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缑维哲[1](2018)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科技社会,车联网作为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和现代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产物,受到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建设新型智能化交通系统和加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功能日益强大,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都为车联网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支撑。针对4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在车联网系统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研究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车联网的发展趋势。阐述4G基本状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介绍了 4G关键技术、OFDM、MIMO、智能天线等技术;介绍4G标准化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车联网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介绍了车联网的概念,结构和特点;重点研究了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多传感器融合、语音识别、云计算、通信等技术;阐述车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等。研究了 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明确了 4G车联网的基本架构,研究了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了 4G车联网的核心技术-即LTE技术:给出了基于4G通信技术的车联网方案;举例说明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案例;最后阐述了车联网的创新应用及面临的问题。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引入4G车联网应用案例-吉利4G车联网项目,本章节将储备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项目,本章节首先对项目背景、项目需求、解决方案、项目意义等进行了介绍,阐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车联网的实现方法。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及车联网系统实现,包含系统组网架构、4G车载通信服务-物联网卡、4G车载通信服务-通信模组、4G车载通信服务-车载通信实现、4G多APN传输服务、4G ’车载T-BOX设备、4G车载通信服务-路测数据、客户手机APP功能实现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第四代移动通信应用于车联网的场景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金魁[2](2017)在《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以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为技术标准的4G(The Fo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通信网络处于与2G(The Secon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二代移动通信)、3G(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并存阶段。移动通信业务分配的频段较多,频段分布范围较广。如何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实现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和移动终端天线对这些频段高质量覆盖是4G通信的关键技术。目前,移动基站天线通常采用工作于不同频段的多副天线进行组合的方案,移动终端内部通常采用多辐射单元集成设计的方案。致使天线系统存在较小空间内天线间干扰引起的辐射盲区、工作于不同频段时增益差异较大、安装及后期维修成本增加等问题。所以,设计适用于4G通信系统的多频段、多制式、单辐射单元天线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4G通信系统宏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及移动终端三类平台上的天线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端口不平衡匹配引起的泄露电流在折叠成四分之一波长的结构中辐射相消机理,设计了两款紧凑型巴伦(balun)。两款balun都为微带结构,频带较宽,制作简单,可以用于同轴线与天线臂异面的偶极子天线之间不平衡-平衡转换及阻抗匹配,实现适用于4G通信的多制式共口径小型化天线。2、在本文balun构建的双频带偶极子天线中,将天线臂开路端阶梯形赋形,实现辐射电流多路径,展宽天线主频带。再利用加载电容,实现频带迁移。设计了一款尺寸仅为49mm×34mm×1.6mm,可覆盖TD-LTE制式全频段的单辐射单元移动终端天线。3、设计了一款微带-缝隙-微带偶极子天线。设计中利用缝隙-微带之间的耦合使天线辐射臂获得平衡馈电。设计哑铃形缝隙、哑铃形微带辐射单元及阶梯形馈线,实现了天线的超宽带。该天线仅有一个辐射单元,工作频带可以覆盖除2G通信的GSM900,及CDMA制式对应的业务频段外2G、3G、4G、Bluetooth及WLAN所有的业务频段。天线尺寸仅为52mm×18mm×1.6mm,可以作为移动终端内置天线。4、设计了一款室内分布系统全向吸顶天线。设计中利用单极子辐射臂赋形及曲流技术,实现了天线的超宽带,可以覆盖3G、4G、WLAN全部业务频段及2G部分频段。该天线只有一个辐射单元,克服了其它室分系统多天线组合引起的辐射方向性差、增益不稳定等问题。在模拟建筑物内部背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的电性能较好。5、设计了一款壁挂式4G室分系统定向天线。该天线的振子双臂异面,使结构尺寸更加紧凑。基于八木天线的设计理念,在天线中设计了4个引向器,实现高增益。在模拟建筑物内部环境中的仿真结果表明有良好的辐射特性。6、利用媒质介电常数变化对其中电磁波波长的影响,通过介质块滑动引起的等效介电常数变化,设计了一种移相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适用于4G通信的阵列天线辐射方向的智能调节。在该设计方案中,天线阵列对介质块滑动磨损容差较大,能有效提高移相器的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钟键[3](2014)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领域也在快速发展,第一代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不能适应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速度,为了实现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随之产生,文中将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的概况统进行介绍,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
刘晓丽[4](2014)在《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领域的热点话题,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行业的整体走向。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专利信息蕴含着巨大价值,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G和3G时代,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不强,而众多跨国企业借助其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积累在中国实现了大规模的专利覆盖,使得众多中国通信企业在被动的局势里无力突围。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内厂商已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均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利堡垒。因此,有必要对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进行鉴定,并对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申请人专利布局以及保护策略进行讨论研究。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已经成为当下通信行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武器。本文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作为研究对象,在专利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信息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罗列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力强劲的国家,并进一步将其与中国4G移动通信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两者之间的战略差异;再对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专利申请人进行信息分析和挖掘,最后综合上述结论,结合自己的思考给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保护策略,以期为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第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专利布局;中、美两国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市场,其次是日本、韩国和欧洲地区;第二,中、美两国在4G领域已成为互相最为强劲的对手;中国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但美国在专利质量上远超中国;并且美国通信技术各分支领域发展平衡,拥有大量的大型跨国企业代表;而中国掌握的核心技术数量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实力两极分化明显;第三,移动通信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均具有实力雄厚的专利资源库,不仅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在质量上也有所保障;他们致力于将创新成果向专利转化,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将专利技术融入标准技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且,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申请、对外收购、交叉许可等手段对专利进行有效运营,因此值得我国相关企业学习借鉴。
林涛[5](2014)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分析》文中认为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G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特征,重点探讨了有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以便为促进移动通信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王亮[6](2013)在《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探讨》文中提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的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方式更加可靠,连接方法也更加灵活便捷,移动通信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赵新建[7](2013)在《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文中认为提出了掌握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形成具有独特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必要性,为建立中国技术标准,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做出的努力。
韩伟,石纬林[8](2012)在《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日本经济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代移动通信(4G)应运而生。目前,日本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已经投入建设,政府已向四大运营商发放了LTE牌照,各种业务已在向全国推广。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普及与应用,是日本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它必将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梁瑞[9](2012)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出发,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性能和参数比较,进而在中、美、日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状况、主要领域应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将要面临的挑战。
郑玮[10](2011)在《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而对当前通信行业竟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认清自身和竟争对手的竞争战略对每个移动通信企业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TD-SCDMA的出现为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我国也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移动通信网络,拥有世界最大的用户规模,在世界移动通信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以前缺乏核心标准和核心技术,一直处于跟随者的劣势地位,并未从移动通信高速抓住机遇。TD-SCDMA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通信企业在国家通信标准中基本专利持有量非常低的被动局面,近几年来,我国通信企业及研发机构逐渐认识到将自有的专利技术纳入通信标准中的战略意义及重要性,通过技术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4G标准中,我国通信企业的专利占有量显着提升,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专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本论文阐述了专利对于通信企业的重要战略意义,总结了我国通信企业从2G到3G、4G时期的标准和专利情况,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分析,得出了我国专利发展的优势和问题所在,以及进一步成功发展我国4G的策略建议。为了扭转1G、2G在知识产权上的劣势,稳固3G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成绩,我国要想4G成功,就必须在4G技术专利研究方面狠下功夫,国内企业要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做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在TD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将自有的专利技术不断纳入到标准中。标准水平的提升可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继续发挥我国在2G市场运营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成果,竞争优势势必推动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市场的繁荣。只有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强攻关力量,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让中国的通信技术在世界通信的舞台上成为主角。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及车联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介绍 |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
2.2.1 OFDM技术 |
2.2.2 MIMO技术 |
2.2.3 智能天线技术 |
2.2.4 软件无线电技术 |
2.2.5 多用户检测及移动定位技术 |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及发展趋势 |
2.3.1 支持更多的业务应用 |
2.3.2 更高数据速率及新频段支持 |
2.4 车联网概念、结构和特点 |
2.5 车联网关键技术 |
2.5.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
2.5.2 语音识别技术 |
2.5.3 云计算 |
2.5.4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
2.5.5 关联应用技术 |
2.6 车联网发展趋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系统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
3.1 车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 |
3.1.1 车联网感知层 |
3.1.2 车联网网络层 |
3.1.3 车联网应用层 |
3.2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
3.2.1 LTE通讯技术 |
3.2.2 频率复用技术 |
3.2.3 MIMO技术 |
3.2.4 车联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
3.2.5 LTE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策略 |
3.3 基于4G通信技术的车联网改造方案 |
3.4 车联网应用案例 |
3.5 创新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案例-吉利4G车联网项目 |
4.1 项目背景 |
4.2 项目需求简述 |
4.2.1 车载设备需求简述 |
4.2.2 4G多APN传输需求简述 |
4.2.3 客户手机APP管理需求简述 |
4.3 解决方案及车联网系统实现 |
4.3.1 系统组网架构 |
4.3.2 4G车载通信服务-物联网卡 |
4.3.3 4G车栽通信服务-通信模组 |
4.3.4 4G车载通信服务-车载通信实现 |
4.3.5 4G多APN传输服务 |
4.3.6 4G车载T-BOX设备 |
4.3.7 4G车,载通信服务-路测数据 |
4.3.8 客户手机 APP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移动通信系统天线研究现状 |
1.2.1 移动终端天线 |
1.2.2 室分系统天线 |
1.2.3 室外宏基站天线 |
1.3 论文选题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移动通信天线基础理论 |
2.1 天线基础理论 |
2.1.1 天线辐射原理 |
2.1.2 天线主要性能参数 |
2.2 移动通信天线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2.2.1 balun技术 |
2.2.2 增益提高技术 |
2.2.3 小型化及宽频带技术 |
2.2.4 波束覆盖技术 |
2.3 天线口径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balun与振子天线的一体化分析 |
3.1 引言 |
3.2 巴伦原理及主要特性指标 |
3.3 折叠λ/4载流导线特性 |
3.4 异面矩形微带贴片balun设计 |
3.4.1 balun结构及原理 |
3.4.2 与偶极子单元一体化设计及数据结果 |
3.4.3 balun性能验证 |
3.4.4 误差分析 |
3.5 共面微带贴片耦合balun设计 |
3.5.1 结构及原理 |
3.5.2 与偶极子单元一体化天线分析 |
3.5.3 balun效果仿真验证 |
3.5.4 数据结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终端共口径内置天线研究 |
4.1 引言 |
4.2 TD-LTE制式全频段内置天线设计 |
4.2.1 天线设计方案 |
4.2.2 天线结构设计 |
4.2.3 数据结果及分析 |
4.3 微带-缝隙内置天线设计 |
4.3.1 天线设计方案 |
4.3.2 天线结构设计 |
4.3.3 数据结果及误差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研究 |
5.1 引言 |
5.2 室分系统全向贴片天线设计 |
5.2.1 天线设计方案 |
5.2.2 天线设计过程 |
5.2.3 数据结果及相关分析 |
5.3 室分系统定向天线设计 |
5.3.1 天线设计方案 |
5.3.2 天线设计 |
5.3.3 数据结果与容差分析 |
5.3.4 环境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蜂窝式宏基站天线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站天线阵列单元设计 |
6.2.1 微带-缝隙天线宽带技术 |
6.2.2 天线结构设计及数据结果 |
6.3 基站天线电调方案 |
6.3.1 移相技术方案 |
6.3.2 四单元电调天线结构及数据结果 |
6.3.3 磨损容差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专利战略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1.3.2 专利战略的研究方法综述 |
1.3.3 专利战略的应用研究综述 |
1.3.4 移动通信方面专利战略的研究综述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拟定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定创新点 |
第2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内涵界定 |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活动实证研究 |
3.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全球分布 |
3.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全球分布 |
3.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 |
3.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专利发明人 |
3.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主要 IPC 分布 |
3.1.5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强度比较 |
3.1.6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综合竞争力分析 |
3.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活动的比较 |
3.2.1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年度趋势比较 |
3.2.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技术领域比较 |
3.2.3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申请人比较 |
3.2.4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发明人比较 |
3.2.5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国家分布比较 |
3.2.6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权人综合竞争力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研究 |
4.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 |
4.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的界定 |
4.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专利流向比较 |
4.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优势技术对比 |
4.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1 中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2 美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3 欧洲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2.4 韩国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问题与策略研究 |
5.1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的主要问题 |
5.2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荣誉或资格证书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5)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述 |
2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 |
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
3.1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3.2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
3.3基于IP的核心网 |
4结语 |
(6)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2 结语 |
(7)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界说 |
1.1 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描述 |
1.2 业界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共识 |
2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
2.1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技术 |
2.2 SDR (软件无线电) 技术 |
2.3 SA (智能天线) 技术 |
2.4 IPv6 |
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4 结语 |
(8)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现状 |
二、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 |
三、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业务特点 |
(9)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
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性能、参数比较 |
3 中、美、日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状况比较 |
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比较 |
5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将要面临的挑战 |
5.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所运用的各种核心技术的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5.2 受终端限制,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标称的最大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 很难达到理论值 |
5.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实施还要受到市场压力的影响 |
5.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需要一系列领域的跟踪和配合 |
6 结束语 |
(10)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 |
1.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
1.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
1.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
1.2 专利对通信企业的意义 |
1.3 本论文的工作 |
第2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介绍 |
2.1 4G的概念 |
2.2 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网络体系结构 |
2.2.1 4G的主要优势 |
2.2.2 第四代通信技术存在的缺陷 |
2.2.3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网络体系结构 |
2.3 4G的关键技术 |
第3章 国内外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分析 |
3.1 我国通信的技术标准的发展与专利现状 |
3.2 3G对我国专利战略的启迪 |
3.3 专利对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的重大意义 |
3.4 我国4G关键技术的专利现状与专利分析 |
第4章 4G的专利战略及其四化 |
4.1 4G的专利战略 |
4.2 技术专利化 |
4.3 专利标准化 |
4.4 标准产业化 |
4.5 产业市场化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D]. 缑维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2]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D]. 金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1)
-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探讨[J]. 钟键.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20)
- [4]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D]. 刘晓丽. 湘潭大学, 2014(02)
- [5]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分析[J]. 林涛. 电子制作, 2014(10)
- [6]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探讨[J]. 王亮. 信息通信, 2013(04)
- [7]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J]. 赵新建. 信息通信, 2013(02)
- [8]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J]. 韩伟,石纬林. 现代日本经济, 2012(06)
- [9]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 梁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03)
- [10]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战略研究[D]. 郑玮.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标签:中国移动论文; 通信论文;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基站天线论文; 4g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