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淀粉厂工艺废水的综合处理及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惠治兵[1](2021)在《基于马铃薯淀粉废水微生物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煜欣[2](2021)在《马铃薯淀粉汁水低温发酵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浩,李瑞,包丽君,王分分,张旭坡,曲东,白志辉[3](2020)在《马铃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制备Paenibacillus polymyxa农用菌剂》文中提出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利用马铃薯淀粉废水培养植物促生菌,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法结合中心复合设计(CCD)的方法,对废水体积分数(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H这3个因素进行研究,优化马铃薯淀粉废水培养Paenibacillus polymyxa EBL06菌株的适宜生长条件。实验得到马铃薯淀粉废水培养P. polymyxa的最佳条件:废水COD为13.7 g·L-1,初始pH为7.17,培养温度为31.4℃。该条件下,培养21 h后,微生物活菌数为6.2×109 cfu·mL-1,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达到《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GB 20287-2006)。为了验证该菌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蔬菜种植实验。结果表明:P. polymyxa菌剂能有效提高小白菜的产量与品质,作物鲜重、干重、株高,以及维生素C含量别提高了68.6%、13.7%、5.6%、41.3%;相比于只施用化肥的组,菌剂同尿素的混施能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小白菜植株中维生素含量提高了25.3%、硝酸盐含量减少了15.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以及P. polymyxa菌剂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李萌[4](2020)在《壳聚糖改性粘土和聚谷氨酸复合预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淀粉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淀粉生产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极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我国红薯淀粉生产规模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排放产生的红薯淀粉废水是亟需解决的环境难题。由于农村红薯淀粉生产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每年冬季10-12月份的低温时期,常规生化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处理,亟需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农村红薯淀粉废水物化处理技术。为此,本论文针对农村红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征,研究了壳聚糖改性粘土复合聚谷氨酸处理技术,对红薯淀粉废水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实验室制备的红薯淀粉废水为对象,系统研究了红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征,分析了它在水解酸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红薯淀粉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物浓度高,COD值为8179 mg/L,总氮为168.7 mg/L,总磷为63.5mg/L。红薯淀粉废水的浊度也高达2200 NTU。废水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范围在0.2μm至65μm之间,粒径为5.44μm左右的颗粒物比重最高。通过zeta电位观测发现,淀粉废水的等电点(p I值)为p H=4左右。通过废水分级处理研究发现,红薯淀粉废水中的颗粒态总氮占比为40.66%,颗粒态总磷占比28.96%;表明红薯废水中大部分氮素和磷素为溶解态,而且以溶解性凯氏氮和溶解性有机磷为主。在48 h水解酸化过程中,淀粉废水p H值发生急剧降低,由6.42降至3.50;NH3-N浓度急剧增高,由6.3 mg/L升高至19.3 mg/L;浊度从1649 NTU降低到1009 NTU。然而,废水的COD,TN和TP浓度相对保持稳定,变化较小。(2)以阳离子型壳聚糖和阴离子型聚谷氨酸为混凝剂,系统研究了这两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对红薯淀粉废水的复合混凝处理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阳离子型壳聚糖对红薯淀粉废水浊度去除率可达90.5%,其混凝机理主要是电中和作用;聚谷氨酸的浊度去除率可达91.8%,其混凝机理主要是架桥作用;复合混凝处理时,先投加壳聚糖再投加聚谷氨酸的复合方式效果最佳,拥有最高的去除率,应对水质变化冲击的能力也最强。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8.32%,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44.79%,53.44%和28.09%。经过壳聚糖-聚谷氨酸复合混凝处理,淀粉废水的COD、TN、TP和浊度浓度分别降低至4514.9mg/L、78.6 mg/L、45.7 mg/L和34.5 NTU。(3)以经过壳聚糖-聚谷氨酸复合混凝处理的尾水(上清液)为对象,选择高岭土、膨润土、沸石和凹凸棒土这四种典型粘土矿物为吸附剂,系统研究了它们对淀粉尾水中主要溶解性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研究发现,在四种典型粘土矿物中,膨润土对淀粉尾水中COD、TN和TP的吸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56.3%,48.2%和28.1%;处理后水中的COD、TN和TP浓度分别为为1871.2 mg/L、39.3 mg/L和25.1 mg/L。(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壳聚糖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处理,并与聚谷氨酸进行复合混凝-吸附处理红薯淀粉废水,以期实现最优处理效果。研究发现,壳聚糖与膨润土质量比为1:5时,改性粘土对红薯淀粉废水处理效果最好。经过壳聚糖改性膨润土与聚谷氨酸复合处理,红薯淀粉废水中COD、TN、TP和浊度浓度分别为1107.8 mg/L、33.6 mg/L、27.8 mg/L和40.3 NTU,其去除率分别为86.2%、80.3%、52.3%和98%。
臧广越[5](2020)在《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及加工废弃物利用状况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农作物,具有丰产度高、种植适应性强,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优点,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在我国新农村计划中,将马铃薯纳入到主粮化战略中。论文针对我国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利用,及马铃薯废弃物的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山东省马铃薯种植机械现状深入到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状况分析,通过收集两者马铃薯机械数据,发现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明显低于全省水平。以鲁北地区重点区域滨州市2018年数据为例,滨州市播种机为2374台,占全省9.38%,收获机为2109台,占全省7.51%,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9.29%。其中滨州市马铃薯种植单产为30150公斤/公顷,山东省平均单产为30245公斤/公顷,单产量低于全省水平,这与机械化水平不足密切相关。针对该问题,提出加大马铃薯机械科研力度、规模化种植、加强农户培训等建议。2.针对鲁北地区马铃薯废弃物利用状况,对鲁北地区10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废弃物利用方法进行调查,发现废弃物处理上企业往往简单处理后就直接就地排放,废薯直接倾倒率为14%,废水直接排放率高达45%,给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文中选取鲁北地区滨州市裕英马铃薯加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提出低成本高效率的废弃物处理流程,为提高鲁北地区马铃薯废弃物利用率给予案例参考。最后提出可以通过加强精加工、重视监管、提高环保意识的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和把握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及废弃物利用状况,针对现有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对策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张煜欣,刘慧燕,方海田,李海峰,马江涛,谢玉芬,周会宁[6](2020)在《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及资源化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汁水和薯渣等,这些副产物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且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均超标,无法直接排放,作为废弃物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为热点。文章主要介绍了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用途、加工过程中副产物的来源,并对目前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的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林政达[7](2019)在《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资源化回收利用的过程中,通过初次发酵可以回收蛋白产品,但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在回收蛋白产品后仍然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不能循环利用,更不能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本课题选取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作为研究对象,以出水的COD值(化学需氧量)为实验检测指标,针对发酵液水质特点,进行不同反应器处理的发酵方式的比对。最终目标为反应器出水满足《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排放标准》(25461-2010)。所需直接排放CODCr≤150mg/L,间接排放CODCr≤300mg/L。最终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进行马铃薯淀粉渣发酵液的处理。并对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曝气生物滤池(BAF)分别进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最佳运行参数指标以及整体运行效能的研究。中试线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普活性污泥池(普通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针对马铃薯淀粉渣汁水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直接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处理,CODCr去除率达到33%;马铃薯淀粉渣汁水的发酵液直接采用厌氧反应器EGSB进行处理,连续驯化降解处理21天,CODCr去除率达到92.6%,但CODCr稳定在700mg/L左右,并未达到《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故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进行马铃薯淀粉渣发酵液的处理,最终出水CODCr值稳定小于150mg/L。总去除率达到98.5%。对厌氧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及效能的研究。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进水流速、进水回流比、pH值、温度、接种污泥量对厌氧发酵工艺的影响。模拟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器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厌氧发酵瓶中装入定量发酵液进行摇床模拟实际现场出现非连续流运行的情况。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摇床转数>pH值>微生物量>温度;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摇床转数180rpm,pH值7.0,微生物量40ml(MLSS=18300mg/L),温度32℃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以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连续运行模拟实际现场正常的连续流运行的情况,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天的情况下,进水流速不能改变,选取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4个因素作为优化对象,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污泥体积比1.0,温度34℃,pH值6.8,进水回流比10:1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以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连续运行模拟实际现场正常的连续流运行的情况,选取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进水流速5个因素作为优化对象,进行响应面实验,分析得到接种污泥量起到极显着作用。优化采用进水流速0.5L/h,进水回流比6:1,pH值为7,温度32℃,污泥体积比0.95(MLSS=18300mg/L)作为最佳提取工艺,所测得出水COD值为1411.19mg/L,低于预测值1428.59mg/L。对好氧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及效能的研究。监测好氧发酵出水COD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力停留时间(HRT)5小时即可满足排放达标标准。5小时COD的去除率为83.3%。COD值<150mg/L。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摇床转数、pH值、温度、接种污泥量对好氧发酵工艺的影响。以三角瓶中装入定量发酵液进行摇床模拟实际现场出现非连续流运行的情况。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pH值>温度>微生物量>摇床转数;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摇床转数180rpm,pH值7.5,微生物量40ml(MLSS=6700mg/L),温度32℃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曝气生物滤池(BAF)降解效能比对,二者无较大差异。在增大曝气量的情况下,BAF的降解效能略优于生物接触氧化池。
张奕[8](2019)在《完全混合型序批式反应器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淀粉废水是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高污染的有机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厌氧生物法在处理此类废水时具有极佳的优势,不仅可以高效低耗地去除废水中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还可以回收清洁能源——沼气。本研究通过完全混合型序批式反应器研究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对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平行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添加物对有机物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温度对ASBR处理效果的影响(1)在常温下,反应温度易受气温变化影响,反应器能承受的有机物容积负荷(OLR)为1 kg/(m3 d),无法超过2kg/(m3 d)。当进水COD(CODCr)在15000 mg/L左右时,出水中SCOD(可溶性CODCr)和TCOD(总CODCr)分别维持在1300 mg/L和2800 mg/L左右,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5%;在恒中温30 ℃条件下,OLR可达7 kg/(m3·d),出水SCOD、TCOD基本稳定在700 mg/L和1500 mg/L左右,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90%左右;在恒温22℃条件下,反应器可承受的OLR大于3 kg/(m3 d),出水SCOD和TCOD稳定在1400 mg/L和3000 mg/L,COD去除率分别达92%和82%左右。温度波动是导致常温下反应器无法承受2 kg/(m3·d)负荷的主要原因,控制恒温条件对马铃薯淀粉废水厌氧处理至关重要。(2)额外投加缓冲剂(NaHCO3)对废水厌氧处理是有利的,NaHC03的最佳投加量为4 g/L左右。沼气产生量也会受到反应温度和反应器内有机物浓度的影响。恒中温30℃条件下,反应器正常运行时,沼气量(Y)和OLR(X)之间存在函数关系:Y=2019.7X+59.6,通过对比实测沼气量和计算沼气量可以粗略的判断反应器运行状况是否良好。出水中氨氮浓度在600-1300 mg/L,不会对厌氧反应产生抑制性作用。低温是导致出水中TSS增加的主要原因,ASBR在恒温30℃下高负荷运行,需要定期排泥,常温和恒温22℃下运行,需要避免污泥的过度流失。2、外源添加物对有机物处理效果的影响(1)平行对比实验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空白对照组出水SCOD从1300 mg/L降至500 mg/L以下,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断增强。投加活性炭后,出水SCOD降至350 mg/L左右。适量投加活性炭有利于出水SCOD的降低和厌氧处理的稳定性。投加Fe3+有利于厌氧法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但是效果不明显,Fe3+在10.4 mg/L条件下出水SCOD略优于3.5 mg/L,增大Fe3+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投加3.6 mg/L和10.8 mg/L浓度的Ca2+对出水SCOD的降低和有机物去除无显着影响。完全混合型厌氧反应器具有良好的pH缓冲性能,进水pH值波动、投加活性炭、以及投加Fe3+和Ca2+,基本不影响出水pH值。出水氨氮浓度主要受进水中含氮有机物浓度的影响,活性炭对氨氮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投加FeC13和CaC12会使出水氨氮浓度降低。投加活性炭沼气量没有明显的提高,证实活性炭主要发挥的是吸附作用。Fe3+在10.4 mg/L条件下的沼气量略高于3.6 mg/L,说明增大Fe3+浓度,确实可以提高厌氧处理效率。不同添加物对降低出水浊度都有一定的效果,投加活性炭最为有效,其次是Fe3+,最后是Ca2+。活性炭表面易附着微生物,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Fe3+和Ca2+对改善污泥沉淀性能没有明显的效果。
刘雨[9](2019)在《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淮河水专项中沙颍河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集成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为依托(课题编号015ZX07204-007),以红薯淀粉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传统化学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当地土着菌株开展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并且从回收蛋白质用于养殖饲料的制作和废水回田灌溉两个方面探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1)选用PAC和PAM进行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实验。同时也使用生物絮凝剂-壳聚糖进行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实验,作为横向对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传统高分子絮凝剂PAC对SS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而生物絮凝剂壳聚糖保持SS和总磷去除效果较好的同时,总氮和COD的去除效果也较为明显。(2)选取六种微生物即热带假丝酵母、黏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放射性根瘤菌、酿酒酵母菌以及颍上县当地土种酵母小麯子酵母,开展红薯淀粉废水絮凝实验,初步考察其各自对红薯淀粉废水COD去除效果。对小麯子酵母的结构性质进行分析,包括菌群菌种形状、菌群多样性组成分析、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菌群比较分析和关键物种筛选。最终从筛选出来两个絮凝效果较好的菌株,分别是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洋葱伯克霍尔德菌GL13,Burkholderia cepacia strain GL13。(3)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以絮凝率、TP和COD为考察指标,得到微生物絮凝剂的较优水平和组合的搭配,即pH值为8,摇瓶培养时间为36h,离心条件为10000r/min,10min;三个影响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摇瓶培养时间>pH>离心条件。废水的出水COD去除率为58.7%,TP去除率为85.5%,絮凝率86.5%,比单因素实验较佳条件下的絮凝效果好。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对废水有机组分絮凝率达85.5%。将絮凝沉淀物进行脱水干燥处理,经试验研究分析,沉淀物中蛋白质含量为24.1%,可制备成蛋白饲料或蛋白饲料添加剂,同时将絮凝出水作为液体肥料灌溉回田。该研究已用于示范工程,依托颍上县美好乡村建设项目,采用“微生物复合絮凝剂+气浮”处理技术,开展淀粉废水中蛋白等有用组分的资源化利用研究;采用“水解酸化池-厌氧强化处理-氧化塘生态净化”组合工艺对淀粉废水进行末端生物处理。
何进勤,雷金银,赵营,桂林国,吴晓彦[10](2018)在《施肥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培肥效应》文中认为为解决宁南山区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的施肥技术难题,以3年灌溉马铃薯加工淀粉废水农田土壤为对象,以青贮玉米为供试作物,利用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土壤培肥效应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增施化肥或生物有机肥以及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均对青贮玉米产量无显着影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了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倍左右,同时也增加了0~60 cm剖面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累积量,形成了40~60 cm土壤速效钾富集区。减施30%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30%HF+WF)处理可显着提高0~60 cm剖面土壤全氮含量;各施肥处理之间0~60 cm剖面土壤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因此,在3年灌溉马铃薯加工淀粉废水农田土壤条件下种植青贮玉米,不施任何肥料能保证作物产量,但适量增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培肥和产量效应更好。
二、马铃薯淀粉厂工艺废水的综合处理及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淀粉厂工艺废水的综合处理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壳聚糖改性粘土和聚谷氨酸复合预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薯类淀粉的生产特点 |
1.1.2 薯类淀粉废水水质特征 |
1.2 淀粉废水处理现状 |
1.2.1 生化法 |
1.2.2 物化法 |
1.3 天然高分子混凝剂研究进展 |
1.3.1 壳聚糖研究进展 |
1.3.2 聚谷氨酸研究进展 |
1.4 粘土矿物吸附剂研究进展 |
1.4.1 常见粘土矿物的结构特征 |
1.4.2 粘土矿物的改性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薯淀粉废水的水质分析及其水解酸化过程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水质分析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淀粉废水水质分析 |
2.3.2 废水的水解酸化过程研究 |
2.4 结论 |
第三章 壳聚糖和聚谷氨酸对红薯淀粉废水的复合混凝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混凝实验 |
3.2.4 沉淀物组份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表征 |
3.3.2 单独投加混凝 |
3.3.3 复合混凝 |
3.3.4 沉淀物的组份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粘土矿物对红薯淀粉废水溶解性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吸附处理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粘土样表征 |
4.3.2 上清液水质分析 |
4.3.3 吸附预实验 |
4.3.4 吸附因素实验 |
4.3.5 吸附效果优化 |
4.4 结论 |
第五章 壳聚糖改性粘土与聚谷氨酸复合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改性粘土的制备 |
5.2.4 改性粘土的表征 |
5.2.5 混凝过程研究 |
5.2.6 吸附过程研究 |
5.2.7 复配处理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改性粘土表征 |
5.3.2 改性粘土混凝过程研究 |
5.3.3 改性粘土吸附过程研究 |
5.3.4 复配处理研究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及加工废弃物利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促进鲁北地区马铃薯生产及废弃物利用发展状况 |
1.2.2 解析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难题 |
1.2.3 探索马铃薯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
1.3 马铃薯种植机械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对比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鲁北地区马铃薯机械类型调研分析研究 |
2.1 鲁北地区地理条件及马铃薯种植概况 |
2.1.1 鲁北地区地理条件 |
2.1.2 山东省马铃薯种植现状 |
2.1.3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现状 |
2.2 农业机械化在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应用水平调查 |
2.3 鲁北地区应用马铃薯机械类型调研 |
2.3.1 马铃薯机械类型 |
2.3.2 鲁北地区马铃薯机械使用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鲁北地区马铃薯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3.1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现状分析 |
3.2 滨州市马铃薯种植现状调研分析 |
3.3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问题 |
3.3.1 农户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 |
3.3.2 种植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发展 |
3.4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发展思路 |
3.4.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种植高品质马铃薯 |
3.4.2 坚持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因宜重点扶持原则 |
3.4.3 加强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提升农户马铃薯种植科技水平 |
3.4.4 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现马铃薯全资源利用 |
3.5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发展策略 |
3.5.1 重视马铃薯生产技术,增加科研投入 |
3.5.2 提倡马铃薯规模化经营 |
3.5.3 建立马铃薯信息分享平台 |
3.5.4 给予马铃薯种植机械政策补贴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加工废弃物利用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
4.1 鲁北地区马铃薯加工现状 |
4.2 鲁北地区马铃薯废弃物处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鲁北地区马铃薯废弃物处理现状 |
4.2.2 鲁北地区马铃薯废弃物处理问题分析 |
4.3 马铃薯加工废渣废液利用方法 |
4.3.1 马铃薯加工废渣利用常见方法 |
4.3.2 马铃薯加工废水利用常见方法 |
4.3.3 马铃薯废弃物处理方案——以惠民县裕英公司为例 |
4.4 提高鲁北地区马铃薯加工废弃物利用对策 |
4.4.1 强化监督,提高废弃物利用意识 |
4.4.2 促进马铃薯精加工产业发展 |
4.4.3 重视马铃薯加工废弃物科研项目研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情况调研表》 |
致谢 |
(6)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淀粉的特性及生产工艺 |
1.1 马铃薯淀粉的特性及应用 |
1.2 马铃薯淀粉生产的周期性 |
1.3 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工艺 |
1.3.1 加工工艺 |
1.3.2 主要工艺介绍 |
(1)洗涤 |
(2)磨碎 |
(3)筛分 |
(4)去杂 |
(5)淀粉回收 |
(6)干燥 |
2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及资源化利用 |
2.1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 |
2.2 薯渣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现状 |
2.2.1 制作饲料 |
2.2.2 制作沼气 |
2.2.3 制备酒精 |
2.2.4 提取生物活性物质 |
2.2.5 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
2.2.6 制备液体地膜及土壤保水剂 |
2.3 废水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
2.3.1 废水处理方法 |
(1)化学处理 |
(2)生物处理 |
(3)物理处理 |
(4)综合处理 |
2.3.2 废水资源化利用现状 |
(1)生产絮凝剂 |
(2)制做肥料 |
(3)培养解淀粉芽孢杆菌 |
(4)生产微生物油脂 |
(5)生产普鲁兰多糖 |
(6)回收蛋白质 |
3 结语 |
(7)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淀粉废水资源化的发展概况 |
1.2.1 培养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 |
1.2.2 培养微生物产生微生物絮凝剂 |
1.2.3 回收蛋白物质 |
1.2.4 资源化利用 |
1.3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1 物理化学方法 |
1.3.2 生物处理法 |
1.3.3 综合处理工艺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厌氧反应器 |
2.1.2 好氧反应器 |
2.1.3 中试线实验装置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接种污泥 |
2.2.2 微生物菌群培养 |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pH值测定 |
2.3.2 SS测定 |
2.3.3 溶解性蛋白测定 |
2.3.4 MLSS测定 |
2.3.5 COD测定 |
2.3.6 溶解性COD测定 |
2.4 反应器调试及运行 |
2.4.1 厌氧反应器调试及运行分析 |
2.4.2 好氧反应器调试及运行分析 |
第3章 不同发酵方式降解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好氧生物法(接触氧化法)直接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
3.3 初步发酵后发酵液采用好氧生物法(接触氧化法)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
3.4 经过初步发酵后发酵液采用EGSB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
3.5 EGSB-BAF联合处理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厌氧发酵条件优化及效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4.2.1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
4.2.2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
4.3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4.3.1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
4.3.2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
4.3.3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响应面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好氧发酵条件优化及效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5.2.1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随时间的变化 |
5.2.2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
5.2.3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
5.3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
5.3.1 作用机理 |
5.3.2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BAF)降解薯渣汁水发酵液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完全混合型序批式反应器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淀粉废水 |
1.1.1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来源和组成 |
1.1.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点 |
1.1.3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危害 |
1.2 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
1.2.1 物化处理工艺 |
1.2.2 资源化处理工艺 |
1.2.3 生物处理工艺 |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1.3.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
1.3.2 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关键因素 |
1.3.3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 |
1.4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研究现状 |
1.4.1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的运行模式 |
1.4.2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的运行特征 |
1.4.3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 |
2.1.2 接种污泥 |
2.1.3 标准试剂 |
2.2 实验装置 |
2.2.1 厌氧序批式反应装置 |
2.2.2 平行对比实验装置 |
2.2.3 实验仪器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2.3.1 样品采集方法 |
2.3.2 样品测定方法 |
2.4 实验设计 |
2.4.1 不同温度条件下ASBR运行处理效果 |
2.4.2 外源添加物对有机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ASBR运行处理效果 |
3.1 常温 |
3.1.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3.1.2 pH值 |
3.1.3 沼气产量 |
3.1.4 其他指标 |
3.2 恒中温30℃ |
3.2.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3.2.2 沼气产量 |
3.2.3 其他指标 |
3.3 恒温22℃ |
3.3.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3.3.2 沼气产量 |
3.3.3 其他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源添加物对有机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 活性炭 |
4.1.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4.1.2 其他指标 |
4.1.3 污泥情况 |
4.2 三价铁离子 |
4.2.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4.2.2 其他指标 |
4.2.3 污泥沉淀情况 |
4.3 钙离子 |
4.3.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4.3.2 其他指标 |
4.3.3 污泥沉淀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红薯淀粉废水的来源及其水质分析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国内外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絮凝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
2.1 絮凝剂种类 |
2.2 絮凝作用的机理 |
2.3 微生物絮凝剂机理的研究 |
2.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 |
2.3.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假说 |
2.3.3 与絮凝机理有关因子的探讨 |
第三章 传统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对比 |
3.1 传统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对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效果对比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株活化 |
3.2.2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
3.2.3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小麯子酵母的多样性检测 |
4.1 小麯子酵母来源 |
4.2 菌群菌种形状 |
4.3 菌群多样性组成 |
4.3.1 分析步骤 |
4.3.2 分析流程 |
4.4 原始数据整理和分析 |
4.4.1 原始双端测序数据的处理 |
4.4.2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 |
4.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4.4.4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 |
4.4.5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
4.4.6 样本(组)间分类学构成的差异分析 |
4.4.7 菌群比较分析和关键物种筛选 |
4.4.8 关联网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
5.1 小麯子酵母分离纯化 |
5.2 利用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
5.2.1 实验药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利用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
第六章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摇瓶培养时间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6.2.2 红薯淀粉废水pH值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6.2.3 离心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指标正交实验设计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实验试剂 |
7.2.2 实验仪器 |
7.3 微生物絮凝L9(33)多指标正交实验方法与设计 |
7.3.1 实验过程 |
7.3.2 正交实验设计表 |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资源化探究 |
8.1 引言 |
8.2 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法探讨 |
8.3 微生物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探讨 |
8.3.1 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可行性 |
8.3.2 红薯淀粉废水营养物归田的可行性 |
8.3.3 微生物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 |
8.3.4 实验原理 |
8.3.5 操作方法 |
8.3.6 实验结果 |
8.4 淀粉废水回收蛋白等组分资源化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示范工程应用 |
9.1 工程应用背景 |
9.2 工艺流程 |
9.2.1 微生物絮凝处理技术的应用 |
9.3 红薯淀粉废水末端生物处理与生态净化组合技术研究 |
9.3.1 水解酸化池厌氧预处理技术研究 |
9.3.2 高浓度淀粉废水厌氧强化处理与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
9.3.3 淀粉尾水氧化塘生态净化技术研究 |
第十章 结论及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10)施肥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培肥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土壤养分含量 |
1.3.3 青贮玉米产量测定 |
1.3.4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贮玉米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2.2 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3 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0~60 cm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2.4 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0~60 cm剖面土壤氮磷钾速效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
2.5 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0~60 cm剖面土壤氮磷钾总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马铃薯淀粉厂工艺废水的综合处理及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马铃薯淀粉废水微生物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 惠治兵. 宁夏大学, 2021
- [2]马铃薯淀粉汁水低温发酵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D]. 张煜欣. 宁夏大学, 2021
- [3]马铃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制备Paenibacillus polymyxa农用菌剂[J]. 刘浩,李瑞,包丽君,王分分,张旭坡,曲东,白志辉.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9)
- [4]壳聚糖改性粘土和聚谷氨酸复合预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研究[D]. 李萌. 南京大学, 2020(02)
- [5]鲁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及加工废弃物利用状况研究[D]. 臧广越.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及资源化利用现状[J]. 张煜欣,刘慧燕,方海田,李海峰,马江涛,谢玉芬,周会宁. 中国果菜, 2020(01)
- [7]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D]. 林政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完全混合型序批式反应器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研究[D]. 张奕. 厦门大学, 2019(09)
- [9]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施肥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培肥效应[J]. 何进勤,雷金银,赵营,桂林国,吴晓彦.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