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态软件中嵌入智能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占锋[1](2020)在《双柱塞泵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对石油多年的不断采集,现在石油的可采集量不断减少,石油采集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针对石油采集的高压状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液体在高压状态下的流动状态的实时监测以及对高压状态下液体的研究,是石油开采工业中的研究重点,这对提高石油产量以及降低石油开采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高压状态和常压状态下液体的物理特性会有所差距,对高压状态下液体特性的研究有助于石油开采工业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研究现状设计了一套双柱塞泵测控仪器,用于提供高压状态下,对液体研究的实验平台。根据对液体研究的不同需求,该测控系统提供了恒压和恒流的工作模式,为液体研究提供可控的物理环境。论文描述了柱塞泵的机械结构,并且描述了双柱塞泵系统通过两个柱塞泵相互协调工作,实现恒压模式和恒流模式的工作原理。针对双柱塞泵测控系统的测控需求,提出了基于微控制器、传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和触摸屏的测控系统设计方案。测控系统以触摸屏为系统的上位机,实现人机交互功能。主控制器以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F103R8T6单片机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执行机构的控制和与显示屏之间进行数据交互。论文详细介绍了双柱塞泵测控系统的上位机设计和下位机设计。双柱塞泵测控系统的下位机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相应软件设计。本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STM32F103R8T6单片机的专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开关量输入/输出等过程通道的设计。专用控制器依据测控系统的设计需求,基于AD转换芯片ADS1119芯片进行AI通道的设计,用于检测测控系统内的压力信息。专用控制器充分利用芯片STM32F103R8T6的内部资源,通过微控制器STM32F103R8T6芯片为伺服电机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进而实现对伺服电机的控制;通过芯片内部I/O模块和隔离电路实现DI通道设计,用于系统内柱塞的限位的检测;通过芯片内部I/O模块和固态继电器实现DO通道设计,实现对电磁阀的开关量控制。下位机的软件使用C语言在MDK集成环境进行开发。论文详细的介绍了下位机软件的整体结构,并给出各功能模块的流程图。上位机以触摸屏为人机交互工具,通过VGUS4.3工具软件进行上位机软件开发,本文中详细介绍了上位机的软件开发流程与功能实现。
蔺素宏[2](2020)在《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功率密度高、动特性好、输出力大等特点,在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疲劳测试、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典型的电液伺服系统中,每个执行器由一个四边滑阀驱动,靠控制边的节流作用实现对输出参数的控制,效率较低且控制边只能联动调整,对重载复杂工况下的应用带来挑战。分腔独立控制技术消除了控制边之间的机械连接,具有更好的控制特性和更灵活的控制方式。本课题在“太原重型机械装备协同创新中心(1331工程)”的资助下,针对分腔独立控制技术应用到重载电液伺服系统时,控制精度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分别从系统的阻尼特性和系统的闭环控制算法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了便于分析验证系统的特性,搭建了试验平台,设计了试验台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并且对试验平台进行数学建模,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一方面,针对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受负载力干扰容易产生振荡、超调的问题,研究了系统的阻尼特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加速度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利用出口容腔可以独立控制的特性,通过控制液压缸的背压对系统产生阻尼效果,从而抑制系统的振荡。理论推导分析、仿真和试验表明,基于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阻尼比,达到降低负载力干扰的目的。另一方面,考虑到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中,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干扰问题,把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与动态面控制算法结合,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扰动在线估计,从而降低负载力对系统的干扰,控制精度得到提高。然后,由于所研究的动态面控制算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被控对象的精确模型,然而不同的工程应用场合,被控对象的模型结构及阶次不同,导致控制算法不尽相同。因此,以工程应用为目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不依赖数学模型的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算法。把由参数摄动、非线性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以及负载对系统的干扰归为系统的总扰动,仅需构建一个扩张观测器即可对系统总扰动在线观测,从而简化了控制算法。用分段线性饱和函数代替经典自抗扰控制算法中的饱和函数,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便于工程应用。此外,由于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需要同时对两个阀进行控制,现有的控制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文设计了适用于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器软件、硬件以及上位机软件。控制器内集成了LUA脚本解释器,可以通过脚本程序扩展控制器的功能,增加了灵活性,体现了智能化。制作了控制器样机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控制器控制精度较高,运行稳定,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最后,研究了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在液压滚切剪机上的应用。为了保证系统控制精度的同时提高液压系统的能效,提出了基于可变供油压力的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采用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算法设计了控制器,并研究了系统的节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液伺服系统控制精度较高,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张沪松[3](2019)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装配的EMS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不断扩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装配的EMS悬挂输送系统因其高效、柔性、信息化程度高和可扩展性强的特点,正在得到快速推广。但是,目前EMS小车的控制系统依然处于被SEW、LJU等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国内的EMS小车不得不采购价格昂贵、扩展性受限的进口控制系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靠的、扩展性强的EMS小车智能控制器迫在眉睫。本文根据EMS悬挂输送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研发了基于STM32F407的EMS嵌入式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具备IO输入输出、RS232、RS485、CAN总线、模拟量采集/输出和以太网通信接口,在PCB设计时融入了防静电、防反接和抗干扰的技术,具有硬件性能强和可靠性高的特点。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基于运动控制器和安全处理器的EMS安全冗余控制方法。单个控制器运行带有多任务看门狗功能的μC/OS实时系统,而运动控制器和安全处理器之间具有心跳检测和数据备份的安全冗余功能,安全处理器可以在运动控制器离线后0.4秒响应并保存运动控制器离线前的数据。这样不仅使得单个处理器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而且双控制器的冗余系统又可以缩短故障定位的时间,减小检修的难度,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设计开发的EMS智能控制器经试验测试,硬件连续八小时无故障运行后发热可控且功能正常,常用波特率下通信功能可靠,心跳检测和数据备份的安全冗余可以实现,有效满足了EMS小车的控制需求。
郑勇升[4](2014)在《嵌入式智能控制器通信协议的开发》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相互渗透,世界逐步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嵌入式智能控制器在各种智能系统中担任着核心控制的角色,是构建各种智能系统基础与核心。虽然嵌入式智能控制器在国内的具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国内嵌入式智能控制器市场基本被国外知名厂商所占领。而各厂商生产制造的控制器所使用的现场总线协议又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对国内自主品牌嵌入式智能控制器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也对智能化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以ARM9处理器为核心的小型嵌入式智能控制器,搭载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内嵌多种现场总线协议,使控制器适用于多种现场总线控制网络。这样便可以突破现场总线协议不一的制约,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智能控制器。目前本课题的重心在现场总线协议的开发。本课题先对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各种现场总线协议进行分析,论证它们集中于单一控制器的可行性与意义,并给出相应方案,然后针对Modbus、ROFIBUS-DP和BACnet三种总线的从站协议做出实际设计。硬件上以三星的ARM920T S3C2410芯片为核心处理器,辅以时钟、电源、内存、Flash等构建可以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最小系统板,并提供按键、LCD显示屏、RS232、以太网接口等外围设备支持多种现场总线。软件上实现Linux操作系统在S3C2410系统板上的定制和移植,添加嵌入控制器硬件接口的驱动,并移植U-boot引导Linux系统,制作和移植文件系统,构建起一个可以运行多种现场总线协议栈的完整的系统平台。接着根据协议标准分析Modbus、PROFIBUS-DP和BACnet这三种现场总线协议,对开发协议栈必须理解的编码和协议运行状态机进行重点阐述,最后对协议栈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重点论述并给出协议栈的测试结果。文章最后使用研发的控制器在实际的建筑自动化系统和建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验证了开发的通信协议是有效的且与厂商的协议是一致的。本文对使用软件方式实现现场总线协议栈的控制器的开发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易孝峰[5](2013)在《基于GPRS的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用电器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就近控制到远程控制,从简单控制到智能控制,无一不是新要求的体现。为此,研制适合于家庭环境的、简单实用的家用智能控制器显得很有必要。它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做到电器的智能管理,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家用智能控制器的发展概况,比较了多种家用智能控制器的功能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组成、uC/OS-II实时操作系统以及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SMS短信通信技术。本文提出了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以GPRS和手机SIM卡为无线传输网络,经济实用的家电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以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与发展为目标。系统采用增强型51单片机C8051F015作为MCU,以GPRS网络架构为基础,以SMS短消息的通讯方式实现控制端与普通手机进行互联。为增强系统的功能,实现多任务处理,软件开发基于uC/OS-II操作系统平台。本系统以远程实现家用电器的“开、关”为主要功能,辅以“管理员设置”、远程“对时”、远程“换号”、远程“查线”等人性化功能,结合控制终端的人机界面,实现一个可满足普通家庭使用的实用型家电智能控制器。设计了该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研制了控制器样机,实现了远程控制家用电器通断、对时等多项系统功能。本系统特点明显。系统采用8位增强型C8051F015机作为主控MCU,具有成本低、体积小、片上资源丰富等优点。基于GPRS网络的SMS短消息通讯方式具有不受地点限制、传送可靠、普及率高等优点。uC/OS-II在单片机中的移植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实现了多任务处理,且便于功能的扩充。系统可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份,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胡枢[6](2013)在《基于ARM9的小型智能控制器的软件开发》文中提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嵌入式系统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采用图形显示设备,更多的需求出现,更高的要求提出都影响着人机交换界面的发展。轻便、占用资源少、利用率高、可靠性强、高配置性等要求都出现在了嵌入式实时系统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人机交换界面的设计往往是重中之重。一个完美的人机界面对于嵌入式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的成功由市场决定,能否打入市场的关键就在于界面的方便优化程度。由此可见,一个设备产品开发过程中最耗时的工作当属于图形用户界面。首先,论文分析了嵌入式Linux的优点以及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发展现状及前景。针对一种小型的工业现场的智能控制器,并配备一套图形控制界面可以进行组态控制。其次,介绍了选择Qt的原因,完成了bootloader和linux内核的裁剪配置和移植,建立了个性化的GUI开发环境。本论文设计完成了用户组态控制界面的设计与开发,包括Linux下Qt/embedded的环境的建立以及成功移植到目标板上,并用Qt/embedded完成控制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和数据显示以及数据存储三个功能单元的实现,完成了基于Qt/embedded的组态控制界面应用程序的移植。最后,通过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完成了所需功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陈双叶,罗晨,郑东跃[7](2013)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电伴热智能控制器》文中指出以智能处理器为核心,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开发的电伴热智能控制器可以监测管道温度、回路电流和断路器状态,并根据工艺要求控制每条电伴热加热回路。同时,各控制器之间可以通过485总线或局域网连接成工业控制网络,使得每个智能控制器可控制多达320条加热回路,克服了以往电伴热控制器在扩展性及回路控制灵活性方面的不足。此外,该控制器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可以自诊断出运行故障及报警产生的原因。经试验测试表明:该电伴热智能控制器运行稳定,具有较好的系统扩展性和兼容性,并在回路控制的有效性上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郭勇[8](2012)在《逻辑组态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特别是中小型生产过程控制场合,高性能控制器与现场数据采集模块组合,实现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已经是广泛应用而且被业界认可并不断研究、完善的模式。这种模块化的控制方案具有成本低廉、安装调试快捷、扩展维护方便和鲁棒性强等优点。利用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作为整个控制器的核心,既能够按需求采集现场数据,又能够实现各种控制算法,完成控制要求。论文以过程控制为背景,研制了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可逻辑组态的控制器模块。控制器模块可以解释执行上位机对控制器中的功能算法模块的组态程序,实现单闭环回路、双闭环回路、前馈控制和串级控制等功能。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发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可组态的工业控制器。完成控制器硬、软件设计和控制器样机;2.基于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平台,分析、研究任务间的同步、组态序列的解析方法以及通信任务的状态转换等程序设计中影响系统实时性、鲁棒性的因素;3.深入分析嵌入式TCP/IP协议栈,完成uC/OS-Ⅱ平台下LwIP的移植。整个系统分为上位机组态系统与控制器两个部分。支持以控制系统图形化编程为基础的过程控制。控制器以嵌入式芯片STM32F103ZET6为核心,提供数据采集、控制输出、通讯、显示和组态程序解析等功能。控制器模块作为现场级节点可实现工业以太网接入,实现ARP、UDP、ICMP、TCP协议,具备基本的网络通信功能。运行实验表明,控制器模块能够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较高的采样精度,组态便捷,TCP/IP协议栈为控制器的远程访问和更复杂的控制方法提供了系统支持。
周雪刚[9](2012)在《基于Profibus总线的ATSE网络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E)作为低压电器产品中的一员,在配用电和线路保护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控制器作为ATSE的核心构件决定着ATSE系统性能的优劣。结合Profibus总线协议实时性强、速度快、灵活开放的特点,本文设计与开发了基于Profibus总线的ATSE网络型智能控制器,使ATSE在具备传统转换开关切换、保护功能的同时,可通过控制器的协议转换模块接入Profibus网络与现场中的其他设备组网通信,实现开放性互连和现场分布式控制。(1)通过分析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和Profibus总线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了传统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Profibus总线的双电源网络型智能控制器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其中的关键保护技术。(2)根据功能要求和具体指标,提出了ATSE智能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了以MSP430F5418单片机为核心的硬件系统,给出了整个智能控制器电路原理图,包括微处理器控制电路、电源供电模块、信号采样与调理模块、开关量输入输出控制电路、串口通讯接口模块、外部扩展存储电路等。着重给出了协议转换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详尽阐述了其主要硬件电路的实现方法。(3)在嵌入式平台μC/OS-II操作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硬件电路,开发了ATSE智能控制器的软件系统。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μC/OS-II在MSP430F5418上的移植、各个用户任务的设计,按照功能划分,各个任务首先独立编写调试,然后分配优先级及实现任务间的相互通信,最后联调实现所有的功能。同时在CodeWarrior开发环境下完成了Profibus从站的开发,在MC9S08DZ32硬件平台上实现了Profibus协议转换。(4)分别对ATSE智能控制器及Profibus-DP协议转换功能进行测试并得出结果和结论,为验证控制器的远程监控功能,用STEP7软件和VC++对上位机人机交互监控界面进行了设计,结合ATSE智能控制器和上位机监控界面进行了系统整体性能测试,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及结论。最终的测试和运行结果表明:该双电源网络型智能控制器不仅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而且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其中Profibus-DP协议转换模块通过了中国现场总线Profibus技术资格中心(CPCC)的产品认证测试。
王波[10](2011)在《基于AVR单片机的石灰乳配制及添加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石灰是选矿浮选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调整剂,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添加。有些选厂实现了石灰添加的自动控制,但主要采用恒定石灰乳液面的方式进行,通过阀门开启的时间来控制石灰乳的添加量,这种控制系统需要设备较多,且系统管道容易造成石灰乳粘结阻塞,液面的波动以及石灰乳浓度变化影响石灰乳添加和计量的准确。控制系统一般采用PLC、电磁流量计、核子密度计等仪表和设备,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出故障,使用维护量大。为此,本文研究一种基于AVR单片机的石灰乳配制与添加的智能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出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石灰乳配制与添加问题的技术方法,并设计一种集测控于一体、智能化、控制稳定、成本低廉的控制器。对实现和推广选矿过程的石灰配制与添加的自动化,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选矿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选矿过程石灰乳配制与添加自动控制的现状及发展,分析了目前国内选矿过程石灰作业的主要问题及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总体解决方案。研究了国内目前石灰乳配制与添加作业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与结构、工艺特点、对控制的要求、存在问题等,提出了一种以重量测量为基本手段,通过数据处理和计算,获得石灰乳浓度、用量等数据,进而进行相关参数控制的技术方法。从控制主机硬件设计开发、控制系统硬件配制、控制器软件开发、系统管理软件开发、通信方式及软件、控制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控制器硬件设计方面,以先进的AVR系列单片机中的ATMEGA 128单片机为核心部件,以4行20列的LCD2004液晶显示器为显示部件,采用高性能的薄膜键盘,配以4路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和16位AD转换器,2路电流信号输出电路,10路DI输入和12路DO输出等,还设有日历电路、无限次可擦除式数据存储器、RS-485通信电路等,构成一个I/0点丰富,存储空间充足,功能丰富的硬件系统,为后续系统开发提供优越的硬件基础。在控制器软件设计开发方面,采用ICC AVR 7.0软件工具进行控制器软件的设计开发,开发软件包括:系统管理软件、芯片驱动软件、通信软件、数据计算软件、控制软件等等。控制器软件与硬件共同构成智能型控制器,为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核心设备。控制器可以与计算机组成控制系统网络,测控点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地进行扩展。在系统监控管理方面,采用国产最为着名的工控组态软件---组态王作为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动态流程画面、操作面板画面、趋势图、数据采集和记录等功能开发。为了能使组态王与智能控制器进行通讯,采用组态王通讯协议,可以实现1台计算机与多达32台智能控制器的通信,从而实现计算机对多台控制器的管理。在控制系统硬件集成方面,以开发的智能控制器为下位控制主机,以计算机作为上位管理主机,以力传感器及其装置作为质量检测设备,通过给料机控制石灰粉量,通过自动阀门控制水量和石灰量,通过超声波液位计检测石灰乳配制桶和石灰乳储存桶的物位,同时设计了具有自动冲洗功能的石灰乳输出管道系统,为开发具有高度自动化、少故障的石灰乳配制与添加控制系统提供合理的硬件配制。最后,本文进行了应用开发研究,设计了一个典型应用系统,介绍了基于组态王软件的监控系统开发内容及方法。并对本文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组态软件中嵌入智能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态软件中嵌入智能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双柱塞泵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双柱塞泵结构原理 |
2.1 柱塞泵结构原理 |
2.2 双柱塞泵结构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柱塞泵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双柱塞泵测控系统测控要求 |
3.2 双柱塞泵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
3.3 主要设备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柱塞泵硬件电路设计 |
4.1 微控制器STM32F103R8T6 简介 |
4.2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4.3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4 DI电路设计 |
4.5 DO电路设计 |
4.6 AI电路设计 |
4.7 伺服电机电路设计 |
4.8 上位机接口电路设计 |
4.9 液晶显示屏接口电路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柱塞泵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5.2 软件总体架构 |
5.3 显示屏软件设计 |
5.4 上位机通讯软件设计 |
5.5 AD采集程序设计 |
5.6 流量控制程序设计 |
5.7 压力控制程序设计 |
5.8 命令解析服务子程序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与结论 |
6.1 系统硬件调试 |
6.2 系统软件调试 |
6.3 实验与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分腔独立控制系统综述 |
1.2.2 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电液伺服控制器研究现状 |
1.2.4 现场总线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
2.1 引言 |
2.2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原理 |
2.3 试验台的搭建及计算机测控系统 |
2.3.1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
2.3.2 试验台计算机测控系统 |
2.4 试验平台建模及分析 |
2.4.1 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
2.4.2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主动阻尼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的提出 |
3.3 基于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 |
3.4 仿真分析 |
3.5 试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动态面控制 |
4.1 引言 |
4.2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
4.2.1 位置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
4.2.2 压力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
4.3 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 |
4.3.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 |
4.3.2 非线性干扰观测器 |
4.3.3 位置控制器设计 |
4.3.4 压力控制器设计 |
4.4 试验及结果分析 |
4.4.1 位置控制子系统试验 |
4.4.2 压力控制子系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 |
5.1 引言 |
5.2 自抗扰控制理论 |
5.2.1 跟踪微分器 |
5.2.2 扩张状态观测器 |
5.2.3 自抗扰控制器 |
5.3 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 |
5.3.1 分段线性饱和函数 |
5.3.2 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分析 |
5.5 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专用智能控制器设计 |
6.1 引言 |
6.2 需求分析 |
6.3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6.3.1 主控芯片选型 |
6.3.2 硬件电路设计 |
6.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6.4.1 基于MFC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6.4.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6.4.3 基于Simulink Coder的嵌入式代码生成 |
6.4.4 可编程功能的实现 |
6.5 控制器样机制作 |
6.6 样机测试分析 |
6.6.1 试验系统搭建 |
6.6.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在液压滚切剪机上的应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液压滚切剪工作原理 |
7.3 滚切剪电液伺服系统建模 |
7.3.1 位置伺服系统建模 |
7.3.2 压力伺服系统建模 |
7.4 控制器设计 |
7.4.1 供油压力调节器 |
7.4.2 位置控制器设计 |
7.4.3 背压控制器设计 |
7.5 试验测试及特性分析 |
7.5.1 位移/压力跟踪特性 |
7.5.2 能效特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装配的EMS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EMS控制系统概述 |
1.1.3 新能源汽车装配用EMS智能控制器研发的意义 |
1.2 EMS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装配用EMS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 |
2.1 EMS智能控制器总体设计 |
2.2 主控芯片选型 |
2.3 主控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2.3.1 STM32 时钟配置和片外晶振电路设计 |
2.3.2 STM32 电源设计 |
2.3.3 RS485/RS232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2.3.4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2.3.5 模拟量采集AD转换电路设计 |
2.3.6 模拟量输出DA转换电路设计 |
2.3.7 通用IO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2.3.8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
2.3.9 其他电路设计 |
2.4 PCB电路板Layout设计 |
2.4.1 PCB层数和尺寸设计 |
2.4.2 PCB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MS智能控制器控制软件设计 |
3.1 开发环境简介 |
3.2 EMS小车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程序框架设计 |
3.2.2 控制系统通信外设驱动设计 |
3.2.3 任务优先级分配原则 |
3.3 基于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多任务看门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EMS多级安全冗余控制方法设计 |
4.1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EMS多级安全冗余控制方法框架介绍 |
4.2 EMS小车控制系统安全冗余原理与数据备份 |
4.3 基于健康度评估的EMS小车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决策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MS智能控制器功能试验测试分析 |
5.1 运动控制器运行多任务实时系统温升试验分析 |
5.2 基于RS485 总线的Modbus协议数据通信测试分析 |
5.3 基于运动控制器和安全处理器的安全冗余系统功能测试分析 |
5.4 EMS智能控制器的现场测试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嵌入式智能控制器通信协议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选择与设计 |
2.1 现场总线技术 |
2.1.1 现场总线概念 |
2.1.2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现状 |
2.1.3 现场总线协议的选择和实现方案 |
2.2 嵌入智能式控制器系统方案 |
2.2.1 嵌入式智能控制器的概念 |
2.2.2 嵌入式智能控制器组成 |
2.2.3 嵌入式智能控制器方案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议硬件和软件平台的实现 |
3.1 嵌入式智能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2 S3C2410 处理器芯片简介 |
3.1.3 存储模块介绍 |
3.1.4 其他系统模块介绍 |
3.2 嵌入式智能控制器软件平台实现 |
3.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3.2.2 U-boot 的移植 |
3.2.3 Linux 内核的移植 |
3.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
3.2.5 启动程序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odbus 通信协议的开发 |
4.1 Modbus 协议体系结构 |
4.2 Modbus 通信协议应用层 |
4.2.1 应用层通信模型 |
4.2.2 协议报文帧格式 |
4.2.3 Modbus 应用层总体流程开发 |
4.2.4 Modbus 应用层功能开发 |
4.3 Modbus 串行链路协议开发 |
4.3.1 Modbus 串行链路协议报文格式 |
4.3.2 RTU 模式的状态机 |
4.3.3 RTU 模式的程序设计 |
4.3.4 ASCII 模式接收状态机 |
4.3.5 ASCII 模式程序设计 |
4.4 Modbus TCP 通信协议开发 |
4.4.1 Modbus TCP 报文格式 |
4.4.2 Modbus TCP 程序设计 |
4.5 Modbus 通信协议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ROFIBUS-DP 通信协议的开发 |
5.1 PROFIBUS-DP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 |
5.2 PROFIBUS-DP 系统综述 |
5.3 PROFIBUS-DP 数据链路层 |
5.4 PROFIBUS-DP 协议用户层 |
5.4.1 服务请求与响应报文 |
5.4.2 PRFIBUS-DP 用户层状态机 |
5.5 PRFIBUS-DP 程序设计 |
5.5.1 数据链路层程序设计 |
5.5.2 用户层程序设计 |
5.6 PRFIBUS-DP 通信协议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ACnet 通信协议的开发 |
6.1 BACnet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 |
6.2 BACnet 通信协议数据流 |
6.3 BACnet 通信协议应用层 |
6.3.1 BACnet 对象 |
6.3.2 BACnet 服务 |
6.3.3 BACnet 状态机 |
6.3.4 BACnet 应用层报文 |
6.4 BACnet 网络层 |
6.5 BACnet 数据链路层 |
6.5.1 BACnet Ethernet |
6.5.2 BACnet MS/TP |
6.6 BACnet/IP 协议 |
6.7 BACnet 协议栈的移植 |
6.7.1 协议栈的解读 |
6.7.2 协议栈的二次开发 |
6.7.3 协议栈的编译 |
6.8 BACnet 协议栈的测试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能控制器的实际应用与测试 |
7.1 在建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
7.2 在建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7.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GPRS的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发展概况 |
1.3 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1.4 几种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方案设计比较 |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嵌入式系统和 GPRS 通讯 |
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义及应用 |
2.1.2 几种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 uC/OS-II 系统 |
2.2.1 uC/OS-II 主要的特点 |
2.2.2 uC/OS-II 在单片机使用中的特点 |
2.3 GPRS 系统及 SMS 通讯技术简介 |
2.3.1 GPRS 系统的基本原理 |
2.3.2 SMS 短信无线数据传输 |
2.3.3 SMS 短消息的编码方式 |
2.3.4 系统 GPRS 模块发送接收 SMS 模式 |
2.3.5 AT 指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硬件部分 |
3.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3.2 主芯片介绍 |
3.3 系统接口电路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3.3 键盘电路设计 |
3.3.4 LCD 显示电路设计 |
3.3.5 家用电器电气接口与检测电路设计 |
3.3.6 GPRS 通讯模块设计 |
3.3.7 其他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软件部分 |
4.1 开发环境 |
4.2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1 主程序 |
4.2.2 LCD 显示任务 |
4.2.3 GPRS 通讯任务 |
4.2.4 键盘任务 |
4.3 人机界面实现 |
4.3.1 屏显程序 |
4.3.2 按键实现界面切换程序 |
4.4 功能操作程序 |
4.4.1 管理员设置 |
4.4.2 远程操作“开、关”实现应用程序 |
4.4.3 远程操作“对时”实现应用程序 |
4.4.4 远程操作“换号”应用程序 |
4.4.5 远程操作“查线”程序 |
4.4.6 家电智能控制器中 SMS 短信解码与编码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家电智能控制器的测试 |
5.1 PCB 的绘制与电路板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中不足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部分程序 |
(6)基于ARM9的小型智能控制器的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型智能控制器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器应用领域 |
1.2.2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1.2.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2.4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器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 ARM9 核心处理器 |
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2.1.2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 |
2.1.3 嵌入式 Linux 的优势 |
2.2 ARM9 核心处理器 |
2.2.1 嵌入式微处理器概述 |
2.2.2 ARM 处理器简介 |
2.2.3 控制核心微处理器 S3C2440 |
第三章 智能控制器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
3.1 建立个性化交叉开发环境 |
3.1.1 宿主机超级终端的配置和 Linux 下 minicom 的配置 |
3.1.2 安装交叉编译器 |
3.2 Bootloader 的移植 |
3.3 Linux 内核裁剪 |
第四章 小型智能控制器的软件开发 |
4.1 Linux 下个性化 Qt/Embedded 环境的建立 |
4.1.1 QT/Embedded 简介 |
4.1.2 QT/Embedded 运行环境的构建 |
4.2 控制器软件功能的实现 |
4.2.1 控制器整体功能设计方案 |
4.2.2 用户登录界面的实现 |
4.2.3 控制程序主界面实现 |
4.2.4 数据处理单元功能实现 |
4.2.5 数据显示单元功能实现 |
4.2.6 数据存储单元功能实现 |
第五章 基于 ARM9 平台应用程序的移植 |
5.1 控制器功能模块程序的移植与执行 |
5.1.1 控制器功能模块程序的移植 |
5.1.2 控制器功能模块程序的执行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要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7)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电伴热智能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伴热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 |
2 通讯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2.1 ModBus通讯协议的定制 |
2.2 通讯管理区的设计与实现 |
3 电伴热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 |
4 电伴热智能控制器在系统中的应用 |
5 结束语 |
(8)逻辑组态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工业以太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2 控制器逻辑组态 |
2.1 组态与逻辑组态 |
2.2 控制器逻辑组态的实现 |
2.2.1 系统整体架构 |
2.2.2 功能算法模块编码帧格式 |
2.2.3 目标代码的编码格式 |
2.2.4 PID 参数编码帧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3 控制器模块硬件设计 |
3.1 中央处理单元 |
3.1.1 处理器选型 |
3.1.2 STM32 处理器 |
3.2 电源模块 |
3.3 通讯模块 |
3.3.1 RS232 通讯接口 |
3.3.2 RS485 通讯接口 |
3.3.3 CAN 通讯接口 |
3.4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4.1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
3.4.2 模拟量输入/输出电路 |
3.5 以太网接口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 |
4.2 uC/OS-Ⅱ 操作系统 |
4.2.1 实时操作系统 uC/OS-Ⅱ |
4.2.2 uC/OS-Ⅱ 操作系统移植 |
4.3 LwIP 协议栈的实现 |
4.3.1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 LwIP |
4.3.2 LwIP 进程模型 |
4.3.3 uC/OS-Ⅱ 平台下 LwIP 的移植 |
4.4 系统软件架构 |
4.5 软件任务的划分 |
4.6 控制器应用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控制器模块功能测试 |
5.1 组态功能测试实验 |
5.1.1 实验、测试平台 |
5.1.2 过程控制实验流程 |
5.2 以太网测试 |
5.2.1 ping 测试 |
5.2.2 TCP 协议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控制器模块实物图 |
附录B 组态序列解析任务部分程序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Profibus总线的ATSE网络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研究现状 |
1.2.2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发展趋势 |
1.3 Profibus 总线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ATSE 网络型智能控制器技术基础 |
2.1 ATSE 工作原理及保护算法分析 |
2.1.1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工作原理 |
2.1.2 ATSE 微机保护算法分析 |
2.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
2.3 Profibus 现场总线 |
2.3.1 Profibus 协议结构 |
2.3.2 Profibus 总线访问控制 |
2.3.3 Profibus-DP 数据通信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TSE 网络型智能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ATSE 智能控制器设计要求 |
3.1.1 ATSE 智能控制器整体功能要求 |
3.1.2 Profibus 协议转换模块技术指标 |
3.2 ATSE 网络型控制器硬件设计方案 |
3.3 MSP430 主控及外围电路 |
3.3.1 MSP430 主控电路 |
3.3.2 电源供电模块 |
3.3.3 电压检测电路 |
3.3.4 频率采集电路 |
3.3.5 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控制电路 |
3.3.6 通讯接口单元 |
3.3.7 外部扩展存储器电路 |
3.4 Profibus-DP 协议转换电路设计 |
3.4.1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方案 |
3.4.2 DZ32 与 SPC3 接口电路设计 |
3.4.3 Profibus 通信端口电路设计 |
3.4.4 协议转换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TSE 网络型智能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智能控制器 MSP430 软件总体设计 |
4.2 μC/OS-II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分析 |
4.3 μC/OS-II 在 MSP430 上的移植 |
4.4 MSP430 应用程序设计 |
4.4.1 系统任务的划分及通信 |
4.4.2 A/D 采样及数据处理 |
4.4.3 功能保护任务 |
4.4.4 通信任务程序设计 |
4.5 Profibus-DP 协议转换软件设计 |
4.5.1 Profibus-DP 从站的状态机制 |
4.5.2 Profibus 从站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4.5.3 主程序设计 |
4.5.4 SPC3 初始化及启动程序设计 |
4.5.5 中断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系统测试平台构建 |
5.1.1 硬件测试平台搭建 |
5.1.2 软件测试平台构建 |
5.2 ATSE 智能控制器性能测试 |
5.2.1 EMC 试验结果 |
5.2.2 性能试验结果 |
5.3 Profibus-DP 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认证测试 |
5.4 ATSE 智能控制器通信功能测试 |
5.4.1 Profibus-DP 主站系统配置 |
5.4.2 ATSE 智能控制器联网通信测试 |
5.4.3 智能控制器通信测试结果及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2. 本课题下一阶段的研发工作 |
3.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ATSE 网络型控制器部分原理图 |
附录 D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线路板 |
附录 E ATSE 部分产品测试报告 |
(10)基于AVR单片机的石灰乳配制及添加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石灰乳自动控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第2章 石灰乳自动配制与添加系统总体方案 |
2.1 石灰乳自动配制与添加系统的工艺流程 |
2.2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1 给料与给水控制 |
2.2.2 石灰乳自动配制 |
2.2.3 石灰乳储存和添加 |
2.3 石灰作业系统的结构组成 |
2.3.1 石灰料仓 |
2.3.2 石灰给料装置 |
2.3.3 石灰配制桶和储存桶 |
2.3.4 石灰乳管道系统 |
2.3.5 自动阀门 |
2.3.6 传感器与仪表 |
2.3.7 石灰乳智能控制器 |
2.4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5 智能控制器功能分析 |
2.5.1 智能控制器硬件的需求分析 |
2.5.2 控制器软件需求分析 |
2.5.3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
第3章 智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控制器硬件整体构成 |
3.2 控制主机的设计 |
3.2.1 AVR单片机特点 |
3.2.2 ATmega128芯片介绍 |
3.2.3 主控制模块组成 |
3.2.4 JTAG接口 |
3.3 电源电路 |
3.4 模拟量信号采集 |
3.4.1 微功耗仪表放大器INA126 |
3.4.2 A/D转换器AD7705 |
3.5 DS1302时钟芯片 |
3.6 LCD显示驱动电路 |
3.7 模拟量输出 |
3.7.1 TLV5616模数转换器 |
3.7.2 电流环电路 |
3.8 数字量输出 |
3.9 键盘和数字量输入 |
3.10 通讯电路 |
第4章 应用系统硬件配置 |
4.1 压力传感器 |
4.2 超声波液位计 |
4.3 开关量输出驱动的设备 |
第5章 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
5.1 软件功能构成 |
5.2 初始化程序 |
5.2.1 端口初始化 |
5.2.2 定时器初始化 |
5.2.4 看门狗Watchdog |
5.2.5 读写设定参数程序 |
5.3 实时时钟芯片服务程序 |
5.4 键盘管理 |
5.4.1 74HC165按键服务程序 |
5.5 液晶屏显示程序 |
5.5.1 液晶屏初始化 |
5.5.2 显示菜单 |
5.5.3 显示程序 |
第6章 控制器I/O软件及通信软件的研究 |
6.1 A/D数据采集程序 |
6.1.1 AD7705读写时序 |
6.1.2 片内寄存器 |
6.1.3 AD7705启动 |
6.2 数字量输出程序 |
6.3 模拟量输出服务程序 |
6.4 单片机与上位机串行通讯程序 |
6.4.1 ATmega128串行通讯接口 |
6.4.2 通讯数据格式 |
6.4.3 通讯方式 |
6.4.4 协议处理程序 |
第7章 控制器检测及控制软件设计 |
7.1 数据处理程序 |
7.1.1 数字滤波 |
7.1.2 累计计算程序 |
7.1.3 配制桶最大容量计算和储存桶剩余空间计算 |
7.2 系统控制主程序 |
7.2.1 配制定量添加程序 |
7.2.2 报警程序 |
7.2.3 石灰乳添加控制程序 |
7.2.4 储存控制程序 |
7.2.5 石灰乳配制与添加控制程序 |
第8章 上位软件开发 |
8.1 "组态王6.52"软件简介 |
8.2 控制器与组态软件的通信 |
8.2.1 变量的定义 |
8.3 组态王监控画面开发 |
8.3.1 系统流程画面 |
8.3.2 历史趋势显示画面 |
8.3.3 实时数据画面 |
8.3.4 报警画面 |
8.4 用组态王实现控制系统在线调试 |
8.5 通过组态王实现一台计算机管理多台控制器 |
8.6 典型应用系统的设计 |
第9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C |
附录D |
四、组态软件中嵌入智能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柱塞泵测控系统设计[D]. 王占锋. 长江大学, 2020(02)
- [2]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蔺素宏.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3]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装配的EMS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D]. 张沪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4]嵌入式智能控制器通信协议的开发[D]. 郑勇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基于GPRS的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的研究[D]. 易孝峰. 湖南大学, 2013(05)
- [6]基于ARM9的小型智能控制器的软件开发[D]. 胡枢.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7]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电伴热智能控制器[J]. 陈双叶,罗晨,郑东跃.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3(02)
- [8]逻辑组态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D]. 郭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9]基于Profibus总线的ATSE网络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周雪刚. 湖南大学, 2012(02)
- [10]基于AVR单片机的石灰乳配制及添加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