓CXCL13/CXCR5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ERK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Western Blot数据显示,与Vehicle组比较,rrCXCL13组大鼠鞘内注射rrCXCL13后引起脊髓p-ERK表达上调,而CXCR5 siRNA-rrCXCL13组预先鞘内注射CXCR5 siRNA可抑制p-ERK表达上调。免疫荧光双染结果证实,骨癌痛大鼠中晚期脊髓中p-ERK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共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vehicle-rrCXCL13组比较,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AA可抑制CXCL13重组蛋白诱导骨癌痛大鼠中晚期时脊髓p-ERK表达上调。RT-PCR数据证实,与vehicle-rrCXCL13组比较,鞘内注射ERK抑制剂U0126可抑制CXCL13重组蛋白诱导骨癌痛大鼠中晚期时脊髓GFAP mRNA表达上调。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鞘内注射U0126不仅可减轻CXCL13诱导的正常大鼠痛觉敏化,还可减轻骨癌痛大鼠中晚期痛觉过敏。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脊髓趋化因子CXCL13通过星形胶质细胞与特异性受体CXCR5结合,并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ERK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痛觉过敏。

二、THE ROLES OF SPINAL N- AND 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BEE VENOM-INDUCED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 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OLES OF SPINAL N- AND 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BEE VENOM-INDUCED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 RATS(论文提纲范文)

(1)miR-96在游泳训练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2.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
        2.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不良影响
        2.1.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2.1.4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2.1.5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现状
    2.2 miRN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2.3 miR-9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2.4 Cacna2d1、Cacna2d2、Nav1.3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2.5 运动训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
        2.5.1 运动训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临床研究
        2.5.2 运动训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动物研究
    2.6 miR-96在运动训练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3.研究方法与对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对象分组
    3.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3.1 主要仪器、设备
        3.3.2 主要试剂
    3.4 靶基因预测
    3.5 技术路线图
    3.6 游泳训练实验方案
    3.7 动物模型构建
        3.7.1 实验准备与麻醉
        3.7.2 正式造模
    3.8 疼痛行为学测试
        3.8.1 机械刺激痛觉阈值
        3.8.2 热刺激痛觉阈值
    3.9 样本取材
    3.10 样本处理
        3.10.1 固定后脱水
        3.10.2 包埋后切片
    3.11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3.12 qRT-PCR检测
        3.12.1 RNA提取
        3.12.2 逆转录
        3.12.3 qRT-PCR
    3.13 蛋白免疫印迹
        3.13.1 蛋白提取
        3.13.2 蛋白浓度测定
    3.14 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3.14.1 测定原理
        3.14.2 操作流程
    3.15 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靶基因预测结果
    4.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4.3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4.3.1 游泳训练对MWT的影响
        4.3.2 游泳训练对TWL的影响
    4.4 游泳训练对各组大鼠DRG组织形态的影响
    4.5 游泳训练对CCI模型大鼠DRG中 miR-96 表达水平的影响
    4.6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Cacna2d1、Cacna2d2、Nav1.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6.1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Cacna2d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6.2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Cacna2d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6.3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Nav1.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7 游泳训练对 CCI 大鼠 DRG 中 Cacna2d1、Cacna2d2、Nav1.3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7.1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Cacna2d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7.2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Cacna2d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7.3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Nav1.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8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TNF-α、IL-6表达水平的影响
        4.8.1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
        4.8.2 游泳训练对CCI大鼠DRG中 IL-6表达水平的影响
5.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训练对CCI大鼠miR-96和Cacna2d1、Cacna2d2、Nav1.3的影响
    5.2 Cacna2d1、Cacna2d2、Nav1.3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5.3 炎症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5.4miR-96通过调控 Cacna2d1、Cacna2d2、Nav1.3,改善了 CCI 大鼠的疼痛过敏,并影响了炎症反应
    5.5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6.结论
7.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2)SIRT1/NLRP3信号通路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一、前言
    1.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
    3.电针治疗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 实验分组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大鼠CPSP模型建立
        2.3 电针治疗大鼠的方法
        2.4 疼痛行为学的检测
        2.5 脑含水量的检测
        2.6 Nissl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内尼氏小体的变化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SIRT1、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
        2.8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SIRT1的表达水平
        2.9 技术路线图
        2.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三、结果
    1 各组大鼠疼痛行为学的改变
        1.1 热缩足潜伏期(TWL)的变化
        1.2 机械缩足阈值(MWT)的变化
    2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改变
    3 尼氏(Nissl)染色实验结果
    4 免疫印迹(WB)实验结果
    5 免疫荧光(IF)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六、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疼痛概述
        1.1.1 疼痛分类
        1.1.2 慢性痛流行病学
        1.1.3 慢性痛的评估与治疗
        1.1.4 疼痛研究的动物模型
        1.1.5 慢性痛的形成机制
    1.2 大脑皮层与慢性痛
        1.2.1 感觉传导通路
        1.2.2 皮层可塑性与慢性痛
        1.2.3 躯体感觉皮层与慢性痛
        1.2.4 小胶质细胞调控慢性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1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
        2.2.2 截肢模型的建立
        2.2.3 早期炎症模型建立
    2.3 小鼠痛行为检测
        2.3.1 小鼠机械痛阈测定
        2.3.2 小鼠热痛阈值测定
    2.4 小鼠抑郁样行为检测
        2.4.1 开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4.2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2.4.3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4.4 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2.5 免疫荧光
    2.6 脑片电生理
    2.7 立体定位与病毒注射
    2.8 光遗传与化学遗传
    2.9 在体双光子钙成像
    2.10 Western blot
        2.10.1 样本制备及组织蛋白提取
        2.10.2 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
        2.10.3 免疫反应
        2.10.4 蛋白半定量分析
    2.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2.11.1 单细胞获取
        2.11.2 流式细胞分选
        2.11.3 超声破碎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11.4 DNA的提取与纯化
    2.12 定量PCR检测
        2.12.1 RNA提取
        2.12.2 反转录与定量PCR
    2.1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躯体感觉皮层锥体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3.1.1 慢性痛小鼠模型建立
        3.1.2 慢性痛小鼠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
        3.1.3 调控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小鼠的疼痛
        3.1.4 慢性痛小鼠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增加
        3.1.5 过表达锥体神经元的MeCP2调节小鼠慢性痛
        3.1.6 敲低锥体神经元的MeCP2的表达缓解小鼠慢性痛
        3.1.7 MeCP2调解神经元电活动以及慢性痛的分子机制
    3.2 躯体感觉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慢性痛
        3.2.1 截肢模型建立及小鼠继发痛的产生
        3.2.2 截肢小鼠S1区神经元的活性变化
        3.2.3 截肢后继发痛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2.4 激活S1FL锥体神经元对小鼠痛行为影响
        3.2.5 持续的激活SIFL中锥体神经元对S1HL的影响
        3.2.6 抑制小胶质细胞影响截肢后继发痛
    3.3 前扣带回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抑郁样行为
        3.3.1 LPS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3.2 LPS诱导的抑郁样小鼠ACC的锥体神经元活性下降
        3.3.3 调控ACC中锥体神经元活性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3.4 调控小胶质细胞对LPS诱导抑郁样的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P2X3受体抑制剂EK36对动物疼痛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蜘蛛毒素中的肽类毒素研究进展
        1.1.1 蜘蛛毒素中的肽类毒素概述
        1.1.2 蜘蛛多肽类毒素在疼痛相关离子通道中的应用
    1.2 疼痛相关ATP门控离子通道P2X受体研究进展
        1.2.1 ATP门控离子通道P2X受体概述
        1.2.2 P2X受体在疼痛中的作用
        1.2.3 P2X受体与其他疾病
第二章 EK36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及分离纯化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EK36多肽的原核表达
        2.2.2 EK36突变体的原核表达
        2.2.3 EK36 及其突变体HPLC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
        2.2.4 细胞的冻存、复苏、传代及转染
        2.2.5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EK36多肽的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结果
        2.3.2 EK36多肽突变体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结果
        2.3.3 EK36多肽对P2X3受体活性分析
        2.3.4 EK36 多肽对P2X2、P2X4、P2X7 受体选择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EK36多肽的镇痛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急性疼痛模型的构建
        3.2.2 慢性炎性疼痛模型的构建
        3.2.3 神经性疼痛模型的构建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EK36多肽在急性疼痛中的治疗效果
        3.3.2 EK36多肽在慢性炎性疼痛中的治疗效果
        3.3.3 EK36多肽在神经性性疼痛中的治疗效果
    3.4 讨论
全文讨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简写表
致谢

(5)TRPC亚家族与慢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1 TRPC亚家族的组成
2 TRPC亚家族的激活
3 TRPC亚家族的组织分布
4 TRPC亚家族与慢性疼痛
    4.1 TRPC亚家族与神经病理性痛
    4.2 TRPC亚家族与炎性痛
5 TRPC通过对Ca2+的调节参与痛觉的调制
6 小结与展望

(6)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在脊髓背角的分布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实验试剂购买以及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RT-PCR测定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4 Western Blot检测CXCL12以及CXCR4在SNL后的表达曲线
        5 利用IHC检测CXCL12以及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定位的细胞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产生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温度痛觉敏感
        2 SNL导致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加
        3 在SNL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后CXCL12/CXCR4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
    五 讨论
第二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中枢敏化机制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鞘内注射
        4 RT-PCR测定c-Fos,CGRP,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5 利用IHC检测GFAP以及OX-42在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c-FOS)以及胶质细胞(GFAP,iba-1)兴奋性引起正常大鼠痛觉敏感性(包括机械痛域和热痛阈)的变化
        2 CXCL12中和型抗体对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3 阻断SNL后CXCL12的上调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4 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对SNL模型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5 降低CXCR4活性能够通过调控中枢敏化机制来缓解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五 讨论
第三章 CXCL12/CXCR4通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IHC免疫荧光双染确定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定位
        2 行为学测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能否逆转外源性的大鼠CXCL12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RT-PCR检测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是否能够影响CXCR4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引起CXCL12在神经元表达,CXCR4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表
        2 氟柠檬酸盐(Fluorocitrate)能够部分缓解CXCL12在正常大鼠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CXCR4拮抗剂AMD3100能够降低星形胶质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
    五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一)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学以及治疗策略
    References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
    前言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
    前言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及相关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胶质细胞参与介导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第二节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M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第三节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数据统计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创新点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科研照片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四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五 :在校期间主持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肾上腺髓质素参与SNL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神经病理性疼痛
    2 脊髓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3 nNO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4 TRPV1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5 AM在疼痛中的作用
    6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7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鞘内注射AM22-52对SNL早期和晚期机械痛阈值变化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AM22-52对SNL第2 天机械痛阈值变化的影响
        3.2 AM22-52对SNL第10 天机械痛阈值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AM参与SNL诱导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AM22-52对SNL第2 天在DRG中 nNOS、TRPV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AM22-52对SNL第2 天脊髓IBA-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AM22-52对SNL第2 天脊髓IL-1β与 TNF-αmRNA及蛋白表达影响
        3.4 AM22-52对SNL第2 天脊髓CX3XL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AM22-52对SNL第2 天脊髓p-p38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AM参与SNL诱导晚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AM22-52对SNL第10 天在DRG中 nNOS、TRPV1 蛋白表达影响
        3.2 AM22-52对SNL第10 天脊髓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AM22-52对SNL第10 天脊髓IL-1β与 TNF-αmRNA表达影响
        3.4 AM22-52对SNL第10 天脊髓M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AM22-52对SNL第10 天脊髓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AM、CLR及 RAMP2 分别与DRG中 nNOS、TRPV1 共定位表达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DRG中 AM分别与nNOS、TRPV1 共定位表达情况
        3.2 DRG中 CLR分别与nNOS、TRPV1 共定位表达情况
        3.3 DRG中 RAMP2 分别与nNOS、TRPV1 共定位表达情况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背根神经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10)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脊髓CXCL13/CXCR5 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脊髓胶质细胞在CXCL13/CXCR5 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脊髓CXCL13/CXCR5 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ERK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癌痛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THE ROLES OF SPINAL N- AND 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BEE VENOM-INDUCED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 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miR-96在游泳训练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D]. 杨正.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2]SIRT1/NLRP3信号通路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陆大浩. 扬州大学, 2021(08)
  • [3]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D]. 陈昌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P2X3受体抑制剂EK36对动物疼痛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D]. 黄艳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TRPC亚家族与慢性疼痛[J]. 孙亚兰,黄诚.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09)
  • [6]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9(06)
  • [7]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D]. 吴志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肾上腺髓质素参与SNL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机制[D]. 卢秋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背根神经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D]. 岳侃.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10]脊髓CXCL13/CXCR5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分子机制研究[D]. 夏玉中.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脊髓 N 型和 L 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在大鼠蜂毒引起的持续自发性伤害性和痛觉过敏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