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米糠的危害

添加米糠的危害

一、起量添加米糠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李科[1](2020)在《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塑剂是塑料加工制造行业应用最多的加工助剂之一。目前主要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等邻苯类增塑剂为代表。但邻苯类增塑剂具有致畸、致癌等风险,难以达到REACH205 SVHC(高关注度物质清单)环保要求。环保型增塑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油脂类增塑剂因其低毒、原料来源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油脂类增塑剂的开发主要以大豆油等食用油脂为主体,品种少,性能单一,难以满足塑料行业对增塑剂产品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木本油脂为对象,探索了环氧脂肪酸酯及油脂基多元酸酯增塑剂的增塑性能和构效关系,研究增塑剂结构与增塑效应的内在规律,并用数学公式对增塑效应与结构的关系进行模型化,合成二种性能优越的增塑剂产品,对其部分增塑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为木本油脂基环氧增塑剂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增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我国特产资源木本油脂梓油和桐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皂化、酯化、环氧化及Diels-Alder反应,合成了十种增塑剂(五种环氧酯类增塑剂和五种带六元环结构的C22-三元酸三酯类结构增塑剂)。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热重、拉伸测试、动态热力学、扫描电镜、耐抽出测试等分析手段,对这些增塑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酯增塑的PVC产品Tg为30.5℃,明显低于DOP的37.64℃;拉伸强度在24MPa左右,与DOP(26.22MPa)相近;断裂伸长率均在385%以上,均高于DOP的360.64%;热重表明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在300℃的损失率低于DOP,且残留量也大于DOP。这些均显示环氧脂肪酸酯具有极强的增塑性能和热稳定性。在C22-三元酸三酯类增塑剂中,C22-三元酸三甲酯(TM111)、C22-三元酸一甲二乙酯(TM122)、C22-三元酸一甲二丁酯(TM144)、C22-三元酸一甲二辛酯(TM188)四种增塑效果良好,物化性能与DOP相当,热稳定性普遍优于DOP;其中TM111、TM122、TM144 增塑的 PVC 挥发量为 4.08%、3.92%、2.83%,优于 DOP 型材的5.54%;TM111和TM122增塑的PVC薄膜的拉伸强度分别为25.24MPa和22.74MPa,高于DOP(22.32MPa)产品;TM111增塑薄膜的断裂伸长率较DOP提升了 2.5%,具有最为优异的增塑性能。2.性能与构效关系研究:本研究利用两大系列多种环氧脂肪酸酯及C22-三元酸三酯增塑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构建了油脂基增塑剂的构效关系。油脂基增塑剂在结构上分为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两个部分。对于增塑剂,其极性基团应处于增塑剂分子结构的外围,方便其与PVC的分子链接触,增加相容性;非极性基团数量和长度要适当,在不遮挡极性基团的基础上与PVC分子链作用并阻隔PVC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有效降低PVC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起到润滑(增塑)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模型化的“增塑指数”经验公式来预测油脂基增塑剂的增塑效果:3.构效关系验证试验:以构效关系和增塑指数为参考,合成并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化合物的增塑性能:环氧乙酰甘油酯(ELCO)和C22-三元酸一乙二甲酯(TM211)。结果表明ELCO的Tg为-0.77℃,低于环氧大豆油(ESO)的6.13℃;其增塑PVC断裂伸长率为370.56%,高于ESO增塑PVC的321.11%;与环氧脂肪酸甲酯(178℃)相比具有更高的闪点(204℃),较少的加热减量和更优良的热稳定性。对于TM211,XRD表明该产品可有效破坏PVC结晶性;DMA表明TM211的Tg(46.37℃)低于TM188(52.1℃);拉伸测试及断面的SEM均显示其对PVC具有与DOP相当的增塑性能,且可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TM211在水、乙醇、乙醚等5种溶剂中的耐抽出性及挥发性能均优于DOP;热重及热解活化能表明TM211可有效提升PVC材料的热稳定性。所以ELCO和TM211都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增塑剂新品种。这两种增塑剂的性能与预测相符说明了本研究提出的构效关系和增塑指数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孙涛[2](2019)在《农田管理对稻田系统汞甲基化及其分布与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汞(Mercury,Hg)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居民所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由于Hg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导致其可在大气中进行广泛的传播。Hg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一些汞甲基化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转化为具有强神经毒性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而MeHg易与生物体内含巯基的蛋白质或氨基酸结合而导致MeHg能够在食物网之间进行传递富集,最终导致高营养级生物体产生高浓度的MeHg富集现象。动物体和人类在MeHg暴露剂量达到一定浓度时,能够产生不可修复的神经系统毒害作用甚至死亡。然而,近些年在对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调查中发现,水稻籽粒中MeHg含量高于生长于具有相同土壤汞背景值的其它农产品。水稻能够富集MeHg的农产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稻田系统由于长期的淹水或者周期性的淹水,形成了具有高有机质含量的厌氧环境,利于汞甲基化微生物的生长。而水稻籽粒在成熟后能够产生相对于提供其生长环境的稻田土中MeHg含量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富集特征。水稻籽粒对MeHg的富集,逐渐被认为是人体暴露MeHg的又一条途径。我国是世界上的大米生产大国,也是大米消费大国。我国有65%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因此大米中MeHg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稻米中的MeHg主要来自稻田土壤,而影响稻田土汞发生甲基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轮作方式和肥料的施用均能对稻田土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对稻田土中Hg甲基化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水稻籽粒中MeHg的富集。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其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因此水稻是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重庆市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重庆市内形成了多种水稻种植模式。本研究以重庆市实际稻田系统为例,首先对稻田系统中汞的分布特征以及甲基化特征进行调查,以了解实际大田中汞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汞甲基化的因素,随后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稻田汞迁移转化的因素进行验证性研究。本文还评估了不同轮作方式的水稻种植存在的因人类食用大米产生MeHg暴露的潜在风险,推荐最优的轮作体系以降低此风险;对秸秆进行物理大小的处理,以寻求降低因秸秆还田而造成的稻田汞甲基化和糙米MeHg富集的方式。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稻田大气元素汞(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GEM)浓度在3121 ng·m-3,几何均值为11 ng·m-3。该地区大气GEM浓度高于全球大气汞背景值(0.71.1 ng·m-3)。汞矿区大气汞、稻田水和稻田土中汞的浓度显着(p<0.01)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大气GEM浓度在城市群和汞矿区具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该地区稻田水偏酸性,上覆水pH均值为6.4,间隙水为5.2。间隙水中MeHg的质量浓度和MeHg/THg均高于相应的上覆水,MeHg具有从间隙水向上覆水递减的趋势,但是THg则受土壤汞和大气汞的双重影响。相关性分析发现,上覆水中MeHg/THg与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具有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具有正相关关系;间隙水中MeHg/THg与pH和Eh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DOC浓度具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p<0.01)。该地区稻田土THg含量为24.0212308.75 ng·g-1,变化幅度较大,几何平均值为96.75 ng·g-1。稻田土中MeHg/THg变化范围为0.12%3.67%,稻田土因为淹水的农田管理模式造成了厌氧的酸性环境,易于汞甲基化微生物产生MeHg。稻田土中强结合态汞和硫化物结合态汞是Hg的主要赋存形态,其占THg的比值分别为24.67%69.79%和21.51%55.32%。有机结合态汞占THg的比值为11.20%38.96%,生物可利用态汞(水溶态汞和胃酸结合态汞)在稻田土中的占比较低,尤其是在汞矿区的稻田土中。稻田土汞的甲基化(MeHg/THg)与土壤有机质、可生物利用汞组分的占比具有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pH、惰性态汞组分的占比具有显着性的负相关关系(p<0.01)。汞矿区稻田土中THg和MeHg含量虽然很高,但是MeHg/THg却很低,说明汞矿区由于硫化物汞成分的高占比,降低了汞的甲基化率。(2)MeHg含量有从水稻植株根、茎、叶、糙米逐渐升高的趋势,通常糙米中MeHg的含量最高,而THg含量则不同于MeHg含量,水稻植株根部THg含量同样为最高的器官,但是茎部和叶片THg含量的变化却不同于MeHg含量的变化。在稻田土THg含量较高的地区,水稻茎中的THg含量高于水稻叶片中THg含量,而在稻田土THg含量较低的地区,水稻叶片中THg含量高于茎部THg含量,说明水稻叶片对大气汞的吸收对水稻植株中THg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水稻根部对稻田土中THg的吸收具有排斥的作用,在未受汞污染地区根部THg含量均高于稻田土THg含量,随后向上部逐渐降低。较强的稻田土肥力能够造成水稻植株内THg和MeHg含量出现生物稀释现象,但是同时也提升了成熟糙米对MeHg的富集能力,尤其是稻田土中有效氮和有效磷。矿区稻农在长期食用较高汞含量的稻米后,发汞的含量有明显的提升,其中MeHg在人体内的富集作用更显着,虽然稻米的使用能够引起居民发汞含量的提升,但是相对肉食类食品稻米中MeHg的传递富集效应相对较弱。(3)不同的轮作体系对稻田土理化性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了稻田土汞甲基化的差异。冬水田长期的淹水环境使得其形成了严格的厌氧还原环境,有利于汞甲基化微生物的活性和MeHg的产生,并且冬水田中长时间秸秆腐解导致稻田土中类腐殖质类有机质含量提升,使得MeHg在稻田土中的累积效应得到了加强。而水旱轮作(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小麦轮作)因在水稻休耕期排水后种植其他旱地作物,而暂时改变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导致土壤汞甲基化的降低,但是随着农作物的种植,土壤中根系分泌物中类蛋白质类有机质的增加又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产生了促进作用。冬季晒田的轮作体系,因为在水稻休耕季节排水晒田的农田管理模式,而导致稻田土中汞的去甲基化作用增强。水旱轮作的方式主要通过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稻田土中汞的活化以及对微生物的促进来增强稻田土中汞的甲基化,冬水田则是在秸秆腐解的过程中长期而漫长的汞甲基化促进。根系分泌物中类蛋白质类有机质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促进稻田土的汞甲基化,而长期腐解后的秸秆产生了更多的类腐殖质类有机质能够耦合更多的MeHg而造成稻田土中MeHg的累积。另外,将本次稻田汞调查的样田进行轮作体系的分类后发现,轮作体系的差异导致了稻田土有机质的差异,进而导致稻田土汞甲基化的差异。冬水田具有很强的稻田土汞甲基化能力以及水稻植株富集汞的现象。水旱轮作(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小麦轮作)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稻田土因淹水而造成的高土壤MeHg现状,而冬季晒田能够更有效的降低稻田土的汞甲基化能力。就减少稻田汞的甲基化而言,冬季晒田为最优的推荐稻农采用的稻田轮作体系,但是考虑到稻田的经济效益产出,水旱轮作的方式更适合推荐给稻农采用以降低稻田汞甲基化所带来的人体暴露MeHg的潜在风险。(4)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施用对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化学肥料的施用能够通过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而产生更多的根系分泌物回馈到土壤中而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提升、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和汞的活化,进而促进土壤中汞的甲基化。就单一化学肥料的施用,氮肥的施用对土壤汞的甲基化提升作用最强,其次为磷肥和钾肥。化学肥料的施用还提升了糙米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而导致糙米对MeHg的富集能力增强。有机肥料对土壤汞的甲基化提升强度高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因本身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而使得有机肥料添加到土壤后,能迅速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刺激土壤层微生物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MeHg含量的迅速提升。而不同有机肥料中有机质成分具有较大的差别,微生物降解的难度不同而导致有机肥料对Hg甲基化的促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秸秆中少量的蛋白质类和脂类物质较易被微生物降解而快速的释放到土壤中,但是秸秆中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则较难被微生物降解,其降解时间较为漫长,能对土壤层产生长时间的汞甲基化促进作用。猪粪的施用对土壤层汞甲基化的促进时间较短,其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程度的矿化作用而降低水稻生长进入后期时对土壤汞甲基化的促进作用。(5)秸秆的大小能够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时间。越小的秸秆碎粒,在土壤中的降解时间越短,秸秆中的有机质则能在越短的时间内释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层可培养细菌迅速提升,MeHg的含量也迅速提升,但是在水稻进入成熟期时,因秸秆降解而导致的土壤层汞甲基化作用减弱,土壤层MeHg含量降低。然而,较长的秸秆能够在土壤层中长时期的保存,而对土壤层汞的甲基化产生长时间的促进作用,使得水稻进入成熟期时土壤层仍然具有较高的MeHg含量,而水稻成熟期根部吸收的MeHg更容易被转运到水稻籽粒中,最终导致糙米中MeHg含量的提升。就秸秆的物理大小而言,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能降低因秸秆还田而导致的稻田土汞甲基化的增强作用,降低MeHg在糙米中的含量,进而减小因食用大米而存在的潜在MeHg暴露风险。

孙塬,肖志刚,杨庆余,李芮芷,李佳楠,梁丹洋,段玉敏[3](2019)在《以粟米糠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基料油的研究》文中指出粟米糠油是谷子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油类。使用粟米糠油制备人造奶油,不仅可以提高粮食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而且有益人们身体健康。以粟米糠油和氢化大豆油为原料,通过酶法酯交换制备人造奶油基料油,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 h,酶添加量为5%,反应温度为60℃,底物质量比为粟米糠油∶棕榈硬脂7∶3,反应后混合油脂熔点为36.5℃,主要晶型为β’型。反应后的混合油脂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其作为人造奶油基料油有口感好,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

曹云清[4](2018)在《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CO2升高、Cd污染和干旱对水稻的生长、吸收和富集Cd等方面均存在着交互作用。但关于CO2升高、Cd污染和干旱联合对水稻的生长、吸收和富集Cd的影响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论文通过水分管理模拟不同生育期干旱,和OTC控制CO2浓度,研究了两种CO2浓度(AC,380μL L-1;EC,760μL L-1),5种水分管理(全生育期淹水、全生育期干旱、抽穗期前10天干旱、抽穗期后10天干旱、乳熟灌浆期干旱)对两个水稻品种(特优524和Y两优696)生长、不同部位Cd含量、根际土壤pH和根系铁膜Cd、Fe、Mn含量等的影响。进而研究了16种钝化剂组合和3种水分管理对Y两优696光合、生长、精米Cd含量、根际土壤pH和有效态Cd、根系铁膜Cd/Fe/Mn含量等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CO2升高能不同程度的增加5种水分管理条件下两种水稻稻米产量、稻草生物量和株高,CO2、水分管理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两种水稻的生长有显着影响。说明CO2升高能促进水稻的生长,且能缓解干旱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2)不同生育期干旱着降低了两品种根际土壤pH、根系铁膜Fe、Mn、却显着增加了根系铁膜Cd。CO2升高也降低了两品种根际土壤pH。因此导致两品种精米中Cd含量增加,而CO2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精米中Cd含量,两种水稻富集Cd的关键部位在根和节,进一步表明根和节是阻止Cd进入籽粒的关键部位。(3)赤泥、海泡石、凹凸棒石和腐植酸四种钝化材料16个单一和复配处理可通过降低Cd毒害和提供水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增加了水稻的产量。(4)在三种水分管理下,四种钝化剂单一处理和复配处理均能通过提高pH,降低土壤Cd有效态含量来减少水稻籽粒对Cd的富集。其中钝化剂处理中1%凹凸棒石+1%赤泥(T10);1%凹凸棒石+1%赤泥+1%腐植酸(T14)和1%海泡石+1.0%赤泥+1%腐植酸(T16)在3种水分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效果,降低Cd的同时增加了产量。这说明施用钝化剂可以在CO2升高和季节性干旱的条件下保证稻米的安全生产。

肖愈[5](2018)在《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鹰嘴豆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豆类,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在世界粮食生产及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对于鹰嘴豆的研究和食品中的开发应用已有多年,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鹰嘴豆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深加工利用比较少,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格局。固态发酵食品基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高环保的生产加工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还可以充分提高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蛹虫草作为一种公认的安全性丝状食用真菌,除菌体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外,也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具有产酶种类丰富、活性强、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同时蛹虫草固态发酵可以对植物基质进行生物转化,提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豆类成分的添加能弥补面包等谷物类食品中必需氨基酸及生物功能活性成分的不足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诸如此类面包的开发及品质改善的研究,多局限于豆类成分的简单加入及改良剂如真菌酶等的使用,关于对原料成分的加工处理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蛹虫草为菌种,对鹰嘴豆进行固态发酵处理,系统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活性功能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以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基质作为功能性辅料,研究其对面包加工特性的影响,研制出一种新型鹰嘴豆面包。本研究包含五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蛹虫草SN-18发酵鹰嘴豆能产生丰富的微生物酶系,包括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及酯酶,且初期产酶能力较弱,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产酶能力逐渐提高。鹰嘴豆中总酚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含量显着增加,发酵8天后,其总酚含量由未发酵的659.17 μg没食子酸当量/g干重鹰嘴豆(μg GAE/g d.w.)提高至1928.21 μg GAE/g d.w.。研究显示酚类化合物的增加与蛹虫草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微生物酶系密切相关,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酯酶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358、0.8228、0.7496、0.8157、0.8690、0.8591 和 0.4661。2.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以及由Fenton试剂诱导的pUC18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极性提取溶剂分析表明,提取溶剂的极性对鹰嘴豆中多酚及皂苷类抗氧化物的提取效率有显着影响。在所用到的80%甲醇,80%乙醇和去离子水3种不同提取溶剂中,发酵鹰嘴豆80%甲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在所评价的样品中抗氧化效果最强,其EC50值分别为1.21 mg/mL、0.94 mg/mL和4.15 mg/mL,同时,80%乙醇提取效果显着优于去离子水提取的效果。HPLC分析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期间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莽草酸、绿原酸、芦丁、大豆苷元、染料木黄酮和鹰嘴豆芽素A得到了释放。鹰嘴豆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与发酵过程中多酚及皂苷类物质的增加有显着的相关性。3.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了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CFC)及未发酵鹰嘴豆(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CFC及UFC提取物在50-800μg/mL浓度下对PC12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CFC及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由H20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倒置相差显微镜结果显示CFC/UFC提取物处理可以显着改善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同时研究发现各CFC提取物处理组对细胞的保护效果要显着强于UFC提取物处理组。在800μg/mL的浓度下,CFC80%甲醇、80%乙醇及去离子水提取物(M-CFC,E-CFC,W-CFC)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4.80%,77.24%及71.99%,显着高于同浓度下UFC相对应的各溶剂提取物处理组,且以M-CFC处理组效果最佳。生化分析结果表明,CFC/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H2O2诱导的PC12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泄露,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提高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且呈剂量依赖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CFC/UFC提取物可通过改善细胞内抗氧化系统,清除胞内ROS,发挥保护作用。CFC处理组对GSH含量、SOD及CAT活力的提升效果及LDH和ROS水平的降低效果要显着强于UFC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也表明,与UFC提取物相比,CFC提取物更能显着降低PC12细胞的凋亡率,PC12细胞经M-CFC,E-CFC及W-CFC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由模型组的54.67%分别降为29.78%,32.80%及36.21%。以上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对抗H20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能力,从而能够保护PC12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鹰嘴豆对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样品中酚类及皂苷类物质含量的提高。4.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营养价值、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研究了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粉营养价值和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以及随之引起的对鹰嘴豆粉物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提高了鹰嘴豆粗蛋白、真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在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分子量大的鹰嘴豆蛋白降解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蛋白。对于发酵后的鹰嘴豆(CFC),分子量大于60kDa的蛋白条带消失了,降解成了更多小分子量的蛋白,其中小于30 kDa的蛋白含量占66.87%。此外,发酵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其半抑制浓度为0.668 mg/mL。鹰嘴豆粉的吸水性指数、持水能力、脂肪吸收能力和蛋白的乳化性能在固态发酵后得到了显着提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鹰嘴豆粉可作为营养及功能性配料应用到食品中,如焙烤食品,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品质特性。5.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与普通小麦面包作比较,研究了蛹虫草发酵鹰嘴豆粉(CFC)和未发酵鹰嘴豆粉(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包括主要营养成分、比容、面包色泽、分子流动性、面包质构及感官评价)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面包相比,在面包中添加CFC显着提高了面包比容、降低了面包硬度,改善了面包质构、持气能力提升、使面包质地变得疏松,这得益于CFC中含有丰富的真菌酶系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蛋白理化和功能特性的改善。然而,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面包比容、增强了面包硬度。低场核磁共振(LF-NMR)结果表明,三种面包中1H NMR流动性不同,水分结合状态差别比较大,这可能影响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引起面包质构特性的差异。CFC面包感官评价效果最好,且在外观、组织、色泽和总体接受度上得分最高。NFC及CFC的添加均能提高面包中总酚含量,增强了面包的抗氧化活性,且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更显着。

张晓岸[6](2018)在《粪便高温堆肥中氮素损失及原位保氮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由此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也越来越大。高温好氧堆肥化是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实现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和减量化,而且得到的有机肥还能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但堆肥过程中原料内的氮素易转换为NH3、N2O等气体挥发,降低肥效,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如何解决堆肥中氮素损失量过大的问题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粪便(鸡粪、虫粪)和锯末为原料,在研究了高温堆肥中氮素转化规律的基础上,筛选了铁盐、铜盐、过磷酸钙、氯化钠、醋酸等保氮剂和醋酸菌、醋酸发酵菌、臭氧氧化等方法对堆肥保氮效果的影响,通过添加按比例混合碱式碳酸铜、碱式硫酸铜、碱式磷酸铜、碱式硝酸铜4种碱式铜盐配制形成的复合铜盐(CCS)对堆肥过程中氮素进行固定,发现CCS具有很好的保氮效果,考察了CCS添加量m、C/N、含水率w对保氮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获得了最优的堆肥工艺参数,并对添加CCS的环境安全性和成本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堆肥的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腐熟期4个阶段中,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升温和高温阶段,形式为铵态氮转化为NH3挥发,故铵态氮含量变化起伏较大,硝态氮在降温期开始形成,不同C/N的两种氮素形态变化趋势有区别。故氮素固定的重点时期应在升温期和高温期。(2)化学保氮剂中,复合铜盐(CCS)的总氮损失率(T)为12.08±0.86%;总氮损失减少率(L)为62.93±0.99%,与对照组相比保氮效果明显。(3)CCS添加量(m)对总氮损失率的影响显着(P<0.05),C/N的影响不显着(P>0.05),故三种因素对氮素损失和减少的影响顺序为m>C/N>含水率。(4)最优保氮实验条件组合为:m=1.4 wt%、初始C/N=20、w=60 wt%,此条件下L(%)=62.19±1.98。种子发芽率GI超过80%,腐熟度完全,对植物无毒性。(5)经CCS处理后的有机肥施入土壤中,Cu2+含量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内,对环境无害,成本较低,可推广使用。本研究的创新点:首次使用复合铜盐(CCS)处理堆肥原料,保氮效果明显,并且确定了在CCS添加量为1.4 wt%、C/N为20、含水率为60%的条件下,有最好的保氮效果,总氮损失减少率达62.19±1.98%。添加CCS,不仅保氮效果好,而且成本低,用量安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婷婷[7](2017)在《冬虫夏草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新培养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肾脏等。但天然冬虫夏草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以及过度采挖等原因导致其野生资源非常稀少。液态发酵周期短、产量高、能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利用液态发酵技术得到的冬虫夏草菌丝体所含成分与天然冬虫夏草基本接近,可一定程度解决野生冬虫夏草稀缺问题。农副产品米糠和麸皮产量高,价格低,营养丰富,对其进行合理的深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其中可能的有害成分如铅、砷等应有预控方案。本文围绕冬虫夏草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对冬虫夏草诱变新菌株的获得,新菌株新培养基组成的优化,新菌株液态发酵菌丝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菌丝多糖基本理化性质以及菌丝中铅砷含量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对Cordyceps sinensis CCTCC M 2015064进行微波诱变改良,以期得到发酵性能更好的冬虫夏草新菌株。以生长速率、混合菌丝干重、混合菌丝糖(苯酚硫酸法测得,后均同此)、胞外糖为指标,经过10批诱变处理,平板初筛、复筛以及摇瓶发酵筛选,最终获得一株性能较好的微波诱变菌株Cordyceps sinensis JSULI。新菌株的生长速率为1.27±0.05 cm/d,100 mL发酵培养基所得混合菌丝干重、胞外糖重量、混合菌丝糖重量分别为3.548±0.021 g、179.713±10.015 mg、162.890±21.215 mg,与同条件下原始菌株相比,分别增加了7.63%、4.57%、12.75%、16.26%。2.对Cordyceps sinensis JSULI发酵新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单因素包括麸皮、米糠、磷酸二氢钾、七水硫酸镁、半胱氨酸盐酸盐以及叶绿素铜钠盐。采用U21(215)设计表进行均匀试验,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关于混合菌丝干重、混合菌丝糖及胞外糖的模型方程,由此得出针对各指标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以混合菌丝干重为指标,100 mL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麸皮0 g(米糠10 g)、KH2PO4 0.3 g、MgSO4·7H2O 0.3 g、半胱氨酸盐酸盐0.02g、叶绿素铜钠盐0.02 g,发酵温度、转速、时间分别为23℃、160 r/min、5天,此时混合菌丝干重为6.236 g;以混合菌丝糖重量为指标,100 mL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 g、KH2PO4 0.3 g、半胱氨酸盐酸盐0.02 g、叶绿素铜钠盐0.02 g,发酵温度、转速、时间分别为23℃、160 r/min、5天,此时混合菌丝糖重量为384.170 mg;以胞外糖重量为指标,100 m L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 g、KH2PO4 0.3 g、MgSO4·7H2O0.164g、半胱氨酸盐酸盐0.02 g、叶绿素铜钠盐0.02 g,发酵温度、转速、时间分别为23℃、160 r/min、5天,此时胞外糖重量为1389.372 mg。3.采用U24(246)设计表进行均匀试验,研究麸皮、磷酸二氢钾、七水硫酸镁、半胱氨酸盐酸盐、叶绿素铜钠盐和时间对混合菌丝干重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Cordyceps sinensis JSULI液态发酵特殊新培养基的菌丝生长经验动力学模型方程。采用U20(205)设计表设计均匀试验,根据经验动力学模型方程预测出20组试验的混合菌丝干重值,利用SPSS软件求出Logistic模型方程中参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出Cordyceps sinensis JSULI液态发酵特殊新培养基的菌丝生长理论动力学Logistic模型方程。4.对冬虫夏草菌丝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糖类为非淀粉多糖;对该多糖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糖类特征吸收峰,且为含有α-糖苷键构型的吡喃甘露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所得冬虫夏草菌丝中铅、砷含量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所测样品中铅、砷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且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添加对降低菌丝中铅、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郭天时[8](2017)在《米糖膳食纤维的微粉—酶法改性及其理化功能性质的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针对脱脂米糠膳食纤维(defatted rice bran dietary fibre,DRBDF)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re,SDF)含量低、功能性质差的问题进行了改性处理。SDF含量是衡量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DF)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本实验以脱脂米糠(defatted rice bran,DRB)为原料,提取DRBDF,对DRBDF进行微粉-酶法改性的研究,目的是提高DRBDF中SDF含量和DF的功能性质。脱脂米糠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先后分别用高温α-淀粉酶和碱性蛋白酶酶解除去,得到DRBDF。然后对DRBDF进行超微粉碎,再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酶水解DRBDF,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试验确定了酶解的最佳条件为:纤维素酶加酶量63.1 EGU/g、木聚糖酶加酶量30.6 FXU/g、酶解时间4.1 h、粉碎的样品粒径范围100~150μm、pH4.5、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SDF得率为8.32%。酶解得到的 TDF(total dietary fibre)和 IDF(insoluble dietary fibre),持水力分别达到5.19g/g和5.47g/g,持油力分别达到5.26g/g和5.39g/g。相比DRBDF,TDF的持水力增大了 1.32倍,持油力增大了 2.21倍;IDF的持水力增大了 1.40倍,持油力增大了 2.26倍。酶解后DF的溶胀力有所下降,TDF和IDF的溶胀力分别为DRBDF的78.6%和87.1%,而阳离子交换能力稍有增强。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改性后DF的理化特性发现:各DF均有典型的糖类吸收峰,SDF中出现酚类苯环的特征吸收峰。分析改性前后DF的功能性质发现..酶解得到的SDF和TDF对葡萄糖的吸附能力相比DRBDF均显着(p<0.05)增强,其中SDF最高,达到134.19mg/g。SDF和TDF在pH 7.0时对胆固醇的吸附量分别达到30.86mg/g和24.37mg/g,比DRBDF分别提高了 45%和14.5%,IDF对胆固醇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酶解后SDF对N02-的清除能力相比DRBDF来说显着增强,而IDF则基本与DRBDF持平。酶解后,各DF中可提取酚类物含量显着增加。SDF和TDF的总酚含量分别达到20.03 mg没食子酸当量/g和4.52 mg没食子酸当量/g,分别为DRBDF的9.36倍和2.11倍。SDF和TDF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是37.16μmol Trolox当量/g和16.22μmol Trolox当量/g,分别是 DRBDF的4.97倍和2.17倍。IDF的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也比DRBDF略有提升。改性后,各DF清除氧化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将酶解制得的SDF作为添加剂制作米糠纤维酸乳,最佳发酵条件为:米糠SDF液添加量5%,蔗糖5g/100mL、接种量4mL/100mL、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5h。

白晓凯[9](2017)在《酵母锗制作与毒理试验及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旨在研究酵母锗的制作及其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酵母锗对仔猪生长的影响,并依据试验结果确定酵母锗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推荐剂量。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以下三个试验进行:试验一以米糠为发酵底物,研究酵母菌对锗的生物富集作用,通过对富锗酵母生物量以及锗含量的测定,对此发酵试验的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及结论:令初始pH值自然,米糠添加量32 g/250 mL、装液量80 mL/250 mL、接种量10%、时间60h、温度30℃、GeO2添加量为100 mg/L时,优化培养条件所得的富锗酵母菌发酵的有机米米糠的有机锗生产水平最高,为11.83 mg/Kg。试验二以小鼠为试验对象,旨在探究酵母锗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并确定出其在饲料中添加的安全剂量。试验结果表明:摄入低剂量的酵母锗,能够显着提高母鼠的生长性能,并在不损伤脏器的前提下,对其抗氧化力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中低剂量的酵母锗能够提高公鼠的生长性能以及抗氧化性能(P<0.05)。中高剂量的酵母锗对母鼠的肝脏有明显的的损伤,造成其肝脏明显性的脂肪变性,高剂量组母鼠抗氧化性能显着下降(P<0.05)。结论:推荐酵母锗的最高安全摄入剂量为40 mg/Kg/d。试验三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酵母锗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以日龄为22天、健康且体况无差异的断奶仔猪为试验动物,将100头仔猪RCB公母各半为原则分为5组(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Ⅳ组),每组断奶仔猪各20头,每组设五个重复。试验组日粮中的酵母锗有效含量分别为15mg/Kg、25mg/Kg、35 mg/Kg、45mg/Kg,试验周期为49d,分为预饲期7天和正式试验期42天。正式试验期按照仔猪日粮配方不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4d。试验期间观察记录仔猪生长情况及腹泻率,并分别在试验开始的第1d、第15 d、第29 d、第43 d对仔猪进行称重,在每个试验阶段结束的前三天采用全收粪法采样。在每个试验阶段结束时,用灭菌棉棒在猪直肠内刮去内容物,将其放入灭菌容器中低温冷藏。在试验结束的第42天采取血样。结果表明:(1)在生长性能方面: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mg/Kg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在各个试验阶段,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组仔猪腹泻率在前两个阶段极显着下降(P<0.01),有效提高了仔猪的生长性能;(2)在养分代谢方面: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mg/Kg时,仔猪对日粮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以及Ca的表观消化率均明显提高(P<0.05),对日粮中磷的表观消化率有明显的降低(P<0.05),有效提高了仔猪对饲料的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 mg/Kg时,仔猪血清中TP、ALB含量极显着增高(P<0.01),血液中BUN、TG、CH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有效改善了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3)免疫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中IgG均有提高,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mg/Kg时仔猪血清中IgG差异显着(p<0.05);试验各组仔猪血清IgA含量及IgM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升趋势(P>0.05),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mg/Kg时,仔猪血液WBC含量、LYM数均明显上升(P<0.05),LYM%极显着上升(P<0.01),有效提高了仔猪的免疫性能;(4)抗氧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酵母锗添加浓度达到35 mg/Kg时,仔猪血清GSH-Px含量、SOD、T-AOC活性极显着上升(P<0.01),MDA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有效提高了仔猪的抗氧化性能。结论:综合考虑应用效果及饲料成本,以酵母锗添加浓度为35mg/Kg应用效果最好。

王勇[10](2017)在《以廉价生物质生产L-乳酸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L-乳酸作为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环境保护需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探索使用农业副产品作为非粮原料发酵生产L-乳酸已成为维护国家粮食战略储备水平,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落实环保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高效地利用农业副产品发酵生产L-乳酸,并为进一步的放大化生产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支持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工作如下:1、作为米糠提油后的重要副产品,脱脂米糠富含淀粉、蛋白和无机盐。在脱脂米糠水解液发酵生产L-乳酸的过程中,摇瓶实验证明,脱脂米糠水解液作为唯一底物产酸可以有效替代mMRS培养基。在5L罐水平的批次发酵实验中,L-乳酸的时空产率为3.63 gL-1 h-1,产量为142 gL-1,糖酸转化率为94.5%。对以脱脂米糠为原料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经济核算,L-乳酸的发酵成本为玉米淀粉&酵母浸粉培养基的57.72%,为玉米淀粉&玉米浆粉培养基的87.8%。此外,饲料蛋白作为该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副产品,可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支出的64.0%。2、研究了以脱脂米糠和玉米糠为代表的糠类淀粉质为原料采用同步糖化发酵的方式生产L-乳酸,产量分别达到了 82.7 g Kg-1和85.5 g Kg-1下罐浆液。进一步地,以白糠为原料,采用耐热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 LA-15-2,在开放式同步糖化条件下发酵产L-乳酸。在批次发酵过程中,采用分段控pH的抑菌策略,乳酸产量为117 gL-1,时空产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了 2.79 g L-1 h-1和98.75%,由于避免了灭菌和复杂的原料预处理过程,蒸汽消耗量较以脱脂米糠水解清液发酵产L-乳酸工艺下降了 41%,在发酵成本上是玉米淀粉&酵母浸粉培养基的36.2%,为玉米淀粉&玉米浆粉培养基的56.7%。3、基于纤维质原料甜高粱杆,采用耐热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 LA1507开放式同步糖化发酵产L-乳酸的过程中,研究了不同纤维素酶用量和秸秆浓度对批次发酵的影响。确定了纤维素酶用量为25FPU g-1碱解处理后的甜高粱杆,初始秸秆浓度为10% (w/v)。在补料-批次发酵过程中,采用了分段式控制pH抑菌策略,L-乳酸的时空产率为1.59 g L-1 h-1,产量为111 g L-1。基于实验过程的物料衡算表明,L-乳酸的得率为0.437g g-1甜高粱秸秆。4、采用甜高粱秸秆作为L.RhamnosusLA-04-1的固定化载体,在固定化纤维床反应器中进行了 L-乳酸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反复批次发酵过程共包含了 15个批次发酵过程,在每批次发酵中,L-乳酸的产量在80-O0gL-1,时空产率维持在3.8-4.0gL-1 h-1,糖酸转化率在80%左右。5、以甜高粱汁为原料,采用产蔗糖转化酶的菌株L. rhamnosus LA-04-1,以反复批次发酵的方式产L-乳酸,菌体回用采用中空纤维膜过滤实现。工艺过程中克服了菌体的碳代谢抑制效应,实现了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同步利用。最终的菌体密度(OD620)达42.3, L-乳酸的时空产率由批次1的1.45 g L-1 h-1提高到批次6的17.55 g L-1 h-1。各个批次L-乳酸的产量维持在60 g L-1,糖酸转化率达到0.954 g g-1。6、为了实现以甜高粱汁为原料开放式发酵生产L-乳酸,采用B.coagulansLA1507 & rhamnosus LA-04-1 混合发酵产酸,对批次发酵过程中的pH控制方式,原料液糖浓度和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L-乳酸的产量和得率分别达到121 gL-1和94.6%,时空产率为2.18gL-1 h-1。此外,通过金属元素,磷元素和氨基酸成分分析,证明了玉米浆粉结合甜高粱汁替代酵母浸粉&无机盐培养基的可行性,在玉米浆粉&甜高粱汁培养基下,L-乳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和时空产率分别达到了 118 gL-1,92.1%和1.84g L-1 h-1。7、以玉米秸秆为底物采用两段式发酵的方式联产乙醇和L-乳酸,实现了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可发酵糖向发酵产品的高效转化,克服了天然酵母菌无法利用木糖的弊端,提高了底物利用率。以含有120gL-1葡萄糖和33 g L-1木糖的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乙醇和L-乳酸产量分别达到了 50.3 g L-1 和 24.25g L-L。8、研究了基于乳酸镁结晶的包含产品在线移除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乳酸镁结晶沉淀可在发酵温度(42 ℃)下进行,且无需添加晶种。L-乳酸浓度为143 g L-1,时空产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2.41 gL-1 -1和94.3%。在四个结晶循环中,发酵液回用率和乳酸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4.0%和77.7%。此外,与补料批次发酵相比,此工艺过程节省了 40%的水,41%的无机盐和43%的酵母浸粉用量。基于乳酸镁结晶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在降低发酵原料用量的同时,降低了发酵废水排放量,为推动L-乳酸的绿色环保生产奠定了基础。9、研究了以脱脂米糠为底物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放大过程,在150 L发酵罐水平上进行的米糠糖解清液发酵实验中,L-乳酸产量为145 g L-1,时空产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2.38 g L-1 h-1和94.9%,进一步的中试平台建设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500 L发酵罐水平上基于脱脂米糠的同步糖化发酵实验中,最终L-乳酸产量为88 g L-1,时空产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2.46 g L-1 h-1和87.65%。此外,对两种发酵方式在年产2000 t L-乳酸规模水平上进行了工艺过程评价。

二、起量添加米糠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量添加米糠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塑剂
        1.2.2 环保型增塑剂
        1.2.3 木本油脂利用
        1.2.4 增塑机理
    1.3 设计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2 环氧梓油的制备及其增塑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油分析
        2.3.2 环氧化反应动力学影响因子的研究
        2.3.3 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2.3.4 样条拉伸性能测试
        2.3.5 挥发性、抽出性及迁移性分析
    2.4 小结
3 环氧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梓油脂肪酸酯成分分析
        3.3.2 结构表征
        3.3.3 蒸馏及脂肪醇对闪点的影响
        3.3.4 PVC结晶状态分析
        3.3.5 力学性能
        3.3.6 断裂面分析
        3.3.7 抽出及挥发迁移性
        3.3.8 动态热力学分析
        3.3.9 热重分析
        3.3.10 PVC热分解分析
    3.4 复配对薄膜拉伸的影响
        3.4.1 PVC样配方
        3.4.2 力学性能分析
    3.5 小结
4 C_(22)-三元酸三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桐油脂肪酸甲酯成分分析
        4.3.2 D-A转化率的测定
        4.3.3 C_(22)-三元酸三酯合成及表征
        4.3.4 物化性能分析
        4.3.5 热重分析
        4.3.6 动态热机械分析
        4.3.7 力学性能
        4.3.8 断面形貌
        4.3.9 耐抽出与挥发性
        4.3.10 结晶状态分析
    4.4 复配对薄膜拉伸的影响
        4.4.1 PVC样配方
        4.4.2 力学性能分析
    4.5 小结
5 油脂基增塑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油脂基环氧类增塑剂
        5.3.2 油脂基多元酸酯增塑剂
        5.3.3 油脂基增塑剂构效关系
        5.3.4 微观增塑模型
        5.3.5 增塑机理探讨
    5.4 小结
6 环氧乙酰甘油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子设计
        6.3.2 合成工艺研究
        6.3.3 结构表征
        6.3.4 物化性能
        6.3.5 热重分析
        6.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6.3.7 拉伸性能分析
        6.3.8 PVC稳定性及分解产物分析
        6.3.9 PVC热解活化能对比
        6.3.10 挥发性、抽出性及迁移性分析
    6.4 小结
7 TM211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实验方法
        7.2.3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分子设计
        7.3.2 合成与表征
        7.3.3 PVC制品结晶状态分析
        7.3.4 力学性能
        7.3.5 断面分析
        7.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7.3.7 耐抽出性与挥发性
        7.3.8 热重分析
        7.3.9 PVC热分解分析
        7.3.10 PVC热解活化能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农田管理对稻田系统汞甲基化及其分布与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汞的危害
        1.1.3 自然环境中汞的来源
        1.1.3.1 自然源
        1.1.3.2 人为源
        1.1.4 汞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
        1.1.4.1 汞的甲基化
        1.1.4.2 微生物进行汞甲基化的机制
        1.1.4.3 影响微生物汞甲基化的因素
        1.1.4.4 汞的去甲基化
        1.1.5 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研究进展
        1.1.6 水稻生理特征
        1.1.7 稻米中汞含量
        1.1.8 汞在水稻植株内的转移
        1.1.9 不同轮作体系对稻田系统的影响
        1.1.9.1 不同轮作对稻田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1.1.9.2 不同轮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1.10 施肥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1.1.10.1 施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1.10.2 施肥对稻田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1.1.10.3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 立题依据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2.4 技术路线
第2章 稻田系统汞分布及甲基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
        2.1.3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2.1.4 质量控制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稻田系统水、气、土汞分布特征
        2.2.1.1 稻田系统大气GEM的分布特征
        2.2.1.2 稻田上覆水和间隙水THg、MeHg的分布特征
        2.2.1.3 稻田土THg和 MeHg的分布特征
        2.2.2 稻田土汞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
        2.2.3 植株各器官中THg和 MeHg的分布特征
        2.2.4 植株各器官中Hg的 BAFs分布特征
        2.2.5 稻田土肥力对水稻植株中Hg含量以及富集因子的影响
        2.2.6 大米消费对人体发汞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轮作稻田系统汞分布及其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稻田轮作体系的划分
    3.3 样品测定
    3.4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轮作稻田系统汞分布特征
        3.5.1.1 不同轮作稻田上覆水和间隙水汞特征
        3.5.1.2 不同轮作稻田土汞分布特征
        3.5.2 不同轮作稻田土汞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3.5.3 不同轮作稻田土DOM组分对汞甲基化的影响
        3.5.4 不同轮作体系对水稻植株汞的分布的影响
        3.5.5 不同轮作稻田Hg甲基化的风险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肥料对汞在稻田系统中转化与稻米汞富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盆栽实验前期处理
        4.1.2 盆栽实验样品的采集
        4.1.3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4.1.4 质量控制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肥料添加对盆栽土和水汞甲基化的影响
        4.2.1.1 盆栽土壤中汞含量的变化
        4.2.1.2 盆栽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变化
        4.2.1.3 盆栽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汞含量的变化
        4.2.2 不同肥料添加对水稻糙米中汞富集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长度秸秆还田对稻田汞迁移转化及稻米汞富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样品采集和测定
    5.3 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盆栽土、间隙水和上覆水中Hg的变化
        5.4.1.1 盆栽土壤中汞含量的变化
        5.4.1.2 盆栽间隙水和上覆水汞含量的变化
        5.4.2 不同长度秸秆处理下糙米中Hg的富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附件

(3)以粟米糠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基料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文格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酶法酯交换反应
        1.3.2 熔点测定
        1.3.3 热性质的测定
        1.3.4 甘三酯组成分析
        1.3.5 晶型的测定
        1.3.6 酯交换反应率 (interesterification rate, IR)
2 结果与分析
    2.1 酯交换反应指标的选择
    2.2 酯交换反应
        2.2.1 底物质量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3 酶添加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4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3 热性质的测定
    2.4 甘三酯组成
    2.5 晶型分析
3 结论

(4)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1.2.2 水分管理和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1.2.3 二氧化碳升高和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1.2.4 二氧化碳升高、干旱和Cd污染联合对水稻的影响
        1.2.5 水分管理联合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吸收和富集Cd的影响
    1.3 研究特色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生长发育及Cd吸收的影响
    2.1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2.2.1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2.2.2 根际土pH的测定
        2.2.3 根系铁锰氧化膜的测定
        2.2.4 水稻各部位元素的测定
        2.2.5 目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的计算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3.2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3.3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根际土壤pH的影响
        2.3.4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铁锰氧化膜的影响
        2.3.5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精米Cd积累的影响
        2.3.6 相关性分析
        2.3.7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两种水稻部位Cd积累的影响
        2.3.8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THQ值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Cd吸收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3.2.1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2.2 根际土壤pH的测定
        3.2.3 光合速率的测定
        3.2.4 土壤Eh值的测定
        3.2.5 铁锰氧化膜的测定
        3.2.6 精米中Cd、As的测定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稻米产量的影响
        3.3.2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3.3.3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土壤pH及Eh的影响
        3.3.4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土壤溶液有效态的影响
        3.3.5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铁锰氧化膜的影响
        3.3.6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精米Cd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水分管理钝化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3.4.2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吸收富集Cd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情况

(5)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鹰嘴豆研究进展
        1.1 鹰嘴豆资源概况
        1.2 鹰嘴豆的营养成分
        1.3 鹰嘴豆的功效与作用
        1.4 鹰嘴豆的加工现状
        1.5 鹰嘴豆在面包加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传统固态发酵食品
        2.3 固态发酵用于改善食品营养价值及理化特性
        2.4 固态发酵用于生产食用酶制剂
        2.5 固态发酵在物质转化及生物活性增效方面的应用
        2.6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 蛹虫草及其应用
        3.1 蛹虫草概述
        3.2 蛹虫草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
        3.3 蛹虫草在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方面的应用
        3.4 蛹虫草相关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应用
    4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4.1 立题背景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
        2.2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的变化情况
        2.3 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释放量与产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鹰嘴豆发酵后总酚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2.2 鹰嘴豆发酵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3 鹰嘴豆发酵后对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变化
        2.4 鹰嘴豆发酵前后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2.5 鹰嘴豆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皂苷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CFC/UFC样品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2.3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
        2.5 荧光染色法观察结果
        2.6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内ROS的影响
        2.7 CFC/UFC对细胞外LDH泄漏率的影响
        2.8 CFC/UFC对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9 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2.10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周期的影响
        2.11 总酚及总皂苷与细胞各测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营养价值及理化功能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基本营养成分
        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 CFC和NFC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
        2.4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2.5 功能特性分析
        2.6 ACE抑制活性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三种面包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2 面包的比容和密度
        2.3 面包的色泽
        2.4 面包的质构特性
        2.5 低场核磁共振(LF-NMR)分析
        2.6 面包的感官评价分析
        2.7 NFC及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粪便高温堆肥中氮素损失及原位保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畜禽粪便的污染及处理利用
        1.1.1 畜禽粪便的产生及污染概况
        1.1.2 粪便的污染危害
        1.1.3 畜禽粪便的利用途径
    1.2 国内外高温堆肥研究概况
        1.2.1 堆肥技术研究
        1.2.2 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形成
        1.2.3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
        1.2.4 氮素损失的影响因素
        1.2.5 原位保氮措施
    1.3 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
        1.3.1 物理学评价指标
        1.3.2 化学评价指标
        1.3.3 生物学评价指标
        1.3.4 规模化堆肥腐熟判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粪便高温堆肥中氮素转化规律
        1.5.2 保氮剂的筛选
        1.5.3 保氮剂最优条件的确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堆肥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及采样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堆肥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2.2.2 堆肥中氮素形态的变化
        2.2.3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
    2.3 小结
第3章 堆肥中氮素固定方法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堆肥材料
        3.1.2 试验及采样方法
        3.1.3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温度变化
        3.2.2 化学试剂法对堆肥中氮素固定效果
        3.2.3 生物菌剂法对堆肥中氮素固定效果
        3.2.4 臭氧氧化法对堆肥中氮素固定效果
    3.3 保氮剂的确定
第4章 复合铜盐保氮效果的研究
    4.1 单因素实验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结果分析
    4.2 正交实验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2.3 保氮机理
    4.3 CCS安全性分析与成本对比
        4.3.1 CCS安全性分析
        4.3.2 成本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冬虫夏草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新培养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冬虫夏草简介
    1.2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
        1.2.1 多糖类
        1.2.2 核苷类
        1.2.3 蛋白质及氨基酸类
        1.2.4 D-甘露醇和甾醇类
        1.2.5 其他
    1.3 冬虫夏草药理学作用
        1.3.1 免疫调节
        1.3.2 抗肿瘤
        1.3.3 降血糖
        1.3.4 保护肾脏
        1.3.5 其他
    1.4 米糠和麸皮研究现状
        1.4.1 米糠的成分及研究现状
        1.4.2 麸皮的成分及研究现状
        1.4.3 本课题组对米糠和麸皮研究概况
    1.5 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概述
    1.6 叶绿素铜钠盐的概述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冬虫夏草微波诱变优良菌株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培养基的配制
        2.2.4 培养方法
        2.2.5 测定方法
        2.2.6 微波诱变方法
        2.2.7 诱变菌株的筛选
        2.2.8 诱变菌株的拮抗性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波诱变剂量曲线
        2.3.2 微波诱变菌株的初筛
        2.3.3 微波诱变菌株的复筛
        2.3.4 微波诱变菌株摇瓶发酵试验
        2.3.5 诱变菌株的拮抗性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冬虫夏草新菌株新发酵培养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培养基的配制
        3.2.4 培养方法
        3.2.5 测定方法
        3.2.6 试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3.3.2 培养基优化试验结果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虫夏草新菌株液态发酵新培养基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培养基的配置
        4.2.4 培养方法
        4.2.5 测定方法
        4.2.6 试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rdyceps sinensis JSULI液态发酵生长曲线
        4.3.2 混合菌丝干重经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3.3 混合菌丝干重理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3.4 理论和经验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虫夏草菌丝多糖理化性质及铅砷含量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培养基的配置
        5.2.4 培养方法
        5.2.5 实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冬虫夏草菌丝多糖理化性质
        5.3.2 冬虫夏草菌丝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5.3.3 重金属含量的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

(8)米糖膳食纤维的微粉—酶法改性及其理化功能性质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米糠简介
        1.2.1 米糠的组成成分及营养价值
        1.2.2 米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 膳食纤维简介
        1.3.1 膳食纤维的定义
        1.3.2 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
        1.3.3 膳食纤维改性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所需仪器
    2.3 实验方案
        2.3.1 脱脂米糠基本成分测定
        2.3.2 脱脂米糠膳食纤维的提取
        2.3.3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单因素试验
        2.3.4 改性条件中对于各因素显着性的设计实验
        2.3.5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响应曲面优化设计
        2.3.6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脱脂米糠与脱脂米糠膳食纤维基本成分的测定结果
        2.4.2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关于改性条件各因素显着性的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2.4.4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案
        3.3.1 相关吸附指标测定
        3.3.2 色差测定
        3.3.3 溶解性测定
        3.3.4 红外光谱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对其吸附性质的影响
        3.4.2 微粉-酶法改性米糠膳食纤维对其色差的影响
        3.4.3 微粉-酶法改性所得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溶解性测定
        3.4.4 改性前后米糠膳食纤维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功能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案
        4.3.1 葡萄糖吸附能力测定
        4.3.2 胆固醇吸附能力测定
        4.3.3 胆酸盐吸附能力测定
        4.3.4 多酚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4.3.5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测定
        4.3.6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7 ·O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8 螯合Fe~(2+)能力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葡萄糖吸附能力的影响
        4.4.2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胆固醇吸附能力的影响
        4.4.3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胆酸盐吸附能力的影响
        4.4.4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多酚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5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影响
        4.4.6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4.7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4.8 微粉-酶法改性对米糠膳食纤维螯合Fe~(2+)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米糠纤维酸乳的制作工艺及相关功能特性的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案
        5.3.1 米糠纤维酸乳的制作步骤
        5.3.2 酸度测定和凝乳状态观察
        5.3.3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5.3.4 感官评定
        5.3.5 基本成分及乳酸菌数的测定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米糠纤维酸乳的酸度和凝乳状态
        5.4.2 添加不同浓度SDF液的米糠纤维酸乳清除自由基能力
        5.4.3 米糠纤维酸乳和普通酸乳的感官评定
        5.4.4 普通酸乳和米糠纤维酸乳的基本成分及乳酸菌落总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酵母锗制作与毒理试验及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有机锗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1.1 有机锗
        1.1.2 生物锗的富集方式研究
    1.2 断奶仔猪生长发育过程常见问题及分析
        1.2.1 仔猪断奶后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
        1.2.2 仔猪断奶后易发疾病的诱因
        1.2.3 降低断奶仔猪疾病发生率的措施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酵母菌发酵米糠富锗的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酵母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培养条件优化筛选
        2.1.4 有机锗生产水平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米糠添加量对酵母生物量的影响
        2.2.2 装液量对酵母生物量的影响
        2.2.3 接种量对酵母生物量的影响
        2.2.4 培养时间对酵母生物量的影响
        2.2.5 培养温度对酵母生物量的影响
        2.2.6 GeO_2添加量对富锗酵母生物量及有机锗生产水平的影响
        2.2.7 发酵米糠营养成分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酵母锗对小鼠的蓄积毒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动物选择及日粮
        3.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3.1.4 样品采集
    3.2 测定指标
        3.2.1 小鼠体况及死亡情况
        3.2.2 生长性能
        3.2.3 脏器系数
        3.2.4 血清指标
        3.2.5 脏器切片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体况、生理的影响
        3.3.2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3.4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脏器的影响(肝脏切片)
        3.3.5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体况、生理的影响
        3.4.2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4.4 不同剂量酵母锗对血清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酵母锗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4.1.3 供试仔猪日粮组成及营养标准
        4.1.4 供试猪的饲养管理
        4.1.5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1.6 数据处理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2.3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死亡率和腹泻率的影响
        4.2.4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2.5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2.6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4.2.7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的影响
        4.2.8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液中AST、ALT、ALP的影响
        4.2.9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3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死亡率和腹泻率的影响
        4.3.4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3.5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3.6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仔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3.7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8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液中AST、ALT、ALP的影响
        4.3.9 不同酵母锗添加量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以廉价生物质生产L-乳酸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生产概况
        1.1.1 乳酸的国内外生产概况
        1.1.2 乳酸发酵微生物
        1.1.3 细菌微生物生产乳酸的代谢机制
    1.2 脱脂米糠的资源化利用
    1.3 秸秆纤维质的生物炼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脱脂米糠水解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菌种和材料
        2.2.2 工艺思路
        2.2.3 培养基
        2.2.4 脱脂米糠的酶解
        2.2.5 培养条件
        2.2.6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米糠蛋白水解液对发酵的影响
        2.3.2 米糠蛋白水解浓缩液结合脱脂米糠糖解液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2.3.3 在脱脂米糠水解液中添加B族维生素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2.3.4 利用脱脂米糠水解液在5L罐水平上的发酵产酸
        2.3.5 过程比较和经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以糠类淀粉质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L-乳酸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菌种和材料
        3.2.2 工艺思路
        3.2.3 培养基
        3.2.4 培养条件
        3.2.5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以脱脂米糠为原料的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3.3.2 以玉米糠为原料的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3.3.3 以白糠为原料的开放式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甜高粱秸秆发酵生产L-乳酸的生物炼制工艺
    4.1 前言
    4.2 利用甜高粱秸秆为底物发酵生产L-乳酸
        4.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4.2.2 原料的预处理
        4.2.3 菌体培养条件
        4.2.4 菌体的好氧生长和厌氧产酸过程
    4.3 利用甜高粱秸秆为固定化载体发酵生产L-乳酸
        4.3.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4.3.2 培养条件
        4.3.3 填充了甜高梁杆的纤维床固定化反应器
    4.4 分析方法
    4.5 以甜高粱杆为原料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4.5.1 B.coagulans LA1507的菌株鉴定
        4.5.2 B.coagulans LA1507菌株L-乳酸发酵的产酸验证
        4.5.3 纤维素酶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4.5.4 底物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4.5.5 采用碱解后的甜高粱杆以补料批次方式进行的同步糖化发酵
    4.6 以甜高粱杆为固定化载体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4.6.1 以甜高梁杆为固定化载体的发酵产酸
        4.6.2 对吸附菌体的甜高粱杆进行的扫描电镜检测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甜高粱汁发酵生产L-乳酸的生物炼制工艺
    5.1 前言
    5.2 以甜高粱汁为底物结合膜分离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
        5.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5.2.2 培养条件
        5.2.3 批次发酵
        5.2.4 结合膜分离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MIRB)
    5.3 基于甜高粱汁在开放式条件下混菌发酵生产L-乳酸
        5.3.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5.3.2 菌体培养条件
        5.3.3 分段控pH策略
        5.3.4 甜高粱汁总糖浓度的优化
    5.4 分析方法
    5.5 基于甜高粱汁反复批次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5.5.1 混合糖浓度对批次发酵的影响
        5.5.2 以模拟混合糖为原料的MIRB过程
        5.5.3 以甜高粱汁为原料的MIRB过程
    5.6 基于甜高粱汁混菌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5.6.1 基于甜高粱汁开放式发酵生产L-乳酸工艺的优化策略
        5.6.2 分段控pH过程的优化
        5.6.3 发酵底物甜高粱汁总糖浓度的优化
        5.6.4 在优化条件下以甜高粱汁和玉米浆粉为原料发酵生产L-乳酸
    5.7 小结
第六章 以玉米秸秆为底物联产乙醇和L-乳酸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6.2.2 原料的预处理
        6.2.3 培养条件
        6.2.4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酿酒酵母和乳酸菌的预培养
        6.3.2 乙醇浓度对B.coagulans LA1507生长及产酸的影响
        6.3.3 基于玉米秸秆水解液联产乙醇和L-乳酸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镁盐的L-乳酸绿色生产工艺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
        7.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7.2.2 培养条件
        7.2.3 结晶条件的优化
        7.2.4 采用5L发酵罐进行的乳酸镁发酵过程
        7.2.5 镁碱(MgO)作为发酵中和剂回用的可行性研究
        7.2.6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结晶条件的优化
        7.3.2 在5L罐水平的发酵实验
        7.3.3 从乳酸镁发酵液中回用MgO的可行性研究
    7.4 小结
第八章 基于脱脂米糠生产L-乳酸放大实验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和方法
        8.2.1 菌种和材料
        8.2.2 培养基
        8.2.3 工艺思路
        8.2.4 分析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在150 L罐水平上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
        8.3.2 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中试平台建设
        8.3.3 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年产2000 t L-乳酸工艺过程设计
        8.3.4 在500 L罐水平上基于脱脂米糠同步糖化发酵生产L-乳酸
        8.3.5 脱脂米糠同步糖化年产2000 t L-乳酸工艺过程设计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起量添加米糠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 李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2]农田管理对稻田系统汞甲基化及其分布与积累的影响[D]. 孙涛. 西南大学, 2019(05)
  • [3]以粟米糠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基料油的研究[J]. 孙塬,肖志刚,杨庆余,李芮芷,李佳楠,梁丹洋,段玉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5)
  • [4]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D]. 曹云清. 天津农学院, 2018(08)
  • [5]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D]. 肖愈.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粪便高温堆肥中氮素损失及原位保氮的研究[D]. 张晓岸. 重庆工商大学, 2018(07)
  • [7]冬虫夏草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新培养基的研究[D]. 李婷婷. 江苏大学, 2017(01)
  • [8]米糖膳食纤维的微粉—酶法改性及其理化功能性质的变化研究[D]. 郭天时.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9]酵母锗制作与毒理试验及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D]. 白晓凯. 延边大学, 2017(01)
  • [10]以廉价生物质生产L-乳酸新方法研究[D]. 王勇.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添加米糠的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