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学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学哲学与美学特征

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聂雨琪[1](2021)在《中国古都学视角下的隋唐长安都城价值及其遗产构成研究》文中指出

刘羿伯[2](2021)在《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运迎霞,胡俊辉,任利剑[4](2020)在《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哲学思辨》文中提出可持续城市被认为是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举措而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当前城市问题似乎并未得以有效改善,这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以往认识城市问题的思维方式产生质疑。基于不忘设计美好城市的初心,牢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从哲学角度思考当前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思维转换,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哲学研究的动态及进展,分析可持续城市形态设计原则的哲学出发点,以此建立与哲学认知的内在联系纽带,从哲学高度反思可持续城市形态内在本质。结果显示:哲学丰富了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认知思维方式;面临严峻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城市形态研究应从生态智慧自然观、人文关怀人本观、整体思维系统观、与时俱进发展观、和谐共处平衡观、活力重塑空间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在此基础上,为健康城市设计提供研究思路。

张莉莉[5](2017)在《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园林堪称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园林美学反映并体现了园林中一切与“尽善”、“尽美”相关的认知,它离不开与审美实践的相互印证,其表现出来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其涵盖的自然写意、奥旷兼具、虚实相生、比德畅神等意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综合性生态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山水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整理,并尝试融入到山水城市规划和营造实践经验中去,从而确立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促进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理论在山水城市审美实践以及营造中的应用。凝练了山水城市的复合型概念,首先,山水城市重视山水景观、人工景观的搭建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其次,山水城市是人居城市,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提炼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其三,山水城市是符合生态规律的高效和谐的新型城市,突出风格个性。其四,山水城市是大数据驱动的、高科技打头的智慧城市,利用科技及创新营造崭新的城市模式。其五,结合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是营造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城市必由之路。泉城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有的地域和文化优势使得古今名家流连忘返,整个城市可以说就是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营造特色独具的山水城市对于济南的建设意义重大。具体实施从济南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根据济南城市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山水特性和实际需求提出构建景观绿色廊道;完善绿地系统;提出符合济南城市特点的“星罗架构”;生活环境的融入等技术路径。使当代济南在恢复往日风貌的基础上,营造以文化为骨、科技为血、以意境为魂的山水城市。本文拟鉴古而通今,希望对于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研究起到少许推进的作用。

王立华,何一民[6](2016)在《王权—国家力量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变迁》文中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与王权——国家力量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深深打上了王权政治与伦理的烙印。作为国家代表的王权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王权是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直接动力之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过程必须依赖王权所拥有的聚合力,特别是在资金及人力方面。二是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体系深刻影响着城市体系及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发展。三是以王权为核心的礼制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成为等级伦理及王权至上原则的物质表现形式。四是军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城市,是王权向地方及边疆延伸的物化表现,军事城市的兴衰与王权直接相联系。

汤婕[7](2015)在《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试图探索重拾建筑“场所精神”的问题,即尝试从东西方“数”的观念发展史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宇宙观来溯源其各自美学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的脉络:西方主要是古希腊的科学理性与希伯来传统;而东方则是以河图洛书为肇始的《易经》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与思维方式在建筑上的反应,比如特定比例以及图形的运用与符号意涵数理哲学,以及音乐中所包含的“数”等等的运用以及他们使用这些设计方法所尝试达到的目的。试图还原并将现代人代入古人全息复杂的世界中去,解释其相应方法论的生成机制,并从中探求其对于今日设计以及处理建筑与周边环境以及宇宙关系的启发意义的可能性。其次,本研究在建筑案例部分涉及了一些有资料可查考的如东方明清建筑与西方哥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的数字、几何、比例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着述对其形式的解释,这些包括了天文,宗教,政治,哲学,美学的因素,其中最重要并且在东西方都不约而同所强调的就是“音乐”的要素,但是在建筑中的表达却是完全迥异的。这本质上是由于东西方对于“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各异而导致思维层次不同所致。

姜欢笑[8](2014)在《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城镇无节制的扩张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新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导致了我国大量城乡规划改造抛弃历史建筑的文化挖掘与保护。过度滥用的技术使得高速发展的城乡面貌日渐趋同,千镇一面,形成了毫无地方审美特色的窘境。建筑地域性是建筑审美的本质属性之一,这种属性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着传统民居与当代地方性审美特色的交流与沟通而进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建筑本身的地域性理论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实施,建筑本身也会失去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所以,无论建筑本身是否得以完善,在城市地域性美学理论的大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其生成机制与内涵则尤为重要。本文列举实例,主要以东北满族传统民居村镇为主线,以自组织美学理论为基础,在生态美学意义的视角下对自组织理论进行解读,论述自组织美学理论与地域性建筑的关系,探寻建筑中的自组织美学规律,从而更好的利用自发性生成规律为地域性传统建筑服务。对满族传统村镇建筑的美学特色、历史环境、民俗特色等进行解读与整理,同时试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乡土建筑的地方性与自发性进行阐释,解明建筑的地域性内涵与生成机制。深入研究自发性建造生成地域性建筑群落的自组织过程。将东北满族传统地域性景观聚落的历史遗存和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实地考察,资料搜集、考证以及整理获得满族传统建筑自组织美学演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探讨我国东北古镇振兴的复原之路,完善我国景观设计学领域关于满族民居聚落自组织景观的理论储备。对满族传统民居的存在进行美学界定与评价,正确面对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理清民居本土化自组织发展的美学思路,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乌拉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古镇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浓缩着人类文明与智慧,传统民居作为古代人类文明的载体,呈现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性质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虽然“自发性”是乡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缺乏具体的指导与研究。在自组织生成论的前提下,应深入解读满族传统建筑的自发性美学规律,拓展对建筑地域性的认知。笔者认为,建筑的自发性是促使地区呈现特有地域性审美特色的根本原因,是建筑地域性生成的关键动力。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以“自发性建造”为题拓展了乡土建筑的美学研究范畴,进一步认知建筑地域性的内涵与生成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地域性美学特征的生成与发展,才能使民族建筑有序的延续下去。一个国家的长续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文化历史中一些优秀成分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发展。本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由于选择了自组织情景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为研究视角,因此,论文基本的理论支撑包括美学理论、自组织理论、自发性生成理论和建筑学理论。所以总体思路是综合考虑“生态自组织理论”对“古代建筑群落生成规律”的影响,考虑笔者自身建筑知识结构的理解对研究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力图客观、科学、严谨、求实。注重环境学、文化学、生态学、建筑学、逻辑学、归纳统计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采纳新史学的研究范式,注重历史的综合研究,强调讨论、解释和较广泛的学科视角。本文从现实入手,选定了具有真实性的具体古村镇进行研究,以实际对象为研究重点,抛开理论上的争端更好的研究现象本身。由于生活需求的关系,建筑本身的发展具有敏感性,并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的过程来应对人们对生活的各种需求,能及时的反应材料、形式的美学变化规律,体现民居建筑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规律,体现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建筑群落的美学动态变化性质。立足于现实的针对性,即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传统古镇的坚守,又可以在实际中对乌拉街传统村镇的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蒋雪峰[9](2012)在《哲理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比例尺度探析》文中指出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极其辉煌的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建筑哲理思想。可是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大趋势下,中国传统建筑已经在暗暗的忧虑“自己不见了”。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不能放弃自我去全盘的接收,也不能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味的抵制。既要传承传统,也要适应当代。既要延续和传承本土文化,也要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建筑。对建筑来说,比例和尺度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所共有的特性。现代建筑比例尺度理论源自西方古典建筑。而对中国建筑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例尺度理论,但是,在中国传统哲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形成了独特的比例尺度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哲理想的研究,从中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特征,并与西方经典的比例尺度理论进行比较,提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考。本文以中国传统哲理思想为切入点,用相关理论对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主要研究“天人合一”、周易哲学、佛学之思、宋明理学等中国传统哲理思想;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六章,举例论述了在中国传统哲理思想影响下,宫殿、明堂、宗庙、陵寝、居住等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进行总结,并与西方比例尺度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考。

张书勤,郭彦[10](2011)在《礼乐之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文化学发展的眼光,研究"礼乐"在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发端、春秋战国儒家发展、至秦汉时期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传统城市规划的规范和影响。着重以我国古代都城规划为例,通过对夏商周以来历代宫城的选址、布局及营建中遵循礼乐的案例分析,来探讨礼乐对我国传统建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哲学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1 哲学
2 城市哲学研究的回顾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3 可持续城市形态是当前城市研究热点领域
    3.1 可持续城市形态概念
    3.2 可持续城市形态设计原则
4 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哲学认识
    4.1 自然观:生态智慧
        4.1.1 道法自然
        4.1.2 风水学
        4.1.3 当代生态哲学
    4.2 人本观:人文关怀
        4.2.1 人本主义
        4.2.2 科学主义
        4.2.3 文化哲学
    4.3 系统观:整体思维
    4.4 发展观:与时俱进
    4.5 平衡观:和谐共处
    4.6 空间观:活力重塑
5 结语

(5)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中国园林及其美学研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1.2 山水城市研究的概况与成果
        1.1.3 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城市形态研究和实践
        1.1.4 作者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梳理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重点
        1.3.1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1.3.2 山水城市的现代特征
        1.3.3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
第二章 中国园林美学的流变
    2.1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溯源
        2.1.1 中国园林美学的发端与形成
        2.1.2 中国园林的分类及风格
    2.2 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
        2.2.1 中国园林的“意境说”
        2.2.2 中国园林意境表现的内涵
        2.2.3 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规律
    2.3 中国园林美学的生态性
        2.3.1 山水泉石——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2.3.2 园林建筑——感通天地的生态建筑
        2.3.3 树木花草——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
        2.3.4 天时季相——园林美的时空交感
第三章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营造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
        3.1.1 “山水文化”的由来
        3.1.2 山水审美观念的兴落
        3.1.3 中国山水文化与中国园林、山水城市的关系
    3.2 中国园林的审美活动与山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3.2.1 中国园林的群体游园之风
        3.2.2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3.3 中国园林美学对于山水城市营造的启迪
        3.3.1 集生态艺术之大成
        3.3.2 人性归复的精神文化生态形式
        3.3.3 园林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共通性
    3.4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1 掇山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2 理水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3 中国园林建筑与布局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4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第四章 济南城市特色与生态环境发展脉络
    4.1 济南城市的环境概况
        4.1.1 济南城市自然环境
        4.1.2 济南城市泉群分布及泉水成因
    4.2 济南城市形成的历史踪迹
        4.2.1 史料记载中的济南城市和园林变迁
        4.2.2 济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踪迹
        4.2.3 济南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特征研究
    5.1 济南城市山水特色及文化解析
        5.1.1 济南古城的山水特色
        5.1.2 济南城市的山水文化特征
    5.2 济南城市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成特征
        5.2.1 济南城市“山·城”特征
        5.2.2 济南城市“水·城”特征
    5.3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
        5.3.1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形态吻合度低
        5.3.2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规模尺度失衡
        5.3.3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开发建设冲突
第六章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策略
    6.1 济南历史文化承载与保护策略
        6.1.1 济南泉文化延续策略
        6.1.2 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6.1.3 基于创造性意识与文化脉络融入济南山水城市营造体系策略
    6.2 济南山水城市格局营造组织策略
        6.2.1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策略
        6.2.2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文脉传承策略
第七章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技术路径
    7.1 济南城市的山水架构营造
        7.1.1 山水架构的特色定位
        7.1.2 济南“山城一体”架构的基本格局
        7.1.3 济南“水城相依”架构的基本格局
        7.1.4 济南“泉水聚落”架构的基本格局
    7.2 济南城市发展“南联北跨,显山露水”
        7.2.1 城市总体发展“南联”
        7.2.2 城市总体发展“北跨”
    7.3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星罗架构”
        7.3.1 构成济南“星罗架构”的十二个景观核心
        7.3.2 “星罗架构”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7.3.3 从中国园林美学视角出发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营造系统
    7.4 基于济南山水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
        7.4.1 济南山水城市与现代“慢生活”的融合
        7.4.2 济南山水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趋势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创新点
        8.1.1 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去思考山水城市的营造
        8.1.2 分析山水城市中山水文化、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8.1.3 为济南量身定制山水城市营造的策略和技术路径
    8.2 未来山水城市研究展望
        8.2.1 新世纪的山水城市内涵
        8.2.2 未来山水城市的营造展望
    8.3 融合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王权—国家力量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王权与早期城市的兴起
二、中国古代王权与城市规划
三、中国古代王权与城市行政等级体系的构建
    1. 中央集权下的城市行政等级体系
    2. 地方权力的增长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变迁
四、王权与军事城镇的建立与变化

(7)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4 论文框架
第2章 数的历史源流
    2.1 综述
    2.2 东方数之历史源流
        2.2.1 河图洛书
        2.2.2 八卦
        2.2.3 数术思想
    2.3 西方数之历史源流
        2.3.1 毕达哥拉斯学派
        2.3.2 柏拉图学派
        2.3.3 中世纪
        2.3.4 文艺复兴
    2.4 东西方数之比较
        2.4.1 数的特性之比较
        2.4.2 万物皆数观念之比较
        2.4.3 数理之比较
第3章 数引发的相关世界观
    3.1 综述
    3.2 宇宙观
        3.2.1 东方的宇宙观
        3.2.2 西方的宇宙观
        3.2.3 东西比较
    3.3 天人关系
        3.3.1 东方的天人关系
        3.3.2 西方的天人关系
        3.3.3 东西比较
    3.4 时间观
        3.4.1 东方的特点
        3.4.2 西方的特点
        3.4.3 时间观之比较
    3.5 东西方数与形而上观念之比较
        3.5.1 西方的逻各斯
        3.5.2 东方的道
        3.5.3 形而上对于数的观念之影响
        3.5.4 道器之辨
        3.5.5 总结
    3.6 东西方数与美学观念之比较
        3.6.1 音乐美学观念
        3.6.2 其它艺术
        3.6.3 东西比较
    3.7 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
        3.7.1 东西方认知世界观点之差异
        3.7.2 造物观点之比较
第4章 数的观念与建筑
    4.1 综述
    4.2 东西方的数理哲学
        4.2.1 东方的易数
        4.2.2 西方数理哲学
        4.2.3 东西方比较
    4.3 东西方的几何
        4.3.1 东方几何
        4.3.2 西方的神圣几何
        4.3.3 东西方比较
    4.4 东西方的音乐之数与建筑
        4.4.1 东方音乐律制
        4.4.2 西方的音程划分
        4.4.3 东西方比较
    4.5 东西方建筑之数比较
        4.5.1 东西方建筑数之观念脉络
        4.5.2 抽象与移情
        4.5.3 建筑与音乐
第5章 东西方数之启发
    5.1 关于比例
    5.2 音乐之于时间与建筑之于空间
    5.3 东西方的差异性
    5.4 东西方之共性
    5.5 基于建筑中的数之思考
        5.5.1 对于传统的态度
        5.5.2 建筑的场所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会议目录)

(8)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自组织与传统建筑研究的起航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把持民族地域性审美特征的困惑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自组织理论与传统建筑的地域审美性
    2.1 自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1.2 自组织理论与自我组织
        2.1.3 自组织理论与他(被)组织
        2.1.4 自组织理论与组织美学
    2.2 自组织美学思维在传统建筑中的表现
        2.2.1 自组织与地域建筑美学源头
        2.2.2 自组织美学理论在地域性建筑中的源起
        2.2.3 自组织美学理论在建筑中的特性
        2.2.4 自组织美学在传统村镇规划中的现实意义
        2.2.5 自组织美学下的传统建筑规划
    2.3 自组织美学下的规划体系思考与重构
        2.3.1 规划工作中的困难
        2.3.2 城镇规划体系构想
第3章 自组织美学在满族传统民居中的自发性形成
    3.1 传统建筑的历史与审美认知
        3.1.1 传统建筑与现在建筑的地域性
        3.1.2 满族传统民居自发性历史环境
        3.1.3 满族传统民居的自发性演变过程
    3.2 满族传统建筑景观的审美思考
        3.2.1 传统建筑美学——和谐之美
        3.2.2 儒家思想与满族传统建筑美学之和谐
        3.2.3 道家思想与满族园林的和谐之美
        3.2.4 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活美学
        3.2.5 精神复归的审美家园
    3.3 自发性美学选择下的东北满族民居历史遗存与现状
        3.3.1 东北三省满族民居环境遗存与现状
        3.3.2 其他地区满族民居环境遗存与现状
第4章 自发性美学因素对满族民居环境的影响
    4.1 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对满族自发性建筑的审美影响
        4.1.1 自然资源对东北满族民居的影响
        4.1.2 社会因素对东北满族民居的影响
    4.2 自发性民族文化交融对满族民居的影响
    4.3 自发过程中生成的特色满族民族居住习俗
        4.3.1 满族民居群体居住特点
        4.3.2 特有的满族民居采暖措施
        4.3.3 萨满教影响下的满族民居习俗
        4.3.4 满族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
    4.4 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满族民居景观元素
        4.4.1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护城河与街道的形成
        4.4.2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三合院与四合院的形成
        4.4.3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影壁墙与大门的发展特色
        4.4.4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屋面与墙体生态特点
        4.4.5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台基、高台的生态结构
        4.4.6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索罗杆子的宗教信仰
        4.4.7 自组织美学发展中跨海式烟囱独立形成
    4.5 满族民居环境自组织风貌的整体审美特点
        4.5.1 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
        4.5.2 东北满族民居聚落的美学营造规律
        4.5.3 东北满族聚落宏观格局
第5章 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民居存在与发展空间
    5.1 国家古镇开发与规划有关规定
        5.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5.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2 传统乡镇民居住宅的自发性与地域性审美界定
        5.2.1 传统乡镇住宅的自发性审美特征及其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
        5.2.2 历史城区改造中的美学界定与应答模式
    5.3 保护与发展满族民居困难重重
        5.3.1 当代满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5.3.2 满族民居本土文化对区域自组织美学发展的思路
    5.4 国内外古建筑自组织保护与发展经验
        5.4.1 外国相关先进发展
        5.4.2 我国的相关实践
第6章 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满族民居保护实施方案——以吉林省满族乌拉镇为例
    6.1 自组织理论下的传统村落美学形态更新的基本原则
    6.2 吉林乌拉街“古镇新貌”
        6.2.1 乌拉街历史
        6.2.2 乌拉街满族镇现状
        6.2.3 乌拉老街建设机遇与挑战分析
        6.2.4 对当前乌拉老街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6.3 民居与古迹现状
        6.3.1 民居
        6.3.2 官宅
        6.3.3 古迹
    6.4 老街与商号
        6.4.1 国家制定《保护条例》
        6.4.2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及要求
    6.5 乌拉街满族镇保护规划(2009‐2020)
        6.5.1 发展定位
        6.5.2 发展思路
        6.5.3 空间布局
        6.5.4 发展目标
        6.5.5 产业建设重点
        6.5.6 乌拉镇政府关于维护古镇相关保障措施
    6.6 规划实施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乌拉街清代建筑一览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2)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3)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4)
    东北满族民居现状学术调查问卷 1
    东北满族民居现状学术调查问卷 2
    乌拉街访谈纲目 1
    乌拉街访谈纲目 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哲理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比例尺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必要性
        1.1.1 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1.1.2 传统建筑比例尺度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理思想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引介
        2.1.1 中国传统哲理思想
        2.1.2 关于建筑比例
        2.1.3 关于尺度
    2.2 天人合一
        2.2.1 殷周的“天人合一
        2.2.2 春秋战国的“天人合一
        2.2.3 汉朝的“天人合一
        2.2.4 天人合一建筑观
    2.3 《周易》哲学
        2.3.1 《周易》八卦
        2.3.2 周易“尚中正”
        2.3.3 易“数”文化
        2.3.4 周易“仁义礼序”
    2.4 佛学之思
        2.4.1 四谛八正道
        2.4.2 十二因缘
        2.4.3 佛教宇宙观
    2.5 宋明理学
        2.5.1 无极与太极
        2.5.2 “天理”
        2.5.3 宋明理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始天地宇宙观与建筑比例
    3.1 建筑宇宙
        3.1.1 宇宙之时空
        3.1.2 宇宙的本意
    3.2 宇宙之“形”
        3.2.1 盖天说
        3.2.2 浑天说
        3.2.3 建筑盖天之形
    3.3 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3.3.1 浑天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3.3.2 盖天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3.4 盘古神话与建筑比例
        3.4.1 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模型
        3.4.2 “天、地、人”三才合一表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九五之尊的宫殿建筑
    4.1 中国宫殿建筑文化概述
        4.1.1 宫殿建筑的崇高地位
        4.1.2 “家”“国”同构
        4.1.3 宫殿形制演变
    4.2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比例尺度分析
        4.2.1 含元殿复原
        4.2.2 含元殿比例尺度分析
    4.3 明清北京紫禁城外朝比例尺度分析
        4.3.1 紫禁城空间序列分析
        4.3.2 紫禁城外朝宫院比例分析
        4.3.3 太和殿立面构图“形”与“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间天上的明堂、宗庙建筑
    5.1 明堂
        5.1.1 汉长安明堂(辟雍)格局分析
        5.1.2 汉长安明堂(辟雍)比例尺度
    5.2 坛庙
        5.2.1 拜地祭祀与社稷坛
        5.2.2 明清北京社稷坛之“社”
        5.2.3 明清社稷坛拜殿分析
    5.3 宗教建筑
        5.3.1 宗教建筑概况
        5.3.2 佛教建筑中国化
        5.3.3 佛光寺大殿比例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阴阳相通的陵寝、居住建筑
    6.1 陵寝
        6.1.1 始皇陵概况
        6.1.2 始皇陵九层之台陵上享堂
        6.1.3 始皇陵九层之台陵上享堂哲理分析
    6.2 民居
        6.2.1 民居形制
        6.2.2 合院民居的哲理精神
        6.2.3 压白尺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插图索引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礼乐之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周礼影响下的中国早期都城营造
    1.1 周礼的建立
    1.2 周礼对于城池营建的规制
    1.3 周礼之营国思想
        1.3.1 辨方正位
        1.3.2 都城规划
    1.4 周都城
2 礼乐复合的汉宫城
    2.1 秦汉礼文化的升华
    2.2 洛阳宫城的礼制思想
    2.3 东汉洛阳城布局
3 礼乐对后世宫城的影响:明清北京城
4 古代都城规划的礼乐之制
5 总 结

四、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都学视角下的隋唐长安都城价值及其遗产构成研究[D]. 聂雨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研究[D]. 刘羿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哲学思辨[J]. 运迎霞,胡俊辉,任利剑. 城市规划学刊, 2020(03)
  • [5]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D]. 张莉莉. 天津大学, 2017(01)
  • [6]王权—国家力量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变迁[J]. 王立华,何一民. 江汉论坛, 2016(01)
  • [7]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D]. 汤婕. 湖南大学, 2015(03)
  • [8]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 姜欢笑.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9]哲理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比例尺度探析[D]. 蒋雪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10]礼乐之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J]. 张书勤,郭彦.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学哲学与美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