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输液反应3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荣,徐建英,秦奎英[1](2020)在《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影响儿童输液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探讨提升儿童输液安全性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预设调查方案,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 542例0~7岁患儿出现的输液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类型构成及累及器官,总结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特点。制定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因素调查方案,跟踪收集测评所有静脉输液患儿的可能相关因素。按照是否出现静脉输液将患儿分为观察组(204例)和对照组(1 338例),分析可能影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系统分析高危因素,探讨预防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3%,其中发热137例、循环负荷过重39例、静脉炎24例、空气栓塞4例,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可能影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有:药物类型、药物配置时间、抗生素皮试、配伍禁忌、遵医用药间隔时间、药物质量、输液器材、输液速度、输液环境、输液季节、患儿性别、患儿年龄(P<0.05);影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注射液、抗生素、药物配置时间≥30 min、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女性患儿、免疫相关性疾病患儿为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结论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用药物、输液方案执行情况及患儿自身情况是影响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加强儿童静脉输液风险的评估,合理制定静脉输液方案,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护理相关规程,降低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儿童静脉输液安全性。
何丽萍[2](2015)在《医院门诊患者输液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医院门诊输液现状。方法整理番禺区中心医院2013年静脉配置中心(PIVAS)软件数据,分析门诊静脉输液情况。结果该院门诊静脉输液比例为12.3%,与内科(r=0.58,P=0.048)、儿科(r=0.61,P=0.036)的门诊量呈正相关关系;静脉输液患者中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69.8%,与儿科的门诊量(r=0.78,P=0.003)呈正相关关系;输液患者人均输液(1.6±0.0)瓶,(215±21)m L。结论静脉输液患者中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的比例较高,需加强对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做到合理应用静脉输液手段。
叶冬梅,李唯菁,罗雅玲,关锦兰,黄广华,刘苏锦,黄清梅,刘家合,梁银凤,李先锋,戴支凯,赵海潞[3](2012)在《临床输液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从查阅1979—2011年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中筛选、归类、讨论与分析。在2011-10-13百度搜索"输液"及"死亡"相关新闻72400篇,经筛选与输液死亡相关的案例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篇文献报道2497例输液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15篇文献报道95例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新闻报道112例输液死亡。儿童发生不良反应高达40.2%;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药物中,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占45.7%,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热原反应为主;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输液引起死亡的发生率高达58.0%。每年第三季度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占42.7%。结论儿童、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以及每年第三季度是输液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应谨慎选择输液,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刘影,张展,朱雷,邢凤晶[4](2021)在《抗感染药物应用过程中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抗感染药物应用过程中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18年8月—2019年9月,抽取100例该院收治的行抗感染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观察组)与100例该院收治的行抗感染药物治疗末期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对照组)进行分析,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门诊、联合用药、静脉输液、病程、用药时间等5个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5、10.865、9.227,t=9.736、9.272,P<0.05);两组在年龄、ICU、限制性抗生素药物这3个因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9、χ2=1.846、0.000,P>0.05)。经Logistic因素分析,门诊、联合用药、静脉输液、病程、用药时间属于引起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联合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OR=1.821)。结论在抗感染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强化管理门诊、联合用药、静脉输液、病程、用药时间,特别是联合用药方面,应有效预防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与患者安全。
闫鲜艳[5](2020)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卡文、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和0.9%氯化钠溶液三类理化性质的药物,观察经兔耳缘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各时间段静脉炎的早期病理组织形态改变、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探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发生静脉炎与静脉持续输注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不同药物持续输注导致静脉炎的极限时间,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静脉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参考2016INS(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设计问卷,问卷名称为《关于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注多种药物引发静脉炎“知”,“信”,“行”的调查研究》,发放临床调查医护人员对临床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初步筛选可纳入研究的药物目录,然后再通过渗透压测试仪器、pH值测试仪器,测量药物pH值与渗透压,纳入标准:pH值pH<7,600mOsm/L<渗透压<900mOsm/L,最终筛选出卡文原液(KabivenTM Pl pH4.84渗透压815mOsm/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pH 5.17渗透压800mOsm/L)作为本次试验药物纳入标准。(2)动物实验研究法:挑选健康大白兔72只,纳入标准:年龄相近,体重2.5-3.0kg,兔耳外耳缘静脉皮肤完整红润,穿刺静脉粗直、弹性好,充盈度饱满;排除标准:耳缘静脉畸形,皮下於点,硬结,疤痕肿块。该实验符合中国动物福利准则并已获取山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完成于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随机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卡文原液组(KabivenTM P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为实验组、共3组,各24只,首先以兔耳一侧的外耳缘静脉做为穿刺血管,三大组再随机分成4小组,即3h组、4h组、5h组、6h组,每小组各6只。考虑到药物的理化性质、输注速度和体重要求,均使用单通道注射泵经兔外耳缘静脉以4ml/(kg·h)的速度输注,对照组持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滴速为3滴/分。(3)持续输注药物前,先抽取兔耳缘静脉一侧的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CRP和TNF-α炎症因子基础浓度值,然后选择另外一侧兔耳缘静脉穿刺PVC输注药物,在静脉给药时间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小时、48小时再次采取静脉血,2h用于测定TNF-α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8h用于测定CRP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然后适应性喂养4周后继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TNA,同样也是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和TNA给药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h皮下注射局麻药盐酸利多卡因(4.5mg/kg),待穿刺血管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制作血管标本,面积1.5cm×3.5cm,即以选取的静脉血管为标准水平线,向左和右各划分0.75cm,即宽度为1.5cm,以静脉留置针进针处为起始点,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为终点,长度3.5cm的血管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保持标本活性,时间一般为24h,按照实验技术方法处理血管标本,然后选取血管标本三个部位进行切片,位置分别为: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共216张,运用HE的定性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静脉穿刺血管部位局部组织早期病理形态改变、血管壁受损程度、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形态状况。结果:(1)对使用PVC(外周短静脉留置针)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对照组,在持续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炎性因子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有明显的差异性,CRP(F=18.793,P<0.001)和TNF-α(F=6.594,P<0.05);同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也显示,在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内的血管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逐渐加重,开始出现血管内膜稍欠完整,血管壁稍有肿胀,血管腔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2)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三个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炎症反应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三个部位炎症反应最严重的是留置针尖端处,P=0.002(P<0.05),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3)对使用PVC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在各时间段的炎症反应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步加重,实验组TNA组的CRP浓度值,F=39.458,P<0.05,TNF-α浓度值,F=38.684,P<0.05,KabivenTM Pl组的CRP浓度值,F=75.266,P<0.001,TNF-α浓度值,F=52.229,P<0.001;对照组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各时间段的炎性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CRP浓度值F=0.195,P=0.677,P>0.05,TNF-α浓度值F=4.144,P=0.097,P>0.05。结论:(1)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理化性质的药物时,3h之内为静脉持续输注的安全时间,4h为其极限时间,超过4h就会存在静脉炎发生的危险,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静脉炎的时间预警性,达到降低血管的炎性反应,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的目的;(2)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性质的药物时,对PVC留置血管的三个不同部位即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生静脉炎最为严重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建议此后在临床护理治疗方案拟定中对已经发生静脉炎的血管着重治疗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
万晓雨[6](2020)在《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给全球女性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疗模式已经逐渐步入多元化模式,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首选综合治疗模式。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肿瘤分期,同时减小肿瘤的体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化疗给药的方式从最初的外周静脉一次给药逐步发展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infusion port,TIVAP)给药的方式。然而,随着TIVAP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产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等并发症逐渐被人们重视。目的:1.了解长春市某三甲医院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的发生情况,探索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2.建立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TIVAP植入期间预防CRT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长春市某三甲医院收治且进行TIVAP植入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80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以及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高血压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BMI、D-二聚体水平、置港时间、穿刺次数等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发生CRT的总人数,计算CRT的发生率。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应用c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CRT的风险评估模型,并绘制ROC曲线。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全部280例植入TIVAP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CRT的有117例,发生率为41.79%。其中,在TIVAP植入3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80例,TIVAP植入6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33例,TIVAP植入9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4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患者年龄越大,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越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与BMI<25 kg/m2的患者相比,BMI≥25 kg/m2的患者CRT发生率较高;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异常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未发现居住地、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以及穿刺次数情况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年龄每增长1岁,发生CRT的风险升高为2.881倍,(OR=2.881,95%CI:1.342-9.675);BMI≥25 kg/m2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BMI<25 kg/m2患者的2.833倍(OR=2.833,95%CI:1.255-10.166);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632倍(OR=1.632,95%CI:1.092-3.437);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患者的28.624倍(OR=28.624,95%CI:4.742-172.686)。4.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 RT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灵敏度为0.964,特异度为0.905。结论:1.本研究中有117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TIVAP植入后发生CRT,发生率为41.79%。2.高龄、高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行TIVAP植入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较大。3.利用风险预测模型: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能较好地预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的发生风险。
万润[7](2020)在《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完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ed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两种静脉输液途径在胃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适用性及优劣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借鉴意见。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9月11日至2020年1月20日甘肃省某三甲医院肿瘤外科胃癌化疗患者进行目的调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2例胃癌化疗患者,其中TIVAP组72例,PICC组70例。每位患者观察六个化疗周期(每周期间隔20-30天),对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导管用药间隔时间、皮下置管长度、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生活质量、舒适度和Karnofsky功能活动状态评分(KPS评分)以及经济费用进行比较。采用SPSS22.0和GraphPad prism8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进行分析,对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TIVAP组患者的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8.1%,PICC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2.9%,TIVAP组患者的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01)。PICC组患者在置管成功后可直接进行使用,TIVAP组患者只有58.3%的患者可以在置管成功后直接使用,两组患者导管用药间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TIVAP组置管长度为(25.07±1.21)cm,PICC组为(46.30±1.92)cm,两组的置管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TIVAP组导管总的累积导管留置天数为13112天,平均留置天数为(182.11±88.74)天,PICC组累积导管留置天数为10992天,平均导管留置天数为(157.03±71.80)天,两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7)。置管过程中,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其中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2.8%、出血为1.4%、皮下血肿为1.4%、机械并发症为4.2%;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其中误入颈内静脉为5.7%、皮下血肿为1.4%、机械并发症为4.3%,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置管过程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显示,置管长度与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关(OR=1.032,95%CI:1.001.07)。置管后,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其中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为19.7%、导管感染发生率为3.0%为主要的并发症;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6%,其中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为40.9%、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0.6%、敷料并发症率为6.1%为主要的并发症,对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3)。多变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528,P=0.041)、肿瘤分型(OR=2.626,P=0.022)、穿刺次数(OR=2.594,P=0.031)为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皮下置管长度(OR=1.099,P=0.024)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置管后的三个化疗周期内,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三个化疗周期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差异,TIVAP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PICC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并发症逐渐增多。置管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KPS评分基线可比(P>0.05)。置管后TIVAP组患者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KPS评分明显优于PICC组的患者(P<0.05);TIVAP组与PICC组两组患者置管后体力状况评分(Z评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置入导管的费用为(8664.64±286.13)元,PICC组置入导管的费用为(2922.04±360.56)元,两组患者置入导管的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为(845.32±448.30)元,PICC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为(1607.79±665.80)元,TIVAP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明显低于PICC组(P<0.05)。TIVAP组患者导管拔除的平均费用为(577.21±283.92)元,PICC组为(395.77±339.38)元,TIVAP组与PICC组相比导管拔除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在研究期间置入导管的费用、导管护理费用以及拔管费用总和进行分析显示,TIVAP组总费用为(9757.03±558.54)元,PICC组总费用为(4755.11±786.41)元,两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总费用是PICC组的2倍。结论:TIVAP在胃癌化疗患者中应用相比较PICC导管,具有置管后并发症少,导管护理费用低,导管拔除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对胃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但是,TIVAP对置管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置入导管的费用较高,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积极做好导管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TIVAP的长期有效使用尤为重要。
聂俊杰[8](2019)在《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从静脉给药治疗的溶媒和药物两个方面的因素探究静脉药物治疗与其所致的血压波动和静脉炎这两种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静脉用药的合理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生理盐水输注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术前连续3至5天使用过生理盐水作为静脉用药溶媒的所有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经纳入与排除条件的筛选,并将纳入的1010例患者分为两组:日均输注量不高于500ml组及日均输注量高于500ml组,并计算各组的异常血压波动发生率,利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血压波动与日均输注量的关系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探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静脉用药致静脉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疑似因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以及致静脉炎的可疑药品临床对症处理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010例,Logistic回归显示: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高于500ml(P<0.01,OR=1.911,95%C.I.for OR 1.226-2.977)、糖尿病病史(P<0.01,OR=4.856,95%C.I.for OR 3.118-7.563)、心血管事件病史(P<0.01,OR=2.498,95%C.I.for OR 1.549-4.029)可能是异常血压波动的危险因素;而接受生理盐水输注期间使用利尿剂(P<0.01,OR=0.055,95%C.I.for OR0.024-0.125)则可能是异常血压波动的保护因素。纳入患者的异常血压波动总发生率为11.58%,在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超过500ml的312位患者中,其异常血压波动的发生率为16.99%;而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低于500ml的698位患者的异常血压波动的发生率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部分共收集疑似药源性静脉炎患者123例,涉及可疑药品32种,主要为中药及其提取物注射剂(49.60%)、抗菌药(16.26%)和心血管系统用药(17.07%);其中63例在接受静脉用药时存在用药不规范的情况,不规范用药内容主要为溶媒选择不合理35例(55.55%)和药物浓度不合理26例(41.27%)。结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其每日的生理盐水输注量每日高于500ml、连续输注超过3日对其血压波动控制不利,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并发症及有心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密切关注生理盐水的输注量对血压波动的影响。在我院心血管内科疑似药源性静脉炎病例中,多类注射剂可引起药源性静脉炎,应引起重视,并在药品说明书的指导下,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合理使用。
屈晓远[9](2018)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抗兰药物,会增加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细菌耐药小仅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和患者病死率,还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占用更多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重负担。随着全球化发展,人员流动加速了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造成细菌耐药不断发展。全球重点监控的五种多重耐药兰,除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各种多重耐药菌发性率均处于全球中高水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政府实施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接连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制,并于2005年建立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进行监测。但因为药品流通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与供需方在药物利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医院依然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等问题。2011年,在配合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包,原卫生部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开展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其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设置了一系列目标,在政策实施一段时期后,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从政策要素及规制实施情况的角度开展系统性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下我国药物应用问题及影响抗兰药物应用规制实施的因素与原因。因此,木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从2011年实施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之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实际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综合系统的探讨,以对问题实现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为:(1)分析国家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达到政策规定目标,明确药物应用问题;(2)构建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3)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4)提出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科学性建议。研究方法本论文以高价值政策制定的逻辑思路为基础,以政策制定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作为分析思路,按照总结反馈、明确问题、分析根源机制和提出政策方案的逻辑开展研究。本研究为面上监测数据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151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季度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为2011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将数据按照ATC/DDD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编码和DDD赋值,最后形成标准化可分析的数据结构形式。典型调查的样本医疗机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从山东省的6所监测医院中选择2所省级和2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共4所医院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调查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等。定性研究的开展是在每所三级医院共抽取至少10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其中医院领导(主管副院长等)1名,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3名,临床医生2名,临床药师1名(如果没有则增加临床医生数量),感染管理部门人员1名,检验科1名,药剂科人员1名。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分析、简单回归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和DU90%分析。第二个是构建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在“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法的模糊联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是对访谈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框架法和和PES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工具有Excel 2016、SPSS23.0和Statal4.0统计软件。主要研究结果1.政策梳理结果。2001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共发布与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相关的政策58部。政策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04年,主要特点是从抗菌药物使用环节入手,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和居民用药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1月-2010年11月,主要特点足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国家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规范抗兰药物应用管理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这.阶段的特点是以优化用药结构、解决用药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针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全过程、不同科室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框架,且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保障性法规,抗菌药物应用符理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管理之路。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特点是抗兰药物的应用管理将由医疗卫生部门及机构为主体的管现控制向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管理控制转化,从抗菌药物全方位控制变为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1)药物品种配置指标。2011-2014年,全国所测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从157种降至132种,总降幅为15.92%,年均复和增长率为-3.14%。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为23.77%。山东省监测医院总降幅为40.8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全国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占比较多的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索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东部地区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数最多。山东省使用最多的品种数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所有的监测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已经达到了政策规制目标。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部分医院的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配置品规未达到要求。(2)药物用量和费用指标。全国监测医院药物用量和费用均在政策实施中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第2季度是用量和费用高峰。山东省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从201 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了 43.13%和41.06%,后逐渐上升,用量和费用分别上涨了 88.06%和56.67%,每年的第2季度为用药高峰。相较2011年,2014年时全国范围、地区和山东省的窄谱青霉素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下降,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酮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增多,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和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26.36%与27.52%,碳表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增加幅度最大,用量占比分别增加了 1.80倍和1.62倍,费用占比分别增加了 44.97%和35.21%。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监测医院最多,为6.17%和18.85%。相较2011年,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的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均增长。2011-2014年,全国范围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比从80.39%增至85.79%,金额占比从97.62%增至98.37%。东部地区倾向于应用较昂贵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山东省监测医院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和费用占比减少,占比分别为74.56%和96.60%。全国范围内,目录外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变化在政策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264),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占比和费用占比在政策实施后每月显着增加0.696%和0.258%(P=0.0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与费用出现显着上升(P<0.01)。特殊使用级药物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最高。山东省监测医院从分级管理政策实施后,不再使用目录外药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每季度显着下降0.528%与0.840%(P<0.01)。2014年时全国医院和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窄谱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比值均大于2011年,全国分别为6.84和8.83,山东省分别为4.94和9。(3)使用强度指标。2014年,有70.86%的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控制在40DDDs/100人天以下,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西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差。山东省有一半监测医院未控制好使用强度。各地区内部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全国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品种数之间在2011、2013和2014年均相关(P<0.05)。(4)应用规范指标。全国范围内,进入使用量占比前10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复方药,第一至四代头孢兰素(含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平均为74.63%,并且从2012年开始依从性比例逐渐降低。相较2011年,2014年各地区监测医院DU90%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依从性均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依从性最低。山东省监测医院每年用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DU90%的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的年均为86.57%。3.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实施结果等3个1级指标,组织构成、技术支撑体系构成,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及监测管理、门(急)诊处方指标、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标等12个二级指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住院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百分比和l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55个三级指标。共咨询19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77和0.775,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57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可取。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后,在一级指标屮,实施结果的相对重要性最大,权重为0.3957,其次是制度执行指标,权重为0.3238。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评价结果。参与调查的4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抗菌药物符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抗菌药物品种配置方面,都已达到政策规范要求。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3所医院临床药师配置人数为3人,1所医院为4人,其工作多为处方点评、参与查房和接受咨询,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应用监测重点-处方点评工作,各医院均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所有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控制较好,但在住院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方面,3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上,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主要给药途径,4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平均用量占比为88.38%,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整体用量占比(74.56%)。4所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的用量平均占比(13.9%)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平均占比(8.09%)。2016年,4所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比都较高,平均占比(7.78%)已经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整体占比(5.10%)。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大于本院的总体平均住院天数。通过使用基于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的模糊联合法进行评价,4所医院中过程指标表现最好的D医院最接近最优水平。5.政策情景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工作在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药师不足和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过程方面,在病原微生物送检、门诊限制用药和处方点评等政策的执行上以及医务人员规制政策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结果方面,主要问题为门急诊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好控制的问题。结合访谈提纲运用PEST分析法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在政治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药品政策、产业政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设置,经济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城乡经济发展、抗菌药物行业特点,卫生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医疗保险,社会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居民用药知识和行为,临床医生的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和零售药店管理。技术环境方面,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应用,抗菌药物研发、基层用药和监督、微生物检测技术,行政部门监管、ASPs项目实施等。结论1.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不同地区和山东省,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目标均未完全达到。在政策实施后,监测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出现减少,但是药物利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临床上建议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作为特殊使用级管理的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均有所增加。2.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指导所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验证,可以作为评价医疗机构抗菌应用规制情况的依据,以发现规制问题,提高规制效果。3.外部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因素,在政治维度中,影响抗菌药物规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要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经济维度中,医院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影响较大,社会维度中,医患双方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核心,技术维度中,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两个方面,其中ASPs项目实施情况影响最大。政策建议(1)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系统性。从本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病人是流动的,耐药菌也是流动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级别机构用药管理,在做好本级别机构用药管理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余机构的用药管理。这就要去我们根据系统整合的观点去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制管理形成闭环管理。(2)提高政策的可及性。政策的可及性即为政策目标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问题。从本研究看来,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还存在规制政策无法兼顾的问题,在未来的政策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可及性。(3)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力度。亟需建立以医院临床药物利用信息决策系统为支撑,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相关机构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规制的人才素质。最后是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管理。(4)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教育主要针针对患者,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改变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教育不能仅仅是街边的宣传,而应是山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学校、社会、自媒体等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李逃明,叶柳,戴婷婷,尹桃[10](2018)在《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其合理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级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现况,以获得门诊输液特征的资料及数据,为安全合理输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6月的门诊输液室输液患者346例,依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相关疾病的诊疗指南对输液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346例输液患者中,男125例,女221例;科室排名靠前者依次为生殖医学中心、皮肤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分别占18.79%、16.47%、13.29%、10.12%;静脉输液药品排名靠前者依次为间苯三酚、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人血白蛋白,分别占11.46%、8.05%、6.83%、5.85%,抗菌药物占比达42.77%;不合理处方占29.76%,主要表现有无指征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溶媒选择不适宜,分别占不合理处方的51.46%、40.78%、5.83%;所有输液处方中,缺乏输液必要性的占10.98%。结论:门诊静脉输液用药不合理比例较高(29.76%),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42.77%),大部分患者是具有输液必要性的,故门诊输液不可取消,但应加强管理。
二、静脉输液反应3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输液反应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7]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制定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测评指标方案 |
1.3.2 相关因素数据测评、收集整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 影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
2.3 影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2)医院门诊患者输液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静脉输液率 |
2.2 静脉输液比例与各科门诊量的关系 |
2.3 输液患者抗菌药物滴注比例与各科门诊量的关系 |
3 讨论 |
3.1 门诊静脉输液比例较低 |
3.2 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比例高 |
3.3 儿科静脉输液问题尤为严重 |
(4)抗感染药物应用过程中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 |
2.2 两组不良反应多因素分析 |
2.3 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种类分析 |
3 讨论 |
(5)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案 |
1.1 实验动物、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案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炎性标志物测定 |
2.3 病理学观察 |
2.4 不同时间段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比较 |
3 讨论 |
3.1 炎症因子的释放引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
3.2 PVC持续输注药物时间的延长与静脉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3 静脉血管不同部位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表明引发静脉炎的不同因素 |
3.4 药液pH值和渗透压的不同影响化学性静脉炎发生时间的差异性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乳腺癌术后化疗给药方式进展 |
1.2 TIVAP在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
1.3 CRT的形成机制 |
1.4 CRT的主要临床表现 |
1.5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主要危险因素 |
1.6 CRT的预防与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CRT 诊断标准和相关指标界定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3.2 研究对象CRT的发生情况 |
3.3 各因素与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 |
3.3.1 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2 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3 患者BMI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4 患者TIVAP植入穿刺次数与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4 影响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3.5 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 |
4.2 乳腺癌化疗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
4.3 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
4.4 乳腺癌化疗患者体检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
4.5 乳腺癌化疗患者置港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
1.2 化疗是胃癌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是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关键因素 |
1.4 TIVAP与 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TIVAP与 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2 研究设计 |
2.2.3 分组方法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主要的研究工具 |
2.4.1 胃癌化疗患者相关信息表格 |
2.4.2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
2.4.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
2.4.4 舒适状况量表 |
2.4.5 KPS评分 |
2.5 TIVAP与 PICC主要的操作方法及护理措施 |
2.5.1 TIVAP置管流程 |
2.5.2 TIVAP导管维护 |
2.5.3 PICC置管的流程 |
2.5.4 PICC导管的维护 |
2.6 资料收集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7.1 置管成功的标准 |
2.7.2 皮下置管的长度 |
2.7.3 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定义标准 |
2.7.4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生命质量、舒适度、KPS评分 |
2.7.5 导管的经济费用的计算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审查 |
2.10 统计分析 |
2.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TIVAP组与PICC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用药间隔时间及置管长度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5 两组置管后并发症随时间的变化 |
3.6 置管期间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7 导管相关血栓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8 TIVAP与 PICC两组患者ADL、生活质量、舒适度及KPS评分的比较结果 |
3.9 TIVAP组与PICC组相关费用的比较 |
3.10 TIVAP组与PICC组患者导管拔除的原因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意义及可靠性 |
4.2 TIVAP相比较PICC首次置管的操作难度更大 |
4.3 TIVAP组导管用药间隔时间较长 |
4.4 PICC导管皮下留置长度更长 |
4.5 两种不同静脉置管研究期间主要的并发症分析 |
4.5.1 TIVAP相比较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
4.5.2 两种静脉置管在研究期间主要并发症各有不同 |
4.5.3 性别、肿瘤分型、穿刺的次数是置管后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 |
4.5.4 皮下置管长度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
4.5.5 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逐渐增多 |
4.6 PICC相比较TIVAP导管对胃癌化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 |
4.7 PICC相比较TIVAP对胃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
4.8 TIVAP相比较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更高 |
4.9 TIVAP相比较PICC成本费用较高,导管护理费用低 |
4.10 TIVAP在研究期间拔管率低 |
4.11 对胃癌化疗患者选择中心静脉通路的建议 |
第三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一部分 :高血压患者生理盐水输注量与血压波动相关性的研究 |
2 引言 |
3 资料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心血管内科123例疑似药源性静脉炎回顾性分析 |
6 引言 |
7 资料与方法 |
8 结果 |
9 讨论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静脉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和处理措施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抗菌药物 |
1.2.2 规制 |
1.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 |
1.2.4 政策要素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1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2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1 药物利用方法学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3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国外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2.4.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特点 |
2.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已解决问题 |
2.4.3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存在不足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规制动因的公共利益理论 |
3.1.2 规制理论 |
3.1.3 系统论与控制论 |
3.1.4 “结构-过程-结果”研究原理 |
3.1.5 情景分析理论 |
3.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及逻辑框架 |
3.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 |
3.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逻辑框架 |
第四章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4.2.1 监测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情况 |
4.2.2 典型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 |
4.3 质量控制 |
4.3.1 研究设计阶段 |
4.3.2 开展调查阶段 |
4.3.3 数据录入阶段 |
4.3.4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
4.4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
4.4.1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
4.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4.3 定性分析方法 |
4.4.4 分析工具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五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梳理与要素分析 |
5.1 抗菌药物应用政策梳理 |
5.1.1 政策梳理逻辑 |
5.1.2 政策的系统性分析 |
5.1.3 政策规制的阶段与特点 |
5.2 政策要素提取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 |
6.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评估指标的设置 |
6.2 国家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2.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2.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2.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2.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3 地区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3.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3.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3.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4 山东省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4.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4.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4.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4.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5 问题总结 |
6.6 小结 |
第七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7.1 指标筛选原则 |
7.2 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7.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建立 |
7.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
7.3.2 咨询专家结果分析 |
7.3.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5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
7.4 确定指标权重 |
7.5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
7.6 小结 |
第八章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及影响分析 |
8.1 调查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现状分析 |
8.1.1 调查医院基本情况 |
8.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构分析 |
8.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过程分析 |
8.1.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果分析 |
8.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
8.2.1 改进TOPSIS评价结果 |
8.2.2 秩和比法评价结果 |
8.2.3 模糊联合法评价结果 |
8.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3.1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8.3.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8.3.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果存在的问题 |
8.4 政策情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 |
8.4.1 政治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2 经济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3 社会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4 技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5 不同维度下影响因素频率分布 |
8.5 小结 |
第九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9.1 方法学讨论 |
9.1.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基础指标的选取 |
9.1.2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
9.1.3 指标体系构建与赋值方法讨论 |
9.1.4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的运用 |
9.1.5 抽样研究地区选择的讨论 |
9.2 针对研究主要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1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问题的讨论 |
9.2.3 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原因讨论 |
9.3 结论 |
9.4 政策建议 |
9.5 创新与不足 |
9.5.1 研究创新 |
9.5.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其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及内容 |
1.2 评价依据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及科室分布 |
2.2 用药品种分布 |
2.3 用药合理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间笨三酚使用比例最高 |
3.2 静脉输液的合理性 |
3.3 抗菌药物静脉输液的合理性 |
3.4 小结 |
四、静脉输液反应3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爱荣,徐建英,秦奎英.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6)
- [2]医院门诊患者输液现状分析[J]. 何丽萍. 当代医学, 2015(24)
- [3]临床输液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分析[J]. 叶冬梅,李唯菁,罗雅玲,关锦兰,黄广华,刘苏锦,黄清梅,刘家合,梁银凤,李先锋,戴支凯,赵海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15)
- [4]抗感染药物应用过程中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 刘影,张展,朱雷,邢凤晶.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9)
- [5]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D]. 闫鲜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6]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万晓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7]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D]. 万润. 兰州大学, 2020(01)
- [8]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D]. 聂俊杰. 武汉大学, 2019(06)
- [9]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D]. 屈晓远. 山东大学, 2018(02)
- [10]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其合理性分析[J]. 李逃明,叶柳,戴婷婷,尹桃. 中国药师, 2018(03)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