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囊尾蚴病的诊治

家兔囊尾蚴病的诊治

一、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群[1](2020)在《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特征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最常见和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给家兔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外泌体(exosomes)作为寄生虫和宿主信息交流的新模式,可通过其携带的活性物质调控受体细胞的功能。脊椎动物let-7c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C/EBPδ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Mφ)向M2型极化。而且,绦虫蚴感染能诱导宿主产生Th2型抑制性免疫应答,那么这种免疫抑制是否与绦虫蚴分泌的外泌体或其let-7有关,let-7是否也通过抑制C/EBPδ的表达而调节Mφ的极化呢?为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纯化了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电镜观察和纳米粒径追踪分析表明,获得的囊泡为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用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处理RAW264.7 Mφ,结果显示,外泌体可显着抑制NO产生,促进Mφ的增殖,且IL-4、IL-6、IL-10、IL-13和Arg-1等Th2型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而Th1型免疫相关分子IL-12、IFN-γ和iNOS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表明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可促进Mφ分泌Th2型免疫相关因子。用纯化的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和ESP分别免疫家兔,ELISA检测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并通过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外泌体组家兔血清抗体、IL-4和IL-10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IFN-γ和TNF-α显着降低(P<0.05)或差异不明显。家兔剖检表明,外泌体组的减虫率(24.88%)较ESP组(65.71%)明显降低。推测外泌体诱导宿主产生了Th2型细胞免疫应答。2.为明确外泌体携带的主要蛋白质和miRNAs,用蛋白质谱和小RNA测序分析外泌体组分,并进行western blot和qPCR验证。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外泌体携带包括14-3-3和烯醇化酶在内的87种蛋白质、41种已知miRNAs和18种新miRNAs,且5种miRNAs在外泌体中明显富集。靶基因预测显示,已知miRNAs的靶基因多与信号转导和免疫系统相关。3.鉴于外泌体含有相对富集的let-7-5p,且哺乳动物let-7c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本研究用外泌体来源的let-7-5p模拟物转染Mφ,qPCR、ELISA和western blot等分析其M1/M2型标志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过表达let-7-5p显着下调iNOS、IL-12和NO的表达(P<0.05),上调Arg-1和IL-10的表达(P<0.05),而敲低let-7-5p则呈相反的变化。表明let-7-5p可诱导Mφ向M2表型极化。利用软件预测和种子序列分析初步确定C/EBPδ为let-7-5p的靶基因,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过表达let-7-5p显着下调C/EBPδ的转录和表达,而敲低let-7-5p则显着上调C/EBPδ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let-7-5p可与野生型C/EBPδ的3′UTR结合。敲低C/EBPδ显着下调IL-12和iNOS的表达(P<0.05),上调IL-10和Arg-1的表达(P<0.05)。说明C/EBPδ为let-7-5p的靶基因,let-7-5p通过调控C/EBPδ的表达,实现对Mφ极化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鉴定了豆状囊尾蚴外泌体,无论体外刺激Mφ还是免疫家兔,外泌体都能诱导宿主产生Th2型炎症因子。外泌体中相对富集的let-7-5p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C/EBPδ的表达,调节Mφ向M2型极化,产生抑制性免疫应答。说明外泌体及其let-7-5p在豆状囊尾蚴感染诱导的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揭示绦虫蚴抑制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潘耀谦,孔令芸,李鹏,岳峰,吴玉平,刘兴友[2](2019)在《一种新型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鉴定和18S DNA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潘耀谦,冯春花,王帅,岳峰,王选年,刘兴友[3](2018)在《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血清学诊断率,本研究用纯化的63 000囊液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效价一抗,再用63 000囊液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为二抗,通过对各种试验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特异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阻断ELISA方法。结果显示,63 000囊液蛋白最佳包被浓度是5mg/L;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800;最佳封闭时间是37℃3h;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5 000,最佳反应时间是37℃30min;底物显色5min,终止反应后可先用目测法进行初步判定,并立即用酶标仪检测,根据D450值和判定标准确诊。用新建的阻断ELISA方法对兔的常见病,如兔脑炎原虫病、兔瘟、兔巴氏杆菌病、兔球虫病和弓形虫病进行了检测,均无交叉反应。从屠宰场和感染兔场随机采集150份血清样品,分别用阻断ELISA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比较检测,证明阻断ELISA方法的诊断率明显高于IHA。总之,阻断ELISA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和准确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新方法,适宜于基层兽医工作者应用和推广。

王莉杰[4](2018)在《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状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pisiformis)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脏、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感染率较高的常见寄生虫病之一,对养兔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是一类分子质量在4050 kDa的蛋白酶抑制剂,不仅参与调节寄生虫内源性生理功能,而且还在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调节或免疫逃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serpin被认为是参与免疫调节和其他生物学过程的重要因子,有望作为寄生虫病诊断、生物药物及疫苗的候选靶标。本研究在系统分析豆状囊尾蚴Cpserpin(Cysticercus pisiformis serpin,Cpserpin)基因及其表达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重组蛋白Cpserpin用于间接ELISA诊断豆状囊尾蚴病的可行性,并以真核表达的Cpserpin评价了对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效果,为揭示Cpserpin的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豆状囊尾蚴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获得Cpserp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pserpin的cDNA序列全长1 471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149 bp,且具有serpin家族保守基序(DEEGAE)、标签序列(FKVDHPFIFFI)及特有的反应中心环结构域(RCL)等结构特征。2.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Cpserpin,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Cpserpin。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Cpserpin可被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识别。通过优化反应条件,以Cpserpin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6.7%和93.5%,且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Cpserpin有望作为豆状囊尾蚴病诊断的候选抗原分子。3.qPCR结果表明,Cpserpin在成熟节片中的转录水平较囊尾蚴阶段提高了53倍。利用镍珠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的重组蛋白Cpserpin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经3次免疫后,获得了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Cpserpin在囊尾蚴阶段表达量很低,但在成节和孕节中高度表达,且广泛分布于虫体体壁和虫卵中,推测可能与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及摄取营养和生殖发育有关。4.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PIC9K-Cpserpin,在毕赤酵母KM71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蛋白Cpserpin不仅能与标签抗体和兔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反应,而且纯度很高。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Cpserpin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抑制效果的结果表明,Cpserpin对这三种蛋白酶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弹性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率可达78.8%。推测Cpserpin在虫体抵抗宿主肠道消化酶的损伤或破坏及通过体壁吸收营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莉杰,张少华,毛立,梁盼红,王力,王立群,骆学农[5](2018)在《基于serpin重组蛋白的豆状囊尾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认为为检测兔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感染,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增豆状囊尾蚴serpin基因,并对其开放阅读框(ORF)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 ET-30a(+)-Cpserpin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以纯化的重组蛋白(r Cpserpin)为包被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兔豆状囊尾蚴病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Cpserpin基因的完整ORF长为1 149 bp,含有serpin家族保守基序(DEEGAE)、serpin标签序列(FKVDHPFIFFI)以及serpin特有的反应中心环结构域(RCL);r Cpserpin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且能被家兔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所识别。所建立的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包括:r Cpserpin包被质量浓度为2 g/m L,待检血清和酶标二抗的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2 500,包被液和封闭液分别为p H9.6碳酸盐缓冲液和10 g/L牛血清白蛋白。利用上述条件检测60份家兔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和108份阴性血清,证实该方法的临界值为0.36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93.5%。结果表明,基于Cpserpin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血清学诊断。

潘耀谦,王帅,李瑞珍,陈金山,银梅,唐海蓉[6](2018)在《兔豆状囊尾蚴囊液蛋白的纯化与抗原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找出抗原性强、免疫原性好的兔豆状囊尾蚴抗原蛋白,本研究对兔豆状囊尾蚴的头节、体节和囊膜等结构性抗原与囊液中代谢性抗原进行了比较,发现囊液代谢性抗原的免疫效果优于结构性抗原。通过SDS-PAGE和微孔超滤分离法对囊液蛋白进行纯化,再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高免血清,并对免疫鼠的免疫器官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证明用从囊液中纯化的63 000蛋白免疫效果最好。用纯化的63 000蛋白免疫小鼠可获得高效价抗血清,小鼠免疫器官活化,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增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器官中的CD4、CD8T细胞和CD20B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总之,从囊液中分离纯化的63 000蛋白抗原性强、免疫原性,可用于对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

陈茜[7](2017)在《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文中提出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兔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的特异性抗原—TPO18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对其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进行定位,以阐明该抗原的来源,为确定宿主保护性靶抗原和侵袭力、抵抗力的关系奠定基础。1.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豆状囊尾蚴家兔感染模式。结果表明犬体内成虫的存活率平均为92%,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的感染率为12.0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豆状囊尾蚴病的致病机制及免疫防治奠定了基础。2.用IPTG诱导TPO18重组质粒,成功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用层析法纯化可溶性GST-TPO18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DE分析,表明该重组抗原的分子量约为38 ku,和预期大小相同。用自然感染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试验,证明该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3.用纯化后的TPO18重组抗原免疫新西兰兔成功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了其反应原性。结果表明,用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良好,能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4.纯化的TPO18重组抗原以弗氏完全佐剂与不完全佐剂乳化,对BALB/c小鼠进行了系列免疫后,采取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重组抗原和GST抗原双系统间接ELISA筛选,获取20株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3次亚克隆,最终获得三株单克隆细胞株。小鼠腹腔接种杂交瘤细胞获取相应的腹水,成功得到了TPO18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检测腹水效价为1︰51 200;抗体类及亚类为IgG2b,轻链亚型为κ;稳定性分析表明该单克隆抗体对温度较稳定,经连续的传代及冻存复苏,3株瘤细胞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基本保持不变。5.用TPO18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ABC法,对兔豆状带绦虫成虫成节和兔豆状囊尾蚴进行组织学定位。结果表明:多抗的反应信号明显强于单抗;兔豆状囊尾蚴抗原定位后,单抗信号主要聚集在囊壁和囊壁下层的纤维层中,在小钩和吸盘膜也发现了明显的单抗阳性信号;多抗信号则主要聚集生发层细胞内和绒毛层;豆状带绦虫抗原定位后,多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吸盘及吸盘周围,吸盘膜和集合管上层细胞中的信号最强,绒毛层也发现了多抗的阳性信号;单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子宫壁和子宫褶皱内,在表皮分布较少。

杨锐[8](2016)在《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互作蛋白鉴定》文中提出豆状带绦虫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蠕虫,其幼虫引起的豆状囊尾蚴病对养兔业危害严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调控因子,在动物机体的细胞增殖、生长及维持正常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药物靶标和疫苗候选分子。本研究对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Tp IGFR)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及互作蛋白鉴定。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Tp IGF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克隆Tp IGFR基因全长c 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Tp IGFR cDNA全长5 154 bp,包含一个完整的ORF,大小约4 953 bp,编码1 65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约为181.92 ku。蛋白结构预测表明,TpIGFR蛋白由胞外配体结合区(LD)、跨膜区(TM)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区(TK)组成,具有IGFR的特征结构域。用Mega 5.0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Tp IGFR与猪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2.Tp IGFR胞外配体结合区(Tp IGFR-LD)的原核表达及组织定位。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TpIGFR-LD,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重组蛋白Tp IGFR-LD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大小约51.48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被兔豆状囊尾蚴感染血清及抗His抗体特异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镍琼脂糖凝胶纯化蛋白Tp IGFR-LD,用弗氏佐剂乳化后、多点注射免疫家兔,免疫4次,用间接ELISA法检测,效价达1:2.56×10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Tp IGFR-LD主要表达于成虫的体壁及卵巢,预测Tp IGFR可能与虫体摄取营养及生殖发育有关。3.Tp IGFR-LD和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多肽(TpI)的真核表达。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MV-HA-Tp IGFR-LD和pCMV-myc-TpI,共转染CHO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p IGFR-LD和Tp I均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4.Tp IGFR-LD和TpI蛋白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聚焦试验表明,发红色荧光的pCMV-HA-Tp IGFR-LD可与发绿色荧光的p CMV-myc-Tp I共表达呈黄色荧光。免疫共沉淀(Co-IP)证实Tp IGFR-LD和Tp I均具有生物学活性,Tp IGFR-LD可识别Tp I,存在相互作用。

任永军,邝良德,陈林,沈能兴,闫敏,房春林,杨光友[9](2016)在《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芬苯达唑粉剂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方法:选择60只56日龄的新西兰大白兔,每只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的虫卵(2 000个/只),感染30天后将所有试验兔分为4组(15只/组),试验1、2、3组用芬苯达唑粉剂分别按10mg/kg体重、20mg/kg体重、30mg/kg体重,混饲,连用3天;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结束后的第12天对所有试验兔进行剖检,检查记录兔体内各部位的豆状囊尾蚴数量,以减虫率评价芬苯达唑对兔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结果:在对照组和试验1组兔的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均检出豆状囊尾蚴,而在试验2、3组兔的各个部位均未检出豆状囊尾蚴。试验1组兔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的平均减虫率分别为91.78%、50.92%、96%和100%;试验2、3组兔各部位的减虫率均为100%。芬苯达唑粉剂按20mg/kg、30mg/kg,混饲,连用3天对兔豆状囊尾蚴均具有高效的驱虫效果。

任永军,邝良德,陈林,沈能兴,闫敏,房春林,杨光友[10](2015)在《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芬苯达唑粉剂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方法:选择60只56日年龄的新西兰大白兔每只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的虫卵(2000个/只),感染30d后将所有试验兔分为4组(15只/组),试验1、2、3组用芬苯达唑粉剂分别按10mg/Kg、20mg/Kg、30mg/Kg,混饲,连用3d;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结束后12d对所有试验兔进行剖检,检查记录兔体内各部位的豆状囊尾蚴数量,以减虫率评价芬苯达唑对兔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结果:在对照组和试验1组兔的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均检出豆状囊尾蚴,而在试验2、3组兔的各个部位均未检出豆状囊尾蚴。试验1组兔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的平均减虫率分别为91.78%、50.92%、96.00%和100.00%;试验2、3组兔各部位的减虫率均为100.00%。芬苯达唑粉剂按20mg/Kg、30mg/Kg,混饲,连用3d对兔豆状囊尾蚴均具有高效的驱虫效果。

二、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特征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豆状囊尾蚴及豆状囊尾蚴病概述
        1.1.1 豆状囊尾蚴
        1.1.2 豆状囊尾蚴病
    1.2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
        1.2.1 外泌体组成
        1.2.2 外泌体的发现
        1.2.3 外泌体的形成
        1.2.4 外泌体的纯化与鉴定
        1.2.5 外泌体的功能
    1.3 寄生虫外泌体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1.3.1 原虫外泌体
        1.3.2 寄生性蠕虫的外泌体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虫种与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1.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囊尾蚴的收集
        2.1.4 囊尾蚴分泌排泄产物的收集及外泌体的分离
        2.1.5 外泌体的透射电镜观察
        2.1.6 外泌体的纳米粒径追踪分析
        2.1.7 细胞增殖实验
        2.1.8 总NO检测
        2.1.9 细胞因子检测
    2.2 结果
        2.2.1 外泌体的鉴定
        2.2.2 外泌体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2.2.3 外泌体对RAW264.7细胞NO生成的影响
        2.2.4 外泌体对RAW264.7细胞表性相关分子转录的影响
        2.2.5 外泌体对RAW264.7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对家兔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1.3 家兔的免疫
        3.1.4 家兔血清抗体(IgG)水平检测
        3.1.5 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3.1.6 家兔的攻虫感染和减虫率分析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免疫家兔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
        3.2.2 免疫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3.2.3 免疫家兔的减虫率
    3.3 讨论
第四章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蛋白及miRNAs的分析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蛋白质谱分析
        4.1.4 Western blot分析外泌体中的蛋白质
        4.1.5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小RNA高通量测序
        4.1.6 q PCR分析miRNAs测序结果
        4.1.7 外泌体miRNAs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预测
    4.2 结果
        4.2.1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蛋白质分析
        4.2.2 外泌体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4.2.3 小RNA测序数据分析
        4.2.4 mi RNA测序数据的q PCR验证
        4.2.5 外泌体miRNA靶基因的功能预测
    4.3 讨论
第五章 豆状囊尾蚴外泌体let-7-5p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let-7-5p表达对RAW264.7 表型的影响
        5.1.4 let-7-5p靶基因的确定
        5.1.5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et-7-5p的靶基因
        5.1.6 C/EBPδ的敲低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5.2 结果
        5.2.1 let-7-5p的过表达和敲低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
        5.2.2 let-7-5p的序列保守性分析
        5.2.3 let-7-5p的靶基因预测
        5.2.4 let-7-5p的过表达和敲低对转录因子C/EBPδ 的影响
        5.2.5 let-7-5p靶基因C/EBPδ的3′UTR扩增
        5.2.6 重组质粒pmir GLO-C/EBPδ-WT/Mut的构建
        5.2.7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5.2.8 C/EBPδ敲低对巨噬细胞表型的调节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一种新型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鉴定和18S DNA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辨别
    1.4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作
    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1.6 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PCR检测
    1.7 序列检测样品的制备
    1.8 兔豆状囊尾蚴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系统发育比较
2 结 果
    2.1 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头节的超微结构比较
    2.2 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PCR扩增
    2.3 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测序分析
    2.4 豆状囊尾蚴与其他动物囊尾蚴进化树比较
3 讨 论
4 结 论

(3)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囊液蛋白
    1.3 血清样品
    1.4 主要试剂
    1.5主要仪器
    1.6 一抗的制备
    1.7 兔豆状囊尾蚴病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7.1最佳抗体稀释倍数和包被抗原工作浓度的确定
        1.7.2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定
        1.7.3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1.7.4 二抗的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1.7.5 二抗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1.8 阻断ELISA方法的交叉反应试验
    1.9 阻断ELISA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1.10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2 结果
    2.1 一抗的检测结果
    2.2 阻断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结果
        2.2.1 最佳的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
        2.2.2 最佳的抗原包被时间
        2.2.3 最佳的封闭时间
        2.2.4 最佳的二抗稀释倍数
        2.2.5 最佳的二抗反应时间
    2.3 阻断ELISA方法的交叉反应试验结果
    2.4 阻断ELISA方法的应用及敏感性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阻断ELISA方法对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比其他方法更灵敏
    3.2 阻断ELISA方法的诊断率与虫体寄生的数量有关
    3.3 阻断ELISA方法有利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3.4 阻断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

(4)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豆状囊尾蚴概述
        1.1.1 豆状囊尾蚴及豆状囊尾蚴病
        1.1.2 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
    1.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概述
        1.2.1 Serpin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
        1.2.2 寄生蠕虫中serpin的研究进展
        1.2.2.1 线虫
        1.2.2.2 吸虫
        1.2.2.3 绦虫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豆状囊尾蚴SERPIN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虫体、菌种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豆状囊尾蚴总RNA的提取
        2.2.2 cDNA的合成
        2.2.3 豆状囊尾蚴serpin基因的扩增
        2.2.4 豆状囊尾蚴Cpserpin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结果
        2.3.1 豆状囊尾蚴serpin基因ORF的扩增
        2.3.2 Serpin基因的序列分析
        2.3.2.1 理化性质
        2.3.2.2 二级结构分析
        2.3.2.3 结构域分析
        2.3.2.4 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2.3.2.5 三级结构预测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CPSERPIN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虫株与血清
        3.1.2 菌株、载体及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2 Cpserpin的原核表达
        3.2.3 Cpserpin蛋白纯化
        3.2.4 Cpserpin的Western-blotting
        3.2.5 基于Cpserpin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3.2.6 间接ELISA方法的优化
        3.2.7 间接ELISA阳性临界值确定
        3.2.8 重复性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3.2 Cpserpin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3.3.3 Cpserpin的Western-blotting
        3.3.4 间接ELISA方法的优化
        3.3.5 ELISA操作步骤优化结果
        3.3.6 间接ELISA阳性临界值确定
        3.3.7 重复性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CPSERPIN的表达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动物及血清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Cpserpin荧光定量PCR
        4.2.1.1 cDNA的合成
        4.2.1.2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4.2.1.3 Cpserpin基因的qPCR扩增
        4.2.2 免疫组化试验
        4.2.2.1 Cpserpin多克隆抗体制备
        4.2.2.2 高免血清效价测定
        4.2.2.3 抗体纯化
        4.2.2.4 抗体特异性检测
        4.2.2.5 免疫组化
    4.3 试验结果
        4.3.1 Cpserpin基因的表达分析
        4.3.2 重组蛋白Cpserpin的免疫血清效价测定
        4.3.3 抗体特异性检测
        4.3.4 免疫组化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CPSERPIN的真核表达和酶活抑制实验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载体及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重组质粒pPIC9K-Cpserpin的构建
        5.2.2 重组质粒pPIC9K-Cpserpin的线性化
        5.2.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2.4 转化与菌落筛选
        5.2.5 重组蛋白Cpserpin的诱导表达
        5.2.6 重组蛋白Cpserpin的纯化及鉴定
        5.2.7 酶活抑制实验
    5.3 结果
        5.3.1 重组质粒pPIC9K-Cpserpin的线性化
        5.3.2 重组蛋白Cpserpin的诱导表达
        5.3.3 重组蛋白Cpserpin的纯化及鉴定
        5.3.4 酶活抑制实验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serpin重组蛋白的豆状囊尾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及虫体
    1.2 主要试剂
    1.3 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4 豆状囊尾蚴Cpserpin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1.5 重组Cpserpin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6 重组蛋白r Cpserpin的纯化及Western-blot鉴定
    1.7 基于r Cpserpin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1.7.1 间接ELISA步骤
        1.7.2 抗原、血清和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1.7.3 最佳抗原包被和封闭条件的确定
        1.7.4 阴阳性临界值、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确定
        1.7.5 重复性试验
2 结果
    2.1 Cpserpin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2.2 r Cpserpin的表达及纯化
    2.3 r Cpserpin的Western-blot分析
    2.4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4.1 抗原、血清和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2.4.2 最佳包被和封闭条件的确定
        2.4.3 阴阳性临界值、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确定
        2.4.4 重复性试验
3 讨论

(6)兔豆状囊尾蚴囊液蛋白的纯化与抗原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豆状囊尾蚴采集和囊液收集
    1.2 囊液蛋白的SDS-PAGE分离法和纯化
    1.3 Millipore超滤离心管分离纯化囊液蛋白
    1.4 纯化蛋白质量浓度测定
    1.5 抗血清的制备
    1.6 纯化蛋白抗原性检测
    1.7 免疫器官病理学检查
    1.8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 结果
    2.1 囊液蛋白SDS-PAGE的分离和纯化
    2.2 超滤离心管分离纯化囊液蛋白结果
    2.3 纯化蛋白质量浓度测定结果
    2.4 纯化蛋白抗原性鉴定结果
    2.5 免疫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2.5.1 宏观检查
        2.5.2 病理组织学检查
    2.6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果
        2.6.1 脾脏
        2.6.2 肠系膜淋巴结
        2.6.3 回肠
3 讨论
    3.1 囊液免疫与虫体免疫效果
    3.2 全囊液与纯化囊液的免疫效果
    3.2 不同部位囊液的免疫原性比较

(7)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兔豆状带绦虫及带科绦虫免疫原基因的研究进展
    1 兔豆状囊尾蚴病概述
        1.1 病原
        1.2 豆状带绦虫生活史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 诊断与防治
        1.5.1 诊断
        1.5.2 防治
    2 带科绦虫免疫原基因的研究进展
        2.1 45 W基因
        2.1.1 带科绦虫 45 W基因的结构及特征
        2.1.2 45W基因剪接方式
        2.1.3 45W蛋白
        2.2 8ku蛋白与基因
        2.3 18kd和16kd基因
    3 带科绦虫抗原定位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豆状带绦虫的人工感染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虫种和实验动物
        1.1.2 仪器
        1.1.3 试剂及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犬及家兔的处理
        1.2.2 犬的感染及虫卵的收集和处理
        1.2.3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
    2 结果
        2.1 成虫的收集与保存
        2.2 犬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临床表现
        2.3 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临床症状
        2.4 剖检后的眼观病理变化
        2.5 感染率
        2.5.1 试验犬感染成虫的检出率
        2.5.2 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的检出率
        2.6 保存不同天数的虫卵对家兔感染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TPO18重组蛋白大量制备及其抗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试剂及动物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溶液的配制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1.2.2 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1.2.3 表达产物的检测
        1.2.4 动物免疫及多抗制备
    2 结果
        2.1 GST-TPO18的纯化
        2.2 表达产物的检测
        2.3 蛋白反应原性的分析
        2.4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2.4.1 间接ELISA检测滴度
        2.4.2 Western-blot鉴定
    3 讨论
        3.1 关于蛋白纯化与表达条件
        3.2 关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四章 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小鼠及抗原
        1.1.2 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1.4 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BALB/c小鼠的免疫程序及方法
        1.2.2 小鼠抗TPO18抗原阳性、阴性血清的制备
        1.2.3 间接ELISA法确定血清与酶最佳工作浓度
        1.2.4 间接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效价
        1.2.5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
        1.2.6 饲养细胞的制备
        1.2.7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1.2.8 细胞融合
        1.2.9 融合细胞的观察和换液
        1.2.10 杂交瘤抗体的检测与TPO18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1.2.11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1.2.12 细胞计数
        1.2.13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1.2.14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与初步纯化
        1.2.15 单克隆抗体类/亚类/亚型的鉴定
        1.2.16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2 结果
        2.1 血清和酶的方阵实验结果
        2.2 第三次免疫后BALB/c小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2.3 融合细胞的观察
        2.4 杂交瘤抗体的检测
        2.5 亚克隆和单克隆细胞株ELISA检测结果
        2.6 腹水效价的检测
        2.7 单克隆抗体亚型测定
        2.8 腹水热稳定性的分析
        2.9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检测
    3 讨论
        3.1 关于动物选择与免疫方案
        3.2 关于细胞融合
        3.3 关于细胞筛选
        3.4 关于亚克隆与细胞冻存
        3.5 关于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3.6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分析
        3.7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第五章 TPO18抗原组织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虫体
        1.2 仪器与设备
        1.3 抗兔豆状带绦虫的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1.4 溶液配制
        1.5 方法
        1.5.1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免疫组化
    2 结果
        2.1 囊尾蚴抗原定位
        2.2 带绦虫抗原定位
    3 讨论
        3.1 关于研究方法
        3.2 关于抗原定位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互作蛋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豆状带绦虫概述
        1.1 豆状带绦虫及生活史
        1.2 豆状囊尾蚴病
        1.3 豆状带绦虫病的免疫诊断
        1.4 豆状带绦虫病的治疗与防治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概述
        2.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及其分类
        2.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
        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生物学功能
        2.4 抑制剂
    3.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TPIGF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虫体、菌株及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总RNA的提取
        1.4 cDNA合成
        1.5 TpIGF基因的扩增
        1.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7 克隆载体的鉴定TpIGF基因序列分析
        1.8 TpIGF基因序列分析
    2.结果
        2.1 总RNA的提取
        2.2 TpIGF基因的克隆
        2.3 TpIGF基因的序列分析
        2.3.1 TpIGF的理化性质
        2.3.2 TpIGF系统进化分析
        2.3.3 TpIGF二级结构分析
        2.3.4 TpIGF结构域分析
        2.3.5 TpIGF三维结构预测
    3.讨论
第三章 TPIGFR-LD的原核表达及组织定位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载体与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构建TpIGFR-LD重组质粒
        1.5 TpIGFR-LD的表达及Western-blotting
        1.6 重组蛋白的免疫组化
        1.6.1 制备抗体
        1.6.2 测定血清效价
        1.6.3 检测抗体特异性
        1.6.4 TpIGFR-LD组织定位
    2.结果
        2.1 TpIGFR-LD基因的扩增
        2.2 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2.3 TpIGFR-LD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2.4 血清效价测定
        2.5 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2.6 TpIGFR-LD的定位分布
    3.讨论
第四章 TPIGFR-LD的真核表达及蛋白互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载体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重组质粒的构建
        1.5 重组质粒转染CHO细胞系的建立
        1.5.1 重组质粒转染CHO细胞
        1.5.2 间接荧光免疫实验
        1.6 重组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
    2. 结果
        2.1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2 重组质粒间接荧光免疫鉴定
        2.3 重组蛋白共聚焦鉴定
        2.4 重组蛋白Co-IP鉴定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兔人工感染试验开始第1 天, 所有试验兔经口感染豆状带绦虫的虫卵, 感染虫卵数为2 000个/只。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兔不同部位的豆状囊尾蚴检获数
    2.2 试验兔不同检查部位的豆状囊尾蚴减虫率
3 讨论

(10)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兔人工感染
        1.2.2 试验分组与用药方案
        1.2.3 驱虫效果评价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兔不同部位的豆状囊尾蚴检获数
    2.2 试验兔不同检查部位的豆状囊尾蚴减虫率
3 讨论

四、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特征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机制[D]. 王立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一种新型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鉴定和18S DNA序列分析[J]. 潘耀谦,孔令芸,李鹏,岳峰,吴玉平,刘兴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11)
  • [3]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J]. 潘耀谦,冯春花,王帅,岳峰,王选年,刘兴友. 中国兽医学报, 2018(09)
  • [4]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研究[D]. 王莉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基于serpin重组蛋白的豆状囊尾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J]. 王莉杰,张少华,毛立,梁盼红,王力,王立群,骆学农. 中国兽医科学, 2018(04)
  • [6]兔豆状囊尾蚴囊液蛋白的纯化与抗原性鉴定[J]. 潘耀谦,王帅,李瑞珍,陈金山,银梅,唐海蓉. 中国兽医学报, 2018(01)
  • [7]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D]. 陈茜.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8]豆状带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互作蛋白鉴定[D]. 杨锐.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9]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J]. 任永军,邝良德,陈林,沈能兴,闫敏,房春林,杨光友. 中国养兔, 2016(01)
  • [10]芬苯哒唑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评价[A]. 任永军,邝良德,陈林,沈能兴,闫敏,房春林,杨光友. 第五届(2015)中国兔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 2015

标签:;  ;  ;  ;  ;  

家兔囊尾蚴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