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焦岩[1](2017)在《一种新型冷藏车厢板热压机》文中指出我国现阶段冷藏保温车厢主要有复合材料和保存材料两种,本文提出的方案优化了两种材料的制作工序,大大的提高了冷藏保温车厢的经济与质量水平。
徐雷[2](2015)在《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是矿下紧急避险系统与生命保障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救生舱、避难硐室等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源设计与制冷净化一体化设计是提高环境控制系统适用性与稳定性的重点。目前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存在二氧化碳净化效率低、制冷系统冰堵故障频发等问题,本文从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等方面对救生舱内气体净化与正压控制、温湿度控制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救生舱空气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针对人体舒适度对救生舱内环境进行评价。对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论文首次形成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设计优化体系,完成从理论计算、单项实验到多参数实验验证的综合设计评价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救生舱污染性气体、温湿度负荷分类与计算对救生舱在灾变环境下的污染气体负荷、热湿负荷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通过实验研究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进行代谢速率计算,并分析电化学传感器在测定一氧化碳浓度时受氨气、硫化氢的影响。与此同时,将温湿度负荷分为人体代谢负荷、化学冷负荷与结构冷负荷,根据温湿度负荷动态变化规律,首次提出“最小设计冷负荷”与“长时稳态最大冷负荷”设计标准,通过合理分配主观人体冷负荷与客观环境冷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与设计安全裕度。污染气体与温湿度的负荷计算为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边界条件。(2)净化系统试验研究与优化设计救生舱内一氧化碳净化属于常温低浓度净化,低温催化剂的选型与救生舱环境下的性能试验尤为重要。基于R-90、MXY-II与纳米金三种不同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实验性能研究,计算各催化剂在不同入口浓度下的净化速率,对低浓度的催化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氧化碳净化方面,通过对钠石灰的吸收性能实验,分析了药剂在平铺、悬挂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净化速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药剂使用方式,将平铺与悬挂相结合,在满足快速去除速率设计要求下,进一步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率。为保证救生舱不受外界有毒有害气体侵入,针对目前救生舱领域中使用的泄压阀普遍存在的气密性差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高密封性能的液封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并对泄压阀进行了理论泄压能力计算。根据对救生舱的气密性实验,计算救生舱的漏气速率,并提出了舱内正压补气的设计标准,首次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矿用救生舱的正压补气制度,为救生舱正压控制系统设计与正压补气控制操作进行理论指导,更好的保障净化系统的工作稳定性。(3)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的制冷量损失是制冷系统设计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气瓶与储存环境之间热交换产生的漏热损失;(2)气瓶内无法充分利用的剩余气体产生的利用率损失。本文建立了开放式二氧化碳系统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第一类及第二类制冷量损失随二氧化碳所处环境温度对应临界状态的变化关系,计算了制冷系统的两类制冷量损失,二氧化碳制冷剂储存环境温度越高,制冷量损失越大,由于制冷剂无法充分利用,第二类冷量损失是系统冷量损失的主要部分。开放式制冷系统流阻分配直接影响系统的制冷性能与系统运行稳定性,通过换热器的铜管长度与结霜长度的计算研究,将单级节流系统优化为双级节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布参数模型研究管径、流量与环境温湿度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在救生舱制冷系统研究工作中首次从理论上分析开式二氧化碳制冷冰堵故障的产生机理,并建立了制冷系统环境适应性运行包线,为制冷系统的调节与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4)救生舱舒适性综合分析救生舱的仿真模型建立是分析舱内流场的重要手段。建立某型12人救生舱仿真模型,对舱内的空气流动、温湿度分布与气体浓度分布等进行分析,并计算舱内关键截面的分布均匀性指标ADPI、热舒适性指标PMV-PPD与空气污染品质指标PAV-PDA。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获得救生舱内空气环境的综合舒适性评价方法。(5)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自主研发制冷净化一体机产品,进行了48小时稳定性验证实验与119小时真人综合性能实验。实验中,通过对“流阻上游转移”等现象的分析,进一步优化一体机的运行与调节方法,为系统无霜无冰堵与稳定持续运行提供实验基础。真人综合实验中,舱内环境温湿度、气体浓度与正压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顺利通过检验中心与安标中心的产品认证,制冷净化一体机设备与环境控制方法被运用在多家救生舱产品与矿井避难硐室建设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3](2007)在《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02月28日为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李敏,蒋小强,宋小勇[4](2004)在《液氮冷藏车的设计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指出冷藏运输是食品冷藏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液氮冷源的优势出发简述了液氮冷藏车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并分析了液氮冷藏车的发展前景。
郭纯正,何振江,孙敏[5](2002)在《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复合材料面板与聚氨酯泡沫板粘接不良而出现鼓泡现象分析了其成因 ,提出了工艺改进的措施。
二、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冷藏车厢板热压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2 项目研究开发对本企业、行业的推动 (带动) 作用 |
3 项目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 |
(2)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紧急避险设施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救生舱安全设计标准 |
1.3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
1.3.1 救生舱内气体净化设计 |
1.3.2 制冷方式及制冷特性 |
1.3.3 二氧化碳制冷设计 |
1.3.4 二氧化碳制冷剂冰堵特性 |
1.3.5 救生舱气流组织分析 |
1.3.6 救生舱环境舒适性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救生舱灾变负荷研究 |
2.1 一氧化碳负荷 |
2.1.1 人体代谢对一氧化碳测定器的影响 |
2.1.2 密闭空间人体代谢一氧化碳速率测定 |
2.2 二氧化碳负荷 |
2.2.1 二氧化碳危害 |
2.2.2 二氧化碳代谢速率 |
2.3 温湿度负荷 |
2.3.1 人体新陈代谢负荷 |
2.3.2 药剂使用负荷 |
2.3.3 结构传热负荷 |
2.3.4 冷负荷动态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救生舱气体净化系统设计 |
3.1 一氧化碳净化 |
3.1.1 一氧化碳净化方法 |
3.1.2 催化剂性能 |
3.1.3 一氧化碳净化性能实验分析 |
3.2 二氧化碳净化 |
3.2.1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 |
3.2.2 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 |
3.2.3 二氧化碳净化性能试验 |
3.2.4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优化 |
3.3 救生舱用泄压阀的工作特点及关键技术 |
3.4 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优缺点对比 |
3.4.1 重力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
3.4.2 弹簧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
3.4.3 泄压阀优化设计——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
3.5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理论设计 |
3.5.1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开启压力计算 |
3.5.2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泄压速率计算 |
3.6 救生舱正压补气 |
3.6.1 救生舱气密性试验 |
3.6.2 救生舱补气速率计算 |
3.6.3 救生舱正压补气制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救生舱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 |
4.1 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思路 |
4.2 气源储存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
4.2.1 理论计算模型 |
4.2.2 制冷量损失 |
4.3 单级节流开放式制冷系统设计 |
4.4 开放式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与校核 |
4.4.1 双级节流换热器蒸发长度 |
4.4.2 蒸发器分布参数模型 |
4.4.3 换热器结构尺寸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
4.4.4 二氧化碳流量与空气温湿度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
4.5 冰堵故障分析 |
4.6 环境适应性分析与稳定运行包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救生舱内气流组织与空气品质研究 |
5.1 救生舱数值分析模型 |
5.1.1 研究对象简介 |
5.1.2 舱体物理模型 |
5.1.3 各类负荷边界 |
5.2 典型截面的数值计算结果 |
5.2.1 网格无关性验证 |
5.2.2 典型截面的速度图 |
5.2.3 典型截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图 |
5.2.4 典型截面的正压分布 |
5.2.5 典型截面的温度、相对湿度图 |
5.3 救生舱内ADPI均匀性指标 |
5.3.1 空气品质的不均匀系数 |
5.3.2 空气分布的性能 |
5.4 热环境PMV-PPD指标 |
5.5 空气品质PAV-PDA指标 |
5.6 舱内空气的综合评价 |
5.6.1 增广型判断矩阵 |
5.6.2 关联系数矩阵 |
5.6.3 熵值法权重系数 |
5.6.4 评价标准关联度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与要求 |
6.2 测控系统 |
6.2.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 |
6.2.2 救生舱监测系统 |
6.3 实验误差分析 |
6.4 真人实验准备与实验步骤 |
6.4.1 真人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步骤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6.5.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运行状态 |
6.5.2 制冷净化一体机运行参数 |
6.5.3 救生舱环境状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型机理 |
1.1 厢体结构 |
1.2 制作工艺 |
2 化学反应机理 |
3 鼓泡原因分析 |
3.1 固化剂用量少 |
3.2 湿度大造成粘合力不够 |
3.3 中间保温层局部空隙 |
3.4 玻璃纤维板和泡沫板上有油污、脱模剂、水份 |
3.5 粘合剂用量不足 |
3.6 粘合剂选用不当 |
5 解决办法 |
四、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冷藏车厢板热压机[J]. 焦岩. 时代汽车, 2017(14)
- [2]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D]. 徐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A].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 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八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 2007
- [4]液氮冷藏车的设计及发展前景分析[A]. 李敏,蒋小强,宋小勇. 第2届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文集, 2004
- [5]冷藏保温车厢板鼓泡原因及防治措施[J]. 郭纯正,何振江,孙敏. 专用汽车,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