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度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香精分技术委员会暨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黎贤[1](2021)在《云南KR香精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李硕,李莉,王海燕,孙磊[2](2021)在《我国化妆品标准及其效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分析我国化妆品标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化妆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为探索不同实施效力的化妆品标准间相互协调,以适应我国化妆品安全生产、经营、监管提供思路。方法:从化妆品定义出发,分析现有法规与标准之间、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现有的化妆品标准之间存在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情形,化妆品标准体系存在不完善、不统一等问题。建议适时开展对化妆品标准的梳理工作,对化妆品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矛盾的事项进行修订,对已不适用的化妆品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明确化妆品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规则,建立适合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化妆品标准体系。
王亮[3](2019)在《国内行业简讯》文中研究表明2019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年会暨国际化妆品大会将于9月26~29日在厦门举办。本届年会将围绕"美丽初心合作创新"这一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交流法规、政策信息,探讨技术进步与市场变化趋势,展示建国70年来我国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取得的成果。同时,利用国际化妆品协会合作组织(IAC)大会(国际化妆品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契机,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届时,与会者将围绕监管热点、
黄超,王燕平,梅宇欣,李俊,蒋庭德,吕鹏,王强[4](2018)在《国内不同部委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对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借鉴》文中提出医疗卫生标准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医改深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督管理总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体系、管理和工作机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卫生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刘丽,宋亚欣,郭丽,孙吉梦,王静,刘海兰[5](2018)在《《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25周年暨杂志出版400期特别奉献 《中国化妆品》25年致力成长 中国化妆品25载破茧而出——中国化妆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高端访谈》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正逢《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25周年,同时11月刊喜迎《中国化妆品》杂志出版第400期。见证历程,感恩相伴。《中国化妆品》杂志特别策划,对话行业内25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化妆品行业这25年来的巨大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共同推动中国化妆品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化妆品》25年致力成长,中国化妆品25载破茧而出,让世界见证中国美!
张佩玉[6](2017)在《度量美丽 塑造美好——访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肖作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料香精化妆品产业被喻为"美丽事业";与美丽打交道,既美好又浪漫。而在浪漫背后,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的研制与实施,是科学严谨规范的工作。依托这些严格的标准,让这份"美丽的事业"散发出愈加迷人的魅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轻工行业护航的标准化技术机构正是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57)。TC257成立于2000年,秘书处设在上海香料研究所,经过
张磊[7](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张鑫[8](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严巍[9](2016)在《中国化妆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家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公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人民的消费方向呈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紧跟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日护用品的消费和依赖程度愈演愈烈。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产品具有更高的安全可靠性、功能效果性及自然舒适性,都表明化妆品产业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作为朝阳产业的化妆品行业,政府加紧加快了监管化妆品行业的步伐,为之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要求,还进行了化妆品安全评价制度的制定,有效规范了化妆品商家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在如此众多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管部门监督下,我国在化妆品消费各个环节中仍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化妆品安全事故频发,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的化妆品市场经济监管秩序有待完善,化妆品行业基础仍需稳固,购买者对化妆品的种类、成分等信息了解情况仍需进一步深入。为此,化妆品行业中涉及到的原料选用、生产、销售、召回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包含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督管理组织部门,同时化妆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及消费者群体的拉入有助于对流通在市面上的化妆品进行社会性监督。化妆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也必须围绕“立法要科学、执法要严格、司法需公正、人人要守法”的二十字方针。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较为完善的化妆品安全监管体制作为借鉴基础,通过分析研究,以此来促进我国化妆品行业真正与国际化妆品接轨。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化妆品的基本含义及种类进行界定,通过几个案例简要说明我国化妆品现存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哪些以及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法律关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防范化妆品安全隐患的意义,继而揭露我国化妆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介绍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化妆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对化妆品进行监督管理;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前文内容中所阐述的我国化妆品安全保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建议,对我国化妆品行业的法律规制完善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在政府如何防范化妆品安全隐患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上,笔者水平有限,但也希望通过此文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化妆品是产业也是文化,化妆品的安全、化妆品的法治保障体系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负责,也是对化妆品这一朝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沈慧敏[10](2016)在《HACCP体系在食品乳化香精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近年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兴起的一种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性危害进行技术评估,继而采用预防性对策手段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它是通过对食品的整个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将食品安全卫生危害降低至安全的水平。因此,HACCP体系目前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有效工具。本文对HACCP体系的诞生环境、发展进程、基础原理、专有特征、推行步骤及施行目的等做详尽阐述,同时对固有采用的质量控制体系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做深入的比对分析。本文将在食品乳化香精生产过程中运用HACCP基本原理。通过对食品乳化香精生产工艺的流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原料验收、贮存、预处理、乳化均质、过滤等五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及监控方法和纠正措施。研究证明在食品乳化香精生产过程中应用HACCP体系是有效的,HACCP可使企业从传统的成品验收转向过程控制,是保证食品乳化香精质量的最有效方法。本文针对HACCP体系实施前的物质基础,实施过程和体系建立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旨在通过HACCP良好的执行情况的研究,增加消费者对食品乳化香精质量的信任,从而促进HACCP在食品乳化香精行业的推广与应用。
二、2002年度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香精分技术委员会暨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度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香精分技术委员会暨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化妆品标准及其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妆品的定义 |
1.1 国外对化妆品范围的界定 |
1.2 我国对化妆品范围的界定 |
2我国化妆品标准体系 |
2.1 我国标准的分类 |
2.2 我国化妆品标准制定 |
2.3 我国化妆品标准的实施效力 |
3 化妆品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化妆品强制性标准存在的问题 |
3.2 化妆品推荐性标准存在的问题 |
4 结论 |
(4)国内不同部委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对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分类及框架体系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社部) |
1.2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 |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 标准的管理及工作机制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社部) |
2.1.1 标准管理机构 (1) 人社部。 |
2.1.2 标准的制定人社部社会保险标准的制定包括标准立项、起草、审核和发布等阶段 (图4) 。 |
2.2 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 |
2.2.1 标准管理机构 (1) 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 |
2.2.2 标准的制定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包括标准立项、起草、审核和发布等阶段 (图5) 。 |
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3.1 标准管理机构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3.2 标准的制定中医药标准制定包括标准立项、起草、审核和发布等阶段 (图6) 。 |
3 小结 |
(6)度量美丽 塑造美好——访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肖作兵(论文提纲范文)
美丽事业标准先行 |
关爱健康源头制标 |
细化定位满足需求 |
对标国际引领潮流 |
(7)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核心概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3.1 基本理论 |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
3.5.2 专业对接指数 |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5.4 治理工具 |
4.5.5 治理能力涵养 |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1 研究方法设计 |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
5.3.1 研究方法设计 |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
5.4.4 治理思路 |
5.4.5 治理工具 |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
7.2 创新与贡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化妆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化妆品现存的安全问题及引发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化妆品的基本含义及种类界定 |
一、化妆品的起源 |
二、化妆品的定义 |
三、化妆品的种类界定 |
第二节 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化妆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化妆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法律关系 |
一、货证不符及标签标识所引出的法律关系 |
二、化妆品保质期引出的法律关系 |
三、原材料使用问题背后的法律关系 |
第四节 防范化妆品安全隐患的意义 |
一、防范化妆品安全隐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二、防范化妆品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利益 |
第二章 我国化妆品安全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化妆品安全法律规制现状 |
一、我国化妆品防范安全隐患的立法现状 |
二、我国化妆品安全隐患防范的相关政府机构及职责 |
三、我国化妆品安全隐患防范监督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化妆品安全法律规制中的不足 |
一、我国化妆品安全法律体系杂乱且滞后 |
二、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机构繁多且职能成效低 |
三、我国化妆品安全社会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
第三章 域外化妆品安全立法现状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化妆品安全相关法规与管理 |
一、美国化妆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美国化妆品生产销售管理 |
三、美国进出口化妆品的管理 |
四、美国化妆品有关标签规定 |
五、美国化妆品的安全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欧盟的化妆品法规及其他规范标准 |
一、欧盟化妆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欧盟化妆品销售管理 |
三、欧盟化妆品的标签标识规定 |
四、欧盟化妆品安全监管组织 |
第三节 日本化妆品的相关法规 |
一、药事法的发展历程 |
二、日本化妆品制度的变迁 |
三、日本化妆品生产销售管理 |
四、日本化妆品的进口与出口管理 |
五、日本化妆品标签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化妆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化妆品法律体系及监管机构 |
一、我国化妆品安全隐患防范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二、构建高效的化妆品安全隐患防范的监管机构 |
三、健全我国化妆品安全社会监督参与机制 |
第二节 建立完善我国化妆品管理规范及标签标识管理规定 |
一、审批制走向备案制-建立属于我国化妆品的GMP管理规范 |
二、完善我国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定 |
第三节 弥补我国化妆品中“药妆”与“召回制度”的缺失 |
一、让“药妆”在中国“名副其实”起来 |
二、建立中国化妆品召回制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HACCP体系在食品乳化香精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乳化香精的简介 |
1.2.1 乳化香精的概念 |
1.2.2 乳化香精特征及种类 |
1.3 国内外乳化香精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1 国内外香精工业的发展 |
1.3.2 全球乳化香精行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3 中国乳化香精行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4 乳化香精的稳定性问题 |
1.3.5 乳化香精香料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
1.3.6 乳化香精香料安全性因素及如何控制 |
1.4 HACCP体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
1.4.1 HACCP体系的基本概念 |
1.4.2 HACCP体系的原理、建立前提和实施步骤 |
1.4.3 HACCP体系的内容结构 |
1.4.4 HACCP体系的特点 |
1.5 国内外HACCP研究及发展状况 |
1.5.1 HACCP的来源 |
1.5.2 国内外HACCP发展现状与趋势 |
1.5.3 我国香精行业HACCP发展现状与趋势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ACCP体系的建立 |
2.1 组建HACCP小组 |
2.2 产品描述及预期用途 |
2.3 乳化香精工艺流程图 |
2.4 产品工艺描述 |
2.5 危害分析工作单 |
2.5.1 原辅料/包装材料危害分析工作表 |
2.5.2 乳化香精生产过程危害分析工作表 |
2.6 HACCP计划表 |
2.7 关键限值的确定依据 |
2.7.1 危害分析的前提步骤 |
2.7.2 确定可接受水平 |
2.7.3 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 |
2.8 CCP验证计划 |
2.8.1 评估危害程度 |
2.8.2 危害分析的更新 |
2.9 记录 |
第三章 应用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标准 |
附录二 危害风险等级评估 |
附录三 CCP判断树 |
附录四 针对风险等级的相应控制措施 |
附录五 HACCP计划确认记录 |
附录六 HACCP验证记录 |
四、2002年度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香精分技术委员会暨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KR香精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黎贤.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我国化妆品标准及其效力研究[J]. 李硕,李莉,王海燕,孙磊. 中国药事, 2021(01)
- [3]国内行业简讯[J]. 王亮.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9(04)
- [4]国内不同部委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对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借鉴[J]. 黄超,王燕平,梅宇欣,李俊,蒋庭德,吕鹏,王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21)
- [5]《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25周年暨杂志出版400期特别奉献 《中国化妆品》25年致力成长 中国化妆品25载破茧而出——中国化妆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高端访谈[J]. 刘丽,宋亚欣,郭丽,孙吉梦,王静,刘海兰. 中国化妆品, 2018(11)
- [6]度量美丽 塑造美好——访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肖作兵[J]. 张佩玉. 中国标准化, 2017(23)
- [7]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8]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化妆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研究[D]. 严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10]HACCP体系在食品乳化香精生产中的应用[D]. 沈慧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