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上交故事

书页,上交故事

一、书页,在故事中翻启(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芸[1](2021)在《基于五感体验下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装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物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儿童对于书籍装帧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如今,立体书籍在儿童读物里是占一席之地的。立体书籍装帧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造型、声音、趣味等等都融合在一本书籍里,它对比平面书籍更能直观地表达书籍内容以及更便于儿童自主理解书籍内容。立体书籍最大的特点是将玩具和书籍结合起来,是书籍设计发展的新产物,所以早期也称为玩具书。它很好地结合了学龄前儿童好动、爱玩、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的行为特征问题,能锻炼学龄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提高儿童对书籍学习的兴趣。过去,大部分家长都不太重视儿童快乐教育的理念,一直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直到近些年才开始重视儿童健康快乐学习的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体书籍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利用立体纸艺的效果,纸张的翻转、折叠造型等,给予了学龄前儿童快乐教育的学习方式,创新了孩子们的阅读模式。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主要依赖动作和感觉,在认知特征中,学龄前儿童主要以感官认知与思想认知为主,他们的通过运用“五感”去感知社会,在思想上能通过生活中的事物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心理特征上,学龄前儿童能够感知情绪,能够通过语言和肢体来反应自己的心理。立体书籍可以根据“五感体验”的特征,结合感官设计原则、互动设计原则、趣味设计原则以及情感化设计原则,加上对书籍内容“戏剧化”效果打造,为学龄前儿童的书籍装饰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设计实践方面,基于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五感体验”特征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为依据进行设计创新。由于学龄前儿童好玩、易动、并以感官为主要认知方式,所以立体书籍《动物餐厅》的设计增加了故事情节体验,将内容与“五感体验”密切融合,使得儿童在动手体验“玩”的乐趣中,了解书籍内容的真实含义,从而实现了立体书籍的寓教于乐的功能。

刘竞[2](2021)在《数据视野中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中美接受状况综述——基于中美书评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邝丽莎是美国华裔作家中的后起之秀,但她的作品在美国和中国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这种差异在中美两国的书评数据(包括美国亚马逊和中国豆瓣的读者反馈)和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中得到体现。经分析得知,无论是从普通读者视角还是专业批评者视角,邝丽莎作品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均要优于中国。大部分中美读者都认同书中故事情节的编排和女性情感的描写,但对中国文化的描写态度不一。但无论如何,邝丽莎成功将中国文化嵌入故事中进行有效传播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所借鉴。

邢毓芝[3](2020)在《基于立体纸艺下书籍设计的多元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数字时代下,人们对于阅读选择越来越趋于多元,传统纸质图书在与其他阅读媒体竞争中有所式微,随着电子纸阅读技术的不断革新,手机、i Pad等阅读媒体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然而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大书展上我们总能看到立体书柜台前人头攒动也经常能看到国内外一些专业立体书商大赚特赚的新闻。为什么在数字阅读如此风行的今天,立体书出版不仅未迎来寒冬反而呈现生机勃发的景象呢?我们有必要对立体书的价值、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多元化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立体纸艺的概念、特点与书籍设计的概念、现状以及两者共性的研究,解释了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法与跨学科研究法总结出本次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本文首先以立体纸艺为出发点,通过收集论文和对研究的立体书进行统筹性的总结归纳,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在整理的过程中探索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设计的多元化应用,立体书的多元化价值分析及其发展趋势又如何变化。本文的新意点不再是单纯的叙述立体书的历史、制作技法的创新和儿童读物体验的探微,而是把这种方式放在当今社会中,根据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的多元化应用、立体书的多元化价值及多元化发展前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重点从设计角度探索立体书对书籍设计的意义。在立体书的艺术与设计价值、体验与收藏价值、审美与实用价值、教育与启发性价值、经济价值方面作出了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研究,对立体书多元化价值的体现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新时代下立体书籍的多元化发展前景的研究,其中包括多元素融合、设计心理学在立体书中的运用、中国风元素在立体书中的运用、形式和形状在立体书中的运用、性格与情绪在立体书中的运用;多表现方式包括跳出“儿童书”的禁锢、脱离“手掌心”以外的表现形式;多设计手法包括工艺载体多元、视觉设计多元的探索研究,对立体书未来的内容革新、应用前景、创作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韩梦[4](2020)在《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纸质立体书籍长期使用会导致结构磨损,书页损坏,甚至出现断裂等问题,使立体书失去原有的阅读和收藏价值。倘若能将新兴技术与立体书籍设计相结合,制作出不易损坏、便于保存又适合儿童阅读的立体书籍,不仅可以使纸质立体书籍的问题迎刃而解,还能利用立体书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儿童读者,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本研究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利用新兴技术为中国儿童设计制作一本讲述红色革命故事的立体童书。为了解决纸质立体书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立体书籍设计制作,对传统立体书籍的内部连接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高分子材料替代传统纸质材料,将立体书设计制作成可以拼装的玩具童书,让阅读和更换配件像组装玩具一样有趣,吸引更多儿童主动阅读红色革命故事;利用儿童喜爱的立体书籍为载体宣扬红色革命故事,引导他们从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为了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制作中的应用,笔者深入市场考察和调研,搜集大量数据,经整理、研究、分析、设计,以《美丽的西兰卡普》红色故事为题材,运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内容丰富生动、不易损坏、损坏后修复简单的立体童书;同时将立体书设计成可以拼装的玩具童书,通过拼装、零件替换修复增进儿童与家长互动;另将灯光引入设计,增添了立体书的装饰性与体验性。本研究对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为日后立体书籍的设计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回[5](2020)在《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文中提出陈志勇是着名的澳大利亚图画书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叙事形式的创新和主题的复杂性着称,对儿童图画书的惯例形成了挑战。本文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其整体创作进行重视,认为图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在于它发挥了自身的媒介特长,更指向图画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要素将陈志勇创作的各个层面联结起来。作为一种叙事符号,图画语言也像文字语言一样可以从手法、意义、话语等角度得到分析。首先,考察陈志勇在自身范围内形成的图画语言特点,它们揭示出陈志勇在创作意识和作品表现层面上对图画的独特运用。他认为图画和文字携带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了人们观看现实的不同眼光。通过拼贴、塑造超现实形象、制造极端比例等手法,图画得以传递自身内含的视角。接着,将图画语言还原至作品中加以探讨,指出它对于陈志勇创作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指向图画与作品表现的对象之间的适切。以《绯红树》《蝉》《抵岸》为例,分析其各自的图文叙述如何显现了主体因不同原因而遭受的失语状态。其中,文字克制了叙述功能,图画则以超现实的隐喻制造了多义性,并将读者置于与主人公相似的主体状态。最后,进一步将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在形象、主题、背景等方面与澳大利亚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传统的相关性,指出陈志勇的独创性来自由图文叙述制造的复杂、多变的视角,其中也许蕴含着他更为成熟的后殖民眼光。由此,陈志勇创作上的统一性得以显现,它们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了“观看”的启示。

杨睿奕[6](2020)在《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关中一带作为地方文化优秀的矿产资源区,拥有形式多样的民俗曲艺文化,阿宫腔作为陕西关中的民俗曲艺文化之一,又名“窝工腔”、“遏工腔”或“遏宫腔”,1960年正式更名为“阿宫腔”。历来流传于关中平原的泾阳、三原、耀县、铜川和富平一带,兴起于富平县。并于2006年6月,阿宫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阿宫腔面临的威胁尤为突出。作为陕西省地方剧种之一,阿宫腔的发展和存在的方式对其他地方剧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田野调查、实际追踪为基础,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和田野调查的材料相互参证,从戏曲史学,民俗音乐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阿宫腔的历史源流、班社艺人、艺术特征、剧本剧目以及剧种的生存现状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作为梆子声腔系统之一的阿宫腔,由于受到日渐壮大的秦腔影响,而逐步“秦腔化”。其中,早期皮影的表演形式随着1958年戏曲的创新而发生了变迁,皮影艺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在阿宫腔登上大舞台后,逐步退出了阿宫腔的表演。同时,在发展和流布的过程中,由于灾荒,阿宫腔随着流散艺人从礼泉传至富平。后又因为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所导致的灾荒升级,使得阿宫腔仅留下富平的段天焕一脉进行传承。通过对明清时期和建国前、后阿宫腔的班社艺人进行梳理,使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班社艺人们重现光彩,也使阿宫腔的艺术特征更加清晰。常与秦腔、碗碗腔以及弦板腔等曲艺文化一起在关中地区流动演出的阿宫腔,因为常有艺人间相互调班的情况,所以产生了与其他戏曲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可能。唱腔上,旦角和小生真假声相结合,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等等一系列唱法,与碗碗腔同类角色的演唱方式和表现婉转优雅的饶舌唱法十分相似。须生、净角和老旦等角色皆用真声的唱法与秦腔的同类角色相似,都是通过多元、激越的腔调来表达莽莽苍老的气概和慷慨激昂的悲切之情。这些同中有异之处,也让阿宫腔产生了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以慷慨激昂为优,虽然风格和韵味独特,情调却十分统一的艺术特征。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阿宫腔三百余本繁多的剧本剧目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早期艺人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老艺人一旦谢世,又后继无人的话,剧目基本就会失传。虽然建国后的阿宫腔工作者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色、根植于群众的优秀曲艺作品,但是古老剧目的失传,对于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曲艺文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市场竞争本身对文化产生的冲击导致了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阿宫腔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申瑞潇[7](2019)在《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书籍作为儿童成长、学习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是其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和启迪智慧的重要媒介。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根据生理机能的不断成熟而不断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认知能力。儿童在学龄前期阶段的阅读培养对于儿童之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的书籍设计对于该阶段儿童的阅读接受以及促进认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以3-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让·皮亚杰和列夫·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支撑,对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认知发展的特点论述了学龄前儿童对于书籍的设计需求。论文着重探讨了学龄前儿童对于书籍的人性化、趣味性、益智性和整体性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书籍的形态、版式、色彩和材料四方面的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对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顾晓燕[8](2020)在《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文中指出翻译和哲学将目光投向彼此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哲学与翻译从诞生之初就因语言而密不可分。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存在着自身特有的问题系,即语言与不可还原于该语言的逻辑运作之间的关系,因此翻译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重要的部分,构成了语言学、文学和哲学三者内在关系的一种深度思考,对于书写和翻译、诗学建构中意义与形式的本体论上的追问。同时,翻译又将他者和思想的异质性纳入研究的范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相互开启,来自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对翻译经由实践上升至理论构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法国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哲学时刻”,它在接受欧洲大陆哲学以及英美哲学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众多法国哲学家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也往往对翻译有着特殊的关注,他们思考的问题恰恰也是翻译研究的关注焦点。本论文旨在梳理当代法国哲学家在“主体”、“意义”、“文本”、“空间”“伦理”、“他者”、“好客”等与翻译相关的关键概念的流变,将哲学概念的发展和对翻译学的影响结合起来,建立哲学和翻译学的对话,突出前者对后者的切实影响和启示。以“概念”为纲,以期纲举目张,将哲学思潮中的核心概念和翻译学中的关键词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两者之间的“对话”,避免哲学和翻译学各自的“独白”。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分别为“翻译的主体”、“翻译中的意义”、“翻译的历史和空间”和“翻译的伦理”。在绪论部分,首先强调了翻译学和哲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翻译学的构建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翻译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哲学话语介入的传统,构建翻译哲学也是目前翻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法国哲学构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法国哲学家关注的主体、意义、语言、文本、自我和他者等问题都是与翻译研究息息相关的主题。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以“概念”为主线索的思路,力图初步构建起法国哲学思想和翻译研究之间更为紧密的对话。第一章主要论述翻译的主体。以“主体”为关键词,在梳理当代法国哲学“主体性”概念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将其与翻译主体的认识联系起来,回顾翻译研究中主体性质的历史流变,并进行理性反思。普遍性主体的式微迎来的是主体间性的黎明,但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宏大叙事主体性的扬弃。本章侧重于讨论法国思想家对主体的设定和思考及其对翻译主体的定位的影响,其中包括利科思想中主体在阐释学中的地位、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中的主体特质以及从“看”到“听”的主体认识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翻译主体性研究中“迂回”、“分裂”和“利他”的三大趋势。第二章探讨翻译中涉及的“意义”问题。本章首先对比语言命名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系统论对“意义”定义产生的影响,随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变化作为线索,梳理了从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到巴特和拉康等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理论中能指相对于所指逐步松动直至后来居上的历史流变过程,意义愈发呈现出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能指相对于所指的漂浮最终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那里演化为一场“延异”的游戏,意义之间的价值关系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重建,播撒把文本带进文本性中,对文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使新的意义成为可能。然而,当“延异”的意义在对翻译合法性发出致命性一击的同时,德里达又悖论性地提出“必须翻译”的强烈诉求,指出翻译的失败就是整个哲学的失败。与此同时,我们在法国现象学的发展中看到梅洛-庞蒂将身体纳入意义的研究之中,与德里达一样,他的身体间性理论也显示出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悖论性特点,并使一种身体的翻译学成为可能。第三章着重讨论翻译的历史和空间。这一章首先基于福柯的“知识型”和“断裂”理论,分析从西方文艺复兴到古典时期直至现代,翻译话语是如何在历史中被构建的,不同时代的翻译思想是如何与它所处的时代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又呈现出怎样“断裂”的特征。其次,本论文将追溯福柯的“权力空间”思想的形成脉络,分析空间-知识-权力的三元辩证的思想,主张在历史之外赋予翻译以空间的维度,并借用福柯的“异托邦”思想对翻译空间进行具体的描述。福柯对权力和话语的研究将历史性带进了结构主义,证明翻译从来不是思想自由的表现,从本质上它是话语增殖和权力运作的结果,翻译作为话语自诞生伊始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始终处在权力目光的凝视之下。空间维度对当代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在其后主要分析萨义德的“东方学”、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对布尔迪厄“场域”和“习性”等空间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集中讨论“翻译的伦理”问题。这一章首先将在区分“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厘定“翻译伦理”的概念,并分析翻译作为一种理解本身凸显出来的“伦理”问题。其次论文将按翻译伦理思考中突出的三个关键词:“他者”、“好客”和“哀悼”逐一进行分析,主要涵盖了列维纳斯、利科和德里达三个哲学家的思想。论文将挖掘三个关键词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哲学家理论中的阐释,并将其与翻译思考紧密联系起来。在“他者”问题上,论文主要结合列维纳斯“绝对他者”的思想与贝尔曼的“存异”的翻译伦理进行联系,发掘其思想上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好客”和“哀悼”,论文将对比利科和德里达对于两个概念的不同看法,力图做出异同点之间的对比,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各个章节论述内容的总结,试图对翻译的主体性、翻译中的意义、翻译的历史和空间以及翻译的伦理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和特征,勾勒出在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翻译研究所呈现出的总体趋势,并尝试对翻译理论的前景进行展望。

孙睿[9](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提出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王品[10](2019)在《学龄前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书籍设计师专注于书籍的创意设计。书籍的表达方式凭借形态的创新更加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思想。儿童立体书的形式直接影响立体书的视觉效果。一本好的儿童立体书籍可以寄图文、声音、机关、教育于一体,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儿童传递信息,对儿童各器官予以刺激,进而开发孩子潜力并提高儿童手脑锻炼的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较市面上广泛销售的传统儿童书籍,儿童立体书对孩子更具有吸引力。儿童立体书以全新的方式引领儿童书籍的热卖,说明儿童立体书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如何在立体书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符合形式美感的构架组合,并且使之与阅读功能完美结合是本文探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当翻开立体书页面时所呈现的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状态,给儿童提供更多观察视角是本文探讨的另一方面。本文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儿童的审美认知特征以及立体图书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笔者从儿童立体书的适宜、奇趣、互动和愉悦等方面,对立体书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在儿童立体书的制作方面,笔者引入乐高玩具积木的模块化思想,将立体书分模块设计,增强儿童立体书籍的互动性,使儿童对立体书籍有更直观的理解。同时,在立体书的选材和印刷方面,笔者建议设计师选用更加环保健康的材料,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书页,在故事中翻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页,在故事中翻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五感体验下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装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五感体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2.儿童立体书籍装帧设计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创新点
二 相关理论及学龄前心理特征
    (一)儿童心理学相关原理
    (二)学龄前儿童的认识特征
        1.学龄前儿童年龄层次的划分
        2.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3.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4.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征
    (三)学龄前儿童认知中的五感体验
        1.学龄前儿童的五感体验特征
        2.五感体验对学龄前儿童认知的重要性
三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装帧设计概述
    (一)立体书籍起源与发展
    (二)立体书籍的类型
    (三)学龄前儿童对立体书籍的需求
    (四)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现存在的问题
        1.国内缺少自主研发立体书籍产业
        2.国内立体书籍设计发展偏形式化
四 五感体验理念下的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
    (一)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设计原则
        1.多感官设计原则
        2.情感化设计原则
        3.互动式设计原则
        4.趣味性设计原则
    (二)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设计策略
        1.创造戏剧化体验效果
        2.营造视觉体验感
        3.构筑触觉体验感
        4.打造听觉体验感
        5.缔构嗅觉与味觉体验感
五 设计应用——《动物餐厅》立体书籍装帧设计方案
    (一)设计人群定位
    (二)市场调查分析
    (三)设计理念定位
    (四)设计构思过程
        1.色彩选择
        2.图形与文字设计
        3.立体机关结构设计
六 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调查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数据视野中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中美接受状况综述——基于中美书评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于美国书评数据的美方接受状况分析
    (一)纵向对比———邝丽莎作品的专业书评
    (二)横向对比———邝丽莎作品与其他中国文化代表作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表现
三、基于中国书评数据的中方接受状况分析
    (一)基于中国豆瓣读者反馈的数据分析———普通阅读者视角
    (二)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文献的数据分析——文学批评者视角
        1.所涉作品
        2.发表时间
        3.研究视角
四、邝丽莎中美接受差异的综合分析
五、结语

(3)基于立体纸艺下书籍设计的多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定性分析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阐述
    2.1 立体纸艺
        2.1.1 立体纸艺的概念
        2.1.2 立体纸艺的特点
    2.2 书籍设计
        2.2.1 书籍设计的概念
        2.2.2 书籍设计的现状
    2.3 立体纸艺与书籍设计的共性
    2.4 文章小结
第3章 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的多元化应用界定
    3.1 “立体书”的概念界定
    3.2 立体书的多元化种类
    3.3 立体书的多元化特点
    3.4 人与“立体书”的关系建立
    3.5 文章小结
第4章 立体书的多元化价值分析
    4.1 设计与艺术价值
    4.2 体验互动与收藏价值
    4.3 审美与实用价值
    4.4 教育与启发性价值
    4.5 经济价值
    4.6 文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下“立体书”的多元化发展前景
    5.1 多元素融合
        5.1.1 设计心理学在立体书中的发展运用
        5.1.2 中国风元素在立体书中的发展运用
        5.1.3 形式和形状在立体书中的发展运用
        5.1.4 性格与情绪在立体书中的发展运用
    5.2 多表现方式
        5.2.1 跳出“儿童书”的禁锢
        5.2.2 脱离“手掌心”以外的表现形式
    5.3 多设计手法
        5.3.1 制作工艺多元
        5.3.2 视觉设计多元
    5.4 文章小结
第6章 设计实践
    6.1 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的创意
    6.2 立体纸艺在书籍设计中多元化特点在实践设计中的体现
    6.3 实践设计中所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6.4 文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应用价值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重点与难点
        1.7.1 课题重点
        1.7.2 课题难点
2.立体书籍市场调研
    2.1 立体书籍出版情况
    2.2 立体书籍使用人群调研
        2.2.1 立体书籍与工具书
        2.2.2 立体书籍与童书
        2.2.3 立体童书与儿童
    2.3 立体书籍面临的问题
        2.3.1 结构损坏
        2.3.2 制作工艺复杂
3.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立体书籍设计可行性分析
    3.1 材料的可行性分析
    3.2 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3.3 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4.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立体书籍设计实践研究
    4.1 设计问题提出
        4.1.1 立体书籍的主题定位
        4.1.2 立体书籍的技术实现
        4.1.3 立体书籍的文化内涵
    4.2 设计过程解析
        4.2.1 设计功能定位解析
        4.2.2 草图构思设计解析
        4.2.3 材料试验测试与结构解析
        4.2.4 技术介入方式方法
    4.3 设计案例研究
        4.3.1 立体书籍主题场景研究
        4.3.2 立体书结构制图研究
        4.3.3 立体书数字建模研究
        4.3.4 打印立体书效果展示
5.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立体书籍设计的评析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图画语言之特点:提供别种眼光
    (一)观察性绘画:前语言的创作思维
    (二)多元素组合法:现实的变形和重组
        1.超现实场景:用幻想把握现实
        2.拼贴:意义的反思
    (三)空间体验的突显: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图画语言之必要:表现失语式存在
    (一)《绯红树》:情绪性失语
    (二)《蝉》和动物:权力性失语及其自然性还原
    (三)《抵岸》:文化性失语
三、图画语言之功能:制造差异视角
    (一)历史奇幻:仿土着视角与群体视角的分化
    (二)郊区奇幻:真实与虚构的外来视角
        1.作为移民社区的郊区:私人性视角的转换和聚合
        2.作为儿童游戏场所的郊区:双重视角及其创造性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阿宫腔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阿宫腔剧种考源
    第一节 阿宫腔的起源发展
        一、1959年之前阿宫腔所用戏名
        二、阿宫腔和曲牌体的关系
        三、阿宫腔与秦腔的异同
    第二节 “一戏多样”:阿宫腔表演形式的变迁
        一、1959年之前皮影的表演形式
        二、1959年之后的舞台表演形式
    第三节 阿宫腔的发展和流布
        一、阿宫腔的发源地
        二、灾荒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阿宫腔从皮影到舞台形式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阿宫腔班社艺人
    第一节 阿宫腔班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班社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班社(剧团)
    第二节 阿宫腔艺人
        一、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性艺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艺人
第三章 阿宫腔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阿宫腔的舞台美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态的舞台美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态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阿宫腔的音乐特色
        一、阿宫腔皮影时期的音乐特色
        二、阿宫腔大舞台时期的音乐特色
    第三节 阿宫腔的表演艺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式的表演艺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式的表演艺术
第四章 阿宫腔的剧本剧目
    第一节 皮影剧目
        一、《猪八戒入洞房》
    第二节 改编移植剧目
        一、《王魁负义》
        二、《青天女巡按》
    第三节 现代剧目
        一、《红梢林》
第五章 阿宫腔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一节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二节 发展可行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阿宫腔历史剧《青天女巡按》演出稿
    二、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断桥》剧本
    三、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游湖》剧本
    四、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剧本
    五、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服饰
    六、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曲谱
    七、阿宫腔打击乐《十样景》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2.1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划分
    2.2 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2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2.3 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
        2.3.1 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
        2.3.2 学龄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分析
    2.4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分析
        2.4.1 感知觉
        2.4.2 注意
        2.4.3 记忆
        2.4.4 想象
        2.4.5 思维
        2.4.6 言语
    2.5 学龄前儿童对书籍阅读的需求
        2.5.1 适应学龄前儿童生理发展阶段
        2.5.2 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需要
        2.5.3 成人的配合引导
        2.5.4 审美培养的需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的书籍设计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3.1.1 安全性
        3.1.2 情感性
    3.2 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心理的趣味性
        3.2.1 内容设置的趣味性
        3.2.2 多样化的形式表现
    3.3 开发智力的益智性设计
        3.3.1 感官式体验
        3.3.2 参与式互动
    3.4 符合学龄前儿童阅读接受的整体性设计
        3.4.1 书籍形态的合理构建
        3.4.2 图文相协调
        3.4.3 统一连贯的视觉节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的书籍设计分析
    4.1 有趣的书籍形态
        4.1.1 游戏互动式
        4.1.2 立体形态
        4.1.3 特异造型
    4.2 自由的版式设计
        4.2.1 图文一体化
        4.2.2 文字图形化
    4.3 天马行空的色彩
        4.3.1 帮助认知与记忆
        4.3.2 主题环境的渲染
        4.3.3 传达丰富情感
    4.4 多种材料的应用
        4.4.1 防受伤
        4.4.2 防损坏
        4.4.3 材料的感知体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传统文化的运用
        5.1.1 传统文化书籍的现代设计形式
        5.1.2 书籍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5.2 科技化的融合
    5.3 注重绿色设计理念
        5.3.1 安全环保的材料选择
        5.3.2 可扩展功能的设计形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理论基础、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翻译的主体性
    第一节 “黄昏”下的翻译主体性
    第二节 迂回的翻译主体
    第三节 分裂的翻译主体
    第四节 利他的翻译主体——从“看”到“听”
第二章 翻译中的意义
    第一节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第二节 被解构的意义
    第三节 言语、身体与意义
第三章 翻译的历史和空间
    第一节 一种翻译的考古学
    第二节 翻译的空间性
第四章 翻译的伦理
    第一节 理解的伦理
    第二节 他者或另一个我(alter ego)?
    第三节 “好客”和“哀悼”
结论
参考文献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学龄前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儿童书籍设计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调研法
        1.4.2 文献综述法
2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儿童立体书的概念
        2.1.1 儿童立体书的演变过程
        2.1.2 儿童立体书的种类
        2.1.3 儿童立体书的功能
        2.1.4 儿童立体书传递信息的模式
    2.2 学龄前儿童的特征
        2.2.1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2.2.2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2.2.3 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
        2.2.4 学龄前儿童对书籍语言的认知
    2.3 学龄前儿童存在的社会现状
        2.3.1 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
        2.3.2 书籍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2.3.3 儿童立体书设计的市场需求
3 学龄前儿童对立体书的审美认知
    3.1 直观性的知识传授
    3.2 交互性的体验认知
    3.3 智慧性的启发能力
4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形态设计的表现
    4.1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设计的审美特点
        4.1.1 “用”的适宜
        4.1.2 “新”的奇趣
        4.1.3 “妙”的互动
        4.1.4 “亲”的愉悦
    4.2 学龄前儿童对立体书设计的互动感知
        4.2.1 “奇”的视觉体验
        4.2.2 “趣”的触觉感受
        4.2.3 “美”的听觉感受
    4.3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设计的色彩特性
        4.3.1 “观”的对比性
        4.3.2 “艳”的明亮性
        4.3.3 “喜”的乐观性
5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的制作工艺
    5.1 立体书的制作方法
        5.1.1 构成法则的应用
        5.1.2 制作方法的巧妙
        5.1.3 形态造型的适合
    5.2 立体书的材料选择考究
        5.2.1 “致用”的功能
        5.2.2 “美”的途径
    5.3 印刷工艺的融洽
        5.3.1 “版”的工艺多样
        5.3.2 “订”的有序
6 学龄前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实践
    6.1 设计的构思缘由
        6.1.1 源于皮影戏的工艺启发
        6.1.2 吸取了立体小人书的设计灵感
        6.1.3 受益于当下立体书的表现特点
    6.2 笔者儿童立体书的创作实践
        6.2.1 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动机
        6.2.2 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四、书页,在故事中翻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五感体验下学龄前儿童立体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 徐慧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数据视野中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中美接受状况综述——基于中美书评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J]. 刘竞. 华文文学, 2021(02)
  • [3]基于立体纸艺下书籍设计的多元分析研究[D]. 邢毓芝.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韩梦.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5]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D]. 李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D]. 杨睿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研究[D]. 申瑞潇.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D]. 顾晓燕. 南京大学, 2020(12)
  •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学龄前儿童立体书创意设计研究[D]. 王品.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书页,上交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