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

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

一、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巩鑫,蒋海娟[1](2018)在《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本文从林业总产值、区位商等方面,分析了广西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现状,认为广西林业整体上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林业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西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大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积极创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促进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崔徐甲[2](2018)在《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同时,不断提高太阳光能利用效率的过程,而人地矛盾为实现这一过程中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契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严峻的挑战,且已做出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抉择。实现生态文明依赖于清洁的资源、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环境,而荒漠地区由于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球上荒漠,钱学森基于对未来社会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考,于1984年提出沙产业这一宏伟构想,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发展农业型产业来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丰富的太阳光能。沙产业构想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然而沙漠戈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次对于我国北方沙漠考察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沙产业发展状况距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沙产业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以及沙产业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荒漠广泛分布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展开沙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应对当前人类面对的地球环境危机,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生态文明。基于以上有关沙产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本文在系统总结34年以来沙产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多次深入我国北方沙漠的野外考察,从沙产业的理论研究进展、沙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沙产业的理论基础、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沙产业系统、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等7个方面对沙产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沙产业是人类利用荒漠地区(也包括半荒漠地区)的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发展历程包括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以及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四个阶段,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大发展实际上代表着生态文明时期的沙产业。(2)沙产业以荒漠地区的太阳光能利用为核心内容,理论基础涉及太阳辐射基本理论和太阳辐射能生物与非生物转化两方面内容,其中,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合作用,非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电转化、光热转化和光化学转化。(3)荒漠地区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最高值出现在阿塔卡玛荒漠,介于2482-2792.8 KWh/m2a,我国除青藏高原荒漠区外,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阿拉善荒漠区,介于1700-1900 KWh/m2a,由此奠定了沙产业发展的辐射基础。(4)沙产业系统包括核心产业系统和辅助产业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前者可分为农业产业系统、微生物产业系统、太阳能产业系统和旅游业产业系统四个次级子系统,后者可分为矿产资源产业系统和服务业产业系统两个次级子系统,在系统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产业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包括科学支撑和工程技术支撑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药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后者主要包括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它相关工程技术。(6)目前,我国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系统的发展也只是集中在绿洲、荒漠草原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未来我国沙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到沙漠和戈壁地区,在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制品和光伏发电为主要方向,同时,①开展荒漠地区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建立荒漠地区资源环境数据库,②进行沙产业区划,确定各区具体发展方向,③不断加大沙产业的科技投入,重点展开提升光合生物光合效率和光伏材料光电效率方面的研究。

罗园园[3](2014)在《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贺州市林业产业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以及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贺州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现有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下,林业产业生产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废弃物污染也日益增长。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发展时期。本文通过分析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对目前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论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国内外政策以及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贺州林业产业循环政策自身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贺州市发展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完善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1.完善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建立包括经济激励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财政政策以及科技政策在内德尔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2.加强林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主要是是林产工业生态化政策的法制建设和建设配套的森林旅游政策法规系统。3.建立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评估体系。这些政策和保障方法的提出,期望能对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制定以及推动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陈晓杰[4](2013)在《黑河市林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重要天然生态屏障和大小兴安岭生态链的重要节点。黑河林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变化,且经历“多代”木材过量采伐、农业和矿山开发对林地的征占,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退化,原始森林已经消耗殆尽,自2009年全面停止了国有林木商业性采伐。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对于黑河的林业发展,这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从林业发展技术角度而言,也是高纬度地区森林修复的有益尝试。本文对黑河市的林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调查研究了黑河市林业资源和生产经营状况。林业资源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经济效益较低,生态功能呈现退行性变化。第二部分查找了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根源。林业资源分布不均,质量较差,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林业产业化程度低,产权不明晰,经营不规范,经济效益差;林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缺乏。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黑河市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要争取获得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的资金支持;继续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三北”防护林,改造林分结构;修复砂金过采区和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实行全面的保护措施;发展林区的各项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林业发展成果;加大对林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对策实施推动黑河市林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林业职工生活水平,维护林业生产、生活和谐稳定。

韩永光[5](2012)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沙漠绿洲,其垦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在绿洲面积仍在大幅度增长。关于乌兰布和沙漠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绿洲建设、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少,这些研究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的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是近几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把绿洲沙产业的思想、科学理论和实践系统地进行梳理和总结。作者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工作20多年,对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源环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结合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的科学理论,本着联系实际对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阐述,运用发展绿洲沙产业的理论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总结切实可行的开发技术,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论文分7章:前言;乌兰布和沙漠(基本情况介绍);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结论与讨论。沙漠绿洲沙产业的概念是:利用沙漠绿洲自然及生物资源,采用高新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延伸产业链,对接市场,实现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效益最大、高科技支持、光能利用最大化、资源开发的双项目标、资源开发适度利用、产业间多项互补等原则。乌兰布和沙漠的主要风险是自然灾害,优势条件是水、土地和光能。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定量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个层次的风险。该地区沙产业发展风险评级等级为良,也就是说在该地区发展沙产业风险较低。与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相比,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的评价等级为差,因此该地区发展沙产业是要特别重视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重点应该放在技术和管理上。用回归模型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结构,结果表明轻工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都对当地的经济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轻工业(相关系数0.632),其次是养殖业(相关系数0.383),贡献最小的是旅游业(相关系数0.176)。利用Eviews软件建立非季节的Holt模型来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沙产业今后经济增长趋势,2011—2015年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中草药和旅游业的产值(收入)都呈增加的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其他3种产业类型。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基本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沙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林草种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主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肉苁蓉、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以果——粮模式、果一菜模式和果——草模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以奶牛和肉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然人文兼具,科技生态并重,历史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六大产业。

龚晓君[6](2011)在《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与发展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林业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一类特殊性质的企业,它同时承担着实现国民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本文着重探讨国有森工企业的改制与发展问题,指出国有森工企业要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主要运用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内蒙古森工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国有森工企业的改制进行全程跟踪和研究,并对改制之后的森工企业后续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探讨,立足林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森工企业的改制要考虑如何对企业组织构架和体制以及发展战略进行改制,使得企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不仅要改变原有经营机制,还要对其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进行革新,破解政企不分导致职能不清的问题,解决森工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问题,同时要力争解决企业办社会的过重负担,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发展企业主打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能力更好的履行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职能。对于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产业发展问题,则注重结合集团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政策等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选择,利用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甄别出主导产业并进行有效扶持,以期由主导产业发展来带动整体产业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周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其他森工企业的改制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最后则从政府层面提出配合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和发展的政策扶持和相关措施,保障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顺利实施,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发展能够真正带动森工集团的整体发展。

刘红[7](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高宇列[8](2011)在《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山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山核桃是重要的非木质资源,随着林权改革不断深入,农民经营山核桃林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山核桃经营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企业不断进入,消费市场逐步拓展。但产业成长仍面临挑战。因此,研究山核桃产业成长过程和轨迹,找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成长的对策,对推动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山核桃主产区——天目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的实地调查,分析山核桃产业的成长阶段及其特征,并对影响产业成长的因素及其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策略。结论如下:(1)我国山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林权改革推动了山核桃培育,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不断上升。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退化,带来生态问题;山核桃加工业始于解放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企业逐渐增加,2001年以来产业集聚基本形成;市场不断拓展,品牌建设不断加强。(2)从山核桃主产区县山核桃产量和企业进入两个视角,运用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拟合出成长轨迹。山核桃产业成长经历了形成期和成长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并深入分析了各阶段的特征。(3)基于轮式动力机制模型深入分析了影响因素:①市场因素。分析了市场供给主体——林农和加工企业的成本收益变化。分析了消费主体——公众的消费倾向,以反映需求方情况。②林地资源因素。分析了林地资源变化及其利用的有效性;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农户家庭收入与山林面积对山核桃种植面积影响显着。③技术因素。从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两个角度对技术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④产业组织因素。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不同组织形式的囚徒困境问题、产业组织形态演变的动因及关键影响因素。⑤政策因素。山核桃产业政策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分别从一、二、三次产业分析山核桃产业政策及其效果。(4)山核桃产业升级策略:①创新营销策略,拓展国内外市场;②推动规模化、生态化经营,促进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③创新机制,合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④加强扶持,提高产业组织绩效;⑤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

尚旭东[9](2010)在《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归纳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各项成绩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采用SWOT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实施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得出了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拥有气候优越、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咖啡和橡胶产业独具垄断优势;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独具优势;食用菌产业增长迅猛;产业协会推动作用明显;森林旅游产业崛起迅速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指出了林业产业发展所存在的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植物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等劣势与威胁。在此基础之上,又全面总结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及其相应问题。在分析2003~2008年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动态分析了2003~2007年各时间段云南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时间段内云南林业产业产出与第一产业关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弱。林业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所占比重及与总产出的关联度均较小,产业结构仍然不具备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端倪。第一产业10大亚产业内,第一产业产出与木材采运业关联度最大,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林业服务业,茶、桑、果业,竹材采运业,中药材业,花卉业,畜牧业,林业农业类其它依次弱之。第二产业内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林产化学制品制造业,木、竹浆造纸及纸制品业这3个亚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其它制造业,木质、竹藤家具制造业,其他(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和建筑业),木、竹、藤工艺品制造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低。第三产业内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林业专业技术服务、林业公共管理服务、森林公园管理服务、自然保护管理服务和林业系统非林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出的关联依次弱之。针对上述分析,在第六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云南省三次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目标及相应体系。对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一方面应着眼于经营模式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大力发展人工林战略、分类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加强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为此应注重林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注意林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为此应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并注重市场调节;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林产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此应在产品多元化、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药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建立健全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业,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三个方面,具体的调整措施包括:优化林产品的相关物流和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设计林产品流通与市场宏观调控系统、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林业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强化森林特色旅游、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原则,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竞争力和旅游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地位等。针对上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结合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在第七章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云南林业产业的10项对策与建议。文章的最后,采用“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对云南省2010~201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实现情况进行了相应的预测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

董岳[10](2009)在《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林业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正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组织完善的角度研究林业产业化问题,为实现我国林业的这一过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高速发展林业产业化的今天,该课题研究无论对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对未来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林业产业化是指以林产品或林副产品作为主导产品,使产、加、运、销等环节一条龙式的衔接起来,贸、工、农专业化联合的经营方式。林业产业化是林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对林业产业组织的重构,它是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以综合效益发挥为核心,通过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所形成的结构合理、多条足够长的产业链有机构成的林业产业体系,体现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的基础性、三大效益的协同性、林业产业经营的系统性及林业经营的社会性特征。论文总结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林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针对林业产业特点,结合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特点,深刻分析了影响实施林业产业化的因素,研究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探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并就所涉及支撑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可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和建立有效的林业产业组织结构。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及辩证分析的方法,论证分析了实施林业产业化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上具备一定条件。从宏观上需要全社会对林业的全面认识、林业市场体系的完善、适度的政策扶持、加强领导与协调、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从微观上要求林业企业自组织能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升、企业间关系的理顺等。同时,通过总结林业产业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泰安市宁阳县速生丰产林产业化发展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从而为地方实施林业产业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广西林业产业结构描述性分析
    (一) 广西林业产值与地区GDP情况
    (二) 广西林业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三) 广西林业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情况
三、广西林业产业结构区位商分析
四、优化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 加大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
    (二) 创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
    (三) 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2)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产业构想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人地关系与太阳光能
        1.2.2 当前人类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意义
        1.3.1 沙产业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3.2 沙产业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1.4 沙产业理论研究进展
        1.4.1 沙产业的提出背景
        1.4.2 20世纪末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4.3 21世纪初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沙产业的概念辨析与发展历程
    2.1 沙产业概念回顾
    2.2 沙产业概念界定
        2.2.1 沙产业的发展区域
        2.2.2 沙产业的资源基础
        2.2.3 沙产业的产业类型
        2.2.4 沙产业的科技基础
    2.3 沙产业的概念内涵
    2.4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
        2.4.1 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
        2.4.2 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3 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4 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
第三章 沙产业的理论基础
    3.1 太阳辐射基本理论
    3.2 光合作用基本理论
        3.2.1 植物型光合作用
        3.2.2 细菌型光合作用
        3.2.3 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率
        3.2.4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
    3.3 光电转化
        3.3.1 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
        3.3.2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3.4 光热转化
    3.5 光化学转化
第四章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1 世界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2 世界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3 中国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4 中国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5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潜力
第五章 沙产业系统
    5.1 沙产业系统总体结构
    5.2 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
        5.2.1 农业产业系统
        5.2.2 微生物产业系统
        5.2.3 太阳能产业系统
        5.2.4 旅游业产业系统
    5.3 沙产业辅助产业系统
第六章 沙产业的科技支撑
    6.1 沙产业的科学支撑
        6.1.1 沙产业与自然科学
        6.1.2 沙产业与农业科学
        6.1.3 沙产业与经济学
        6.1.4 沙产业与药学
        6.1.5 沙产业与其他科学
    6.2 沙产业的技术支撑
        6.2.1 沙产业与防沙治沙工程技术
        6.2.2 沙产业与生物工程技术
        6.2.3 沙产业与农业工程技术
        6.2.4 沙产业与信息工程技术
        6.2.5 沙产业与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
        6.2.6 沙产业与水利工程技术
        6.2.7 沙产业与清洁生产技术
        6.2.8 沙产业与其他工程技术
第七章 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
    7.1 国内的沙产业实践
        7.1.1 绿洲农业模式
        7.1.2 荒漠草原农业模式
        7.1.3 沙生植物综合利用模式
        7.1.4 微藻产业模式
        7.1.5 旅游业模式
        7.1.6 新能源产业模式
        7.1.7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模式
        7.1.8 综合模式
    7.2 国内沙产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7.3 国外的沙产业实践
        7.3.1 以色列高科技农业
        7.3.2 其他国家的沙产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3)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2 国外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方面的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点
    2.2 林业循环经济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相关概念定义
        2.2.2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原则、目标和主要手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2.3 相关的公共政策理论
第三章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及其政策现状
    3.1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与实践现状
        3.1.1 贺州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1.2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侧重点
        3.1.3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4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贺州市林业产业园区
        3.1.5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3.2.1 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现状
        3.2.2 贺州市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外林业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4.1 国内外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与对比
        4.1.1 国外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
        4.1.2 国内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4.1.3 广西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政策
    4.2 国外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的实例分析
        4.2.1 德国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
        4.2.2 英国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
        4.2.3 美国的循环经济政策
        4.2.4 日本的循环经济政策
    4.3 国内林业循环经济政策的实例分析
        4.3.1 黑龙江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政策
        4.3.2 促进福建林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实例分析
    4.4 借鉴与建议
第五章 贺州市林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贺州市促进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5.1.1 经济激励政策
        5.1.2 产业发展政策
        5.1.3 金融、财政政策
        5.1.4 科技政策
    5.2 完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研究工作清单

(4)黑河市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
        1.2.2 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预期达到的目标
    1.5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森林资源
        2.1.2 现代林业
        2.1.3 生态林业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黑河林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现状
    3.1 资源与经营状况
        3.1.1 森林资源状况
        3.1.2 林业生产经营状况
    3.2 林业资源保护状况
        3.2.1 保护森林资源
        3.2.2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2.3 建立自然保护区
        3.2.4 保护湿地资源
    3.3 生态保护与恢复状况
        3.3.1 治理水土流失
        3.3.2 建设重点生态工程
    3.4 辅助设施建设
        3.4.1 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
        3.4.2 启动实施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
第四章 黑河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森林生态系统趋于恶化
        4.1.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尽合理,林分质量较差
        4.1.2 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4.1.3 水生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受到威胁
    4.2 薄弱的林业产业
        4.2.1 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林业经济十分脆弱
        4.2.2 林业产权不明晰,经济成份单一,经营不规范
    4.3 林业生产经营队伍总体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4.4 投入少,效益差,职工和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第五章 黑河市林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国家的支持
        5.1.1 争取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
        5.1.2 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5.2 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5.2.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5.2.2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工程
        5.2.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
        5.2.4 林分结构改造工程
    5.3 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工程
        5.3.1 砂金过采区和矿山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工程
        5.3.2 五大连池熔岩台地和堰塞湖周边植被恢复工程
        5.3.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5.4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4.1 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工程
        5.4.2 大径级材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基地工程
    5.5 建立森林保护体系
        5.5.1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5.5.2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5.3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
        5.5.4 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5.5.5 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工程
    5.6 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5.6.1 经济林产业
        5.6.2 林木精深加工
        5.6.3 种苗基地建设
        5.6.4 北方寒地浆果、坚果基地建设
        5.6.5 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
        5.6.6 生态旅游建设
        5.6.7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5.6.8 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5.6.9 开发北药产业
        5.6.10 创造山产品采摘业
    5.7 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5.7.1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5.7.2 社会事业发展
    5.8 推进林业改革
        5.8.1 改革林业产权制度
        5.8.2 推进森林分类经营
        5.8.3 实行资产分类经营
        5.8.4 深化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5.9 强化科技和法制的促进作用
        5.9.1 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5.9.2 依法保护发展成果
    5.10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10.1 充分用好用足林业政策
        5.10.2 完善相关补贴与奖励政策
        5.10.3 对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予以政策支持
        5.10.4 增加林业建设投入
        5.10.5 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
第六章 结论
    6.1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对绿洲和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绿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沙产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乌兰布和沙漠的基本情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现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水资源状况
        2.1.7 社会经济条件
    2.2 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及治理
        2.2.1 乌兰布和沙漠危害
        2.2.2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
    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历史
        2.3.1 古绿洲历史与乌兰布和沙漠成因
        2.3.2 旧绿洲发展过程
        2.3.3 新绿洲的现代发展过程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
    3.1 沙漠绿洲沙产业概念
    3.2 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3.4.1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3.4.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建设
        3.4.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
        4.1.1 自然地理特征及区位优势
        4.1.2 光热资源优势
        4.1.3 水资源优势
        4.1.4 土地资源优势
        4.1.5 植被资源优势
        4.1.6 农业基础优势
    4.2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风沙灾害
        4.2.2 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
        4.2.3 灌溉设施滞后,运行不合理
        4.2.4 自然灾害频繁
        4.2.5 人口压力过大
        4.2.6 农业结构不合理
        4.2.7 科技相对落后
        4.2.8 产业结构不合理
    4.3 沙产业发展态势
        4.3.1 沙漠绿洲沙产业开发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具备
        4.3.2 沙区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
    4.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
        4.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分析
        4.4.2 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4.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绿洲沙产业风险定量评价模型
        4.4.4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发展风险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5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
    5.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1.1 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5.1.2 沙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
        5.1.3 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5.1.4 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5.1.5 林草种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1.6 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
    5.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的发展
        5.2.1 绿洲沙产业适合发展类型
        5.2.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现状
    5.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预测模型
6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
    6.1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农业技术
        6.1.1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潜力
        6.1.2 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
    6.2 增加林草植被,完善防护林体系
        6.2.1 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6.2.2 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
        6.2.3 完善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建设
        6.2.4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
    6.3 合理开发光热土地资源
        6.3.1 光热资源生产潜力分析
        6.3.2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6.3.3 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益
    6.4 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
    6.5 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体系
    6.6 制定优惠的政策
        6.6.1 制定优惠政策,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机制进行完善
        6.6.2 制定沙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相关政策
        6.6.3 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机制
    6.7 资金与法律政策支持
        6.7.1 法律支持
        6.7.2 资金支持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与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有森工企业改革
        1.3.2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
        1.3.3 文献综述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丛础
    2.1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
        2.1.1 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
        2.1.2 国有企业属性与定位
    2.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2.2.1 原理介绍
        2.2.2 偏离份额模型
        2.2.3 指标体系说明
    2.3 林业可持续发展
        2.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内蒙古森工集团发展现状
    3.1 内蒙古森工集团情况简介
    3.2 内蒙古森工集团发展沿革
    3.3 内蒙古森工集团组织结构
    3.4 内蒙古森工产业发展现状
4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实施情况分析
    4.1 改制影响因素
        4.1.1 推动因素分析
        4.1.2 阻碍因素分析
    4.2 改制实施过程
        4.2.1 社会职能剥离
        4.2.2 主辅分离改制
        4.2.3 用工机制改革
        4.2.4 国有资产与土地的处理
        4.2.5 增加林区基础建设投入
    4.3 改制资金筹措
    4.4 改制成效评估
        4.4.1 生态效益显着提升
        4.4.2 经济效益初现成效
        4.4.3 社会效益逐步显露
5 内蒙古森工集团后续产业发展重心
    5.1 优先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整合生态产业链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3 结果分析
    5.2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开发高产值特色产品
        5.2.1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5.2.2 开发高产值特色产品
    5.3 加大宣传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5.4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后续发展政策
    6.1 林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6.2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6.3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政策
    6.4 专业人才吸引扶持政策
    6.5 林业科技应用支持政策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8)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山区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1.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1.3 山核桃产业在主产区农民增收中举足轻重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业成长及机理的研究
        1.2.2 产业升级研究
        1.2.3 山核桃产业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和山核桃产业
        2.1.2 产业成长和产业升级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1 产业生命周期的界定
        2.2.2 产业成长的阶段及其特征
    2.3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3.1 三次产业分类及其演变
        2.3.2 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及其演变
        2.3.3 产业结构高度化
3 研究范围、研究点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3.2 研究点
        3.2.1 临安市概况
        3.2.2 淳安县概况
        3.2.3 宁国市概况
    3.3 数据来源
        3.3.1 农户调查
        3.3.2 企业调查
        3.3.3 消费者调查
        3.3.4 经销商调查
    3.4 样本特征分析
        3.4.1 农户特征
        3.4.2 加工企业特征
        3.4.3 零售商特征
        3.4.4 消费者特征
4 山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状况
        4.1.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4.1.2 国外山核桃产业发展概况
        4.1.3 经验借鉴与启示
    4.2 中国山核桃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状况
        4.2.1 山核桃资源分布
        4.2.2 山核桃种植业发展状况
        4.2.3 山核桃加工业发展状况
        4.2.4 山核桃市场现状
5 山核桃产业成长轨迹及其阶段分析
    5.1 山核桃产业成长轨迹
        5.1.1 基于山核桃产量变化的成长轨迹
        5.1.2 基于山核桃企业进入变化的成长轨迹
        5.1.3 山核桃产业成长阶段判定
    5.2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5.2.1 形成期特征
        5.2.2 成长期特征
    5.3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趋势
        5.3.1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
        5.3.2 基于农业产业化实践视角
6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分析
    6.1 市场因素
        6.1.1 市场的演变过程
        6.1.2 影响市场的因素及有效性分析
    6.2 林地资源因素
        6.2.1 林地资源的变化过程
        6.2.2 林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分析
        6.2.3 影响资源的相关因素分析
    6.3 技术因素
        6.3.1 技术的演变
        6.3.2 技术的有效性分析
        6.3.3 影响技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6.4 产业组织因素
        6.4.1 山核桃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及动因
        6.4.2 影响山核桃产业组织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5 政策因素
        6.5.1 山核桃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6.5.2 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7 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的建议
    7.1 调整营销策略,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7.1.1 创新销售渠道,健全立体销售网络
        7.1.2 多方参与,实行品牌化经营
    7.2 推行规模化、生态化经营,促进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7.2.1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促进林地合理流转
        7.2.2 推广生态化经营,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7.3 创新机制,合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7.3.1 建立技术研发、推广的利益共享机制
        7.3.2 利用"三位一体"平台,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7.3.3 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7.3.4 构建技术推广网络,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7.4 加强扶持,提升山核桃产业组织绩效
        7.4.1 加强培训,塑造新型农民
        7.4.2 拓宽服务,促进现代龙头企业发展
        7.4.3 科学引导,规范专业合作组织高效运行
    7.5 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
        7.5.1 进一步明晰产权,鼓励林权有序流转,促进集约经营
        7.5.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差别性金融产品,切实为产业发展服务
        7.5.3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7.5.4 继续引导和关注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调研问卷

(9)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一般产业理论
        1.2.2 林业产业经营理论
        1.2.3 林业产业化研究及实践
        1.2.4 国内各省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2.1.2 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2.1 生产布局理论
        2.2.2 聚集理论
    2.3 产业成长理论
    2.4 林业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2.4.1 林业产业的内涵
        2.4.2 林业产业的外延
        2.4.3 现行林业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2.4.4 林业产业的特征
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
    3.1 林业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3.2 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3.3 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综合开发顺利推进
    3.4 林业产业市场体制逐步完善
    3.5 林业产业的资本投入力度加大
    3.6 新兴种植产业崛起迅速,成为林业第一产业发展的亮点
    3.7 林业第二、三产业由恢复增长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3.8 八大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3.9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区域特色日益明显
    3.10 林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及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3.11 林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增强
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Ⅰ)—优势分析
        4.1.1 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4.1.2 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
        4.1.3 咖啡产业独具垄断优势
        4.1.4 橡胶的种植与加工初具垄断优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增加
        4.1.5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产品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4.1.6 食用菌种植、栽培、加工及生产的发展势头迅猛
        4.1.7 云南省林业产业协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4.2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Ⅱ)—劣势分析
        4.2.1 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4.2.2 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
        4.2.3 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综合开发不够
        4.2.4 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
    4.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机遇与威胁分析
        4.3.1 森林旅游正在崛起
        4.3.2 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
        4.3.3 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
        4.3.4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
    4.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
        4.4.1 资源优势与产业弱势矛盾继续存在
        4.4.2 林业产权不明晰
        4.4.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
        4.4.4 资源培育业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
        4.4.5 林业产业的整体规模较小,以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4.4.6 省内各地、州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
        4.4.7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
        4.4.8 林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4.4.9 宏观调控和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急要完善
        4.4.10 林业生态补偿经费严重不足
        4.4.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5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5.1 林业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5.1.1 关联系数
        5.1.2 关联度
    5.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分析
        5.2.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效益分析
        5.2.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态势分析
    5.3 林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分析
        5.3.1 云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矩阵的计算
        5.3.2 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出与三次产业的动态关联分析
        5.3.3 云南省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4 云南省林业第二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5 云南省林业第三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6 结论与讨论
6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6.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6.3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
        6.3.1 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6.3.2 林业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
        6.3.3 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7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处理好资源与产业的关系,构建云南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7.1.1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
        7.1.2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
        7.1.3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
    7.2 建立市场培育体系
        7.2.1 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
        7.2.2 实施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战略
    7.3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储备体系
    7.4 完善宏观调控扶持体系
    7.5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7.5.1 明确界定林业产权的内涵
        7.5.2 强化集体林地承包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7.5.3 保护私有林主和林农利益,扶持私有林发展
        7.5.4 清理、规范和管理合同
        7.5.5 规范林权证和林地使用证的核发工作
    7.6 加快林业产业组织框架建设
    7.7 加快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8 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力度
    7.9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10 多渠道筹集补偿经费
8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发展预测
    8.1 等维灰数递补模型
    8.2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3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二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4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5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发展预测
    8.6 对预测的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及总产值的检验
    8.7 展望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9.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9.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各章所列图表及参考文献的统计情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教学实践
致谢

(10)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研究
        1.3.1 我国林业产业概况
        1.3.2 国外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
    2.1 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2.2 林业产业化的研究概述
        2.2.1 林业产业化的定义
        2.2.2 林业产业化的内涵
        2.2.3 林业产业化的特征、作用
    2.3 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我国现有林业产业化模式体系研究
    3.1 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3.2 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3.2.1 科学完善的产品生产基地
        3.2.2 科学技术的支撑体系
        3.2.3 合理的林业产业化产业链
        3.2.4 多种经营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4 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
    4.1 资源因素
    4.2 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4.2.1 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4.2.2 林业主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4.2.3 林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4.3 林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素质因素
    4.4 林业科技因素
        4.4.1 技术因素
        4.4.2 主体因素
    4.5 资金因素
    4.6 全球经济发展因素
5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5.1 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5.2 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
    5.3 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
        5.3.1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遵循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3.2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5.3.3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5.3.4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坚持互利互助的原则
6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6.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6.2 建立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体系
        6.2.1 市场体系的建设
        6.2.2 流通组织体系的建设
    6.3 加快制度创新,培育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
    6.4 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6.4.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6.4.2 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
    6.5 突出重点,确定林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6.6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林业产业化森林资源基地
    6.7 办好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8 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
        6.8.1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技术创新发展意识
        6.8.2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解决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6.8.3 加大林业科研和林业产业化建设的结合力度,完善林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体系
    6.9 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7 研究案例
    7.1 山东省宁阳县速生丰产林产业化分析
        7.1.1 案例背景
        7.1.2 宁阳县实现杨树速生丰产林产业化的措施
        7.1.3 存在问题
    7.2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实践
        7.2.1 案例背景
        7.2.2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情况
        7.2.4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7.2.5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的主要经营形式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巩鑫,蒋海娟. 经济研究参考, 2018(71)
  • [2]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D]. 崔徐甲.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3]贺州市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D]. 罗园园. 广西大学, 2014(08)
  • [4]黑河市林业发展研究[D]. 陈晓杰. 吉林大学, 2013(04)
  • [5]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韩永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6]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与发展实证研究[D]. 龚晓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 高宇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9]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D]. 尚旭东. 西南林业大学, 2010(03)
  • [10]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董岳.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内蒙古林业产业建设实施名牌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